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第一学期期终考试六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一学期期终考试六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一篇:第一学期期终考试六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第一学期期终考试六年级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一)1.默写(8分)每题2分,错一字扣一分

(1)开窗放入大江来

(2)气蒸云梦泽

(3)山色空蒙雨亦奇

(4)纸上得来终觉浅

(二)2.(2分)《白鹤堂集》彭端淑

3.(2分)凭借、倚仗边远的地方

4.(4分)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5.(3分)略

6.(2分)同“返”,返回离开

7.(2分)他驻马观碑,许久才离开。

(或“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

8.(2分)要认真向别人学习

二、现代文(25分)

9.愧皱(一字1分,共2分)

10.坐车逃票(2分)

11.4分(1)感到委屈并怨恨父亲

(2)感受到父亲的舐犊之情

12.3分教育儿子明白“蚁穴虽小可溃千里长堤”的道理。

不认得路,回家晚并无大错;

而坐车逃票和偷拿人家东西本质没有什么两样,所以父亲对两件事的态度截然不同。(言之成理即可)

13.2分父亲教给我们的做人要具备的美好品质的道理,使我们受益无穷。

(言之成理即可)

14.3分疼爱子女,严格要求子女,正直、廉洁。

三、作文(50分)

15.可参照中考作文评分的标准,侧重于中心材料的选取和语言表达的通顺,写字分包括在内。

第二篇: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终试卷

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终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chūdōnɡbàozàoyuànwànɡxīn shǎnɡ

()()()()yúkuàichēnɡzànzūnjìnɡɡānɡqín

()()()()

二、用圆圈圈出下面多音字正确的读音(4分)

睡觉(jiàojuã)降落(jiànɡxiánɡ)躲藏(cánɡzànɡ)发觉(jiàojuã)投降(jiànɡ xiánɡ)西藏(cánɡzànɡ)盛饭(chãnɡshânɡ)

旺盛(chãnɡshânɡ)www.feisuxs

你看到过小猫咪捉苍蝇吗()那动作极快。()有一次,小猫咪发现楼梯口有一只红头苍蝇,它的眼睛瞪得又圆又大,全身的毛都快竖起来了。小猫咪的两只前爪不时地在水泥地上捣着。那只红头苍蝇一会儿乱飞,一会儿爬着。小猫咪猛地把前爪一伸,后脚一蹬,“呼啦”一声扑了上去。苍蝇还没反应过来,身体就给小猫咪踩成肉酱(jiànɡ)。

1、在文中()加上标点。1分、全文一共有()节,第二小节有()句话。1分摘录文中表示声音的词,再另外写两个表示声音的词。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小圆点圈出文中画线句中描写小猫的动词:3分

5、全文是围绕那一句话写的,用“_________”划出,并抄写在下面。2分

绿色的小船

春天,柳树弯着腰,把池塘当作镜子照。春风轻轻吹,柳枝摇呀摇。

柳叶儿多像蝴蝶结,扎满柳枝条。

秋天,柳树弯着腰,对着池塘(tánɡ)再照照。蝴蝶结松开了,一

片一片往下掉,像一只只小船在水面上轻轻地打转,慢慢地飘摇。

转呀,摇呀,小船远航了。

小船小船,你可早点儿回来呀,把蝴蝶结重新扎满柳树梢。

1、文中的字“塘”,用部首查字法在检字表中找()部,除去部首

有()画,这个字的音序是()。(3分)

2、照样子写词语:(2分)

例:黑乎乎

3、短文中“蝴蝶结”、“小船”都是指()。(1分)

4、仿写句子。

例:(秋天的落叶)像(飞舞的黄蝴蝶)。(3分)

(1)(天上的白云)像()。

(2)()像()。

十一、看图写话:10分ww w.x kb1.c om

提示:一只小鸭子不小心掉进了

坑里爬不上来了,小动物们纷纷

来救它。仔细看图,看看有谁来

帮助它?它们分别用什么方法救

小鸭子?结果又怎样呢?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终试卷分析

六年级语文期终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本份试卷检测题目的明确,本着对《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评价功能的认识,对试题进行了反复研制。在命题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新的教育理念,试卷命题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情况为宗旨,紧扣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以教材为基本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情况为主要对象出题,题型多、知识范围涉及广。这套试题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试题内容突出基础性和人文性

试题以《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为依据,力求从三方面体现其基础性,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在命题时着眼基本要求,避开难题、偏题。如“词句百花园”第一题——第五题不仅考查了学生课文中的字词句是否已掌握,还对学生的理解、运用进行了考查。依据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这次命题时注意了试题所体现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如“阅读大练场”中第六题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个性化阅读。第八题

(一)第3小题“你认为《苦肉计》与《赤壁之战》两个故事之间有联系吗?结合故事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第八题

(二)第4小题围“对下苦功短文讲了四种具体做法,你对哪种深有体会?写出自己的体会来”这些试题不仅充满了人文教育性,还引导学生跳出课本的“围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大语文观思想

2、内容结构注重发展和创新。今年的试题更加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分析运用能力,如词语接龙、回顾课文内容填空、诗句连线、阅读短文后的知识链接都重在考察学生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3、很好地渗透了新课程理念。(1)强调语言积累,语文学习中的语言积累有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2)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张扬个性阅读。如第六题联系读过的课文谈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情况,在语段阅读中,要求学生自主批注自己解答,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质疑,不仅体现了“三疑三探”的新理念,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4、作文为半命题作文,内容分为两个板块:毕业赠言和自由作文。在内容上不做过多限制,使他们的思维天马行空,自由驰骋,有话可说,给了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既切合单元作文练习又注意生活的观察与积累。

总体看整份试卷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心灵,较好地渗透新课程理念

二、答题情况分析

从整体上看,被抽查学生的及格率达到了100%,优秀率达到 97%,平均分为88.1分,可见学生做题情况比较理想,基本达到了检测目的。从学生答题情况上看,本次考试 87分— 92分之间的人数比较集中,占调查人数的 85 %,90分以上学生的占了被调查人数的30%,80分以下的学生仅占被调查人数的5%。说明这套题比较适合大部分学生,试题科学地检测出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情况。从试卷上看,基础知识和作文得分率较高,第一大题得分率较高,大部分学生得分在22分左右。作文得分也在24分左右,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作文水平有一定的提高,阅读部分得分率相对较低,大部分得分在20分左右,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答题得失分析

本次试卷主要检测学生对字、词、句等理解、积累、运用的情况。从卷面上来看,多数考生对该部分的知识掌握相对较好,基本上能正确地看拼音写词语,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填空;古诗连线、个性化阅读;对课文中相关知识的理解较透彻,大都能正确地完成相关课文内容的填空。尤其是第一题抄写句子、第二题看拼音写汉字、第三题选择、第五题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第九题写赠言,这些知识积累题,学生完成不错,出错率较低。可见考生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较扎实,且能灵活地用以解决相关问题,值得充分肯定。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弱点还是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下面就学生答题情况作些分析:

1、书写不够规范、错别字现象严重

第一题是对学生写字的考查,可是个别学生在书写时不规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安排的不够匀称,还有个别学生把字写在田字格外。导致这些失误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平时书写马虎,不够规范,书写过于了草,东倒西歪。有些是教师平时指导不够,纠正、强化又不太及时。这也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因素。

2、审题不够认真而造成了不应该的失分

第八题第2小题,要求学生在语段中画出重点句子,圈出关键词语,把体会批注在句子旁边。可是有些学生做题时不够仔细,没有圈出关键词语,导致丢分。

3、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如第八题(一)3小题结合故事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二)4小题对下苦功的体会,用上排比的手法,第九题写赠言,学生的语言表达不理想,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从卷面看,学生答题情况也不太理想。可见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原因是平时缺少方法上的指导,训练力度不够,只局限于教材上的,没有充分利用身边、课外资源,缺少实践运用的过程等。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通过重点句的品读,让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表达方法的精妙,不断培养学生热爱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4、关于作文

本次检测作文为半命题作文,写一篇记叙作文或是小剧本和童话故事,可是却有几个学生写作时缺少题目,导致作文分数低。

四、反思和建议

1、贯彻课标精神,着眼语文基础

在基础知识学习方面,要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要活学,不要死学,要内外兼顾,不要把目光死盯着课本。要让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和理解。

2、拓展学习的外延

今年试题另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透露着一种“大语文”的思想。像试卷中写诗句连线、词语接龙、联系课文填空等考题,这些题的目的既是考查一个学生综合性素养,也是考查出一个教师平时语文教学的方向,你积累了多少,看了多少书,背了哪些古诗词。

3、促使内在语言外化

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从“理解课文内容”转为“学习课文语言”,将语言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让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理解性层面上,而应该牢牢抓住文中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参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把语言文字训练与课文内容的感悟融为一体,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的心灵在语言的天空里自由地放飞。

4、提升课内阅读效率

阅读教学一定要紧紧抓住单元训练重点,抓住读写结合训练点,抓住重点词句段落,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习得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5、攻克课外阅读难关

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巩固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开阔学生视野,为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提供载体。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积累好词好句,提到学生的阅读量,养成读书和记读书笔记得习惯

6、关注学困生

从检测的成绩看,学困生人数不少。因此,我们要抓好全体学生的进步,要把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在他们身上花费比其他学生多几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做好补差工作,防止两极分化。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期终考试试卷分析

六年级期终考试试卷分析

刘海庄小学六年级丁翠芬

本次期终考试,语文试卷从基础知识、阅读、作文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整份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覆盖面较广。下面就试题的抽样情况、学生答题情况以及对今后的教学等方面作点分析,谈点看法。

一、试题特点

本试卷分为三大板块,共十个大题。

1、内容结构稳中求变,稳中求新。与往年的试卷相比,这次的试卷带有明显的延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试卷整体保持稳定,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三大板块稳定不变,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答题空间。

2、作文紧贴教材,给予了学生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有利于让学生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三、分析情况

尽管试卷的一、二部分都是一些基础题,但少数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弱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字音、字词一、二题 选择正确读音以及按拼音写词语没有多少问题。

三题给“肖”加上不同部首,组成不同的字填写在括号里,这种题型今年练习了很多,有个别同学出现问题。如“九霄云外”“捎带”等。五题类型和三题差不多,也有个别同学词汇量较少出现错误。

六题判断破折号用法,第4个句子个别出现问题。究其原因,主

要是不认真、不动脑筋。强调用心的态度。

2、句子

七题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对,极个别同学出现错字。

3、积累

所考查的内容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以及古诗和格言警句。这个部

分失分不太多,个别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不扎实平日积累太少。改变措施平日多阅读,加强拓展积累。

5、短文阅读

课内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1小题基本没问题。2小题按照

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完成表格。也基本没有问题。3小题居里夫人的品质个别同学回答不太完整。4小题写写划线句子的含义,部分同学

出现扣分情况,这种题是部分同学的弱项,今后还应多多加强练习。

课外阅读《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1小题在横线上填上恰当内

容,部分同学出现错误,究其原因理解力不够,想象力不够。4小题谈谈对句子的理解,部分同学失分,回答不全面。

6、作文

从阅卷情况来看,好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想象巧妙、新

奇,颇有创新意识;三是内容丰富多彩,语句优美流畅;三是中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但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反应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选材上多雷同之处,视野不够开阔;二是语言积累不多,语言表达不完整,缺乏遣词造句的能力;三是写作技巧欠缺,有的作文层次不清,语言颠三倒四;四是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

四、对今后教学的几点看法

1、重视字词教学,夯实语文基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要学好语文,首先要识字,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和词。从本次检测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许多学生字、词不过关。

2、提高阅读能力,引导个性阅读

学生阅读的能力还不强。其实本次试卷的阅读题并不难,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短文,是很容易找到答案的。

3、激发习作兴趣,抒发真情实感

学语文,最头痛的就是写作文,学生习作时常常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不断获得写作的动力。

一篇好的文章,真实感情比华丽的辞藻,富丽堂皇的布局更为重要,离开真情实感这个前提,一切写作技巧都成了空中楼阁。真实的才能打动自己,写出来的文笔才流畅,感情才真实。作文教学要多点自由、开放,少一些束缚、限制,使学生在内容、情感上贯彻一个“真”字,在语言、形式上贯彻一个“活”字。

总之,写实的作文一定要让学生写身边的事,说心里的话,说有童真童趣的话;想象作文则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

4、丰富语言积累,注重语文实践

积累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熟背、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读写是不可能的。课内的积累,主要是在诵读中积累,如描写人物、景物的词语;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富有哲理、意味深长的句子。课外的积累,则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有利资源或学生自己的藏书,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读好书,多读书,爱读书,并指导他们做好摘抄和读书笔记。

语文教学必须采取语言积累和 语文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在课外时间,可组织学生交流见闻,交流心得,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可鼓励那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向学校的广播站投稿,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获得成功的 喜悦;还可开展“手抄报”、“演讲”等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积累的目的。

第五篇: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终质量试卷

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期终质量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5分)

1.会当凌绝顶,(《望岳》)

2.,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3.可怜身上衣正单,(《卖炭翁》)

4.沉舟侧畔千帆过,(《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

诉衷情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6.“沙场秋点兵”,“沙场”即(2分)

7.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诉衷情》只有正标题,《破阵子》还有一个副标题。

B.“梦断”、“梦回”两句都是回顾驰骋疆场的军旅生涯。

C.前者为“觅封侯”,后者为“赢得生前身后名”,全是为个人博取功名。

D.“泪空流”、“可怜白发生”两句,抒发的都是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初三语文试卷共5页,第1页

8.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2分)

9.翻译句子(3分)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B.第②段写了小石潭中的鱼。没一句写水,却句句有水。

C.第③段写小石潭的源头——小溪和岸势。

D.第④段写了小石潭周围寂静和清幽的环境。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5题(15分)

文天祥至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②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

丁洋》与之。其末二句云:“人生自古谁无死,”。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

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汪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

【注】①张弘范:元军将领。②张世杰: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1.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1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⑴与俱入崖山()⑵使为书招张世杰()⑶其末二句云()...

13.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B.(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

C.(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

D.(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

14.“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的精神。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

(4分)

1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因为张弘范是一个的人,理由

是。(4分)①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1分)

筷子春秋

①筷子在先秦时被称为“梜”。《礼记》说“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注:“梜,犹箸也。”

《史记》谓“纣始为象箸。”这些都说明“箸”的称呼可能最早在商代出现。

②“箸”,变成今天的“筷”,有个说法可能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

“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的意思,为了趋吉避凶,他们反其意称“箸”为“快

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从此“筷子”便在人间叫开了。

③古代用筷子的情况可参考画像砖。a 汉代盛行厚葬,墓室中大量使用精美画像砖,以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因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形象资料。b1973年湖南马王堆一

号汉墓有“彩绘云龙纹漆案”出土,有趣的是这个漆案上除了摆放了5个写有“君奉食”的小盆、两个酒卮,案面上还放有一个耳杯,杯上还放有一双竹筷。c 《红楼梦》描写的宴饮场面中几乎都出现了筷子。比如第四十回写史太君两宴大观园时,在座的主人和宾客

每人都手执一双竹筷。d今人虽然不能亲眼目睹那时人们使用筷子的场景,但却可以从

流传至今的文献和文学作品中领略人们当时使用筷子的状况。

④筷子之所以延用至今,在于它取材方便、制作容易。从饮食进化的历史推想,原始

社会以手抓食可谓再自然不过,其后出现的“匕”,曲柄浅斗,很像今天的汤匙。《说文》

谓“匕,亦所以用匕取饭”。今天的“匙”是由“匕”发展而来。匕作为一种食器虽然对人

进食有帮助,但用金属或瓷土作原料制作起来很麻烦。同时它的分量重,使用起来也很笨

拙,所以难以准确取到所需食物,筷子恰好能够扬长避短,取而代之。

⑤至于使用筷子何以那么方便灵活,许多名人都进行了探寻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诺贝

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曾经说:“中华族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人早在两汉时期便使用

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对这一问题最简单、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⑥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蔡元培先生

当年对西方记者调侃的那样:“中国人从来是尚文明,而不尚武力的,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

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16.本文标题《筷子春秋》中的“春秋”的意思是(2分)

17.文章是从“筷子名称的由来”、“、“几方面来介绍“筷子”的,文章的说明顺序是(6分)

18.“这足以证明汉代时已经开始使用筷子,但广泛使用筷子却始于清代。”这句话要是放

入第③段,那么,恰当的地方是()(4分)

A.a处B.b处C.c处D.d处

19.从第④段可知“筷子”取代“匕”成为现今中国最主要的进食工具的原因是:(6分)

⑴⑵⑶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筷子在秦朝时被称为“梜”,是《礼记》中记载的。

B.“箸”,变成今天的“筷”,与沿江或沿海的船民有关。

C.筷子是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绝妙运用。

D.中国人使用筷子不使用刀叉,说明中国人只尚文不尚武。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27分)

(1)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是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要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

(3)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

(4)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5)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6)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7)父亲为造屋备料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零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8)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零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9)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则是母亲陪着他一起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10)接着开始造高台阶。

(11)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走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踩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连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12)看着他佝偻的背影,我发现,父亲老了。糟糕的是,父亲却没有觉得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13)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

(14)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

(15)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

(16)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起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

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呆了……,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17)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觉得很烦燥。他也不愿找别人聊天,又很少跨出家门。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18)我就陪父亲在台阶上坐着,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19)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我这人怎么了?

(20)怎么了?老了呀!父亲为我们为这个家操劳了一辈子,他一生的事业就是建造了这幢具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并养育我们兄弟姐妹长大成人。父亲就是一个台阶,我的台阶,我们全家的台阶啊!

21.第(17)段“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燥”中的错别字是法是:(2分)

22.下列没有比喻的一句是:()(3分)..

A.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B.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C.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

D.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23.第(10)段“接着开始造高台阶”,与上文照应的一句是“”,下文与之

照应的一句是“”,这样前后照应的好处是。(4分)

25.请你为本文拟写一个标题,并说说理由(4分)

标题:

理由:⑴⑵

26.第(16)段“我和母亲都惊呆了„„,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请你根据文意,发挥想象,写出省略号中“我”的心理活动,80字左右。(8分)

三、写作(60分)

27.题目:闯关

要求:⑴写一篇600字的记叙文;

⑵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1.—5.略

6.战场

7.D

8.唐柳宗元

9.向小石潭的西南望去,(那小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10.A

11.留取丹心照汗青。

12.⑴一起⑵写⑶说

13.B

14.威武不能屈“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15.豁达大度(或“深明大义”)理由:“弘范遂以客礼见之”、或“弘范笑而置之”(或“弘范义之”等)

16.历史

17.古代使用筷子的情况筷子沿用至今的原因逻辑顺序

18.C

19.⑴取材方便⑵制作容易⑶使用灵活(取物准确)

20.C

21.燥躁

22.D

23.第(6)段“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第(14)段“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

内容连贯脉络清晰

24.⑴背青石板⑵要强⑶准备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⑷勤俭

⑸父亲挑水扭伤了腰⑹倔强

25.台阶

⑴象征了父亲勤劳的品德和坚忍不拔的追求精神。⑵是文章的主要线索,贯穿全文。

26.要点:⑴为父亲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担忧⑵维护父亲的自尊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