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中国科技馆之旅

中国科技馆之旅



第一篇:中国科技馆之旅

中国科技馆之旅

11月30日,我们学校五年级同学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中

国科技馆。

来到了科技馆门口,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球形影院”。走到了馆内,我们就开始分组活动。首先我们来到了4层的“挑战与未来”馆。刚刚走入了“挑战与未来”馆我们一行人就看到了一个大大的水幕。水木上不停变化着一些字,令我们感到很神奇,都上去一探究竟。接着,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大的宇宙飞船模型,走进去一看,厕所,办工区,休息区······令我们看的眼花缭乱。爷探究了宇航员叔叔阿姨在漫长的太空历程。我们又看到了神奇的克

隆羊。克隆羊产下一个卵,通过一些变化便成一个圆圆的蛋。接着我们来到了位于2楼的“探索与发现“馆。其中神奇的科学表演和与“门捷列夫”对话展现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们体验的秋千更是神奇:让我们在荡秋千的过程中轻松的学到了”共振原理“。二层大楼正中间面积1600平方米,高20米的“中国第一龙”吸引住了许多人们的眼球:3具恐龙模拟恐龙时代的“肉搏”场景:食肉的双脊龙正在准备攻击“许氏禄丰龙”,而身材高大的“阿纳川街龙”正在低头观望。

最后,我们来到了位于一楼的“华夏之光”。首先,我们看到是一个巧夺天工的水车,那精细的构造使我们不得不敬佩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往里走,是一个仿真的中医药堂,栩栩如生的伙计和一份份中药散发著浓浓的中国味。最后,我们去了体验区。其中华容道,九连环令我们玩的不亦乐乎。

一天的旅程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去。这次中国科技馆之旅令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让我们领略到了科技是多么的奇妙。我们的生活与科技息息相关,让我们去多发现身边的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添一份色彩。

第二篇:中国科技馆之旅(感想。原创)

参观中国科技馆

参观中国科技馆的过程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在那里,我感悟到了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验到了现代的科技的无穷奥秘。我将永远铭记这次旅行带给我的欢乐与叹服、收获与感悟。

首先我们参观了“华夏之光”展厅,它展示了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成就,及其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国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作用。农业、采矿、冶金、纺织、建筑、航海等领域的独创发明令人应接不暇,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瞩目成就令人叹为观止。更有神奇的古法造纸、木板水印,应县木塔,记里鼓车,它们上到天文历法,下到水车织机,无不让人惊叹,令人佩服。

从这些中国古代文明代表物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的勤奋和智慧,看出它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和扎实肯干的态度。古代的四大发明,圆周率及其它在世界范围内都遥遥领先,是的,只要我们相信,我们可以做到,像曾经一样的灿烂辉煌。

在“探索与发现”展厅,各种奇思妙想充盈着我们的视野,展示着科技的美妙与神奇。旋转的金蛋、旅行的小球、跳舞的磁液、倾斜的街道各有各的奇妙;细胞的工厂、声音的聚焦也同样展示了科技的奥秘。

语文、数学,生物、物理,所有看似孤立的学科在这里巧妙地融为一体。正如音乐无国界,科技也不分学科,它们遥相呼应,它们相

辅相成。一点点科技的进步总能引发学术界的“蝴蝶效应”。每个人都可以为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哪怕只是微小的一点,人类的文明发展与进步正是由这一点一滴而来。所以,我们应从现在行动起来,学好每一个学科,学好知识,掌握技能,因为我们明白,每一份努力都很重要。

与之不同,“科技与生活”展厅则重在表现他们的关系。科技发展在给人类生活带来深刻变化影响的同时,生活也孕育了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进入寻常百姓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工作、交流方式。信息就是桥梁,连接了大洋两端,连接了宇宙星球,把每个人紧密联系起来,使我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使我们不再孤单。

在 “衣食之本”展区,我们以衣食来源为切入点,参观学习了传统与现代种养技术、农业机械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居家之道”展区展示了家用电器、厨房用品、绿色住宅等居家用品的的制造与加工技术,同时渗透了“环境保护从点滴做起”的理念,宣传环保,宣扬低碳。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一点,我们曾经做的不够好,但现在正在努力,不仅仅是国家,每个人都应从身边做起,一点一滴,低碳生活很简单,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都可以为营造一个绿色中国而奉献一份力。

“交通之便”让我们惊叹科技发展如此神速,从福特T型车到摆

式列车,到火车、飞机、磁悬浮列车,一路突飞猛进。

“机械之巧”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流水似光阴流逝,水钟的发现生动又形象。仿人机器人更是高智能化,不得不说,它们的太极拳打得比我们还要好。

创新就是这样一点点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活也要求我们不断创新,用我们的双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最后我们来到“挑战与未来”展厅,在这里,我看到了人类对过往的深思和对未来的畅想。在这里,“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神舟飞船、三维滚环带你遨游太空,月球漫步、海底牧场带你环游世界,超导磁悬浮列车、双向记忆合金帮你审视周围,新材料、新能源,一个新字,是无限的潜力与美好的前景。未来虽美好,但挑战与机遇共存,人类正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人口增长、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各种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人类的高度重视。未来的发展,需要大家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的不懈努力。在国家发展和历史前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经济,不是军事,而是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各方面发展的速度与加速度,科技不兴,国何以兴?

中国科技馆就是中国五千年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有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有令人惊叹的现代科技,有回顾,有展望,有总结,有深思,有前进的决心,也有反省的勇气。它代表了中国文化,也代表了千万中国人对科技的热爱和追求。

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这个时代的新主人与建设者如何呢视若无睹,如何呢置之不理如何能袖手旁观,如何能高高挂起?作为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担负着科技发展的重任与父母师长的期望,我们任重而道远。科技为己任,不亦重乎,终生不已,不亦远乎?我们一定要为中国的发展尽一份力,为科技的复兴不懈努力。

第三篇:中国科技馆

经过紧锣密鼓地施工建设,中国科技馆新馆完整的躯体已然袒露身形。

中国科技馆的穹幕影厅正在施工,建成后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幕影厅。

中国科技馆新馆整体造型已初步落成,外立面的金属板和玻璃幕墙铺设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

中国科技馆新馆在修筑过程中,力求与周围环境保持和谐,节能环保更是贯穿工程始终的思路和理念。

坐落于“鸟巢”正北面的中国科技新馆,于两年前破土动工,如今已是“女儿初长成”。据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介绍,科技馆建筑外立面将于今年5月30日前正式亮相,预计2009年9月起正式对社会开放。

站在北四环略显空旷凌乱的施工场地边,仰望这座正在紧张建设中的庞然大物,只见它的骨架搭建已基本完成,金属板和玻璃幕墙正延展于建筑的外立面,在春日午后温热的阳光下泛着光亮。科技馆的建筑主体是一个既像中国“鲁班锁”又像西方巨型魔方的单体正方形,具有探秘解锁的寓意。整体设计由若干个积木般的体块相互咬合而成,结合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和现代科技馆的特点。

坐在整洁敞亮的馆长办公室,馆长徐延豪非常认真地告诉笔者:“科技馆,我们要做国际一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整体外观:

像中国传统的“鲁班锁”

“中国科技馆新馆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展品。”参与中国科技馆新馆设计的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柯蕾这样对笔者说道。如今世界上的科技馆已经逐步脱离原来那种高端的、远离普通公众的线路,开始走向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因此,中国科技馆新馆要让青少年在玩的过程中去学知识,寓教于乐。”柯蕾说。

不仅是在展览内容上渗透了故事主线,在中国科技馆新馆的建筑设计上也体现了寓教于乐的理念。从外观上看,科技新馆既像西方的魔方造型,又像中国传统的“鲁班锁”。柯蕾介绍说:“当初设计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中国科技馆新馆应该体现中国文化的底蕴。把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穿插咬合的鲁班锁造型放大到建筑上,也就成为了我们的首选。”更为巧妙的是,穿插咬合的块状结构一直从建筑外部延伸到内部。

因为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在奥林匹克公园,毗邻鸟巢和水立方,如何使科技馆与奥林匹克公园整个大环境相吻合,也是设计和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

鸟巢和水立方做出了表皮肌理的感觉。因此,中国科技馆新馆的外立面采用单纯、统一的表面装饰,正面采用连续的白色波形金属板;侧面是绿色反光玻璃和不锈钢板的组合,随着季节转换和一天中日光的变换及晚间的灯光效果,呈现出明暗变幻的动态景象。柯蕾介绍说:“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时间观看科技馆,它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就像人的表情变化一样,非常独特。”

建成后的中国科技馆新馆的穹幕影厅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幕影厅,结构相当复杂,仅仅围墙就有3层。

节能环保:

贯穿新馆的整体思路

仰视正在建设中的科技馆大楼,笔者意外地发现在金属板和玻璃幕墙交界处的支架上,赫然立着两只小鸟,它们来来回回地踱着步,迟迟没有离开,引来不少路人好奇的目光。

“作为一个大型公共建筑,中国科技馆新馆从设计到建设自始至终贯穿了节能环保的理念。”柯蕾介绍到,以前节能环保一般只应用在住宅楼的建设上,近年来,开始逐渐扩展到公共建筑上。“节能环保是公共建筑建设发展的趋势,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的周期长达几年,总不能刚刚建好就过时了。”

在科技新馆四层培训教室的顶部,有一层太阳能玻璃,利用光导照明,白天不用开灯就能通过自然采光解决照明问题。外维护结构的围墙和天窗也安装了相应的保温和遮阳系统。这种类似百叶的天窗结构把建筑的遮阳和装饰效果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普通玻璃一经阳光透射,屋内温度就升高了。为达到良好的温控效果,新馆特意安装了一些温屏玻璃,既不影响采光,又可以解决隔热问题,减少对空调的使用,达到降低能耗的效果。

除了太阳能玻璃和温屏玻璃,新馆还在屋顶局部和建筑外表灯柱的朝阳面,做了几百平方米的光伏玻璃。光伏玻璃把很薄的硅晶片太阳能板夹在玻璃里面,把聚集的太阳能直接接到庭院里,解决了夜晚绿化设施的照明问题。而在立面和室内,新馆更多地采用先进的LED夜景照明技术,“LED照明不仅美观漂亮,而且寿命很长,基本上不用检修,减少了很多日后的维护费用。”柯蕾介绍道。

笔者从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科技馆新馆效果图中看到,在新馆的一处角落,还将矗立几个大风车,为地下车库的照明提供风能,这将是中国科技馆新馆另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然,由于场地有限,这几个大风车还是以节能环保的科普教育功能为主。”柯蕾解释说。

据介绍,一般的大型建筑都是采取封闭式的全空气系统,完全封闭后,温度的调节和空气的流通主要通过空调来控制。而科技馆新馆却把全空气系统和自然通风系统结合起来,在一部分展厅的窗户和大厅的顶部都做了开启扇,通过空气对流把热量从建筑顶部排放出去。柯蕾介绍到:“在春、秋过渡季节,中国科技馆新馆的室内空气流动可以依靠自然通风系统进行调节,完全可以不用空调。”

新旧更替:

要做就做世界一流

徐延豪告诉笔者,中国科技馆旧馆的两个主展厅、穹幕影院和办公楼都是独立分开的,而新馆则将零散的几座建筑整合到了一起,无论是从管理还是从使用上讲,都更为方便和实用。“新馆的主要展厅基本集中在2、3、4层,围绕着一个中央核心的通高空间整齐排列。同时,展厅内还搭建了露天剧场,这样一来,剧场被融入到了整体的建筑设计中,馆内滞留的空间也就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从规模上看,中国科技馆新馆的建筑面积达到了10万多平方米,整座建筑的结构非常复杂,具有高空间、大跨度的特点。为了做出体块穿插的感觉,施工时特别采取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锁结构、单层网桥结构等多种结构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技术的应用在世界建筑领域也是鲜见的。

“过去,中国的科技馆无论是建筑还是展品的科技含量都不高,还不能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调相匹配,也不能满足广大公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普及的需求。”徐延豪指出,“现在,我们不只建成一个新馆,更是要打造一块科技馆的模板,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一种示范作用,引领全国科技馆的发展。”

徐延豪同时指出,科技馆的客流量很大,但旧馆面积比较小,只有陈列展品的场地,没有专门的服务区和休息区,“科学与人文不能被分离,需要有机地结合,过去的这种规划其实是缺乏人文关怀的。”挣脱了空间的限制,科技馆新馆增设了许多配套的服务设施和场所,信息及服务功能比较齐全。“新馆的建筑面积比旧馆扩大了三到四倍,因为有了足够的空间供我们发挥,教育和服务功能就更为完备和强大了。”

“科技馆作为一个向大众展示科普的平台,最主要的亮点还是它的内容,也就是内部的展区规划和展品设置。”徐延豪介绍说,科技馆新馆将采用主题展开的方式,主要以故事线、知识链为线索进行设计和分区,展览的内容将更加生动完整。“我们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设计队伍,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还将再工作一年多。它是集合了国内外各界专家学者的智慧,共同打造出来的一样精品,将是一项杰作。”

“我相信建成以后的新馆将是世界一流水平。”徐延豪充满信心地说,“‘世界眼光,中国特色’是修建新馆的基本原则,我们要做,就绝不马马虎虎,要做就做世界第一流的。”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四篇:中国科技馆

中国科技馆

新落成的中国科技馆,外形就像一个巨型魔方,位于北京的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内

。馆内共分为“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设有公共空间展示区和宇宙剧场、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等四个特效影院。

新馆一层,是科技馆“大型”展品最多的地方。从东门进入,参观的人们会看到科普长廊,由各种齿轮、连杆、气缸、活塞等组成的复杂机械装置“机械旋律”;从南门进入,是高47米的世界上最大的室内雕塑“生命旋”……位于新馆一层的华夏之光展厅给人 20 × 20 = 400的第一印象是“自豪”。华夏之光展厅,是目前国内唯一综合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展厅。整个展览运用了各种先进的展示手段和信息技术,将古代的科技文物和文献记载转变为可动模型和互动展品,让人们在亲身体验与操作中,了解古代发明的构造及其原理。陶寺古观象台、水力纺纱机等特色展品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祖先的创造,了解古代发明的构造及其原理。

新馆二层的探索与发现主题展厅分为A、B两厅,共有166个展项、220件展品,分为宇宙之奇、物质之妙、运动之律、声音之韵等八大展区。与“门捷列夫”对话展现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

自行设计一个小球运动路线的“小球旅行记”;荡荡秋千也能学到知识的“共振秋千”……在体验的几个展项中,利用综合性多学科高新生物识别技术连接的展项“寻找自己”给参观的人们印象最深。展览以机械互动、视频演示、幻影成像等多种表现形式,围绕科学探索的若干重要方向搭建展览框架,按照“问题比答案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方法比知识重要”的原则设计展项,采用多种展示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营造探索与发现的科学实践情景。

科技与生活展厅位于新馆三层,分为衣食之本,健康之路,居家之道,信息之桥,交通之便,机械之桥六个主题展区,约300项展品。展厅以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作为整

个主题,配合多样化、情景化、艺术化的展览形式,不仅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善,同时展现人类为应对共同的挑战做出的探索和努力,让人们在参观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领悟,感受科技创新为人类带来好处

挑战与未来展厅位于新馆四层,分为地球述说、能源世界、海洋开发、太空探索等七个展区,共138件展项。展厅依据“挑战-解决方案-未来”为线索,以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引发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并通过从挑战到未来的整体架构和连贯性的展示,激励公众积极应对挑战,共创和谐未来。例如通过大型立体沙盘,让参观的人们直观地看到气候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变迁。

这一次的科技馆之行使我明白了很多这世界上的万千奥秘,真希望还能够再一次去那儿,了解更多知识。

第五篇:参观中国科技馆

参观中国科技馆

4月26日,我们终于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实践活动——参观中国科技馆。乘着大巴车,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一座外形像盒子的雄伟建筑物面前,这就是中国科技馆。走进科技馆,我们就像走进知识的迷宫。科技馆共有四层,一层叫“华夏之光”,二层是“探索与发现”,三层是“科技与生活”,四层是“挑战与未来”。

在一层,我们看见了古观象台,丝绸之路图,铜绿山古铜矿采掘场景。体验了水转大纺车和九连环„„

来到二层,一架高大的恐龙化石映入眼帘。他不仅体现了地球生命的悠久历史,还让我感受到了考古学家们付出的辛勤汗水。同学们像小喜鹊般好奇地东瞧瞧、西望望,叽叽喳喳地议论着。突然,我们都被一个叫“倾斜小屋”地方吸引住了,争先恐后地跑过去,可刚踏进小屋都站立不稳,有的同学还摔到在地上。

我走进去,只有一个感觉———晕!我尽量让自己站直,但是,身体就是不听指挥,我拽住栏杆,尽量不让自己摔倒。在大家的一阵阵惊呼声中,跌跌撞撞地走出了这个“倾斜小屋”

我怀着好奇心去看介绍牌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这个房子是正的。但是,通过内耳的前庭、骨骼和肌肉接受的重力却告诉我们,这间房子是歪的。这两个信号同时作用于大脑,使我们的平衡系统造成了紊乱,于是,我们就跌跌撞撞地不知怎么走路了,这都是错觉造成的。

我们有说有笑地来到了第三层,看到了一则标题:“彗星与地球的邂逅”。我很好奇,去拉动拉杆,观看资料后,我了解到了:彗星给地球带来了生命,使地球成为生命的摇篮。但它也给地球带来了灾难,那就是物种大灭绝——恐龙及很多史前生物都是在彗星与地球相撞时灭绝的。

我们还观看到了生命的奥秘、宇宙的形成,交通系统的进步等展馆。我们在这神奇世界里漫游着,不知不觉已经半天过去了,有的展厅我还没来得及看,老师就招呼大家集合了。啊!这次的活动真好呀,不仅让我们在玩儿中获得了快乐,还从玩中取学到了知识。真盼望学校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3/135471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