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论语》感悟
读《重订论语》感悟
《论语》一书在我国广为流传两千余年,在漫长封建时代曾被皇上定为科举取仕的科目。由于《论语》为文言文,通假字很多,古奥句也有不少,书中存在的重复、错简等,人们没有勇气和胆识进行修正。直至现在还为《论语》译著者所沿袭,实为以讹传讹。
叶秀中同志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他对《论语》颇有研究,年幼时就能倒背如流,对《论语》中每一篇每一章每一句每一字的深刻寓意都分析、解读得十分全面、客观、准确。为了帮助现代读者阅读好理解好《论语》,他不顾年老体弱,凭着顽强的毅力、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功底,以清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刻本《论语》为底本,并参考多种《论语》译著本,博采众长,广为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对底本进行重新修订。全书共二十篇,每篇先概述主体内容,接着臵正文、译文、注解三部分。正文为经过重订的底本;译文以直译为主,在上下文难以贯通之处适当取用意译;注解包括注释和解说。凡底本中属于全章重复的内容一律删去,具体情况写进篇述;底本中所有通假字换成正字,繁体字改成简化字;底本中文句有误的,除在正文上径改外,并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底本断句释义有异的,以符合孔子思想为依据作出抉择,并在注解中说明理由。现在,叶老的《重订论语》已经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重订论语》,主要内容是教育和启发人们如何治学、修身、为政、尚礼、交友、处事等。要求人们治学严谨,加强修养,为政以德,-1-
崇尚礼节,倡导仁义,诚实守信,慎交挚友,办事认真等,这无疑与当今时代所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是一致的。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政以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充满人生哲理的至理名言至今仍被人们频繁引用,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读《重订论语》,细细咀嚼,感悟有三:一是体现了译著者的创新精神,勇于修正沿袭多年的传统错误;二是体现了该书通俗易懂的显著特点,对难以理解的字、断句释义有争议的,均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并阐述理由,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三是体现了辩证的思维方式,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性,孔子的有些观念打上了时代烙印和阶级烙印,译著者在注释中予以评析。因此这的确是一本加强修养、提升境界、提高自我的阅读用书。无论是从政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阅读好《重订论语》定会受益匪浅。
第二篇:读《论语》,感悟人生
读《论语》 感悟人生
民勤县大坝中学 薛 琴
无论做什么,态度至关重要。孔老夫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学习的人,并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学而不厌”。即学习要踏踏实实,勤奋好学而不感满足。再次,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另外还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从小学起,孔子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深入我脑海。现在慢慢领悟到孔子的虚心向学与博大心胸是我学习快乐的源泉。
学习,自然要讲求方法。虽然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与方法,但一些好的经验和精髓却是恒古不变的。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方法是现今很多人学习中不可少的经验技巧。
在学习中,与态度同样重要的就是实践过程。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背诵,不懂得运用知识去实践,那学习就变得无意义了。正如孔老夫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才能融会贯通,才能学得棒,运用得好。
如今,可读的书数不胜数,大到名家名著,小到期刊杂志。无论是怎样的书,其蕴含的道理,总有那么几点值得你去体会。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无论向谁,无论学什么,只要觉得对你有帮助你就可以去用心学习,体会。这就是一种态度,一种潜心求学的态度。或许,我现在的体会和实践还很幼稚,但每当隔一段时间,我再去读《论语》中的经典名句时,总会有一种新的感觉,感觉有一种理解上的升华。
《论语》,是人生的一部经典。在读它的过程里,我们可以反省,可以领悟,可以修正,可以明确我们该怎么做。校园里的我,面对诱惑,有着太多的不确定;面对名誉利益,有着道不明的情愫;面对处事,有着数不清的恐慌与害怕。不确定的事情太多,纠结的事也太多,殊不知,在屋子里,郁闷发呆、自寻烦恼的时候,我却浪费了宝贵的时光。所以,当我决定摆脱不良的负面情绪时,我再次选择了《论语》,选读了其中的某些章句。不知不觉中,心变得安静了,心里的疑问和迷惑慢慢在消失,对梦想的期待和努力的动力也在增加。慢慢地,我懂得了学习,懂得了自身修养和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正是从《论语》中汲取了营养,我深深感受到经典给我的动力,我要努力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这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生活,本来就是复杂的,有许多的事是不可预料的。但是,只要本着忠于自己,忠于实际,就可以从容面对失败和挫折,甚至赢得更漂亮的生活。那么,摆正自己的位臵,努力向前,那便不负一个真实的自我。
指导老师:黄详本
第三篇:论语感悟
读《论语》,悟人生
防山镇颜子小学肖秀红
《论语》,有人将它读成‚修身养性‛的宝典;有人将它读成‚治国平天下‛之秘籍。2500多年前的《论语》,今天还能开启我们的心智,教会浮躁的现代人如何‚修身养性‛,拥有一种温和的处世态度,触动我们的心灵。
细细品读《论语》,通过那些深奥的言语,学到简单的人生道理,让我们在‚忠恕‛的人生准则下,走上‚君子坦荡荡‛的人生道路。
一直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其中的治国、平天下真理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所能理解的。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慢慢明白了《论语》告诉我们的真谛是最简单、朴素的。下面浅谈几点粗浅的感悟,与大家共勉。
一、读论语知人性。
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我们现今社会,没有坏人吗?人不会做坏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怎来‚性本善‛之说哪?
孔子主张‚人性向善,而非本善‛,像是《论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跟‚无为而治‛,若是本善,那何必还要为政、还要治呢?另外像是‚德不孤,必有邻‛;子夏引用孔子说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回应樊迟的‚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老百姓就会跟着尊敬、顺服、用情,让‚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这些,孔子怎么知道‚四海‛、‚四方‛呢?当然是普遍判断人性是向善的,这才能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蛮貊之邦根本不懂儒家,但是你言忠信行笃敬,行善了,照样走得通。这些都是‚人性向善”的论证,同时也是‚本善‛论难以圆说的地方。譬如我们知道某事是对的,并不保证真的会去做。‚我们喜欢做某事,以及我们选择做某事‛这是我们的自由,但是当选择不做该做的事,或者选择做不该做的事时,内心仍会有‚不安‛或‚不忍‛的感受。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
孔子曾特别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若是一个人缺乏内心的真诚感受,礼乐对他又有何意义?一切都是在表演、作秀,只是浪费生命而已。惟有真诚的人,才可能实现道德价值,行善避恶。一个因为真诚而犯错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因为虚伪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敬佩。因为前者既然真诚,那么在发现自己犯错之后,必然诚心悔改,改过迁善,成就真正的品德。
二、读《论语》,养人格。
在儒学中,特别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刚健有为,勇毅力行作为处理天人关系与各种人际关系,作为道德实践与理想追求的总原则,要人们为理想(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人格理想)积极追求与奋斗.孔子十分重视刚健有为的思想,十分重视“刚”的品质.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毅指坚定性.他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认为是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也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人格个性的写照,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是孔子言行的特色。然而,孔子的伟大,却在于他不因为感情的冲动而迷失。他的理智始终是清醒的,所以他尽管对冉求、子路、子贡等弟子有所不满,但依然为他们创造条件去做官,去做事,依然肯定他们各自的能力与特长,依然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他们的遭遇所揪心,对子路惨死的悼念,就体现了这种至情。不乏理智而又富于感情,有人性的弱点而又不干扰理想的追求,正是孔子的平凡之处,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
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贫穷不等于痛苦,富有不等于欢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勘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
在我看来,《论语》其实是寄托了孔子对人生的理解,而他心中人生的最就境界就是‚淡定,从容‛。只要做到了‚淡定、从容‛,有多少我们平时解不开放不下的事,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读《论语》,修学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是在强调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各个都才思过人,和他们相比,我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不懂,有太多向他们学习的东西了。我可以向身边的同事们学习。中国有句老话‚名师出高徒‛,有个好师傅潜移默化的引导,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成长才会更快更好。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紧密的联系起来,做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人。我们提高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用心中的仁换来信、和,以一种仁道和仁心去面对生活和工作,我们才会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四、读论语,学处事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说:‚我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孔子的这个基本思想就是‚仁‛。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仁‛道,一向如此,从未改变。何为‚仁‛,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就是关爱
学生,提升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技能,让他们有自信。
另外就是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团队永恒。让每个人都融入到团队的氛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个人都有一种家的感觉。待人处事要互相尊重,应该加强和睦,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这就是‚信〃和‛文化的具体体现。仁,使我们的‚信〃和‛文化有源;‚信〃和‛文化使仁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孔子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就是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学东西,先学做人,做人是大学问,也许钻透了论语也就会慢慢学会做人吧。
第四篇:《论语》感悟
《论语》感悟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
《论语》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人类语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代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多少年来文化知识的沉淀,这些充满智慧、魅力的妙语将让我们现在都受益匪浅。
读完《论语》,它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智慧。其中讲了很多关于孝敬、仁义、礼记、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着重拜读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这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的几则中,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顾此失彼。光思不学,会变成空想、妄想;光学不思,又会成为书呆子。在学习知识时,既要学又要思
考;与别人在一起时,要学习他的长处,他做的不好的地方,譬如短处,则要避免。思索贵于勤,凡事都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生活中也是这样的,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都要想想,不能仅仅知道结果就行了。
在学习态度的方面,我们在学习时,不要不懂装懂,要聪明好学,知识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还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为耻。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有些同学们也许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不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请教,既使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不吭声,不懂还装懂。这样则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各方面得不到发挥和发展。
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们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通过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得自己的人格能够不断得到修善、完美。
通过这次读书年活动,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更新了我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我的个人素养和教书育人水平,引导我慢慢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让我从《论语》中吸取了前进的力量。我坚信,读书能使我在顺境时不骄不躁,挫折时奋勇前进。我以后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为自己走向成功
搭一座坚固的桥。《论语》的深奥,里面的很多东西并不是我所能完全体会的,但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学习,让《论语》的思想深入我的内心,这一切也将是我今后待人接物、服务社会的准则。
第五篇: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读于丹《论语感悟》有感
最近一年,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每天出去疯玩到很晚才回家,或是H歌,或是泡吧,又或是玩四人游戏,现在每天下班回家是哪也不去,崽崽上小学一年级了,为了让她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我们家的电视机都放假了,每天我会拿出一本书,陪着小孩做作业,然后她也会在做完作业后和我一样手棒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她活在她的童话世界里,我也会沉静在另一个世界中,或是气愤;或是感动;或是领悟.慢慢的这样的生活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也开始喜欢上这样的生活,我现在才发现,读书是一个逐渐让自己的心安静和回归的过程;是一个上人心灵纯静的过程。
在我的床头总摆着一本书是于丹的《论语感悟》,每当心情不好时或是心中有事无人诉说时我总会拿出这本书看一看,然后对于自己的一些困惑或是迷茫总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在学生时代无聊时也随手翻过《论语》,但那时没什么印象,其实呢是好多话看不懂,就像是现在看通过于丹老师的一些解说觉得自己懂了,理解了,但是几十年以后我想我再看这本书可能又会是另一种感觉,另一种领悟.于丹的只言片语能将我们带到二千多年前的的孔子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一些文化上的产悟,当然有很多是过时的,但是论语里也有一些是关乎人性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有核心价值的一些东西,她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我们,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其实也就是教导我们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他的那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言在当今这个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的人中又有谁能做到,虽然知道自己很难做到,但是通过看这本书至少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很多时候自己一忙一起来最容易忘记的就是这三种人,要让老者安之,让朋友信之,让少者怀之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品质和胸怀,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和心境。孔子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爱其实离我们不远,它时刻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看这本书里面所讲的孝敬之道给我很大的感触,总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很好,其实不然,孟武伯曾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这样一句话"父母唯疾之忧."多么朴素而又简单的一句话,但它确告诉我们一个至深的道理,还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健在,身体健康,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陪在他们身边尽孝呢?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看这本书这样的句子让我震憾,让我心酸,让我自责,我最怕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种感觉.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但在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这就是《论语》,这就是于丹老师的《论语感悟》,用于老师的话说,原话记不大清楚了,大概意思是说“论语是朴素和温暖的,它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还会指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