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雨人 电影感后感(精选5篇)

雨人 电影感后感(精选5篇)



第一篇:雨人 电影感后感

电影雨人观后感世间总有一种温情让人难以忘却割舍,那就是骨肉亲情。这种亲情在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正受到种种欲望的挑战时,人们选择了什么?电影《雨人》告诉了我们答案——亲情。

这是一部讲述兄弟间骨肉情深的电影。当查理多年之后仍然耿介于父亲当年对他的教育时,父亲的去世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悲伤;相反,倒是300万美元的遗产让他为之寝食难安并欲穷尽手段。之后,他查明那些钱是留给他哥哥的。而这个哥哥他从未听说过,当然在记忆里他是以雨人(雷曼,因其发音不准读作了rain man)的形象存在的。无需否认,在最初阶段,查理丝毫没有念及兄弟之情,而是将其哥哥作为一种工具,即想获得对他的监护权,当然这种权利的背后是为了巨额遗产。而电影故事情节就是从这里展开,直到它复原了一个幼年的记忆和一份亲情故事。

父亲是怎样的人,电影中未作详尽的交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父亲对儿子的遗嘱做些稍稍的理解,他有着与不同常人的父爱,那种爱的深沉是小儿子在当时看不到和不能理解的,相反,这恰是查理不悦的记忆并直接导致父子失和许多年。父亲对儿子的爱,之于另一个患自闭症的大儿子雷曼却是忘不了的;并且雷曼对弟弟的爱也如打上了烙印一般永驻内心,不容丝毫的侵犯。这种永恒的亲情和爱,它是美好的,无疑应当为人们所记住和怀念.对幼年时代的事,人们有许多已经记不住了。那些所能记住的仅以残缺碎片的方式存在,并且随着时间的流淌愈发支离破碎。这些支离破碎的记忆残片所包含的信息可以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场景等等。它们彼此相互分割,并不关联或者有一定关联却不知为何关联,它随着时间将更多地成为回忆者对往事的一种记忆符号。这种符号不一定是具体的上述记忆碎片,也可以用美好或丑陋等修饰词一语概之,这似乎要归结于记忆碎片的影响力。这种符号和其他的记忆碎片的分割,使人回忆不起来,甚至有些时候人们不知不觉地去怀疑它的存在。但符号做为线索的确能使记忆碎片复原,即复原那个完整的故事记忆。这种对符号的还原记忆或许是经历者本人在稍稍留神时或许能记住,但电影的妙趣是将对事件的回忆和复原交给了雨人,一个残障人。这的确是值得一个正常健全人去做深刻反思的,那就是应该记住的和不能忘却的,具有良知的人们都记住了吗?

雨人是残缺的,而不残的是记忆。如果将其当做独立于每个人的一个天才记忆者能够帮助我们记住亲情的话,还不如归类于他可以是或者就是我们每个人记忆存储器或提醒者。电影是讽喻的,这种象征化的意义正是告诉我们,它表现了人们对自身亲情的缺失而不自知。

情节的记忆复原意味着亲情的完整,当查理将哥哥所带给他幼年一系列的记忆时,他感动了。他感动于哥哥的关心和爱护,他理解了父亲当年的教诲,他感悟于女友对他的爱,当然他更加悔悟于早年无知的任性和对亲情的漠然。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和欲望的世界里,他做了反思,最终没有迷失而选择了正确。

第二篇:电影《立春》后感

我只是不甘平庸

——《立春》后感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它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这是被自己感动了„”

第一次看《立春》时,开篇出现了主人公这样莫名其妙的独白。故事背景是一个八、九十年代的北方小城市。王彩玲生活在之中,跟大部分人一样,梦想办进北京。

我以为王彩玲的高傲和虚荣是个被讽刺的笑话。

当她趾高气昂地让人传话告诉周瑜,他的菠萝她吃了,明天开始教他唱歌;当她在北京等开场后20分钟从黄牛手里买廉价的歌剧票;当她看完歌剧回来后冷漠而急迫地告诉别人,“我去北京了,他们正调我,请我听《托斯卡》”。而她在周围不少人眼里也确实是,因为她的丑陋,因为她的高傲,因为她的不同。这就是我第一次在荧幕上看到的王彩玲,我真想冲上去把她捏死,以停止她的做作。我更喜欢芭蕾舞胡老师。

王彩玲真诚地对他说过“我一看见你就觉得可亲近了,你真像个赤子似的”。那个年轻的时候一根筋,就迷芭蕾,啥也不顾,昏天黑地地跳了十几年的胡金全。我还记得他强奸完女学生后,回到练舞场开心地跳了一支舞,那是他与世人决裂的欢欣。“我这根鱼刺,终于从那些人的嗓子里拔出去了......我踏实了,大家也踏实了......实际上我挺高兴的。”他在监狱里面,踮起脚尖,以芭蕾舞姿转了一个圈。在那里,他可以极尽对芭蕾的热爱,没有人会为他的“六指”而惴惴不安。因为监狱本来就是容纳那些不为社会所容的人的地方,胡老师甘于此,也以此为心之归宿。

而王彩玲不是这样。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但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她只是畏畏缩缩地在原地等待,她注定不会与世俗决裂。相反,她是渴望以一种畸形的方式在世俗中获得。她说“你跟世俗生活水火不容;可我不是,我就是不甘平庸。”

我开始怀疑她对歌剧的热爱和忠诚。她偏爱谁也不懂的意大利语;她热衷于炫耀去高档的歌剧院听一场歌剧《托斯卡》;她只瞧得上搞艺术的人“宁吃仙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她喝醉酒,幻想自己是从北京来的女高音,饱受台下观众的追捧。我深以为,她是在利用歌剧高傲的福利在掩饰自己容貌的自卑,她想用一种高端的方式摆脱平庸,摆脱人们对丑陋如她的鄙视。相对于歌剧本身,她是不是更钟爱掌声、膜拜?我想她也不清楚,她的生活就像一堆平庸的尘土。这让她对形成一种痛苦、挣扎、扭曲、变态的情感。

而事实上她想利用的高傲歌剧,也并未给她带来她所幻想的非凡。她在小县城小有成就的歌喉一到北京就变得一文不值——她拉下脸在招人办公室一展歌喉,人家甩过一个白眼“知道是你,你去年来过”,再无反应。她和同为搞艺术、“互相欣赏”的黄四宝缠绵一夜。第二天当她唱起《慕春》沐浴在阳光之中时,黄四宝告诉她“我感觉被强奸了”。她穿上亲手缝制的演出服从塔顶跳下去。我幸灾乐祸——自作孽,不可活。

但是,转眼她又双手缠着绷带,拄着拐杖,在教室教人唱歌了,丝毫看不出前不久她作了跳塔决定。后来,从来傲慢的王彩玲也开始卖猪肉。再后来,梦想像梵高一样被人赏识绘画天才的黄四宝也成了骗子,开着被仇人砸烂的车,打着大哥大交谈业务。那时,一切的尖锐都被淹没在了时间的洪流里,漫长的、平庸的、枯燥无味的生活里。我开始原谅彩铃的做作。

过年了,她坐着破大巴回家,看春晚,家人团圆。正月初一的雪把所有人都显得平凡,那时候大家都只是原本的样子。她靠在屋内,看母亲在外面放鞭炮,我突然觉得她也不是很丑。她抱着领养的孩子,在北京,隔着一条路看天安门,教那孩子顺口溜,和平凡的母亲一样。我才发现,王彩玲跟所有的人不同又相似。

如果王彩玲是地上一只屎壳郎,却梦想吃天上仙桃一口;如果她只是唱功平平,却妄想进入中央艺术团的歌手;如果她只是一个相貌丑陋的老处女,却渴望以歌剧这种与众不同的形式受人尊重,得到赏识。那么,又怎么样呢?注定被人嘲笑她的虚妄的幻想么?当做一个笑话看看么?这世上出色的人注定很少,平庸的人却应有许多。难道因为平庸,就连幻想也不行么?我们在看着王彩玲的时候也是在看我们自己。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它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这是被自己感动了。”这立春的感动和渴望在平庸之中开出一朵花来,聊以在生命的洪流里留下一丝宽慰。

谨以那盛大的歌剧先给王彩玲,她只是不甘平庸。

第三篇:《雨人》电影

通过影片《雨人》管窥自闭症

我觉得《雨人》这部电影非常经典,不论是在剧情设置还是在演员的演技方面都堪称一 流,但我觉得在看了这部电影并查找了相关资料之后,我所得到的最大收获是对自闭症的了 解比原来深入了很多。

《儿童异常心理学》一书中对孤独症的定义是: “孤独障碍或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的发 展障碍,它以社会功能语言和沟通缺陷和极不寻常的兴趣和行为为特征。它影响着儿童与他 们的世界相互作用的每一个方面,涉及脑的很多部分,破坏我们作为人类的最显著特性—— 社会回应沟通能力和对他人的感觉。”

其实孤独症的正式定义是早在 1943 年就由精神病学家里欧坎纳作出的,当时他虽然也 清楚的看到孤独症是一种天生的缺陷,但他还是将 “父母希望孩子不存在的愿望视为儿童孤 独症的诱发因素”,但这种说法并未得到证实。而且在经过许多实验及案例的分析之后,孤 独症现在被认为是生物学基础上的发展障碍,它在生命的头五年出现。

我觉得达斯汀·霍夫曼对于孤独症患者的特点演绎非常到位,对照 DSM-IV-TR 孤独障 碍症诊断标准的主要特征来看影片中的一些片段就会很容易理解影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 有那样的行为了:

1.在社交方面有质的损害,至少有以下所列的两项:

(1)在多种非言语行为的使用方面存在明显的损害,如眼对眼的凝视、脸部表情、身 体姿势与调节社会交往的手势。影片中雷蒙有两个特征性的身体姿势: 在和其他人一起谈话 时,他总是歪着脖子,而且手经常放在胸前不愿意放下来,在两兄弟假装是调研人员想要进 入农场主家里看电视时,查理不得不强迫他把手放下来。还有他总是面无表情,即使是在赌 场遇到了他喜欢的女孩子,他也无法用欣喜或激动的表情来表达他的内心感受。

(2)不能与同龄人建立起与发展水平相当的关系。

(3)不会自发寻求与别人分享喜悦兴趣或成就。雷曼不喜欢甚至害怕别人动他的东西,当苏珊娜拿了他的卡片的时候,他说了他经常在紧张时才会说的话: “Who's playing first? Yes.I mean first base.Who?”,而当查理拿他的书的时候,他甚至惊恐地逃出了门外不

敢进来。

2. 在沟通方面有质的损害,至少有以下所列的一项:

(1)言语发展落后或完全缺乏(不尝试通过其他可选择的沟通方式如手势或模仿进行 补偿)孤独症儿童在语言发展中的主要困难不在数量(声音词和语法)或语义的(意义)运 用。他们很难理解不符合标准的陈述或很难调整他们的语言以适应环境。如在影片中雷曼看 到人行道前方的交通灯上写着“Don’t walk

”,如果是正常人的话应该是能够在这种情况下 随机应变的,看到还没有车开过来的话会走到路对面去,但雷曼却立马停在了马路中央,不 管路上是不是还有车子要走、他会不会被车子撞到。

(2)独自一个人时,讲过多的话,但在主动开始或维持与他人谈话的能力方面却有明 显的损害。雷蒙的这一特点其实为影片带来了很多喜剧效果,因为每次都在他弟弟心烦意乱 或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会在他耳边喋喋不休,弄得查理常常捶胸顿足,火冒三丈,但他 还是毫不知情地继续着他自己的演说。

(3)刻板和重复地使用语言或特殊语言。如他自始至终一直在念叨的那几句“谁在一 垒”的话,以及他在听到汽车的音响中放出“摇滚乐的未来”那句之后一直不停的重复,最 终导致他弟弟实在受不了了朝他怒吼,可他也还是无动于衷、依然故我地念叨下去。

(4)缺乏符合发展水平的多变的自发的假装游戏或社会模仿游戏。

3.重复的和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模式,有以下所列的至少一项:

(1)包含专注于一种或多种刻板的、限制性兴趣模式,无论是兴趣的强烈程度还是兴 趣的焦点都是不正常的。这在影片中是表现最多的,比如他对电视节目异常的痴迷以及对烘 干机产生的特殊的兴趣。

(2)明显顽固地坚持特殊的、非功能性的日常习惯或仪式。比如他对他卧室的一成不 变的布置:床是要放在窗边的,一定要有书,桌上一定要有笔和纸。还有他星期一至星期天 每天一日三餐的内容绝对不能改变,连枫糖一定要在煎饼之前上都是一成不变的,以及片子 中非常搞笑的一个地方:他的内裤一定是要在 Cincinnati 的 K 市场上买的特定型号的平口 裤。

(3)刻板和重复的运动方式。

(4)持久稳固地专注于物体的部分或整体。在餐厅里点餐时,雷曼一直在不停地拨弄 餐厅里餐桌上放歌曲单的架子,以致查理无法忍受他制造的聒噪的声音而制止了他。

影片还有一些地方对孤独症患者的症状也表现得非常真实,比如当你同一个孤独症患者 说话,他可能会表现得如同一个聋子,当查理第一次见到雷曼对他说话时,雷曼完全没听到 一样,奇怪的查理不禁问起旁边的工作人员 WERN,说他是不是听不到别人在讲什么。还有 很多孤独症儿童会对噪音或移动的物体表现得极端害怕或者逃避,在影片中雷曼对流动的水 和着火的警报器尖锐的声响都表现出异常的惊恐。

从以上总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雷蒙并不是符合所有的孤独症障碍诊断标准的主要特征 的。孤独症是一种谱系障碍,意思是它的症状模式能力范围和特征以不同的组合和不同的严 重程

程度表现出来。孤独症儿童不仅在认知语言和社会能力方面差异很大而且还表现出许多孤 独症非特有的特征,最常见的是智力落后和癫痫,因此,同样被症断为孤独症的儿童,他们 之间可能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孤独症儿童可能拥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水平,从极度的智力低下到高于智力的平均水平。我觉得雷蒙是一位不幸的孤独症患者中的幸运儿,因为调查显示大约 80%孤独症儿童有智力 缺陷,只有剩下的 20%智力在平均水平或高于平均水平。雷曼所具有的超常的记忆和计算能 力说明他应该是那极少数智力在平均水平之上的人了。

《另类天才之谜》一文论述了两种对于孤独症患者所具有的“天赋”的解释,第一种看 法是“研究人员认为,自闭症患者之所以具有超常的能力,是因为他们能够洞察常人察觉不 到的细节、牢记常人记不住的细节”。另外一种解释是: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另类天才的出 众才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神奇,也不能完全归因于先天遗传。由于大多数另类天才都患有 自闭症,不能感知别人的情感,因此他们更执着于自己的世界。他们往往重复做同一件事,当重复次数达到一定的数量,人的行为便形成固定模式,可以下意识地对此模式进行自动加 工,而不需要占用大脑的资源。或许这正暗示着另类天才并没有过人之处,他们出众的才能 只不过是后天刻意训练的结果。”这一点这在影片中也有表现,雷蒙喜欢把一句话翻来覆去 说好几遍,这样他自然而然就能记得住、记得牢。而且他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随时随地记 笔记,这必然都能帮助他加强记忆。所以这也给我们以启示:要成为天才,先天遗传和后天

努力缺一不可;而记忆的关键还是要靠内心的专注和不断的重复。

对于孤独症的发病原因,我也做了一些了解:

(1)孤独症是一种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育障碍,其原因可能是多样的。(2)尽管孤独症的特殊基因位点尚未确定,但孤独症是一种遗传疾病。孤独症患者 的非孤独症亲属在社会语言和认知方面存在缺陷的比例高于正常人,这些与在 孤独症患者中发现的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不过没那么严重且与智力缺陷或癫痫 无关。就像在课堂中讲的,孤独症与遗传的联系没有精神分裂症那么高,但它 跟遗传因素的联系还是很密切的。(3)在许多功能领域存在精神心理损害,涉及智力、注意、记忆、语言和执行功能。(4)在小脑和中颞叶以及边缘系统有关的结构中存在结构性异常。

最后,我想就影片本身的剧情来做个简短的评论。我觉得电影《雨人》和《阿甘正传》 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

部影片都是创造了两条平行却又相互交联的线索,一条是以雷曼 和阿甘这样有点“自闭”或“弱智”的人展开的主线,而另一条则是以查理、珍妮和丹上尉 这样的正常人为主线展开的。通过这两条线索的比较,我觉得我可以对故事所表达的深刻内 涵有了一定的理解。我想导演是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短暂而脆弱的生命当中,真正应该追求 些什么,应该珍惜些什么,什么才是对我们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查理一心想要赚钱、赚大 钱,却忽略了和独自抚养他长大的父亲之间的父子亲情,而且即使对于善良体贴的女友他也 从来不愿真正地敞开心扉,总是戴着面具去面对周围的人;珍妮一心想要成为大明星,于是 一次次“抛下”阿甘独自“远行”,不愿让阿甘成为她成名途中的一个“累赘” ;而丹上尉则 一心想要成为国家级的战斗英雄,为了这个目标他连自己宝贵的生命都愿意放弃,更不必说 去珍惜战友之情,答谢阿甘冒死相救的恩情了。然而这三个人一心想要追求的东西却“有心 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般地在雷曼和阿甘身上全部实现了,我想这并不是一种戏剧 性的巧合,而是因为雷曼和阿甘所共有的一种特质,那就是懂得珍惜。他们珍惜自己所经历 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他们认真地对待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而不是以敷衍的态度去 虚度自己的生命,或者是把他人或自己的生命当成一个筹码、一个可以踩踏的阶梯。所以从 这两部影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我们应该时刻怀着对他人、对自己的爱,不贪婪、不急功近利,珍惜已经拥有的一切,以一颗感恩的心快乐的生活下去,我们是能够获得我们 想要的幸福,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参考文献:

[1] [美]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儿童异常心理学[M].山东:暨南大学出版 社,2004:385-424.

[2] 鲍小娟.另类天才之谜[J].科学画报,2010(3):36-37.


第四篇:观电影《雷锋》后感

观电影《雷锋》后感

假期,我被一部电影吸引住了,这部电影叫《雷锋》。我是被雷锋那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

雷锋一生勤俭节约。乔大山帮队友们洗衣服时,把雷锋的袜子藏了起来,雷锋见袜子没了,便问乔大山:“我的袜子呢?”乔大山说:“你的袜子上打满了补丁,不怕咯脚吗?”“不怕,习惯了!还给我袜子!”雷锋大声说。乔大山又说:“你难道不怕难看?”雷锋说:“军人的袜子是穿在脚上的,又不是给别人看的,打了补丁的袜子还能穿呢!”

更可贵的是雷锋乐于助人的精神。那天,雷锋病了,但是,他还披着向秋生的军衣去帮助建筑工地的工人们推小车。推完小车后,天下起了雨。雷锋在经过火车站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妇女,她还带着一个孩子。雷锋见了二话不说,立即抱起孩子,问清了这位妇女的地址后,便不辞千辛万苦把妇女送回了家。妇女问他叫什么名字,他却说:“我叫解放军。”她还想留住雷锋,可一眨眼,雷锋就已无影无踪了。

雷锋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我们要学习他那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四年级:黄耀萱

第五篇:观电影《活着》后感

观电影《活着》后感

对于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一家来说,活着是一份幸运又艰辛的事,而从这部电影中,我深深体会到生命的重要性。生命如此脆弱,我们应懂得好好珍惜它。

这部电影主要述说了从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福贵一家的悲喜沉浮。影片讲述了几个有关富贵的生活的重要事件,其中,福贵家从富贵人家变为贫穷子弟的过程,而正是福贵性格发生一大转变的一个重要事件。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也许一个人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然而当每个人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悲壮,或许每个人都能如福贵一般改过自新。在这里我们能明白到自己活着的时候并不单单为了自己,还有我们身边至亲至切的人。或许在平日时候我们毫无察觉,而但当自己真正经历了,才知道活着是那么的美好。

而在电影的第二个事件中,我深深地为富贵不幸的遭遇而感伤。这个事件发生在福贵回到家后。当时,母亲的黯然长逝,女儿的耳聋口哑。这无疑让原本感到幸福的富贵拉到了伤心的低谷。然而他却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现实,并无怨地继续生活着。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敢和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遭遇挫折与失败,然而我们却经常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着,并常常抱怨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应好好学一下主人公富贵。从主人公中,我明白到,当现实走来时,我们都不得不去面对,而当自己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坦然的态度去对待时,我们会活得更好更加精彩。

莫泊桑的《项链》写着: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在这部电影中,如果当初福贵没败坏了家产,或许死得人就是他了。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到:千姿百态变化无常,可是我们终究是要活着,就如同福贵在失去了那么多至亲之后,甚至连儿子和女儿也失去了之后,他依然坚强地活着,并对于未来满怀希望。的确,无论发生什么事时,我们都要继续地活着,精彩地活着,因为活着是对自己,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电影以福贵一家的悲喜沉浮折射出人们活着并不容易,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我们的人生从来就没有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人生本就是一次又一次充满危险与机遇的挑战。而自己活着不单单是为了自己,因为我们都有为活着而活着,为他人而活着,为未来而活着。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如同浮萍般浮沉,在世态炎凉中感受冷暖人生,让我们看的时候不由得问问自己——我自己又为何而活着?

在这部电影中,我明白到:活着,是一份自己应承担的使命。我们的生命不是给我们任意挥霍的,活着的本意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本意,也许我们每个人的现在或将来的路不同,但我知道我们都仍活着,我们都有自己的使命——让自己更好地活着。在人生中,我们都应好好地活着,因为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最好的承诺。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