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造技术课程设计计划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执行计划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预期效果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完本专业所规定的所有专业课之后,毕业设计之前的一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任务是:
1、通过针对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设计使学生得到一次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它先修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机械制造工艺的一般规律,具备简单装备设计能力;
2、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增强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图、计算、查阅资料、自学和调查研究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基本情况
1.设计时间:2012年9月23日——2010年12月1日
2.设计地点:机械工程学院
3.设计类型: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
4.设计形式:集中设计
5.设计内容: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课程设计题一般为一个零件的加工工艺设计,每位学生完成:
1)机床夹具装配图一张;
2)主要零件工作图2张;
3)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12000 —15000字)。
具体内容要求参考“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指导教师:
6.设计学生: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三、说明
设计时间、内容均符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计划及设计环节表。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9月23日
第二篇:《先进制造技术》模块综合课程设计-2008级
《现代制造技术》模块综合课程设计
2011-12-10 《现代制造技术》模块综合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张宇
一、模块课程设计的目的:
1、学习掌握利用先进设计方法和手段,以Team Work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锻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沟通和综合设计能力。
2、掌握“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装配设计方法,锻炼学生综合利用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产品设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本模块课程所学内容,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课题:
设计题目:扇形板钻夹具的装配设计及主要零件的数控加工编程
机自专业本科学生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计中,已进行了扇形板零件的工艺设计和钻夹具的设计(装配图)。本次课程设计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利用三维CAD/CAM系统,以设计小组协作的方式,综合采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装配设计方法,完成扇形板钻夹具的数字化装配设计,并完成夹具体的数控加工编程。
三、课程设计的完成形式: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人,以设计小组的方式,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本次课程设计。
2、课程设计主要在计算机房内,利用UG NX三维CAD/CAM软件进行。
3、课程设计分组名单:(待定)
四、设计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1、小组讨论,设计确定钻夹具的初步设计方案;
2、根据夹具的设计方案,初步确定组成零件的主要协作条件和联系尺寸,进行零部件设计的分工;
3、在设计小组内加强设计过程的沟通与反馈,综合应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的装配设计方法,按设计分工进行零部件的三维设计。
4、完成扇形板钻夹具的三维装配设计。
5、确定夹具体的数控加工方案,利用UG NX完成夹具体的数控加工编程。
五、计划安排:
本次课程设计安排在第17、18周进行,计划在2周内完成,主要通过综合应用UG
《现代制造技术》模块综合课程设计
2011-12-10 NX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上机学时60机时/人。
设计时间安排如下:待定
图1.扇形板钻夹具的数字化装配设计
六、设计预备:
1、复习本模块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
2、学习和掌握UG NX软件的基本三维设计方法;
3、学习和掌握UG NX软件的装配设计方法;
4、学习和掌握UG NX软件数控加工的编程方法(点位加工和平面铣)。
七、主要参考书:
1、李名望.机床夹具设计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
2、郑贞平等编著.UG NX6 数控加工入门与实例精讲.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
3、UG NX6 造型设计与装配设计的相关书籍。
2011年12月10日
第三篇:绿色制造技术
绿色制造技术
一、技术概述
绿色制造技术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节约资源和能源,使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
传统的制造模式是一个开环系统,即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报废-二次原料资源,从设计、制造、使用一直到产品报废回收整个寿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也就是说要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以系统集成的观点考虑产品环境属性,改变了原来末端处理的环境保护办法,对环境保护从源头抓起,并考虑产品的基本属性,使产品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基本性能、使用寿命、质量等。
二、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 1.技术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上掀起一股“绿色浪潮”,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并列入世界议事日程,制造业将改变传统制造模式,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发展相关的绿色材料、绿色能源和绿色设计数据库、知识库等基础技术,生产出保护环境、提高资源效率的绿色产品,如绿色汽车、绿色冰箱等,并用法律、法规规范企业行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那些不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和不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将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使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势在必行。2.国外现状
国外不少国家的政府部门已推出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计划”。1991年日本推出了“绿色行业计划”,加拿大政府已开始实施环境保护“绿色计划”。美国、英国、德国也推出类似计划。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除政府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外,广大消费者已热衷于购买环境无害产品的绿色消费的新动向,促进了绿色制造的发展。产品的绿色标志制度相继建立,凡产品标有“绿色标志”图形的,表明该产品从生产到使用以及回收的整个过程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并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这为企业打开销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条件。如德国水溶油漆自1981年开始被授于环境标志(绿色标志)以来,其贸易额已增加20%。德国目前已有60种类型3500个产品授予环境标志,法国、瑞士、芬兰和澳大利亚等国于1991年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日本于1992年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也在1992年开始实施环境标志。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对产品实施环境标志,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绿色产品”的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多的地位和份额。
国际经济专家分析认为,目前“绿色产品”比例大约为5-10%,再过10年,所有产品都将进入绿色设计家族,可回收、易拆卸,部件或整机可翻新和循环利用。也就是说,在未来10年内绿色产品有可能成为世界商品市场的主导产品。
3.国内研究基础
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在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对绿色制造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索。
机械科学研究院已完成了国家科委“九五”攻关项目--清洁生产技术选择与数据库的建立、机械工业基金项目--绿色设计技术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围绕机械工业中九个行业对绿色技术需求和绿色设计技术自身发展趋势进行了调研,在国内首次提出适合机械工业的绿色设计技术发展体系,同时还进行了车辆的拆卸和回收技术的研究。目前正在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境绿色技术评价体系的研究”。以环境保护绿色技术评价体系为研究载体,将ETV评价技术导入机械制造业的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建立制造业的绿色概念、描述方法和ETV评价体系。
清华大学为创建绿色大学,已将绿色工程技术列为优先发展和支持项目,在美国“China Bridge”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已与美国“Texas Tech University”先进制造实验室建立了关于绿色设计技术研究的国际合作关系,对全生命周期建模等绿色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一定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针对汽车开展可回收性绿色设计技术的研究,与Ford公司合作,研究中国轿车的回收工程问题;与内贸部中国物资再生利用华东分公司合作,撰写了“探讨中国汽车销售、维修、二手车交易及回收利用一条龙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报告”;与法国柏林工业大学IWF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废弃工业品回收方面展开了研究工作。
合肥工业大学开展了机械产品可回收设计理论和关键技术及回收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
重庆大学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CIMS主题资助的关于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项目,主要研究可持续发展CIMS(S-CIMS)的体系结构研究、清洁化生产系统和体系结构及实施策略、清洁化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
华中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院校也开展了绿色制造技术研究。
国内已形成了一支从事绿色制造技术研究的专业队伍,为我国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
三、“十五”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目标
(1)提出绿色设计理论和方法,建立绿色产品设计指标评价体系,提出绿色设计工具,并与其它设计工具(如CAD、CAE、CAPP等)集成,形成集成环境。
(2)与企业结合选择若干典型产品,建立产品绿色制造示范点。
(3)以汽车为对象,提供可回收、可拆卸成套技术,并与企业结合,建立示范点。
2.主要研究内容
(1)绿色产品设计评价系统模型的建立
①绿色产品设计理论和方法
从寿命周期角度对绿色产品的内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绿色产品设计理论和方法。
②绿色产品的描述和建模技术
在绿色产品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绿色产品进行描述,建立绿色产品评价体系,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对所有与环境相关的过程输入输出进行量化和评价,并对产品生命周期中经济性和环境影响的关系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数学模型。
③绿色产品设计数据库
建立与绿色产品有关的材料、能源及空气、水、土、噪声排放的基础数据库,为绿色产品设计提供依据。
④典型产品绿色设计系统集成针对具体产品,收集、整理面向环境设计的资料,形成指导设计的设计指南,建立绿色产品系统设计工具平台,并与其它设计工具(如CAD、CAE、CAPP等)集成,形成集成的设计环境。
(2)绿色产品清洁生产技术
①节省资源的生产技术
本项目主要从减少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和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其他消耗三方面着手研究。
②面向环保的生产技术
主要研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包括减少生产过程的废料、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降低噪声和振动等。
③产品包装技术
包装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产品包装形式、包装材料、以及产品贮存、运输等方面都要考虑环境影响的因素。
(3)产品可拆卸、可回收技术
①产品可卸性技术
提出产品可卸性评价方法,提出产品可卸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拆卸结构模块划分和接口技术研究。
②产品可回收技术
提出可回收零件及材料识别与分类系统,并开展零件再使用技术研究,包括可回收零部件的修复、检测,使其符合产品设计要求,进行再使用(再使用包括同化再使用和异化再使用)技术、材料再利用技术的研究(包括同化再利用和异化再利用)。
(4)机电产品噪声控制技术
①声源识别、噪声与声场测量以及动态测试、分析与显示技术;
②机器结构声辐射计算方法与程序;
③机器结构振动和振动控制技术;
④低噪声优化设计技术;
⑤低噪声结构和材料;
⑥新型减振降噪技术
(5)面向环境、面向能源、面向材料的绿色制造技术
①面向环境的绿色制造技术
研究使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满足水、气、固体三种废弃物减量化、降低振动与噪声等环境保护要求的相关技术。
②面向能源的绿色制造技术
研究能源消耗优化技术、能源控制过程优化技术等以达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目的。
③面向材料的绿色制造技术 研究材料无毒、无害化技术,针对高分子材料,研究废旧高分子材料回收的绿色技术,高分子过滤材料--功能膜材料,玻璃纤维毡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等。对现有材料的环境性能改进技术等。
第四篇:智能制造技术
现代制造技术
1142813203 吴文乐
摘要: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 不断吸收和发展机械、电子、能源、材料、信息及现代管理技术的成果, 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验、管理服务等产品生命周 期的全过程, 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灵活、清洁的生产技术模式,取得理想的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传统的自动化生产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然而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即无法很好地适应中小批量生产的要求。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自动控制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的迅猛发展,柔性制造技术(FMI)应运而生。
关键词:现代制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柔性制造技术
1.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综述
现代制造技术在系统论、方法论、信息论和协同 论等的基础上形成制造系统工程学,是一种广义制造的概念,亦称之为“大制造”的概念,它体现了制造概念的扩展。广义制造概念的形成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
1).制造设计一体化。体现制造和设计的密切结合,形成了设计制造一体化,设计不仅是指产品设计,而且包括工艺设计、生产调度设计、质量控制设计等。
2).材料成形机理的扩展。现在加工成形机理明确地将加工分为去除加工、结合加工和变形加工。
3).制造技术的综合性。现代制造技术是一门以 机械为主体,交叉融合光、电、信息、材料等学科的综合体,并与管理科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人机工 程、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等相结合,拓展了新领域。现代制造技术应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方面,硬/软件工具、平台和支撑环境有了很大的发展。
4).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制造的范畴从过去的设计、加工和装配发展为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调研、设计、制造、销售、维修和报废处理等。
5).生产制造模式的发展。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是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集成制造系统强 调信息集成,其后出现了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虚拟制 造、网络制造、大规模定制、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协 同制造等多种制造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制造技术的水平,扩展了制造技术的领域[2]。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沿着“广义制造”或称 “大制造”的方向发展,其具体的发展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和多个大项目[3],如图1所示:
图1:现代制造技术方向
针对现代制造技术,本文从柔性制造技术的角度对现代制造技术进行学习,对柔性制造在实际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2.柔性制造
2.1 柔性制造简述
所谓“柔性”,是指制造系统(企业)对系统内部及外部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也是指制造系统能够适应产品变化的能力。柔性可分为瞬时、短期和长期柔性[4]。瞬时柔性是指设备出现故障后,自动排除故障或将零件转移到另一台设备上继续进行加工的能力;短期柔性是指系统在短时期内,适应加工对象变化的能力,包括在任意时期混合进行加工2种以上零件的能力;长期柔性则是指系统在长期使用中,能够加工各种不同零件的能力。迄今为止,柔性还只能定性地加以分析,尚无科学实用的量化指标。因此,凡具备上述3种柔性特征之一的、具有物料或信息流的自动化制造系统都可以称为柔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在生产过程及其装备上的应用,是将微电子技术、智能技术与传统制造技术融合在一起,具有自动化、柔性化、高效率的特点,是目前自动化制造系统的基本单元技术[5]。
柔性制造技术是对各种不同形状加工对象实现程序化柔性制造加工的各种技术的总和[6]。柔性制造技术是技术密集型的技术群,我们认为凡是侧重于柔性,适应于多品种、中小批量(包括单件产品)的加工技术都属于柔性制造技术。目前按规模大小划分为[7]:
(1)柔性制造系统(FMS):关于柔住制造系统的定义很多,权威性的定义有:美国国家标准局把FMS定义为:“由一个传输系统联系起来的一些设备,传输装置把工件放征其他联结装置上送到各加工设备,使工件加工准确、迅速和自动化。
(2)柔性制造单元(FMC):M S是FMS向廉价化及小型化方向发展的一种产物,它是由l~2台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及物料运送存贮设备构成,其特点是实现单机柔性化及自动化,具有适应加工多品种产品的灵活性。迄今已进入普及应用阶段。
(3)柔性制造线(FML):它是处于单一或少品种人批量非柔性自动线与中小批量多品种FMS之间的生产线。其加工设备可以是通用的加工中心,CNC机床;亦可采用争用机床或NC专用机床,对物料搬运系统柔性的要求低于FMS,但生产率更高。它是以离散型生产中的柔性制造系统和连续生过程中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 C 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生产线柔性化及自动化,其技术已日趋成熟,迄今已进入实用化阶段。
(4)柔性制造工厂(FMF):FMF是将多条FMS连接起来,配以自动化屯体仓库,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联系,采用从订货、设计、加工、装配、检验、运送至发货的完整F M S。它包括了CAD/CAM,并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投入实际,实现生产系统 柔性化及自动化,进而实现全厂范围的生产管理、产品加工及物料贮运进程的全盘化。FMF是自动化生产的最高水平,反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化应用技术。它是将制造、产品开发及经营管理的自动化连成一个整体,以信息流控制物质流的智能制造系统(IMS)为代表,其特点是实现工厂柔性化及自动化[8]。
2.2柔性制造所采用的关键技术
1.计算机辅助设计未来CAD技术发展将会引入专家系统,使之具有智能化,可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当前设计技术最新的一个突破是光敏立体成形技术,该项新技术是直接利用CAD数据,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激光扫描系统,将二维数字模型分成若干层二维片状图形,并按二维片状图彤对池内的光敏树脂液面进行光学扫描,被扫描到的液面则变成固化塑料,如此循环操作,逐层扫描成形,并自动地将分层成形的各斤状固化塑料粘合在一起,仅需确定数据,数小时内便呵制出精确的原型。它有助于加快开发新产品和研制新结构的速度。
2.模糊控制技术模糊数学的实际应用是模糊控制器。最近开发出的高性能模糊摔制器具有自学习功能,可在控制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的信息井自动地对控制量作调整,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其中尤其以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学方法更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3.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智能传感器技术迄今,柔性制造技术中所采用的人工智能大多指基础规则的专家系统。专家系统利用专家知识和推理规则进行推理,求解各类问题(如解释、预测,诊断、查找故障、设汁、计划、监视、修复、命 令及控制等)。由于专家系统能简便地将各种事实及经验证过的理论与通过经验获得的知识相结合,因而专家系统为柔性制造的诸方面工作增强综合性。展望未来,以知识密集为特征,以知识处理为手段的人工智能(包括专家系统)技术必将在柔性制造(尤其智能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对未来智能化柔性制造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正在急速发展的领域是智能传感器技术。该项技术是伴随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人工智能产生的,它使传感器具有内在的“决策”功能。
4.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人工神经网络(ANN)是模拟智能生物的神经网络对信息进行并处理的一种方法。故人工神经网络也就是一种人工智能工具。在自动控制领域,神经网络不久将并列到专家系统和模糊控制系统,成为现代自动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9]。
3.国内现代制造技术状况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强化作为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基础的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美国、德 国、日 本 等 国 已 经 开 发 出 了 数 控(NC)、计算机数控(CNC)、直接数控(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规则(MRP)、柔性制造单元(TMC)、柔性制造系统(FMS)、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精益生产(LP)、智能制造系统(MS)、并行工程(CE)和敏捷制造(AM)等多项现代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这些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不仅使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巩固,也使得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10]。我国制造业市场的巨大潜力,为现代制造技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与制造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国内的现代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市场拓展还不均衡。其中,国内机械基础件制造行业中的数控化率极低,不足1.6%,先进加工工艺、技术和装备的普及程度不足10 % ;CAD/CAM 系统应用的普及率在国内骨干企业仅有35%,产业规模较小。另外,在相关行业中如印刷业、电力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等,技术装备的低数控化率也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中高档先进产品的需求。纵观国际制造业的竞争与发展,面对国际、国内两个制造业市场的日渐融合,如何立足国内制造业的市场需求,整合分散的科研与企业资源,尽快形成自己在先进制造产业竞争中的技术优势,已经是摆在我国制造业面前的迫在眉睫的课题了[11]。
总之,重视制造业和现代制造技术已成为全球化的大趋势。现代制造技术不是一项具体技术,而是利用系统工程技术将各种相关技术集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现代制造技术是一种动态技术,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其渗透到产品的所有领域,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和灵活的生产[12];现代制造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制造业的综合效益,其不摒弃传统技术,而是有赖于不断用科技新手段去研究它和传承它,并应用科技新成果去改造它和充实它;现代制造技术在强调环境保护的同时,还强调各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和淡化,并消除其间的界限。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特色,大力发展一些关键前沿技术,比如新一代材料成型技术、微米及纳米技术、快速原型制造以及智能制造等[13]。在不久的将来,现代制造技术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壮大,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是每个国家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强.浅谈柔性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技术与市场,2008.(5):39-40.[2]沈向东.柔性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3]吴立.关于柔性制造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0,38(14):9-11.[4]陈琪.制造业企业推行柔性制造的意义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5(4):7-8.[5]崔培枝,朱胜,姚巨坤.柔性再制造系统研究[J].机械制造,2003(11):7-9
[6]王隆太,朱灯林,戴国洪.机械CAD/CAM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7]盛晓敏,邓朝辉.先进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李楷模.LI Kai-mo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动向[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8(6).[9]蒋新松.21世纪企业的主要模式一敏捷制造企业[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一CIMS,1996,2(4):3—8.
[10]罗振壁,周兆英,汪劲松,等.制造的革新[J].机械工程学报,1995,31(4):31—37.
[11]王永贵.战略柔性与企业高成长.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67—69.[12]张荣,陈大佑.提升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新途径——柔性化管理.当代经济研究.2006.(1):33~35.[13]王先逵.制造工艺核心论[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5(3):28—32.
第五篇:先进制造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
定义: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收信息技术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乃至回收的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提高对动态多变的产品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制造技术的总称。特点: 1.动态性2.广泛性3.实用性4.集成性5.系统性6.高效灵活性7.先进性
构成: 从内层到外层分别为基础技术、新型单元技术、集成技术。
分类:(1)现代设计技术(2)先进制造工艺技术(3)自动化技术(4)产品数据管理技术 发展趋势: 1.集成化2.智能化3.网络化4.信息化5.自动化6.柔性化7.数字化8.虚拟化
9.极端制造10.精密化11.绿色制造
自动化技术
制造技术的自动化包括产品设计自动化、企业管理自动化、加工过程自动化和质量控制过程自动化。制造系统的自动化 突出特点是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集成,人、技术和管理三者的有效集成。
问: 制造自动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答: 1)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已成为制造自动化研究中热点问题;
2)更加注重研究制造自动化系统中人的作用的发挥;
3)单元系统的研究仍然占有重要的位置;
4)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研究十分活跃,实用化的成果不多;
5)柔性制造技术的研究向着深度和广义发展;
6)适应现代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的研究正在兴起;
7)底层加工系统的智能化和集成化研究越来越活跃。
柔性制造系统定义: 我国国家军用标准 “柔性制造系统是由数控加工设备、物料运储装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的自动化制造系统,它包括多个柔性制造单元,能根据制造任务或生产环境的变化迅速进行调整,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
柔性制造系统的特点:(柔性和自动化)
(1)适应市场需求,以利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
(2)提高机床利用率,缩减辅助时间,以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3)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库存量,以利于提高市场响应能力。
(4)提高自动化水平,以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改善生产环境。柔性制造系统一般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加工系统、物流系统和控制与管理系统。加工系统的配置
互替形式(并联)、互补形式(串联)和混合形式(并串联)三种。常见的物料存储装置有立体仓库、水平回转型自动料架、垂直回转型自动料架和缓冲料架。柔性制造系统中的数据流,实质上就是信息的流动.数据类型:基本数据、控制数据和状态数据。
柔性制造技术是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及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集成制造
定义:基于企业资源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简称CIMS。信息集成和总体优化是集成制造系统与一般制造系统的最主要区别之一。
组成: 人与机构、经营、技术三要素。
从功能角度看,一般可以将CIMS分为四个功能分系统和两个支撑分系统。
四个功能系统: 1)工程设计自动化分系统
2)管理信息分系统(MIS)
3)CIMS制造自动化分系统(MAS)
4)CIMS质量保证分系统 质量保证分系统的目标: a.保证用户对产品的需求;
b.使这些要求在实际生产的各环节得到实现。两个支撑分系统: 计算机网络分系统 , 数据库分系统
数据库:就是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将相关的数据组织在一起存放在计算机存储器上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关数据的集合。
先进制造工艺技术
特点: 具有优质、高效、低耗、洁净和灵活五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特种加工技术
定义:是用非常规的切削加工手段,利用电、磁、声、光、热等物理及化学能量直接施加于被加工工件部位,达到材料去除、变形以及改变性能等目的的加工技术。
特种加工与传统切削加工的不同特点主要有:
①不是主要依靠机械能,而是用其他的能量(如电能、热能、光能、声能以及化学能等)去除工件材料;
②工具的硬度可以低于被加工工件材料的硬度,有些情况下,例如在激光加工、电子束加 工、离于束加工等加工过程中,根本不需要使用任何工具; 激光加工
定义:激光加工是利用材料在激光聚焦照射下瞬时急剧熔化和气化,并产生很强的冲击波,使被熔化的物质爆炸式地喷溅来实现材料去除地加工技术。
基本原理和特点:利用光能经过透镜聚焦后达到很高的能量密度,依靠光热效应加工各种材料。基本设备包括:激光器、电源、光学系统、冷却系统及机械系统等。
激光加工技术的应用:(1)激光打孔(2)激光切割(3)激光焊接(4)激光表面处理等加工制造领域。
电子束加工
离子束加工分为离子刻蚀、离子溅射沉积、离子镀及离子注入 4类。
激光加工、电子束加工、离子束加工都是利用高能量密度的束流作为热源,对材料或构件进行加工的技术,又称为高能束加工。
超声波加工 主要是磨粒的撞击作用
超声波加工 适合于加工硬脆材料,尤其是不导电的非金属材料。(玻璃、陶瓷、石英、硅、玛瑙、宝石)微细加工技术 是指微小尺寸零件的生产加工技术。
包括三级:微米级
亚微米级
纳米级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原理:基于“材料逐层堆积”的制造理念,将复杂的三维加工分解为简单的材料二维添加的组合。
RPM技术的特点:(1)可以制造任意复杂的三维几何实体,不受传统机械加工中刀具无法达到某些型面的限制。
(2)成形过程中无人干预或较少干预,大大减少了对熟练技术工人的需求。
(3)任意复杂零件的加工只需在一台设备上完成,也不需要专用的工装、夹具和模具。
快速堆积成形
快速成形系统根据切片的轮廓和厚度要求,用片材、丝材、液体或粉末材料制成所要求的薄片,通过一片片的堆积,最终完成三维实体原型的制备。
选择性激光烧结则使用粉末材料。
超高速加工技术
常用的刀具材料有:涂层刀具 金属陶瓷刀具 立方氮化硼(CBN)刀具
聚晶金刚石(PCD)刀具 超高速切削机床 电主轴采用陶瓷滚动球轴承 磁悬浮轴承
PDM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配合CAD工具的PDM系统、专业PDM系统 产生和PDM的标准化阶段。
PDM系统标准化包括:管理对象的标准化和管理过程的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