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福田繁雄教授与岗特兰堡(德)、切瓦斯特(美)并称“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世界平面设计领航者---岗特兰堡
冈特·兰堡,国际公认的欧洲“视觉诗人”的代表人物。
冈特·兰堡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的乡村,这段成长经历深深影响着他作品中的媒体使用和艺术内容的表达方式。他的作品背后隐含了更多的体力劳动和传统的手工艺。在作品里他关注的是主题的物质性。他总是赋予这些主题更多的意义,每一幅招贴都给观赏者以想象的空间,透过那些隐喻的物体联想实际事物。1958年进入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1963年毕业。1964年开始,和麦克·凡德·莱涅迈耶(Michael van de Sand)在斯图加特、法兰克福、柏林等地创办设计事务所(RAMBOW+van de Sand),他担任了多年广告代理机构的艺术总监,做过设计产品和服务业的广告,从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此期间,他创建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随后他有意避开了商业活动,致力于文学、戏剧和音乐范围的设计创作。有6年的时间,冈特·兰博为法兰克福的一家戏院设计海报,该剧院所有的海报都要求是黑白色的。所以这一时期兰博的作品都是反映爵士工业的黑白画。对兰博而言,他不仅仅是完成了设计人物,而且由设计者成为一名“视觉诗人”——他在色彩绚丽的美学主义和功能之间做出选择。他经常在作品中采用摄影手段,并利用拼贴、分解、重组以及喷笔加工的处理,把现实主义的摄影手段变成了有着抽象含义的平面设计作品。如他所说:“与其说我把摄影作为一种媒介,不如说是摄影发现了我,变化的时代需要在形式表达上有个相应的变化——至少那时我当时的想法。”)1968年迁到法兰克福,1974年担任卡塞尔大学平面设计专业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协会成员。1974——1922年他是卡塞尔大学视觉传达系一级教授,1992年至今任卡尔斯鲁厄设计学院院长、一级教授。在30年的职业生涯中,兰堡设计了约3000幅招贴,每一幅招贴后面都有一则故事。他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完成委托的设计任务,也是一部鲜明的个人自传。1962年以来,兰博几乎囊获了世界上所有重大视觉设计、海报设计大赛奖项。他的招贴画多次在国际艺术大展和双年展上获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他的几幅作品作为永久藏品珍藏。
土豆文化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二战结束时他才8岁,他的童年是在炮声、废墟和饥饿中度过的,当时处于饥饿时期的德国人发现,从美国引进的土豆经过二十天的种植就可以食用,是土豆救活了德意志民族。由于这段特殊的历史,土豆在德国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有种植的文化、储存的文化、烹调文化。土豆使兰堡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土豆救活了兰堡,没有土豆就没有兰堡和他的艺术。兰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土豆文化是他本能领悟的民族文化,是他面向世界的一扇最初的窗口。兰堡的土豆文化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在兰堡为“Egoist”杂志所作的招贴以及兰堡1966--1988年个展系列招贴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普通的土豆在绘声绘色地讲述一个不平凡的故事。他通过艺术处理使得土豆达到非同寻常的视觉效果,又通过土豆文化的表达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和生命力。
兰堡的风格从1960年学生时期到20世纪末,兰堡在近四十年创作生涯中,创作了200多件代表作,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60年代 绘画图形广告时期。兰堡60年代的绘画图形广告造型优美,表现自然,深刻,注重画面整体设计意念的把握,尽可能摆脱纯绘画艺术中直观的写实表现;
70年代-80年代 摄影图形广告时期。八十年代的摄影图形广告风格是兰堡的又一个顶峰时期,兰堡风格也好,德国风格也好,摄影图形都把广告艺术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引导了国际潮流,他为慕尼黑费舍尔出版社设计的系列招贴作品表现了兰堡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和发展。他善于用摄影手段表现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虚与实之间的关系,注重把一种元素的叠合视感作为强烈的对照物研究,他的招贴作品以其虚幻的写实性摄影图形著称,他感兴趣的是物体、照片和抽象概念的综合艺术效果。这个时期的摄影招贴作品不仅感染了观众,也是摄影艺术家们感觉到了摄影艺术的自我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存在。
90年代 符号性图形广告时期。90年代,当一批设计师陶醉于摄影招贴时,兰堡的思维又一次起了变化,单纯、简洁、明了、注重视觉力度又成为他追求的新风格。
最能代表兰堡风格的时期应该是80年代左右,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除了表现出一种非凡的想象力之外,他的摄影蒙太奇手法在当时还没有计算机技术的条件下,用暗房手法来完成,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兰堡本人认为他早期的作品从艺术性来说,比后期的作品要更和谐,由于手头的设计任务越来越多,他不得不常常把印刷的事交给印刷厂负责,这一点他曾自责说这将给他的作品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教学思想很多人都知道兰堡的招贴艺术成就,其实兰堡的影响同时在于他是一位优秀的设计教育家。从1970年开始至今,他在28年的教育生涯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设计师。兰堡的教育思想植根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体系中所提倡的功能主义,正如他的作品所表达的那样,用视觉语言说话,强调视觉功能,善于用最简单的视觉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内涵。兰堡能非常准确地捕捉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寻找非直观的视觉元素,经过艺术性夸张,表现其深刻的内质;视觉功能至上,恰如其分地把握视觉语言,使人一目了然。他常常表示反对使用太多不同的工具,对于使用
计算机,他同样持批评的态度,他认为艺术设计随着使用计算机而日趋衰退,当然他并不想废除使用计算机或否认它作为一种工具的用处,但他宁愿使用铅笔也不愿依赖计算机,因此在卡塞尔大学时,只要有必要,他就会叫人把计算机吊到天花板上,留出设计的工作空间,这并不是说他怕被电子设施所沾染,而是他要避免使自己的学生在选择主题或媒介物时过早地变得太专业化。
结语兰堡的艺术植根于他的民族文化,包豪斯思想是他的艺术根基,土豆文化是他的灵魂,60年代西方的**则奠定了他视觉设计的革命性。兰堡被成为当代世界最杰出的视觉诗人,他以其丰富的阅历,超群的智慧和卓越的想象力,不断地更新和塑造自己的设计风格。
西摩·切瓦斯特(美国)SeymourChwast
国际著名设计大师
毕业于美国Cooper州立艺术学院
1954年创立著名的”波什平(Pushpin)”集团公司
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AIGA会员
Cooper州立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国际广告研究设计中心名誉主任
工作广泛涉及动画片、书籍装帧、插图、企业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包装等领域
导向了20世纪新美国视觉设计运动
著名插画家、平面设计家,图钉工作室的主要成员。20世纪50年代,美国平面设计有了新的发展趋势,首先是摄影技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广泛运用,改变了传统插图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其次是瑞士的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的普遍流行,造成了平面设计上比较刻板的面貌。这时,美国新一代的设计家开始了注重个人的观念形象设计的探索。西摩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他继承了把各种平面因素进行综合设计的传统,成为了这个改革的主要人物。1954年,和汤姆·盖斯马尔(Tom Geismar)及爱德华·索勒(Edward Sorel)一起成立了图钉工作室(The Push Pin Studio)。“图钉”设计集团在设计观念、设计技法上对当时的平面设计带来了相当的影响,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和模仿。它成为了新一代平面设计的中心。什瓦斯特同时创办了刊物《图钉平面设计》(The Push Pin Graphic)。
远离40年代那种典型的现代主义平面设计,“图钉”设计集团的个人都有非常鲜明独特的色彩,而什瓦斯特关心的中心是如何能把个人独特的风格和具有普遍传达功能的设计综合在一起。他采用完全平涂的手法在胶片上上色使得作品更易于接受。什瓦斯特还喜欢使用不同的媒介来混合使用,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所设计的海报、明信片、儿童书籍、唱片封套、电影甚至包装索引中的平面因素,充满了异想天开的、天真烂漫的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观念和平面设计结合的设计手段,对于70—80年代的设计师来说,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他对儿童读物的插图、原始艺术、民间艺术、表现主义的木刻、连环画等各种平面表现十分感兴趣。他的作品中平面设计的种种因素浑然一体,具有淳朴的雅趣,形成什瓦斯特设计的独特之处。
什瓦斯特也设计过一系列风格特异的字体。如以墨滴为设计元素的新字体。还有继承了维多利亚风格、“新美术”风格等各种装饰风格的各种展示用字体,充分显示了什瓦斯特具有个人探索的实验风格。
1985年,他获得美国“平面艺术学院(AIGA)金奖”:他的作品被众多艺术馆收藏,包括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Modern Art),史密索尼亚国家博物馆(the Smithsonian Institute),国会图书馆(the Library of Congress)。和史蒂芬·赫勒(Steven Heller)合作,什瓦斯特创建了图钉出版公司(Push Pin Editions),出版了几本有关于艺术和设计方面的书籍:《左手设计师》(1985)、《什瓦斯特作品集》(1988)、《平面设计风格:从维多利亚到后现代》(1988)
由图钉工作室所形成的“图钉风格”(Push Pin Style)是美国二战后平面设计对世界平面设计界最重要的影响之一。尽管他在1982年离开了图钉工作室,什瓦斯特仍对世界平面设计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什瓦斯特,当代美国及欧洲的平面设计和插图设计界会是怎样。
1.阿斯彭第40届国际设计会议海报。
2.Retrospective,1986
3.美国防治癌症协会宣传海报
4.Shoshin Peace Child,Shoshin Society,1985
5.Seymour Chwast Exhibition,1984
6.和平运动宣传海报,1986
福田繁雄
福田繁雄教授 1932年生于日本,1951 毕业于岩手县立福冈高等学校,1956年毕业于东京国家艺术大学,1967 IBM画廊个展(纽约),1997 日本通产省设计功劳奖--紫绶勋章,1998 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评委,现任日本平面设计协会主席、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东京艺术大学兼职教授、日本图形创造协会主席、国际广告研究设计中心名誉主任,2009年1月11日晚上10:30时于东京因脑溢血过世。
国际著名设计大师
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会员
日本大师创造协会主席
国际图形设计协会会员
设计艺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1932 生于日本东京
1951 毕业于岩手县立福冈高等学校
1956 年毕业于东京国家艺术大学
1967 IBM画廊个展(纽约)
1982年应耶鲁大学之邀担任客座讲师
1997 日本通产省设计功劳奖--紫绶勋章
1998 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评委
2006第7届金蜜蜂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国际评委
福田繁雄被誉为“五位一体的视觉创意大师”,即:多才多艺的全能设计人、变幻莫测的视觉魔术师、推陈出新的方法实践家、热情机智的人道关怀者、幽默灵巧的老顽童。
福田繁雄教授是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之一(福田繁雄教授与岗特兰堡(德)、切瓦斯特(美)并称“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享誉
世界,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行的每一平面
设计教材中几乎都能发现他的作品。福田繁雄的设计作品在美国、欧洲及
日本等地广为展出,荣获多种褒奖,其中包括华沙国际招贴画双年展金奖、第九届日本艺术节奖、21届奥运会国际纪念币设计竞赛一等奖、美国国际
招贴画展览奖等。多次获国际性大奖,包括:
1972年 华沙国际海报展金奖;
1976 年 教育部新人艺术促进奖;
1985年 莫斯科国际海报展金奖;
199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报展大奖;
1995年赫尔辛基国际海报展大奖等。
2005年台湾国际海报设计大奖
他创作的大量招贴画使他饮誉全世界,成了国际上最引人注目、最具有个
性特征的平面设计家。福田的每一种新观念都是他不断探索,尝试不同可
能性的方法的结晶。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
会贯通。每一批作品都反映出他主观想象力的飞跃以及他控制和营造作品的匠心。他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
福田繁雄 既深谙日本传统,又掌握现代感知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令人着迷,同时又极其简洁,具有一种嬉戏般的幽默感,并善
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由于他在设计理念及实践上的卓越成就,福田繁雄教授被西方设计界誉为“平面设计教父”。
福田繁雄教授与岗特兰堡(德)、切瓦斯特(美)并称“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他的设计理念及设计作品享誉世界,对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现行的每一平面设计教材中几乎都能发现他的作品。福田繁雄教授曾在世界各地举办过多次个人展览。其设计作品多次获国际性大奖。由于他在设计理念及实践上的卓越成就,福田繁雄教授被西方设计界誉为“平面设计教皇”。
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一个共通的契合点。我们就是要学习这些大师,解读他们的设计。我们深信,中国设计师会为民族文化的复兴、发扬和广大再创新高。
福田繁雄被誉为“五位一体的视觉创意大师”,即:多才多艺的全能设计人、变幻莫测的视觉魔术师、推陈出新的方法实践家、热情机智的人道关怀者、幽默灵巧的老顽童。
福田繁雄是日本当代天才的平面设计家,他既深谙日本传统,又掌握现代感知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令人着迷,同时又极其简洁,具有一种嬉戏般的幽默感,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
福田先生的每一种新观念都是他不断探索,尝试不同可能性的方法的结晶。
日本当代天才平面设计家的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每一批作品都反映出他主观想象力的飞跃以及他控制和营造作品的匠心。他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
获奖包括:布尔诺国际平面艺术双年展银奖、华沙国际招贴广告双年展金奖、莫斯科国际广告招贴双年展第一名;每日产业设计奖、艺术新人奖、每日艺术奖.作品参展有:国民文化祭、艺术文化振兴基金会广告宣传、海洋与岛屿博览会宣传招贴,富山博览会宣传招贴、1993年巴黎举办的”日本节“"设计-世界展”、法国革命200周年纪念活动宣传,'92地球顶峰国际招贴邀请展
第二篇: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福田繁雄(日)与岗特兰堡(德)、切瓦斯特(美)并称“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福田繁雄被誉为“五位一体的视觉创意大师”,即:多才多艺的全能设计人、变幻莫测的视觉魔术师、推陈出新的方法实践家、热情机智的人道关怀者、幽默灵巧的老顽童。福田的每一种新观念都是他不断探索,尝试不同可能性的方法的结晶。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每一批作品都反映出他主观想象力的飞跃以及他控制和营造作品的匠心。他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由于他在设计理念及实践上的卓越成就,福田繁雄教授被西方设计界誉为“平面设计教父”。
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从这个观点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一个共通的契合点。我们就是要学习这些大师,解读他们的设计。田繁雄是日本当代天才的平面设计家,他既深谙日本传统,又掌握现代感知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令人着迷,同时又极其简洁,具有一种嬉戏般的幽默感,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
福田先生的每一种新观念都是他不断探索,尝试不同可能性的方法的结晶。日本当代天才平面设计家的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每一批作品都反映出他主观想象力的飞跃以及他控制和营造作品的匠心。他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
冈特·兰勃,国际公认的欧洲“视觉诗人”的代表人物。对当代的视觉设计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冈特·兰勃生长在梅克伦堡的乡村,这段成长经历深深影响着他作品中的媒体使用和艺术内容的表达方式,他的作品背后隐含了更多的体力劳动和传统的手工艺。在作品里他关注的是主题的物质性。他总是赋予这些主题更多的意义,每一幅招贴都给观赏者以想象的空间,透过那些隐喻的物体联想实际事物。
冈特·兰勃认为,图形设计师是这样的一些职业工作者,它们通过形态的变化将某种社会事物浓缩成一种视觉符号,标记和代码,从而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运动价值的东西,并以此来表现任何主体。美国的西摩·切瓦斯特 国际著名设计大师
毕业于美国Cooper州立艺术学院
1954年创立著名的”波什平(Pushpin)”集团公司
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AIGA会员
Cooper州立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国际广告研究设计中心名誉主任
工作广泛涉及动画片、书籍装帧、插图、企业形象设计、环境设计、包装等领域
导向了20世纪新美国视觉设计运动
他与福田繁雄(日)、岗特兰堡(德)并称“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Seymour Chwast(né le 18 août 1931)est un Américain, graphiste, illustrateur et créateur de polices de caractères.
第三篇:世界3大平面设计师
1.冈特·兰堡(Gunter Ram bow,见图1)1938年出生于德国麦克兰堡地区的小镇诺伊斯特里茨。1958~1963年(20岁~25岁)在卡塞尔造型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实用美术。1960年22岁的冈特·兰堡在法兰克福成立了自己的图形摄影工作室,1963年(25岁)毕业于卡塞尔美术学院,1964~1973年在斯图加特和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创办个人设计事务所。1974年至今为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AGI)。同年,36岁的兰堡受聘为卡塞尔综合学院图形设计教授,1987年(49岁)任卡塞尔视觉传达教授,1993年(55岁)至今任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大学一级教授、副校长。1997年(59岁)担任江南大学名誉教授,国际广告设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冈特·兰堡被称为“德国视觉诗人”,并与日本的福田繁雄、美国的西摩·切瓦斯特并称为当代“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图1:土豆是冈特·兰堡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设计主题,其土豆的系列海报曾在威斯巴登博物馆的个人展上展出过。冈特·兰堡出生于二战的发源地德国,土豆伴随兰堡度过了苦难的青少年时期,因此土豆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兰堡对土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认为土豆是德国的民族文化。他的土豆招贴(见图2)令人称道的不是土豆本身,而是奇特的创意和视觉效应的魅力。土豆系列招贴体现了兰堡对土豆的钟情,也反映了兰堡对同一种设计主题的执着。土豆系列招贴,每个画面都是以土豆为表现主题,不同的是对土豆的处理方式。他将土豆削皮、缠绕、切块、上色,再堆砌……不同的组成形式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那就是兰堡在构图时把土豆形的轮廓线和块的色彩结合在一起。轮廓线和色彩是绘画中最能表现区域的元素,兰堡将这个原理嫁接到招贴上同样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效果。图中的土豆因为表皮的质地相同而成为一个整体,又因为人为的分割形成轮廓线,加之高纯度的色彩渲染从而成为若干个部分。一个“部分”越是自我完善,它的某些特征就越易于参与到“整体”之中。
[4](P.97)土豆中红绿黄蓝两对补色的运用使土豆的内部分裂更加完善。土豆与黑色背景在色彩上的迥异使得分裂多变的土豆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整体性更强。通过轮廓线和色彩的叠加,土豆的个性与整体相互映衬,这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形成了一些纵深的空间,让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土豆这个二维表面,而是继续往下探寻第二个、第三个层次的空间。这种平面上的深度分离效果完全依赖于线条和色彩在背景中亮度和色相上的差异。最终,这些土豆像立在纸面上的一个个实体,似乎唾手可得。
这些作品都充分体现了兰堡奇特的想象力,没有人会想到土豆可以分裂上色,可以在平面上展示空间效果。兰堡开创了一个先例,他将土豆“玩”到极致,将对土豆的深度分离当成一种享受和创造,在摆弄中获得灵感,在享受中积极思考。他通过平面上的深度分离使得平凡的土豆获得超乎寻常的视觉冲击力。
图2书籍是兰堡创作的另一个设计主题。在兰堡眼中,书籍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他每年至少为S·费舍尔出版社设计一幅招贴。这个系列作品中展现了平面书籍给人带来的想象空间十分广阔。他往往把平面设计元素分成几个层次,如图3a中的书被手握住,这只手由平面转向立体,书似乎悬浮在空中并投下阴影,营造出一种失重的空间感。它传达了把握住了知识就拥有了力量的设计理念。而图3b中书上的手有只笔,这只笔将书的一维空间向整幅画面的三维空间转化,自然而有力。笔在背景上写出出版社的名字,宣传意味油然而生。这种视觉的空间转换自然地引导观赏者的视线开始流动最终定格在下面的字母上。图3c中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视觉引导式的宣传方法让人过目难忘。图3d和图3e是将光线巧妙地运用在书籍的投影上,似乎书籍由内向外透着一股亮光。书上的窗户和灯泡都是将书从平
面转换到空间的一个过渡,这些过渡让人们更想探寻亮光后面的另一个空间。图3f的文化招贴中两本书直接交叉,纯粹的制造出一种强烈的立体空间感。这是兰堡最直白的表现方法。
图3张力的凸显
在兰堡的作品里,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兰堡追求平面之外的视觉效果。通过元素的密集获得张力凸显效果是兰堡尝试的又一种方法。图4中的社会文化招贴就是兰堡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我们在感知这些画面不动的式样时,又感受到了一种运动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图4a中密密麻麻的人头让人感觉压抑,人群似乎在由远而近地蠕动,并有向纸边涌出的运动趋势。这种“不动之动”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幅静止的平面作品的运动感往往和构成平面作品本身的骨架有关,它的运动方向基本上和构造骨架的主轴方向一致
[4](P.570)。图4中b、c两图能更好的解释这种张力的本质。图4b中基本元素的环形聚集,构成了画面中螺旋的空洞,这种圆形构成具有的运动特征就是以圆心为中心向外呈发射状运动。图4c中锥形聚集的运动特征则是从顶点向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方向呈发射状运动。因为具备了这种运动的倾向性,平面中的画面不再单调,反而凸显出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如此,人们的视觉锁定在元素的聚集点,疏密得当的安排使得画面的聚集发散效果更加强烈。
图5兰堡借助一个元素,如手、窗户和灯泡,轻易地将平面上本来仅存的一个式样转变成了两个式样或者三个式样。如以上作品中,背景是第一个式样,书本是第二个式样,手、笔、窗户和灯泡构成了第三个式样,如此几个式样重叠出现,简单的一维空间就转变成了复杂的三维空间,这就给了观赏者一个追根究底的理由,也达到了为出版社宣传的效果。
2.福田繁雄(1932-)是日本当代视觉设计大师,他的设计理念及其设计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对当代平面设计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福田于1932年生于日本东京,1951年(19岁)毕业于岩手县立福冈高等学校;1956年(24岁)于东京国家艺术大学设计系毕业后,福田开始在其创作的作品中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观念,并借此开创出多种创作发展的方向和表现手法,成为当时较有名气的设计新秀。1967年(35岁)即在美国纽约IBM画廊首次举办个人展,随后其作品在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地广为展出,并获得多项大奖。1982年(50岁)他应美国耶鲁大学的邀请,担任客座讲师。同时,福田还是日本平面设计师协会(JAGDA)副会长、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TADC)委员、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GAI)会员、英国皇家艺术协会(RDI)会员。福田繁雄与岗特·兰堡(Gunter Rambow)、西摩·切瓦斯特(Seymour Chwast)并称为当代“世界三大平面设计师”。
图6:1987年在《福田繁雄招贴展》的招贴福田将静止坐在台前的人的四个不同视角的状态,表现于同一画面,用单纯的线、面造成空间的穿插,大面积的黄色与人物黑色剪影对比,使整个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这种空间意识的模糊,在视觉表现上具有多重意义的特性。又如,1999年福田为日本松屋百货集团创业130周年的庆祝活动设计的海报,在同一画面中呈现两个视角不同的人形,一个是仰视的角度,一个俯视的角度,由此产生了视觉的悖论,从而带来视觉趣味。
图7:又如1986年福田繁雄作品展海报:,他将女人躯体的轮廓从中部横向分割,并且被分割的图形做重复的平移式交错重组,造成图底交叉汇合的错视,我们可称之为影像的“水平交错式图底反转”。
图8:1984年《UCC咖啡馆》他以搅拌咖啡的杯中漩涡正负纹理交错,造型成众多拿着咖啡杯子的手,并呈螺旋状重复并置,突出咖啡这一主题图形又不失幽默情趣。我们称这种将主题图形分置并列呈现出相互回转展开的动态意味的手法,为"放射状图底反转
3.西摩?切瓦斯特是美国观念形象设计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设计理念及其设计作品所取得的成就,对当代平面设计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切瓦斯特是除德国的岗特?兰堡、日本的福田繁雄之外的现代世界平面设计大师之一,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AIGA会员。1931年切瓦斯特出生于美国纽约,早在7岁时他就展现出对艺术的热爱和天赋,尤其喜欢插图绘画。1947年(16岁)便在《十七岁》的杂志上发表了他最早的插图作品。1948年(17岁)毕业于纽约林肯中学,随后进入美国库柏州立艺术学院(Cooper Union)学习插图和平面设计。
图9《图钉与未来》(Pushpin and Beyond)是切瓦斯特在1997年为“图钉”设计集团在日本大阪三得利美术馆设计的展览海报。海报以卡通化、几何化的机器人来表现主题,用鲜明的色彩和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卡通的人物外形,有意思的是机器人还叼着烟斗,漫画的造型活泼、幽默,体现了设计者天马行空般的艺术表现才能
图10《消除口臭》(End Bad Breath)是切瓦斯特在1968年(37岁)设计的反战海报,反对美国在越南战争(1959年~1975年)中对河内进行轰炸。这幅海报以浓郁的色彩、简洁的标语、漫画的形式来表现反战主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海报里男子口中描绘的正是飞机轰炸的战争场面,而标语“End Bad Breath”中的“Bad Breath”在英文中是“口臭”的意思,以“消除口臭”来影射“反对战争”,传递热爱和平的愿望。海报以标志美国的“星条旗”为背景,以此来讽刺美国对越南的无理干涉,并激发美国民众考虑受战争侵袭的越南人民的感受,从中可看得出切瓦斯特作为一名艺术家其热爱民主、和平的人文主义情怀。
第四篇:杨大平、知音三万行半年总结
知音三万行半年工作总结
杨大平
零售客户是烟草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未来行业发展的基本因素,是行业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和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更是行业最基本的力量。如果说县级局(营销部)和基层站点是行业基础的话,那么广大零售客户就是行业基础的基础,是行业发展的基石。既然是基石,既然是决定未来行业发展的基本因素,那么服务零售客户,维护他们的合理利益,就是烟草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卷烟市场出现新变化、新趋势,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广大零售客户解决问题的资源、能力有限,迫切需要烟草公司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开展这次活动,就是要促进行业政策在广大零售客户中得到全面落实,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就是要真心诚意地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就是要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全省系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提高烟草行为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行业政策在广大零售客户中得到全面落实,尽最大努力帮助客户解决经营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真心诚意地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调动客户的积极性,为响应全省烟草系统“知音三万行”活动精神,我局积极开展了“知音三万行”活动。
记得最开始接触“知音三万行”走访活动通知时,心里还在纳闷,烟草公司卖好烟就行了,走访客户有什么用啊?再说走访客户能做什么?能帮客户解决什么?我稽查大队带着这个
疑问,将公司下发的文件仔细的阅读并认真领会。
带着“宣传政策、掌握情况、解决问题、增进感情”知音三万行活动的这一主要任务,根据市局营销中心知音三万行活动部署,我稽查大队稽查员走进了联系点客户黎作义,洪娥等客户的店铺,经过简单的寒暄后,将市局关于此项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说明;询问了目前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及盲点;对客户所提出的疑惑一一作了解释;并互留了联系电话,向客户表示今后工经营或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随时联系。客户对稽查队员的到访也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使做了多年一线员工,有一种深深的幸福感,原来,广大的零售客户并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像的那样冷漠、不近人情,他们是热情的、他们是那样的急盼着能及时地将烟草行业的各种资讯传递;他们需要帮助他们如何保障零售户合理利益,如何进行终端陈列,如何更好的赢利。
1、宣传政策。就是要做好法律政策服务。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零售客户,到卷烟零售店,积极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重点宣传《烟草专卖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国家局和省局服务零售客户有关文件精神,宣传卷烟营销有关政策等。要认真了解行业政策在零售客户中的落实情况。
2、掌握情况。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座谈、走访调查、典型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准确掌握广大零售客户所思、所想、所盼。
3、解决问题。要结合本部门(单位)职能,围绕零售客户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他们办实事、办急事、解难事。
4、增进感情。感情比实物更重要。活动过程中,每名工作人员都要深入零售客户,面对面、心连心地沟通交流。与广大零售客户建立良好关系,不仅靠政策和经济投入,还必须在感情上加大工作力度。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不是财力问题,而是心力问题。心到就能做到,没有感情有钱也不一定能够办到。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衣食父母,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沟通,真心诚意地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获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总之,“知音行•万名员进万户入万店”活动是湖北烟草系统的重大举措,在具体落实中,务必要做到循序渐进、步步落实,切实融洽卷烟零售户与烟草管理者的关系,真正推进行业“卷烟上水平”。
总之,全省系统开展的知音三万行活动是践行“两个至上”行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三服务三提升”工作的具体行动。当前卷烟市场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只有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零售客户这个衣食父母服好务,帮助客户实现理想,实现企业与零售客户共同的发展目标,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发展同向、工作同心、服务同步、利益同体”的目标。
第五篇:激情大平魅力大平
大平煤业机运一队2012年庆祝三八节快板词
激情大平魅力大平
打起竹板走上台,机运一队女工来。心激荡 情满怀,大平今日显风采。辞旧岁,庆三八,共表祝福向大家。一祝大家生活好,二祝大家身体好,三祝大家工作好,四祝大家家庭好,五祝大家财源好,六祝大家心情好,说大平,道大平,回望过去一一年,井下搬家遇断层,文化设施俱乐部,职工住宅拔地起,七路公交大平门,新建项目齐上马,六大系统我机运,主井副井压风井,每日三餐品位高。健康平安乐逍遥
事业有成步步高。
幸福快乐无烦恼。
年年有余福星照。
满面春风开怀笑。
频频喜事在大平。
仿佛就像是昨天。
苦战数月全搞定。
全县我矿最先进。
温暖大平众人心。
上班下班方便行。
功德无量铸大平。
岗位多来责任重,灯房变电井口工。
大平煤业机运一队2012年庆祝三八节快板词
要说机运数女工,各个岗位都能行。上下材料凭主井,滚滚乌金主井运。副井全矿最为重,提升司机聚心神。工人兄弟上下行,全靠女工操作稳。井下作业头顶灯,好似盏盏太阳能。别忘灯房工作勤,现代工业电力能,供电系统三万五,入井升井把口工,凤井功能保通风,各个环节好运行,机运一队女工忙,不怕困难能吃苦,妇女同志半边天,各个岗位都能上,不怕脏,不怕累,里也忙,外也忙,孝敬老人心不烦,贤妻良母咱做到,女工处处都在行,漆黑才能照通明。
工矿企业保运行。
监测控制信息准。
铁面无私不留情。
井下空气总清新。
工种不同为大平。
立足本职挑大梁。
平凡之中筑辉煌。
工作当中都顶尖。
处处都能做榜样。
认真坚守在岗位。
忙完工作忙家常。
教育孩子我内行。
上得厅堂下厨房。谁敢否认咱女工强。
大平煤业机运一队2012年庆祝三八节快板词
要说大平业辉煌,还靠领导最有方。公司领导发号令,全矿上下齐响应。爱岗位,工作实,运筹帷幄重职责。抓安全,重管理,以人为本效益创。定方案,出措施,虽有辛苦和疲惫,领导员工携手进,大平人,多自豪,为公司,保安全,守规程,反违章,手指口说人人行,说安全,道安全,幸福温馨百年好,说大平,道大平,大学生,来大平,有知识,懂技术,周边村,剩余力,缴利税,我大平,农村经济大引领,工作方式真叫棒。
奉献大平不言累。
振兴煤业就是硬。
内部管理起步高。
产值完成先安全。
各部门,各岗位,岗标牢牢记心上。
为家庭,保安全,公司发展靠安全。
古韩大地大平赢。
人才济济在大平。
新鲜血液注大平。
大平接纳生机引。
上缴利税 亿整。
百姓生活年年盛。
大平煤业机运一队2012年庆祝三八节快板词
打造大平上台阶,储备资源上百年。年产突破二百万,指标完成壮雄心。
大平煤业大发展,业绩连连往上翻。工人兄弟腰包鼓,个个都是笑开颜。员工齐努力,共撑一片天。身为大平人,愿为大平荣。大平明天更美好,大平未来更灿烂。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旗帜唱凯旋。
唱凯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