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读书心得
品读《论语》 感悟师德
文化路小学杨艳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常言道半部《论语》打天下,两千多年来它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台湾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写道:“《论语》是昂贵的古董,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越看越美。从任何角度上看都觉得有新的发现。”那么从师德的角度上来品读《论语》会有哪些发现呢?
一、身为人师,应言传身教。
孔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他认为可以同学生谈,进行“有言之教”,而不去同他谈,这就会失掉人才;不可以同他谈,只能进行“无言之教”,却去同他谈,这叫做白费口舌。一个聪明、合格的教师既不损失人才,也不白费口舌。应该将“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有言之教”在于说理,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无言之教”在于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指导学生。孔子强调的是身教,教师要以自己合乎规范的道德行为给学生做出榜样。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不让学生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所说的和所做的一致,也就证明所说的是正确的,所做是合理的。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在《论语阳货》中有一段人物对话:“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
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对学生子贡说:“我不打算说话了。”子贡说:“如果您不说话,那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传述的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样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自然繁衍了人类,人类效法着自然。所谓“无言之教”,就是通过暗示、榜样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
二、身为教师,应爱生如子。
在孔子的学说中,最高的道德范畴是“仁”,在《论语》中,有一百多处是讲到“仁”的。依照孔子的意思,“仁”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是一切优秀作风和优良表现的不可竭尽的源泉;因此,做到了“仁”便是一个崇高的人。
既然“仁”如此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仁”是什么呢?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他不仅要求自己品学兼优,也要求用自己的能力、学识及明白的道理去培养有学问的、懂道理的、有自立能力的人才。可见,孔子所说的“立人”、“达人”实质是他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是他的仁德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也即是他的师德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论语述而》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在平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不顺眼”的学生,其实,他们的心灵深处更需要老师的呵护。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
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我们华夏大地。
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就是说君子不能只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我们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的重担,不能仅仅只是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这是师德的重要体现。
当然,《论语》中关于师德的论述俯拾即是。其内容博大精深,意蕴幽渺。可以自豪地讲,《论语》里有关师德内容的论述是我们千年不朽的师德之魂。是人类师德精华之所在。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做老师,不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个传授大道的过程。
第二篇: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法脱离政治功利的社会上,所以在读《论语.》的时候自然避免不了思考其中的政治功利主义的问题。“礼”与“仁”可以说是孔子价值思想中最主要的两面旗帜,而孔子所标举的“礼”,应该说是有着相当地政治意涵的。孔子身处“礼坏乐崩”之世,他耳闻目睹弑乱篡夺等种种僭越之事,加上他的贵族出身以及以儒为业这两方面背景性影响,他的学说带有极力维护“礼”的特征。《论语〃八佾》提到孔子对季氏在自己的厅堂上演八佾之舞发表看法,认为“八佾之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可见孔子对这一违礼之事是持激烈批评态度的。此外《论语》还提到孔子对“紫之夺朱”的不容,《乡党》中提到对礼仪之遵守,以及评价仪式音乐《韶》“尽善尽美”等等,均可见孔子对“礼”之崇尚。
“礼”在政治层面的意涵由孔子“放郑声”主张可以得到印证。《论语〃卫灵公》栽颜渊问为邦之道,孔子答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放”,朱熹《集注》谓“禁绝之”,“郑声”,是产于郑国地区的民间新乐,相对于“郑声淫”这一情况,孔子提出要“放郑声”。如果这一记载确有其事,那么它实际上将对音乐艺术的好恶诉诸权利干涉,而且它是颜渊问为邦之道时孔子的主张,因而它不仅仅代表着孔子的个人好恶,而是有着一定的政治性意涵,它可与柏拉图之诉诸政治权力的“禁诗令”相伯仲。由孔子“仁”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功利主义思想更多地史偏重于伦理的。孔子亦曾有“为政以德”一说,他的政治思想也是“以道德为根本①”的,因此,孔子的功利主义思想实际上是一个“政治——伦理”功利主义体系。在西方,与孔子相似,柏拉图也提出了他的“政治——伦理”体系,而且,与孔子比较,柏拉图有着更为突出的政治本位倾向,只不过孔子崇尚“圣人”之德治,柏拉图崇尚的是“哲学王”之治。孔子尽管提出了“放郑声”一说,但孔子对诗文特别是乐仍然抱着欣赏的态度,相传孔子有“书”、“诗”、“易”、“春秋”、“礼”、“乐”六艺,孔子是非常看重“乐教”的,尽管他更多地看重“教化”之功能。柏拉图对诗却抱着强烈的厌恶,在寄托他的政治和伦理理想的《理想国》一书中,他两次推出对“诗”的禁令,主张运用政治权力将诗人逐出理想国。
身为万物之灵,人注定要寻思生命的意义,努力理解这一切是怎么回事,然后选择合宜的价值去认真实现。如此一来,谁越早近距离观察死亡,谁就越有可能获得经验,可以觉悟人生的究竟真相。事实上,孔子正是经历了极为特别的遭遇,先后丧父、丧母、丧兄、丧妻、丧子、丧徒。他对人生的体验十分深刻,或许也与这样的生平有些关系。
孔子诞生不久,父亲叔梁纥就过世了。母亲颜征在将他带回娘家抚养长大。孔子年幼时,生活贫困、地位卑微,实是不难想见的。他后来描述自己为:“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如果他不是在十五岁时主动向人求学,进而熟习五经六艺,就不可能展现往后的精彩一生了。依司马迁所记,孔子十七岁时,母亲过世;他询问同乡长辈,得知父亲的墓地所在,再恭敬地将父母合葬。他对于“亲丧”的悲痛,说过一句扼要的描述:“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意思是:一般人没有自己充分显露真情的机会,如果有,那一定是在父母过世的时候吧!
孔子为母亲守丧三年(依礼为二十五个月)期间,心中想的应该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意思是:一个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母兼父职,教养之恩,昊天罔极!孔子教诲学生「孝顺」时,要敬、要顺、要和颜悦色、要合乎礼仪、要游必有方、要委婉劝阻而不抱怨,以及要记得父母的年纪,“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得享高寿,惧的是父母体力日衰。孔子的孝心使他可以感通孝顺的真实状况。孟子后来引述孔子的话说:“舜其大孝也,五十而慕父母。”孔子的父母虽然早逝,他一定终身存思怀念着他们。
孔子六十七岁时,尚在周游列国途中,传来夫人过世的噩耗。孔子在旅程中受阻,到第二年才返国,因此夫人的丧事是由儿子孔鲤负责尽孝的。孔子七十岁时,孔鲤不幸去世,得年五十。老年丧子的悲痛,并未使他乱了分寸。他按照鲤的身份(士),“有棺而无椁”,依礼安葬之。他对儿子是亲自教导并且颇有期许的﹔不过在古代“父严母慈”的模式下,使人觉得像是“君子之远其子也”,要保持适当距离,以求合乎“父父、子子”的伦理规范。我们很难想象亲人死亡带给孔子的伤痛有多大,但是我们看到孔子以温和理性的态度,善尽自己的职责。
我在这世上走过的二十年里,也是在近几年才相继面对亲人的死亡。正常的生老病死就不说了,还面对了几次身边的人的非正常死亡。虽然说不上惧怕死亡,但听到关于死亡的消息还是会心跳加速。每次父母一跟我谈起万一他们出了意外,我应该怎么生活之类的问题的时候,我还是选择逃避,因为心智还不够成熟,因为觉得自己还不能承受。我必须承认,我只是一个平凡人,做不到像孔子那样用如此温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死亡,我能做的也只是尽量从孔子身上去获得一点点力量。
子曰:“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意思是做人做事先不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与价值,认为是善的就先做了再说,后来自然有成果的,这就是德业。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好事,不要过多地考虑自己付出的代价,这等于积累了功德,也必将得到好的结果。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的母亲已接近圣人境界了。外出的时候,总是在让路边拦不到车又赶时间的孩子坐顺风车,她说:“我这样帮了别人,我相信我的孩子在任何陌生的地方也会得到帮助。”有乞丐要钱的时候,她总是会给钱,不管乞丐是真还是假,她总说:“我无法判断他是真是假的时候,就宁愿相信他是真的。我不愿意错失一个帮人的机会。”
回顾经典,总是能让心灵平静,找回最初的自己。我希望自己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不断坚定“择善固执”的意志。孔子的言论会不断教我如何“择善”,而孔子的人生经历则会告诉我如何“固执”。
①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页。
第三篇:《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一: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论语》读书心得二:
每当谈到哲学时,人们所想起的不外乎柏拉图、黑格尔、罗素、尼采等人。同时国人也会感叹为什么泱泱华夏这个曾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就没有哲学,至少没有一套独立成体系的哲学。尽管哲学一词是舶来品,但在相对严谨的定义下,中国就真的没有哲学吗?我并不这么认为。
尽管中国的国教是到道教,但是中国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范围是更为广泛的。我一直坚信儒家思想并不能等同于儒教。我一直认为中国人必须读的书一定有《论语》这一部,从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到八股文考的就有论语,足以证明《论语》这部中国最有魅力的书,特别是在XX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导的那手诵读《论语》更是在一夜间让《论语》这个名字传遍神州大地,传遍世界各国。
《论语》并不只是中国众多古典文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配得上圣贤之称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许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才能够表达对孔子的无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爱好古典文学之士,从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尽管孔子的先祖有着不凡的身份地位,但是到来了孔子的父亲那一代已经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了。可以说孔子这个人的成长史就是《论语》这部书的大致内容了。
《论语》这部书在我看来不仅仅包含着孔子“因材施教”的人才教育思想、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包含了非常浓厚的美学氛围:文字是美的、人格是美的、思想更是毋庸置疑的美„„在《大学》中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说,这些在《论语》中也有体现。可以说孔子揭示了真善美的全面发展原则,孔子作为中国的至圣将“成人之道”同“君子理想”一样,替提升到儒家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其本质还是无法脱离仁义道德。《论语》或者说孔子的主题思想还是中庸思想但他还是赞同那些有独立人格的人(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着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他认为“过犹不及”,这种思想造就了孔子行事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谨慎态度。
崇拜孔子是因为孔子的为人处事之道以及一些观点还是很合我的胃口,特别是在《论语》中的文字更是精炼到了极点,文字又很美。就如在雍也篇中“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个人觉得这句话很有深度。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句话有点虚,但是这些东西必须是到了一定的年纪才会有的体会,正所谓酒越老越纯,如果我在这里过多的评论就只能显示我的无知了。整部《论语》从学而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以及耳熟能详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这些道理并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只有经历了人世间的众多社会现状才会有如此感慨。历史上记载孔子西行不到秦,我想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孔子所主张的思想两个方面得到结论。孔子主张以德治天下,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正在崛起,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秦国不敢采用只能教人静下心来慢慢做的儒家思想,于是,秦国采用了极具攻击性的法家的理论。同样的,作为一个当时就有一定盛名的大思想家,他所主张的却与秦国赞同、推崇的恰恰是对立的,在根本上说孔子道秦国就会变成无用功,而且作为当时比较先进的思想还有可能被秦国拘禁,所以说孔子西行不到秦说明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要么孔子有自知之明,不会去惹秦的统治者;要么孔子就是个懦夫。这两个有点类似的结论,就对孔子那个“朝闻道,夕死可也”产生了一点怀疑,这不就着意味他也是有其他想法的。
尽管孔子在《论语》中所表达的“因材施教”的人才思想应该是最早的,应该是最完美的教育观点,但是在这种大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是没有市场的,特别是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孔子的教学观点有一个很明显的政治特点: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可以说孔子不像某些自命清高的读书人认为的那样,不去参与世界上最为黑暗的政治,他是抱着一副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想法积极入世,虽然因为他那近乎固执的思维、不晓人情世故导致他的许多治国良策无法付诸实践就流产了。从孔子的众多成就非凡的弟子中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一个人是全才。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就是连孔子最看好的弟子颜渊也只能是在德行方面好而已,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就是差啊!简直就是一塌糊涂,最后就落了个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因材施教,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培养出某个方面的偏才,这是中国这个崇尚高考这个一考定终生的国家所不喜欢的,这样也必然导致“因材施教”在中国没有市场,因为中国的家长或者说是整个社会就是要赶鸭子上架,硬是要人们学习那些今后一辈子都不会用上的知识,还美曰其名培养全方面的素质,问题是那些教育专家所说的素质到底指什么。根据国外专家的理论是一个国家在建国三十年就至少可以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祖**亲六十岁的生日,目前好像没有谁有摘得诺贝尔奖的迹象。还有个就是从一个国际奥赛的金牌得主到一个大师至多需要二十年的时间,但中国这个历届国际奥赛上金牌得主最多的国家能够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大师没有一个是奥赛冠军,换句话就是中国没有把奥赛冠军培养为大师级人物。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啊!同时那些教育专家、学者又还要去找寻没有的原因。所以,我认为因材施教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在培养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后完全可以进行“因材施教”。
我觉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古典名著也要有新的理解,对《论语》的品评历来就有,从南怀瑾到于丹,孰优孰劣,大家各有理解,但也千万不要只遵从那些有名气的人的思想,而忽略了最应该有的自己的见解。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名著更不能顶礼膜拜,应该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去读那些名著。《论语》读书心得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去就是人不知而愠,最受不了被人冤枉和误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君子的礼仪之道,更是内心充盈平和的外在体现。能够做到别人不了解我、对我有所误解,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一方面要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另一方面,也是需要自信的建立,不自信才会那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威信不是靠恐吓、权势树立的,那样树立起来的威信没有稳固的根基,一旦地位下降、危险解除,支持者、仰慕者,纷纷如树倒猢狲散,官场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树立威信靠的是人格魅力,作风轻浮的人是没有威信可言的。做人,尤其是做女人,必须稳重、庄重,自尊、自爱,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学习,太重要了。我庆幸我现在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我庆幸我可以不带功利目的去学习。如果没有这些阅读的习惯,没有学习的兴趣,我不会从书本中使得自己开拓眼界、敞开心扉,我的思维观念不转变,抑郁也难以康复;如果不是这些阅读习惯,我不会看那么多书,不会对文学产生兴趣,我这个中专学历的人也不会想到成为作协会员得到认可、让自己更加自信;如果不是有学习的兴趣,我这个电脑白痴不会想到去做个人网站和博客,更想不到现在竟然可以做网站编辑,而且工作也得到一致认可。没有学历有什么关系?没有文凭有什么关系?我有一双眼睛,我可以阅读和学习,每每有了新的领悟,获取了新的知识,丰富和充实了自己——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让人感到满足和骄傲的呢?
道不同不相为谋。什么人都可以认识,但是做为朋友就必须谨慎,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不说别的,进入作协以后,和大家交流过后,就感觉受益匪浅,那些写作经验和点评,没有十几、几十年写作经验是体会不出来的。
有错就改还是好同志。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没犯过错的不是人,是神仙,错了不怕,改正之后就是一条宝贵经验。如果没有经历过自杀,我不会懂得生命是如此诊贵;如果没有经历过抑郁,恐怕我也还是不理智、不成熟的小屁孩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之前写过一篇《安贫乐道》,这也是我现在的一种追求吧。也曾经算是过过一段奢侈的日子,物质上的追求永远无法让人满足,只会让欲望更加无止境。
一直都敏于事,工作方面我从来都不担心,任劳任怨。慎于言则是现在才懂得啊,“做事要高调,说话要低调”,我现在开始感受到这种方式的益处了。后面还有“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和这里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差不多的意思,都是少说多做。
请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要虚心接受意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非常重要。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什么时候都能将心比心去体会,了解到言语、行为背后的动机,就少了那些埋怨和仇恨。
也可以这么说,要让别人了解自己,首先要先了解别人。沟通交流是相互的,不能一味只要求别人体谅理解自己,而自己不去体谅理解别人。
第四篇:《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儒家思想为特征形成的儒学文化圈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观,社会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张,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与生存智慧。孔子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的格外分明,对人心、人性的善与恶有着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孔子更是满腹经纶。
读完论语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而且谦虚地说自己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他还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其实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第一、二、三、五则都谈到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强调温习的重要。孔子的时代,教的功课有礼、乐、射、御,所以不仅有温习,还有实习,要实际操作。“默而识之”,强调了“识”,即记住,只有记住才谈得上掌握巩固。“温故而知新”,温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固然为了“识”,为了掌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但不要忘记“知新”,只有有了新体会,新发现,才达到了“温故”更深的目的。文章提出了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才能使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温故知新”闪烁着辩论思想的火花。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不可偏废一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是大学问家,一生勤奋治学。他总结出丰富的治学经验,传延百世。做学问自然以“学”为中心,然而不能忽略“习”“温故”“问”“思”等。他指出“温故”与“知新”,“学”与“思”的相互依存关系,非常可贵。他认为学无止境,所以要“学而不厌”。越是大学问家越能感受到知识汪洋无际,孔子就是这样的大家。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我们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所以,作教师的,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第五篇:论语读书心得
读《论语》心得
《论语》,在高中都在背了,当时只知道是大作、经典,而其真正的价值从未摸索和细细品味过。最近,稍有些急躁,感觉需要看看修身养性的书,便得其而品之。
人生在世,孰能无憾?《论语》告诉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种缺憾。常言到“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的确在现实生活、工作中,我们往往面对着在学习、就业、工作、评职等等种种困惑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看待事情的态度,人的心态真的非常重要。对同样已发生的一件事情,你换一种心态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再做出努力,就会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每个人一生中都离不开朋友,也无处不在结识朋友,朋友像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看到整个世界。交友之道受益匪浅,豁然明了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朋友又有几何?商海中朋友之间尔虞我诈,官场上朋友之间唯利是图、相互利用,平凡生活中朋友之间勾心斗角、虚情假意,于酒酣之后相互称朋道友,其实常常是貌合神离,这绝不是孔夫子所言的良朋益友。回想我的旧友,在我最脆弱的时候安慰我、关心我,在我绝望时帮我建立信心,在我开心时肆无忌惮的疯傻,每一位都是我的良朋益友,我的生命里或许可以没有感动、没有胜利、没有成功,没有其他的东西,但唯独不能没有的是朋友。
孔子思想注重“仁爱”,“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以诚待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在这个浮躁的大社会里,在论语里能找回曾失去的宁静、纯洁,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当急躁时,研读《论语》吧,当成功冲昏头脑时,找找《论语》吧,当心灰意冷时,让《论语》带给你温暖吧。
《论语》,中国式的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