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读后感之十三
论语读后感
首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使用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导致文学作品的成败。早于《论语》的《尚书》等著作,语言虽庄重浑厚,然其斧凿痕迹颇重,不适合大众阅读和传播。
《论语》因为基于了口头语,兼收了古文特点,把两者融二为一,使其虽与我们隔了上千年的时光,读起来仍然朗朗上口、隽永有味。
读《论语》,时间概念模糊了,我们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个老人的亲切睿智,那群学生的坦率可爱,统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第二篇:《论语》三语录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言语,记述着孔子的言论。它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在战火纷飞的五代时期,北宋政治家赵普说,自己就是靠半部《论语》平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更何况是在科技发达,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的今天,拥有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的作为民族文化精粹的《论语》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论语》的内容涉及到了民生,政治,经济,税收,做人,学习等等诸多方面,博大精深,思想深刻,虽说《论语》诞生在春秋时期,具有其一定的时效性,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收获许多的真理,方法。更何况真理永远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强大的力量。孔子的句句言语都满含真理深意,短短的几则语录就能够让我们从《论语》的真理之海中获得的巨大财富。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的了解他。”确实,要想成为一个社会精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之人,就必须要懂得天命,也就是宇宙自身的进化法则——美好和谐的进步发展。我认为我们可以将我们生存的世界分为三部分,一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可以主动控制的,再者是我们周边的宇宙,这是已知的可以间接利用的宇宙,我们可以通过合作交换得到彼此所需的物品,最后就是我们未知的宇宙,而它则最具权威性和主导性。而这三个宇宙的本质则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它们只是一个宇宙的不同的维度或者高度的具体表现而已。追求美好和谐之物是宇宙万物的发展动力,而掌握天命,就是掌握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虽然我们的生命有限,掌握的事实,财富,追求,思考维度和高度都不是最高级的,但是本身遵循中庸之道,就是让自身的各个部分处于最佳搭档和谐发展的状态,可以高效率,高质量的得到我们所追求之物。古往今来,有多少生灵因为违背天命而功亏一篑,甚至失去自己的一切。比如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得意忘形,违背天命,未通报诸葛亮,就命令关羽进攻樊城,结果关羽和荆州都没了,要是他此时知天命还不晚,但是他却一意孤行把益州的大部分军力都调去攻打东吴,自身完全处于不和谐状态,结果自然不言而喻;明末的崇祯帝,如果他知道天命,就不会在危急时刻斩了袁崇焕,要知道他是大明存活的唯一一根顶梁柱啊。但是他却杀了他,结果自己自缢而死,导致大明王朝灭亡。礼仪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与周边宇宙的和谐交流的方式,没有了礼仪,两个宇宙就不会有一个和平交往的环境。而不善分辨别人的话语,则是两个宇宙的交流产生了障碍,就会使得彼此不能互相了解,甚至会造成彼此的冲突。这样就违背了自己追求得到美好和谐之物的初衷。所以我们要知天命,知礼仪,懂得分辨言语的善恶和真假,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我们的追求。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在中国古代知识主要是文学知识,而文学知识并不是像理科类知识一样可以进行较为明细的分类,进行分块分点的学习,而是应该通过广泛的阅览学习,并且对于一些美好的句子进行理解强记,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再结合自身的问题对它们提出疑问并且思考,最终就可以以最好的状态长时间记住它们。我从小就是如此,以前以为我笨,背课文老是比别人慢,但是最终都是我可以非常流利顺畅的讲出以前所记忆的东西,即使是大学时代,我仍然可以知道大学语文哪些是初中教过的,哪些是高中课本的。我现在还可以背出大部分初中时代记住的《桃花源记》。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
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就如俗话所说的,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问题不在于他们彼此的财富多少,而是在于君子明白中庸之道,知道什么对自己是最为有意义的事情,而小人不知。君子知道不是因为自己有名声地位,大家才赞同他,而是因为大家认同他,他才有了名声地位,小人不知。君子重本质,小人重表面。所以,因为才会导致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人虽然家财万贯,但是因为不知道事物的美好本质,而只看到了事物美好的表现,导致他们的一生毫无意义。
第三篇:《论语》读后感
2篇《论语》读后感
孔夫子的《论语》语言艰深,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只知道《论语》是一本孔夫子和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其它的一概不知。即使人们常说:“半部《论语》,行天下。”但是以前我对它一点也不感兴趣。
可是在2007年,我偶然在中央十套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看到于丹老师讲《论语》。由于于丹老师讲的太精彩了,从此我每天中午准时收看“百家讲坛”,慢慢地喜欢上了《论语》。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种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于丹老师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孔夫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脱胎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发现《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贷》)这则语录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是啊,《论语》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会说,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
……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于《论语》的博大精深,终于有了点滴的感悟。我相信这本书会陪伴我的一生,我爱上了《论语》。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第四篇:《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像我们工作时间短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
二、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
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人生观每个人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承认现实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陷的态度。
四、生活中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第五篇:论语读后感
以人为镜:《论语》的哲学智慧
——读《论语》有感
《旧唐书·魏徽传》有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我在《论语》中,也读到了相似的哲学智慧。
但这里的“人”并不局限于他人,也同样可以是自己。《论语·学而》有言:“吾日三省吾身。”意为:每日多次自我反省。隐含的意思是修心修身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终身事业,因此要时常自省。我们生而为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概之无非以下三重角色:第一重是职业角色,第二重是社交角色,第三重是生命角色。这三重角色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共同构成了我们独立的“人”的形象。但是许多人只是徒有其表,浑浑噩噩地日复一日,深究其因,是他们缺乏自省,每天都是得过且过的状态,久而久之,他们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被无情淘汰。如今的社交媒体流行“贩卖焦虑”,并非空穴来风,放眼社会,许多人面临着“中年危机”的严峻考验。面对危机,最好的解决办法便是迎难而上,常常自省,常常进步。每天与昨天的自己作比较,查漏补缺,就能早点发现缺点以避免错误,及时地补救和改过,成就更好地自己。
以他人为镜在《论语》中更为普遍。《论语·里仁》有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含义是: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的缺点。这句话是修身、养德的最好方法之一,同时也是催人奋进、提振与强者看齐的不服输精神和无畏斗志的座右铭。自省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道德自我规范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人往往会对自己的缺点和过错视而不见,有的会找各种理由或借口为自己开脱,甚至还有的把错误全推到人身上,这都走下坡路的表现。“见贤思齐”为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做事先做人,立德先立业:做事不做人,永远做不成事;做人不立德,永远做不成真正意义上的人。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即保持自谦境界、自信状态、自律意识、自责意识,以无私坦荡的胸襟,虚怀若谷的品格,好学上进,开拓创新。除此之外,广为人知的“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同理。
《论语》中的每一条都是一扇知识和智慧的窗户、一缕和煦的春风、一位良师益友。细细品味,仿佛走进充满智慧的文化海洋,感受其思想的深邃和蕴含的哲理美。它犹如一座宝藏,值得我们更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