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东南大学学生奖励条例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评定细则 V2.0

东南大学学生奖励条例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评定细则 V2.0



第一篇:东南大学学生奖励条例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评定细则 V2.0

东南大学学生奖励条例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评定细则

(修订版)

依据《东南大学大学生手册》、《东南大学研究生手册》的相关规定,结合我院自身特点,特制订《东南大学学生奖励条例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评定细则》。具体如下:

1、本细则适用于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在籍全日制学生。

2、各项评定总体按照《东南大学大学生手册》、《东南大学研究生手册》以及相关奖项的评定标准及实施办法进行,本细则作为补充对学生给予多方位的评定,为各项评选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3、各项评定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获奖结果由院学生奖励评定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奖励金额超过2000元的奖项原则上一名学生在一个学年度内只能获得一次,家庭特别贫困者或有特殊要求的奖学金除外。

4、评定程序:

(1)院学办依据学校相关部门的文件发布奖项申请通知,说明奖项内容、申请条件以及其他申报需求,同时依据奖项的实际数量提出名额建议分配方案报评委会审议;

(2)学生按学院通知完成奖助学金各项申请材料的准备工作,并在截止时间前提交至辅导员处,逾期视作自动放弃;

(3)由辅导员进行评选资格的预审工作,综合学生违纪情况、宿舍卫生情况等整理好符合基本申请条件的学生名单及相应的申请材料,提交至院学办进行汇总。

(4)由院学办牵头对材料进行初审,其中学术科研类成果初审依托院青年教师工作委员会进行,社会工作类成果初审依托院学生会及研究生会进行;

(5)评委会召开院学生奖励评定会议,奖励金额大于等于5000元的采用申请学生本人进行答辩的方式,奖励金额低于5000元的采用审阅学生申请材料的方式,确定拟获奖名单;

(6)对拟获奖名单进行全院公示,公示内容需包括授予该学生奖项的主要依据,公示期一般为5天,在公示期内,院学办代表评委会接受所有学生及老师对获奖名单的异议,并负责进行核查,核查结果应及时通报评委会及异议人;

(7)根据公示结果,获奖学生提交正式材料,最终结果上报学校主管部门。

5、院学生奖励评定委员会:

(1)评委会组成成员

分管学生工作的院党委副书记为评委会组长,院学办主任为评委会秘书,评委会成员包括学院教师代表、各年级辅导员及各班班主任。

(2)委员会工作机制

每次评定会议由组长召集,根据奖项评定规模合理选取相应的评委会成员3—7人举行会议,同时应有1至2名学生会或研究生会代表列席。

评委会应审议院学办提出的奖项分配建议,兼顾年级和学科公平,从学术创新成果、学习成绩、社会活动和学生工作等多个角度综合确定获奖人选。

6、助学金评定由评委会一并讨论决定,以学生家庭困难程度为优先考虑因素,家庭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参照奖励评定的方法进行。单项资助金额大于等于5000元的,申请学生也须进行答辩。

7、本细则经生医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后生效实施;

8、本细则生医学院授权院学办负责解释。

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2013.3.25

第二篇:2011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总结

2011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总结

2011,在学院党总支和校团委的领导和关怀下,根据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学院的实际,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党的十七大和团十六大会议精神,以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基本宗旨,切实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强化学生日常管理全面推进团的各项事业;紧密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团建工作、社会实践工作、及特色活动等几个方面扎实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团委的建设。

现在就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提高团员关于党团知识的认识

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组织肩负着引领团员青年成长成才的任务,对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来是我院团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院团委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开拓创新,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学生关注率高,紧扣时代脉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广素质拓展,于暑期进行了“三下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清明节前夕的扫墓活动,加强了对我院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不忘革命先烈,进一步认识到珍惜现有的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理想,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定期的展出海报和团建网的更新,让同学们了解各大有关党团的时事,对党有更深的认识。

二、团内互动,不断加强共青团内部建设

切实做好团干部队建设,提高团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团内人员的交流是做好团队建设的重要保证。以学院团委换届选举为契机,加强对干事的考核,选取最优良的团委下一届成员,为更好地完成团委工作做准备。同时也在一段时间的工作磨合之后,团委所有成员借一个周末齐聚一堂,在一个轻松氛围下,做饭,炒菜,打桌球。通过此次活动,团委成员间心的距离更近了,为以后的工作能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青年团员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祖国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舞台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肩负着为中国共产党新鲜血液的重任,团组织推优成为了共青团的一项工作重点。我院团委很好地完成了基层团委的推优入党工作,并认真贯彻落实了党建带团建的方针政策。在推优过程中严格把关,按照上级组织指示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做到了推优的规范化、透明度。不定期的团干考核也增强了每个人的团员意识。

三、做好服务工作,增强团员的服务意识

共青团以“服务广大团员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为宗旨,认真做好每一次的服务工作。从迎新工作开始,团委人员一直认真工作,组织人员对新同学进行最优质的服务。运动会作为我校一年一度最大型的活动,我们团委认真做好组织人员看台拉拉队工作,为在场的每一位生工学子加油打气,使团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服务他人,成长自己。在重要的招聘会接待工作,团委也一直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服务每一个所接待的企业。

以上就是我院团委的工作总结,虽然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今后的时间中,我们一定再接再厉,更创团委辉煌的明天!

第三篇: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概况

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东南大学的骄傲之一,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建立的电机工程系。1952年,在并入其他院校的相关系科基础上建立了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该系就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经过长期努力,目前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无线电电子学教学和科研中心。学科地位、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横向联合和产业化等综合实力均位于全国同类专业前列,尤其在通信信息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研究方向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之一。在江苏省首批本科品牌专业排名及2006年全国网上排名均获第一名。

全院现有教师 215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人;加拿大两院院士1人;IEEE Fellow 7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教授3人;青年千人计划1人;国家特聘专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58人,教授55人;副教授6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6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4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3人;江苏省“333”人才17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人选 5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选8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信息学院的学生多次在学科竞赛中取得骄人成绩,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和最高奖,在国际数模竞赛中多名学生获得特等奖,在国际 IEEE学会的 MTTS等学术活动中获得了最佳优秀论文奖 3项。近三年来,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获奖超过400人次/年,在各类期刊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48篇,其中EI收录22篇,SCI收录 2篇,申请专利2项。

本科专业设置

“信息工程”专业按宽口径大类招生,该专业首批获得“江苏省品牌专业”称号,目前为全国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下设五个专业方向,分别是通信工程、信号处理、微波工程、电路与系统和信息安全。

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系统、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均为全国首批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下含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电路与系统等五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拥有毫米波和移动通信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九个基地之一);四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通信与信

息系统为江苏省十大重中之重学科;两个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

专业主修课程包括:通信原理、现代通信网、数字图像处理、移动通信、移动数字通信技术、计算机通信网、计算机结构与逻辑设计、通信电子线路、专用集成电路设计、操作系统与编译原理、统计信号处理、信号与线性系统、数据结构、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息通信网络基础、电路分析等。

科研特色

学院建有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射频电路集成与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射频与光电集成电路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数码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水声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等科研基地,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正在创建之中。

1990年获全国(国家教委)电子学领域中唯一的教学改革特等奖;“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成功研制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CDMA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射频技术、蓝牙技术等标志性成果达国际水平、国内领先地位;毫米波体效应振荡器系列成果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十一五”期间科研项目经费总计 48933.49万元,年均增长约45.83%,其中纵向项目经费合计 42794.60万元,约占总经费的87.5%。2009年科研经费实现亿元突破,2010年科研到款 1.84亿元,绝大多数为顶尖重大科研课题。“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50个,863项目 25个,973项目8个,牵头、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1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个,省基金项目10个,军工国防项目158个;获省部级以上大奖 12项;SCI论文 468篇,EI论文 773篇,ISTP论文 575篇;申请发明专利 450项,授权 149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 2011年,学院科研工作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科研成果捷报频传:尤肖虎教授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崔铁军教授研究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入选“2010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获2011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高西奇教授、金石副教授发表的论文荣获2011 IEEE通信学会通信理论领域莱斯论文奖;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孙丹及其导师窦文斌教授荣获2010年 “IEEE Piergiorgio L.E.Uslenghi Prize Paper Award Award”奖,均为中国大陆地区首次获得该项奖的学者。

2012年,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历时十年协同创新,攻克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世界性难题,院长尤肖虎教授及其团队荣获2011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学院聘任海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32名;多次成功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与美国安捷伦公司、德州仪器公司、日本三菱半导体公司、德国罗德与施瓦茨公司、华为公司等国内外企业建立合作研发中心12个。

国际交流

全院每年招收本科生 280名,硕士生 310名、博士生60名,已成为研究型学院。本科在读期间,可推荐赴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台湾、香港等地区合作高校学习交流,已聘请多名海外教授和专家来校为本科生开设专业课程、专题讲座和 Seminar研讨课。学院鼓励优秀本科生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并资助赴欧美、日本、香港等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参与学术交流。

本科毕业生中有60%以上攻读研究生,其中,三分之二进入国内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继续深造,三分之一赴美、英、法、德、加拿大、意大利、瑞典、瑞士、荷兰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就业与升学

学院重视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通信与信息工程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毕业生分配供不应求,每年用人单位的需求量是应届毕业生的6~8倍。就业率达100%,就业单位层次高、待遇好。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人数近万人,毕业生可从事通信工程、信息处理、传输、交换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应用;计算机硬件与网络软件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安全防范电子系统设计与开发等。就业的主要行业有移动通信、电信、联通等通信运营商、广电系统、国防、银行网络系统工程、航空、航天、航海、能源、交通、电力、高科技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我院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十一名当选为两院院士。

第四篇:新闻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支部红色1+1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支部红色1+1共建活动

为加强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党支部建立对口支援关系,进一步服务京郊经济发展。10月16日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胡海文,老师张国庆带领十余名学生党员前往昌平营房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发挥学院专业特色,帮助农户发展林下食用菌循环经济。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9月,现有社员455户,果园面积3350亩,带动社外农户800多户,合作社社员现已遍及5个镇12个自然村。如今合作社选用食用菌作为林下栽培作物,果园间作式种植,小规模试验性开展。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老师同学们结合所学的专业特长,以实地考察,走访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将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问卷信息统筹整合,知行合一地帮助农户解决食用菌栽培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食用菌的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给出了详细的技术指导。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支部此次活动的开展,在推动我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实践平台,合作社也在技术扶持下向着规模化跨进,实现互利双赢。

第五篇: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原则

附件:

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原则(供教师选题、系或教研室研讨,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用)

(试行)

一、选题的基本原则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面总结,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者的重要结合点。参加科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撰写毕业论文,使大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方法;获得初步的科研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并使之尽快适应社会需要。做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工作是搞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前提,对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合适的课题能使指导教师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使教与学两方面都得到收益和提高。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出以下主要要求。

毕业论文选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应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基础之上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问题或生产实际问题。

2.选题应具有科学性、技术先进性、实用性、工艺性和可行性,优先选择结合生产、科研、教改、实验室建设和社会实践等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减少虚拟题目。

3.选题应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一定水平,既注重课题内容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可行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既要有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又有一定的试验、调研等。课题要保证有明确的任务和研究对象,既能达到对学生培养训练的目的,又留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余地。

4.题目应力求有益于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勇于接受综合性课题,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自学能力、探索与钻研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与科技发展的需要。

5.题目的可完成性是指在保证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使毕业设计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因此,要求课题的选择要使其工作量和难易程度适当;对于结合生产和科研实际的较为复杂的课题,要求取得阶段性成果。

6.题目必须符合本专业所在学科及其研究方向。目前,我院重点发展的学科为:生物科学,其研究方向为资源生物学(保育生物学、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生物技术)及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生物工程,其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提取、开发应用及工艺设计等,也可在相近的专业选择合适的题目。

7.选题需提交系、教研室集体讨论,以确保毕业论文题目的质量和适当的难度,实施的可行性及题目结果的可预测性。学生自选或自拟题目,需经系、教研室讨论,系(室)主任审核同意。

8.下列课题不宜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① 偏离本专业所学基本知识较远;

② 范围过专过窄、小实验项目或简单的野外调研,不能达到全面训练目的;

③ 毕业论文(设计)期间难以完成或不能取得阶段性结果;

④ 知识陈旧或过时,且多次重复使用的题目;

⑤ 文献综述、课件制作类题目。

二、课题的特点与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课题的类型基本上可分为:基础研究、实验研究、应用开发、调查研究、工程设计。

(1)对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要求是以培养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训练为主,侧重对基本科研能力的培养。

(2)对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要求是以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的综合训练为主,侧重对学生工艺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1.基础研究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对本专业各学科存在的理论问题、前瞻研究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促进该学科的发展。此类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该类题目以解决科学问题为目的,一般由教授或博士担任指导教师。在生物科学专业的选题中可占15%左右;在生物工程专业中可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占5%-10%,不宜比例太大。

2.实验研究

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分析测试、实验技术或实验教学和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和数据处理能力。

该类题目涉及面广,选题范围宽,以改进实验手段为目的,进行显微观察和分析测试等。生物科学专业以该类选题为主;在生物工程专业中可侧重于工艺流程、实验方案,分析测试及数据处理等,并控制适当比例,保证题目实验工作量饱满。

3.应用开发

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包括生物资源有效成分分离提取工艺研究、开发利用方案、产品开发、新产品研制、软件开发和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开展研究,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该类题目以应用开发为目的,可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的主要选题类型之一,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

4.调查研究

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动植物本底调查、生态调查、资源调查、生理指标调查、遗传学调查等。培养学生野外调查工作技能、室内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该类选题以调查数据为目的,供生物科学专业选用,可占适当比例,注意选题不宜太小,指标不宜单一;生物工程专业一般不采用该类课题。

5.工程设计

此类课题包含面比较广。面对经济建设或生产实际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综合经济意识来设计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方法、新的生产系统和装置及设备,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数量和经济效益。

工程设计类以生物工程专业选题为主,侧重对学生工程技术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

三、毕业设计题目分配原则与方法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来源:

(1)指导教师根据科研项目、工程设计任务或新产品的开发研制等课题,从中选出适合学生情况和教学要求的部分。

(2)指导教师为了使学生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受到综合训练,将生产实践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组合、优化拟定题目。

(3)学生在学校、工厂、企业、科研单位进行教育实习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拟定有研究开发价值的题目;影响生产的关键性工艺或设备方面的题目;接受委托协助研究开发的项目。

(4)学生在科技活动中自立的研究题目及用人单位提供的题目。

课题分配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上1题1人,可独立完成;个别需要合作的实验项目或野外调研可1~2人一组,但应有明确分工和主题,分若干个子题目,每人独立完成其中一题;因材施教,全面训练;学生与题目双向选择。

选题一般由指导教师提出报告,说明其意义、目的、要求、主要内容、前期工作及具备的条件,经教研室集体审定,报院学术委员会审定教师资格和选题质量后,方可列入选题计划。选题计划向学生公布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申报选择意向,确定课题分配。

课题分配原则上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课题,需要几位学生共同参加的课题,必须明确每个学生应该完成各自承担的部分,以保证每人都受到较全面的训练,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对综合训练不够的实际课题,指导教师应做适当增补,使其满足教学要求。同一题目不得使用两届以上。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11.25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