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老操戈)(5篇)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老操戈)(5篇)



第一篇:《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老操戈)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老操戈)

《最后一次讲演》是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疯狂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特务在昆明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他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先生。有人劝闻一多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事前他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辞严的讲演。三个小时后,他被特务暗杀了。课文就是根据这次讲演记录整理的。

(二)课型:听说能力训练课

(三)教学目标

1、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学习他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

2、理解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

3、语言的实际运用要注意场合与对象。

4、能运用口语,进行即兴简短讲演。

四、重难点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1

五、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义初语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第三部分“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 是闻一多先生面对敌人的手枪,怒不可遏,拍案而起的绝唱,是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旗帜,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目标1。

大纲第二条第三款: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场合和对象。这是初语教学的重要内容。第三条三款、四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此文教学定为听说能力训练课。

本文是初语五册三单元第一课。第五册教学重点之一就是“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本册一至三单元分别安排了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训练。本单元的语言实际运用要求得体即说话要注意场合与对象。单元训练目标为演讲与辩论。本文为演讲的范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演讲,会演讲。所以确定了目标2、3、4。

二、说教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

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具体做法:(1)本文是一场讲演。它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但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忽视,所以设置教学情景很重要。课前学生致辞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教师范读前学生看预习提示,了解背景,让学生明确当时的听众有哪些,在什么场合,揣摩闻一多先生讲演时的爱憎情感。教师范读时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情,感染打动学生,让其身临其境。(2)感叹句、反问句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品味,再找出自己感受深的,表达力强的句子,学生自己谈感受,朗读,变换句式,进行比较归纳,既是能力训练,也是思维方式的训练。

三、学法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表现在运用了不同句式、修辞手法和反义词等,这些句式,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句式变换,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自己动口动手,置身其境,在实践中理解提高。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发问,讨论,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3分钟)

1、学生致欢迎辞导入

(营造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二、新课学习

1、这次讲演为什么是最后一次?请大家阅读预习提示,然后作简单回答。(以速读方式,让学生简明、扼要介绍作者与背景,听说训练兼顾阅读能力培养)

2、谁能介绍一下闻一多先生讲演的场合对象?(板书场合与对象)明确本文讲演的特定场合与对象

3、教师范读,提出听的要求。(1)闻一多讲了哪些内容?(2)表现了他什么精神?(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此问完成目标1)

4、学生揣摩闻一多爱憎之情,模仿讲演语气,每人朗读一段文章,然后谈感受:你认为哪句话最有力量?

让学生感知不同句式、修辞手法在口语中的表达作用。讨论自由发言,激发学生思维与参与热情。

5、教师小结,明确哪些句子有力量,为什么有量。(投影出示语言特点与表达上的作用)学生进行句式变换,比较。

先让学生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讨论,由比较到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完成目标2)

6、教师小结过渡到口语运用要注意场合与对象:

闻一多先生的这篇讲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吓得敌人胆战心惊,听得人民群众精神振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因为闻一多先生讲演时注意了场合与对象,根据场合与对象来确定讲演的内容,增强了讲演的战斗力。(投影出示板书二)

三、分析语言实际运用中“得体”的要求

教师举语言运用不注意场合与对象的例子,学生分析不当的原因,再让学生补充例子。

这样设计是由现象到原因,再到现象,不是简单机械的循环,而是举一反三,是由理解到运用。(完成目标3)

四、实践与拓展

我们今天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以《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所想到的》为题准备讨论准备三分钟,作一次讲演。此练习设计的目的,一是文道统一,二是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师小结。结束全课

讲演能力是日积月累练出来的,我们今天只是一个开头,大家要勤学苦练,十年后,希望你们当中能有演讲家出现!

附板书:

第二篇:《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

《最后一次讲演》说课稿

李阳

《最后一次讲演》是初二语下册第13课,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一)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疯狂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特务在昆明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他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先生.有人劝闻一多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事前他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辞严的讲演.三个小时后,他被特务暗杀了.课文就是根据这次讲演记录整理的.(二)课型:听说能力训练课(三)教学目标

1、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学习他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2、理解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3、语言的实际运用要注意场合与对象.4、能运用口语,进行即兴简短讲演.四、重难点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1

二、说教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具体做法:(1)本文是一场讲演.它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但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忽视,所以设置教学情景很重要.课前学生致辞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教师范读前学生看预习提示,了解背景,让学生明确当时的听众有哪些,在什么场合,揣摩闻一多先生讲演时的爱憎情感.教师范读时应充分调动自己的感情,感染打动学生,让其身临其境.(2)感叹句、反问句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品味,再找出自己感受深的,表达力强的句子,学生自己谈感受,朗读,变换句式,进行比较归纳,既是能力训练,也是思维方式的训练.三、学法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表现在运用了不同句式、修辞手法和反义词等,这些句式,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句式变换,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自己动口动手,置身其境,在实践中理解提高.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发问,讨论,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四、教学程序(一)新课导入(3分钟)

1、学生致欢迎辞导入

(营造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二、新课学习

1、这次讲演为什么是最后一次?请大家阅读预习提示,然后作简单回答.(以速读方式,让学生简明、扼要介绍作者与背景,听说训练兼顾阅读能力培养)

2、谁能介绍一下闻一多先生讲演的场合对象?(板书场合与对象)明确本文讲演的特定场合与对象

3、教师范读,提出听的要求.(1)闻一多讲了哪些内容?(2)表现了他什么精神?(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板书)(此问完成目标1)

4、学生揣摩闻一多爱憎之情,模仿讲演语气,每人朗读一段文章,然后谈感受:你认为哪句话最有力量?说课稿网站特邀请一线专家、名师、学者为广大新教师整理编辑了部分精品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使用.让学生感知不同句式、修辞手法在口语中的表达作用.讨论自由发言,激发学生思维与参与热情.5、教师小结,明确哪些句子有力量,为什么有量.(投影出示语言特点与表达上的作用)学生进行句式变换,比较.先让学生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讨论,由比较到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完成目标2)

6、教师小结过渡到口语运用要注意场合与对象: 闻一多先生的这篇讲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吓得敌人胆战心惊,听得人民群众精神振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因为闻一多先生讲演时注意了场合与对象,根据场合与对象来确定讲演的内容,增强了讲演的战斗力.(投影出示板书二)

三、分析语言实际运用中“得体”的要求

教师举语言运用不注意场合与对象的例子,学生分析不当的原因,再让学生补充例子.这样设计是由现象到原因,再到现象,不是简单机械的循环,而是举一反三,是由理解到运用.(完成目标3)

四、实践与拓展

我们今天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以《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所想到的》为题准备讨论准备三分钟,作一次讲演.此练习设计的目的,一是文道统一,二是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五、教师小结.结束全课

讲演能力是日积月累练出来的,我们今天只是一个开头,大家要勤学苦练,十年后,希望你们当中能有演讲家出现!

第三篇:最后一次讲演

最后一次讲演

教学目的:

一、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鲜明的强烈感情和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二、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在表达强烈感情中的作用,体会语言简短有力、尖锐泼辣、富有鼓动性的特色。

三、培养朗读与讲演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闻一多先生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难点:一泄千里的气势。教具:

一、书籍《闻一多传》一本。

二、录音磁带一盘。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教时 板书设计: 红烛·序诗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一、激发学生思考。

这首诗是谁写的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谁的写照?

二、出示《闻一多传》,讲述作者生平。

出示《闻一多传》,将该书的封面图案——黑色大理石的花纹,正中上方一支醒目的红烛,与《红烛·序诗》对照讲解,指出该诗乃闻一多先生所作,也是先生的自我写照。

指导学生读注释①。1979年是闻一多先生诞生80周年。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青年时期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研究的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发动内战,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将“脂膏”流向人间。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死时仅48岁,真是千古文章未尽才。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因为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介绍讲演前后,导入课文学习。

为什么说“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又为什么说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呢?先看他最后一次讲演的前前后后的事实吧。1946年7月11日,国民党特务暗杀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2月10日国民党派特务捣毁重庆各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会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较场口血案,打伤了郭沫若、李公朴等60多人。)七月十五日上午10时,闻一多先生在云南大学亲自主持“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由李公朴的夫人张曼筠同志报告李公朴的殉难经过。张曼筠同志在讲述时悲痛得泣不成声,而场内特务竟然谈笑抽烟,无理取闹,极为嚣张。闻一多先生见此情景,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怒对凶顽,作了这篇即席讲演,到会者一千多人深为感动。

这是一篇记录的讲演稿。题目是当时整理记录的人加的。当日傍晚,闻先生在参加《民主周刊》记者招待会后,在回家的路上,遭到特务的暗杀。

这篇讲演距今虽已三十多年,然而那鲜明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一泄千里的气势,慷慨献身的红烛精神仍然深深地扣击我们的心弦。

四、放录音,要求学生:听录音,看课文,并划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如:“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五、请学生谈听后的感想。(内容、感情、遣词、造句等方面皆可。)这篇讲演是庄严的宣言,动员的号角,讨伐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檄文。它像一团炽热的火焰,从肺腑中喷射出来。它没有作词句上的修饰,但句句话像投枪,像匕首,直刺敌人的要害,使敌人招架不住,躲闪不及。

六、学生试读,要求字句清楚,感情充沛。查阅字典,说明白下列的字音、词义:

1.卑(bēi)劣:卑鄙恶劣。2.诬蔑(wūmiè):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3.捶(chúi)击:此处作用拳头敲打。

4.挑拨离间(jiàn):搬弄是非,破坏团结。5.赋(fù)予:给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七、作业: 朗读全文,理解讲演的层次,画出文中有褒贬色彩的词语。第二教时

一、引言:

鲁迅先生说过:“倘在诗人,则因为不可遏而忿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但必须止于嘲骂,止于热骂,而且„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众不以为污蔑,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闻一多先生这篇怒斥敌人的讲演,就是“喜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佳作。

二、理解讲演内容与写法。

1.整篇讲演可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尚光荣。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至第10自然段)鼓舞群众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2.每个部分运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的?讲演者感情的浪涛又是怎样向前推进的? 这篇讲演单刀直入,一开口就点出要说的中心事件——李公朴先生惨遭暗害的事件。词的分量用得极重:“最卑劣最无耻”。“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一个反问,激起听众共鸣。接着大声呵斥,挥戈直指蒋介石集团。“光明正大”与“偷偷摸摸”一褒一贬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反动派是道道地地的黑暗动物。

闻先生情绪激动,不可抑制,因此讲演的第2自然段突然改换人称,厉声怒喝:“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运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把特务揪出来示众。“……又……还……”的句子,揭露了贼喊捉贼,嫁祸于人的无耻行径。“无耻”,“光荣”,贬得痛快,褒得正确,长人民志气,灭敌人威风。

两个“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讴歌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两代爱国者,讴歌昆明的光荣传统。第二部分讲演者从揭露敌人的卑劣行径进入到剖析他们色厉内荏的心理状态。“怎么想法”,“什么状态”,“怎么长的”,不仅揭露深刻,而且启发听众展开想象,认识这班丑类的蛇蝎心肠。“慌”、“害怕”、“恐怖”,一步一步揭穿敌人的阴暗心理,“完了,快完了”,把他们必然灭亡的本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部分阐述了李公朴殉难的意义,用斩钉截铁的语句说明人民必胜,真理永存。充满激越的感情,充满胜利的信念。

请学生齐声朗读:“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第三部分着重阐述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是永远存在的”,集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

三个部分贯串了强烈的爱憎,讨伐敌人,似钢刀利剑直指敌人心窝;伸张正义,如催征的战鼓,进军的号角,激励革命者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感情的浪涛在褒贬扬抑中向前推进,由悲痛而愤怒而充满必胜信心。表达时运用了短促有力的句式,时而感叹,时而责问,时而反诘,形成了一泄千里的气势,极其畅达地表达了极其愤慨的感情,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加强了表达的气势。

三、指导朗读:

1.合上书本,再听录音,体味讲演的气势与感情,体味长短句的交错运用。2.读好反问句,排比句,突出感情色彩强烈的词。3.阐述真理与正义的句子要读得字字清晰,铿锵有力。4.注意括号里的现场情况记录,感情奔放地朗读有关语句。

5.掌握节奏与气势。叙述的语言读得较为缓慢,热烈歌颂与愤怒斥责的语句要读得泾渭分明。要注意把握讲演的始而悲愤、继而愤怒,最后充满必胜信念的感情。

6.根据以上要求反复朗读,奋力口诛蒋介石反动统治。

四、讲演训练:

1.明确写讲演稿的要求。

讲演,也叫演说或演讲,是在大庭广众中就某个问题、某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写这类稿子目中要有听众,要根据实际需要,有的放矢;观点要鲜明,不含糊其辞,不可这可那;内容要具体,不泛泛而谈,不说空话;语言明白流畅,口语化,不说诘屈聱牙,别人听不懂的话。

2.课后写一篇声讨四人帮祸国殃民罪行的演说稿,要求:①旗帜鲜明;②感情强烈;③运用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和褒贬色彩分明的词语表达愤慨的感情。

3.读熟稿子,下一节课脱稿讲演,并开展评论。板书设计: 教后:

1.课起始学生就被《红烛·序诗》与《闻一多传》深深吸引,迅速进入学习轨道。学生很快背出了诗,一下课就围着我借《闻一多传》看。2.充分运用朗读手段激发学生感情。先放录音,学生再自己读,反复读,沉浸在激昂慷慨的气氛之中,效果是好的。

3.词的感情色彩与不同句式的运用放在朗读训练中点拨,效果比较好。原想拎出来讲。如果拎出来讲,可能就破坏气氛,反不见佳。

第四篇:最后一次讲演

最后一次讲演

1、能简单介绍闻一多、李公朴的事迹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演讲词的内容。

3.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演讲词的内容。

学习难点: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1.多种形式朗读。2.开展即兴演讲活动。

阅读课下注释,了解背景,争取通过自己的揣摩,尝试模拟他的口吻进行演讲。

一、新课导入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相信许多同学都听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二、教学新课

1、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介绍闻一多:

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身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后研究文学,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出版诗集《红烛》《死水》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被杀害。介绍李公朴:

李公朴,江苏人。青少年时便关心国家大事,“五 四”运动时,在上海发起组织爱国团,“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1926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1946年1月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殴打伤,5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7月11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杀害。

背景:7月11日晚,反动派暗杀了杰出的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闻一多带病主持李公朴的丧事。这时,闻一多的处境非常危险,许多消息表明,国民党特务下一个暗杀的对象就是闻一多,可闻一多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未予理睬,没有躲避。7月15日上午,李公朴治丧委员会在云南大学召开大会,请李夫人报告李公朴遇难经过。闻一多准时参加会议。李夫人发言泣不成声,混入会场的特务却起哄扰乱,公开挑衅。为防止意外,事先约定闻一多不作讲演,但此时他难压怒火,拍案而起,即席发表演说。

当天下午5时,闻一多在参加完“李公朴先生被害事件记者招待会”回家的路上即遭暗杀。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一次的讲演。

2、合作探究,理解内容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动派的末日来临的? 明确: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慌、害怕、恐怖。

3.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表现在三个方面:

(1)李先生只不过说出和写出“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就“竟遭此毒手”,可见敌人的卑劣无耻。

(2)“要打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是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更见敌人的卑劣无耻。

(3)“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嫁祸于共产党以推其罪责,最是卑劣无耻。

4.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

5.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依据是什么?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6.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决心?

表明闻先生为追求光明和民主,决心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斗争精神,随时准备为真理献身的斗争精神。

3、模拟演讲,缅怀先烈

(1)放映视频,感染闻一多现场演讲的氛围。

(2)小结演讲注意事项:a、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b、仔细设计态势语。手势应自然、亲切,应和内容与演讲者的情绪而定。(3)个人、小组、全班进行模拟演讲。

4、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共同走上富国强国之路。这样才能无愧于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

5、课堂小结

闻一多▬▬一位横眉冷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宁愿倒下也不愿屈服的民主斗士。他敢爱敢恨,大勇无畏。两千多年前的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大丈夫。”闻一多先生就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最后,让我们齐声朗读,再一次感受闻一多先生大勇无畏的精神▬▬“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6、布置作业

以“我的梦想”为题,撰写一篇演讲稿,不少于600字。在班内进行演讲比赛。

教学反思:《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讲演词,通过朗读、演讲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情感,好处是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演讲中,再现当时的场景,犹如身临其景,创造一种近似于现场一般的氛围,能使学生通过这种参与,来直接体验,并能从中感悟讲演者的情感,学习讲演者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这是本堂课成功之处。遗憾的是学生在讨论的环节不够热烈,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五篇:最后一次讲演

《最后一次讲演》是苏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本文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第四册教学重点之一就是“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本册一至三单元分别安排了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训练。本单元的语言实际运用要求得体,即说话要注意场合与对象。单元训练目标为演讲与辩论。本文为演讲的范文,学习此文后,要求学生能演讲,会演讲。

(一)课型:听说能力训练课

(二)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疯狂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特务在昆明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他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先生。有人劝闻一多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事前他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辞严的讲演。三个小时后,他被特务暗杀了。课文就是根据这次讲演记录整理的。

(三)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学习他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

2、知识目标:理解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

3、情感目标:语言的实际运用要注意场合与对象。

4、能力目标:能运用口语,进行即兴简短讲演。

(四)、重、难点

重点:

1、各种句式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

2、语言运用的规则。

难点: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所表现的不怕牺牲的精神。

(五)、课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第三部分“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明确: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是闻一多先生面对敌人的手枪,怒不可遏,拍案而起的绝唱,是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旗帜,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绝好材料,所以确定了德育目标。

大纲第二条第三款:口语交际要讲究文明和修养,态度自然,尊重对方,注意场合和对象。这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第三条三款、四款: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因此将此文教学定为听说能力训练课。

二、说教法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引导讲解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积极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也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遵循“双主原则”。鉴于此,教学本文的指导思想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激发学生思维,热情参与。

具体做法:(1)本文是一场讲演。它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但学生在理解上容易忽视,所以设置教学情景很重要。课前学生致辞让学生明确讲演有特定的场合与对象。在听课文录音前学生先看预习提示,了解背景,让学生明确当时的听众有哪些,在什么场合,揣摩闻一多先生讲演时的爱憎情感。同时通过多媒体显示当时相关的图片,感染打动学生,让其身临其境。(2)感叹句、反问句在口语表达中的作用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范读后让学生品味,再找出自己感受深的,表达力强的句子,学生自己谈感受,朗读,变换句式,进行比较归纳,既是能力训练,也是思维方式的训练。

三、说 学 法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表现在运用了不同句式、修辞手法和反义词等,这些句式,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句式变换,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自己动口动手,置身其境,在实践中理解提高。以教师的教法,指导学生的学法,让学生以后遇到此类问题,会运用朗读,发问,讨论,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月中国各大媒体每天的头条新闻是什么吗?对,就是两会,两会中的一会就是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在政协中有一个党派叫中国民主同盟,而在建党之初有两个重要人物,他们的名字是闻一多和李公朴。为了更好的认识一下他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章,题目叫《最后一次讲演》。

2、出示单元学习目标课题及学习目标(投影)

(教学目标定向,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二)、新课学习

1、这次讲演为什么是最后一次?请大家阅读预习提示,然后作简单回答。

(以速读方式,让学生简明、扼要介绍作者与背景,听说训练兼顾阅读能力培养)

2、谁能介绍一下闻一多先生讲演的场合对象?(显示场合与对象)

明确本文讲演的特定场合与对象

3、听课文录音,提出听的要求。(1)闻一多讲了哪些内容?(2)表现了他什么精神?(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板书)

(此问完成目标1)

4、学生揣摩闻一多爱憎之情,模仿讲演语气,每人朗读一段文章,然后谈感受:你认为哪句话最有力量?

让学生感知不同句式、修辞手法在口语中的表达作用。讨论自由发言,激发学生思维与参与热情。

5、教师小结,明确哪些句子有力量,为什么有量。(投影出示语言特点与表达上的作用)学生进行句式变换,比较。

先让学生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朗读到讨论,由比较到归纳,也是对学法的指导。(完成目标2)

6、教师小结过渡到口语运用要注意场合与对象:

闻一多先生的这篇讲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吓得敌人胆战心惊,听得人民群众精神振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因为闻一多先生讲演时注意了场合与对象,根据场合与对象来确定讲演的内容,增强了讲演的战斗力。(投影出示板书)

(三)、分析语言实际运用中“得体”的要求

教师举语言运用不注意场合与对象的例子,学生分析不当的原因,再让学生补充例子。

这样设计是由现象到原因,再到现象,不是简单机械的循环,而是举一反三,是由理解到运用。(完成目标3)

(四)、实践与拓展

我们今天学习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以《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所想到的》为题准备讨论准备三分钟,作一次讲演。

此练习设计的目的,一是文道统一,二是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教师小结。结束全课

讲演能力是日积月累练出来的,我们今天只是一个开头,大家要勤学苦练,十年后,希望你们当中能有演讲家出现!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