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完全免费版)
保山学院英语系商务英语专业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获得毕业证的必要条件之一。它一方面反映了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及对学生的管理水平。为规范我系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系统管理,特结合本专业具体情况,制订2010届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如下:
一、语言与选题方向
(一)语言要求:中文
(二)选题方向: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特点和教学实际,毕业论文选题可为以下几个方向:商务英语(商务英语语言特点研究、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教学等)、商务(贸易、金融、营销等)、英语教育、英美文学、旅游。
二、内容标准
(一)论文题目
题目应恰当、准确地反映论文的研究内容。论文的题目应不超过20字。题目要简练、准确。如有需要,可加副标题。
(二)摘要与关键词
1.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应包括论文的基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2.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一般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关键词一般列3~5个。
(三)论文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或引言)、论文主体及结论(或结语)部分。字数要求为4000~5000字。
1.绪论或引言
一般作为第一部分,简要揭示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2.论文主体
这是毕业论文的主要部分,深入分析或解决论文引言部分提出的观点或问题。主体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逻辑性。论证要有说服力,论文要具有可理解性。
3.结论或结语
结论是对整篇论文主要观点、问题分析或解决的总结。
(四)参考文献
为了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论文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同时向 读者提供有关资料的来源,正文之后应列出主要参考文献。引用网上参考文献时,应注明该文献的准确网页地址。
三、排版要求
(一)封面
(二)目录
1.“目录” 字体为宋体四号,加粗,居中
2.目录内容:宋体小四,其中一级标题(一、二、三)加粗
(三)摘要及关键词
1.摘要
(1)“摘要”字体为宋体四号,加粗,顶格。
(2)另起一行,空2个字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字体为宋体小四号。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
2.关键词:位于摘要文字下两行
(1)“关键词”字体为宋体四号,加粗,顶格。
(2)“关键词”后加冒号,然后写具体的关键词。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四)正文(参见范例)
1.论文题目:字体为宋体小三号字,加粗,居中。
2.正文
(1)正文层次的编排依次为:
一、(一)、1、(1)、①标示。
(2)字体:一级标题为宋体四号,加粗;其它标题为宋体小四号。
3.每个段落起首空2个字符。但标题勿需缩进。
4.行间距为:固定值20磅。
(五)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字体为宋体四号,加粗,顶格,后加冒号。
2.另起一行,顶格写具体内容,字体为宋体小四号
3.参考文献条目的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实心点结束。
常用参考文献编写项目和顺序规定如下:
著作图书文献:序号.作者.书名(可不加书名号).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翻译图书文献:序号.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学术刊物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学术会议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编者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
版社.出版年.电子文献:序号.作者.文献名.文献出处或可获得的网页准确地址.引用时间 例:
[1] 丁强.高校学报编辑学研究.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07.四、论文打印与装订
1.论文一律单面打印。
2.装订顺序:封面——目录——摘要、关键词——论文正文——参考文献。
3.从目录页开始编入页码,采用阿拉伯数字(1、2、3„„),对齐方式为居中。
第二篇:如何撰写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 本文从选题、搜集资料、论文结构、文献目录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英语专业学生如何进行毕业论文的拟定、撰写工作。
关键词: 英语;毕业论文;写作
毕业论文通常是一篇较长的有文献资料佐证的学术研究论文;主要目的是探索、讨论或分析一个实际的或带有理论性的问题。本文着重介绍英语专业学生如何做好英语毕业论文撰写的准备工作。
论文撰写准备工作实际上是一种带有批判性的阅读和权衡证据的科研论文写作实践。这种写作实践不仅是对几年大学课程学习的综合知识检查, 而且对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时也是给毕业生一次学习使用图书资料, 吸收新知识的好机会。
一、论文撰写步骤选题
一般来讲, 选题一下子是很难确定的。比较容易的做法是先选一个总的课题, 然后围绕总题找材料阅读、思考, 最后确定哪一个方面或哪些方面可以在论文中加以运用和发挥。比如, 你对语音很有兴趣。若选“On English Phonetics”, 题目就太大了, 不如选“On Teaching English Phonetics in Middle School”, 因为这个题目范围小, 直接与你从事的英语课堂语音教学联系起来, 比较切合实际, 写起来也比较顺手。同时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通过中学教学实习多少都有某些实践和体会, 写起来就更容易一些。在选题方面, 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题目要富有意义, 要有严肃性。
论文写作是一项严肃的学术研究。你的分析要有一定深度和创见, 其目的是要让读者从中思考并获得新的信息。题目没有意义和严肃性, 其论文必然不会有多大学术价值。
(2)要结合个人特长和研究能力。
比如, 你对语言学和词汇学都有兴趣, 但你更喜欢词汇学, 并且平时阅读和积累这方面的材料也很多, 可以说是你的专长;那你最好选这方面的内容去写。因此, 要根据个人的特长和能力选择符合个人实际的题目去写。
(3)要结合个人手头的资料选题。
论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和论点一般是以资料研究为基础的。如手头仅有
一、两本书或几篇文章, 就想从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得出结论, 这样的论文也是没有多大说服力的, 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你手头的资料太少, 不足为证。
(4)要注意客观性。
题目的选择要竭力避免个人主观性。有些题目往往反映了作者的个人偏见。比如, 这种题目: “Which Was the Creater Writer, Mark Twain or Hemingwei?”就不太合适了,因为你的结论不是“Mark Twain”, 就是“Hemingwei”。这样容易产生个人主观臆断。我们不妨改为“A Comparison of Themes in Mark Twain’s and Hemingwei’ s Works”较妥。
(5)要有利于得出合理的结论。
若选“On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是很难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题目太大, 无法深入研究, 应设法限制课题范围, 找到研究焦点。比如,“O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Phonetics”, 太笼统、太广, 我们可以缩小范围: “O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Phonetics in Middle School”。这个题目还可以再缩小:“O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Phonetics in Junior High School”。这样就把题目限制到最小范围, 从而容易得出个人的结论。搜集材料
题目一旦确定, 下一步是搜集材料(去图书馆或资料室查阅)。图书馆有成千上万册书籍, 每册都有书目卡、作者卡。用电脑先查阅与题目有关的卡片, 找出与题目有关的标题,在自备卡片上抄下所有的书目。这样做实际上是在编辑一部序言性的书目提要, 通过翻阅书目提要得出新的标题, 从而进一步扩展书目提要, 形成一种文摘。阅读
搜集材料的主要途径是阅读, 因为论文中大部分新的材料都来自于书籍、杂志或报刊。阅读时, 要学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确定有用的范围, 学会评价这些文章。没有必要一开始就通读, 先翻翻目录或索引, 找出与题目有关的章节或段落。阅读时, 对无关重要的章节要快读, 直到找出你所需要的信息。有时候, 我们会感到通读一本书而从中未得到对论文有用的东西, 是浪费时间。这是司空见惯的, 但不要灰心, 至少我们可以了解到那册书现在无用, 但以后可能有用。做笔记
众所周知, 记忆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把读过的东西都一下子或长久地记在脑子里。没有笔记无法写出一篇理想的论文。做笔记的最好方法是用卡片。笔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笔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与主题有关的事实(证据)、观点或看法。多记点东西比去图书馆重读有关书籍要容易得多, 因此别怕记的多, 怕的是如何筛选有用的东西, 为论文主题提供充足的证据, 这才是至关重要的。要学会抓住要点, 有选择性地去记。
(1)记录文献书目(见文后示例)
笔记包括两种信息: 一种是上面提到的证据(事实)、观点或看法;一种是信息(资料)的来源(出处)。简单地说, 在文献目录卡上记下书名、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及出版日期等, 但不要只用一篇杂志的名称。具体要求见文后示例说明。
(2)笔记种类
主要有三种: 直接引语、释义和小结。记录直接引语指记下陈述主题的作者原话;释义指用间接引语通过自己的语言写下某一原始资料的中心意思(即主题思想);小结指用自己的语言压缩大量的材料(即综述)。无论使用那种形式, 都必须列出资料出处。
(3)引文
引用别人的原话, 一定要加引号。有时候, 只引用某些部分, 而省去
一、两段, 要用间隔小园点“•”。如果省去一个句子或两个句子的某一部分, 要用三个小园点表示省略。如果省去一句的开头, 在省略的前面用引号;如果省去句末部分, 在省略和句末标点符号后用引号。这里要特别注意: 使用省略形式并不意味改变原文意思, 句子结构必须完整, 不能省略句子的主要成分, 如主语和谓语。还有一点需要提醒: 不要以为凡印刷出版的作品都一定是真实的。要学会在做笔记时区分作者对某件事的陈述和对某种看法的表达。如果出现几个作者对某个事实有不同的看法, 而你没有充足的证据说明哪种是对的, 一般的做法是如实地陈述两种不同看法,让读者去鉴别, 谨防主观偏面性;或者找有权威性的参考资料或百科全书查阅, 得出可靠的、具有权威性的看法。
(4)整理笔记
搜集了充足的资料, 在着手撰写论文时,我们往往会发现不少材料是重复的。这时就要停止阅读, 整理一下笔记。要重阅笔记, 按不同标题分门别类。这有利于我们对手头的笔记进行评价。有些可以舍去, 有些可以用其他材料补充。这时重返图书馆翻阅与主题有关的其他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5)组织笔记
为了充分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结论是合理的, 而且很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必须在整理笔记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认真的筛选和组织, 留下对主题有用的, 舍去与主题无关、模棱两可的东西。
(1)论据与观点
如果一篇论文论据堆积而没有充分材料证明或驳斥一种观点, 此文是没有说服力的。尽管这些证据很有价值, 但读者从中并未得到什么启发, 因为读者不清楚这些证据要说明什么问题, 论证什么观点。反过来讲, 如果一篇论文表达了不少观点而没有充足的论据加以说明, 也是
没有价值的, 因为它没有说服力, 读者无法相信作者在阐明哪种观点, 甚至会认为作者的态度是不严肃的, 是不够诚实的。
因此, 论文必须把论据和对论据的评价结合起来, 必须把可靠的、经过核实的真实信息与以此为基础的观点结合起来。这样组织成的论文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2)撰写提纲(见文后示例)
提纲本身就是每张卡片上简要标题的合理编辑, 可以用短语, 也可以用句子, 通常多用句子结构。这样做会强使你简述论文的各个部分对主题的作用。撰写论文
论文撰写不同于作文写作, 但写作课上学到的写作原理对论文写作都会适用。撰写论文必须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串通起来。大量阅读、做笔记、研究和整理笔记, 这些都算准备工作, 也可以说是完成论文的一半。但是, 如果仅把笔记串在一起, 这不叫撰写论文, 叫誊写笔记。撰写论文必须用自己的话语陈述他人或自己的观点。这种陈述应当贯彻于论文始终, 并且要有一致性、连贯性和逻辑性。
关于风格方面的几点意见: 一般来讲, 风格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但对初学撰写论文的毕业生来说, 应注意以下几点:
1.段落与章节之间的逻辑性。论文中的所有论据和观点都应当紧密地联系起来, 以主题为核心, 要有逻辑性。这样, 读者会容易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容易接受你的结论。各段通常以主题句开头, 接着用论据阐明主题句涵意。同样每一章也要以概括要点的段落开头。
2.语气要客观一些。论文本身是对一些客观事实或问题的探讨或研究;结论的基础是资料, 而不是个人的偏见。一般避免用第一人称。
3.语言要清晰、流畅、开门见山。撰写论文不是写小说或编剧本。华丽的语言或复杂的语言结构往往会转移读者的注意力, 忽视主题思想。多用间接引语可以使语言流畅。
二、总体安排论文结构
论文结构一般包括以下部分:(1)题目,(2)摘要(或前言),(3)提纲,(4)正文,(5)结尾,(6)注释和文献目录。
论文开头用
一、两句话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要点, 说明文章宗旨, 这叫摘要(即主题)。接着是写出提纲。前言不必太长, 用
一、两段说明作者撰写此文的目的、主题范围或焦点,也可以先提出问题或要阐述的观点。然后是正文。正文分章节, 每章节有标题, 但标题不宜过多, 因为过多的标题势必出现过多的数字序号, 使读者难以抓住要点, 造成思想混乱。结尾一般与前言相呼应, 要么进一步加强提出的观点, 要么回答提出的问题。注释包括两种: 角注(footnote)(在正文页底)和补注(endnote)(在结尾之后)。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角注读起来方便一些, 而补注打印又方便一些。
2.引语的运用
原则上少用直接引语。不用直接引语的论文也是有的, 但通常直接引语是需要的。(1)如果选题是文学方面的, 必然要涉及原作者的文体。这就要求对作品中某些篇章进行分析, 势必要引用原文。
(2)如果原文对某件事或观点陈述非常清楚, 无需多作解释, 最好引用原文。
(3)如果某些资料对论文的观点有不同的陈述, 最好引用这些资料证明, 以免引起读者对你的论点产生怀疑。
3.角注的运用
凡引用原作者的证据或观点都必须加角注(或补注)说明出处。如果用间接引语陈述可以不加。角注主要是用来说明新的论据和观点的出处, 否则会被认为是剽窃。
(1)避免剽窃
剽窃指使用原作者的证据、观点或语言,不加声明或不表致谢, 是地地道道的盗窃或欺骗行为。让他人为自己写篇文章, 或完全照抄他人杂志上的文章, 或一本书的有关章节;或这里抄一句, 那里抄一句;这里抄一段, 那里抄一段, 凑合成一篇文章, 这都是常见的剽窃行为。
(2)角注形式
角注包括与文献目录相同的信息, 但编排和标注有所不同。释义的材料可以加, 也可以不加。如果对释义资料的可靠性拿不准, 可以加。对材料小结时, 可以在开头句子上端用 角注符号表示。文献目录
文献目录指论文中使用信息资料的书目、文章和其他出版物的细目。有两种: 工作文献目录和最后目录。工作目录是一套卡片,在上面列出有用的资料;最后目录是论文完成后要准备的参考书目, 也是写论文时实际要用的资料目录, 因为你不可能预知哪些书或文章包含对你有用的信息, 你得为每种资料准备文献目录卡、阅读对可能舍去哪些无用的资料卡。
书籍编目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用卡片目录按英语字母顺序排列, 包括书名、作者和主题。
(1)书籍文献目录卡此种卡片包括以下内容:
1)著者的姓后用逗号;首名和中名的首字母后用句号。
2)作品的名称后用句号。整部著作的标题用斜体字(或下面划线);汇编中的作品标题用双引号;除了不在标题之首的冠词、介词和连词外, 所有的词通常要大写。
3)版次后用句号。
4)译者、编者的姓名后用句号。
5)出版地址后用冒号。
6)出版单位的名称后用逗号。
7)出版年份后用句号。如果出版日期未出现在标题页上, 而在书中其他地方出现, 则应将日期置于方括号内。若找不出日期, 应记录下版权日期, 并在日期前面用“c”符号加以说明。例如, c.1956。如果既无出版日期又无版权日期, 要注上n.d.(no date: 日期不详)。
8)该作品的页码或有关内容的页码后用句号。
下面是文献目录示例:
1.书籍:
1)作者是一个人。例如:
①Carroll, J.B.“Process and content in psycholinguistics.”In Current Trends in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Behavior, R.GLaser, ed.Pittsburgh, Pennsylvania: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58, pp.175-200.② Capell, A.Studies in Socio-L inguistics.The Hague: Mouton, 1956.2)作者是两个或三个以上。例如:
①Blom, J.P., and J.T.Gumperz.“Some social determinants of verbalbehavior.” In 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J.J.Gumperz and D.H.Hymes eds.N 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2.②A ustin, David etal.Reading Rights for Boys: Sex Role and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Experience.New York: Appleton-Century Crofts, 1971.注:“and others”也可以用来代替“etal”.3)未标明作者。如:
Lottery, The.London: J.W atts, 1732.4)英语译名。例如:
Flaubert, Gustave,M adame Bovary.Trans.Gerard Hopkins.New York: Dell Publishing Company, lne., 1959.2.文章例如:
①Bursill-Hall, G.L.“Levels analysis: J.R.Firth’ s theories of linguistic analysis I.” The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Linguistic Association 6, no.2(1960): 124-135.②在百科全书、词典中:
“Drama-Stories on the Stage, ”Compton’ s Pictured Encyclopedia.(1967), IV , 169-192.3.报纸例如: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7, 1972, Sec.4, P.3.附: 论文提纲和参考书目示例:
Effect of in struction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Ⅰ.Introduction
——“Does instruction promote second language leaning?”
Ⅱ.Developmental Sequence/accuracy order
——It investigatesw hether instruction enables learners to acquire a devlopmental feature,which may or may not interfere with the natural process of acquisition.——Early morpheme studies support Chomsky’s “Universal principles” “Innate abiliry” and Krashen’s natural order.——There are constraints on the effect that instruction has on the accuracy order of acquisition.Ⅲ.Acquisition Processes
——Comparative morpheme and syntax studies in obligatory contexts.——Mixed results(instruction is not influential-influential-mixed results).Ⅳ.Rate of acquisition
——Two arguments:
——Instruction has no effect on the acquisition of linguistic rules.Some studies claim that L 2 acquisition involves certain natural oredr that can not be bypassed.——Instruction can have an immediate or a delayed effect on acquiring L2 rules if instruction confirms to conditions:
• Instruction should not include any psychological complex operations.• Instruction should perform a single and clear function.Ⅴ.Instruction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How to address learning strategies
——Interlanguage
Ⅵ.Conclusion and recommendations
Recommended references
Doughty, C.(1991).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does make a difference: Evidence from an empirical study of SL relativization.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3.(14), 431-469.Long, M.H.(1983).Does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 make a differenc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TESOL Quarterly.17.359-82.Pienemann, M.(1984).Psychological constraints on the teachability of language.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6.186-214.O’Malley, M.J., & Chamot(1990).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Krashen, S., Jones, C., Zelinksi, C.and Usprich(1978).How important is instruction? ELT Journal, 32.257-261
第三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山东省某某学院毕业论文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系 别: 外语系 专 业: 商务英语 年 级: 2008级 学 号: 2008.。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
入学日期:2008年09月 论文完成日期:2011年05月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By
XXxx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ZhangXXX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Graduation
from
Shandong XXXXX
Jinan April, 2011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
名:
****年**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及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Abstract: Die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in the life of mankind, and even in the existence or development.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ary cultures are different in concept, target, pattern, attribution and nature.We study these differences and then find out the points that can be digeste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communication about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Taiwan Professor Zhang Qijun said, “The old saying, 'Eat, drink, man, woman who wishes greatly'.For such a standard fair, western culture(in particular, modern American culture)can be said to be male and female culture.But the Chinese culture can be said to be a dietary culture."As the reason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s, the western lives tend to men and women, but because of the narrow gender relations, Chinese people are dumping guidance on life in the restaurants.Thus the diet is rich in culture.Food culture in the west is not developed enough, but this underdevelopment itself is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 culture, so it is still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dietary cultur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By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dietary cultures, we can comprehend the respective cultural traditions of China and the west.And we can also improve and create the culture of China.Keywords:
dietary culture cultural tradition differences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
饮食是人类生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可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对象、方式、归属与性质方面产生了差异,研究这些差异,找出可以融会贯通的地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台湾张起钧教授说过‚古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就这样的标准而论,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的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可说是一种饮食文化。‛由于文化传统的缘故,西方人的人生倾向男女关系,而中国人由于对男女关系的褊狭,把人生精力倾泄导向于饮食。由此赋予饮食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饮食文化在西方不够发达,但这种不发达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结果,所以对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仍有意义。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方各自的文化传统;同时能对中国文化进行改善与创新。
关键词:饮食文化 文化传统 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一、中西饮食内容的差异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成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 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 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
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西方人认为饮食只是一种手段,因而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臵,故而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他们全力开发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状态下的营养差异,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菜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色彩上对比内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然而,中国人却是一种感性饮食观念。中国人很重视‚吃‛。人们把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还用它维持健康,即‚药补不如食补‛;同时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可见,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难看出。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过分注重饭菜色、香、味的特点,而西方人则自始至终坚持着从营养角度出发,轻视饭菜的其他功能。
三、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
中美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 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西式饮宴上,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用餐工具的差异
中国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刀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使用筷子。筷子可说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中国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学者以文化英雄的优势胜过了西方的野蛮武士。一双筷子和一张要滋味的嘴巴造就了富于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三)就餐方式的差异
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众人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最后结账也是争相付钱。一切行为都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
而受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账。
(四)烹饪过程的差异 中国人爱加醋、姜、蒜、葱辣椒等佐料,可以杀菌、消脂、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作用。西方人虽佐料单调,可也不乏优点,他们烹饪时不爱放味精,因为味精含钠,摄入过量有损健康; 许多中国人习惯每日购买新鲜食品烹饪。
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购买一周的食品贮存在冰箱里,每日食用冷冻食品,且食用 的罐头和腌制品分别为中国人的八倍和六倍,要知道它们含较多的防腐剂和色素等化学品,均对身体不利,这值得生活日趋简单化的都市白领一族注意的。中国人炒菜时多用大火,因而油烟多,加上多不注意厨房的通风设备;而西方人不爱用大火炝锅,且厨房通风条件相当注意。因而烹饪人员及家庭主妇中患肺癌率中国人明显高于西方人。
从饮食结构上看,中国人每天进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虽每天进食大量蛋白质,但肠胃功能却因进食纤维素太少而受到影响,因此消化系统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过中国;中国人喜爱粗粮,而西方人偏爱精白粉等细粮。而实际上,粗粮所含营养物质要比细粮多;中国人爱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油,此外每天还摄入大量黄油。怪不得美国人心血管发病率特别高:中国城乡居民都喜爱豆浆、豆腐、豆芽等豆制品,而西方人却往往‚敬而远之‛;中国人尤其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居民爱食猪肝、肠、肺等动物的内脏,西方人则无此爱好。动物内脏含有大量的胆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营养物破坏较少),而中国则偏爱热炒(营养物破坏较多);西方人已意识到被称为‚红肉‛的牛肉、马肉和羊肉等是导致结肠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亦意识到红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脏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红肉。中国的不少报刊也多次报道过红肉的问题,但目前中国人却未能引起到足够的重视。
四、中西餐饮对象差异
(一)餐饮对象差异由于西方人普遍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另外,西方人喜欢一日多餐,这比中国人的一日仅二三餐科学。
(二)一日三餐的饮食差异
中国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
总结
西餐与中餐一样, 是一种饮食文化, 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发展。中西方饮食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渊源
中西方在社会发展、传统文化思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1.中国传统文化。早期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很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温床——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但是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尽管先秦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要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是追求适用和仁爱特征。追求适用表现在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仁爱是由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表面出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2.西方文化。广义的西方文化是指产生于西半球与东方文化相对应的文化体系。狭义的西方文化即仅指欧洲文化。她的源头在地中海东北部的爱琴海。由于这种文明的发源地里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资料不是那么充裕,人们必须努力探索自然的奥秘。因此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服务人类就成了欧洲精神的主流。在征服自然、培养科学意识的过程中,西方人特别重视发展理性思维,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人也不断地认识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个人为社会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严。众人之间利益界限划分明显,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间,互不干涉。
(二)东西文化差异影响饮食差异
饮食观念是人们在食物的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深受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尤其是哲学的影响。不同的哲学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将产生不同的饮食观念。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西方的饮食观念是个性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哲学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而产生的。
首先,从哲学思想看,中国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是讲究‚气‛与‚有无相生‛;西方哲学思想则讲究实体与虚空的分离与对立。
其次,从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来看,基于哲学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强调整体功能;西方讲究天人分离,强调形式结构。
第三,在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上,由于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国强调整体功能,西方强调形式结构。中国的整体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体功能。它的整体性质的显现是靠整体之气灌注于各部分之中的结果,各部分的实体结构是相对次要 的,而整体灌注在这一实体结构中的‚气‛才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人看来,只有不同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美,于是生活中以和为贵,烹饪上以和为美。西方人对形式结构的强调也直接源于其宇宙模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精确化就是形式。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中华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饮食精巧专维、自成体系。自古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俗话说‚剑亦有弊也有利‛,也就是说,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中西餐饮仍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点和弊端。那么如何避免和剔除两者的缺点,如何改善两者的饮食结构,如何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如何让中西方饮食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中西饮食文化的特征。中西方饮食还表现在西方的‚分别‛与中方的‚和合‛文化特征之差异。
(一)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影响了各自的饮食文化。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式红菜汤(罗宋汤),是把多种荤素原料集中在一锅里熬制而成之外,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就像‚1+1=2‛一样简单明了。
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自由的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就是说,烹制食物时需要在保留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
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便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菠萝咕噜肉、番茄炒蛋、排骨冬瓜汤……而如果换做西厨烹制,端上桌的恐怕是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或炸猪排佐以菠萝色拉,如此的中菜西做,让人哭笑不得。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论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聚餐,大家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客人东吃一筷西吃一勺,几道菜同时下肚。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供一桌人欣赏、品尝。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酒劝菜,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同时也借此交流感情。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这些都体现了‚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综上,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的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参考文献:
[1]王俊霞.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差异 [J].学术交流.2007(2)
[2]王维平.跨文化语用失误 的文化透析 [J].学术交流 2006(1)
[3]罗露莎.浅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双语学习,2007(5)
第四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
一、论文写作目的: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
1、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能力及运用商务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检查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将论文成绩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之一。
3、学生根据选定的题目,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说明, 具体问题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写作要求:
1、以英文/汉语完成论文写作。
2、字数要求3000~~4000个单词(B5纸10页左右);汉语不少于4000字, 字号正文5号,论文大标题小2号,正文小标题字号小4,粗体,行距1.5,汉语论文文字用宋体。
3、论文格式按《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毕业论文》参见附录。
4、论文的内容要与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要求论述者阅读一定量的英文资料,能够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合理删减、组织和编辑,掌握论文撰写的结构与布局。要求语言流畅,层次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5、写作时间为6周(从2月中旬开始,3月31日交稿)
三、论文选题方向:
1、商务英语,贸易活动英语等特殊用途英语;
2、英美文学欣赏与比较;
3、名著评论赏析;
4、英文翻译技巧;
5、词语不同用法比较;
6.对珠海或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现状进行分析或提出对策;
★参考选题见附件
四、论文设计与拟定的程序:
1、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根据本指导书提供的选题范围,从中选择论文方向,确定题目。(注:选择其他的题目,需与指导教师商议确定)
2、搜寻与本人论文题目相关的资料,文献,形成论文大纲,注
意论文结构安排的合理性。
3、根据论文大纲及所掌握的资料,整理充实论文,与指导教师
主动联系,征求指导教师意见。
4、对于优秀论文学生可申请论文答案辩。论文答辩程序如下:
(1)规定时间,顺序参加答辩;
(2)每位答辩人答辩时间均为30分钟;其中陈述论文要点10-15分钟;答辩教师团提问5-10分钟,答辩人回答问题10分钟;
(3)答辩教师团共同讲座论文答辩的成绩。
附件:
外语系英语专业(高职)毕业论文选题
(商英专业)
1.《例析大学英语中阅读的方法》
2.《论文化因素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3.《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4.《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5.《英语学习中的汉语干扰问题》
6.《如何对待阅读理解中的生词》
7.《因特网辅助英语写作》
8.《网络与外语学习》
9.《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探索新的英语学习方法》
10.《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11.《英语的思维方式在英文写作中的运用》
12.《英汉旅游篇章文化对比》
13.《英汉互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
14.《形象语言在英语写作中的效果》
15.《利用网络特征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16.《怎样克服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造词现象》
17.《结合课堂环境与记忆规律记忆外语词汇》
18.《为英语口语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话题》
19.《浅谈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20.《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21.《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词汇重复理论与英语阅读中的猜词策略》
22.《社会文化迁移对中国式英语的影响》
23.《背诵课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24.《英语教学中小组口语活动后的学生自我纠错》
25.《为英语口语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话题》
26.《“专题发言”活动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27.《英语写作中常见中式英语分析》
28.《入世商务英语写作的措施研究》
29.《例析英译汉中形象语言的处理》
30.《英语学习从“说”开始》
31.《英语“课堂方言”对学习口语的影响与对策》
32.《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单词拼写错误的类型,原因及解决方法》
33.《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与英语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34.《大学生在运用定语从句时常见错误及分析其原因》
35.《在英语口语活动中分小组讨论》
36.《汉译英中遇到新词语的译法问题》
37.英汉互译中词义的不对应(文化意义、风格意义、修辞意义等)
38.形象语在写作中的修辞效果
39.形象语在英汉诗歌互译中处理手段上的差异
40.影响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的因素
41.影响长句翻译的因素
42.汉语中新词汇的翻译技巧
43.商务英语的特征与翻译
44.XXX(市/地区)外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5.我市利用外资纵谈
46.XXX(市/地区)三资企业结构分析
47.浅谈XXX(市/地区)外贸企业的困境与出路
48.浅谈XXX(市/地区)出口产品结构的市场分布
第五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2013届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每个选题下人数不超过4人)
1、商务谈判成功要素
2、单证员/报关员/跟单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三选一作为最终的题目,如:单证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3、如何做好商务口译
4、国际贸易付款方式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5、浅析进出口业务中常见的风险
注意:请于2012年11月20日之前将所选论文题目以书面形式告知郑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