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高考作文常见结构方式

高考作文常见结构方式



第一篇:高考作文常见结构方式

递进式结构

(一)学习目标

能紧扣中心逐层深入地分析说理。

写作导引

层进式结构是指文章的各个层次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原因到结果,或从一般到特殊等等。它的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进式结构比并列式结构和对照式结构更能体现思维的缜密,能使文章更灵活,更具个性化色彩。

使用层进式结构时要注意两点:

⑴文章的层次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层次间是不能随意调换顺序的,所以作者在写作前就安排好材料间的先后关系。

⑵层进式结构方式不易让人一目了然,所以每段开头的句子一定要写好。既紧扣行文的要求,又要能体现出文章的层进式结构。

写作训练

1、参考题目:做有责任心的人

2、写作要求

请以“做有责任心的人”为题,采用递进式结构论证说理,写一篇不少于800的议论文。

3、审题指导

“做有责任心的人”是一个动宾式短语,谈的是做人的道理,“有责任心的”对做人的内涵作了限定。

例文展示

做有责任心的人

责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责任心呢?

首先,我们要敢于承担责任。就是遇到麻烦的事,不要总推给别人,而应该勇敢地说:“让我来承担!”当然,敢于这样说的人要有一定的勇气,这种勇气来自他的主人翁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的人,才能把集体中的每一件事看做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职责,才能义无反顾地说:“集体的事就是我的事,我要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既然勇敢地承担了自己的责任,还要尽力完成好自己的任务。有的人做起事来马马虎虎,心想,这些事反正是公共的,只要完成就算了。其实,这种人缺少的是对自己的高目标、严要求。没有一个高的目标,我们做事情就很难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没有严格要求自己的态度,我们做起事来就会打折扣。我们要负起责任,就必须努力地工作,一丝不苟,踏踏实实,尽心尽力。能不能以这样的态度完成好自己的任务,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责任心的主要标准。

最后,做错了事不要推卸责任。人总不是完美无缺的,在工作中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既然做错了,就要敢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诚实和责任心是孪生姐妹,只有诚实,才能帮助我们改正错误,也只有诚实,才能加强自己的责任心。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繁重艰巨的任务。这些挑战需要我们用责任心来承担,这些任务需要我们用责任心来完成,有时还需要我们用责任心来改正错误。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能骄傲地说: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递进式结构

(二)学习目标

能紧扣中心逐层深入地分析说理。

写作导引

议论文递进式结构,还有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

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侧重点的选择,要考虑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

一般说来,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则可在“怎么样”上多做文章;如果“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谈。

一般亮明观点之后展开的思路有两种走向:如果观点是肯定判断,那么就要从重要性、必要性角度论述,如观点是“我们要培养节俭的美德”,那么就谈“节俭”的重要性、必要性。如果观点是否定判断,就谈不能这么做的原因,或继续这么做的危害性。如观点是“这种赶时髦的做法并不好”,那就要讲“不好”的理由,或“赶时髦”的危害性。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拓开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

写作导引

1、参考题目

一位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琢一块尚未成型的大理石,一个小男孩好奇地在一旁看着他。雕像逐渐成型,头部、肩膀、手臂、身躯,接着头发、眼睛、鼻子、嘴巴„„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现在面前。小男孩万分惊讶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她藏在里面的呢?”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2、写作要求

请根据上面文字的含义,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标题自拟。

3、审题指导

雕刻家哈哈大笑,他告诉孩子:“石头里原本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这里来了。” 这是文段的中心所在,其中“我心中的天使”是核心。

例文展示

实现心中的理想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天使。何谓“天使”呢?天使就是心中向往的东西,渴望实现的美好的东西,正如你的理想。要实现心中的理想,必须用心地雕琢心中的天使,用你手上的雕刻刀,把天使雕刻出来,展现出来。“天使”展现了微笑,理想之花绽放着光彩。(是什么)

理想是你在黑暗中指路的明灯,理想是你在迷失方向时的指南针,理想还是你焦急干渴时沁人心脾的清泉,理想是我们人生重要的部分,而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为了实现理想,为了雕琢心中的天使,使天使成型,使理想成型。(为什么)

那要怎样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雕琢心中的天使呢?

实现理想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强大的意志。刘翔,一个代表速度的名字,已经载入田径史册。他从参加110栏比赛开始,就有着与世界短跑名将同台比赛的理想,同时他为实现理想而努力。跨越一道道栏,战胜一个个障碍,他用毅力去雕琢心中的天使,实现心中的理想。

实现理想需要无畏的勇气和不懈的坚持。撒切尔夫人,一个被誉为“铁娘子”的女人,她不畏惧政治场上的黑暗和腐败,凭着一个弱女子的勇气和坚持,终于入主英国唐宁街十号,实现了她当首相的理想,把心中的天使雕琢出来。天使总是美好,但天使不容易展现出来。要使天使成型和理想成真,不能缺少一颗认真的心。居里夫人与她的丈夫,他们的事迹可谓是家喻户晓,为了提炼钋和镭元素,他们日日夜夜焚膏继晷地在实验室工作,忘记其他的事情,一心一意地做研究,终于提炼那两个饱含汗水的元素,他们实现了理想,雕琢上心中的天使。

天使之美,犹如春天争芳斗艳的花儿,理想之美,犹如夏天郁郁葱葱的树儿。为了雕琢心中的天使,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我们需要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和一颗专注的心,只有这样,天使才能成型,理想才能成为现实,才能看到天使的美丽和理想的光彩。(怎么样)

并列式结构

学习目标

学会围绕中心论点,分点逐条地阐述说理,合理地安排并列式论证结

构。

写作导引

在论证思路中,或者是把分论点并列起来,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这就是并列式。

(一)分论点并列式

把分论点并列起来,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侧面对中心论点或论述的中心问题展开论证。列式的各个分论点,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结构如下:

引论(提出论点)

本论(证明论点)分论点(1)+论据+分析论证

分论点(2)+论据+分析论证

分论点(3)+论据+分析论证

结论(总结全文)

[结构纲示例]《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开头部分:起兴,提出总论点

▲第二部分:并列结构

分论点一: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

分论点二: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

分论点三: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

▲结尾部分:深化话题 重申观点

(二)分论据并列式

为了充分地摆事实、讲道理,有时候就需要把几个不同角度的论据并列起来。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

一般可套用模式:

模式一

„„是„„的前提

„„是„„的基础

„„是„„的关键

„„是„„的根本

„„是„„的保证

如《战胜脆弱》

模式二:

„„是„„的奠基石

„„是„„的催化剂

„„是„„的航海灯

„„是„„的源泉

模式三:

„„就„„

„„就„„

„„就„„

如:《爱自己》

1、爱自己,就应该使自己时刻保持一种好心情

2、爱自己,就应该使自己的心永远年轻

3、爱自己,就应该不要让自己的生活留下遗憾

三.常见错误点拨

1、开头提出的总论点跟各个分论点没有关系。

如:《生命的价值》

总论点:我们要创造出更有意义、价值的生命。

论点一:生命,认识世界的基础

论点二:生命,人类进步的关键

论点三:生命,迈向成功的前提

总结归纳全文

2.分论点分类标准不一致。

论点一:拼搏创造奇迹。

论点二:拼搏铸就成功。

论点三:拼搏源于崇高的信念。

点评;前两个分论点是从拼搏的作用角度来谈的,第三个是从拼搏的来源方面来谈的,分类标准错乱。

3.分论点句式差别太大,影响了文章结构的美观。

例;论点一:淡淡的爱,是对孩子自立能力培养的一种策略。

论点二:淡淡的爱,是对孩子自信心的一种心灵抚慰。

论点三:淡淡的爱,可以创造奇迹。

写作训练

1、参考题目

细节的魅力

2、写作要求

请以“细节的魅力”为题,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说理,写一篇不少于800的议论文。

3、审题指导

“细节的魅力”是一个偏正式的短语,中心词是“魅力”,这是说理的的重点,而“细节”则是限制了所说魅力的范围或对象。

例文展示

细节的魅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这自然没错。但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细节可定胜负。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个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强大战斗力。正如此人所料,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胜负在战前的细节中其实已显露无遗。

细节可知兴衰。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可挽回的腐败堕落,看清了共产党同仇敌忾、艰苦抗战的勃勃生机。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于是,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者。

细节可现操守。鲁迅先生在参加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杨杏佛追悼会前,曾接到装着子弹的恫吓信,大家都劝先生不要与会了,但先生义无反顾,执意要去。先生临行前并无什么“风萧萧兮易水寒”之类的豪言壮语,只是顺手把房门银匙扔了。先生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就体现在这个小小的细节上了。而明末的洪承畴,兵败被俘后,不吃不喝不言不动,好像真地要宁死不屈一样。旧友范文程去看他回来后对多尔衮说:“他肯定不是一个死节之臣,我和他闲聊时,房梁上掉下一点灰絮落在衣服上,他赶忙弹掉了。一件衣服都舍不得,他肯舍掉性命吗?”果不其然,找了个美人去劝,洪大人也就顺坡下驴,当了大清朝的“开国元勋”。弹落掉在衣服上的灰尘,只是很小的细节,但却反映出了深层次的问题,小中也有大。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宏篇巨制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万仞高山上的一个石子。“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欣赏细节,把玩细节,会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作文常见结构方式

浅谈小学生作文常见结构方式

作文结构方式即作文章法。学生感到作文难,有时感到无话可说,而更多的时候则难在有话不知该怎么说。这个“有话不知该怎么说”,就是因为不懂作文结构方式即作文章法所造成的。小学生需要懂得作文结构章法,不仅因为要作文,而且因为要读作文,特别是怎样读好作文。既然小学生读作文、写作文都需要章法知识,本文就从作文中常见的章法谈起。

一、总分式

总分式结构就是先总述后分说。譬如: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它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一身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像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上面这段话就是先总述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再分别从面上、身上、尾巴三个方面来分说松鼠的美丽,这就是总分式结构。总分式结构能用于写片段,还能用于写篇章。

二、分总式

分总式结构就是先分述后总结。譬如:小狗花花有二尺多长,全身白毛,只有耳朵边有些黄花花的毛,尾巴向上翘,脚矮矮的,∕挺好看。上面这段话先分别写小狗花花的身长、毛色和脚的情况,再总写花花挺好看,这就是分总式结构。分总式结构能用于写片段,还能用于写篇章。

三、总分总式 总分总式就是先总述后分述再总结。譬如:走到近处,我看清那花开得十分异样,∕粉中透红的花瓣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浅浅的小碗,那“碗”底还滚动着夜里的露珠。∕多么新奇、多么有趣的花啊!上面这段话先总述打碗碗花“开得十分异样”,后分述花瓣和花“碗”底有露珠的情况,再作出“新奇、有趣”的结论。总分总式结构能用于写片段,还能用于写篇章。

四、概具式

概具式结构就是先概括介绍后具体描述。譬如:下课,穆老师和我们一起玩的时候,她眼睛也会说话。∕一次,我们玩“老鹰捉小鸡”,穆老师当“老鹰”。她一下子跑到东一下子跑到西,眼睛呢,睁得大大的,好像在提醒我们:“哎——当心!”真糟糕!末尾的一只“小鸡”跑得太慢,被捉住了,这时候,穆老师的眼睛笑得弯弯的,似乎在说︰“哈哈,这回可让我捉住了!”上面这段话先概括介绍了穆老师的“眼睛也会说话”,然后具体描述一个事例来说明穆老师的眼睛怎么说话。概具式结构能用于写片段,还能用于写篇章。

五、具概式

具概式和概具式结构相反,是先具体描述后加以概括。譬如︰一天早晨,我还没起床,听见姐姐在院子里喊“晏杰快来,咱们的喇叭花开了”!我披上衣服就跑到院子里。顺着姐姐指的方向,我看到在那缀满了花蕾的绿叶中,开了一朵红白相间、光洁晶莹的花,又娇嫩,又鲜艳。这是我和姐姐培植出来的第一朵花,∕我们看着,心里美滋滋的。上面这段话是先具体描述看花的经过情形,突出写花的颜色和形态,然后把看花的心情加以概括。具概式能用于写片段,还能用于写篇章。

六、并列式

并列式结构是指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写几个方面的事,或者同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譬如: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邀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昙花总是在夜间开放。∕花分根了,一颗分为几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上面这段话是围绕养花有无穷的乐趣,分别写了送牛奶的夸花香,种花人感到骄傲;昙花开放,秉烛夜游趣味浓;花分根赠友人,种花人心里欢喜,一共三句话,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并列式结构能用于写片段,还能用于写篇章。

七、连续式

连续式结构是写连续的动作或者连续的事件。譬如︰阿玲绕着汽车走了一圈,察看了陷车的情形,沉思片刻,便胸有成竹地拍拍那头小象的鼻子,用脸贴贴它的扇形的大耳朵,指一指那陷车的位置。上面这段话就是写阿玲在指挥小象把汽车从泥坑里拉出来时的一系列动作。连续式结构能用于写片段,还能用于写篇章。

八、递进式

递进式结构指片段或篇章的前后两部分有一层深入一层的关系。譬如︰陈秉正的技术,不但在大磨岭是第一,∕就整个白云冈山区来说,他也曾被评为特等模范。递进式结构能用于写片段,还能用于写篇章。

九、因果式

因果式结构指片段或篇章的前后两部分有因果关系。可以先写出事情的原因,后写出结果,也可以先写出结果,后写出原因。譬如:现在田里有了蛇,蛇又能大量捕捉田鼠了,∕因而庄稼又得到了好收成。又如: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十、转折式

转折式结构指片段或篇章的前后两部分是转折关系,强调、突出后一部分。譬如︰沙漠广阔无垠,到处是高高低低的沙丘,旅行的人很难认路。∕骆驼却能在沙漠里给人们带路。转折式结构能用于写片段,还能用于写篇章。

十一、面点式

面点式结构指片段和篇章的前后部分是由面到点的关系。譬如: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笸箩里放着剪刀、线团、布头和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面点式结构能用于写片段,还能用于写篇章。

十二、设问式 设问式结构指片段或篇章的前后两部分是提出问题和回答的关系。譬如:鸟儿鸣啼,本来与人间的事情无关,喜鹊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吉祥感觉呢?这可能与喜鹊的体态和鸣声有关。

喜鹊的羽毛大部黑而带绿,只是胸部和腹部有白色羽毛,显得朴素洁净。喜鹊的体态轻盈优美,鸣声清脆响亮,有使人喜悦的感觉。不论是在萧瑟秋风的树下,还是在冬天野外的路旁,喜鹊迎面飞来,生机勃勃,欢欣活跃,令人感到振奋。因而,喜鹊受到人们的喜欢。

十三、其他结构式如:心理行为顺序式、事情发展顺序式、时间顺序式、空间顺序式、借事表意式、倒叙式等等。

最后,再来谈谈小学生作文开头和结尾的方式。一般开头方式有:提示式、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回忆式等。提示式,如:昨天,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叙述式,如:海娃十四岁,是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描写式,如: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提问式,如: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回忆式,如:每次到公园去玩,我看见池子里游来游去的金鱼,就想起小时候的一桩往事。„„一般的结尾方式有:结局式、总结式、反问式、抒情式等。结局式,譬如︰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寻找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不知做了多少次试验„„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一千多种。结局式就是指事情叙述完了,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结束了。总结式,譬如︰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总结式就是指文章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反问式,譬如: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反问式就是指文章结尾提出问题,具有启发、感染、肯定和强调的作用。抒情式,譬如: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抒情式就是指文章结尾抒发喜、怒、哀、乐之情,能形象生动地概括上文,还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篇:高考作文几种常见的开头方式范文

几种常见的开头方式:

好奇是人的天性,文章开头可以通过投石激浪,叙写一些引起读者对事件的发展、经过产生浓厚兴趣或对主人公命运关心的语句,造成一种悬念。这种开头能激发读者急着看下文的欲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如2008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开头一段:“为什么?两个人都年纪大了,相距不过几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几分钟就喊一下?”读到这里,读者一定感到好奇,一定会急着想读下去。

所谓反弹琵琶,就是从常人以为正确的观点中找出不合理之处,进而加以阐述,确立自己的一种全新观点。

如2008年江西一考生的作文《田鼠给人类的一封感谢信》,以调侃的语调,以反弹琵琶的技法,“谢谢你们帮我们„田鼠一族‟消灭了我们的天敌”,给人类以警示作用。

3.融注真情,以情动人。

文章开头时以饱满的激情,抒发出强烈的情感,或表达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或诉说失去亲人的痛苦,或追慕先贤,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敬意,或抒发对祖国山河的赞颂……真挚的感情往往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如2008年河北省一考生的《我们在一起》开头一段:“请听,听到我对你的呼唤了吗?我很真诚,我如斯深情!平日里,我是那么熟悉你,熟悉得简直要变成平淡,平淡得就像呼吸一样,你不一直就在那里吗?在我的眼前存在,我知道你在,我懒得去多看。然而那一瞬间,天崩地裂,风雨飘摇,然后是一片突如其来的死寂。你,突然成为我眼中再难忽视的焦点。”开篇动情,洋溢着真挚情感。

开头运用对比手法,陈述两种与主人公截然不同的情状,来衬托主人公某方面的优良品质。有一考生在写《我找到了美》一文时,开头运用了这种写法,起到了“龙头”的作用。“美在哪里?有人说,美在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是她的眼睛;有人说,美在溪流中,飘落的花瓣是她的泪珠;还有人说,美在峡谷中,清晨的雾霭是她的面纱……笑,在人们心中,是圣洁无瑕而又虚无缥缈的。但就在不久前,一个女孩的出现,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美的真谛。”

5.故事新编,老树生花。

中学生只有广泛地涉猎文史典籍,才能在考试作文中显示出厚实的历史文化积淀,让文章散发出历史文化的云烟气息。因此,文章在开头就应该超越一般考生的认知水平,展现出历史知识积累的广度和高度,高瞻远瞩,言他人所未言,写他人所未写,使文章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又飘逸出一种清新的气息。

如2008年江苏满分作文《好奇心》,以“好奇心”为内在线索,讲述庄子和惠施之间发生的有趣味的故事,故事涉及对自我、人生、世相等方面的思考,符合题意,思想丰富。

6.工笔绘景,渲染气氛。

文章开头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能很好地渲染出一种与主人公心情或命运相关的特有气氛。

如2008年河南考生的满分作文《迷醉在你眼中的绿洲》开头一段:“妈妈,你在哪儿?妈妈,我好疼!这里好黑,一种莫名的恐惧撕裂着我的筋骨,细小的尘埃灌满了我的鼻腔,我微微张开干裂的嘴唇,触到的是前所未有的荒凉。”对灾区孩子在地震中哭喊的描写,渲染出地震到来的恐怖和孩子渴望救援的心情。

文章的开头是丰富多彩的,其基本原则是“简”“快”“新”。“简”,就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快”,就是无需多方铺垫,不要曲笔回环;“新”,就是新颖新奇。但你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达到让文章一开始就吸引住读者的目的。

第四篇:几种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方式

议论文常用的结构方式

写,有时提出了观点,却不知道如何展开论证;有时议论了一段,却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写;有时写得差不多了,却又觉得前后意思不合逻辑。以上这些情况都是我们对议论文的一般行文规律、结构布局特点不太熟悉造成的。为此,我们不妨掌握一些议论文常用的结构方式。下面我们以作文“谈勇气”为例,列出不同结构方式的简要提纲,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借鉴。

作文:以“谈勇气”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500字以上。提纲一: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

提出总论点:勇气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论证:分论点1,勇气是开拓进取的前提;分论点2,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法宝;分论点3,勇气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提出希望: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培养自己的勇气。说明:主体部分设立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文章总体上是“总分总”式。提纲二:主体部分采用“对照式”

诠释“勇气”,提出观点: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的勇气→论证:正面论证,有勇气才能战胜困难,有勇气才能取得成功;反面论证,没有勇气就难以成事,只 会导致无所作为→引申总结:勇气很可贵,为人不可无勇气!

说明:主体部分从正面、反面来论证(可先正后反也可先反后正,视情况而定),使文章观点鲜明。提纲三:主体部分采用“层递式”

引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勇气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论证:分论点1,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是事业成功的保证;分论点2,勇气还是顶住歪风邪气的重要支柱→引申强调:勇气在今天仍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说明:主体部分设立两到三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提纲四:文章总体上采用“引议联结”式

引述一则材料,点出论题:勇气→分析材料内涵,提出中心论点:勇气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联系实际谈勇气的可贵(可设立分论点)→回扣中心论点,提出希望。

说明:这种结构方式类似于读后感,要注意的是,除“结”以外,其他各部分的次序不是固定的,可灵活掌握。

提纲五:文章总体上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式

诠释“勇气”,提出:勇气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什么)→为什么说勇气很可贵:勇气是战胜困难的武器;勇气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为什么)→怎样培养自己的勇气:努力学习,提高认识水平,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发扬拼搏进取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做起(怎么做)。

说明:这种结构方式,三个部分之间有着很强的逻辑性,一般不宜颠倒。另外,“为什么”和“怎样做”部分都可以分几点来谈。

以上列举的几种结构方式是一般的情形,实际上在具体行文时都可以有“变式”,可以在以某种方式为主的前提下局部套用其他方式。

第五篇: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定稿)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