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诵读感悟
读《论语》有感
今天的作文课,老师叫我们写 “读《论语》有感”这个作文。刚开始有些迷糊,不知道该怎么写,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启发,又慢慢回想论语里的话,我就觉又明白了很多道理。
首先,想想这些日子读论语的感受。刚开始就是感觉有些难懂,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好多之呀乎啊、者啊也的,觉着很是绕嘴,读通顺都难。后来经过背诵和老师讲解,才觉得它确实有道理,也有意思多了。比如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并且认真研究里面的知识,就可以明白更多的道理,这种学习方法就像老师似的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知识。”还有一句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等可多了,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是都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
《论语》真好!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和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能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美好。
我越来越喜欢经典诵读了,因为诵读会陶冶我的品格修养,得到更多古文化的熏陶,成为一个浑身散发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文明人。
《论语》读后感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全体师生开展了共读《论语》活动,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就拿《论语》中这句话来说吧: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它告诉我们:“早晨理解了道理,即使晚上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事情。说的真是不错,今天早上我做题:问树上的年轮能看出什么?我想来想去,就是不明白什么是年轮,就跑去问爸爸,爸爸带着我到刚刚锯断的一棵树桩前看了又看,只看见树桩上有一圈圈的同心圆,圆圈有密有疏,但就是看不出什么。我就又问爸爸:“树里面怎么会有圈圈那?”爸爸就让我去读一读《十万个为什么》。看完书,我又知道了一种知识。原来,年轮里面也有学问:同一年中,春季的“早材”和秋季的“晚材”合起来形成了圆圈,这就是年轮。年轮上较密的部分向着南方,较疏的部分向着北方,年轮均匀说明这一年风调雨顺。反之则收成不好。到了晚上我告诉了爸爸,爸爸夸我真聪明,早上还不知道,现在知道了那么多,爸爸真佩服你。
通过诵读《论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后我要努力学习,研究知识里面的道理,掌握更多的本领,争取当一个科学家。
第二篇:论语感悟
读《论语》,悟人生
防山镇颜子小学肖秀红
《论语》,有人将它读成‚修身养性‛的宝典;有人将它读成‚治国平天下‛之秘籍。2500多年前的《论语》,今天还能开启我们的心智,教会浮躁的现代人如何‚修身养性‛,拥有一种温和的处世态度,触动我们的心灵。
细细品读《论语》,通过那些深奥的言语,学到简单的人生道理,让我们在‚忠恕‛的人生准则下,走上‚君子坦荡荡‛的人生道路。
一直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其中的治国、平天下真理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所能理解的。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慢慢明白了《论语》告诉我们的真谛是最简单、朴素的。下面浅谈几点粗浅的感悟,与大家共勉。
一、读论语知人性。
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只不过,当我们放下书本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邪恶时,的确又会发出疑问:人性真如孟老夫子所描述的那般善良,那般纯洁得一尘不染吗?我们现今社会,没有坏人吗?人不会做坏事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怎来‚性本善‛之说哪?
孔子主张‚人性向善,而非本善‛,像是《论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跟‚无为而治‛,若是本善,那何必还要为政、还要治呢?另外像是‚德不孤,必有邻‛;子夏引用孔子说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回应樊迟的‚上好礼、上好义、上好信‛老百姓就会跟着尊敬、顺服、用情,让‚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这些,孔子怎么知道‚四海‛、‚四方‛呢?当然是普遍判断人性是向善的,这才能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蛮貊之邦根本不懂儒家,但是你言忠信行笃敬,行善了,照样走得通。这些都是‚人性向善”的论证,同时也是‚本善‛论难以圆说的地方。譬如我们知道某事是对的,并不保证真的会去做。‚我们喜欢做某事,以及我们选择做某事‛这是我们的自由,但是当选择不做该做的事,或者选择做不该做的事时,内心仍会有‚不安‛或‚不忍‛的感受。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
孔子曾特别强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篇》)若是一个人缺乏内心的真诚感受,礼乐对他又有何意义?一切都是在表演、作秀,只是浪费生命而已。惟有真诚的人,才可能实现道德价值,行善避恶。一个因为真诚而犯错的人,绝对要比一个因为虚伪而立功的人,更值得大家敬佩。因为前者既然真诚,那么在发现自己犯错之后,必然诚心悔改,改过迁善,成就真正的品德。
二、读《论语》,养人格。
在儒学中,特别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刚健有为,勇毅力行作为处理天人关系与各种人际关系,作为道德实践与理想追求的总原则,要人们为理想(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人格理想)积极追求与奋斗.孔子十分重视刚健有为的思想,十分重视“刚”的品质.他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刚毅指坚定性.他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认为是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也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孔子提倡并努力实践为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鄙视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生态度,他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孔子人格个性的写照,喜怒哀乐皆形于色是孔子言行的特色。然而,孔子的伟大,却在于他不因为感情的冲动而迷失。他的理智始终是清醒的,所以他尽管对冉求、子路、子贡等弟子有所不满,但依然为他们创造条件去做官,去做事,依然肯定他们各自的能力与特长,依然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他们的遭遇所揪心,对子路惨死的悼念,就体现了这种至情。不乏理智而又富于感情,有人性的弱点而又不干扰理想的追求,正是孔子的平凡之处,也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
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贫穷不等于痛苦,富有不等于欢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勘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
在我看来,《论语》其实是寄托了孔子对人生的理解,而他心中人生的最就境界就是‚淡定,从容‛。只要做到了‚淡定、从容‛,有多少我们平时解不开放不下的事,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读《论语》,修学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是在强调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各个都才思过人,和他们相比,我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不懂,有太多向他们学习的东西了。我可以向身边的同事们学习。中国有句老话‚名师出高徒‛,有个好师傅潜移默化的引导,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成长才会更快更好。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紧密的联系起来,做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人。我们提高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用心中的仁换来信、和,以一种仁道和仁心去面对生活和工作,我们才会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四、读论语,学处事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孔子说:‚我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孔子的这个基本思想就是‚仁‛。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仁‛道,一向如此,从未改变。何为‚仁‛,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就是关爱
学生,提升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技能,让他们有自信。
另外就是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团队永恒。让每个人都融入到团队的氛围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每个人都有一种家的感觉。待人处事要互相尊重,应该加强和睦,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这就是‚信〃和‛文化的具体体现。仁,使我们的‚信〃和‛文化有源;‚信〃和‛文化使仁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孔子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就是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学东西,先学做人,做人是大学问,也许钻透了论语也就会慢慢学会做人吧。
第三篇:《论语》感悟
《论语》感悟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
《论语》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人类语言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古代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多少年来文化知识的沉淀,这些充满智慧、魅力的妙语将让我们现在都受益匪浅。
读完《论语》,它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智慧。其中讲了很多关于孝敬、仁义、礼记、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这里我着重拜读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这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的几则中,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学习与思考二者必须结合起来,不可顾此失彼。光思不学,会变成空想、妄想;光学不思,又会成为书呆子。在学习知识时,既要学又要思
考;与别人在一起时,要学习他的长处,他做的不好的地方,譬如短处,则要避免。思索贵于勤,凡事都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生活中也是这样的,面对一个问题我们都要想想,不能仅仅知道结果就行了。
在学习态度的方面,我们在学习时,不要不懂装懂,要聪明好学,知识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还要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为耻。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有些同学们也许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不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请教,既使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不吭声,不懂还装懂。这样则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各方面得不到发挥和发展。
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们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通过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得自己的人格能够不断得到修善、完美。
通过这次读书年活动,拓宽了我的知识视野,更新了我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我的个人素养和教书育人水平,引导我慢慢养成了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让我从《论语》中吸取了前进的力量。我坚信,读书能使我在顺境时不骄不躁,挫折时奋勇前进。我以后会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为自己走向成功
搭一座坚固的桥。《论语》的深奥,里面的很多东西并不是我所能完全体会的,但我想,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地学习,让《论语》的思想深入我的内心,这一切也将是我今后待人接物、服务社会的准则。
第四篇:《论语》经典名言诵读之一
《论语》经典名言诵读
说明:
1、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从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典籍中遴选了部分众口传诵、意蕴深厚、历久不衰的名言警句,供大家反复涵咏、细心体味,以深入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内蕴,进而择其精华,结合当今实际,弘扬我中华五千载文明光辉。
2、为方便大家日常熟读记诵,将所选名言警句,以几句编为一组,每组择其中一短语为题目,以便于称道。由于名言警句内容驳杂,故不按内容细分其类。
一、不亦乐乎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经常温习,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值得高兴的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很有君子风度吗?”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但到了四十岁才明白很多事情而不再受迷惑。五十岁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说什么话,马上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说着虚假而动听的话,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原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尊敬贤者,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交结朋友,言谈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诗》《礼》等礼乐知识,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二、温良恭俭
【原文】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译文】子禽问于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必然会听到那个国家的政事。这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具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所以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因而别人主动把政事告诉他。他的这种获得政事的方法,大概不同于别人获得政事的方法吧?”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以前的君主治理国家,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但不论大事小事都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时候就行不通。如果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得好,住得安逸舒适。一个人做事敏捷,言谈谨慎,善于向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没有邪恶的思想’。”
三、温故知新
【原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父母,儿女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操心。”
【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难得的是做子女的要对父母和颜悦色。有了事情,儿女要替父母代劳;有酒食和饭菜,让父母去吃喝,这难道就算是孝了吗?”
【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要说的话去实践,然后再按照所做的说出来,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四、多闻阙疑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与周围大多数人团结而不是和少数人勾结,小人和周围少数人勾结而不与大多数人团结。”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会思考,人就会变得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知识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原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谋求做官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边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没把握的先放在一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犯错误,做事减少后悔,谋求做官的办法就在其中了。”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輗:牛车辕上的木梢),小车无軏(軏:马车辕的木梢),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呢?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那怎么行走呢?”
五、任重道远
【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他,这是谄媚。见到正义的事情却不敢挺身而出,这是没有勇气。”
【原文】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探问他。曾子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它鸣叫的声音是
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意的。”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弘大。毅:刚毅。弘毅指心胸宽阔,意志坚强),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宽阔,意志坚强,因为他身负重任而路途遥远。他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义务,不是很重吗?他要为之奋斗终生,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原文】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译文】孔子说:“读了三年书,没有萌发当官吃俸禄的想法,这是很难得的啊。”
【原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见:同‚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勤奋学习,坚持以‘仁’为核心的治国原则至死不渝。不进入有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处于祸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从政,政治黑暗就退隐。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六、危言危行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孔子说:“不在某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属于某个职位上的政事。”
【原文】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家居生活,那就不足以做读书人了。”
【原文】子曰:‚邦有道,危(危:正、直)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孙:同‚逊‛,谦逊)。‛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就正直地说话做事;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正直地做事,但说话却要谦卑谨慎。”
【原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善言,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者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原文】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是很困难的,富贵而不骄傲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七、下学上达
【原文】子曰:‚其言不怍,则为之也难。‛
【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么,要他去实践他说的话一定很困难。”
【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问,今天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谋划那个职位上的政事。”曾子说:“君子思考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
【原文】子曰:‚莫我知(莫我知:即‚莫知我‛)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尤:责怪)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怎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说:“我不怨天,也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知道我的,大概只有老天了吧!”
八、五美四恶
【原文】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
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子张问孔子:“怎样做才可以从政呢?”孔子说:“尊崇五美,摒除四恶,就可以从政了。”子张问:“什么叫五美?”孔子说:“君子给人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安排百姓劳作,百姓却没有怨恨;有欲望但不贪图钱财,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问:“什么叫惠而不费?”孔子说:“顺着老百姓可以得利的方向引导他们,使之得利,这不就是给人以恩惠自己却不需什么耗费吗?选择老百姓可以劳作的时间让他们去劳作,谁会怨恨呢?想得到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何需贪图钱财呢?君子无论人多人少,事大事小,都不敢怠慢,这不就是泰然自若却不骄傲吗?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让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却不凶猛吗?”子张又问:“什么叫四恶?”孔子说:“不施行教育,犯了错误就杀,叫做虐;不加申诫,要求迅速见到成果,叫做暴;政令缓出而限期紧迫,叫做贼;给人奖赏却出手吝啬,如小官那样小气。”
【原文】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知天命,就不能够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身;不辨别言语是非,就不能识别人。”
【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八佾:诸侯所用的规模)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居然用了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易:隆重办理丧葬)也,宁戚(戚:心中悲哀)。‛
【译文】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仪式,与其隆重周备,不如内心真诚悲哀地悼念死者。”
【原文】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使唤臣下,臣子侍奉君主,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使唤臣子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臣子侍奉君主应当以忠诚相待。”
九、哀而不伤
【原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悲伤。”
【原文】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让老百姓恐惧得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去追究了。”
【原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谈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不十分好。”
【原文】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恶乎:怎么)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
(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违仁,造次(造次:紧迫的时候)必于是,颠沛(颠沛:颠沛流离的时候)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升官,是人人都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和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候也会忘记仁德,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实行仁德。”
【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知晓了真理,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十、游必有方
【原文】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原文】子曰:‚君子怀(怀:思念)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刑:法律制度),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关注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故土住宅;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利益。”
【原文】子曰:‚君子喻(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原文】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方位。指确定的地方,以使父母放心)。‛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远离家乡去游学。如果一定要出游,也必须要有确定的地方。”
第五篇:论语诵读方案
泰山岩岩,华夏所瞻。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其文煌煌,其名煊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pián bì),友善柔,友便佞[pián nìng],损矣。
子曰: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gǔ]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qī]。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子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