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核方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2013学年第一学期测评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考核测试,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学期学习内容的了解与深化,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进一步增强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
二、评价原则
评价的内容包括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每课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帮助和鼓励学生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正面反馈信息。
三、考核内容
1、课上学习态度占10%
2、课上课后作业占20%
3、书面测试占70%
书面测试内容:
为本学期所学知识(教材中涉及到的关于自然知识、历史知识、社会常识、法规、规则等),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结合教材学习的内容及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综合应用。
书面测试:
一、填空:30%
二、选择:12%
三、判断题:8%
四、连线题:32%
五、简答题:18%
四、测试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
书面测试形式:采用笔试的方式,开卷进行。
五、考核时间
第十八周书面考试时间:2014年1月2日
六、成绩评定
考核成绩不以分数形式给出,而是以优、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第形式给出,不分名次。希望学生通过此次考核,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有的放矢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2103.12.18
第二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核方案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核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考核测试,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本学期学习内容的了解与深化,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进一步增强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
二、评价原则
评价的内容包括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每课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帮助和鼓励学生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正面反馈信息。
三、考核内容
1、课上学习态度占10%
2、课上课后练习占20%
3、书面测试占70%
书面测试内容:
为本学期所学知识(教材中涉及到的关于自然知识、历史知识、社会常识、法规、规则等),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结合教材学习的内容及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进行综合应用。
书面测试:
一、填空:24%
二、判断题:28%
三、选择:8%
四、简答题:40%
四、测试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
书面测试形式:采用笔试的方式,开卷进行。
五、考核时间
第十八周书面考试时间:2014年6月12日
六、成绩评定
考核成绩不以分数形式给出,而是以优、良、合格、不合格的等第形式给出,不分名次。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学科四、五年级评价方案
岭子镇第一小学四、五年级 品德与社会评价方案
为对小学四、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有一个基本规范和正确的导向,真正促进学生生动地发展,特将本课程学生学业水平评价意见拟定如下。
一、评价原则: 1.评价过程性
强调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学生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
2.评价多样性
(1)主体多样化: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式和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
(2)角度多样化:分析学生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学生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
(3)尺度多样化: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评价灵动性
改变以往的“一元单向评价”的评价局面,通过设计“自己评、伙伴评、老师评、家长评”等多主体、多元化评价,将评价活动变成自我、伙伴、老师、家长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交互共建的、充溢民主关爱的互动过程,促进学生正视自我、勇于反省、交流协商、不断改进、日益内化。
4.评价情趣性
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有利的原则,对学生的态度习惯、交往合作、实践活动等进行全面综合的测评,收集和建立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较为全面客观的档案资料,真实地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态势,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体验到“参与就是进步、努力一定成功”,最终实现持续发展。
5.评价操作性
在倡导多元综合评价的同时,注重提高主体评价的效度。评价过程中,注重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的起步、差异以及动态发展的进度上: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给予肯定而鼓励;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只要他们迸出创新的火花,就给予热情的肯定。
二、评价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其具体内容如下 : 1.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2.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 , 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3.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1.评价方式
本课程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 ,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 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2.评价方法
本课程倡导的评价方法有:(1)教师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观察,并做记录。
(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
(3)学生自评。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4)学生互评。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5)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
(6)个案分析。教师针对某一学生学习的特殊状况进行跟踪评价,它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
学生学业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使用以上方式、方法,并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创新,使其不断完善。
第四篇:2014学年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学科期中教研小结
2014学年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学科期中教研小结
五年级 张寅静
忙忙碌碌中,半个学期过去了,开学至今,品社学科在教研这一块仍以一人之力苦苦支撑,尽管是兼职,仍然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教研工作。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研究以精品与常态并存为研究思路,借助研讨,关注并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规范。以教学案例的示范和分析为载体,帮助教师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常态课”为研究切入口,开展研究。从教材解读,教学设计,教学观摩,实践反思层面开展研讨活动,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从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走向德育经验的提升,从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走向有效落实能力目标的研究。从活动作业的有效设计走向德育价值的凸显。真正使教师的教学感性与理性交融,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舞台。
2、加强对常态教学的研究。
提高常态课教学水平,落实德育教育功能。学科教师应进一步端正认识,深刻认识品社学科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上好每一节课 使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使品社学科的教学内容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言行,真正发挥和落实课程的德育教育功能。
3、梳理五年级品社教材第一册的知识点。
为了更好解读教材,便于一线教师能顺利开展品社课堂教学,本学期我围绕“三维目标”对教材第一册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通过梳理教材知识点,可以发现本教科书在设计具体内容和选择教学材料时,特别注意贯策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融入到各年级的学习主题中,并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
4、组建一支品社学科教研团队。
加强品社学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了加强教研力度,本学期调整扩充中心教研组成员,以点带面,进行各年级各册教材的知识点的梳理;整理教案;收集课件及拓展资料;及时提供任课教师课堂教学的需要,帮助班主任兼课老师上好各自的品社学课。同时积极发挥中心组学科带头人、中心组成员、教学骨干教师等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培植学科骨干教师队伍,扩大优秀教师队伍,大面积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教研团队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塑造“明理、博爱、雅慧、灵动”的童园学生形象为目标,立足学科,细化目标,课堂落实、善思慧教。
下半学期,我们将一如既往,认认真真,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尽快建立起教研团队,围绕学校建设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第五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考查方案
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考查方案
曾 凡 梅
一、指导思想
为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查既要考虑到学生平时学习课程的情况,又要考虑到学生掌握教材的内容情况。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二、考查原则
1、基础性原则。根据教育内容和目标,考察学生的学习素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等为改进教育教学服务。
2、发展性原则。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并积极主动地发展。
3、开放性原则。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水平,充分反映学生的的综合素质。
三、考查内容与权重
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习惯、参与状况等,占40%;二是学习的客观效果,采取答卷方式进行考核,占60%。
四、考查方法
采用开卷考试考查方式。重视过程诊断反馈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选内容相结合;书面测试与口头测试、动手测试相结合;学科测试与特长测试相结合。
五、评价:
1、平时上课听讲、学习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占40%。
2、书面测试成绩占60%。
3、最后按A、B、C、D分四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