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控识别区
防控识别区
防空识别区是濒海国家为防范可能面临的空中威胁,在领空外划设的空域范围,用于及时识 别、监视、管制和处置进入该空域的航空器,留出预警时间,保卫空防安全。“就好比一个缓冲区或是防火墙,对于来自海上方向的空中威胁和不明飞行物,根据不同情况,及时采取识别、监视、管制和处置等相应措施加以应对。”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罗援
说。
东海防空识别区公布后,我们已经通过多种方式阐明了中方在这一问题上的政策立场。我们重申,中方有关做法的目的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维护空中飞行秩序,是有效行使自卫权的必要措施,符合《联合国宪章》等国际法和国际惯例,是完全正当和无可非议的。日本早在上世纪 6(年代末就设立了防空识别区,日方无权对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说三道四。
防空识别区的作用,是对进入识别区的航空器提前作出判定,以赢得处置时间,有效保障国 防安全。在防空识别区内,一般只要求航空器通报国籍、方位、飞行计划等,以便定位、识别和管制。防空识别区的设立,有利于引导进入区内的航空器的飞行活动,减少误判,避免摩擦,以更好地维护空中飞行秩序和安全。因此,对于那些正常飞行、无害通过的飞行器而言,通报有关飞行内容,既不会影响其飞行安全,也不会改变其飞行计划。
从这个角度来观察,防空识别区只是一个“预警区域”,既不影响国际空域的正常航行和飞 越自由,也不对他国构成威胁,因此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和接受,成为一种国际惯例。而对于那些不正常的抵近侦察和恶意的挑衅飞行等,任何主权国家都可依照相关规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在这个意义上,防空识别区防的是觊觎之心,护的是国家主权。如对我领土没有觊觎之心,何来担忧之语?
第二篇:防控
(教师)这些战争都是侵略者对落后国家实施的侵略行为,而促进他们完成侵略的就是危害严重的化学武器。由于这种武器的杀伤效果有目共睹,所以很快许多国家就开始涉足对其的研究。同样也正是因为它的危害性很强,也越来越引起普通人们的关注,也就正式诞生了化学武器这一概念。那什么是化学武器呢?
(二)化学武器概念:(用时:2分钟)
在战争中以毒性杀伤人、畜,破坏植物的化学物质叫做军用毒剂(简称毒剂),装有毒剂并能施放毒剂的武器、器材统称为化学武器。
(三)认识化学武器及化学毒剂(用时:8分钟)
1、化学武器的特点:通过对这些惨绝人寰的事例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侵略者之所以选择化学武器就是因为它有了区别于其他武器的优点,这也就是它的特点:
(1)剧毒性——化学武器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人员,它对在毒袭区内的无防护集群目标的杀伤率可达50%ˉ90‰。
(2)中毒途径多——毒气可呈气、烟、雾、液态使用,通过呼吸道吸入,皮肤渗透、误食染毒食品等多种途径使人员中毒。
(3)杀伤范围广———般情况,化学弹与同等口径的普通弹比较,其伤害范围可大十几倍。它能伤害袭击地域内和下风方向一定范围内未加防护的人员,还能透入不密闭的工事内,伤害隐蔽的有生力量。
(4)作用时间长——毒剂污染的地面、水源、物体表面可持续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持续的时间更长。
(5)影响因素多——化学武器虽然是大规模的杀伤武器,但它受天气和地形地物影响较大,有很大的使用局限性。如下雪盖,下雨冲都能够大大削弱化学武器的杀伤作用。高山丛林可把毒气挡,杀伤范围变小,但持续时间变长。
(教师)之所以化学武器具有这些特点,与它选用的毒剂是密不可分的。军用毒剂按其毒理作用分为七大类,我们就以简单的代表毒剂加以说明。
2、化学毒剂的分类:
(1)神经性毒剂:塔崩(速杀性,其蒸汽能使人在数分钟内死亡)、沙林(沙林的挥发度较大,使用后主要造成空气染毒)。(2)糜烂性毒剂:是一类能直接损伤组织细胞,引起皮肤、黏膜炎症、坏死。吸收后造成全身吸收中毒的物质。芥子气(作用广泛,能以液滴和蒸汽两种状态为杀伤形式对人体的各部位都能引起伤害)、路易氏气。
(3)全身中毒性毒剂:主要破坏全身细胞对氧的正常利用,特别是呼吸中枢对毒剂最为敏感,造成吸入的氧不能利用而致呼吸衰竭死亡。氢氰酸(在使用时不会造成地面液滴染毒。氢氰酸属于典型的暂时性毒剂。它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和氯化氰。有害气体一氧化碳。
(4)失能性毒剂:失能性毒剂是一类暂时使人丧失战斗能力的毒剂。分为躯体性失能剂和精神性失能剂。毕兹(主要通过呼吸道引起中毒)
(5)窒息性毒剂:是一类对肺有刺激作用并能引起肺水肿,从而导致呼吸障碍,使人窒息的毒剂。光气、双光气、氯化苦、氯气。
(6)刺激性毒剂:是指一类对眼睛及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而被用于军事目的的化合物。它能使人员因强烈的流泪、喷嚏、咳嗽、胸痛等症状而暂时失去战斗力。西埃斯、西阿尔。
(7)植物杀伤剂:是使植物落叶、枯萎或生长反常,从而导致损伤或毁坏植物的一类化学物质。
(四)看你了解多少:(用时:8分钟)
1、阅读事例:
(1)1918-1919年的世界性流感流行,造成2100万人死亡,这个数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人数的三倍。(2)“切尔诺贝利事故”∶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首府基辅市西北约130公里处的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第四号RBMK-1000型压力管式石墨沸水堆,由于反应堆设计的缺陷和违反运行程序等原因,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起特大事故。这次事故造成237名职业受照人员得了急性放射性病,其中28人死亡,其余209人继续在观察中。
(3)1995年10月23日19∶20,某化工有限公司职工接反应岗位需用烟酸的通知,即开启烟酸大库通往低位槽之间的管道阀门。但未及时关闭,致使低位槽烟酸盛满从顶部泵轴封处大量溢出。由于烟酸具有强腐蚀性,并形成了大片有毒浓烟,一般人员无法靠近关闭,造成烟酸外溢7个小时,14.4吨烟酸流淌到地面和下水道。
(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为了大肆屠杀犹太人、战俘和平民,在波兰境内的奥斯威辛集中营,设置了一间外表整洁雅致的房子,入口挂着“浴室”的牌子。被叫去“洗涤”的人们脱去衣服后,在音乐伴奏中进入室内,大门紧闭后喷头喷出一种有苦杏仁味的气体,片刻,人们便骚乱起来,开始流泪、流鼻涕、恶心、呕吐、瞳孔散大、行动不稳,以至强烈抽筋,大小便失禁,20-30分钟后便纷纷死亡。这种具有苦杏仁味的气体就是氢氰酸,据说该集中营用这种方法杀害了250万人。
(5)1932-1933年,日本在我国哈尔滨附近成立了一支以“东乡”为代号的细菌部队,即“731”部队,他们疯狂的研制多种生物战剂:如鼠疫杆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流行脑膜炎菌等,并惨无人道地用被捕的中国人做实验品,据有关文件证明,每年要杀害600多人,从1940年起至日本投降为止,总共杀害了2000多名中国人。
2、分组选择:
(1)将班里学生分为5组,每组在纸上写上你们自己认为是化学战争或与化学毒剂有关的选项;小组通过什么方式确定哪些是化学战争或与化学毒剂有关的事件?(2)小组讨论,然后选出该小组代表分析说明该组答案。
(3)通过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能否归纳出化学武器的特点?(4)通过对事件的了解,你们组对毒剂了解多少了呢?
(五)教师总结活动:(用时:2分钟)
1、上面列出的事件有关于核武器、关于生物武器、关于化学武器的,还有关于化学事故的,让学生从中选择哪些是化学战争或与化学毒剂有关的事件就是为了检测学生对化学武器以及化学毒剂的了解。
2、不同的武器有不同的杀伤特点,不同的毒剂有不同的作用效果,通过让学生分析化学武器及化学毒剂的事例,帮助学生掌握归纳其特点。
3、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好战” 的人类还在不断的改进它,所以让学生了解如何防护是我们学习的关键。
(六)化学武器是一种应用于战争的杀伤性极强的武器,在历史战争中给人类造成了不可弥补的创伤,所以了解化学武器的特点,在战争中正确的防护、消毒、急救成为了我们学习的重点。(用时:15分钟)
化学武器的防护其实就是防毒的一个过程。防毒的基本原理也就是设法将人体与毒剂隔绝,同时,保证人员呼吸到清洁空气。首先我们要了解人类染毒的几个渠道,然后针对这几个方面进行防护。
1、染毒途径:(1)吸入;(2)食入;(3)伤口染毒;(4)接触染毒
2、个人对化学武器防护的具体措施:(1)发现:
①、使用化学武器的迹象。敌机布洒毒剂时,低飞,机翼下面喷出烟雾等。②、动植物染毒的特征。
(2)防护:我们根据历史战争的经验,大致把专业防护方法分为两种:集体防护和个人防护。
①、集体防护:就是用有密闭、滤毒通风等防护设施的工事进行防护。如:人防工事。②、个人防护:就是用个人防护器材进行防护。包括对人员呼吸道进行防护;对人员眼睛的防护;对全身皮肤的防护等。具体方法如穿防毒衣,配戴防毒面具等。(3)消毒:为了减少或避免毒剂对人员的伤害,必须及时、妥善地进行消毒。消毒时,要根据不同种类的毒剂和染毒对象,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做到简便易行,既能消毒,又不损害染毒对象。
①、对人员的消毒。皮肤染毒时,应先用布、纸、干土等吸去皮肤上的毒液,再用棉花蘸消毒水(或大量清水)擦洗染毒部位;如眼晴染毒时,可用2%的小苏打水或凉白开水冲洗。②、对服装的消毒。染毒服装通常用水煮沸半小时到一小时即可消毒,也可用火烘烤消毒。注意在服装消毒时下风方向不能有人,而且操作人员需要穿戴防护器材。③、对食物、饮水的消毒。
④、对武器、器材、生产工具的消毒。用消毒剂或水冲、水煮、日晒等。
③、对人员活动地域的消毒。室内染毒空气滞留时要通风;室外可使用消毒剂或铲除、覆盖、冲洗等。
(4)急救:当人员中毒时,要及时自救互救。急救时,要帮助伤员使用个人防护器材;迅速撤离染毒区(危重伤员应先抢救再撤出)。在急救过程中,要求急救人员根据中毒症状,判断出化学毒剂的类型,做到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毒剂采用不同的急救方法。前面我们也讲了,我们的毒剂大致分为几大类,我们把它们的中毒症状和防护急救方法也大致归纳如下: 毒剂类别 防护急救方法
神经性毒剂 穿戴防毒面具和防毒衣;用解磷针和阿托品等进行急救。必要时辅以人工呼吸 全身中毒性毒剂 配戴防毒面具;吸入亚硝酸异戊酯进行急救
窒息性毒剂 配戴防毒面具;撤离毒区,吸氧、保暖并保持安静 糜烂性毒剂 穿戴防毒面具和防毒衣;用2%小苏打水洗眼睛,用氯胺或三合二澄清液对皮肤消毒
失能性毒剂 配戴防毒面具;急救可肌肉注射加兰他敏或口服依色林
刺激性毒剂 配戴防毒面具;尽快脱离毒区,不要揉眼睛,眼部染毒时,可用2%小苏打水
冲洗
(七)本课小结:历史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是战争在给人类带来无法抹去的灾难的同时也给地球、环境造成了破坏,尤其是化学武器更是如此。所以人们不应忘记历史惨痛的教训,不要再拿自己的生命和地球的未来开玩笑了,世界需要和平,我们人类更需要和平。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用时:2分钟)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一、化学武器的概念:在战争中以毒性杀伤人、畜,破坏植物的化学物质叫做军用毒剂(简称毒剂),装有毒剂并能施放毒剂的武器、器材统称为化学武器。
二、化学武器的特点及化学毒剂的分类
(一)化学武器的特点:
1、剧毒性
2、中毒途径多
3、杀伤范围广
4、作用时间长
5、影响因素多
(二)化学毒剂的分类:
1、神经性毒剂:塔崩、沙林
2、糜烂性毒剂:芥子气、路易氏气和氮芥气。
3、全身中毒性毒剂:氢氰酸和氯化氰。有害气体一氧化碳。
4、失能性毒剂:毕兹
5、窒息性毒剂:光气、双光气、氯化苦、氯气。
6、刺激性毒剂:西埃斯、西阿尔、7、植物杀伤剂:
三、化学武器的防护、消毒、急救:
(一)染毒途径:
1、吸入;
2、食入;
3、伤口染毒;
4、接触染毒
(二)个人对化学武器防护的具体措施:
1、发现:
(1)使用化学武器的迹象。(2)动植物染毒的特征。
2、防护方法:
(1)集体防护:就是用有密闭、滤毒通风等防护设施的工事进行防护。(人防工事)(2)个人防护:就是用个人防护器材进行防护。包括对人员呼吸道进行防护;对人员眼睛的防护;对全身皮肤的防护等。(具体方法如穿防毒衣,配戴防毒面具等)(3)消毒:①、对人员的消毒;②、对服装的消毒;③、对食物、饮用水的消毒;④、对武器、器材、生产工具的消毒;⑤、对人员活动地域的消毒。
第三篇:识别区不是禁飞区
识别区不是禁飞区
11月23日,中国国防部宣布在东海建立防空识别区,并即日生效。仅4天后,国内外媒体便高调报道,美军两架B-52轰炸机于华盛顿时间25日晚“未携带任何武器”穿越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并飞越钓鱼岛区域,穿越飞行期间未向中方通报。
对此一些论者认为,此举表明东海防空识别区形同虚设,实力较中国更强大的美国可将识别区视若无物,当初设置防空识别区考虑欠周;也有人认为,美国此举形同挑衅,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抗议或回击。
所谓防空识别区(ADIZ)系一国基于空防需要单方面划定的空中预警空域,目的是在该空域内对异国航空器迅速识别、定位和管制,是一种单方面的宣布。由于这种单方面宣布的性质,防空识别区范围内、领空范围外,设置方无权对经过区域的外国飞行器实施干扰、迫降、击落等改变其飞行轨迹的强制性措施,否则便违反了国际法。
一言以蔽之,识别区不是禁飞区,设置识别区的国家会要求外国在进入本国防空识别区时主动通报飞行计划,提供无线电信号和定位等,但如果对方拒不执行,所能采取的方法,不外监视、识别和定位。日本早在1969年便设置防空识别区,1972年5月10日又设置和此次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部分重叠的冲绳防空识别区,近年来随着中国航空兵活动范围的扩大,最近处逼近中国大陆海岸线仅隔130海里的日本防空识别区频频被中国军机穿越,且中方并未照日方要求通报,对此,日方采取的措施,就是例行的监视、识别、定位。
美方军力远强于中方,在远东的军事存在也历史悠久,日本如今的冲绳防空识别区,事实上就是承继当年美国驻军的“遗产”,此次穿越本身,及穿越后的高调“亮相”,首先是通过实际行动,印证此前国务卿克里、国防部长哈格尔“不承认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声明,同时向中国、相关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显示自己的立场和实力。
如前所述,防空识别区不是禁飞区,更不是领空,对于美方的这种“不配合”,中方并不能给予强制性回应,甚至抗议也会显得师出无名,这不仅仅是实力的问题,更因为识别区本身就是一种单边行为,不受国际法保护。
美国并非沿海周边国家,如此亮相(既穿越又无武装,选择古老型号飞机),其用心是既向盟国显示“我在这里”,又向中国表明“我不想打仗”,对这样的信号必须心知肚明,并给予相应回应。
很显然,采取不受国际法保护的应对方式,不仅缺乏依据,而且没有实力做保证,更可能把地区问题国际化,对任何一方都没任何好处。
防空识别区的本质是“识别”,对方军用飞机不配合是常态,配合倒是罕见的例外,对于此,各国惯例都是确保全程监视,及时识别,也就是说,只要确保防空识别区的“识别”功能,就是有意义的。11月27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对
B-52穿越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报道作出回应,称“中国军机进行了全程监视、及时识别,判明了美方飞机类别”,是基本得体的。
近年来中国军机频繁穿越日本防空识别区时,日方除进行监视、识别、定位外,还大量留取照片、雷达信号等证据,并公开发表,以证实其监控能力。在这方面,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显然还有许多课要补。
第四篇:危机管控别拿中国防空识别区说事
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不会为东海危机管控增添风险因素,刻意强调日美安保条约的主导性,才是在积聚风险因素。
美军两架B-52轰炸机于华盛顿时间25日晚进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飞越钓鱼岛区域。27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耿雁生对此作出回应:中国军队进行了全程监视、及时识别,判明了美方飞机类别。耿雁生同时强调,中方依据东海防空识别区航空器识别规则公告,将对在东海防空识别区内的任何航空器的活动进行识别。中方有能力对相关空域实施有效管控。
自中国上周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以来,日美反应强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参议院称,此举将不会对日本“产生作用”。日本外务大臣岸田文雄接触美国驻日大使,要求获得美国的支持,建立“反对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的联盟”。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则对中国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表示“关切”,并声称“将密切配合该地区的同盟”。美国军机进入中国东海防空识别区之举,似乎以行动对哈格尔的表态作了证明。
从国际惯例的角度讲,日美的过度反应实属咄咄怪事。防空识别区属于美国首创,日本将其防空识别区发展到了超出防御姿态的使用水平,何以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就成“禁区”?防空识别区是防范危险飞行器的通行之举,这也是美日声称的主要功能。在中国划设识别区后不久就动作频频,折射出两点。其一,将防空识别区赋予了两个标准。自己划设防空识别区是为了“和平”,其他国家划设就会带来“不可预测性”。为了强调双重标准,刻意忽视了中国声明中不针对特定国家、维护公海上空飞行自由等主张。这种态度,目的是凸现日美安保条约对地区安全事务的主导性。其二,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确实触到了个别国家的“痛点”,挑战了过去既有的空中安全体系,束缚了个别国家空中利用防空识别区混淆领海、领空主张,对他国进行战略窥探和干扰的手脚。
中国设东海防空识别区不会为东海危机管控增添风险因素,刻意强调日美安保条约的主导性,才是在积聚风险因素。风险在于,既可能违反美国不在东海事务上不选边站队的外交承诺,又在事实上鼓励了个别国家以抛弃雅尔塔体系的方式成长为军事国家。从这个角度说,美国需要梳理清楚基于冷战形成的日美安全体系,与包括日本和平宪法在内共同构成的雅尔塔体系孰重孰轻的问题,消除其外交语言和军事逻辑的矛盾。必须看到,这种矛盾才会让东北亚安全形势具有过多的不可预期性;还须看到,中国对相关空域有效管控的决心不可能动摇。在这方面施加所谓压力,没有效果。
第五篇:结核病防控
关于做好结核病防控的通知
各位同学:
近期我校有结核病例出现,为了我院同学们的健康,请同学们做好防范工作,如若发现肺结核的早期症状,如咳嗽、咳痰、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减退、痰中带血等,请立即上报学院。电话:87081285。
肺结核病可防可控可治。为了使各位同学们更好了解肺结核病,现将有关防控知识进行公布,请各位同学自觉增强保健意识,确保自身的健康。
建工学院
2011-11-8
结核病防控常识
一、什么是肺结核病,是如何传播的?
肺结核属于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大声说话、咳嗽、咳痰、打喷嚏喷出含结核菌的飞沫散播于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受到感染,免疫力强的人不会发病。
二、肺结核的早期症状
咳嗽、咳痰、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减退、痰中带血等。凡是出现咳嗽、咳痰两周以上,或伴咯血、发热、胸痛等可疑症状者,应立即向本部门负责人和医务室汇报,并及时尽快到传染病医院、第一医院就诊检查。
三、结核病预防:
1.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通风透气;2.充足睡眠,适量运动;3.加强营养,多摄入高蛋白、多维生素食物;4.戒烟戒酒,不要随地吐痰,注意个人卫生;5.如有任何可疑症状,及时就诊。
四、怎样才能治好结核病?
得了结核病,应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进行正规的治疗,严格按医嘱服下每剂药品,避免漏服,以保证治疗效果。疗程一般为6~8个月。
结核病只要早发现,规律全程用药,绝大多数愈后均很好,请大家正确科学对待,不要引起不必要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