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河南师范大学201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卷。

河南师范大学201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卷。



第一篇:河南师范大学201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业务课试卷。

一、填空(共20分,每空2分)

1、中国银行标志设计者是______________,中国工商银行标志的设计者是陈汉民。

2、_________________园艺为畸形的珍珠,作为一种设计风格,追求标新立异、活动浪漫、造型夸张。

3、威廉·莫里斯是______________的奠基人。是真正实现约翰拉斯金思想的一个重要设计

先驱。

4、包豪斯在设计理念上提出三点:一是坚持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二是________________, 三是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规律的法则进行。

5、波普设计形成了特有的设计流派和风格,产品充满了戏剧性、浪漫性的效果,令人啼笑

皆非的波普形象,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和视觉冲击,其代表作有袋椅、_______________。

6、隋唐时代,中国陶瓷产生了“南青北白”的局面。以____________为代表的南方青瓷和

北方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两大体系和窑场。

7、______________即指人工性的物态化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一定的材料,为一定的使用目的而制成的物体和物品,它是人类为生存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物质生产。

8、数字化的虚拟分为三种形式,一是___________,二是对现实超越性的虚拟,三是对现实

背离的虚拟。

9、_____________是造物的文化,是人类用艺术的方法造物的文化。艺术设计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富有代表性。

10、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在建筑设计中统领全局的设计师即“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共28分,每题7分)

1、装饰艺术

2、设计美学

3、非物质设计

4、生态设计

三、简答题:(共30分,每题10分)

1、简述设计师的职责?

2、简述包豪斯的主要成就?

3、简述道德价值与设计的关系?

四、论述题(共72分,每题24分)

1、怎样正确理解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2、为什么说艺术设计是新知识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3、根据个人的认识和体会,谈谈你所构想的未来设计是什么样子?

第二篇:闽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闽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数学分析》考试大纲

一、考试基本要求:

以检验考生理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的熟练程度为主。

二、考试方法和时间:

考试方法为笔试,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考核知识点:

1.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定义及性质;N、方法的证明;数列极限、函数极限的各种计算方法。

2.连续性的定义及性质;连续性、一致连续性的证明及其应用。

3.微分和导数的概念及导数的几何意义;微分中值定理、Taylor公式、不等式的证明及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

4.不定积和定积分的定义;积分中值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定积分的计算和有关的证明。

5.数项级数收敛、发散的判别法, 函数项级数一致收敛的判别法;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域、级数和函数的求法及函数的Taylor展开。

6.平面点集;二元函数极限、连续的定义及多元函数极限的求法;多元函数偏导数及全微分的定义、计算及有关的证明。

7.广义积分、含参量积分的各种敛散性判别法及含参量广义积分的一致收敛性判别法;含参量积分及含参量广义积分的连续性、可微性、可积性及其它们的应用。

8.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的计算;第一类曲线积分、第一类曲面积分、第二类曲线积分、第二类曲面积分的计算;格林公式、高斯公式的应用。

四、参考书目: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下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闽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2016年6月

第三篇: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名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科目名称语言学概论与写作(431)

(注意:答案必须写在统一印制的答题纸上,否则不给分)

第一部分语言学概论(100分)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5分)

1、语言符号的性质

2、词义引申的隐喻和换喻

3、孤立语、屈折语、粘着语

4、音位变体及其类别

二、简述题(60分)

1、有人认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i]、-[]、-[]三个音素出现的环境是互相补充的,也不会出现对立现象,因而可以归入一个音位/i/,这样[i]、-[]、-[]就是音位/i/的三个条件变体。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请从音位归纳和确立的原则角度谈谈你的看法。(10分)

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是组成语言系统的一个纲,请举例说明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在语法中的具体表现,并以汉语为例说明古今汉语语法在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上的发展演变情况。(25分)

3、略述口语和书面语的不同特点,并举例说明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关系及其成因。(15分)

4、简述语言融合的原因、类型和过程。(10分)

三、论述题(20分)

本题有3个题,请任选1题回答。

1、请简要介绍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及其代表学者、代表著作。

2、什么叫应用语言学?简要论述应用语言学有哪些基本性质?

3、汉语语法学的产生、发展跟西方语言学有着密切关系,请简要说明西方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对汉语语法学的影响。

第二部分作文题(50分)(下面是两个作文题,请任选一个)

1、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跟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请就语言跟社会生活的关系为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1)观点鲜明准确,2)论证合理充分,3)语言生动流畅。

2、就你所读过的某部语言学名著(包括语言学理论:语法、语义、词汇、语音、修辞、语言应用等方面),写一篇书评。要求写出该书的主要内容、影响、在语言学史的地位以及你自己的读后感。

共1页

第四篇: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

考 试 大 纲

科目代码、名称: 适用专业: 420103学科教学(语文)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 及 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及题型)

考试内容分为三部分:语文课堂教学准备技能;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技能;语文课堂教学强化技能。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第一部分 语文课堂教学准备技能 约40分 第二部分 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技能 约70分 第二部分 语文课堂教学强化技能 约4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概念题):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简答题(简述题): 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案例分析题: 2小题,每题30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综合题):1小题,每小题40分,共40分

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语文教学基础科目考试内容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案例教学等2门语文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第一部分:语文课堂教学准备技能

第一章 语文教师的备课技能

1.语文教材的分析与整合。2.搜集和利用语文资源。3.语文教学的设计与优化。第二章

语文教师的说课技能

1.说课概述

2.说课的基本功能与要求

517语文教学基础 3.说课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第三章

语文预习指导技能

1.语文预习的意义与类型 2.班级学情的分析与利用 3.预习指导的原则与方法

第二部分: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技能

第四章

语文课堂导入与收束技能

1.语文教学导入或收束的特点和功能 2.语文课堂导入与收束的类型和要求 3.语文课堂导入与收束的途径和方法 第五章

语文课堂过渡与照应技能

1.语文课堂教学过渡与照应的特点和功能 2.语文课堂教学过渡与照应的类型与要求 3.语文课堂教学过渡与照应的途径和方法 第六章

语文课堂提问技能

1.语文课堂提问的功能与特点 2.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与时机把握 3.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要领

第七章 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与应用技能

1.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类型

2.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与要求 3.语文课堂情境创设与应用的步骤与策略 第八章

语文课堂教学反馈技能

1.语文课堂教学反馈的原则和功能 2.语文课堂教学反馈的类型与要求 3.反馈技能培训途径及课堂反馈方法 第九章 语文课堂变化与应变技能

1.语文课堂变化与应变技能特点和功能 2.语文课堂变化与应变技能能力标准 3.语文课堂变化与应变的要求与方法 第三部分:语文课堂教学强化技能

第十章

语文练习设计与复习指导技能

1.语文练习与复习的特点和功能

2.语文练习设计与复习指导的类型与要求 3.语文练习设计与复习指导技能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一章

语文教师教学反思技能

1.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特点与功能 2.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类型与要求 3.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二章

语文教师的评课技能 1.语文评课的类型和和功能 2.语文评课的原则与要求 3.语文评课的内容与方法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蔡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2010年4月第二次印刷。

四、样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范文系统

2.预设性反馈。3.情境教学 4.语文练习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作文批改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介入语文课程资源? 3.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三、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琵琶行》属于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笔落惊风雨”单元,该单元前有《蜀道难》和《登高》,后有《锦瑟》等诗歌。下面是某教师执教《琵琶行》的导入,读后请回答文后问题。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前让我们先听一段音乐。(教室播放琵琶乐曲《十面埋伏》,约五分钟。)

师:好,时间关系,我们就先听到这里。下面谁能告诉我,这支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琵琶。

师:对,你们刚才听到的是著名琵琶曲《十面埋伏》。今天,我们继续来听另一首琵琶曲,它是由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琵琶女共同演绎的。

⑴请指出该导入的类型与特点。⑵就此导入提出你的修改建议。

⑶请运用故事法,为《琵琶行》重新设计一个导入。

四、技能题(30分)

根据下面一则小诗,设计一个教学板书,并写出设计理由。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妈妈/怕/天堂的路太黑/我看不见你的手/自从倒塌的墙把阳光夺走/我再也看不见你柔情的眸//孩子/你走吧/前面的路再也没有忧愁/没有不爱读的课本/也没有成长的烦忧/你要记住/我和爸爸的模样/来生还要在一起//妈妈/别担忧/天堂的路有些挤/有很多同学朋友/我们说不哭/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没有我的日子/你把爱给活着的孩子吧//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亮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的走/妈妈/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记住我们的约定/来生一起走

五、论述题(40分)

试论语文课堂变化与应变技能的标准。

参考答案:

一、1.范文系统,又称之为选文系统,是语文教材的主体部分。在阅读教材中,范文即师生共同研读的文本;在写作教材或语文基础知识教材中,范文又叫做例文,它是作为示范性例子而存在。范文作为教材主体内容并形成独立的系统是语文教材区别于其他学科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2.预设性反馈又称为前馈,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以往的经验,敏感地预计到课堂教学系统可能发生的偏差,在反馈信息尚未发出时,就采取预控措施,以避免系统偏差的发生。预设性反馈主要应用于教师的备课活动中。3.情境教学是目前语文基础教学中最为流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之一,它是指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需要,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课堂环境相符合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开展教学活动。4.语文练习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师指导下,凭借已学的知识与已掌握的能力,根据教学的目标与要求,通过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完成语文教师(或语文教材)设定的内容或动作方式,从而巩固新学知识,形成新的技能与技巧,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活动。3.⑴根据每课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难点确定教学方法。⑵根据教学文本特点确定教学方法。⑶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与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确定教学方法。⑷根据教师自身的素质与特点确定教学方法。⑸根据教学环境确定教学方法。

二、1.要点:

⑴内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

⑵适度性原则(或点拨、启发原则)

⑶尊重与鼓励原则(或赏识原则)

⑷针对性原则(或因材施教原则)

2.要点:

⑴通过与文本的比较或拓展介入语文课程资源。

⑵围绕学生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介入语文课程资源。⑶结合问题、课题和情景介入语文课程资源。⑷建立转换协调机制介入语文课程资源。

三、1.⑴类型:主要属于“音乐导入法”。⑵特点:正面a.借助音乐艺术来制造气氛,自然导入;b.用语自然流畅,具有一定的幽默特质。反面:a.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过多;b.《十面埋伏》的情调与本文基调太过悬殊,内容几乎没什么联系;c.教师介入乐曲只是为了引出文题,目的显得太狭窄。

2.修改建议:a.乐曲选用与本文同名的琵琶曲; b.将播放的时间提前到课前,上课最多延迟一两分钟欣赏时间;c.不让学生猜乐器,而改为乐曲内涵、情感及表现手法与文本作比较。

3.故事导入法示例(仅供批改参考):例一、一位盲人将要离开人世时,对别人说:“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人们请来莫扎特,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一首曲子,盲人流下了眼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的神情离开了人世。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说自己“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体会琵琶女的高超技艺,欣赏作者化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例

二、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音乐家俞伯牙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江的一条船上,一边赏月,一边取出瑶琴弹奏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能听懂我弹琴吗?”钟子期点点头。于是俞伯牙对着雄伟壮丽的大山弹奏了一曲,钟子期回答说:“巍巍之意在高山”; 俞伯牙又对着大江弹了一曲,钟子期说:“滔滔之意在流水”于是两人成为知心朋友,只要俞伯牙弹琴,钟子期一一能说出琴曲的丰富内涵。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俞伯牙悲痛欲绝,以为天下再无知音,从此再也不弹琴了。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从此胡儿歌唱《琵琶行》,白居易为中国诗歌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四、答案略

五、答题要点:

一、扎实的知识基础

(一)坚实的教育科学理论;

(二)广博的专业知识;

(三)精通教材与教案

二、健康的身心状态

(一)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广泛的兴趣爱好

三、敏捷的创造性思维

四、真诚宽容的态度

五、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

(一)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二)对学生及课堂的充分了解

第五篇:江西师范大学2006~201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012江西师大现当代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大雁和我的保姆》

2、左联

3、《北京人》

4、“主观战斗精神”

5、《春之声》

6、印家厚

二、简答

1、周作人《人的文学》对新时期文学的意义

2、简析觉新的性格特征及意义

3、简述张承志小说的诗话内涵

4、沙叶新《陈毅市长》的艺术特征

三、论述

1、试论鲁迅《野草》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并从创作动机的角度谈谈与《呐喊》和《彷徨》的主要区别。

2、分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成长模式”,并谈谈“林道静成长模式”的时代意义以及历史局限。

2012文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文学活动

2、语境

3、抒情话语

4、文学传播

二、简答

1、文学创作中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三、辨析

1、叙述者等同于作者,对否?

2、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与其商业价值有无必然关系

四、论述

1、请运用下列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中的任意一种,简评中外文学史上你所熟悉的一位作家或作品。、2、谈谈你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并结合这一有关的理论内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或世界文学中的有关创作现象做些简要分析与评价。

2011 现当代

一、名词解释 1,《潘先生在难中》

2,《上海屋檐下》

3,七月诗派

4,《青春之歌》

5,贺敬之

6,《我与地坛》

二、简答题

1、简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思想内容

2、简述曹禺剧作的主要艺术成就

3、简述孙犁小说的风格特征

4、简述朦胧诗派的审美特征

三、论述题

1、为什么中国现代小说从鲁迅开始,又在他手中成熟

2、《芙蓉镇》如何体现“伤痕”和“反思”文学的特色

2011文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艺术发现

文学典型

文学风格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艺术概括?艺术概括有哪些具体的规定?

2、文学意境有哪些基本特征?

三、辨析题

1、作家的情感越是强烈,他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越伟大。

2、能否说作家的日常个性即等于他的创作个性?为什么

四、论述题

1、批评家认为,作家应该站在思想的前沿;作家则说,文学首先是一门艺术。是结合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的有关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谈谈你对文学接受活动的创造性的理解,并结合这一理论,论述阅读经典作品的重要性。

2010现当代

一、名词解释 《文学改良刍议》

创造社

《围城》 《武训传》

《文化苦旅》

马缨花(绿化树)

二、简答题

1、《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2、《日出》的艺术特色

3、《人到中年》的结构艺术

4、陈焕生形象的思想意义

三、论述题

1、试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各类知识分子形象

2、从整体上看老舍的《茶馆》是喜剧,还是悲剧?形成《茶馆》悲喜剧交融的美学风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0文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 艺术生产

文学创造的主体

叙述视觉

心理学批评

二、简答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处于怎样的关系之中,及位置如何?

2、文学形象有哪些基本特征?

三、辨析

1、能否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就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直接相加?为什么?

2、意境与意象是相同的。对否,为何?

四、论述

1、有种说法,认为圆形人物(个性化、复杂化的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往往高于扁形人物(类型化、单一化的人物)形象。结合文学理论和联系具体作品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2、谈谈你对文学消费的二重性理论的理解,并结合这一理论的内容,对当今我国文学消费的现状作简要的分析与评价。

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海滨故人》 新月社 艾青 白毛女 《红岩》《随想录》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简述鲁迅小说中的下层社会人物形象系列。

简述“九叶诗派”的创作特点。

简述老舍《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简述新写实小说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

试述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内涵。“个人化写作”的涵义是什么?结合作家作品谈谈你对“个人化写作”的看法。

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文艺理论基础2009-11-25 12:17一,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文学作品

2,创作动机

3,艺术概括

4,文学典型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三,辨析(每题20分,共40分)

1,有人说,文学是对差异性的寻求,你同意吗?试申述你的理由。

2,有这样一种说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试谈谈你的看法。

四,论述(每题35分,共70分)

1,试论文学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有人说,“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是自传”。结合文学史谈谈你的理解。

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文艺理论基础2009-11-25 12:35一,解释

1.审美意识形态

2,象征型文学

3,意境

4,艺术发现

5.文学交流

6,期待视野

二,简答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

2,文化市场对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有什么影响?

三,辨析

1,文学创造既要求表现“个别”,又要求显示“一般”,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2,能否说创作个性即日常个性?为何?

四,论述

1,阐述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有何不同,并举例说明之。

2,请运用下列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中的任一一种,简评中外文学史上你所熟悉的一位作家或作品(要求先列出该批评模式的要点,然后展开批评阐释)。

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现当代文学》2009-11-25 13:18一,名词解释

1,语丝社

2,《沉沦》

3,“新感觉派”小说

4,《青春之歌》

5,《褐色鸟群》

6,《我与地坛》

二,简答题

1,简述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新文学观念。

2,简析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和“太阳”。

3,简述张承志小说的诗性内涵。

4,简述高行键《绝对信号》的探索意义。

三,论述题

1,试论鲁迅小说艺术上的独特创造。

2,试比较《红旗谱》与《白鹿原》,谈谈新时期文学与“十七年”文学的不同特质。

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现当代文学》2009-11-27 13:22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语丝文体”

2,“左联”

3,《北京人》

4,林道静

5,《文化苦旅》

6,林白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新感觉派”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简述穆旦诗歌的思想意蕴。

3,简述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4,简述新时期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新变化。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述鲁迅小说的思想内容。

2,试述赵树理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

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文艺理论基础2009-12-30 15:09一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文学活动

2,文学创造的客体

3,语境

4,艺术真实,5,审美批评

6,“诗可以兴”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1,文学发展的动因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有哪些异同?

三,辨析(每题20分,共40分)

1,文学活动作为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的。对否?为何?

2,能否说“意境”与“意象”相通,为什么?

四,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联系中外文学史上的实例,阐释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2,谈谈你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文关怀的理解,并结合这一有关理论的 内容,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或世界文学中的有关创作现象作些简要分析与评价。

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中国现当代文学》2009-12-30 15:20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语丝社

2,《离婚》

3,“九叶诗派”

4,“双百方针”

5,陈奂生

6,文化散文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五四时期浪漫抒情小说的基本特征。

2,简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

3,简述《陈毅市长》的创新性。

5,简述后朦胧诗群之“知识分子写作”和后现代诗群之“民间写作”在诗歌创作观念上的差异。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比较《家》和《寒夜》,谈谈巴金小说前后期风格的变化。

2,比较鲁迅的《狂人日记》和刘心武的《班主任》,谈谈五四文学和新时期文学的精神联系与差异。

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文艺理论基础2009-12-30 15:29一,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文学话语

2,文学创造的主体

3,意境

4,期待视野

5,艺术生产

6,“有意味的形式”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1,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其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2,文学叙事与抒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辨析(每题30分,共60分)

1,文学是虚构的,但是又强调真实性,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2,“文如其人”是否完全成立,为什么?

四,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联系具体作品论述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

2,谈谈你对文学雅俗之争的理解,并结合这一有关理论的内容,对当今我国文学创作和接受现状作些简要分析与评价。

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科目:中国现当代文学

注:考生答题时,请写在考点下发的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其他试题纸上一律无效。(本试题共 1 页)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语丝派

2、《金锁记》

3、政治抒情诗

4、荷花淀派

5、白嘉轩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左联成立前后左翼文学开展的三次主要的文艺论争。

2、简述李劼人大河小说的风俗面貌与叙事艺术。

3、从《苹果树下》看闻捷爱情诗的特色。

4、简述高行健《绝对信号》的探索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论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与“京味”特色。

2、如何评价张贤亮关于知识分子“苦难历程”的反思小说

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科目:文艺理论基础 注:考生答题时,请写在考点下发的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其他试题纸上一律无效。(本试题共 1 页)

一、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文学四要素说

2、创作个性

3、叙述视角

4、审美批评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1、艺术生产的特殊性表现在哪里?

2、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期待视野包含哪些层次?

三、辨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文学创作既要表现个别,又要表现一般,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2、能否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35分,共70分)

1、举例论述审美意境的基本特征

2、谈谈你对文学消费二重性理论的理解,并结合这一理论的内容,对当今我国文学消费现状做些简要分析与评价。

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科目:中国现当代文学

注:考生答题时,请写在考点下发的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其他试题纸上一律无效。(本试题共 1 页)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春风沉醉的晚上》

2、《秋海棠》

3、“新感觉派”

4、《天山牧歌》

5、三红一创

6、《白鹿原》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新文学初期白话文学理论建设的主要内容

2、浅析钱钟书的《围城》

3、简述老舍《茶馆》的结构艺术

4、浅析《远与近》的意象内涵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2、联系作家作品,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各类文学思潮的关系。

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A)卷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科目:文艺理论基础 注:考生答题时,请写在考点下发的答题纸上,写在本试题纸或其他试题纸上一律无效。(本试题共 1 页)

一、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文学典型

2、文学的人民性

3、文学风格

4、文学接受的期待视野

5、美感

6、形式美

二、简答(每题8分,共40分)

1、文学意境有哪些基本特征?

2、象征型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3、小说与剧本在反映生活方面有哪些异同?

4、与现实美相比较,艺术美具有哪些特殊性?

5、试比较崇高与优美的审美特征。

三、辨析题(每题8分,共32分)

1、文学活动作为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的。

2、生活真实是客观的真实,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

3、理想型文学是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与社会生活无关。

4、生活丑可以成为艺术描写的对象,丑的艺术形象不具备审美价值。

四、论述题(每题16分,共48分)

1、请联系文学实践谈谈你对文学雅俗之争的看法。

2、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联系古代诗词作品浅析之。

3、联系审美实践试论:“自然的人化”与自然美的关系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3/115411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