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学术论文评价方法浅探

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学术论文评价方法浅探



第一篇: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学术论文评价方法浅探

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学术论文评价方法浅探

摘要:评价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学术论文质量的方式应为:1)坚持成果形式评价和成果实质评价相结合、2)学者评定和期刊评定相结合、3)数量评定和质量评定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制定评价标准。个人认为这是针对不成熟学科的学术成果的暂时性的但不失其合理性的短期评价标准所应当坚持的原则

键词:体育人文社会学学术论文评价质量方式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的政治,经济及人民生活方式等因素的改变,如首次成功取得奥运会的主办权,物质文明的提升,余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大规模多渠道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都无时不刺激广大民众根据自身需要,同时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身于全民健身的热潮之中。由于这种需要的普遍存在自然促进了体育理论界的空前繁荣,据调查自2001年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围绕这个主题的论文平均以每年18.3的速度递增,2004年我国大陆地区体育方面的论文约794xxx篇,其中人文社会学方向约63。这样看来作为我们体育人对能取得这样成果是有理由骄傲的,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三个问题。1.论文质量不高2.论文格式很不规范。很多教师缺乏对论文写作标准的认识。3.论文中论据的阐述说服力不强,引用的数据少,实例不充分。以上问题在人文社会学方向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存在以上问题和我们这个学科发展较快且不够成熟有很大关系,但同时认为因没有较权威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特撰写此文以探讨此方面的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为本学科发展贡献一份薄力。

1:概念界定

概念是对莫一事物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由其外延和内涵两部分组成。个人认为入一个事物没有确定概念或概念不明确都会影响到学科的正常发展,因此有必要再此重提一下相关概念。

1.1学术论文

学术通常是指专深而系统的学问,而论文则是指研究,讨论问题的文章。因此学术论文就是在科学领域表达科学眼觉得文章。从这一意义上理解,学术论文一般也可以称为科学论文。

1.2体育人文社会学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群。它主要有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体育经济学,运动休闲学等体育与其他社会学科相融合而成。

1.3质量是一组固有的特性满足要求的,从术语的基本特性来讲,它是满足要求的程度。

1.4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评价=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价值的判断

2.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特性及其论文评价难点

我们知道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之处在于前者是一个思想自由甚至是良心判断的成果。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对人的活动以及作为群体人活动规律的观察和分析,因此,在很大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说对体育人文科学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判断是主观判断;但是否我们可以说对于人文科学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判断不存在客观标准,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所有的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价值总是和他人及他人的学术成果相比较之下体现出来,换言之,是学者个体及其成果与学者总体及总体成果的相对位置相比较之下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它存在一个相对的客观标准。所以个人认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学术论文的特性及其评价特点是;

2.1不具有重复性,2.2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具有直接意义上的客观性和实验性不能很快看出对现实生产力提高所产生的效能。

2.3选材范围的宽泛性,跨专业的专家级人才国内目前还比较短缺评价的权威性有待加强。

3.传统学术论文的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

3.1 以期刊整体水平评价该期刊上论文的水平。

3.2以特定论文的内在水平来评价该论文某一篇学术论文的内在质量是由其学术价值、创造性、科学性(人文科学论文可以不计此项)、实用性、表达效果等方面的水平决定的,针对科技论文和社科论文的具体情况,可以分别制定考核体系。

得分值列于表1。

1考察内容考察标准得分值

学术价值国际先进

国内先进

一般水平30

418

创造性有重要创新

有创新

没有创新2

515

5科学性优良

中等

较差20

24实用性优良

中等

较差15

表达效果优良

中等

较差10

3.3专家评议所谓专家评议,4.学术论文的格式及其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应有: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绪论,正文,结论,注释及参考文献集各相关部分组成4.1.关于论文题目

题目又称题名、标题。论

文题目的写作应具体确切地反映论文的内容及其研究范围和深度,应能揭示文中的重要内容和特定内容。题目切勿定得太大或太笼统,如:“浅谈小学体育中的素质教育”,题目中的“体育”和“素质教育”范围很大,也很空泛,让人无从下笔。是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是教学主体小学生等等?是创新素质教育?艺术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还是其它什么具体的素质教育

?这些都是作者所忽略的细节,也是最关键的环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科研的任务不是在于浅谈,而在于探索,研究它的规律与本质,因此结合上面两点,如果对标题加以限定,将研究范围层层缩小,使之具体明确容易把握,此题目改成“体育教学对促进小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初步探讨”相信意图会更明确,效果应该比前一个为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写一般性文章可以用的题目用来做论文标题。如:“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新在哪里?”、“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体验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浅谈如何上好耐久跑一课”等等论文,从这些题名看,它反映的只是作者在体育实践中的反思、感悟与做法,严格来说不属于论文的范畴,评委从见到题名的第一眼起就基本把此类文章排除了。最后强调的一点是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为选定关键词、编制题录和索引等二次文献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综上所述,对学术论文题名的要求要做到四点:

4.1.1准确得体

论文题目必须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4.1.1简短精炼

题目用词需要精选,字数要少。尽管题目的字数多少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但-般-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30个字。

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4.1.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1.4醒目

虽然论文题目首先映入读者的眼帘,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论文的效果。“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这句话并不言过。

(以上实例采用的我区市级参评论文,引用只是为了说明问题,更具说服力,别无他意!)

4.2.关于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和邮政编码

4.3.关于论文摘要

4.4.关于关键词

4.5.关于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英文摘要应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进行修辞炼句,使行文简洁流畅,避免汉语式英文。目前,在论文摘要及论文英语表达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有相当一部分论文的英文摘要不是作者直接用英语语言思维构思写成,而是将中文底稿译成英文。这种用汉语语言的表达方式来套用英语,最易出现汉语英语(即chinglish)的错误。有的英译摘要,由于拘泥现成的中文结构,死搬硬套,译文往往僵硬绕口,读后令人不解其意。这种汉语式英语大大降低了传意功能。

4.6.关于引言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百,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简练,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

引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避免引言与摘要雷同或成了摘要的解释。

4.7.关于正文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尽管国家标准对正文的内容末做统一规定,但对格式却有特别要求,尤其比较明确规定了图、表的绘制及引文等方面的要求。这也是在我区及市里的参评论文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不规范)如:

4.7.1 不用阿拉伯数字,末按层次标题编号。例如不同层次的标题用“1”,“1.1”,,1.1.1“,……依此类推,各层次的标题序号均应顶格编排,后空一个字,排标题。

4.7.2 表格绘制不规范,没有采用三线表的形式(市论文报告会报告论文)。

4.7.3 忽视了正文中引文的标注。引文是指在论文中需要引用他人已公开出版的著作或发表的论文观点。如果引用他人原话,必须加引号,如果是用自己的话转述他人的主要观点,则不必加引号。无论是直接引用不是间接引用,引文务必注明引文出处(用[1]、[2]、[3]…标注),其格式见下文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4.8.关于结论

论文的结论部分,应反映论文中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并经过理论分析后得到的学术见解。结论应当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且是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新的学术总观念、总见解。

4.9.关于致谢

在论文的末尾部分对曾经帮助过作者的有关人员和单位表示谢意。论文的致谢,实质上是作者署名的补充,涉及到被致谢的荣誉的权益问题,因而谢词要写得诚恳、有分寸。

4.10.关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在学术论文后需要列出参考文献。其作用有:反映出真实的科学依据:体现严肃的科学态度,分清是自己的观点或成果还是别人的观点或成果;对前人的科学成果表示尊重,同时也是为了指明引用资料出处,便于检索。

参考文献内容务必著录清楚全面,标点使用正确,末尾用”."号;文献名后用[M][J]等分别注明图书专著、期刊杂志等。

5.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论文评价标准的探索

综上所述,体育人文社会学作为一个社会学和体育学互相交融的学科,其学术论文评价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5.1论文自身所应达到的标准及其权重

5.1.1指导思想的正确性20

作为社会学科的一部分,必须在学术指导思想上坚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只有这样才是一篇优秀论文的保障

5.1.2切实反映体育运动的时代性10

在我国体育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正不断走向成熟。时刻都会给人以惊喜,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的论文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同人民大众站在一起随时准备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体育需求。

5.1.3所述论点的前瞻性20

论文所阐述的论点是否触及到问题的实质,是否真切的把握到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进而很理性的判断出事物可能发展的方向。

5.1.4采用论据的权威性10

5.1.5写作目的的明确性10

5.1.6写作内容的可读性10

5.1.7写作结构的完整性10

5.1.8轮定推理的严密性10

5.2环境所给予的评价标准及相应分值

5.2.1第一层次:“四大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四大检索工具”是指《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I》)、《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确定它们为第一个层次,分值为95~100。

5.2.2第二层次《IEC》、《CA》、《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收录的论文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所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分值为85-95。

5.2.3第三层次:其它国内期刊上正式发表的论文,分值为75-85

55.3所应采用的计量方法

为避免单独计量所造成评价标准的效度降低,兼顾评价标准的信度。个人认为应采取以上两种计量方法的相互加权。即以上两种方法各占计量总成绩的50权重。

所得公式:总分=学术论文自身所的分数*50 外界环境所的分数*50

5.4所应采用的评价方式

评价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学术论文质量的方式应是:1)坚持成果形式评价和成果实质评价相结合、2)学者评定和期刊评定相结合、3)数量评定和质量评定相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制定评价标准。个人认为这是针对不成熟学科的学术成果的暂时性的但不失其合理性的短期评价标准所应当坚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王业宁.正确评价基础研究成果[M].光明日报,1996-01-13

[3]李向军.科技论文品质评价方法探讨[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8(3):90~92(好范文整理)

第二篇: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浅探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浅探

从教三十年来,大多数时间都在从事学生思想品德的教

育。现行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思想品德的评价没有一个正确的位置,如何正确评价学生,还缺乏一个系统、科学的评价模式。对此,我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评价的目的1、教书以育人为本,小学生品德评价的核心是育人,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德育要求和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是融知、情、意、师生间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信任和充满信心的有效交往过程。教师是品德教育的指导者、组织者,除平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品德教育外,还应利用品德评价这一手段,准确、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品德进行矫正,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和谐、健康发展。品德评价的自我教育作用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不强,因此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必须时刻提醒他们牢记品德要求,让他们按照品德标准经常自我评价,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

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评价的标准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

三、评价的原则

1、“激励为主,惩处为辅”小学生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漫

长的养成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的养成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2、“言传身教,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学生榜样,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在很大

程度下可以感染学生,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做到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

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民主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四、评价的方法

小学思想品德学科评价,采用“无等级激励性”评价。“无等级”,就是不评等级,注重教育过程的内化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个体纵向健康成长。“激励性”,就是运用激励手段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1)教师要转变观念,了解学生品德形成规律,不过早给学生下断定,把评价作为学生品德发展的“加油站”。(2)评价重过程,重平时。每一节思品课中,围绕评价内容,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评价,并坚持学生个体纵向比较,把自评与他评相结合。(3)期末评价形式多样化,综合化,能力化,学生动用多种感官,积极自主参与整个过程。思想品德无等级星级评价,使学生乐于参与思品课的学习,充分发挥主体性,扩大评价的参与面,既促进品德的内化,又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要为其道德行为的培养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少先队、班集体,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之中,使其产生出各种道德情感,培养意志,促进道德习惯的形成。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客观、公正,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又要养成良好品格。

第三篇:作文修改方法浅探论文

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老师耗时最大而实效性低微的工作。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过程,不仅能减轻老师的工作量,还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怎样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动手修改

1、在教学中,通过讲古今中外文学家修改反复文稿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让学生当小老师修改自己的作文,感受修改作文的乐趣。

2、每周开展病文修改活动。在教室开展一些作文修改兴趣活动。如设立文章病院,在“门诊。专栏内每日张贴作业中的错字、错词,日记中的一些有语病的句、段激励学生试着改;在“住院”专栏内张贴课堂作文中出现的病文片段,让学生修改,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

3、展示修改后的优秀作文。学生最喜爱向身边的榜群学习,为了鼓励学生,激发他们修改作文的兴趣,老师经常展示修改后有进步的作文和优秀作文。

二、教给方法 提高能力

(1)明确要求。对于学生自改作文。教师应从整体着眼,具体提出六看:一看中心是否明确,叙事是否完整;二看条理是否清楚;三看前后是否连贯,语句是否通顺;四看用词是否准确得当;五看书写是否正确规范;六看标点是否恰当。

(2)掌握要领。针对文章中心突出,层次紊乱、语句不通顺、遣词造句等项写作中的通病可教给学生“增、删、调、换”四字修改法。增添重要细节。删去无关紧要的材料,调整文章的段落层次、语句或字词的先后顺序。换掉不恰当的字词、标点,更好的表情达意。

(3)下水示范。在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教师要下水示范。具体做法:出示典型范文,分步修改示范。修改的理由和方法;二是每次习作,有目的选若干个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片段,进行评改。教师的示范修改,可以使学生具体而直观地感知改文的一般方法和道理,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三、优化训练 促进提高

1、自读自改。学生自改作文可分为写前修改和写后修改两个阶段。写前修改主要是修改作文提纲。修改作文腹稿。在学生习作前一周布置作文题目,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进行写作准备,编写作文提纲,选择作文材料,打好作文腹稿。在作文课上,先采用“以读助醵的方法”进行修改。分三步自改。第一步,静心默读。立足全篇,从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看看是否符合习作要求。第二步,反复朗读。仔细推敲。检查语句是否流畅,用词是否恰当,词汇是否丰富,细致地进行文辞方面的修改。第三步,小处着手,查缺补漏。这一步,学生通过对自己作文中出现的错字、别字,运用不恰当的标点符号、词句等细致修改。

2、组内评改。小组内进行评议、修改,有利于集思广益。围绕写作主题,把中心模糊的改鲜明,把叙述杂乱的改得有条理,把题目不合适的改恰当;然后,疏导思路,帮助学生把内容定具体,把段落不合理的安排妥当。最后,个人在对自己的作文进行细致而反复的修改,直到写出好作文来。老师要参与其中了解作文中存在的多种问题,紧扣本次习作训练要点进行指导。集体评改。老师批改后,选出问题很多的作文印发给每个学生,教师提出适当的修改要求,然后动手改,老师再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评讲,随机指导如何修改。二是利用电教方法,把有代表性的习作打在屏幕上,请全班学生根据本次习作要求,各抒己见。进行口头修改。教师创设一种宽松、民主的评改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评改活动。平时试改。由于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限的,写作层次也千差万别,所以即使是对参考了修改意见以后写出的习作,还是会在课堂作文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处。老师选取典型问题的段落贴在“住院”栏内一周,让同学们继续修改。讲评课上教师把某次习作的主要问题梳成辫子,进行讲评。这样学生具体地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照,悟出该怎样改的道理,这种评讲,给学生指明了修改的方向,减缓了学生修改习作的坡度。

四、合理安排 循序渐进

作文修改的教学应注重安排的合理性和阶段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每次修改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的时间长短;完成一项后在进行另一项,从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要使作文修改教学更加合理,切实做到循序渐进。才能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对学生作文修改方法的指导和培养,使学生养成积极修改的好习惯,学生的作文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第四篇:武汉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040301)(范文模版)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040301)

体育新闻传播方向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征求意见稿)

一、学科简介

体育新闻传播方向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分支研究领域,也是体育学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当今的体育产业链条由赛事资源、媒体资源、广告与赞助资源、受众资源四个环节所构成,其中,媒体资源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因此,体育新闻传播主要研究基于大众传播层面上的体育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实务规律。

本研究方向从2002年开始招生。现有导师十余名,包括教授7名,大部分导师具有博士学位,他们先后承担了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20项省部级项目和数十项厅局级项目,获得了十余项省部级奖励。毕业研究生一般从事新闻报道、公关广告、文化宣传等工作。

本研究方向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在教学方面,其课程体系涵盖了一般新闻传播学的传统理论与实践领域;在研究方面,其研究重心涉及到媒体体育、媒体运行服务、体育解说评论、跨文化传播等国际前沿学术问题。本方向所培养的研究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

二、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开拓和创新能力的,能在体育新闻传播学领域从事实践、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法律观念、职业道德与行为自律意识,有顽强拼搏的事业心、实干精神及严肃的科学态度。

2.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培养勤奋学习,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养成独立思考、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本专业和相关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专项基本技能,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深厚的人文素质底蕴,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具有独立从事体育新闻业务实践的能力,以及体育新闻传播领域教学及科研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体育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并能进行基本的会话。应具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中英文文字及数据处理,网上信息检索、查询及学术交流的能力,初步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

4.掌握基本的健身理论与方法,拥有自我锻炼与保健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

三、研究方向

体育新闻传播

四、学制、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学习期间,前一年半为课程学习时间(包括文献阅读和教学实践),后一年半为实践、科研和学位论文工作时间。研究生须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专业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一般不得提前毕业或延长在校学习时间。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两种。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非学位课程为选修课。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18学时为1学分。硕士生至少修满36学分方能申请学位,其中公共必修课11学分,专业基础课8学分,专业方向课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

1.公共必修课

(1)马克思主义理论3学分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自然辩证法1学分。

(2)外国语8学分。已通过英语六级考试者,可以申请免修英语课程,但必须参加英语课程结业考试;已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者,可以免试英语课程,英语课程结业成绩按90分计算。

2.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应能够反映本学科学位的基本要求,能够体现出基础厚、内容新、专业面宽、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特点,在确保硕士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外语会话能力、计算机信息与数据处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与创新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各专业要坚持按二级学科设课,充分发挥我院教、科、训三位一体的结构优势和各位导师的研究专长,确保最佳教学师资配备。

3.补修课

对于同等学力或跨专业考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门大学本科的主要课程。补修课不记学分。

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公共选修课。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18学时为1学分。

六、培养方式

1.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实践和参与大众健身与竞技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2.培养工作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除了传统的单一课堂授课模式,还可采用较为灵活的专题讨论、专题报告、专家讲座、考察与实践等模式,扩大学生学术视野,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3.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与教研室(或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导师的主导作用。导师应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教研室(或导师组)应与导师共同做好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工作:认真搞好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按时组织研究生进行专业外语的学习和开题报告,组织安排教学实践,组织研究生定期参加有关学术活动,鼓励并尽力帮助研究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

4.研究生在选定导师的一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经教研室批准报研究生院备案。

5.各教研室可成立研究生指导教师小组,成员应主要是研究生导师,可吸收具有导师培养条件的中青年副教授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参加。导师组在教研室领导下集体把关、协同指导,采取必要的集体培养方式和措施,确保研究生工作的落实。

6.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期以公共课和基础理论课学习为主,同时进入专业课学习和学位论文选题。

7.在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学习成绩、科研成果等作出综合评价,淘汰不合格者。

七、专业实践环节

专业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各专业应把专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安排。其内容可以是担任本科课程若干章节的讲授;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协助主讲教师批改作业,答疑解难;指导试验设计、实验报告,或组织课堂专题讨论;深入新闻媒体进行实习;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实践等活动。专业实践安排在第二学年较为适宜。研究生一般不得免修专业实践。

八、成绩考核和毕业

课程考核的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60分为及格,考查成绩一律按合格、不合格评定。学位课程(必修和限制选修课程)一律采取考试方式,75分为及格;选修课可视情况采取考试和考查方式。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不予补考,必须重修。

考核课程的名称必须和培养方案所设课程名称一致。考核后应把成绩登录在《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考核成绩登记单》上,任课教师或课程组负责人签字,于课程结束后两周内交到研究生办公室,否则概不登录成绩,一律不给学分。

实行硕士生学术活动报告制度。硕士生在申请学位前至少参加6次以上学术讲座。每次学术活动要有600字以上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以及对学术活动的评述。完成的总结报告经导师审核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培养办备案,并记相应学分。

“专业实践”为全日制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记2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在学期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媒体实践环节,以增强其实践能力。每次实践应有书面记录,在申请学位前,书面记录交研究生院培养办备案,并记相应学分。

研究生按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分、必修环节、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符合其他毕业及学位条件者,准予毕业并可申请硕士学位。

九、学位论文与答辩

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应完成和选题相关的有较大信息量的文献综述。在学习期间应完成两次文献阅读报告,其中一次可结合论文选题的开题报告进行,另一次可作为学年论文,第一学年必须完成一篇学年论文。三年内,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一篇论文,或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上做一次专题报告,或以第二作者身份与导师合作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论文的选题工作原则上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提交撰写论文的工作计划,向导师组作开题报告(跨学科的研究选题,开题时应聘请相关学科专家3至5人),经导师组讨论认为选题合适、计划切实可行,才能正式开展论文工作。开题工作由导师所在教研室负责,学科指导委员会和研究生院检查督促。提交开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0个月。

开题报告以答辩形式进行,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一般不少于40篇,其中外文不少于20篇);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答辩环节须有至少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见。答辩小组的组长必须由导师之外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本专业人士担任。答辩环节未能通过者,必须重新开题。

硕士生的书面开题报告一般应为0.5至1.0万字。开题报告前,需办理开题报告资格审查手续;开题报告评审通过后,须完整填写《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书》,交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留存,毕业时归入学位档案。

硕士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课题)。论文中的资料要翔实可靠,观点正确,思路清晰。论文应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学位论文的答辩严格按照《武汉体育学院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和《武汉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流程》规定的程序进行。

十、学位授予

论文答辩通过且符合其他毕业及学位条件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可授予硕士学位。

十一、教材与参考书目

研究生培养所采用的教材与书籍,应体现与本科教学的层次区别,反映本专业国内外的先进水平。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新闻传播方向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备注 学 位 课 程 公共课 101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6 2 1 11学分

101003 自然辩证法概论 18 1 2

101001 英语 144 8 1-2

专业基础课

(体育新闻传播)112003 体育社会学 36 2 1 8学分

112006 电视体育研究 18 1 1

112007 体育新媒体研究 18 1 1

112008 新闻传播学经典文献导读 18 1 1

112005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18 1 2

112009 媒体体育研究 36 2 2

专业方向课(体育新闻传播)113001 学术活动 36 2

9学分

113002 专业实践 36 2 3

113003 体育新闻传播理论 36 2 2

113004 体育新闻传播业务 36 2 1

113005 大型赛事媒体运行服务 18 1 2 非 学 位 课 程 选 修 课 104001 英语口语 36 2 3 不得少于 8学分

104002 英语写作与翻译 36 2 3

104003 计算机应用 36 2 3

104004 体育科研方法 36 2 3

104005 多元统计分析 36 2 3

104031 数字体育概论 36 2 3

104007 体育信息检索 36 2 3

104037 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 36 2 3

104041 大众体育组织与管理 36 2 3

104053 体育新闻摄影 36 2 3

104019 创业学 36 2 3

104008 体育法学 36 2 3

104009 体育文化实证研究 36 2 3

104012 体育测量与评价 36 2 3

104052 运动营养学 36 2 3

104064 运动疗法 36 2 3

104027 科学运动的生物学基础 36 2 3

104060 中外音乐鉴赏 36 2 3

104022 游泳 36 2 3

104023 乒乓球 36 2 3

104024 体育舞蹈 36 2 3

104025 网球 36 2 3

104026 体育游戏 36 2 3

104028 桥牌 36 2 3

104030 健身健美 36 2 3

104042 篮球 36 2 3

104043 排球 36 2 3

104044 足球 36 2 3

104045 羽毛球 36 2 3

104046 健美操 36 2 3

104047 高尔夫 36 2 3

104048 太极拳 36 2 3

104049 健身气功 36 2 3

104056 武术 36 2 3

104058 中华民族民间健身舞蹈 36 2 3

104059 有氧舞蹈 36 2 3 注:(1)硕士生至少修满36学分方能申请学位,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8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8学分。

(2)跨学科或专科毕业的研究生必须补修1-2门本专业本科生的主干课程,由指导教师指定,不计学分。

(3)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可作为本专业的任选课。

(4)学位课程中的公共必修课和非学位课程的公共选修课由研究生院根据有关文件规定统一设置。

(5)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一般以课程组方式授课,主讲教师可以主讲其中的若干专题。

(6)各门课程中所包含的具体专题,详见附件1,附件2为本方向学生的阅读书目。

附件1:

体育新闻传播方向各门课所包含的专题内容

一、专业基础课(6门,8学分)1.体育社会学(32学时,2学分)体育的历史变迁 体育与社会化

体育运动中的偏离行为 体育与性别 体育与社会阶层

体育与经济:商业体育 体育、政治与国家 未来的体育运动 本课使用教材:(美)杰·科克利《体育社会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参考教材:卢元镇《体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2.电视体育研究(16学时,1学分)视听媒体美学

电视体育传播特性导论 电视体育新闻 电视体育专题 体育解说评论 电视体育频道

电视体育与体育产业化 电视媒体与奥林匹克

3.体育新媒体研究(16学时,1学分)新媒体传播导论 网络体育报道

网络体育直播(含视频直播与图文直播)社交网站与体育信息传播 体育博客与微博

3G技术与体育新闻传播

4.媒体体育研究(双语教学,32学时,2学分)The mediasport playing field Mediasport institutions Mediasport texts Mediasport audiences 本课使用Lawrence A.Wenner所编的《媒体体育》(MediaSport)一书 5.新闻传播学文献导读(16学时,1学分)参考教材: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密尔《论自由》 李普曼《舆论学》

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霍夫兰《传播与劝服》

施拉姆《大众传播事业的责任》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诺曼《沉默的螺旋》

戈尔丁等《文化、传播和政治经济学》 6.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16学时,1学分)导论 调查 内容分析 访谈 个案研究

开题报告与毕业论文写作

二、专业方向课(3门课,5学分)

7.体育新闻传播理论(32学时,2学分)体育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与文化分析 体育新闻传播与专业主义 体育新闻传播与商业主义 传播政策与记者职业道德 体育新闻传播的受众

全球化背景下的体育新闻传播 体育媒介的经营与管理

8.体育新闻传播业务(32学时,2学分)体育新闻报道的本质 体育报道选题与策划 体育采访 体育消息写作

体育特写(特稿)写作 体育深度报道(精确性新闻、调查性报道等)写作 体育评论写作 体育版面编辑

9.大型赛事媒体运行服务(16学时,1学分)大型赛事媒体运行服务的历史 大型赛事媒体运行服务的内容 大型赛事新闻服务 职业联赛媒体运行服务 体育赛事危机处理

附件2:

体育新闻传播方向研究生阅读书目

一、新闻理论 李良荣等:《当代西方新闻媒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版 郑保卫:《新闻理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徐宝璜:《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法]瓦耶纳:《当代新闻学》,新华出版社,1986年中文版 [美]杰克·富勒:《新闻的价值》,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英]鲍勃?富兰克林:《新闻学关键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盖伊?塔奇曼:《做新闻》,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美]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美]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北京广播学院,2000年版 [美]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二、新闻业务 郑兴东:《不要这样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密苏里新闻学院:《新闻写作教程》,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 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1年版 安德鲁·博伊德:《广播电视新闻教程》,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群,徐力:《电视体育解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柏兴,王宗保,龙长征:《专业新闻报道》,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编辑?作者?审读?校对须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宸:《当代西方新闻报道规范:采编标准及案例精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凯利?莱特尔,朱利安?哈里斯,斯坦利?约翰逊:《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美]史蒂夫?威尔斯坦:《美联社体育新闻报道手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美]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 [美]史蒂夫?威尔斯坦:《美联社体育新闻报道手册》 [美]布鲁斯?加里森:《体育新闻报道》,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3 [美]布雷恩·S·布鲁克斯:《编辑的艺术》,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英]菲尔?安德鲁斯:《体育新闻:从入门到精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汤姆?海德里克:《体育播音艺术》

三、传播学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美]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美]盖茨:《未来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荷] [英] [美]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荷] [英] [美]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玛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阿瑟?阿萨?伯杰:《媒介分析技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美]赛弗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美]罗杰斯:《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版 [美]威廉?尼克斯等:《体育媒体关系营销》,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编:《奥运会媒体运行》,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英]麦奎尔、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 [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新华出版社1990年中文版 [美]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加]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美]赛弗林、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美]迈克尔.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 [美]罗斯扎克:《信息崇拜》,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中文版 [美]凯瑟琳.米勒:《组织传播》,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美]罗杰.菲德勒:《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法]巴尔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年中文版 [美]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 沃纳赛弗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力丹,易正林:《传播学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张咏华:《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复旦大学出版社 戴元光,邵培仁,龚炜:《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宋昭勋:《非语言传播学概论》,天地出版社1999年版 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李河:《得乐园失乐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崇山、孙五三主编,《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孟小平:《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 明安香:《当代实用公共关系》,经济管理出版社1991年版

四、社会学及其它相关学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中文版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版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齐格蒙特:《流动的现代性》,三联版 [日]北川隆吉主编:《现代社会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中文版 [英]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中文版 [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 [美]艾尔.巴比:李银河译,《社会研究方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杰?科克利:《体育社会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中文版 [美]奈斯比特:《大趋势》,1984年中文版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英]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英]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澳]大卫?罗:《批判性读本:体育、文化和媒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英]斯图亚特?艾伦:《新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英]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三联书店,2003年版

第五篇:诗歌阅读欣赏方法与技巧浅探

诗歌阅读欣赏方法与技巧浅探

古诗欣赏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一种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产生的审美体验,是欣赏者与作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走进古诗文这个真藏丰富的艺术世界,既可以体验到诗人和作家的喜怒哀乐,还可以通过诗歌语言的艺术,感受和体验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引起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得到愉悦的审美感受。要欣赏古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

(二)、理解诗歌的形象内涵及其包涵的文化意义

(三)、赏析诗歌的意境

(四)、品位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对古诗的欣赏需要培养一种趣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知、好、乐是欣赏艺术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这两者基础上才是乐。

如何具体去做,才能把欣赏古诗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我认为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会有利于我们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一|、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

汉代的《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对古诗的欣赏需要培养一种趣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知,好,乐是欣赏艺术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这两者基础上才是乐。

如何具体去做,才能把欣赏古诗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我认为作到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我们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一、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

汉代的《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就是这就是说诗歌要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古人写诗往往是在特定的背景下,特定的时间中的有感而发,抒发的是一种情感和志向,而这种情感和志向是情感和志向人写诗的动力,找不到诗人感情的源头,便摸不清诗人感情的脉搏,从这一点上说,诗歌是极富个性化的,所以古诗欣赏要尽可能地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和写作背景等,就能设身处地的去领会诗人所经历的生活情景,领会诗人独特感受和丰富的感情,并与诗人产生共鸣。

例如,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句便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里的巴山楚水是诗人被贬官地区的代称,二十三年则是被贬官的时间。那么诗人为何被贬官呢?为何回来后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却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如果查阅以下诗人的身世经历,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刘禹锡是因在贞元二十一年(805)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参与王叔文变法失败后被贬官,这期间宦海沉浮二十多年,虽历经坎坷,但诗人那种达观向上,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却没有改变。

这还可以从他的另外两首诗中看出。一首是815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诏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中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朝廷有人想起了他,结果他回长安写了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再度被贬为连州刺史。另一首是十四年后在回长安,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的性格从这两首诗中可以明显的表露出来,所以在这首诗中,他能从前四句沉郁中奋起,振作。了解诗人的经历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内容,还可以从诗人的人生境界中受到启发。

(二)解读文化信息

诗歌是自身文化信息的外化,中国古代诗歌的作者大多为饱学之士,他们身上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化为一种精神,自诗歌中信手拈来,表达一种情怀。

20世纪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研究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我们民族的诗人受传统文化熏陶日久,他们继承了许多民族性的文化信息,在诗歌中广泛应用,从而增添了诗歌的意蕴,但同时也给今人解读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一类的文化信息,我们必须了解、归纳、掌握,从而成为一种解读诗歌的手段。

例如,古诗中登高,望月与思乡的关系,可以说包含了我们这个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有人曾从“原型”批判的角度对诗歌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和民族心理作了非常精当的分析,如傅道彬的《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一书中对月亮及其艺术象征作了分类研究,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和女性。《礼记、祭器》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说文》中释月“阙也,太阴之精”。中国第一位女神女蜗,又是月神,这些都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月亮的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启发人们对宇宙的思考,从而又衍生出许多象征意义。如月亮是孤独失意的象征,月亮是美的象征,月亮同时象征着和谐静谧的中国智慧和超群脱俗的士大夫风范。因而在诗歌的审美意象中,月亮被赋予多层含义。

(一)月亮意象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因而和思乡主题和旧梦重温有着必然联系。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月亮还反映着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理。如古诗十九首“明月向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解,揽衣起徘徊”。

(三)月亮还代表着一种士大夫脱离现实苦难、超群脱俗、吟风弄月、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如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了解类似的月亮这些意象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象征意义,对我们解读诗歌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诗歌中也包含着许多典故和传说等信息,需要我们去解读。

诗歌中的典故通常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传说、小说和诗文掌故等。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典故既能使语言精炼,又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诗人藏克家说:“典故往往给今日的读者造成不少麻烦,“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这两句诗引用了典故,不把他们的意思弄清楚,就打不开诗意的窍门。” 因此,我们在欣赏古诗时,关键是弄清楚作者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举个例子来说,如庾信的《拟咏怀》,萧条亭障远,凄惨风尘多。关门临白秋,城影入黄河。秋风别苏武,寒风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此诗是诗人入北周后拟阮籍的《咏怀》之作,诗中用了三个历史故事。“秋风”句用《汉书•苏武传》故事,苏武出使匈奴,被拘于北海牧羊,历时几十年,至昭帝时始得归汉。友人李陵兵败降匈奴,前来相送,与苏武诀别,起舞悲歌。“寒冰”句用《战国策•燕策》中荆轲易水诀别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为变徽之声,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谁言”一联引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兵败,被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知大势已去,与帐中与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诗中的前两个典故,暗喻诗人自己入北周而难返梁之悲,后一个典故则是暗喻梁朝的腐败,都不是直接表达情志,但令人感而可知,确实达到了言少意多,含而不露的艺术效果。

(三)赏析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象外,又蕴蓄于象内。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它是古代诗人力求创构的诗歌精华,是欣赏活动中最重要的审美环节,意境的有无高下,关系到诗歌的成败高下。赏析诗歌的意境,最关键处要注意作品是否表现了真景物,真感情,情景关系处理是否恰到好处,是否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它绝非单纯的情景交融,而“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各自领略到赏析带来的艺术美感。下面试从情景关系的艺术表现,来赏析诗歌的意境 诗歌意境的创设,常表现为以下几种艺术形式:

1、触景生情

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个场景,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表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景交融,情景一致,如黄巢的《题菊花》:

琐琐秋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的作者,因为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下,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菊花在春天同桃花一起开放,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触景而生情,说出来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内在有更深的内涵,那就是自己的雄心壮志­­—替劳苦大众改变现状,从这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意境是完美的,高超的。2缘情写景

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即有着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冯廷巳《鹊踏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泪眼问花”写妇人的悲哀孤独,无人可问,只好问花,用“飞过秋千”,秋千正是她丈夫亲爱时打秋千之处,现在丈夫出外游冶,看到秋千,情从悲来。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住春,花亦然。3寄情于景

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纯用白描描绘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艰难独行。作品中前三句全是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股悲凉。这首小诗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景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将悲秋与乡愁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整个画面给人以渺茫,凄凉、低沉的感觉,与这位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心情相一致,这就是这首诗的意境。可见,诗歌的意境要是没有作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只是把别人写过的意思在写一遍,人云亦云,既没有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看不到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那诗就没有意境了。4移情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之上。

庄子曰:“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个故事实际上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庄子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想必他把自己的情感提体验验证在鱼身上,鱼在水中无拘无束的游,假若是人一定会感到自由自在,产生一种愉悦之感,于是有了这样一桩公案。

在许多时候我们知道旁人旁物处于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产生某种感情,往外就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人与人,物与物,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有一种情感的共通,假如没有了这一点,人与人就无法进行心灵的沟通了。

诗歌的欣赏中也可以去了解诗歌创作总的这种移情方式的应用。如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欣赏诗歌中也可以根据自己在某种情景下的某种情感体验推及到诗人的抒情主人公身上,从而对诗歌有更好的了解。

当崔灏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晴空下的辽阔平原,看到鹦鹉洲上的萋萋芳草,他会想到什么呢?假如你是崔灏,仕途坎坷,孤身一人登黄鹤楼,会有什么感受呢?这时你也许会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身世之感,为什么会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思乡之苦。

五、调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体验理解诗歌

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色彩、线条、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① 诗歌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香菱跟林黛玉学诗,她读了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句诗后,说这‘余’和‘上’字,难为他怎样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读了这两句,倒像是又回到那个地方去了。”实际上香菱在这里谈的就是一个和有趣的诗歌鉴赏问题——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诗歌,这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很多出门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种思念家乡的情怀,特别是当某一个又一个特定的时刻,例如佳节、月圆之夜。此时,窗外月光如水,窗内月光泄在地上如覆了一层清霜,这时李白的《静夜思》便会涌上心头。这时候心灵便可能会突然开悟,仿佛这首诗是李白在一千多年前特意为我们写下的。或者说这首诗在那个夜晚,那个地方,已经拥有了两个作者:李白和自己。这时,对诗的理解就不再只是那种理性的认识,而是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使这诗成为自己的。这时再设想李白写这首诗的情景,想想写这首诗时的李白,就有了一种从来未有过的亲切感,自然更为透彻地理解了诗,也理解了诗人。

六、品味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型,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②很多人喜爱诗歌,有的便直接来源于诗歌在形式上产生的一种韵律美。

有规律的运动可造成节奏,诗歌形式的构成就符合一定规律,从而形成节奏。例如,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上用“二二一”或“二一二”等停顿方式。这些音节组合方式,诗人刘大白在《中诗外形详说》中认为比较接近形式美的“黄金分割律”,从而产生一种欣赏的愉悦感。同时诗歌的押韵,平仄和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运用也达到了音调的和谐,从而产生一种美感。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说:“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在语言的精炼与和谐程度上,有别于散文的语言。”③诗歌的语言富有一种美感。它是高度个性化的,比一般的语言更含蓄,更富艺术性。它通过比喻、双关、通感、象征等多种方式,给读者创造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地。

诗歌语言的美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言的精炼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炼的语言艺术,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容,必须要求语言精确简练,言约意丰,从而“片言明百意”,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余地。语言的精炼常体现在“炼字”与“炼句”上。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

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始用“到”字,后来该为“过”字,又该成“入”字、“满”字等,最后始定为“绿”字。这就体现了古人炼字的精炼性。“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

二、语言的含蓄美

含蓄就是语言深藏不露而不直接说出,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启发读者通过联想去领会“词外之情”,言外之意”。北宋柳永《雨霖玲》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描绘的是恋人间的离愁别恨,作为一种微妙、隐秘、复杂的内在感情,若从正面直接刻画,难免不尽人意。但诗人完全抛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的文字,也没有运用典型的修辞手法,而选取了“杨柳岸”这个惹人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一清新,凄婉形象剪接进去,从而形成一个朦胧、深远、而又有点神秘感

诗歌语言的各个意象之间,有大量的可供读者联想,想象的空间。

李煜的《浪淘沙》诗句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可有四种解释:一是说春归何处,表示疑问语气,可标点如下:“天上?人间?”二是表感叹,春天去了天上人间,又可标点如下:“天上!人间!”三是对比,从前是天上,现在是人间。还有的认为,“流水落花”指别时的容易,“春去也”指相见时的难。

金圣叹说:“最恨人家子弟,凡是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好书。”我们欣赏诗歌时可以从品味优美的语言入手。诗歌的欣赏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它需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理解,用心去体会。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