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问一世界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报告题目: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读书时间: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你问的真的那么有“远见”?李海鸿100409013010级交通一班胡雪海11月——12月1
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你问的真的那么有“远见”?
书名:《一问一世界》
作者:杨澜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数:272
内容摘要:
本书共六个部分,每个部分所讲述的都包括不同“职场”人物,基本涵盖了《杨澜访谈录》的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女界、体育、艺术。
杨澜以自身经验阐述 “为何去问”、“如何去问”、“问后如何”三个方面,与我们分享了不同“职场”的不同人士成功的背后以及《杨澜访谈录》成功的背后。
本书中杨澜讲述了她从1990年到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克林顿、李光耀、韦尔奇、基辛格等政界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与韩寒、席慕容、陈道明、蔡康永、张学友等文艺界人士的深入交谈;普拉西多.多明戈、比尔.盖茨、金嘉楠、蒋昌建等商业界知名人士的会面;与王光美、小泽征尔、高敏等坚韧的女性的亲密交往。她如何在每次访谈以及人生的每个节点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与感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媒体江湖。
关键词:访谈、传媒、职场、成功
正文:
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演进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杨澜和这个时代的真相。即使如杨澜所说,“真相,只能接近,而不敢妄称得到”。杨澜靠着“在‘记录一个人和他的时代’的主旨之下,尽可能地贴近‘心灵的真实’”这样一个信念,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访谈,一句又一句的发问,一次又一次地跨越。
她的媒体生涯以提问为主,充满了挑战,也分外有趣。这是她留给我深深回味的东西,同时引发了我对《杨澜访谈录》深深的好奇之心,也引发了读者对杨澜本人成功的进一步的思考。我在想,是否有一天杨澜可以做一期节目来访谈她自己,或许杨澜早已这么想过,而《一问一世界》就是对她自己的一次成功访谈。
我始终在想,在她访问过那么多知名人士的过程,每一次她都能从容应对,每一次提问都那么有远见吗?诸如在生活中,要与一个人,与一个陌生人进行沟通,发问是必须的,只有不断发问,沟通才能延续;而只有是那些能让双方都感兴趣的发问才能让彼此饶有兴趣地沟通。一次访谈更是这样,每一个问题很可能关系到下一秒的对话,可能会遭遇冷场,那么这又如何应对。杨澜,真的是一个提问高手?
今天的一个优质报道是如何把一个孤立的时间放在一个有着一定时间和时代背景的坐标上,给观众一个思考的框架。而对于杨澜面临的还不只是去给观众一个思考的平台,还要满足思考背后的受访者所作出的思考,否则节目是索然无味的,观众的思考也会过于狭隘。
要想使提的问题有质量,更进一步和受访者沟通,那么相关知识就要更加丰富。而这一点恰是杨澜带着身孕迫切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主要原因,或许正是这样真的让她的提问上升了一个档次。在采访过500多名国内外知名人士,各行各业,也并不是她通过深造就能把知识的空缺填补完整的。正如她在访谈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时,她根本不懂什么“磁场驱使绝缘体向整数量子霍尔效应转换过程的普遍性”,她又如何深入科学?那么她只能问“你做过什么”,“想做什么”,“今后能做什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些问题不见得有多高端。而这本书所陈述的却多是和访谈有关的,但它却那么有吸引力,这也恰是杨澜访谈的高明。
对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而她的好奇心就像如今的商界、职场的竞争一样,强烈得无可救药。通过人物访谈揭示历史的真相、心灵的真实,以开放的视野,文化的包容,关注个体的困境与成长,成为了杨澜的不懈追求。杨澜在每一次访谈过程中都保持一颗好奇心,她将此次访谈看作一次旅行,用简单的问题,引发受访者的深度思考,带给观众精神或感官上的炽热。这不是一朝一夕的经验之谈,是她20年来的传媒生涯的结晶,所谓“功到深处,柳暗花明”正是如此。那种在访谈时的优雅气质和潇洒转换每一个话题的节点,是杨澜的迷人的气息,也是本书所散发出的魅力。毋庸置疑,杨澜自身的经历以及杨澜的价值观也其展示的最有价值的思想内涵。
在杨澜看来,所谓远见在于当事人是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
世有疑惑,必须发问。杨澜的发问并非句句高端,次次前沿,但她在每次提问是确实拿捏得当,她的发问似乎的确是有远见——有洞察力的。
作为主持人和记者,杨澜以提问为主,并以提问为乐。而提问,不一定来自于无知,相反有时候知道的越多,才会问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但在一个短短的采访不可能得到全部事实,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全袒露真实的自己的。虽然已经采访过500多名知名人士,但杨澜每每接触的受访嘉宾并非在她的专业领域,她对不知道的还是没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于是,每次的提问都抛不开心灵故事,挖掘主人公内心真实的想法,而那些真正不为人知的故事始终是个谜。
所以,杨澜的发问并非真的那么有远见,能让每一才访谈都能环环相扣;能让每一个问题都出人意料,拍手叫绝;能让一次访谈解开层层内心谜团。
有多么让人难以置信的提问就有多么让你难以置信、拍案叫绝的回答。杨澜,只是用一颗好奇心敲开了受访者的心扉;这,绝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是杨澜一个人的魅力,是《杨澜访谈录》的艺术,是《一问一世界》的跌宕起伏。
附注:
参考文献包括《杨澜访谈录》节目视频
朱冰语评
部分访谈嘉宾的资
第二篇: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昨夜奋战到2;50,终于粗略地看完了杨澜的《一问一世界》,合上书却没有一丝困意,书中一个个故事冲击着我的大脑,要讲出个一二来,还组织不好语言,但一种冲击力、一种精神久久存留在我的脑海中。可能就像学生,走出校园,忘掉知识所剩下的东西就是你的所得吧。读了这本书,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美丽”和“漂亮”的区别,就像语闻所说,杨澜并不漂亮,但她很美。在杨澜的身上,我看到了女人的知性美、女性美、内敛美、高贵美。她的执着进取、她的大气理性我想应该深深地留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文中涉及到杨澜采访过的嘉宾500多位,涉及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女界、体育、艺术六个门类,好多我已不能记起人物的全名,但杨澜独到的见解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比如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故事尽人皆知,戴安娜王妃的死众说纷纭,在杨澜看来,他们的婚姻却是高跟鞋和泥土地之间的抵触。热衷于社交时尚的戴安娜喜欢穿着高跟鞋,穿梭在大都市衣香鬓影的舞会上,而充满“泥土气”的查尔斯仿佛是来自维多利亚时代,他最终与有相同爱好的卡米拉相携而行。短短的一段文字不仅让我感慨,更让我释然,在道德评价面前,是否应该加入一些对人性的理解。
在女性对待家庭和事业的问题上,杨澜称,挑两桶水比挑一桶水要轻松得多,事业和家庭不能偏废。多么形象又清楚的阐释!在男性主宰的政坛中,女性领袖的风采总是特别引人注目。无论是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国务委员陈至立,还是曾有“瑞典政坛新星”之称的安娜.林德,抑或是被评为“在世最伟大的新西兰人”的新西兰前总理海伦.克拉克,都是在事业与家庭的双轨上实现了完美的平衡。而在杨澜身上,我再一次地深刻感受了她身体力行着对事业和家庭的阐释。有着众多令人眼花缭乱头衔的杨澜,最骄傲的是在2002年初,在《好主妇》杂志发起的一项有20多万读者参与投票的评选活动中,以遥遥领先的票数而取得的“最理想的新好主妇偶像”。在博客上,杨澜贴出了一篇名为《为事业、生活支三招》的文章,分享自己的心得。这样事业有成的名人,在如此繁忙中都能做到事业家庭两不误,崇敬之意再次油然而生。
掩卷合书,《一问一世界》留给我太多太多的精神食粮,不免写此浅薄之文,聊表心绪。
第三篇: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一问一世界》凝聚着杨澜二十年的采访生涯,一个字概况—“问”,问成了十年世人瞩目的《杨澜访谈录》,访谈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让我们更好地、更真地认识了这个世界。“世有疑惑,必须发问”。书中,杨澜叙述了自己访谈的经过,也从一个个影响了世界的人物身上揭示历史的真相,心灵的真实,认识了世界。
翻开了这本书,我就被书中第一句话深深吸引:“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身为省旅游学校的中层力量,我肩负着教育的使命,充满着对自己未来的追求。在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下,我一次次的努力使我更加坚定了我的目标。从开始的迷茫到现在的斗志高昂。杨澜在书中写道:“是什么让我们在不断的失望后继续前行?是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或许现在的我管理还没有太多的经验,或许现在的我临场表现不够稳定,但是我从未想过要放弃,因为我知道,现在的我正不断地向梦想迈进。”杨澜曾采访过通用电子公司总裁韦尔奇,她问道:“你难道在所有的竞争中都必须胜利吗?”“没错!高尔夫,桥牌,凡是我做的事我都要赢。”他坚定地回答,顿了顿,他又带点挑衅地反问一句:“难道你不想赢吗?”我想赢,我选择去做的事我就定要将它做到最好。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坚信自己不会被击倒,擦干眼泪我又会去迎接新的挑战。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入行二十年来的首部传记作品,是它在我迷茫时给我指明了方向,给我解决了困惑,给我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也会带着这本书,继续走向我管理的道路……
第四篇: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很喜欢杨澜在开篇的一段话: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奋斗,而且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认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是的,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一个人经历过很大的欢喜,也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但是他还是能够站起来,重新回到要做的事情上来,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很大的考验,我体会很深。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非常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杨澜回顾了自己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申奥形象大使„„杨澜对自己20年媒体人生的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赢”有了新的感悟;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
确实,我喜欢杨澜,是因为她有种独特的气质与魅力。虽然这本书是杨澜和朱冰一起著作的,但我更多的是关注杨澜的经历与建议,也许这就是一位你所钦佩的人对你的影响。自从收到这本书后,我就喜欢在静静的夜里,坐在床上,认真地阅读每一章节的内容,因为只有在夜里时,我才能静下心来,体会书中内容。我喜欢慢慢的阅读,只有那样我才能感受到她的体会与经验,读后也会想,当在自己遇到这中情况,我会怎么办。杨澜用自己一步一步走来的事实激励着我前进。
书中摘录了很多杨澜采访成功人士后的真实感触,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不愿言及的心痛,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她对真实人性的探求。书中还有很多对传媒行业的回顾和对前景的展望,浅读几章节就有如此多的感慨,我想这本书还是值得去品读的。
杨澜确实是一位传奇女士,她是一位融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女性,她用她的人文观看待世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我之所以钦佩她,不是因为她华丽的成功,而是因为她一路走来,面对人生的态度,还有应对各种问题的灵活应变,在适当的时候懂得选择。她所获得的一切不是靠运气,而是她朝着坚定目标,不懈地努力获得的。
不管你走上了哪条职业大路,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心,只要认定了就不要在行动的时候后悔,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豁达的心态是享受追梦的静心剂。长江后浪推前浪,杨澜固然是一个成功女性的典范,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值得每个女人学习的人。我们要自勉。
《一问一世界》,用这个书名,真实绝。杨澜二十年的采访生涯,一个字概况—“问”,问成了十年世人瞩目的《杨澜访谈录》,访谈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让我们更好地、更真地认识了这个世界。“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书中,杨澜叙述了自己访谈的经过,也从一个个影响了世界的人物身上揭示历史的真-相,心灵的真实,认识了世界。
我最受感动的是这一段内容:“从美国学习回来以后1998年我加入了凤凰卫视,作为制片人和主持人制作《杨澜访谈录》的前身《杨澜工作室》。我当时就是希望能做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一对一的高端访谈节目。其实那个时候自己也不过才27岁,不乏幼稚之处,但是我很有热情。当时香港电台有一套纪录片给我的影响很深,叫《杰出华人系列》。这个系列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寻访了世界各地的各个领域杰出的华人,从李嘉诚到贝聿铭等等。我当时就觉得应该把优秀的华人所做出的杰出的成就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在最初的两年,基本上谁成功我就采访谁,而采访的内容不过就是讲你怎么成功的?是刻苦啦,坚持啦,有伯乐啦等等,讲的是一个个成功者的故事。直到1999年我采访华裔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崔琦先生,我的观念才发生了转变。那是个初春的雨天,天气很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里安详宁静,小松鼠上蹿下跳地觅食嬉戏。崔琦是沉静的,毫无喜形于色的神情,甚至还有一点害羞,一再为已经生疏的中文抱歉。他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向我这个门外汉解释他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发现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我听得一头雾水,还含含糊糊地点着头,心想如此悬殊的知识结构,这个采访可怎么做啊?我试图进入他的人生经历,他告诉我他出生在在河南宝丰县,乳名叫“驴娃儿”,直到10岁也没有出过自己的村子,每天帮助父亲做农活养猪放羊。12岁的时候,他的姐姐介绍一个机会可以让他到香港的教会学校去读书。他的父亲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民,觉得家里就那么一个儿子,已经到了帮着干农活的时候,不愿意放儿子走。但他的母亲对儿子有更高的期待,坚持要把儿子送出去念书。小崔琦舍不得离开家,母亲就安慰他说,下次麦收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来了。然后把家里剩下的一点粮食给他做了几个馍装在小包袱里。这样小崔琦就跟着亲戚远走他乡,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到了香港。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他的父母就在50年代末的大饥荒中活活饿死了。我问崔琦:“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把你送出来读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我期待的回答是,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但是他却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毕竟不一样,也许他们不至于饿死吧。”我听了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诺贝尔奖也好,科学的成就也好,社会的承认也好,都不足以弥补他的失去和永远的心痛。”
杨澜真的善问,也最能找到人性的真实。读这本书,认识真实的世界,寻找真正的自己,收益颇多。
第五篇:《一问一世界》—读书心得体会
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读书与性格有关,我始终都这样认为。有的人会一直坚持读风格迥异的作品去拓宽思路,有的人喜欢追随同一个作者的脚步用情专一,还有的人喜欢反复翻阅能共鸣灵魂的个人珍藏版温故知新。而我属于第四者——“缘分”读书者,我始终认为对人、对事、对物,有缘才会遇见。说到与《一问一世界》这本书的缘分,还要追溯到四年前一个下着鹅毛雪的人间四月天„„
记得那天一点都不冷,就是雪大的让人睁不开眼。没办法,只好就近到书店里躲躲。等候是无聊的,为了打发时间,我漫无目的的翻看着展台上的畅销书。当时对《一问一世界》这本书的第一印象就是,呦,封面的杨澜好瘦啊!出于好奇,就随手翻了翻,觉得还是不错的,进而有了入手的打算。好不容易等到外面变成零星小雪,拿书去结账才发现一掏兜里没带钱„„当然,一天后这本书就永远属于了我。
言归正传,《一问一世界》这本传记性质的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朱冰与杨澜合著,倒不如说是朱冰对杨澜从1990至2010年这20年人生历程的拼接记录。她以一个局外人、观察者的角度,用简洁、平实的文字,客观的将杨澜的这段经历原汁原味地转达给诸多读者。书中主要记述了杨澜带领其团队制作《杨澜访谈录》的起源、成长及成熟过程,也穿插记述了她 “阳光二十载”的非常媒体生涯。杨澜以自己的视角讲述了她与她所访问的诸多传奇嘉宾之间的交流趣事,讲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学会与人交流的技巧,让自己可以在一小时左右的短暂接触中叩开被访者的心门,让彼此做最真实的心与心的对话。在本书中,杨澜不仅讲述了二十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更详细描述了她在每次访谈中的所感所悟,以及她如何在人生的节点上从容潇洒的转换。她对“赢”有了新的定义,对“女性”有了更充实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着的回归。
《一问一世界》的封面上写着一句话“对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问出来的”。不难理解,做访问是杨澜的工作,问问题则是她潜心修炼出的能力,抛出的问题让人愿意接、接得住,营造的交谈氛围让受访者轻松、舒适,才是她必备的艺术。要知道做访问常常是交浅言深,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坐在对面,仅凭这半小时、一小时的时间就想挖掘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人家凭什么告诉你呢?就如交友一般,初见难测真心,防备始终存在。如果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并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让对方在你的谈吐间如沐春风,双方便自然乐在其中。长此以往,“独一无二”成为了她的一个重要标签。只有她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各界名流受访者们接纳她,让世故成精的受访者们不感到反感,进而乐意通过杨澜的采访向观众和读者敞开一些更真实的自己。这些被采访的各界名流,无一不对杨澜赞赏有加,杨澜被赞赏的则是以“问”为核心的同时,也用心做一名好的倾听者,并始终以真诚、和善和努力体谅对方的态度去对待所有人。也正是在这一问一答之间,成就了属于杨澜的独特世界。
也许我还不够成熟,我无法理解洗尽铅华呈素姿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以普通读者的身份去品味杨澜的故事,她带个我的是触动心底最柔软角落的感动。我想说杨澜是成功的,当然,不只是我一个人这么看,这一点在世界范围也是被认可的。很多人都把她当做励志典范拿来教育自己的女性后辈,也有很多职场女性或明或暗的把杨澜作为自己的励志榜样。从她的身上,能让人清醒认识到成功不是与生俱来,她光鲜亮丽的表象下,映射出的是背后的辛酸。在海外求学充电时,她曾经因为适应不了国外的教育方式而感到痛苦难堪;在初离央视自立门户后,因为只肯做自己喜欢的栏目而背离了网络媒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搞的自己差点关门大吉。那时的她被困惑、彷徨紧紧缠绕,仿佛置身于一个厚厚的茧中,不知何时才能看见光亮。她曾单纯的只想顺从自己的意愿去做好一档纯粹的访谈节目,但现实的残酷却一次次将她从梦想的世界拽回来,逼着她不得不底下骄傲的头去学习,去改变。看得出在一次次困难关头,杨澜有那么一瞬间是想过放弃的。但那一瞬过后,放弃二字便被永远在她的字典里剔除。她唯一允许自己去做的只有继续坚持下去寻求出路。因为她明白一旦放弃就意味着自己的梦想将化为泡影,曾经的辛劳与汗水都付诸东流。追求成功的执着信念使那些细碎的坎坷在她眼里变得更加微不足道,二十年如一日对理想的坚持支撑她一步步走过崎岖,一步步挣脱蜕变,一步步活出了想要的自己。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杨澜。
简单的一句话,但每次读起来却总是让人充满力量。每个人都渴望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梦想被呼唤、被肯定。尽管有些梦想不怎么靠谱,但任谁都不能被剥夺拥有梦想的权利。那一语双关被唤醒的,既是梦想,又何尝不是另一个未知的自己。从牙牙学语开始,每个人都在怀揣梦想努力探索,并试图建立属于自己的世界。而在探索世界的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在为什么要这样和为什么不这样间挣扎徘徊的过程。追逐梦想,追逐生活,就这样追着追着才发现,梦与现实已经无法割裂取舍。直到某天醒来照着镜子审视时才发现,原来我们都长大了,那些看似是梦的,或多或少都被活成了真实的自己。
“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情感世界,请不要让我取舍。”——杨澜。
女人要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很多女性在成家之后被要求把全心全意为家庭付出摆在第一位,很多现实的不得已都在逼迫女人去做非事业即家庭的选择题,而我不愿选择。我所期待的温暖而简单的快乐就是每天清晨都充满希望,怀揣着期待投入到新一天的工作中;一天的忙碌后,下班回家给爱人一个拥抱又或是给孩子一个亲吻;带着对家人满满的爱意与温暖去做一顿美味晚餐;餐桌上夫妻间的耳语,亲子间的嬉闹,点点滴滴都化作家人间爱的给予,而并非生活的负担。我坚信,人生路上最美丽的不是风景而是身边那个承诺陪你踏遍千山看遍夕阳的人。当一个女人的懂得角色转换、懂得经营事业与爱情,这道选择题就会变成A与B皆是正确答案。
一本书再好,也总会接近尾声。合上书本,静静的去回味,去感动,去获取力量,去学会坚强。生活中的我们多是平凡、踏实的在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也许终其一生我们也不可能成为下一个杨澜,也更无需成为下一个谁。用最真诚的态度,去活出最真实的自己。人生其实不需要多宏伟的蓝图,每天一点进步,每个目标都认真去实现。无论何时回首过去,该做的事总在对的时间尽可能去做完,在下一刻的生命里没有遗憾,这样就够了。
在这篇读书心得的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点感慨。上班后的这几年,我书读的量不算多。唯一不断坚持做下去的就是去适当搜集适合自己书籍作品。在某一刻自己心里觉得空落落的时候,从中汲取新的动力,读着书,迷茫着,踌躇着,思考着,或许突然变得清澈。这种清澈或许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明悟,又或许是一种可以说出来分享的快乐。这是一种感觉,大概也是收获。
义县局
王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