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于丹《论语》感想

于丹《论语》感想



第一篇:于丹《论语》感想

首先,我想肯定一下于丹在论《论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于丹教授的讲述之下,在我们看来艰涩难懂无趣的《论语》慢慢变得鲜活起来。以我之前对《论语》的了解,这部著作应该主要讲的是君主治国、仁政为主的话题,但是从上次课上的视频来看,于丹对《论语》的心得主要是《论语》对于我们内心的一种影响,它崇尚的是一种内心的平静,要为心灵建立安定自信。这对于物欲横流的今天,是着实有用的。现在的人生活节奏加快,大家内心都带着浮躁之气,但是人们又在追求一种内心的平和宁静,于丹教授在内容的选择之上,正好符合了观众的口味与需求。使得经典从高阁之上回归人间,引发无数心灵的触动,使经典穿越时空的尘埃,唤醒今人迷失的心灵,激活了国人所共有的文化基因。

她告诉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对待人生中的不如意,又说一个人的自信来自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结合很多生活中的小故事,我们受益匪浅。

之前一直认为“五十知天命”就是人到了五十岁就要顺应天命,不可违背,但是于丹教授却说,知天命的意思是人到了五十岁内心就会有一种定力来抵抗外界。不怨天,不尤人。把人间百态,把人间学习道理,最后达到一种熔铸的提升。

但是,我看到网上也有批评之声,说 这似乎是一个没有文化大师的时代,却是一个文化名人辈出的时代,于丹对于《论语》有很多的曲解之处,比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于丹在这里把“民无信不立”的“信”解释成“信仰”和“对政权”的认可,显然将“民”当成了这一句话的主体。子贡是问一个国家要想政治稳定,需要哪些条件。孔子回答时也是把国家当成主体的,因此,“民信”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取信于民”,就是让老百姓相信。

但是不管怎么样,即使存在着一些理解错误,但是主要的思想还是积极的,能对我们带来很多好处。在批判的基础之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吸取的地方。

第二篇:于丹《论语心得》

读书笔记于丹〈论语〉心得

中学时代就一览《于丹〈论语〉心得》的风采。而今旧书重读,只道岁岁年年书不变,年年岁岁心不同。

是它伴我走过那段叛逆迷惘的青春岁月,如冬日的一缕阳关温暖潮湿的心灵;像睿智的长者解答人生的疑惑;似及时的甘霖滋润干旱的土地;曾经相当喜欢它,不仅是它将艰涩难懂的文言变得通俗易懂,提高文言素养,也不仅是那丰富有趣的例证对写作大有裨益,更是它诠释了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而今觉得此书过于大众化,直白不加雕饰的语言有点空洞乏味,但那真理依然如颗颗璀璨的珍珠光彩夺目,令人百读不厌。细细整理如下,道不远矣,愿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会成长。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一片海阔天空。儒家理论的精髓和最核心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仁”字。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进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是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

立,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想到也要帮别人实现理想。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现仁义的方法。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首先能够正确面对遗憾,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其中,Don’t cry for the spilt milk,遗憾若被放大,就像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其次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到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子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因此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诸多遗憾,豁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襟会将生命之花浇灌的更加灿烂。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看到朋友做错事,要认真地劝告,善意的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与人相处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别人,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花未全开月未圆便是最好的境界。不仅交友,做任何事都要把握个度。若我们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自然懂得处世之道。

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的道德理想。理想无论

大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便是找到内心真正的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重要。我们往往不缺乏宏图伟志,而缺少通向那个志愿的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切实的道路。理想之道就是给自己一个淡定的起点,给自己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常常感叹人生苦短,都言三十而立,如今已在奔三的路上,孔子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隧道谆谆教诲,勤学善思,学以致用,做事从容自信,切记切记。

于丹给我们讲述了没有圣贤的架势,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的孔子。我们也看到博学多识,见解独特,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于丹。

第三篇:于丹 论语 处世之道

于丹 论语 处世之道

1.以德报怨何如?何以报德?一直到员以德报德 用正直面对 人生的浪费 用率直坦然面

对这一切!把有限的才华用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心灵环境的荒芜 也不意味着那种仇恨 面对一件事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过于不及

2.有分寸。最恰当得距离是彼此不伤害又有温暖。太密集就是疏远的开始。看到不好的事

就制止,不听就算了!保持距离!

3.亲人之间也要保持一定距离。非爱行为。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抢夺!真正的爱是分离的爱,让孩子真正独立!距离和独立是对人格的尊重.不能过于密集!平等合理性尊重每一个人!花未全开月未园。适度最好!

4.对待工作也有分寸要把握。不在其位不默契证,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做你的不该做的事!

积极的立场去解读!义 最重要!

5.言行的适度!积极做事,要敏锐!慎言,总有不得当!多听,少了很多抱怨!见得多就不

迷惑!多看心中的迷惑就少!小心翼翼慎行!

6.言寡尤行寡悔。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7.懂礼节。做好自己可以帮助别人。

8.躬身自省。修自身。乐观,光明。

第四篇:《于丹论语》读后感

于丹教授在阐述处事之道时,讲了一个哲学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于丹论语》读后感。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着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从豪猪的故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太过亲密和太过疏远都不是最佳距离。

就说夫妻关系吧,过分“亲密”,恨不能把对方绑到自己的腰带上,容不得对方有半点“私密”空间,因为“爱”而整天疑神疑鬼,这种看似很“在乎”的举动其实会适得其反的。能够成为夫妻,本身是一种缘分,夫妻间的信赖、体贴是非常重要的,婚姻是一种责任,是人生旅途中相互搀扶的伴侣,不能因为婚姻而失去了自我,成为彼此的附属品,更不能把婚姻变成幸福快乐生活的羁绊,这种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是很难的,读后感《《于丹论语》读后感》。

当然,过分疏远冷淡也是不可取的,那样也许就体现不到婚姻存在的价值了,一个冷漠没有温暖的家庭谁人会去珍惜呢?夫妻间保持好一定的距离,既不失温馨甜蜜,又能距离产生美——尊重彼此的兴趣爱好,保留最初的神秘和新鲜,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夫妻间比较完美的相处之道吧。

朋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很多如漆似胶、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因过于“亲密”,而把自己置于很尴尬的境地。比如,有的朋友把自己的个人隐私告诉了好朋友,后来无意中听到别人在议论自己的私密话题,于是,便怀疑是自己的好朋友背叛了自己,好朋友间就出现了隔阂;还比如,有时候好朋友家里闹矛盾,本来出于好意帮自己的“姐妹”出主意,谁知最后人家小两口和好了,作为朋友的自己却被对方的丈夫记恨;再比如,出于义气,借钱给好友,对方却认为既然是那么铁的哥们,这钱什么时间还无所谓的,而当你在家人的催促下向朋友催要借款的时候,却被好友认为不够义气,不够哥们,结果闹得不欢而散。凡此种种,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没有把握好朋友间交往的距离和分寸,正所谓“过犹不及”。

人生在世,离不开社会交往。生活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还没有完全走进一个人时,双方都会非常客气,都会尽量把自己最优秀的部分展现给对方,这时候的交往是非常美好而令人憧憬期待的,而随着交往的加深,渐渐的,我们会发现彼此的很多缺点,从而失去了最初的仰视和憧憬。那么,如果我们彼此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呢?也许会魅力永存,永远充满期待和憧憬吧。

第五篇:于丹论语心得

《于丹论语心得》观后感

---------让“快乐”陪伴我们的教师

张志丽

看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有所触动:它使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让我领略到了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正确的心态,一种融入到当今社会中理性的道德。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可是现在,于丹教授将一般人艰涩难懂的《论语》和现在这个缤纷的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其中,她的许多独到见解,仿佛让人欣赏到了一个个曲径通幽的胜地,宛如久闭的心门打开了一扇窗,丝丝缕缕的阳光透进来,心里明亮了许多;又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胜收。

于丹教授笔下的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出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正如易中天所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因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等问题,人们显得越来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虚,很多人心态不平衡,怨声载道。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只要自己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培养出拥有健康心态的学生。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

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既然生活中的缺憾不能避免,那么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这种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态不同,也许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生活质量。比如这几年,我任教的班级,班内智障学生多,自理能力强的学生不多,又由于所带的班级学生年龄小,许多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手把手教。但是我经常告诉自己:每天认真备课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材,更好地教我的学生;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学会遇事冷静、对学生有耐心,有爱心,不能让坏心情一直围绕你,否则会影响工作的心情,效率,甚至一事无成。其实学生都怕老师,特别是犯错误后,更不敢在老师面前抬起头来,这时老师如果大发雷霆,往往不起作用,如果是平心静气地谈话,在情在理地耐心教育,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经常听老师说,我们很尽力,也很认真负责,但一次次的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总感觉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在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总有一段时间心情是很郁闷的。读了“论语心得”后,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要明确这个缺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许有较长时间的面对,绝不要抱怨学生的懒惰,抱怨家长的不配合,抱怨领导的不理解而是要积极思考,班级里尽管有部分差生,但也有较多好学生,说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完全失败的,对于那部分学困生,只要我们不断反思,努力寻找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终有一天他们也会进步的。

正如那句经典的老话:“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快乐成为教师生活的主旋律。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