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石油天然气设备和石油化工设备发展规划及展望
本文由惠济学者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专家论坛 ·
当代石油石化
PETROL EUM & PETROCHE I M CAL T ODA Y
Vol 14 No.7.Jul 2006.中国石油天然气设备和石油化工设备 发展规划及展望
赵志明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 ,北京 100825)
摘: 介绍了我国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设备行业现状 ,提出了“ 要 十一五 ” 期间我国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设备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发展重点 ,展望了未来我国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设备的发展方向。关键词 : 中国石油天然气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发展战略
1我国石油天然气设备和石油化工设备行业现状 1.1石油勘探开发设备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通过国内外合作开发 , 我的开采期等 ,发展了很多种类的采油设备 ,通常分为 一次采油、二次采油、三次采油设备。世纪 80 年代 , 原上海第二石油机械厂引进
国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 “ 九五 ” 以来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公司投 入大量资金研制勘探关键设备 ,取得了较大成果 ,有 少量石油开发设备出口。1980 年我国海上平台的 国产 设 备 只 占 5% 以 下 , 20 世 纪 90 年 代 上 升 到
20%左右 , 目前为 20% ~30%。但我国石油勘探开
美国 M cVEOY 公司技术 , 90 年代研制成功 105 M Pa 单油管采油树和 70 M Pa 的双油管采油树 ,用于沙漠 油田 ,并率先通过竞争中标进入我国海上采油领域。
1981 年开始 ,我国的抽油机和抽油杆先后出口
到美国、、印度 拉美等地 ,是较早出口的产品。电潜泵适合于中后期注水强采 ,目前国内年产能 力达 2 000套 ,已完全满足国内需要 ,并已出口国外。我国陆上油田聚合物驱技术目前居世界前列 , 生产规模占世界第一。20 世纪 80 年代 , 我国引进 美国 W estern 公司高压机组制造技术、Cooper 公司 的压裂泵技术 , SPM 公司的压裂管汇制造技术 , 并 在引进国外泵基础上开发新产品 , 各项技术性能均 已达到目前国际水平。
1.1.4集输设备
发设备高新科技含量少 ,应变能力不强 ,还不是制造 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强国。
1.1.1勘探设备
中国石油所属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公司是国 内最大的地球物理勘探服务工程集团公司 , 勘探作 业量占全国勘探量的 70% , 并在国外建立了 20 多 个办事处 , 30 多支作业队伍进入了国际勘探市场。西安石油勘探仪器总厂研制了 GYZ4000 型 24 位遥 测 地 震 仪、SKC2000 增 强 型 数 控 测 井 系 统、ERA2000 成像测井系统。这些重要设备的研制成目前我国管道建设正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 , 随 着西气东输和几条长输管道干线相继开工建设 , 下 游城市各类支线、管网的建设也全面展开。长输油 气管道工程关键设备包括 : 管道非开挖敷管钻机、天 然气长输管道增压机组、高效大流量输油管线泵、大 口径高压油气管道阀门、油气管道钢管等。
收稿日期 : 200606。作者简介 : 赵志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曾任中国机
电进出口商 会副会长、中国通用机械工程总公司总经理、机械工业部石化通 用局副局长等职务。现任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常 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功 ,使我国的物探装备接近国外同类装备水平。
1.1.2钻井设备
我国目前已能成套生产钻深 1 000 ~7 000 米的 系列钻机。驱动方式有机械驱动、直流电驱动、交流 变频电驱动、电动加机械复合驱动等 ,可用于陆上钻 井、沙漠钻井、近海钻井。
1.1.3采油设备
为适用不同复杂程度的油井 ,不同的油质 ,不同
82006, 14(7)当 代 石 油 石 化)敷管钻机。目前国内小型管道非开挖敷设
管道定向钻机研发已有一定基础 , 而大中型钻机一 直依赖进口。2)天然气长输管道增压机组。沈阳鼓风机有 限公司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 , 自行设计制 造了 PCL303 型压缩机。但目前 , 国内天然气长输 管线增压用的大型燃气轮机加离心压缩机和变频电 机加离心压缩机的制造还是空白。3)大口径高压油气集输管道阀门。2001 年自 贡高压阀门有限公司与 GE 新比隆公司签署技术合(同 ,全面引进阀门技术。西气东输工程中 26 ″660 毫米)以下的球阀国内合资公司上海耐莱斯 · 詹姆 斯伯雷阀门有限公司中标。我国大口径阀门(> 1 米)生产上还是空白。4)油气管道钢管。西气东输工程的装备和材 料中 ,最成熟的是国产管材 ,几乎全部管材采用了国 产螺旋焊管 ,产品符合 AP I Spec 5L 要求。石油管道 中所用的钢管已完全可以立足于国内。1.1.5海洋石油钻采设备 1)海上钻井设备 我国现有移动式钻井平台 14 艘 , 其中 10 艘是 国内设计、国外建造 , 4 艘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2)海上采油设备 我国具有设计和建造浅海固定式采油平台的能 力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已设计建造水深 5 米以 内的固定式采油平台 40 多座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 公司建成 5米以内的固定式采油平台 10 余座。在塘 沽、、深圳 胜利、湛江等地有 4个固定平台建造基地。1.2储运设备 1.2.1大型油罐 我国已研制了 10 万立方米和 1215 万立方米原 油储罐 ,但与国外相比 ,在大型化、储油罐用材、设备 制造、焊接和热处理方面仍存在差距。1.2.2大型乙烯球罐 国内已开发了 1 500 立方米乙烯球罐 , 但在大 型化、低温高强度钢的品种、大型球皮的制作及焊接(如 315N i)等方面与国外仍有较大差距。
1.3石化通用设备 20 世纪 80 年代 , 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设
年催化裂化装置的富气压缩机、~50 万吨 /年乙 30 烯裂解装置的乙烯“ 三机 ” 已能自行设计制造 , 离心 压缩机、往复压缩机的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同 类产品水平,可以满足国内需要的 70%。1.3.1气体压缩机 国内的压缩机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和引进国 外技术、消化吸收、攻关 , 在压缩机的设计、制造、试 验等方面已有重大突破。1.3.2工业泵 我国先后从德、、、、日 美 英 奥等国家引进七大系 列产品设计、制造技术 ,有较强的水力、、强度 振动研 究的技术优势和一定规模的试验手段 , 具备计算机 辅助设计的人员和设备条件 , 已掌握了多级泵细长 转子的动态分析和多级泵平衡机构的计算程序 , 已 为石化装置提供了高温高压油泵、锅炉给水泵、高速 泵及化工流程泵。但与国外比较 , 国内石化用泵系 列化和通用化程度不高 , 规格品种少 , 在制造精度、泵效率、质量和可靠性、密封性能、耐腐蚀性能等方 面仍有较大的差距。1.3.3石化仪器仪表 我国尚只能生产部分普通仪表 , 大部分还主要 依靠进口。目前 ,中外合资企业的软件和硬件仍由 国外进口 ,如 DCS 系统几乎全部依靠国外进口 , 每 年进口 50 套 ,约 3 000 万美元左右。
2我国石油天然气设备和石油化工设备需求预测
在石化工程建设中 , 设备物资费用占工程建设 投资的 50%左右。据估算 ,今后每年全国石化装备 的投入将达到 300 亿元 ,“ 十一五 ” 期间设备投资将 达到 1 500 亿元。石化设备需要 250 万吨 , 其中关 键设备需 70 万吨。预计“ 十一五 ” 期间 , 石化专用设备(包括反应 器、换热设备、塔器、储运设备、加热炉、专用机械 等)需要数十万吨 , 投资约 475 亿元。其中重大装 备达到十几万吨 ,占总需求的 30%左右。预计“ 十一五 ” 期间 , 石化通用机械中需要各种 压缩机和风机达 2 000 多台 , 需要各种工业泵 3 万 多台。对石化专用机械如烟气轮机、分离机械、过滤 机械、挤压造粒机、包装码垛机等也提出了新的要 求。石化生产企业的生产装置都需要更先进的计算 机集散型控制系统(DCS),实现自动控制。预计“ 十 一五 ” 期间 ,石化行业需要 250 套左右 DCS系统。
计、制造技术和检测试验技术。经过 20 多年的消化 吸收和发展 ,特别是大力推行设备国产化 ,石化装置的大多通用设备我国能自行设计制造 , 还有少量设 备出口 ,其技术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350 万吨 /
2006, 14(7)赵志明.中国石油天然气设备和石油化工设备发展规划及展望
93我国石油天然气设备和石油化工设备的发展战
略与指导思想 由于国内石油资源有限 , 国内对石油开发设备 的需求不大 ,而国际市场较大 ,我国的石油设备已开 始迈出国门 ,因此 ,我国石油勘探设备的发展应该着 眼于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一方面 , 要满足国内西 部和海洋石油开发对设备的需要 , 和老油气田的稳 产、改造的需要;另一方面 , 随着我国开始在国外勘 探开发油气田 ,应增加设备的技术含量、提高其质量 和可靠性 ,把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设备带出去。不 应再单纯追求扩大生产能力 , 而是应通过追踪世界 先进技术水平,加大研究开发力度 ,提高技术水平。未来炼油和石化工业发展将呈现以下特点。1)炼油和石化生产工艺技术更新速度加快 , 每 3 ~4 年就有新工艺、新产品出现 ,并实现工业化 ,因 此生产装置的改造和更新也将加快。2)炼油和石化生产的传统工艺将简化 , 现代高 新技术将获得广泛应用。炼油、乙烯等成熟的传统 生产工艺将向流程简化、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的 方向发展 ,并实现炼化一体化;现代高新技术如信息 技术、纳米技术、膜分离技术、生物化工等将在石化 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3)装置的单线生产能力将进一步大型化 , 即在 经济规模范畴内 ,以高效、、节能 环保为要点 ,满足先 进工艺技术的要求 ,使企业得到最大的收益。4)炼油和石化生产过程将实现清洁生产、大力 提高能源效率。能量回收、物料回收、污水处理和回 用等单元将成为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产技术上 将有突破性的发展。同时清洁生产和提高能源效率 将成为评价整个生产装置和企业先进性的重要因素。5)生产运行周期延长 , 一般情况下工艺装置可 实现 3 ~5 年大修一次。除上述特点之外 ,同时也应注意到 ,与石油勘探 开发设备相比 ,我国石化设备的一些关键设备 ,特别 是与先进工艺密切相关的关键设备设计制造专利技 术 , 尚未掌握 , 需要进口。随着石化技术进步的加 快 ,石化装备业需要不断开发新的石化装备技术和 产品来满足石化工业的需要。因此 , 我国石化设备 的发展一方面要随着石化工艺的开发研究 , 掌握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设计制造专利技术 , 满足我国 石化企业不断完善改造和新建对设备的需求;另一 方面 ,要跟踪国外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 ,提高创新能 力 ,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的攻关 ,逐步提高石化重大装
备的国产化率。同时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要 做好向国外出口成套石化装置的准备。
4我国石油天然气设备和石油化工设备的发展目标 4.1石油勘探开发设备的发展目标
“ 十一五 ” 期间 , 石油勘探开发设备要实施“ 外 向型 ” 战略 ,产品设计和制造标准始终与国际接轨 , 把发展目标定位于跻身国际前沿。通过新技术、新 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加快产品更新换代 ,增加品种 , 加大技术含量 , 以优良的性价比进军国际市场。预 计“ 十一五 ” 期间 ,我国石油勘探开发设备产量可增加 30% ~50% , 产值可增加 60%以上 , 达到 140 亿元 / 年 ,利润总额 15 亿元 /年 ,出口额 7 亿美元。4.1.1石油勘探设备 测井设备的主要目标是瞄准国际先进测井技术 水平,满足油田开发的需要 ,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成 套测井装备。在物探设备方面 ,为了满足深层、高精 度、高分辨率勘探需要 ,进行高精度、大容量、网络化 地震仪的研究。4.1.2钻井设备 开发全电驱动和复合电驱动钻机;发展高移动 性钻机;着手开发极寒地区、沼泽地区使用的特种钻 机及小井眼钻机、套管钻机等特种工艺钻机;优化井 架、底座设计 ,减轻重量;增强海洋钻机的自主设计 开发能力 ,开始海洋石油平台的设计生产工作;发展 系列变频顶驱钻机;提高常规型泥浆泵的可靠性 ,开 发新型泥浆泵;钻井设备两极化发展。预计“ 十一五 ” 期间 , 国内每年需更新钻机 40 套 ,每年出口钻机 20 ~30 套。4.1.3采油设备 机械采油设备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 主要是向如 何满足开采难度大的油井和稠油、、结蜡 结盐等油井 的需要 ,以及达到节能降耗 , 提高经济效益 , 提高效 率和可靠性 ,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等 方面发展。研制深井、边远地带油田修井设备 ,提高产品的 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固井压裂设备方面 ,压裂车主要向大功率、多功 能、自动化和系列化方向发展。混砂车向大排量、高 砂比、多功能和自动化方向发展。4.1.4石油天然气集输成套设备 包括敷管钻机、天然气长输管道增压机组、大口 径高压油气集输管道阀门和油气管道钢管等设备和
2006, 14(7)当 代 石 油 石 化
器材。预计“ 十一五 ” 期间 , 2 万千瓦及以上的大型 天然气长输管线离心增压机组的需要量约为 100 台 套左右 ,大口径高压油气集输管道阀门(> 1 米)在 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将有所突破。4.1.5海洋石油钻采设备 海上石油开发设备的国产化率在 20% ~30% 之间徘徊了多年 , 关键设备几乎全是外国产品。因 此 ,对中国制造业来说 , 发展海上石油装备 , 不仅要 在技术质量等方面满足要求 , 还要提高国际投标能 力 ,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规律。
4.2石化设备的发展目标
然气长输管道的增压机组和大口径高压集输油气管 道阀门。5.2炼油石化设备 1)炼油设备重点发展产品 : ① 开展新型 C r-Mo 钢抗氢材料及其大型加氢反应器的研制。②大型(5 000 ~10 000平方米)板壳式换热器的研制。③ 千万吨级常减压大型蒸馏塔(常压塔直径 9 米 , 减 压塔直径 16 米)的研制。④大型(15 ~20 万立方 米)浮顶贮罐的研制。⑤ 配合炼油装置大型化 ,“ 十 一五 ” 期间要开展大型机泵的完善研究。2)石化设备重点发展产品 : ①大型乙烯裂解 炉。十一五 ” “ 期间 ,为满足 100 万吨级乙烯装置的 需要 ,将开发 15 ~20 万吨 /年裂解炉。② 大型乙烯 冷箱。针对 100 万吨级的乙烯装置 , 在工艺计算软 件、优化设计及生产工艺、检验技术等方面进行开发 和研制。③ 乙烯三机(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的进一步研制。④ 乙烯制冷压缩机 大型(2 000 ~ 3 000立方米)乙烯球罐的研制。⑤ 进一步研制大规 格的聚乙烯气相反应器。⑥ 丙烯聚合反应器、聚丙 烯共聚反应器、精对苯二甲酸(PTA)氧化反应器、丙 烯腈流化床反应器等的研制。⑦ 大型混炼挤出造粒 机组。目前我国
聚烯烃装置中的大型混炼挤出造粒 机组全部从国外进口 , 建议在“ 十一五 ” 期间 , 采用 技贸结合的方式引进设计和制造技术 , 进行大型挤 出造粒机组的攻关研制。⑧ 迷宫式压缩机。在“ 十 一五 ” 期间 , 要针对大型聚烯烃装置所需的迷宫式 压缩机 ,继续攻关研制 ,逐步形成系列产品。⑨ 立式 螺旋卸料离心机。十一五 ” “ 期间 ,结合新建 PTA 装 置和老装置的改造 ,开展大直径、大长径比、高转速、高工作压力、机电一体化的立式螺旋卸料离心机的 研发。⑩ 蒸汽管回转干燥机。开展蒸汽分配器流道 的研究及新型分配器开发等 , 研制大型蒸汽管回转 干燥机。5.3合成氨关键设备 包括气化炉、氨合成塔及合成气废热锅炉的研 制。目的是提高氨净值 , 更好地利用反应热产生的 高压蒸汽 ,开发工艺设计软件 ,解决高压设备制造的 难点 , 研 制 出 具 有 我 国 特 色 的 合 成 氨 关 键 设 备。“ 十一五 ” 期间 , 要抓好四大机组的开发研究、推广 应用工作 ,赶上世界当代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满足 大化肥装置建设的需要。
5.4化工单元设备
石化设备的发展要以发展大型乙烯成套装备、大型炼油装置、大型合成氨成套设备和煤直接气化 成套设备为纲。十一五 ” “ 期间 ,要将原 30 万吨 /年 乙烯升级改造到 60 ~70 万吨 /年的规模 , 新建的乙 烯装置规模一般是 70 ~80 万吨 /年 ,甚至 100 万吨 / 年。与其相配套的装置 ,生产规模均会扩大 ,如 PTA 规模达 60 万吨 /年 ,醋酸规模达 50 万吨 /年 ,甲醇规 模 85 万吨 /年。炼油装置向 1 000 万吨 /年发展 ,并 且走炼化一体化道路。发展 250 万吨 /年煤直接气 化制油成套设备 ,到 2010 年 ,达到年产 1 000 万吨。预计“ 十一五 ” 期间 , 我国的石化设备产量将达 到 60 万吨 /年 ,总产值 140 亿元 /年 , 国内市场占有 率 90% ,出口额 3 亿美元。战略目标是 : 开发出大 型、、高效 低能耗并具有环保功能的炼油和石化装备 及单元设备;掌握其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满足国内要求的同时 ,努力打入国际市场。“ 十一五 ” 及未来十五年我国石化设备的发展 目标是 : 掌握大型石化专用设备的设计计算、制造、运输、现场组焊、安装和热处理技术。开展大型石化 专用设备、专利设备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研究。研 制各类高效、、紧凑 高精度单元设备和辅助性单元设 备 ,以满足无裕度或小裕度设计要求 ,提高设备的经 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大型石化通用机械(机、、泵 阀)及监控系统的技术问题 , 要与发达国家保持同 步 ,不断跟踪 ,并将引进技术和自行开发结合起来。按不同的功能开发单元设备 , 可大大减少成套的工 作量 ,缩短装置的建设周期。
5我国石油天然气设备和石油化工设备的发展重点 5.1石油勘探开发设备 1)研制钻深 7 000 米以上的钻机。2)油气集输设备主要是开发中型敷管钻机、天先开发 4 类化工单元设备 : 传质单元设备、传热
2006, 14(7)赵志明.中国石油天然气设备和石油化工设备发展规划及展望
1单元设备、干燥单元设备、气力输送单元设备 , 并建 立单元设备数据库。6我国石油天然气设备和石油化工设备的发展 展望
从国内环境看 ,由于制造业是国力的象征 ,中共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 的 目标要求 ,国家已将机械制造业作为“ 十一五 ” 期间 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 十一五 ” 规划的建议 》 明确要求装备制造业要依托 重点建设工程 ,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强 化政策支持 ,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特别是 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 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 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 ,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这些都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未
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 , 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严 峻的挑战。随着国际油价持续走高和油气供应持续 偏紧 ,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油气管道等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 对石油天然气和 石油化工设备的需求大幅度增长 , 由此也吸引了大 批投资者纷纷进入 ,加剧了市场竞争。同时 , 我们也要正视我国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 工设备制造行业自身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研发力量薄弱 , 技术水平不高 , 缺乏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各专业机械研 究所和企业研发力量分散 , 缺乏装备研发的整体策 划 ,在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系统成套、现场试验、信 息反馈等方面存在脱节现象。装备制造企业数量 多、规模小 ,各自为政 ,缺乏统筹协调 ,低水平重复建 设现象严重 ,造成生产能力浪费和一定程度的同业 无序竞争 ,影响了装备制造企业的自身发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宏观环境下 , 石油天然气 和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业要实现新的发展 , 首先要积 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 ,认真研究和把握市场规律 , 下大力气解决自身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 进一步明确 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今后总的发展思路是 , 紧密围绕国内外石油石 化工业的发展需要 ,注重提高研发能力 ,大力推进技 术进步 ,狠抓产品质量和服务 ,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名牌产品 , 以及适应用户需要的 个性化产品;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 ,形成结构合 理、强强联合、加快发展的态势 , 打造中国石油天然 气和石油化工装备业的核心竞争力 , 实现全行业的 持续、有效和较快的发展。
(编辑张灼威)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促进了石油天然 气和石油化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 新建和改 造项目的增加 ,必将带动对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 设备的需求 ,带动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前 ,我国的石油天然气设备门类比较齐全 ,规 格、品种基本能满足我国陆上石油勘探开发的需要。从我国石油天然气设备的生产能力、产量、产值、生 产的品种规格和从业人员等方面来看 , 我国已是一 个生产石油天然气设备的大国;我国的石油化工设 备按投资计算 , 炼油设备 95%已实现国产化 , 化工 设备有 70%已实现国产化。但由于生产装置的大 型化带来石化装备的大型化 , 已国产化的设备如反 应设备、压缩机组、特殊泵类设备和专用机械有的仍 需要进口。另外石化生产技术进步加快 , 国内石油 化工设备开发跟不上 , 特别是不少反应设备经常是 国外专利商的专利设备或专有技术设备 , 国外专利 商都有自己的协议制造商 , 这也是造成不少反应设 备大量进口的原因。2005 年我国石油和石化设备 制造行业总体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 但设备的高新技 术含量少 ,技术创新能力低 ,某些特殊设备(如海上 石油开发设备、石化工业中的一些专利设备等)还 需要进口。国际油气供求的上升和油价高企 , 以及国内对 石油产品和化工原材料需求的高速增长 , 使石油化 工装备制造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 发展空间十 分广阔。从国际大环境看 , 一是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进行 产业转移 ,我国面临着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良好 机遇。二是国际油价持续走高 , 刺激投资者纷纷将 资金投向石油勘探开发和石油加工 , 形成了新一轮 的石油投资高峰 ,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设备需求 剧增。我国石油天然气和石油化工设备中有些产品 性价比优于发达国家 , 具有一定的比较竞争优势。三是国内三大石油公司都在大力实施“ 走出去 ” 战 略 ,加快海外业务发展 ,可以带动石油化工装备走向 国际市场。这些都为石油装备的出口和企业大发展 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二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设备管理办法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设备管理办法
中油工程字〔2005〕408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设备管理工作,保障设备安全经济运行,促进集团公司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依据国家设备管理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所属各企业,全资和控股子公司(以下简称“企业”),其它单位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指设备是指企业用于生产、运营、试验等活动中可供长期使用的机器、设施、仪器和机具等物质资源。
第四条
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有关政策指导下,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技术组织、经济组织等方面采取措施,将实物形态管理和价值形态管理相结合,对设备从规划、设计、制造、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直至报废处置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做到经济高效地使用设备,为企业生产经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五条
设备管理原则:
(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二)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三)坚持持续发展,努力保护环境和节能降耗。
(四)坚持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动力,推广应用现代设备管理理念和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实现设备管理科学、规范、高效、经济。
第六条
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设备管理人员、检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为完成设备管理任务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奠定基础。
第七条
企业为设备管理工作的主体,应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体系,配备精干高效的管理人员,形成健全的设备管理组织。
第二章
管理机构和职责
第八条
工程技术与市场部是集团公司设备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其职责如下: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设备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
(二)编制中长期设备发展规划,与规划计划部门共同审查设备更新改造计划。
(三)负责组织集团公司大型设备的技术方案的审定,闲置设备调剂和报废的技术鉴定。组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四)参与特大设备事故的调查及处理。
(五)制订集团公司设备管理工作计划,组织开展设备管理检查活动和设备管理培训,推广设备管理先进经验。
设备管理办法
(六)负责集团公司设备信息管理工作。
第九条
企业局长(经理、厂长)是本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贯彻国家有关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落实集团公司设备管理要求,确定本企业设备管理目标。
第十条
企业应由一名副局长(副经理、副厂长)分管设备管理工作,其职责如下:
(一)依据国家和集团公司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制度,指导编制本企业各项设备管理制度、规定、细则等,并督促贯彻执行。
(二)负责建立健全企业设备管理体系、机构,制定设备管理目标、规划和措施,提高设备技术水平,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三)审定企业设备中长期发展规划,设备更新改造、设备购置、主要生产装置停工检修计划。
(四)组织重大设备事故的调查处理。配合上级部门,对特大设备事故调查分析,提出处理意见。
(五)组织对重大设备技术改造项目的方案审查、大型设备选型和验收。
(六)负责组织设备资产的清查、调剂、租赁、报废等工作。
(七)组织设备信息管理工作。
(八)审定设备事故隐患整改措施。
第十一条
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可由1名副总工程师协助分管设备副局长(副经理、副厂长)做好设备技术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
企业设备管理部门负责本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其职责如下:
(一)贯彻执行国家、集团公司有关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组织制定和完善企业设备管理有关规章、制度、细则,并检查执行情况。
(二)编制企业设备中长期规划,设备更新改造、设备购置等建议计划,主要生产装置停工检修和设备修理计划。
(三)组织制定设备操作、维护、检修规程和标准。
(四)审核主要生产装置停工检修及技术改造方案,并组织落实。
(五)定期组织开展设备管理检查和评比工作。
(六)负责组织制定设备事故隐患整改方案并组织实施。
(七)负责设备信息管理,编制企业设备报表,并按要求上报。
(八)参与组织设备管理与维修专业人员的培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
(九)负责企业一般以上设备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按照“四不放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与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处罚不放过)的原则,制定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设备安全平稳运行。
(十)组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开展设备技术攻关活动。
(十一)参与工程建设和技术改造工作方案的审定和竣工验收工作。
(十二)组织大型设备的监造及出厂验收。
(十三)负责设备调剂和报废的技术鉴定工作。
第十三条
企业所属单位应设分管设备管理工作的副职领导,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设备管理部门或配备专职人员,基层生产单位应设分管设备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人员。明确管理职责,完成设备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
第十四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设备基础资料网络化管理。
设备管理办法
第三章
设备规划、选型及安装调试
第十五条
设备规划、选型安装及调试工作,是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
第十六条
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应依据生产经营发展方向、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质量保证体系的需要,编制企业设备规划。
第十七条
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应依照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原则,组织确定设备更新改造技术方案和选型,保证设备的可靠性、经济性和先进性。
第十八条
做好大型设备监造和出厂验收工作。
第十九条
企业设备管理部门应参与大型设备安装、调试及工程竣工验收工作。
第二十条
设备投产前,应组织制订试运行方案,对操作人员进行设备操作、维护技术培训,确保安全运行。
第四章
设备使用与维护
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建立健全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制度,制定设备操作和维护保养规程。
第二十二条
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操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做到“四懂三会”(懂原理、懂结构、懂性能、懂用途,会使用、会保养、会排除故障)。设备管理部门要对设备操作人员持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三条
设备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和维护保养规程。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加强设备润滑管理工作,制定设备润滑管理制度,保证油品对路、质量合格,落实设备润滑的“五定”(定人、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三过滤”(润滑油在进入油库时过滤,放入润滑容器时过滤,加入设备时过滤)和按质换油。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加强设备用水管理,减少设备腐蚀,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第二十六条
操作和维护人员应严格执行设备巡检制度,按照“十字作业”(清洁、润滑、紧固、调整、防腐)法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落实活动设备回场检查制度。
第二十七条
开展大型设备特级维护,成立“五位一体(机械、电气、仪表、操作、管理)”的特护小组,减少故障,提高设备安全性和经济性。
第二十八条
积极开展设备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设备运行状态,为设备使用和预知性维修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十九条
定期开展大型设备技术性能和安全可靠性评估,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降低设备运行风险。
第五章
设 备 修 理
第三十条
企业应制定设备修理管理制度。
第三十一条
设备管理部门应根据设备实际运行状况,编制设备修理、备品配件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二条
加强修理管理,做到既要防止设备失修,又要避免过剩维修,确保设备完好。
第三十三条
认真做好设备修理过程监督、安全监督和质量验收,做好修理技术资料的归档工作。
第三十四条
应对承修单位实行资质审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并进行定期审验。
设备管理办法
第三十五条
加强备品配件管理,落实备品配件管理制度,合理储备,满足设备修理需要。
第三十六条
严格合同审批,要做好修理费结算工作。
第六章
设备更新改造
第三十七条
设备更新改造的原则:
(一)应紧密围绕技术进步和企业生产经营、市场开发的需求,进行设备更新改造。
(二)设备更新应着重提高设备技术水平,达到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综合效果。
(三)对大型设备的更新应当认真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优选方案,以确保获得良好的设备投资效益。
(四)设备改造应考虑生产上的必要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安全上的可靠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第三十八条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设备应进行更新:
(一)设备年限已满,丧失使用效能,无修复价值的;
(二)因生产条件改变,已丧失原有使用价值的;
(三)设备年限未满,但缺乏配件无法修复使用的;
(四)主要部件毁损,无修复使用价值的;
(五)经论证,修理后技术性能仍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的;
(六)因技术落后淘汰的;
(七)经国家技术质量监督部门、环保部门鉴定,不符合安全环保要求且修复后无法达到使用要求的;
(八)机动车辆符合国家有关报废规定的;
(九)其它符合更新要求的。
第三十九条
企业应按计划、有步骤实施设备更新,为正常生产和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第七章
设 备 处 置
第四十条
企业应依照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制定设备的闲置、报废和处置的管理制度。
第四十一条
设备报废应经使用单位申请,设备管理部门组织技术鉴定,资产部门审核,主管领导审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按国家、集团公司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二条 闲置设备需要重新使用的,必须经过全面技术检验,经设备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
第四十三条
为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产的有效利用,企业应制订设备的调剂、转让、租赁等具体管理办法。
第八章
设备安全、环保与节能
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遵守国家和集团公司有关设备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加强设备安全管理,实现设备本质安全,减少和避免设备事故的发生。
第四十五条
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维修、改造和报废,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
生产、储存、运输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使用的设备,应满足有关规定和
设备管理办法
标准的要求。
第四十七条
定期进行设备安全设施、安全附件和联锁自保系统的检测,确保完好。
第四十八条
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各项要求,积极采用新型环保设备。
第四十九条
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技术,淘汰高耗低效的老旧设备,实现各类设备和系统的经济运行。
第五十条
设备事故管理。
(一)凡因设计、制造、安装、施工、使用、修理等原因造成的设备非正常损坏,直接经济损失超过规定限额的,均称设备事故。
(二)设备事故按直接经济损失分为小事故、一般事故、大型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五类。
1.小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含1万元)以下的。
2.一般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万元,小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
3.大型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万元,小于30万元(含30万元)的。
4.重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万元,小于100万元(含100万元)的。
5.特大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
(三)各类事故都必须及时逐级上报。发生重大、特大设备事故,企业必须立即按照管理权限,上报集团公司。
(四)设备事故的调查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根据设备损坏程度、事故性质和经济损失情况,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
第九章
检查与考核
第五十一条
集团公司每两年组织一次设备检查,组织开展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并择优推荐全国设备管理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
第五十二条
企业应每年组织一次设备检查。开展设备管理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评选与表彰活动。
第五十三条
奖励资金按集团公司有关规定列支。
第五十四条
奖励与处罚
有下列情况之一,给予单位和个人适当奖励:
(一)荣获全国、集团公司和企业设备管理先进集体、个人荣誉称号者。
(二)在设备管理与维修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三)在企业检查评比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有下列情况之一,视情节轻重,对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
(一)设备管理混乱,设备失修严重,影响生产和安全的。
(二)对大型设备选型论证不足,盲目决策,购置不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
(三)因违章指挥或者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严重设备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的。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五条
各企业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和完善适合本企业设备管理实施细则。
第五十六条
本办法由集团公司工程技术与市场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发文日期:2005年8月26日)
第三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由l7bk3yf8ss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中 國 石 油 天 然 氣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註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2002 年 度 股 東 周 年 大 會 通 知
茲通知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本公司”)謹定於 2003 年 5 月 28 日(星期三)上 午 9 時在中國北京朝陽區新源南路 2 號昆侖飯店(郵政編碼 100004)舉行 2002 股東年會,審 議、批准及授權下列事項: 1.2.3.4.審議及批准關於公司 2002 董事會報告; 審議及批准關於公司 2002 監事會報告; 審議及批准關於公司 2002 經審核的財務報表; 審議及批准按照董事會建議的款額和方式宣派 2002 年 12 月 31 日止的末期股 息; 5.6.審議及批准關於授權董事會決定派發 2003 中期股息事宜; 審議及批准繼續聘任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爲 2003 公司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及 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爲 2003 公司國內會計師事務所,並授權董 事會決定其酬金; 7.審議及批准以特別決議通過公司發行中國石油企業債券的議案。具體發行債券方案如 下:(i)債券名稱: 2002 年中國石油企業債券(簡稱“02 石油債”),2003 年中國石油企業債券(簡稱“03 石油債”),(02 石油債及 03 石油債,合稱“石油債券”)。(ii)(iii)發行主體: 發行總額: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最高爲人民幣 55 億元,其中 02 石油債發行總額最 高爲人民幣 15 億元,03 石油債發行總額最高爲人 民幣 40 億元。(iv)債券期限: 中長期(指一年以上)。
—1—
(v)(vi)(vii)
發行價格: 票面利率: 債券形式:
按債券面值平價發行。根據發行時的市場情况確定。石油債券采用實名制記帳式,使用中央國債登記結 算有限責任公司統一印製的企業債券托管憑證。
(viii)(ix)
還本付息方式: 發行對象:
每年付息一次,最後一期利息隨本金一次支付。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有效身份證明的公民及境 內法人(國家法律、法規禁止購買者除外)。
(x)(xi)
發行範圍: 發債理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公開發行。國內發行石油債券,可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 本,樹立本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良好形象。
(xii)
募集資金用途:
02 石油債所籌資金將全部用於青海油田、澀北氣田 項目以及大慶、長慶、塔里木等油氣田開發項目。03 石油債所籌資金將用於大慶、吉林、長慶油氣田 開發、大慶石化煉化設備改造及忠縣到武漢輸氣管 道等項目。
02 石油債發行額度已於 2002 年獲國家債劵發行主管部門批准。石油債券發行方案將以國家債劵發行主管部門最終審批的《發行章程》爲準。債券發行結束後,擬申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或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就發行石油債券的方案,股東:(i)授權本公司向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有效身份證明的公民及境內法人(國 家法律、法規禁止購買者除外)發行 02 石油債及 03 石油債(本决議案須經 國家債劵發行主管部門最終批准後,方可作實);及(ii)授權本公司董事會處理與發行 02 石油債及 03 石油債有關的一切事宜,包括 但不限於:(a)行使本公司的一切權力,决定發行石油債券的時機、條件,選擇及决 定石油債券的上市交易所;(b)(c)(d)制定石油債券的《發行章程》; 簽署與發行石油債券所募集資金用途有關的重大合同;及 辦理與發行石油債券有關的所有其他事項;
—2—
8.9.10.11.審議及批准關於重選王褔成先生作為本公司董事的議案; 審議及批准關於重選鄭虎先生作為本公司董事的議案; 審議及批准關於重選 Franco Bernabè 先生作為本公司獨立董事的議案;及 審議及批准其他事項(如有的話)。
承董事會命 李懷奇 公司董事會秘書 2003 年 3 月 31 日
註釋:
1.2002 年年報包括 2002 董事會報告,2002 監事會報告,2002 經審核的財務報 表供股東審閱。2002 年年報預期將於 2003 年 4 月 30 日或該日之前按本公司股東名册內所 載地址寄發予各股東。2.本公司將於 2003 年 4 月 28 日(星期一)至 2003 年 5 月 28 日(星期三)(包括首尾兩天)暫停辦理股份過戶登記手續。凡 2003 年 4 月 25 日(星期五)下午四時之前其姓名或名稱載 於本公司股東名冊內的本公司 H 股股東及國家股股東均有權出席股東年會。本公司的 H 股股份過戶登記處地址如下: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 183 號合和中心 17 樓 1712-1716 室香港證券登記有限公司 3.凡有權出席本次股東年會於會上投票的股東,均可委派一位或多位人士代表其出席本次股東 年會代其投票。代表人不必是股東。股東如欲委任代表,應首先審閱預期將於 2003 年 4 月 30 日或該日之前寄發予各股東的 2002 年年報。4.5.委任超過一位代表的股東,其代表只能以投票方式行使表決權。
股東須以書面形式委任代表,由委任者簽署或由其以書面形式正式授權的代理人簽署,如委任者 為法人的,應當加蓋法人印章或者由其董事或者正式委任的代理人簽署。如代表委任表格由委任 者的代理人簽署,則授權此代理人簽署的授權書或其它授權文件必須經過公證。國有股持有人最 遲須於股東年會指定舉行時間 24 小時前將經公證人證明的授權書或其它授權文件及代表委任表 格送達本公司董事會秘書局方為有效。H 股持有人必須將上述文件於同一期限內送達香港證券登 記有限公司,方為有效。
—3—
6.擬出席本次股東年會的股東(親身或委派代表)應於 2003 年 5 月 5 日(星期一)或該日之 前,將每份股東年會通知隨附的回條以專人送遞、郵寄或傳真方式交回董事會秘書局。7.本次股東年會預計需時半天,股東(親身或其委派的代表)出席本次股東年會的交通和食宿 費用自理。
8.董事會秘書局的地址如下: 中國 東城區 北京 安德路 16 號洲際大廈
郵政編號:100011 聯系人:李懷奇 電話:(8610)8488 6270 傳真:(8610)8488 6260—4—
1本文由l7bk3yf8ss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中 國 石 油 天 然 氣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PETROCHINA COMPANY LIMITED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註册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2002 年 度 股 東 周 年 大 會 通 知
茲通知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本公司”)謹定於 2003 年 5 月 28 日(星期三)上 午 9 時在中國北京朝陽區新源南路 2 號昆侖飯店(郵政編碼 100004)舉行 2002 股東年會,審 議、批准及授權下列事項: 1.2.3.4.審議及批准關於公司 2002 董事會報告; 審議及批准關於公司 2002 監事會報告; 審議及批准關於公司 2002 經審核的財務報表; 審議及批准按照董事會建議的款額和方式宣派 2002 年 12 月 31 日止的末期股 息; 5.6.審議及批准關於授權董事會決定派發 2003 中期股息事宜; 審議及批准繼續聘任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爲 2003 公司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及 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爲 2003 公司國內會計師事務所,並授權董 事會決定其酬金; 7.審議及批准以特別決議通過公司發行中國石油企業債券的議案。具體發行債券方案如 下:(i)債券名稱: 2002 年中國石油企業債券(簡稱“02 石油債”),2003 年中國石油企業債券(簡稱“03 石油債”),(02 石油債及 03 石油債,合稱“石油債券”)。(ii)(iii)發行主體: 發行總額: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最高爲人民幣 55 億元,其中 02 石油債發行總額最 高爲人民幣 15 億元,03 石油債發行總額最高爲人 民幣 40 億元。(iv)債券期限: 中長期(指一年以上)。
—1—
(v)(vi)(vii)
發行價格: 票面利率: 債券形式:
按債券面值平價發行。根據發行時的市場情况確定。石油債券采用實名制記帳式,使用中央國債登記結 算有限責任公司統一印製的企業債券托管憑證。
(viii)(ix)
還本付息方式: 發行對象:
每年付息一次,最後一期利息隨本金一次支付。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有效身份證明的公民及境 內法人(國家法律、法規禁止購買者除外)。
(x)(xi)
發行範圍: 發債理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公開發行。國內發行石油債券,可拓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 本,樹立本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良好形象。
(xii)
募集資金用途:
02 石油債所籌資金將全部用於青海油田、澀北氣田 項目以及大慶、長慶、塔里木等油氣田開發項目。03 石油債所籌資金將用於大慶、吉林、長慶油氣田 開發、大慶石化煉化設備改造及忠縣到武漢輸氣管 道等項目。
02 石油債發行額度已於 2002 年獲國家債劵發行主管部門批准。石油債券發行方案將以國家債劵發行主管部門最終審批的《發行章程》爲準。債券發行結束後,擬申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或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就發行石油債券的方案,股東:(i)授權本公司向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合法有效身份證明的公民及境內法人(國 家法律、法規禁止購買者除外)發行 02 石油債及 03 石油債(本决議案須經 國家債劵發行主管部門最終批准後,方可作實);及(ii)授權本公司董事會處理與發行 02 石油債及 03 石油債有關的一切事宜,包括 但不限於:(a)行使本公司的一切權力,决定發行石油債券的時機、條件,選擇及决 定石油債券的上市交易所;(b)(c)(d)制定石油債券的《發行章程》; 簽署與發行石油債券所募集資金用途有關的重大合同;及 辦理與發行石油債券有關的所有其他事項;
—2—
8.9.10.11.審議及批准關於重選王褔成先生作為本公司董事的議案; 審議及批准關於重選鄭虎先生
作為本公司董事的議案; 審議及批准關於重選 Franco Bernabè 先生作為本公司獨立董事的議案;及 審議及批准其他事項(如有的話)。
承董事會命 李懷奇 公司董事會秘書 2003 年 3 月 31 日
註釋:
1.2002 年年報包括 2002 董事會報告,2002 監事會報告,2002 經審核的財務報 表供股東審閱。2002 年年報預期將於 2003 年 4 月 30 日或該日之前按本公司股東名册內所 載地址寄發予各股東。2.本公司將於 2003 年 4 月 28 日(星期一)至 2003 年 5 月 28 日(星期三)(包括首尾兩天)暫停辦理股份過戶登記手續。凡 2003 年 4 月 25 日(星期五)下午四時之前其姓名或名稱載 於本公司股東名冊內的本公司 H 股股東及國家股股東均有權出席股東年會。本公司的 H 股股份過戶登記處地址如下: 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 183 號合和中心 17 樓 1712-1716 室香港證券登記有限公司 3.凡有權出席本次股東年會於會上投票的股東,均可委派一位或多位人士代表其出席本次股東 年會代其投票。代表人不必是股東。股東如欲委任代表,應首先審閱預期將於 2003 年 4 月 30 日或該日之前寄發予各股東的 2002 年年報。4.5.委任超過一位代表的股東,其代表只能以投票方式行使表決權。
股東須以書面形式委任代表,由委任者簽署或由其以書面形式正式授權的代理人簽署,如委任者 為法人的,應當加蓋法人印章或者由其董事或者正式委任的代理人簽署。如代表委任表格由委任 者的代理人簽署,則授權此代理人簽署的授權書或其它授權文件必須經過公證。國有股持有人最 遲須於股東年會指定舉行時間 24 小時前將經公證人證明的授權書或其它授權文件及代表委任表 格送達本公司董事會秘書局方為有效。H 股持有人必須將上述文件於同一期限內送達香港證券登 記有限公司,方為有效。
—3—
6.擬出席本次股東年會的股東(親身或委派代表)應於 2003 年 5 月 5 日(星期一)或該日之 前,將每份股東年會通知隨附的回條以專人送遞、郵寄或傳真方式交回董事會秘書局。7.本次股東年會預計需時半天,股東(親身或其委派的代表)出席本次股東年會的交通和食宿 費用自理。
8.董事會秘書局的地址如下: 中國 東城區 北京 安德路 16 號洲際大廈
郵政編號:100011 聯系人:李懷奇 電話:(8610)8488 6270 傳真:(8610)8488 6260—4—
第四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中长期发展计划和科技计划是股份公司中长期业务发展计划和生产经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科技计划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股份公司科技计划的宗旨是:紧紧围绕股份公司核心业务的战略目标,实施科技创新。针对制约生产经营的重大关键技术,组织科技攻关和新产品开发,提高股份公司的整体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条 股份公司科技计划应坚持市场导向,择优选择实施单位,并把自主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消化吸收相结合。
第四条 股份公司科技计划管理应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有利于发挥股份公司、专业公司和地区公司(子公司)三个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章 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
第五条 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是指股份公司五年科技发展计划及十五年科技发展规划,属于股份公司中长期业务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要依据股份公司中长期业务发展战略编制。股份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编制由科技与信息管理部归口组织。
第六条 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技术发展趋势及前瞻性预测;
3、科技发展战略及规划重点目标;
4、重点研究内容及实现的经济技术指标;
5、主要保证措施。
第七条 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编制应在下一个计划期的前两年启动,于计划期的前一年12月底完成。主要编制程序为:
1、首先由股份公司科技与信息管理部根据股份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出股份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编制思路;
2、各专业公司科技与信息处根据本公司科技发展需要,组织编制股份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本专业板块部分,报股份公司科技与信息管理部;
3、科技与信息管理部组织汇总平衡,形成股份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草案);
4、经股份公司审查批准后,形成股份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
第八条 股份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随产业发展需求变化进行滚动性调整。
第三章 科技计划
第九条 科技计划的编制应以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为依据,以生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并纳入股份公司业务发展计划进行管理。
第十条 根据“石油人字[1999]第七号”文明确的股份公司机关职能和专业公司职能范围,科技计划由股份公司科技管理部门归口组织,并实行分级管理。
1、国家级科技项目由科技与信息管理部归口组织,其中生产性研究项目由专业公司管理。
2、股份公司科技计划由科技与信息管理部负责组织编制,并负责组织共性、跨专业板块研究项目。
3、各专业公司科技与信息处负责组织股份公司科技计划本专业板块部分的编制和项目实施,并负责组织审查地区分公司科技计划。
4、地区分公司技术发展处负责组织分公司科技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并归口组织股份公司级科技项目的申报和实施。
第十一条 科技计划编制
1、地区分公司于8月底前完成本公司下一科技计划的编制和申报股份公司科技项目建议书的编写,并上报专业公司。
2、各专业公司于10月底前完成下一股份公司科技计划本专业板块科技项目的审定和科技计划的编制,上报股份公司科技与信息管理部。
3、科技与信息管理部进行汇总和综合平衡,于11月底前完成股份公司科技计划(送审稿)的编制,上报股份公司审定。
4、股份公司于12月份组织审查科技计划(送审稿)。科技计划经批准后,由股份公司下达。
第十二条 科技计划管理
1、计划检查与监督。股份公司科技与信息管理部负责组织检查、监督股份公司科技计划的执行情况,并与有关部门协调解决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专业公司科技与信息处负责检查、监督股份公司科技计划本专业板块部分的执行情况。
2、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地区分公司技术发展处每半向专业公司科技与信息处提交本单位承担的股份公司科技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专业公司科技与信息处于每年年中组织对股份公司科技计划本专业板块部分的检查,并向科技与信息管理部提交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科技与信息管理部每半年向股份公司提交股份公司科技计划执行报告。
第四章 项目管理
第十三条 科技项目管理是对项目前期工作阶段、运行阶段和后评价阶段的全过程管理。特别要抓好科技项目列入计划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1、科技项目预审。根据股份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和地区公司生产经营需求,地区公司提出科技项目建议书(样本见附件1),报专业公司审查。
2、编写项目开题设计报告。科技项目预审通过后,专业公司科技主管部门指定项目牵头单位编制项目开题设计报告(样本见附件2)。报告中应明确研究的关键技术,技术方案要进行多方面比较,并进行技术和市场风险分析;重大项目应提供有关工程落实情况背景材料。要明确项目的商业价值,对于具有可量化商业价值的项目,应提出具体的经济效益考核指标及相应的计算依据;对不易计算经济效益的项目,应提出可令管理者信服的增加企业竞争能力和市场控制能力的指标;对于为生产经营决策及规划部署服务的软科学研究项目,要落实成果的应用单位,以成果应用实效作为考核依据。
3、科技项目审定。由科技主管部门组织评估机构或由技术、管理等方面专家组成项目审查组,对项目的技术路线、经济技术考核指标及承担单位资质等提出审查意见。
4、对具备招投标条件的项目,由科技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公开招标,择优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具体实施办法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招标办法》(另行下发)施行。
第十四条 科技项目研究周期一般1-2年,最多不超过3年。科技计划下达后,由科技主管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专项合同(合同样本见附件3),并报科技与信息管理部备案。为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问题,凡由生产单位牵头承担的项目,专项合同与生产单位签订,外协单位原则上由生产单位与其签订委托开发合同(合同样本见附件4)。应用基础研究、规划、决策类项目原则上由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规划总院牵头组织,与协作单位签订委托开发合同。
第十五条 为加强项目管理,应根据资金投入力度、研究规模、研究难度和预期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将项目分为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三个层次。对重大项目,科技管理部门应确定归口管理负责人,并在项目承担单位设立项目组,明确项目负责人。
第十六条 项目承担单位完成合同任务或计划终结,应及时向上级分管部门上报项目研究总结报告、合同执行情况评价报告,并申请项目验收。对需要鉴定的成果,由承担单位科技管理部门按程序向股份公司科技与信息管理部申报。
第十七条 项目完成后,科技部门按管理分工组织项目验收。为保证验收质量,可采取现场考察、检测评价等方式或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主持项目验收(项目验收办法另发)。
第十八条 项目验收前,项目承担单位科技主管部门要组织计划、财务、审计等管理部门,根据合同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审计,并提出审查报告。
第五章 经费管理
第十九条 股份公司科技项目经费计划由专业公司科技与信息处提出,科技与信息管理部汇总编制,分别纳入股份公司投资预算和经费预算。科技项目采取分批拨款,拨款计划由专业公司科技与信息处提出,由股份公司计划财务部门下拨到项目承担单位。
第二十条 需要有工程为依托的研究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落实好工程项目匹配资金,并纳入单位资金预算。
第二十一条 科技经费实行预算和决算制度,按项目合同进行管理。项目承担单位在每年年初,要向主管部门上报上年科研经费决算报告。
第二十二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加强项目经费管理,在课题组设立经费使用本,建立经费管理制度,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或挪用。
第二十三条 因特殊原因,需要中途撤消或调整的项目,在项目主管部门做出撤消或调整项目的决定后一个月内,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作出经费决算,连同固定资产购置情况一并报送项目主管部门和拨款财务部门核批,剩余的项目经费由项目主管部门安排用于其他股份公司计划项目。
第二十四条 因项目承担单位原因未履行合同时,股份公司可视情节轻重缓拨或停拨项目经费;严重违反合同时,可追回部分以至全部经费,并由项目承担单位负责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第六章 知识产权管理
第二十五条 依据国家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要求,要加强股份公司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商标等保护。科技主管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科技专项合同时应明确产权关系。凡由股份公司投资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取得的专利技术和成果归股份公司所有,未经股份公司批准不得向第三方转让。
第二十六条 股份公司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由科技与信息管理部归口管理,专利申请和维护费用由股份公司承担。
第二十七条 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专利成果,应及时通过股份公司办理专利申请。待取得专利申请号后,才能组织项目验收或成果鉴定。
第二十八条 项目承担单位取得科技成果后,应及时向股份公司科技成果登记站申请成果登记,并组织好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股份公司专业公司、地区公司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单位具体管理实施细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股份公司科技与信息管理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46、中国重型汽车集团
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汇报材料
一、中国重汽简介
中国重汽的前身是济南汽车制造总厂,1960年生产了中国第一辆重型卡车——黄河牌JN150八吨载货汽车,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字“黄河”。同年5月4日,毛泽东主席亲自观看了样车并给予了充分肯定。1983年第一个引进斯太尔国外重卡技术,为我国重型汽车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1年1月18日新的中国重汽正式成立,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中国重汽新的领导班子面对积重难返的困难局面,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以振兴民族重卡产业为己任,紧紧抓住发展不动摇,迅速恢复了生产经营,当年就实现盈亏持平,企业实现了起死回生的历史转折。
2009年全年产销重型汽车12.5万辆,同比增长11.59%;实现销售收入569.62亿元,同比增长13.79%;实现利税42.51亿元,同比增长19.04%;实现利润33.91亿元,同比增长18.9%,成为国际、国内重卡行业运行质量最好的企业之一,从产销规模上讲已进入世界重卡行业最前列。
今年以来,中国重汽抓住市场机遇,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进一步提高了发展质量,加快了发展速度。上半年累计产销重型汽车115627辆,同比增长69.8%;实现销售收入448.7亿元,同比增长60.99%;实现利税27.78亿元,同比增长140.07%,各项指标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企业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二、企业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基础环境 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中国重汽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指导,以“抓管理、促节能,抓创新、求效益,创建节约型企业”为方针,积极创建节约型企业。同时、中国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尤其重视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应用。
为开展好节能降耗工作,在人员组织上,集团公司成立了以法人为组长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统领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全面系统地推进集团公司节能工作。同时,中国重汽坚持强化制度管理促节能,在节能管理上坚持制度化,集团公司制定有《中国重汽能源管理办法》、《中国重汽用水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办法。集团公司每年同各二级子公司签订《节能降耗任务书》,下达节能指标,明确任务,明确“节能一票否决”责任制度,实施季度检查年考核制度,年初制定《能源管理重点工作实施意见》明确重点,有效地推动了整体工作的深入进行。另外,能源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制度化,实行能源管理工作季度例会制度、节能指标完成情况季度通报制度、节能目标责任书季检查、年考核制度等多项制度,为节能减排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重汽深刻认识到在推进节能减排的工作中,技术改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此要注重通过强化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来提升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尤其要注重推进“两化融合”,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改造提升节能减排。
三、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
中国重汽是典型的离散性传统制造业企业,产品结构复杂,产品供应链长,生产制造过程烦琐,集团公司跨装配、铸造、机加工、化工等多个行业领域,属于资源能源高消耗型企业。另外、重型汽车本身也是一个高耗能产品,也面临着 2 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节能减排的市场考验。
经过持续的推进两化融合,中国重汽深刻认识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和企业效益的目标是一致的,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企业的单位能耗,提升生产能力和效率,实现企业节能减排的目标。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为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下面重点介绍几个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的领域。
(一)依靠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节能重卡产品
在重卡产品的研发设计中,中国重汽不断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打造节能高效新产品。自主研发的CNG和LNG燃气发动机汽车是国内功率最大,水平最先进的清洁能源大功率发动机汽车;中国重汽还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研究,已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将以混合动力城市客车为产品切入点,推广和发展重汽新能源汽车,同时循序渐进地发展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技术。
重卡产品从外观、轻量化、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的匹配等全方位的考虑节能、节材。中国重汽自主研发的HOWO-A7,其驾乘舒适性、安全性、可靠性及电子化水平均已达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用于装配HOWO-A7的手自动一体变速箱,油耗下降5%-10%,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自主研发并批量生产的重卡企业。2010年,重汽打造轻量化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核心是高强度合金车架+汉德森橡胶悬架+铝合金变速箱。“仅采用美国汉德森为重汽车打造的新型橡胶悬架,就比多片簧悬架轻了近500公斤。”
发动机等关键总成自主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12升大马力发动机得到国内外用户好评。近几年相继推出的天然气发动机、电控EGR国Ⅲ排放发动机,完全立足于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外少数企业对国内国Ⅲ排放技术的垄断。国Ⅲ机及 3 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以上真正的核心技术是燃油喷射系统,在与整车匹配时,标定还在其次,关键在于发动机ECU(发动机电子控制单位)定义的电子控制策略,其实这些关键零部件本身就是两化融合的产物。
(二)坚持自主开发为主,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大力应用信息系统
从管理层面方面讲,信息化本身是管理的手段,管理效率的提升有赖于信息化水平的进步,进而通过这些方面对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管理效率提高优化。中国重汽在探索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兼顾节能减排效果,最后创造出一条具有中国重汽特色的、适合重汽发展的以自主开发为主的信息化之路。
在做好信息规划的前提下,中国重汽采用了以自主开发为主、分布实施的信息化发展方式,减小了信息化实施全面铺开的风险,避免了信息建设的仓促上马,盲目投入,造成投入大,产出低的浪费现象。采用这种方式,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重汽先后完成了基础网络、网络安全、网络出口双链路等基础性建设,信息系统遍布产品研发、制造、供应、销售、物流、财务、日常管理等各大应用领域。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减少图纸的消耗,减低不合格品率和废品率。下面重点介绍几个典型领域。
一是在产品研发领域,依托国家863计划“重型汽车集成开发技术”项目成功实施了“中国重汽数字化设计制造平台” 信息系统。系统将数字化设计(CAD、CAM)和数字化产品数据管理(PDM)集成到一个平台上。设计数字化技术集成了现代设计过程中的多项先进技术,如智能设计、虚拟制造技术、标准化技术、产品数据管理技术和并行工程等。管理数字化通过实现企业内外部管理的数字化,促进企业重组和优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中国重汽数字化设计制造平台》的实施解决了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 4 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力薄弱等问题,基本实现了产品设计、生产、试验、管理和维护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平台实现了远程协同设计,远在不同城市的设计人员能同时设计一个零件上的不同单元,并组装在一起。直接和间接的实现了企业节能减排的目标。
二是在生产制造领域利用信息化实现“拉动式”订单生产。中国重汽自主开发了TRP3000生产管理系统及敏捷制造执行系统,在统一平台上集成了物资管理、车辆档案管理、整车库存管理、车间管理、作业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调度、质量控制、设备故障分析、网络报表等管理功能,可以同时为生产部门、质检部门、工艺部门、物流部门等提供信息服务,协助企业减低成本、按期交货,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创造了一个快速反应、有弹性、精细化的制造业环境。在中国重汽的工厂,结合零部件及产成品标准化、射频识别技术和无线扫描技术,每安装一个配件都能在系统里记录下相关信息,同时每一个工位上扫描的每一块零部件的信息也都汇集到系统里。在中国重汽,依靠安装在驾驶室上的一块智能芯片,这张小小的芯片就是每一辆卡车的一个电子身份证,并随车销售给用户,我们全中国,包括世界上的客户,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来检索车辆处于什么状态。通过网络和全球定位系统,不仅客户知道自己的车况,零部件供应商也能了解到总装线还需要多少配件,这种随时随地的联系,使企业实现了整车销售和零部件采购“零库存”。就是这种模式每年节约流动资金有20亿元,与原来相比,不仅成本能下降2%左右,同时大大节约了能源消耗。
三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围绕中国重汽整车和零部件的订购、销售、财务、物流、售后服务领域,为企业量身定做了销售、服务一线通信息管理系统,中国重汽电子商务平台信息系统。系统将用户、销售网络、服务网络、卡车制造厂和销售管理部门有机融合到一个高集成平台上,实现了订单管理,销售资源管理,5 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车辆委改管理,车辆发运管理,销售回款付款管理,车辆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管理、备件管理、车辆用户管理等功能,为集团决策层提供了有效监控管理手段和准确的市场分析数据,为集团公司带来数亿元的经济效益。
系统利用RFID、GPS、GPRS、自主研制的各种通信设备,实现了车辆出库、车辆入库、车辆盘库、车辆交接等业务环节车辆的定点定位管理,避免了人员录入系统造成的数据滞后问题,使数据更加实时、准确,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针对车辆发运途中的违规发运情况得不到有效监控的情况,自主开发了车辆移动定位的监控功能,不仅可以实时看到车辆运送的情况,还能回溯车辆的运送轨迹,规避了车辆绕远、违规载货、套取运费情况的产生,每年为集团公司带来了上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通过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平均可以为中国重汽带来如下的经济效益:库存下降10%~20%,延期交货减少20%,采购提前期缩短20%,停工待料减少10%,制造成本降低5%,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30%。这些无比辉煌的数字对一个企业不仅意味低廉的成本和巨大的利润,同时,其所能带来的无形的社会效益同样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直接或间接地实现了企业节能减排的目标。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发展发动机再制造,实现循环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大力发展再制造循环经济,中国重汽复强动力公司是国内最早、目前规模最大的再制造试验基地,已发展成为专业化发动机再制造企业,被选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成为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为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2010年上半年产销再制造发动机9341台,与旧机回炉相比节约 6 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用电975.37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3511.13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3.5吨节约钢铁5280吨。以每台再制造发动机售价3万元计算,实现产值2.8023亿元,实现利润400万元。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公司在徐滨士院士的指导下,与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紧密合作,坚持技术创新、攻克关键技术,探索构建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既循环又经济,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再制造模式”。经过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信息化管理和逆向物流体系,积极参与多项再制造国家标准编制,具备了先进的绿色拆解、环境友好的清洁生产技术手段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表面工程加工手段达到了国际领先。
我公司在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项目建设期间,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手段和信息技术,从回收废旧发动机,经过专业化拆解、检测与清洗、高技术修复与升级等环节,无不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的。我公司自主开发了《复强动力服务备件一线通》,实现了回收、再制造发动机售后服务和备件供应、索赔追偿等业务功能。旧机零部件的磨损度等的检测、分析、高技术修复等技术难题,引入了物理清洗系统、循环水处理系统、自动化试验设备等一批先进的信息技术及设备,实现了再制造过程的高效清洁、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
(四)信息化在铸造热加工行业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中国重汽动力公司铸造厂在设计和制造方面的信息化体现有:
1、在铸造模具的设计制造中使用先进计算机技术
CAD/CAM一体化技术已在中国重汽铸造厂中广泛使用,目前二维设计使用的软件是AutoCAD,三维设计使用的软件是有Pro/E。CAD/CAM/CAE的应用,显示了用信息技术带动和提升模具工业的优越性。
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2、型腔模具加工采用铣削加工手段。高速加工具有工件温升低、切削力小、加工平稳、加工质量好、加工效率高(为普通铣削加工的5~10倍)及可加工硬材料(可达60HRC)等诸多优点。高速加工技术引入模具工业,提高了模具精度,大大缩短了模具制造时间。据统计,对于一般复杂程度的模具,HSM加工时间可减少30%以上。
3、精密、复杂、大型模具的发展,对检测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精密模具的精度已达2~3μm,铸造模具的精度要求也达到10~20μm。中国重汽铸造厂拥有德国生产的三坐标测量机,具有数字化扫描功能,可以实现从测量实物到建立数学模型,输出NC代码,最终实现模具制造的全过程,成功地实现逆向工程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开发和应用。
4、用户要求模具交付期越来越短、模具价格越来越低。为了保证按期交货,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成本已成为模具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采用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集成化管理,对于模具企业,已是一项极待解决的任务。中国重汽铸造厂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从生产计划、工艺制定,到质检、库存、统计、核算等,普遍使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厂内各部门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共享信息。
四、信息化应用促进中国重汽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近几年,中国重汽利用信息技术紧抓节能目标不放松,节能减排成绩显著,生产单量份卡车能耗由2005年1.54吨标煤下降到2009年的1吨标煤,降幅达40%,在节能量上,已超额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2010年上半年实际生产消耗能源8.27万吨标煤,同比增长17.5%;耗新水157.73万吨,同比增长13.57%;工业总产值3703626.55万元,同比增长77.4%,万 8 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经验交流材料汇编
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0357吨标煤/万元,万元产值耗能0.022吨标煤,万元产值耗水0.43吨,同比分别下降33.8﹪和29.18﹪;水重复利用率93.3﹪;实现工业产值综合节能量5.19万吨标煤,这些指标大幅降低的实现,信息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一五”以来,中国重汽始终坚持通过两化融合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把握和贯穿“用更少的资源,造更多的重卡”企业理念。省、市政府多次给予肯定并授予荣誉称号,其中已连续三年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山东省先进节能企业和信息化先进企业。
五、下一步工作
中国重汽将继续大力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两化融合为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提供支撑。促进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企业能源系统的优化与合理利用,减少工业产品使用过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促进节能减排新兴产业发展,达到节能减排和推动“两化融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