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
第一部分
议论文答题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 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 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 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 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 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
1、明确论据类型;
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 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
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做这类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 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
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 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 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
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
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 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 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 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
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
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 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
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结尾的内容”回答。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说明文的阅读考点和方法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 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 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 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
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 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 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
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 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
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 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 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
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 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 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 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 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答题基本模式:运用了**说明方法,说明了**的特点(特征),把**说明的准确 具体(生动形象)等,具有**的作用或好处。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 序有。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活板》一文是按活板制作的程序写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 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 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六、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简明、生动,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答题基本模式:
先解释原词的含义,再分析在本文的作用,更准确严密(生动形象)(具体可信)(简明扼要)的说明了**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生动的特点。
七、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3、并列式:考试复习中还要注意新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积累以及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的试题的积累。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诲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第二篇:初中记叙文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文段主要内容的把握
1、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概括主要的故事情节
以上两类题都可用“某人干某事”的格式进行概括,注意明确人称、理清记叙的顺序。
3、分析思路
格式:以„„为线索,通过对„„的叙述(描写、回忆等)表达(现)了对„„的„„之情。
注意:可以作为线索的有:人、事、物、情、时间、空间
二、人物形象
1、人物性格特点、品质的把握
紧扣文段内容进行归纳、也可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作为参考。可以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塑造人物的方法来把握人物性格
(抓肖像;抓语言;抓动作或所做的事;抓神情;抓心理;抓人物间的关系)
2、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必须结合上下文,注意表述时的人称
3、人物情感变化
紧扣文章内容,提取关键词答题。注意提示词,以确定查找范围 4对人物塑造的方法和作用(1)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按描写的详略分:白描(概括描写)和形象描绘(细节描写)
按描写的内容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神态描写 按描写的角度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
***对次要人与事的描写主要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衬托)主要人与事,突出主要人与事的特征,表现人物的情感倾向。
表述方法:(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例如:本文(某句)通过„„描写来塑造了一个„„的人物形象(2)作用
通过„„描写,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心情)***方法点拨:
考察人物形象塑造解题思路应该分四步:
首先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分析人物,可从三个方面入手:①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②着重分析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的矛盾冲突;③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然后找出文章中关于这个人物生活的环境及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5、谈谈你对文中某一人物的看法,并说说你自己的经历 可围绕人物某种品质展开
三、仿写
要求:句式相同,内容一致,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作用①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②衬托人物性格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揭示(突出)文章主题 有时也渲染气氛,为故事情节做铺垫
2、自然环境
①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② 渲染(烘托)某种气氛
③ 烘托人物心理(感情),表现(衬托或突出)人物性格 ④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⑤ 揭示主题
⑥ 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或性格特征 答题方法: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手法作用等。
做这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一定要具体点明其特点手法作用等,如“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渲染了„„的气氛;为下文写„„做铺垫;揭示„„的主题等。”
五、关键性语句的理解分析
关键性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 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 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 起承转合的句子(即相互照应和过渡的句子)④ 总结全文的句子 ⑤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1、抓关键字、词
例:某字(词)生动形象地(传神地、准确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情(心理活动),刻画了„„的形象。
注意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倾向
2、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和特点
此题一定要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去,联系上下文进行品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分析理解 ① 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记叙 A顺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C插叙:对故事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作用: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3 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 同
二、人物形象4对人物塑造的方法和作用 ② 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比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事、物的„„特点 拟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或动作,使物人格化。
夸张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的„„特征,揭示了„„的„„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于是,条理清晰,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
对偶 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人注意与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反问 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态度鲜明,加强语气,给人以不可辩驳的力量 引用 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说服力
反语 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增强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对比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强烈反差,加深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③ 常见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适合文段的:象征、对比、烘托、托物寓意、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夹叙夹议)、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卒章显志等。
适合句子的:对比、烘托、铺垫、悬念、照应、讽刺、直接描写或间接描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衬托(含正衬、反衬)、开门见山、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六、结构
1、标题
① 理解:表层意思+内涵
② 作用 A点明主要内容 B吸引读者 C文章的线索
2、文段的特点、作用
(1)开头:①开篇点题②设置悬念,引人思考(引出下文)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为下文做铺垫⑤环境描写,此处一般为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2)中间: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总结上文③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3)结尾:①以高潮结尾,引人深思②采用六百,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突出(升华)主题,使人物形象更高大④总结全文⑤画龙点睛
七、拓展(表述要有自己的心得)(注意表述时的人称)
1、结合自身实际(经历)谈收获(感想)
2、联系实际,谈从文中受到的启发
3、联系生活,谈对文中语句的理解
4、把握作者写作意图,感情倾向
第三篇:记叙文答题技巧总结
记叙文答题技巧总结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第四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中考记叙文要求
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结合内容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知识梳理
(一)明确记叙文知识要点
1、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描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体。
2、记叙文的分类
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记叙文是以情感人
(1)侧重写人的记叙文
如:《我的母亲》《老王》《背影》《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忆冼星海》《邓稼先》
从事件中分析人物,在言行中概括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点。
(2)写事的记叙文
如:《社戏》《风筝》《羚羊木雕》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
如:《春》《济南的冬天》抓住写景手法,景物特征,分析作者情感。
(4)表达方式:5种
①记叙:概括叙述、详细叙述
②议论:
开头议论:开篇点题,统领下文
文间议论:承上启下,揭示意义
结尾议论:揭示或升华主旨,画龙点睛
③抒情:真切强烈,震撼人心。
④说明
⑤描写
(5)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细节描写细微具体人物环境场面。
三、常见题型解析
1、题型一:题目设题
题目的含义、题目的作用、拟题、寻找线索。
①标题含义
A、一语双关的题目最容易考查其含义,表层意从字面上很容易把握,深层意要联系全文甚至主旨方可把握出。
B、运用修辞的题目也容易考查含义
思路:一语双关,表面上指……,又指……。概括了……的事件,表达了……的情感,暗示了……的主旨。或者:运用…修辞,写出……
②标题作用
内容上:(同题目含义)点明……、概括……事件、表达了……感情、表达了……主旨
结构上:是否是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参考)形式上: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③拟题(只要对的,不要贵的):以核心人物为题:《老王》《藤野先生》;以核心事件为题:《登上地球之巅》;以核心事物为题:《风筝》;以季节为题:《春》《济南的冬天》;以独特的视角为题:《背影》《台阶》;以主旨为题:《伟大的悲剧》;以情感命题:《爱》;以线索为题:《羚羊木雕》;寻找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题型二:情节设题
①概括全篇内容、概括部分情节、梳理心情变化、概括全文内容
基本思路:人物+事件+结果,时间、地点、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可以有,尤其是结果一定要有。注意: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事件,(插叙的事情排除掉);如果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
②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③梳理心情(感情)变化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小结:完善情节链、完善变化链
3、题型三:人物形象设题
①分析人物的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思路:抓住文中抒情议论句,体会作者情感,用赞美(贬斥)的语言概括。是一个……的人。从文章……看出来。要巧借文章中的词语是否要结合内容分析
②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侧面描写:作者通过对周围人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细节描写:即特写镜头,以突出人物心情或品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③评价人物形象
基本思路:性格特征+评价
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模版。
(有模板,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升华、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④揣摩心理
出题类型:补写心理
思路:明确人物此时此境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
注意: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考试中建议用第一人称)。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4、题型四
句子设题
(1)重点句子理解(作用)
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的作用。有利于突出……。(往主旨上靠拢)
(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全文设置了……的情感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等。
中间:承上启下:与上文的……呼应;引出下文的……;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做铺垫。
结尾:照应开头,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回味无穷;总结全文,突出、深化……的中心。
过渡句的作用:
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
(3)描写句理解(作用)
①人物描写句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人物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②社会环境描写句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
③文采句赏析(表达效果)
思路:修辞(+阐述)+内容+情感
语言组织: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地写出了……的内容(动作、心理、神态等),表达了……的情感。
注意:在适当地方加上炼字内容。给整个句子以综合评价。
5、题型五:段落设题
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对下文起到……的作用。(结构)
注意: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①开头段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结尾段作用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题旨;深化或升华主旨,强化作者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思,余味无穷;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呼应开头,首尾圆润,浑然一体。
③环境(景物)描写句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突出人物……的性格。烘托了人物……的心情等。(回答要具体)
④中间(非开头结尾)段落
过渡段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内容
只承上:总结上文……内容
只启下:引起下文……内容
铺垫段:为下文……作铺垫
6、题型六:词语作用/妙处/表达效果
常考的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副词;褒义贬用、贬义褒用;语境词等。
方法指导:带句解词;有修辞要写出所用……修辞;有的写出……心情,表现了人物……性格,表达了……的情感。突出了……的中心。
注意:结束时最好有综合性评价语。
此题型还有: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调换另一词
解题模式:
首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其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或哪个表达效果更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好在哪里);最后,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好在哪里)还有: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
思路:就近、就前原则
例如:“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微博]应该接纳他,认可并鼓励他。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快乐,才能走向梦想。”
“这样”指的是?“这”是近指,“那”是远指。
还有:其他词语指什么,根据语境推到判断出所指
还有:词语是否矛盾,有些词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各有所指,寄寓深刻的用意。
7、题型七:记叙顺序设题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时间)记叙。
作用:叙事条理分明,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完整清晰。
②常考的是倒叙、插叙的辨识及其作用。
插叙的作用:这段插叙,补充了……的内容,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翔实,故事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
倒叙及其作用:有两种倒叙形式:第一种是首尾照应,中间回忆。这种形式的倒叙作用是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第二种是把事情的结果写在前面,这种形式的倒叙作用是取得设置悬念、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第五篇: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考点及答题技巧
l、考点:记叙文的标题
常见题型:
(1)标题有什么作用?(或问文章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方法:标题的作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叙述的对象;揭示(暗示)文章主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一语双关。(2)标题的含义:需要从两方面回答①表层含义;②深层含义 例如:①文章题为“背影”,有何作用?(《背影》)
答:题目“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思路更清晰,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背影的难忘深情。②《蜡烛》一课的标题有何含义?
答:题目“蜡烛”表层含义是指文中南斯拉夫老妇人在苏联青年坟头点亮的蜡烛,深层含义是指蜡烛所象征的革命烈士的生命之光,抵御外敌、保家卫国的精神,对红军烈士的哀思及两国人民的战斗情谊。
2、考点:内容概括
常见题型:(1)请概括选文的内容
(2)文章为刻画人物写了哪几件事?请加以概括。
(3)梳理故事情节,用简洁的文字填写下面的横线。(链式概括)答题方法: 人(物)+(核心)事件+结果(注意:有些文章,人(物)中的“物”
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
例如:(1)请概括《芦花荡》第55-63段的内容。
答:老头子(人物)设计报复鬼子(核心事件)为大菱报了仇,尽泄心中之恨(结果)。
(2)《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为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写了哪些事情?请概括出其中三件。
答:阿长睡觉时爱摆成一个“大”字形;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阿长想方设法给“我”买来《山海经》。
3、考点:人物描写方法—一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有时还用侧面描写。
常见题型:某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描写,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人物***情感(心理),突出其***特征。例如:①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老王》)分析:本句运用了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生动传神地突出老王病入膏肓、生命垂危的状态。②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我没脸见人。”(《芦花荡》)
分析:本句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老头子在大菱受伤后深切的内疚和自责,表现了他过于自尊自信的性格。
③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台阶>)
分析:本句运用了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 了父亲在新屋建成时内心的极度喜悦之情,体现了他老实谦卑的性格。
4、考点: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答题方法:以题干人称开头(某某某想),用第一人称的角度表达。内容上联系上下文,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1)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芦花荡》)
答:二菱心想:老头子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真是个足智多谋的老英雄啊!他巧设机关,引诱鬼子,不费一枪一弹,教十几个鬼子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我要告诉大菱去。(2)试揣摩《蜡烛》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答:老妇人想:孩子,你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悲痛。你的战友来了,赶走了德国鬼子,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我心中充满感激和敬意。孩子们,你们一定要打败德国侵略者,胜利归来。我不敢回头,因为我无法承受心中的悲痛。
5、考点: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
答题方法:景物描写作用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心情;③照应文章„„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④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答题格式:这处景物描写写出景物的„„特点,渲染了„„气氛(或烘托某人„„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是为下文做铺垫)
例如: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一节开头)答:这处景物描写写出景物凄凉昏暗的特点,渲染了纪念地悲哀的气氛。”
(2)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芦花荡》倒数第2段)答:这处景物描写写出景物芦花优美的特点,烘托老头子痛打鬼子为大菱报仇后的愉快心情。(3)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芦花荡》第55段)
答:这处景物描写写出天气闷热的特点,为下文鬼子下水洗澡落入老头子的机关埋下伏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6、考点:文章语段的作用分析
答题方法: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
①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设置悬念。结构上: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②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
③文末:内容上:点明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照应,是文章结构圆合。
例如:分析下列语段的作用。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开头)答:内容上开篇点题,设置悬念;结构上引出下文。(2)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台阶》最后一段)答:内容上深化主题;结构上:总结全文
(3)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台阶》第9段)答:这段文字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7、考点:句子理解
常见题型:结合课文,请谈谈你对xxx句话的理解。
答题方法:先判断这个句子是什么类型句,如修辞句、主旨句或哲理句,然后结合上下文,抓住有比喻义或深刻含义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分析。
例如:(1)请结合《蜡烛》一文,谈谈你对“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的理解。答:这是本文的点睛之笔,运用了形象的比喻。“火焰” 喻指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南斯拉夫母亲崇高真挚之爱以及两国军民的情谊。这种用血肉凝成的爱和军民情义将跨越国界,永存于世人心中。
(2)谈谈你对《老王》最后一句话含义的理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答:这是本文的主旨句。在作者看来,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感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主要是物质上的帮助,缺乏心灵上的关注,觉得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8、考点:语言赏析题
常见题型:(1)请分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请赏析下列句子:“„„”。
语言赏析包括对某个词语或整句话的赏析,通常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赏析:(1)修辞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反语等)(2)人物描写角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3)从动词、形容词、叠词、大词小用、贬词褒用等角度赏析词语的生动传神。
答题方法:先判断这个句子是什么类型句,如运用xxx修辞、运用xxx手法描写人物,然后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内容进行理解分析。
例如:(1)请分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赏析:这个句子是人物的动作描写。“攀”“缩”“微倾”这三个词细致生动地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艰辛,体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2)请赏析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狠狠”、“钻”这些传神的神态动作,生动地写出苇子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烘托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旺盛的生存力量。
9、考点:联系文章的具体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答题方法:先说人物性格,再联系原文句子分析。(注意:分析选文人物性格,要求起码要写上三点性格,一般用三四个四字词语进行评价)
答题格式:文中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如“„„”中可以看出。例如:(1)联系《芦花荡》全文内容分析老头子的性格。
分析:文中体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敢作敢为、爱憎分明的性格,如老头子
在护送两个女孩子去找队伍过程中的言行,大菱受伤后他内心的自责以及后来机智巧妙成功地对付了十几个鬼子的英雄行为中都可以看出。
(2)联系课文《信客》第二、第三小节内容,分析信客的性格。(《信客》)
分析:文章第二、三小节中体现了信客任劳任怨、待人宽容、真诚守信的性格,如第二小节他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充当代理人的事迹可以看出;再如第三小节他惨遭顾主打骂诬陷也可以看出。
10、考点:写作手法(也叫表现手法)一般常考的有:(对比烘托、伏笔铺垫、前后照应、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线索贯穿、顺叙插叙)等。
常见题型:分析某段落的写作方法,以及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题方法:先说运用了„„写作方法,再结合上下文或主题说明其作用
注意:以下几中写作手法的作用是(1)对比的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2)伏笔铺垫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前后照应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突出文章主题(4)欲扬先抑的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5)以小见大作用:小处着笔选材,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答题格式:运用了„„写作方法,它的作用是„„
例如:(1)《阿长与山海经》全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全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它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特点,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2)《背影》开头结尾都提到了父亲的背影,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了首尾照应的写作手法。作用是:使文章浑然一体,突出了父爱子,子思父的主题。(3)课文《台阶》中,作者前文描写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用了大量笔墨,后文写造新
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的作用是:通过写三石板的来历,写出了当年父亲的力气是那么大,可如今却闪腰了,突出表现了父亲年岁已高、身体日渐虚弱的情况。
1l、考点:表达方式有5种: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常见题型:区分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区分方法:(1)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3)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的表达方式。
(4)议论: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表达方式。
(5)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例如:请写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1)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议论)
(2)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描写)(3)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抒情)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说明)(5)学校请了一位名师给我们班上一节课。(记叙)
12、考点: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
答题方法:一定要注意眼观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词语的独特含义(作 用)。
例如: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和作用
(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
定价钱。
“聪明过分”“聪明”原是褒义词,此处含贬义,“愚蠢”的意思,这里表达了作者
对当时不理解父爱的反思,内疚和自省。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 事情。
“文明”在文中实际是指“掠夺”的意思,该词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辛辣地讽 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
13、考点:结合生活实际谈对人物、对文章、对某句话的感受(启示)答题方法:先谈我的感受(启示),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注意:有时候是 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谈,要认真审清楚题目)
答题格式:我的感受(启示)是„„如在我的生活中„„
例如:学习《背影》这篇课文,你一定有所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答:我的感受是:年轻的我们有时候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亲人对我们的付出,常常自以为是,在言语中伤害了他们。如在我的生活中,父母亲常叮嘱我要多穿衣保暖,我却为了风度不要温度,还时常嫌弃他们韵唠叨,说一些厌烦他们的话语。
总结:记叙文阅读须把握的原则是: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