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评价设计:
1、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文章内容,读重点语句,品味文章思想内涵和写法,完成目标一的内容,达成率95%。
2、在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比较阅读法,完成目标一的内容,达成率90%。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新世纪,成功举办奥运会、加人WTO、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预习导学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搽玄虚省悟自欺欺人渺茫脊梁诓骗怀古伤今
2、走近鲁迅
3、背景简介
一九三一年以前,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三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寄希望于国联,希望国联能赶走日本,国联却承认了日本在东北的权益。一九三四年七月,蒋介石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公开叫嚣:“日本的军事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充足,三天之内就可以占领中国所有沿江沿海。” 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适逢国民党政府要员戴季陶打着“为国消灾”的旗号在杭州灵隐寺大肆烧香拜佛。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4、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三、学习研讨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4、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2)文中第8段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什么人?“一部分人”又指的是什么人?
(3)“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三)欣赏品味
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四)课堂训练
1.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四、延伸拓展
请运用驳论就以下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金钱是万能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
五、教学反思
第二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材分析:
鲁迅的作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语文教材多次改版之后,依旧存在于九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它作为第五单元第一篇重点讲解的议论文,凭借着短小精悍的结构、灵活的写法成为驳论文中的典范。另外,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中国人沉浸在失败的阴影中,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鲁迅先生凭着爱国的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发出了中国人自立自强的呐喊。这篇文章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树立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并且拥有自己对事物、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就更需要我们老师加紧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在学习议论文的手法等知识点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培养学生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熟读文章,课前掌握文中重要的字音字形及作者名片。(2)整体感知文章,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通过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爱憎分明的立场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强大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体会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驳论方法。
2.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七.教学方法:
圈点勾画法; 小组讨论法; 教师讲解引领法; 分析法; PPT展示法;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任务布置 1.课时导入:
同学们,在这里我想提出两个因果关系的证明,请同学们判断是否成立 因为:(1)王二爱吃烤猪蹄(2)王二是中国人 所以:中国人都爱吃烤猪蹄
同学们认为,这个命题是否成立——由此引出驳论文的知识点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由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写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鲁迅先生批驳的是哪种观点——由此引出鲁迅先生的介绍。
2.预习任务布置:
课前掌握课后重点字音字形及作者名片,熟读文章,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掌握驳论文的文体知识
(二)预习检测 整体感知文章
1.重点字音字形、作者名片、驳论文基本文体知识检测和讲解 2.对方观点是什么?他的依据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他是错误的?
3.针对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给出的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是什么?
(三)小组交流讨论
1、分析“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句话中各种人具体指什么?
2、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四)教师精讲
品析:下列句子中的“中国人”有何不同含义? 1.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3.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五)课堂检测
鲁迅先生认为,我们要做一个“不失掉自信的中国人”,可见自信的重要性,请以“——+自信=——”为模板,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六)小结提升 语言总结:
各种灾难与中国历史相伴相生,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百多年的屈辱史,每一章都是充满正义与邪恶、光荣与耻辱、顽强与脆弱的斗争,中华民族始终未屈服,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靠的就是相信自己。“神舟”七号遨游太空,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60年华诞沧桑巨变!做一个不失掉自信的中国人,挑起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脊梁。
九.教学反思:
等待教学工作结束,针对课堂上学生的具体反映和出现的状况,对本次的教学设计,做出适当的调整。
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中 ┏自夸“地大物博” ┓
国 ┏敌论据 ┃ 只希望国联 ┃┓
人 ┃ ┗ 一味求神拜佛 ┛┃ 以偏概全 失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掉 ┃直接反驳:┏失掉“他信力” 自 ┃ ┗发展着“自欺力”
信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力 ┃ ┗ 论据:从古到今
“中国的脊梁”
了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吗
第三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的: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媒体设计
录音机、电脑、投影仪教学时数:1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
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T、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或间接批驳;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这篇也是一样。
三、研习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速读文,扫清字词障碍。
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诵读第1—段,讨论探究: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第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丁。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欣赏品味
.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堂训练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堂小结
通过这节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说说它和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有什么异同。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2.分小组搜集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中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现状调查》。
第四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驳立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2、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教学重点:
本篇文章的驳论方式。三、教学难点
1.学习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感。2.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四、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请大家回想一下在我们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都学过鲁迅先生的哪些文章呢?(生答: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很好,人们常说鲁迅的文章犀利如刀,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入敌人的心脏,在这些文章中,你们有这样的体会吗?(生答:没有)是的,这些文章表现出来的是对童年与故乡的怀恋之情。好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风格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文章,它是一篇驳论文。(板书题目作者),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以他独特的方式击中敌人要害的。
假如你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错误论调,你将怎样批驳? 生1: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强大、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均可证明,21世纪是中国的舞台。申奥成功、加入WTO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中国正如一颗冉冉升起的巨星,光芒万丈。这难道能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生2:这是一种蓄意的诋毁,通过恶意损害党的形象,伤害民众的感情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非常好,中国的确是日渐强大起来了。接下来、让我们坐着时光机器去看看70年前鲁迅先生是怎样批驳这一荒谬论调的。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见ppt)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篇文章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这个笔名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才开始使用的。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
他的文章多有隐晦和含蓄之处,随着时代久远呢,我们理解起来就比较有难度,所以了解写作背景是理解这篇文章的第一把钥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鲁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出这样深沉的呐喊的。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1931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上层。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三)检查预习情况
(见ppt)
字词。好了,了解这些之后呢,我们来看看这一课的字词。课前老师叫同学们熟悉一下课文,注意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不知道大家去做没有,同学们看到屏幕上的字词。(PPT)
同学们动动手,把没弄明白的字音和词义标注一下。下面咱们再来齐读一遍这些词语。
(四)整体感知、精读全文
老师在最开始就说这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它具体是怎样进行驳论的,我们将在对文章的分析中进行逐一的讲解,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
1、首先,请同学们速读全文,划分文章层次,说出划分理由。并且思考一下两个问题。(1-2(树靶子)提出对方的论点论据 3-5:直接批驳敌论 6-8:间接批驳,树立自己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9:作者想说的话,号召广大中国人要分清是非,向英雄学习,积极投入革命中去。)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之所以认为它是错误的,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未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自欺了。)(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中国有并未失掉自信力和中国人在。)
依据是什么?(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2、精读课文,突出重、难点
解决完以上四个问题后,请同学们诵读课文的1~5段。
问题(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娈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否认对方的观点。这是驳论的一种形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要驳论证关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会由于利益的驱动或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明断是非,拨乱反正,所以驳论证比驳论点、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的反动本质,使他们陷入捉襟见肘之地,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从这段文字也可看到鲁迅的境况,但他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
品读6~8段,讨论探究。
(1)作者是如何立论的?请简述作者的思路。(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7、8段热情歌颂从古到今有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
(2)”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学生思考、讨论。(“中国的脊梁”是指踏踏实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原因有三个:第一,他们在追求自由、理想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总是被统治阶级镇压、暗杀,他们的精神不能被很好地宣传彰显;第二,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第三,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大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大多表现出”看客”的心态。),老师总结:是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
学生齐读第9段,研讨以下问题。“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以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民本思想。)教师总结:本文的写法很独特,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说理全面、深刻、有力。
到现在为止,我们对这篇文章已经是相当的熟悉了,下面呢我们来整体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见ppt)
小结:对文章的分析就先到这里。这一节课,我们充分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洞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学们,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成为“新中国的脊梁”,相信自己,你们将赢得胜利,创造奇迹。
(4)布置作业(见ppt)
好了、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算结束了,大家下去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第七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方式列举了四类有自信力的中国人,你能不能用具体的论据论证一下这四类人,举例说明,古今中外都行,要有名有姓。
第五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
2、结合当时背景,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4、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5、学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6、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结合当时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重难点】
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结合当时背景,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搽()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
2、解释词语
诓骗:自欺欺人:
玄虚:怀古伤今:
前赴后继:为民请命: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文章段落序号,了解文章大意。
4、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⑵对方的论点是什么?
⑶作者的论点是什么?
5、把你在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1936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简介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二、自主合作学习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三)朗读课文,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对方的论点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
2、作者的正确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来的?
3、作者指出要如何评价中国人?
4、文章结尾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三、点拨讲解
知识补偿: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驳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四、当堂训练
1、文中的“状元宰相”“地底下”各指什么?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中国人”的含义。
①要论中国人,……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②然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的中国人在。()
③中国人现在是发展者“自欺力”。()
④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⑤那边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五、达标测评
(一)达标练习
1、填空:
本文作者是(),原名(),我国伟大的()家()家()家,前面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联系上文,选文第一段中加点的“这一现象”指的是什么?
(2)文中最有嘲讽力量的两个词是、(3)“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麻醉着自己”的意思是什么?
(二)作业设置:
请你为题为《中国人从没有失掉自信力》的议论文写三个论据。
附:【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