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经典 学做人(精选)
读经典 学做人
——六年级共读《论语》汇报材料
学期初,学校提出经典名句诵读活动。我和王红艳老师商量后决定六年级四个班共同诵读《论语》。
我们的目的有三个:(1)、六年级学生即将进入初中,读《论语》可以为学生打下学习文言文的基础。(2)、学生已渐渐进入青春期,读《论语》可以让学生从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学习做人、处世。(3)、给学生播下经典是种子。学生读《论语》也许在小学时对他用处不大,但他只要在脑海里留下印象,我坚信总有一天会对他有用的。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每天利用早读五分钟、语文课前五分钟、中午饭后十五分钟读看《论语》。要求人人做到大声、正确、熟练地读。晚上给家长读一遍当天读的内容。(2)、每周完成一篇内容。周五老师组织测评。(3)、周末完成一份本周所读内容的手抄报。
我们的苦与乐。首先,家长都很支持,当老师提出共读《论语》后,不到一周内六年级达到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手中拥有不同版本的《论语》。读《论语》过程中,有的学生能够背出许多《论语》中的名句;有的学生在习作中开始引用经典语句,令人欣慰。经过两个多月是诵读,有许多学生办出了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论语》中有许多字音和现在读音不同,有许多生僻字,学生经常闹笑话;许多句子读不顺,学生很难读熟练。由于版本不同,解释、译文也不同,学生很难正确理解把握意思。有学生没兴趣,齐读时偷懒,测评时效果不好。手抄报不能按时完成。由于时间短,我们
要在五一前结束对《论语》前十篇的学习,后十篇只好留给学生自己学习了。
我们的汇报。六年级四个班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汇报,具体做法
(1)、学生自己准备,小组合作汇报,(2)、围绕前十篇内容,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3)、形式自选。可以背诵,可以讲述,也可以演出故事。(4)编排节目单,选主持人,找评委组织一节汇报课。
辛勤的耕耘终会有收获,精彩拭目以待。
第二篇:读经典学做人
读经典学做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是我们从幼儿就开始吟诵的国学经典。我们在吟诵中识字,我们在吟诵中明理,我们在吟诵中学会了做人做事。
以前,班里总是有同学借东西老是拖拖拉拉不还,可自从学习了《弟子规》,“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的道理以后,班上同学的这种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了,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咱俩一起看一本。还有一些同学有顶撞父母的不良习惯,但自从念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的句子,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知道了孝敬长辈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标准,逐渐地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把孝顺作为自己懂事的行动。
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句子,已经悄悄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时刻指导着我们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我们,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诵读之路,充满了快乐;文化经典,带给我幸福,带给我满足,置身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我深深地相信,今天我们是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明日便是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正是“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携起手来,诵读经典学习做人。
第三篇:读《论语》,学做人
读《论语》,学做人
进入大学已经两个多月了,对于大学生活,我们依旧感到茫然失措。2012届新生教育大会中,邵虹老师的名为“读《论语》,学做人”的演讲为我们拨开迷雾。我们的大学生活蓝图渐渐清晰„„
我们时常抱怨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相差甚远,高数太难,画几太繁。在高中,我们有老师的监督,有父母的陪伴,而如今,我们必须自己学会独立。老师,父母有一天终将离去,最可靠的还是我们自己。“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高中的学习是为我们打好基础,而大学是对知识的深度挖掘。所以勤学与勤思结合,这样我们才能对专业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熟练。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做事。而有的人,整天在教师或者图书馆埋头苦读,不知活学活用,演变成为一个书呆子。最近,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我们深有体会,每天食堂,寝室,教室三点一线,感觉十分忙绿。很多同学总是抱怨没有空闲时间去干其他的事。但我想说,忙绿一点挺好,我们不会感到一天闲的无事可干,颓废,虚度光阴;只有在忙绿中,在不断的做事中,我们才能更快的成长。
我们身边时常可以听见“危险品”这个字眼,那么什么是“危险品”呢?所谓“危险品”是指知识丰富,技能高超但品德修养低下的人。要学知识,先学做人。一个处于道德底线之下的人,有什么资格谈论学习呢。他们只会比那些拿枪杀人的人更让人畏惧。那么有人会问做人的准则是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做人标准。孔子曰,衣敝缊袍,与一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而如今做到子路者,焉有几人?看看我们身边,我们大学生比车,比房,比名牌,甚至比爸妈,为了身上的一件名牌,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向家里拿钱,完全把父母为了这点钱流汗的场景抛到九霄云外。所以让我们力高自身修养。做一名社会需要的大学生。
我们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始,让我们热情饱满,让我们满怀憧憬,走好,走对自己的大学之路,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大学生活必将无比精彩.不选:内容空虚,泛泛而谈,没自己的见解,也没有教给读者什么。
第四篇:读《论语》学做人
读《论语》学做人
五(4)班 王 个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过去被称为“中国人的 ‘圣经’”,是人人必读的书。有幸的是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接触了《论语》,慢慢地了解了《论语》,最后《论语》成了我的朋友,我的老师,我从《论语》中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讲做人的道理,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修养自己,使我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能担当大事、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是在儒学、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过来的。我们常用的许多成语、家喻户晓的礼俗和普遍遵循的道德价值标准,都与传统文化和儒学分不开。
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我们在学校里学了许多的知识,但是做人的道理学得少之又少,《论语》就像是甘霖一样滋润着我的思想这棵幼苗,让那棵幼苗茁壮成长起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虽然是从领导者的角度来说的,但是我读出了为人的品行要端正,做事要堂堂正正,这样才能服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辨证地告诉我一些基本的道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图小利;“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诉我怎样与人相处,怎样交朋友……
《论语》用最简洁而又最深刻地语言让我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净化。读了《论语》我懂得了要尊敬长辈,诚信,友爱,节俭等道理。非常感谢有这部优秀的国学经典伴我健康成长。
第五篇:读《做人之道》有感
读《做人之道》有感
刘刚
我曾经作为顾问,给吉利集团做过人力资源方面的项目,也曾当面向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董事长做过两次方案汇报,那时对他的直观感觉是率真——说话直接了当,直奔主题,没有夸夸其谈地讲大道理,很务实,都切中问题要点,而且讲话风趣幽默,平易近人,因此我们私底下都叫他“书福哥”。
几年之后,我有缘到吉利讲课。吉利同事送了我一本书福哥的《做人之道》,印象之中这应该是书福哥第一次出书。古人讲“立德、立言、立功”,吉利在我做项目的时候,还不像今天这样声名显赫。但到了现在,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汽车领域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这都与书福哥的高瞻远瞩和全体吉利人的努力拼搏分不开。吉利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书福哥的远见、胸怀和人格魅力密不可分,李书福也成为中国企业家中白手起家的代表人物,也确实到了需要他“立言”的时候了。
《做人之道》的观点确实是李书福自己的人生感悟——一个知天命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对人生、人性和做人之道的理解和感悟。说到底,管理以人心、人性为本,洞察人心,通晓人性方能得人生大道、管理大道。这本书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语言朴实无华,温润如玉,娓娓道来,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雨的老人对年轻人的一份谆谆教诲。目前,这本书已经成为吉利集团教育板块各院校的德育教材。
文章开篇就提到做人要“凝聚一股力量、提炼一种精神、认准一个方向”。对于成败要有正确的理解,成功与失败只是相对而言,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更为重要的是不但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做人做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每个人。如何更好的做好自己,《为人之道》提出了几点非常重要的观点:首先,既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每个人都是人才。要认准一个方向,不断超越自己,在每个人的平凡中创造伟大,让人生的力量在风中激荡。其次,要有家国情怀,讲政治、顾大局、尊重传统文化价值观。感悟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要做一个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天下兴亡,我有责任,责任胜于能力,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第四,对于成功要有正确的认知。每个人都能成功,拥有积极心态就等于拥有成功,阶段目标的实现就是成功,与其抱怨不如行动,人生路上总有风雨,阳光总在风雨后。第五,做一个拥有真正财富的人。做人要知荣知辱,诚善容天下,懂得感恩,珍惜荣誉。第六,处理人际关系要智慧开道、真情护航。做人内方外圆,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事之道,方圆结合,才能融入社会。诚信为根本、懂得吃苦、吃亏是人生的高级投资。
整篇文章,其实没有什么逻辑结构,但都是李书福自己的感悟,应该说都是干货,有些观点让人茅塞顿开。尤其适用于当今刚刚走入社会、处于人生迷茫期的年轻人,如果能够读懂并认真实践,一定受益良多。
(作者系荣程集团董事会主席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