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八、评传(5篇)

八、评传(5篇)



第一篇:八、评传

(一)评传的定义和特点

1.评传的定义

评传是传记的一种,它在记述传主生平事迹的同时,对其思想、生活、业绩、贡献及功过得失进行评议,力求对传主的功过是非做出公正的评价。

多数评传都是作于传主去世之后,有些“盖棺论定”的意思。有些名人的评传,篇幅很长,要印成专著出版。也有些短篇评传,文字不多,但内容丰富,评价准确,如谢泳的《罗隆基评传》等。

评传的作用在于对历史人物或已经离世的重要人物的功过、价值作出认定,以引导读者明辨是非。所以它既可以写正面人物,也可以写反面人物。

2.评传的特点

(1)评议性

与一般的传记相比,评传的突出特点在于一个“评”字。评传不仅要像一般传记一样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还要按照一定的是非标准和尺度对传主作出评议。

(2)学术性

相当多的评传的传主是伟人、名人、专家、学者,评传不仅要在史学方面体现一定的学术性,还必然体现某一特定专业的学术性。一个不懂医学的人,不可能为一个医学家作评传;一个不懂得文学的人,也不可能作好一个文学家的评传。从这个角度看,评传作者本人,也必须是一个具有深厚学术修养的学者。

(3)公正性

评传的评价要客观公正,不能凭个人好恶从事,不能先入为主不顾事实,不能以偏概全失之片面。

(二)评传的写作

1.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夹叙夹议

评传仍然是记叙文,不是学术论文,所以评传的大部分篇幅还是用来叙述事实,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议。通常,叙事和议论不是决然分开的,往往是叙中有议,议中有叙。这种写法自古有之,唐代大作家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就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评传,可供我们学习参考。

2.注意传主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

传主的一生,其思想和精神境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有一段时间的积极奋进,也会有一段时间的苦闷消沉;有一段时间的清醒,也会有一段时间的蒙昧。即使是鲁迅先生,也曾经信仰过进化论,后期才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反过来说,在近代史上声名狼藉的杨度,后来却成为共产党员。对此,评传作者必须分阶段予以表达、评议,切不可认定一端,简单武断。

3.兼顾事迹、成就、性情多个方面

评传除记述传主的事迹、成就,对其作出必要的评价之外,也应注意对其性格特征、情感生活、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刻画,努力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

【 例文 】

石评梅评传

夜晚的天空,有时繁星满布,好像黑丝绒上嵌着密密麻麻闪光的宝石;有时却疏疏落落,缀连无多,剩下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星座。但星球世界确有大大小小的成员,每颗星球都有自己的光芒。

20年代我国的文坛,曾出现过一个才华闪烁而短命的女作家。她虽然长期不见书传,但翻翻20年代的一些报刊杂志,有个名字——评梅女士(或波微)会时常跳入眼底。她的整个作品以追求真理、光明和爱情为主题,感伤色彩浓重,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到过北京陶然亭的人们一定还记得那里并排着的两个墓碑,下面长眠着的就是评梅和她的爱人——高君宇。他们的爱情是久久流传的佳话。

高君宇是中共北方早期的领导人,也是一位诗人。评梅和他很友好,他对评梅有火一般的恋情,但她却迟疑不定,难下决心。待到高因得不到她的爱,肺病日益严重,于1925年3月悲伤而死,她才大梦觉醒,深感失去了一棵无比珍贵的心,悔恨无已,从而毅然把自己的赤心送给了君宇。有这么一个故事——

君宇去西山游玩采了一片红叶寄与评梅,上面写着“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可评梅还下不定决心承受这样的热情,于是在红叶反面写了一行字“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寄回去了……在君宇逝世后,她去整理高箱子里的信,又发现了那片叶子,墨泽依在,但已枯干。看见叶子,评梅心如刀割:“红叶纵然能去了又来,但是他呢?是永远不能回来了!”她收讫了这志恨千古的红叶,让它永远地陪伴自己……

评梅把年仅29岁的高君宇的骸骨送到陶然亭,埋葬在他生前选定的锦秋墩下,用白石砌成长方形墓,正中竖了一座尖锥形的四角石碑。

从此,在乱坟零落,荒寒萧瑟的陶然亭边,无论风晴雨雪,常常能看到她的身影。她的泪水浇绿了手植在墓旁的翠柏青松。

这样哭了三年,她的泪干了。这出悲剧的主人公于1928年7月30日因脑膜炎绝症,急急追踪而逝。在长寿寺停柩一年后,朋友们和一些学生送她的骸骨到高君宇旁殡葬。这天——1929年10月2日,赶来送葬的还有许多相识和不相识的人。朋友们在她的墓石上勒下“春风青冢”四个篆字。

——天空不留痕迹,鸟儿已飞过……

第二篇:司马迁评传

(《司马迁评传》——黄新亚)之读后感

对于司马迁,一开始只知道他给后人留下一本巨著《史记》,被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然而并不明白为何被一代作家鲁迅称作是无韵之离骚,同时也没看过《史记》所以难免对司马迁的认识感到无力,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他的人格,他的思想,他的魅力。他的生平,他所遭遇的一切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所以,《司马迁评传》很好的帮助我决解了这一问题……下面就让我谈谈看完这本书,我对司马迁的认识吧……

司马迁受父亲司马谈的影响青年的时候就去四处旅行,周游了许多地方,增加了自己的见闻,期间他也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这为自己以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后来司马迁因为李陵之事遭受腐刑,他忍辱负重的活了下来,然而自己并不清楚这种辱之深刻,首先作为一个男人这是无法忍受的,再有一点是司马迁是一位史官,是位读书人,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可以说所有刑罚中,腐刑是最下的,极矣,所以他想到了死,死反倒是一种解脱,但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弃世自裁,岂不是九牛一毛?所以他立世发愤著书“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要收集大量材料,而且司马迁要真实记载历史,他就不得不与汉武帝后世君子。为代表的一群统治者斗争,所以《史记》不得不“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直到汉宣帝时才公开流行于世。

再有《史记》之所以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有其史学价值其代表了东方的,可以说司马迁是东方的“天才思想家”他在《史记》中强调了“人”的价值,认识到人的重要性,所以有列传,同时《史记》囊括了“农业,水利,思想,文化,人物,祭祀”等各个方面,再有《史记》还包含了文学性色彩,司马迁也有借《史记》表达自己,他详细记述了屈原,项羽,孔子,李广等人物,尤其是屈原,有一种同病相怜,自己何尝不是有满腔热血绝世才情,可是现实中郁郁不得志,遭受腐刑……老鼠哲学,秦始皇的专横强暴,张汤,杜周的专横弄权……显然受其批判,而廉颇,蔺相如李广等……受其赞扬,所以说《史记》不仅在中国,世界上,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这些还远远不够详尽,《史记》的价值突出了司马迁的价值,这些才是司马迁为后人称道的原因,更还有其不畏强权,在现实中以一人之力去对抗,去批判统治者,这

更使人震撼,通过这本书,我想我一定会好好品读《史记》的,好好去感受,去体味。

第三篇:演讲稿-韩信评传

卑微屈辱铸就兵家绝唱

——韩信评传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在议论、争吵关于韩信之死的种种猜测,韩信辉煌一生,最后却落得以谋反罪处死的下场,到底是何原因?于是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但很少有人会在意到韩信前半生的经历。他究竟凭着什么走到了那么显赫的位置,凭着什么成为了兵家的一个传奇。那么这也就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我演讲的主题是——卑微屈辱铸就兵家绝唱(板书)。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韩信的家世。这是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史记》中对于韩信家世的书写太过简略了。我们可以对比着来看。留侯世家里,一上来就讲,“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xī)王,悼惠王。”可见张良实为韩国贵族的后代。而萧相国世家里也提到了萧何最初是中等官吏出身。但韩信呢?“淮阴侯韩信,淮阴人也。”完了,什么父母祖辈姓甚名谁以何营生一概没有。是司马迁忘记写了吗?还是说他懒的写呢?我想都不是,而是因为司马迁真的不知道。可能有人会认为韩信出身乡土,地位卑贱,不值一提。那我就不服了呀。陈平一样也是出身卑微,但《陈丞相世家》里也有这么一句:“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难道司马迁搞区别对待?我想恐怕不会吧!我认为,很有可能是司马迁无法确定他的身份,才不敢随意下笔。

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史记》窥知到一点点信息。首先,韩信是喜欢佩剑的。大家在学《淮阴侯列传》的时候可能觉得也没什么。但正是这个细节点出了一个秘密。韩信居然可以随身带着刀剑!他凭什么可以随身带刀剑?!要知道,在秦朝,刀剑管制可比现在严厉上百倍!拿根铁棍都能被说成是管制刀具,马上给你扭送到衙门去,一审二讯三拷打,签字画押关进大牢秋后问斩,绝对比某省电视台干得更加过分。可韩信凭啥呢?两种可能,要么是他对世界心灰意冷心想着我应该去死一死这样的暂时性急性精神障碍突发,要么是他确实就这么吊。我想,会相信前者的一定也是暂时急性精神障碍突发,毕竟那只是我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那么在秦朝,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配带刀剑呢?贵族,或者至少得祖上是贵族。有些人可能有点将信将疑,说韩信怎么会是贵族呢?我们再来看第二点,漂母饭信时,漂母对韩信是这样称呼的:王孙。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尊敬的称呼,岂是一个快饿死的乡下毛小子可以享有的?但仔细想想,司马迁又怎么能知道漂母当时对韩信说了什么?司马迁在这里运用了小说笔法,他心中的推断也认为韩信的身份并不卑贱,只是无法肯定。

如果这样还不足以推断韩信的身份的话,我们还可以看第三点。韩信曾写过兵书三篇,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这简直是了不得啊!为什么呢?首先,韩信居然识字!一个平民百姓,会有机会接触文化教育吗?其次,他居然懂兵法!兵法可是比刀剑更能令秦朝政府寝食难安的东西,按照法律,只有从事武将职业的才能学习,那么韩信的兵法是从何而来?他一生戎马无一败绩,其军事理论师承何人?难不成还有一部《黄石公书后传》?种种不寻常的迹象可以推断到这样一个结果——韩信的祖辈,极有可能是军事贵族,而韩信正是没落贵族的后代。当然,这只是一种可能,司马迁也无法肯定,只能含糊地暗示。但至少可以认定的是,韩信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

我们再来看看韩信的父母。《淮阴侯列传》通篇只是简单提及了韩信的母亲,我们因而能知道他的母亲早在他少年时便离世了。而他的父亲极有可能是在他懂事之前就已经离世,甚至有可能韩信是他父亲的遗腹子。当然,如果你们要往其他方向想我也不拦着,毕竟我深知你们的本性。

这就是促成韩信成功的先决条件和首要前提——韩信是没落军事大贵族的后代,到韩信时,社会地位已经十分低下。

韩信的前半生堪称屈辱。父辈只给他留下了贵族的地位,却无任何是在的遗产或立身的手段。韩信没有办法谋生,只能寄食于人。然而“人多斥之者“,更可见他已然举世无亲无故,遭人嫌弃。他彼时的处境,绝对不会比昨天包宸宇同学所讲的图灵大师好多少。但正是这种环境,在摧毁了他的自尊的同时,也唤醒了他的斗志。图灵走向了死亡的极端,而韩信选择的另一极端,他站了起来,他选择反抗。

韩信的屈辱史一共经历了三次重大转折。第一次是寄食于南昌亭长,亭长可能敬他是个知识分子,挺喜欢他的,也乐着收留他,但亭长老婆就不干了,说你一个大男人,手脚不缺的,蹭我们家饭干嘛?于是她想了一个妙计,“晨炊蓐食“,早上赶紧把饭做了吃掉,也不怕消化不良。到了饭点韩信跑过去一看,饭呢?亭长老婆摊着两手说,不好意思啊今天饭做早了已经收拾完了不小心忘了还有您这回事儿呢真是十分抱歉啊!韩信也不多说什么了,聪明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在逐客了。韩信气也气饱了,甩甩袖子走人了。这是他第一次自尊心在受到践踏之后,他愤怒了。他的斗志开始萌芽,他的屈辱开始滋生出藤蔓,他的内心开始破碎。

第二次是漂母饭信。难得有个好心的老婆婆肯给他饭吃,他一时高兴过了头,好了伤疤忘了痛,开始瞎吹牛:“吾必有以重报母!”其实韩信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有可能报答他,只不过是自尊心已百受侵害,为了勉强维护颜面,一时兴起装了个逼而已。但漂母直接撕开了他内心的这层遮羞布,让韩信正视他自己千疮百孔血淋淋的自尊。“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如凌空断喝,如当头一棒,喝得韩信无地自容,羞愧难当,打得韩信幡然醒悟,深感震撼。这成为他心路历程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饱受摧残的自尊第一次滋生出怨愤,第一次滋生出志向,但彼时的他,仍在犹豫。

第三次重大转折,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市中少年,正值血气方刚,斗气好狠之时,他们某天突然感到精神无聊,灵魂空虚,便调戏韩信来取乐,“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也是一群亡命之徒。这要是搁在我们班哪位同学的身上指定两耳光就招呼上去了,遇上个别狠的,不用手招呼,用板砖,再狠点,有个田径运动叫投掷标枪,我估计韩信手头那把佩剑重量正合适。但韩信的反应是什么呢?他仔细看了看,上下打量了一番,选定了合适的位置,趴下,准确地爬了过去,实现了无缝对接。羞愧吗?肯定的。但是他已经没有自尊了,千疮百孔的内心早就烂成一团,扭曲变形了。人们都喜欢拿这事来说韩信多么的宽容忍让,我说他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觉得韩信很可怜,那个时候的韩信,确确实实是被社会逼上了绝路的呀!韩信此时的内心早已经将自己鄙夷的一文不名,他急切地寻求改变,放下了一切身段的他,已经无所畏惧。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先投奔项羽,后改投刘邦,在萧何力荐下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为汉家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从一个无名小辈一跃成为汉帝国最为耀眼的人,他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让曾经鄙夷他的人对他刮目相看,他用力量证明了自己。

我想,正是这样的韩信,才是真正的韩信,而不是那些史学家们各种各样阴谋论里的韩信,一个有血有肉,有屈辱,有奋斗,最后也修成正果的韩信,这样的韩信,可敬,可叹,可惋,这样的韩信,让我景仰,让我钦佩!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四篇:《诸葛亮评传》有感

读《诸葛亮评传》有感

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个名人,但没有谁能像诸葛亮这样引起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也没有谁能像诸葛亮那样,让人生出无限的崇敬,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遗憾。

读《诸葛亮评传》一书,让我感受颇深,本书共十一章,前六章为传略部分,后五章为思想部分,史论结合,多方探讨,传略论述与思想评析融为一体,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本书根据确凿的史料,实事求是地论述他在干戈扰攘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辅助刘备刘禅父子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肯定他严于律己,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全面展现了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法制、哲学等思想领域的熠熠光彩。

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输给了曹魏,曹魏“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唱出了这个悲剧的主调,但我以此看到了他身上的一些优良品质,别的暂且不论,今天我们但说“六出祁山”的恒心。

俗话说:“志不可一日而坠,心不可一日而放”。恒心就是生活中的一场胜利,只有懂得运筹帷幄的人才能摘取硕果。就是生活的一个定点,只有胆大心细的人才能钉的牢固;就是生活中的一种镇静,只有釜底抽薪的人才能保持恬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如果没有恒心,也许六出祁山只是一种儿戏,如果没有恒心,诸葛亮也许就是一颗陨星。恒心是一种滴水穿石的坦然,是一种破釜沉舟的纵然,是一种卧薪尝胆的欣然。

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记得白居易的名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们只有像劲草一样经得起暴风骤雨的狂吹猛打才能变成一名铁骨铮铮的硬汉。

恒心,不是一筹莫展的傻等,而是 博闻强忘的把握,也不是一无所知的盲干,而是胸有成竹的巧干,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梦幻,而是鞠躬尽瘁的职守,所以,诸葛亮死得其所。

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谈中,历史早已过去,我们现在追溯旧事,对诸葛亮的倍觉亲切,在他的一生中,他实践着自己做人的规范,尝试着把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努力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他借此实现了作为一个人,一个历史伟人的价值,从而得到永恒。

第五篇:余华评传

《余华评传》洪志刚

郑州大学出版社

目录:

一、从杭州到海盐(出生、举家之迁、胆小的男孩、医院里的风景)

二、无序的成长(阅读是如此的温暖、墙上的风景、快乐的写作、高考)

三、川端康成的启蒙(牙医生涯、川端康成的魅力、雄心出展、闪烁的《星星》、幸福的文化馆)

四、刀锋上的行走(从“小偷”到“大盗”、先锋出击、暴力与死亡、人性悲歌)

五、内心的真实(北京:另一种现实、虚伪的写作、在细雨中绝望的呼喊、寻找突围)

六、悲悯的力量(人物开始了奔跑、《活着》意味着什么、《许三观买血记》、无边的悲悯)

七、我能否相信自己(写作是为了回家、他没有自己的名字、往事并不如烟)

八、阅读与交流(音乐的魅力、寻找大师的智慧、网络与文学、与世界对话)

九、继续远行(艰难的自我超越、伟大的梦想是一部杰作、喧哗中的远行)可以读的论文:叶廷芳《他为了灵的至美,付出了肉的牺牲》 李陀《阅读的颠覆》

在《最初的岁月》中,余华曾这样描述他的童年:

我的记忆是从连一辆自行车也看不见的海盐开始的,我想起了石板铺成的大街,一条比胡同还要窄的大街,两旁是木头的电线杆,里面发出嗡嗡的声响。我父母所在的医院被一条和隔成两半,住院部在河的南岸,门诊部和食堂在河的北岸,一座很窄的木桥将他们链接起来,如果有五六个人同时在上面走,木桥就会摇晃,而且桥面是用木板铺成的,中间有很大的缝隙,我的一只脚掉下去是不会有困难的,下面的河水使我很害怕。到了夏天,我父母的同事经常坐在木桥的栏杆上闲聊,我看到他们这样自如的坐在粗细而且还老摇晃的栏杆上,心里觉得他们实在了不起。

余华曾深情的说道:如今虽然我人离开了海盐,但我的写作不会离开那里。我在海盐生活了差不多三十年,我熟悉那里的一切,在我成长的时候,我也看到了街道的成长,河流的成长。那里的每个角落我都能在脑海里找到,那里的方言在我自言自语时会脱口而出,我过去的灵感都来自于那里,今后的灵感也都会从那里产生。(《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我觉得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一个人内心深处无法派遣的文化记忆,也表明了地域文化在作家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精神辐射力。

P68一个人的童年生活对写作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童年记忆中的一切都是一个人最初获得的人生经验,它的新奇特征,鲜亮程度,陌生化效果,会以异常丰实的景象存留于他的心中,并构成他潜在的记忆资源。他自己也曾认为:我对叙述中暴力的迷恋现在回想起来和 童年的经历有关,我是在医院里长大的,我的父亲是外科医生,小时候我和哥哥两个人没有事做,就整天在手术室外面玩,我父亲每次从手术室里出来时,身上的手术服全是血,而且还经常有个提着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的护士跟在后面。当时我们家对面就是医院的太平间。我可以说是在哭声中成长起来的,我差不多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哭声。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医院死去,我差不多每天都要被哭声吵醒。

P72他对非理性的人性本能所赋予的合理性来看,他无疑首肯了这种隐藏于理性体系下的存在状态。所以,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余华果断地将司机与暴民的关系彻底地推到叙事背后,使人们无法从常理上推断出司机与暴民之间,究竟达到了怎样一种妥协。也正是在这种吊诡的关系,决定了“我”的所有反抗变得毫无意义。“我”只是暴力戏弄和摧残的对象,是乖张人性的印证物。

P73:‘利我’愿望的实现,这些暴力的发生发展,很少有必然性的逻辑规定,也无法用正常的价值体系来评判,它们最终目标都很明确,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施暴者自身原始需求。

乌纳穆诺曾经说过:“人类思想的悲剧性历史,根本就是理智与生命之间的冲突的历史:理智一心一意地要把生命理性化,并且强迫生命服从于那不可避免的最后死亡;而生命却一直要把理智生命化,而且强迫理智为生命的欲望提供服务”(《生命的悲剧意识》上海文学杂志社印行1987年版,第12页)从某种程度上说,余华其实是用自己的想像,艺术地呈现 这种不可逾越的生命悲剧。

79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期间,他创作了一批先锋式的短篇小说,包括《古典爱情》、《爱情故事》、《鲜血梅花》、《此文献给少女杨柳》、《往事与刑罚》、《两个人的历史》等。

80从叙事内涵上看,这些作品任然保持着《十八岁出门远行》以来的审美思考,或结构古典,或错谬因果,或时空穿梭,依然是在倾力的展现种种高度自由的内心化叙事,但是在审美情趣上,这一时期的作品则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爱情故事》之外,其他的小说都明显减少了血腥气息,也大力削弱了暴力场景的直观叙述,而是代之以更强硬的哲学思考。

P85 在1989年第5期的《上海文论》上,余华发表了第一篇带有宣言性质的长篇论文《虚伪的作品》。因为这种真实观不仅限制了作家想象力的自由发挥,还导致了文学创作对对客观真实的高度依赖,使文学无法真正地进入人类的精神地带,展示各种丰沛的心灵景观和人性品质。面对先锋与传统之间一个绕不过去的巨大障碍——“真实”问题,余华毫不含糊地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审美观念,即“内心真实观”。

P91

1990年新春伊始,余华便按部就班地着手长篇小说的尝试。这便是《在细雨中呼喊》(原名《呼喊与细雨》)中的写作。它伴随着余华对以前先锋性的霸权叙事的重新质疑,也潜示了人类生存中的悲悯情怀开始慢慢地浸入余华的内心深处。因此《在细雨中呼喊》作为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并非仅仅意味着他在创作潜力上的再一次彰显,还意味着创作主体自身的一次艰难的嬗变——由冷静、强烈、暴烈向温暖、缓和、诗意转移,由人性恶的执迷展露转向人性善的深情召唤。92受难意识:很多人将《在细雨中呼喊》视为余华创作由先锋实验向朴素回归的一个转折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篇有效地限制了暴力性的叙事话语,将以往那种令人兴奋的血腥气,彼此杀戮的痛快感,赤裸裸的人性攻击欲剔除在外,而代之以温情和悲悯的意绪。

94:这是一种文明缺失的代价,是物质和道义的双重匮乏所导致的结果。但是,从余华叙述的核心目标来看,对基本人性的漠视,对基本人道的贬抑,对人的基本尊严及其伦理温情的践踏,才是形成孙光林内心苦难的根本缘由。

95.这种受难主题的确立,其深远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使这部小说本身有了某种悲悯意识,更重要的是,它折射了余华心中渐渐涌出的某种自觉的苦难的意识。

105、悲悯的力量

经历了《在细雨中呼喊》的写作之后,余华渐渐地完成了自我写作的又一次重大调整。这次调整,不仅使余华有效地缓解了以前的先锋探索与传统写作之间的割裂状态,而且也使他重新认识到了小说叙事对生命存在状况的一种尊重。1992年完成了他重要的代表作《活着》还先后创作了三部中篇和一部短篇《夏季台风》、《祖先》、《一个地主的死》、《命中注定》

107这种变化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余华充分意识到了人物自身的生命价值,使小说叙事明确地回归到生命内在的丰饶性上,从而尽力回避创作主体对人物形象的过度干预

英国作家劳伦斯曾说过:小说是生命的一本光辉的书籍。除了生命之外,没有任何重要的东西。(劳伦斯等:《英国作家论文学》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511页)

米兰昆德拉: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实人的可能场所,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小说家发现人们这种或那种可能,画出“存在的图《小说的艺术》,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42页”

“活着”是本是中国人的一种最朴素的生存愿望,也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生存要求。但是活着的背后,又分明地洋溢着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也折射出一种对命运的自然承受。这个词表达的意蕴不是进攻、喊叫,而是忍受,人的忍耐力是惊人的。“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任何小说,有的小说就是先从一些细部开始,有的就是先有一个主题,那条路都可以去走,而且结果往往一样,没有那种一定要怎样的条框。《说话》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63—64页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通过写活着,以此来展示“眼泪的宽广和丰富”,强调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传达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这一充满苦难意味的存在本相。富贵后来在回忆自己的一生时感慨:这辈子很快就过了。。。我认识的人一个挨一个的死去,我还活着。富贵的这番话,看起来非常简单,也非常朴实,但细细品味,其中似乎又蕴含了某种“无欲之境乃至高之境”的中国式的生存理念。正是因为对简单原则的极力推崇,《活着》才赢得了某种近乎透明的审美效果。

1995年8月27日余华的又一部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完成了。夏中义先生说“若曰卖血是另一种活着,那么《活着》便是另一种卖血。”《学人本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言外之意,他们都是通过极致性的生存方式,表达了对苦难的承受勇气,展示了生命的坚韧质地。许三观一共有十二次卖血的经历。124—125许三观卖血是出于好奇,终于慰藉,虽然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卖血都滑出了自己的预想目标,但是,她使许三观的卖血行为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人生圆圈,非常完整地记录了许三观以卖血来拯救苦难的现实目标,因为,除了开始和结尾的两次之外,在剩余的十次卖血过程中,有七次是为了一乐,一次是为了二乐,一次是为了私情,一次是为了全家,其卖血的结果,也都达到了许三观的预期效果,也就是说,他通过自己的血液,在商品交换化的法则中,实现了自我生命的哺育功能,使家庭摆脱了一次次的绝境,使孩子们的生命获得了延续,就像许玉兰最后向儿子们说的那样。王安忆认为: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就那么一点不循常情,成了英雄。比如许三观,倒不是说他卖血怎样,卖血养儿养女是常情,可他卖血喂养的是一个别人的儿子,还不是普通别人的儿子,而是他老婆和别人的儿子,这就有点出格了。像他这样一个俗世中人,纲常伦理是他安身立命之本,他却最终背离了这个常理。他又不是为利己,而是问善,这才算是英雄,否则也不算。许三观的英雄事迹且是一些碎事,吃面啦,喊魂什么的,上不了神圣的殿堂,这就是当代英雄了,他不是悲剧人物,而是喜剧式的。这就是我喜欢《许三观卖血记》的理由。126许三观卖血的核心意义,它体现了道义的力量对自我尊严的战胜,体现了利己的愿望对尊重生命的服膺,也体现了一个俗世中人在战胜自我的过程中,走向“问善”的不朽品质。

127卖血的荒唐仪式,其实却隐含了对血的敬重和对生命的崇拜。丹尼尔。贝尔曾说:仪式首先依赖一种神圣和亵渎之间的明确界限,这一界限是所有参与文化的人一致同意的。仪式把守着神圣的大门,其功能之一就通过仪式换起的敬畏感保留不断发展的社会必不可少的那些禁忌;仪式,换句话说就是对神圣的戏剧化表现。《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92页

余华说作家必须保持始终如一的的诚实,必须在写作过程里集中他所有的美德,必须和他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恶习分开、在现实中,作家可以谎话连篇,可以满不在乎,可以自私,无聊和沾沾自喜;可是在写作中,作家必须是真诚的,是严肃认真的,同时又是通情达理和满怀同情与怜悯之心的;只有这样,作家的智慧才能够在漫长的长篇中小说写作中,不受到任何伤害。《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页

146=147在余华心中,北京始终还别人的城市,在一次访谈中,余华曾由衷地说:“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当我不写作时候,我才会想到自己是在北京生活”《我能否相信自己》251页这句话的意思,当然是表明了余华对自身故土文化的深深眷念,也折射出了一个作家的写作与他成长之间形成的无法割裂的文化牵连。这是一种割不断的“红丝带”,他注定了一个作家终身皈依的精神资源无法剥离他最初的人生经验。所以,这里的回家,即是一种精神的返乡,也是一种灵魂向自我文化血脉的自觉回归。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