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德在学校先进事迹

德在学校先进事迹



第一篇:德在学校先进事迹

“德在学校”先进人物事迹活动总结

根据学区的安排,我校于3月下旬组织安排了“德在学校”2012-2013年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

一、班级评选

三至六年级人人参与,把自已一年来的先进事迹形成文字,班级进行评比,评选出班里认为最好最感人的报告材料,孩子们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每个班把活动搞得如火如荼,评选过程十分激烈。

二、学校评选

3月21日我校让所有语文教师担当评委,在活动室进行隆重的报告评选,各班小选手一一上台汇报,声情并茂的进行演讲。经过认真筛选,六年级朱嘉艺成为我校年度先进人物。

三、大会总结表彰

少先队辅导员陈新老师作了大会总结,鼓励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然后向各班小选手颁发纪念品。

三李学校

第二篇:clm德模范先进事迹

学习2013年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大柴旦行委中心学校陈丽梅

习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润物无声中便可感染人心、凝聚力量。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一经揭晓,便在社会各界引发了积极的评价和学习热潮。习总书记也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人民群众始终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党的基层干部始终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中坚力量。作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民族振兴的坚强脊梁,广大共 产党员同样在道德高地和道德战场上,奋力前行、树立榜样。我们看到,在此次评选出的道德模范中,也不乏闪烁着“党性之光”的党员模范,他们的光辉事迹灿烂夺目。

我们有见义勇为的郑益龙,他是身着军装的“当代人民英雄”。在面临生死抉择的危机关头,他舍身忘我勇救落水群众,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而不幸溺亡。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没有忘记保障人民利益的责任与承诺。我们有诚实守信的杨兆顺,他是一心为民的“社区总理”。他把群众满意当做自己对百姓最大的承诺,始终在基层一线默默奋斗、默默奉献,用创新的理念、优质的服务,践行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铮铮誓言。

当然,除了榜上有名的道德模范,我们还有千千万万默默奉献的爱心党员。比如,67岁的“大孝闺女”周汝珍,为了照顾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25年里她以敬老院为家,放弃了节假日,也放弃了自己本可以颐养天年的好日子。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180多位老人身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勤勤恳恳的付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努力践行着一名共 产党员的使命与职责。在此次道德模范评选中,她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无疑是对她最大的支持和认可。

像这样的爱心党员,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平日里,他们都是平凡的共 产党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危机时,他们又都能挺身而出、舍身忘我,用行动践行共 产党人“一心为民”的铮铮誓言。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足以引领时代前进;道德楷模的巨大力量,足以推动社会发展。

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带头学习道德模范,不断提升道德品质。要坚持知行统一,注重身体力行,要像道德模范那样发扬好作风,传递正能量,以举手之劳成就动人事迹,以无私奉献实现自身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托起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创造出有力的道德支撑。

第三篇:德建设先进事迹汇报材料

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汇报材料

自参加工作后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中,都能以身作则,塑造了一个品格高尚的育人形象,一个勤勉敬业的师表形象,一个爱岗勤恳的服务形象,堪称为人师表。现将他的事迹简要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优化个人品行。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班主任,我始终和学校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践行各项规定。一是认真学习胡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新《义务教育法》、《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重要文件和精神,写下读书笔记、学习心得5千多字,并身体力行,坚持依法执教,科学执教。二是我对自己时刻高标准,严要求,寻不足,找差距,重整改,狠执行,尚廉洁,能垂范,勇争先,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形象,提高班级管理水平。三是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教师行为十不准》、《师德修养二十条》、《师德师风督查二十条》、《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计划》、《教师廉洁从教二十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签订了“师德承诺书”。

二、宽严结合,优化班级氛围

在班级建设和学生引导方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一是加大“阳光班级”建设力度,设置了学生园地、教师寄语、班主任信箱、班训班规、名人名言张贴、班级口号、特色板报、读书角、奖状区、学生感言区等“阵地”,强化班级文化建设,活跃学习氛围。二是以学习和创新为切入点,在日常教学中力行改革。首先是完成教学行为和教学思想的六个转变,即在“任务”上从“输出型”向“培养型”转变,在“观念”上从“一人发言”向“师生合作”转变,在“内容”上从“理论型”向“实际型”、“实践型”转变,在“要求”上从“权威型”向“学习型”转变,在“方法”上从“满堂灌型”向“指导型”转变,在“评价”上从“终结型”向“过程——结果型”转变;其次是改变课余教育方式。现在,家访、课外辅导、与学生抵足谈心、建立网上班级学生QQ群等交流方式,在平等、互尊、互信的氛围里,和学生成为朋友,更好的促优拔尖、抓中培优、后进提升。第三是狠抓自身提高。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做到了课前备大纲、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特殊情况。上课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做好学生的“学法指导”。课后及时反思、及时交流、及时修正。在班级里一视同仁,尊重学生,不体罚、不歧视、不疏远、不排斥学困生和问题学生,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三是经常和学科教师“碰头”,及时通报班级状况和个别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研究和协调解决班级具体问题。每月召开一次班级工作研讨会,统一看法、统一计划、统一步骤、统一措施、统一管理。虚心接受学科教师对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怕揭短,并及时修正实施,和科任老师共建学生学习生活的美好家园。五是制订了内容详细、权责明确、考核到位、监督全面的《班训》、《班干部工作细则》、《学习小组考核细则》、《学生学习常规》、《学生日常行为考核细则》和《班级管理条例》,做到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有人管,事事有规范,有力地规范了学生行为,遏制了不良现象。

三、注重疏导,优化学生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所起的积极教育作用有时比班主任的工作具有更强的优势。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为“家长联谊会”活动日,通过学校聘请专家讲座、家长互动交流、家长老师交流等方式,使家长、老师能知生爱生、合理管理、正确引导、主动配合。

2、实施家长培训计划,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丰富家庭教育理论,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

3、征求家长对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分类梳理,具体整改和实施,并通过一些渠道给家长具体答复。

4、开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尊师教育、感恩教育、合作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等。紧贴现实、触及灵魂的说教,使同学们的思想不断升华,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精神面貌、乐观的处事方法、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效果明显,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自理、自治、自律、自学能力,促进了教学秩序的稳定和发展。

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我以自己良好的教师形象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塑造着学生良好的品行,受到师生的赞扬和领导的充分肯定。

第四篇:郑德荣先进事迹[模版]

学习郑德荣“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进事迹

专题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

通风区李春鹏

按照龙家堡矿党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通风区党支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向郑德荣“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学习的号召,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追授郑德荣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觉员”称号的决定》,《省委关于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的决定》,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关于深入学习宣传郑德荣先进事迹的批示精神、在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在追授郑德荣同志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颁授仪式上的讲话精神,《省委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向郑德荣同志学习的通知》等重要文件精神。

我在学习了郑德荣“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以后,通过认真对照,查找了自身的不足。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使我进一步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能力。

一、问题清单

1、管理不够精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对通风区管理上,一是侧重于目标管理,制定各个阶段的目标,要求职工认真完成任务。二是侧重于制度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进行日常管理。三是侧重于考核管理,结合预定目标与制度进行综合评价和奖惩。三种管理模式都停留在宏观层面,缺乏精细管理举措。对重要岗位班组长管理严格,教育到位;但对职工管理存在疏漏,思想引导不到到位,关心不够。对业务管理不够精细,个别环节没有照顾到。今后将重点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2、作风不够扎实,不忘初心方面有待加强。

我能够做到恪尽职守,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筑牢了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但是在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都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满足于干好通风区份内的工作,对我矿其他工作关注的少,二是对通风区职工管理较为严格,但是对职工思想教育不够到位,服务职工方面做的欠位。个别职工提出合理要求,未能仔细研究,酌情予以照顾。

二、整改措施

通过学习郑德荣事迹,我正视不足,改进缺点,全面提升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以下几点是我的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认真研读党的基本理论,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断增强创新观念。要认真学习各级领导文件精神,全面把握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结合岗位工作的实际,创新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其次,要树立积极向干部职工虚心学习的观念,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职工的意见,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发挥每个人员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进行管理创新,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工作能力。此外,充分利用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以及参观考察机会,认真学习兄弟单位在基建和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借鉴成功的做法,并因地制宜创新管理模式,切实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2、深入基层,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

注重深入现场管理,经常性地深入作业现场,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要经常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加强思想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经常性地与职工交流,及时了解职工的生活工作需要,帮助解决实际难题;要带领班组长经常性地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到未雨绸缪,以精心细致作风提高安全保障。要广泛收集干部职工队伍信息,及时向领导班子成员反映基层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好参谋助手,为完成我矿共同任务尽心尽力。工作中坚持到位而不越位,与班子成员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做到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遇事多沟通,多交流,维护经班子的战斗力和活力,当好上为领导分忧、下为职工服务的角色。

3、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力争创造一流成绩。

我要对通风区工作实行精细管理,提高质量水平,一方面要抓好职工的管理与教育,特别强调落实各工种的岗位责任,确保方针政策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与检查,经常地开展检查评比活动,不断提升质量标准。

第五篇:吴德胜先进事迹

平凡的岗位

无悔的足迹

——记科右中旗杜尔基镇达日罕嘎查春蕾希望小学教师吴德胜

35年前,民办教师的老父亲病逝,吴德胜继承了父亲的遗愿,接过父亲手中的教鞭,义无反顾的当上了民办教师。35间,大爱无痕泪有声。望着1998年被洪水冲毁的旧校址,看着堆在墙角发黄的学生作业本,翻着三十五年来自己亲手编写的教案……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听着学生的朗朗读书声,听到学生一声声问候,听到从大山深处走出去孩子的一个个成功喜讯......他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三十五年,为了山村里的孩子能够学文化、长知识,他不离不弃,默默耕耘,无怨无悔,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了那些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孩子,在大山深处留下了一串串充实、无悔闪光的足迹。他就是科右中旗杜尔基镇达日罕嘎查春蕾希望小学教师——吴德胜。

为了孩子——

几年没有报酬——依然坚守

35年前,别说是农村,就算是城里学校的条件也很一般。而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的中旗杜尔基苏木乌斯台嘎查学校更是一所简陋的村校,三间破土房,夏天雨季,窗外下大雨,教室就下小雨;冬天,教室中间支一个火炉,天冷时冻得伸不出手来。由于教学条件极其艰苦,教学设备极其简单,工资有时还没有保障,所以根本没有人愿意到那里工作。然而,17岁高中毕业的-1-

吴德胜却毅然选择了那里,开始了漫长的35年教学之路。由于孩子们小,冬天他要自己出去捡柴火,亲自点炉子、烧牛粪……因为是村校,所以学生也不是很多,一至五年级的全部教育教学工作只有他和另外一名“同事”――他的爱人来承担,虽然一个年段只有几名学生,但教案都要单独写,单独备课,一天下来忙忙碌碌,工资也只有几十块钱。特别是当时他还是民办教师,加上嘎查经济落后,连续几年没有给任何报酬,维持自己的生活都很困难,但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还曾多次为该校特困生垫付学杂费、书费,为多名学生购买学习用品。他犹豫过,也想过离开那里,但想想那些可爱的孩子,他还是留了下来。

提起当年为贫困学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这事,直到现在乌田中屯艾里的达胡拉还非常感激:我的两个孩子秀梅和虎宝,他俩从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没交过一分钱学杂费、书费,而且吴老师还给他们买学习用品,没有他的帮助我家的孩子就上不起学了。因为有了吴老师的资助,在他的学校里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备一桶水”。时间匆匆流逝,一晃十个年头过去了。凭着他的执着和努力,他所在的学校连续多年在全学区学校中教学成绩名列前茅,但他也渐渐地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远远不够,不能够完全满足孩子们的知识需求。经过申请他于1989年开始在中旗教师进修学校学习,1991年拿到了中师毕业证。毕业后他义无反顾的又回到了自己奋斗多年的教学

-2-

点,1993年转为正式在编教师,就这样他在贫困落后的山村学校一直坚持工作至今。

为了孩子——

几年没有校舍——依然坚守

“看着孩子在教室里上课,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谁都会高兴,可是如果孩子们没有教室,你就会感觉像自己没了家一样……”往事不堪回首。本来就破旧不堪的校舍在1998年8月又遭受了厄运,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把校舍冲得面目全非,而且所在教学点周边村校也被洪水冲毁,一时间孩子们失去了自己求知的校园,学生无处就读。看着孩子们没有了校舍,他感觉到就像自己失去了家园,特别是随着开学日期的临近,他的心在痛,嘴上也起了泡。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想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把自己家的两间正房、四间仓房腾出来给孩子们当校舍,而且这一当就是四年。四年中就是这六间房既是校舍又是宿舍,他们夫妻俩与学生同吃同住。面对困难他没有找领导、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而是知难而上,依然坚守。

转眼到了2002年8月,经多方努力中德合资春蕾希望小学竣工落成。2005年因上级撤点并校要求,他被安排负责春蕾希望小学工作,从此他起早贪黑,以校为家,细心管理,尽职尽责。

为了孩子——

为师更为父——依然坚守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面对周边八、九个屯子的4—8

-3-

岁的住宿学生,别说“当家”,就是孩子们生活自理都有些困难。课上,他为师,因材施教,教学有方,给孩子们知识和力量;课下,他为“父”,重视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从学生的吃、住、穿到缝缝补补、洗洗涮涮,从早到黑都是由他一个人来承担。为了及时让家长了解孩子们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他挤出休息时间走遍了村村屯屯去家访;有时孩子生病了,他要骑上自行车到十几里外的村诊所取药。他对学生的爱就像父亲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把如山的父爱留在校园里,留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留在每个学生身上……

有个读小学二年的学生那仁满都拉,刚到学校时肚子有毛病,一不小心就拉在裤子里,吴老师得知情况以后,一边教学,一边为他熬药,还得经常给他洗裤子,每天少则一次多则两三次。就这样,一直到三年级毕业。后来他病好了,学习成绩也赶上了。学生的父母逢人便说:“吴老师真是个大好人,对学生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亲!”

为了孩子——

爱业更敬业——依然坚守

“学生是我的命根子”。“我的教案就是一本本五线谱,教鞭就是指挥棒,而学生就是五线谱上快乐的音符,我要用我全部的精力指挥他们奏出最美的乐章。”

吴老师热爱教育事业,以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以培养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4-

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己任,甘做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培育者,同时还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作为基层学校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资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理念,了解课改新动向,主动学习课改理论,掌握《新课标》的基本资料,阅读大量的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写了两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让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不落后,先后有多篇教学论文获奖,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2002年被评为兴安盟优秀教师,2009年被授予科右中旗师德标兵称号,2014年7月被评为科右中旗最美教师,特别是2014年9月5日举行的科右中旗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再一次被评为全旗师德先进个人、2014年9月获感动兴安人物提名奖、2015年3月被评为自治区“学雷锋岗位标兵”。

在教学上他认真备课,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让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进展,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们请教,认真及时批改每一名学生作业,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与学生沟通,多次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购买学生用品,孩子们都认为他是值得信赖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他,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重的长者。因为他和蔼可亲,学生们总是喜欢上他的课,而且他所教的学生在每次考试中总是名列前茅,他所带的班级多次被上级学校评为

-5-

先进班集体。

春蕾希望小学刚建成时师资力量较差,没有电脑和英语老师,那时候学校经济困难,没有能力招聘,但又不能眼看着孩子们学不到电脑和英语,于是吴老师连续三年拿出自己的工资聘用一位老师教孩子电脑和英语。

虽然是乡村学校,但吴老师却从来没缺少对孩子的素质教育。三十几年来,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他都组织运动会,总是给孩子们带来快乐。

走进吴德胜老师,你会发现他的工作作风就是无论做哪一项工作都是脚踏实地,尽心尽责,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每一项工作都是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他把自己学到的学校管理经验与学校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使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他以校为家,不管暑假、寒假,不管白天、黑天,寸步不离学校与学生,三十几年如一日守护着。他不分昼夜的辛勤工作,仔细分析年轻老师的创新课,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每次听课后他都会认真评课,帮助授课者找出缺点,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如今,年过半百的吴老师,已是鬓角染白发,没有一头牛、一只羊,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留下的只有曾经给孩子当了四年教室的那两间破石头房,他们夫妻俩依然住在春蕾希望小学,以校为家,分分秒秒为孩子们着想,坚守在山村学校,为了孩子、为了山村的教育事业而奋斗着……

-6-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