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材料



第一篇:点评材料

2010年3月,二年级语文组所有语文教师在组长李丹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小学语文低段“随文识字”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热爱孩子,教科研意识强,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工作责任心强。在四个多月的研究中,他们一直坚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对于随文识字教学形式有一定的理解,开展多次研讨活动。年轻教师的示范公开课、课题方案的汇报、课题成果的展示、课后的评课、反思、交流、研讨,都开展得扎扎实实、轰轰烈烈,效果极其显著。他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出适合小学低段“随文识字”教学方法的有效教学模式,走出了一条“随文识字”课堂教学之路。

第二篇:点评

演讲点评

如果说让一个理性的中年人都激动不已的演讲,一定是一场好演讲的话。那么,我是一个中年人,我现在正在激动。因此,我感觉这是一场好演讲。本次演讲好在哪里? 一是好在组织得力,准备充分,进步明显。

在政教处校团委和各班的精心策划和筹备下,本次演讲比赛工作组织严密,准备充分,程序公平,秩序井然,再加上各位选手认真准备,所以本次演讲的水平和前几次相比有明显的进步。无论在演讲的内容上,还是在演讲的技巧都有了明显的改进,显示了我们学校学生良好的素质,给评委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让我们对他们表示感谢!二是好在内容新鲜,构思新颖,以新吸引人。内容和构思主要体现在演讲稿的写作上。好的演讲稿是成功演讲的基础。好的演讲稿要求选材要新,角度要新,这样才能吸引人,比如:用的最新资料和感人故事作为例证的材料,新鲜、与众不同、吸引人。同时,在开场白的设计方面有独到的地方,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开场就说“同学们,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什么什么”。另外,演讲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必须寻找新颖的论证角度,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演讲稿的写作时,除了开场白的设计外,高潮的安排也很重要,同时,在句子安排上,必要时安排一连串的排比句,步步逼近,产生节奏上的变化。没有好的演讲稿“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吴一帆同学的演讲技巧丰富,表现手法多样,但内容空泛,这样表现就机械、缺乏真情,所以没有获得最高分,很可惜。三是好在细节强化,情景再现,以景打动人。

成功的演讲稿,要求在广征博引的同时,强化细节的处理,比如:选手

在讲到过程中,其中一个细节十分感人:演讲者在举出具体事例的时候,一定要有细节,细节是打动人的关键,在处理细节时,要情景再现(力求在现当时的感人场面)。四是好在逻辑合理,角度巧妙,以理征服人。

演讲不同与讲故事,也不同与诗歌朗诵,演讲要求演讲者,对自己提出的观点,通过议论文的各种论证方法,说服观众并使大家接受或认同你的观点。有句话叫做有理不用高声,但是,一般的空洞的说教也不能说服人,要设计巧妙的方法,要经得起推敲。五是好在真情流露,激情激励,以情感染人。

相同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演讲,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比如:重音的处理、节奏的把握。拿

选手一系列的排比句来说,三个排比句,在语气上一步一步加重,节奏上一步一步紧凑;节奏把握好,抑扬顿挫十分好听。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例举了;有一点我想说的是,当演讲者情绪激昂需要高声颂讲或愤怒到极点需要抒发强烈的感情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嚷,越叫越发不出声音,越想发出高亢激昂的声音越要放松自己的发声状态,嗓子状态越放松,声音传得越远。同时,演讲要用真情感染人,演讲忌讳背书式的,也不提倡装腔作势,没有情感不能打动人,情感不真更不能感染人。在讲求声情并茂的同时力求真情。(真情还包括诚恳的态度)比如:今天有位同学感情虽然也很丰富,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但感情不真切,让人听了很不舒服。真情有时候需要你去跟观众交流,特别是眼睛的交流,是否真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演讲者与受众眼神的交往中,真情自然流露。

用真情感染人的同时,往往需要包含激情的表演,演讲之所以叫演讲,它不是一般的讲解,而是激情的表演。激情可以增强说服力和感人力,或给人深刻的启迪,或鼓舞人的斗志!当然,今天的演讲,也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遗憾。

首先,部分选手的演讲稿思辨性还可以加强些。演讲,重在一个“讲”字,贵在一个“辩”字。通过“讲”和“辩”,亮明观点、阐明主张、表达思想。个别选手由于对演讲的主题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使得在观点的表达方面要么缺乏新意、要么缺乏个性、要么显得的有些人云亦云,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个别选手语言还可以讲究些,要亲切自然,又富有激情,尽量不用生僻字眼,便于演讲流畅。

第三、个别选手准备不够充分,表现不够自信。如有的选手过于紧张,有长时间的停顿,使演讲的流畅性受到了梗阻,影响了演讲的质量。

以上是我对今天演讲的一些学习和体会,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最后,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句包含我们中华文明美德的妙句送给大家: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第三篇:点评词

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旁,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可如今的你们已不再彷徨,慢慢在退却新生的稚嫩的衣裳。

341班的全体同学用最饱满的姿态、最激昂的热情向我们诠释了青春的真谛,并取得了本次班会的圆满。

如下亮点,尤值肯定:

其一,本次班会主题突出,切入口小,贴近学生实际,目标明确,关注学生认识、情感、行为三个维度的有机融合,投身于互动之中,可以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目标渺小则成就渺小,目标远大则成就远大。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幸福的归属感,从而感知如西西弗斯般支持你的父母、孜孜不倦的恩师。

其二,内容丰富,材料新颖,富有时代气息,采取多种艺术形式,层层递进,水到渠成。通过思考他人的蹉跎青春,内省吾身,通过感悟幸福,畅所欲言,挖掘生命热情,通过许下小小心愿,播下梦想的种子。

其三,表现主体性原则,程度、组织合理有效,体现较高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加强师生互动,酝酿和谐的班会气氛,富有创意,形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不过老师想告诫我们的同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纵使明天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存在,我们就不要悲伤!

亲爱的同学们,愿你们有怒放的生命,就像飞翔在辽阔的天空,就像穿行在无边的旷野,拥有挣脱一切的力量!

第四篇:点评课模板

《美国内战》评析

政史地教研组组长 汪丽萍

张艳老师在工作中一直脚踏实地的深入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致力于打造中学历史趣味课堂、高效课堂、互动课堂。本课的亮点1.突出一个“新”字。一是理念新,该教师能深入理解和运用新课程理念,重视学科素养的培养和渗透,通过重新整合教材,分为三个篇章,且三个篇章环环相扣;二是拓展材料新,拜登上台首次对台军售,落实家国情怀;三是作业设计新,跳出教材,创设情境,围绕2021年美国160周年热点,让学生为南北战争邮票设计邮票推荐语,作业形式新颖又再次巩固本课重点知识。2.围绕一个“趣”字。本课通过新课导入、教育戏剧的运用、以记者的身份报道战况、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的设计吸引学生兴趣、保持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兴趣,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3.注重一个“活”字。一是教材用活,教师立足教材而又大胆整合取舍,补充大量图片信息和文字材料,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突出重点,分化难点;二是教法灵活,课堂上学生通过教师历史情境的创设、课本剧的表演、内战概况的现场新闻播报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悟。4.达成一个“实”字。一是内容充实,本课课堂容量较大,教师补充了大量的史料和素材,但是,借助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并不感觉枯燥反而兴趣盎然;二是训练扎实,在完成知识的讲授后,教师结合中考,设计了适量针对性的训练,检验学生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有效反馈;三是目标落实,课堂最后,教师对本课进行有效拓展,由美国统一联系到台湾问题。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强化学习目标,突出了历史教学的史鉴功能和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教学建议1.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突出了对多媒体的依赖而忽视平时板书等基本功的锤炼;2.师生互动需要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3.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强化课堂学生自学、小组互学、代表展学,小组合作要适时、适度,打造高效互动课堂。

《美国内战》教学反思

张艳

《美国内战》本课的教学内容很明确。一个主题:美国内战;一个人物:林肯。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依据课标要求,我在本课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注意体现课堂的活力与创造力,注重师生的共知、共享和共进,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密切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将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从旁引导,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与问题为学生们构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此外,我还注意将历史课堂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从美国内战历史中感悟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并联系美国对台军售的时政热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本节课优点在于:1、目标明确,主线清晰,重难点突出;2、课堂有一定的开放度,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例如注重历史情境的创设,学生自导自演历史剧“美国南北矛盾”,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突破难点,理解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不可协调的矛盾是内战根本原因;3、学生学习形式多样化,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如内战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完全交给学生,设计“美国内战战况我来播”活动,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氛围积极活跃,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理解《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在内战中的作用和美国内战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意义这两个重点时,贯彻史料教学的方式,所选史料典型,符合历史学科特点,重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以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素养,其中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有梯度,循循善诱突破重难点。4、注重开发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课堂最后以史为鉴,回顾美国的发展历程,感悟统一是一个国家强盛的保障。同时联系时政热点美国对台军售,升华学生的情感,认识到台湾是中国内政问题,绝不允许他国干涉,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培养学生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共创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5、作业的形式新颖有趣又巩固本课的重点知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在整节课中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尤其“内战战况我来播”耗时较长,让后面拓展问题缺少发言的时间;老师在语言方面还要继续锤炼,教态有点拘谨,本打算课堂小结部分再板书,由于时间问题没板书以后应该边讲边板书。

努力的方向:对于课程的结构还可以多方面的思考,寻求最理想的模式。课堂的设置要紧紧围绕落实历史学科素养。还需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更充分发挥其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五篇:《赎罪》点评

在赎罪中成长

——《赎罪》点评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曾经会犯过错,这就促使了他们需要赎罪。有的人用一句“对不起”就能获得他人的原谅,而有的人用一生来赎罪也无法得到宽恕。《赎罪》这部作品就是由此展开的。

《赎罪》的作者是伊恩·麦克尤恩,是与马丁·艾米斯齐名的英国当代杰出作家。1975年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与最后的仪式》,获得毛姆奖,从此崛起文坛。他将严肃的题材与通俗的元素巧妙揉合,使《赎罪》这部有关爱情、战争、罪行和小说的小说既动人心魄又令人深思。其中个人命运的曲折与社会、历史的变化相互渗透,对战争场景、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画与对人性、道德困境以及文学创作的反思相互融合在其中。

《赎罪》以二战前夕的英国乡村为背景开场。故事里因一个谎言造成了三个人的痛苦生涯。而这个致命的谎言是一系列的误会最终形成的结果。这些误会围绕在三个人的身上,即主人公小布里奥妮、塞西莉亚和罗比。年仅 13 岁的女孩布里奥妮充满想象力并极富文学天赋,她误会了姐姐塞西莉亚和仆人的儿子罗比之间的爱情,进而诬陷罗比为庄园强奸案的施暴者。她的糊涂指证断送了姐姐的爱情,也使无辜者蒙冤入狱。成年后的布里奥妮认识到自己当年的错误,并试图通过严格、卑微的护士工作来赎罪,而此时的罗比也被充军而远走他

乡。当罗比回到英国与塞西莉亚团聚时,布里奥妮前来负荆请罪,并承诺说出真相以洗刷他的不白之冤。小说的主体叙述到此结束,尾声部分跳到了 1999 年的伦敦。此时的布里奥妮已是位年岁已高的成功作家,她的自述揭露了前面的完美结局实则是她虚构的小说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塞西莉亚和罗比皆在战争中先后死去。永远没有发生的美好结局,是布里奥妮良心的弥补,也见证了她一生都无法完成的赎罪。

这样的结局无处不渲染着黑色幽默,其实《赎罪》中的这种黑色幽默淋漓精致地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第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虚实结合。小说中的前半部分,几乎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这个故事的发展,故事的结尾看似是姐姐塞西莉亚与罗比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但笔头一转小说开始用第一人称叙述,原来前面的一切都只是布里奥妮的作品《赎罪》中的情节。她诬告罗比是真的,姐姐离家出走是真的,布里奥妮放弃深造成为实习护士也是真的,但是罗比回来与塞西莉亚过着幸福生活是假的,布里奥妮在姐姐家赎罪的情节也是假的。整部作品看似真实,却又只是虚构,虚实结合的手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尾的真实叙述令罗比和塞斯莉亚的悲剧更加煽情,也更令观众影响深刻。第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连贯性。小说中多次出现同一场景的两个不同叙述版本——小说先用了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地呈现了事情的始末,以及罗比与塞西莉亚两人内心的情感变化,紧接着又从布里奥妮的视角出发把每一幕情景进行重新描述。在作品开始时这样的故意安排使作品看上去并没有逻辑可言,整个故事也并不连贯。殊不知,同一情景的两个不同版本恰恰反衬出了小布里

奥妮视角的偏见以及她的无知和幼稚,也为她后来的赎罪做好解释。第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三重体现。表面上看,小说中赎罪的似乎只有布里奥妮一个人,她种下的果,由她来承担。其实,小说中应该有三重赎罪,故事中其实穿插了多位主人公不同方式的赎罪,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身上所背负的“罪”进行身体或是心灵的救赎。罗比被诬告强奸了布里奥尼的表姐劳拉,为了重新回到塞西莉亚的身边,自愿奔赴法国作战默默赎着不该承受的罪名;塞西莉亚开始由于出身高贵,无法冲破世俗的眼光一度否认自己对罗比的感情,最后她放下身份,大胆热烈地与罗比相爱,却因为妹妹的诬告毅然与家庭决裂,跟随罗比做了一名战地医护人员,为自己的家庭以及家庭所处的阶级赎罪。罪与赎从头至尾埋伏在小说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章节中。而布里奥妮13岁那年偏执武断诬陷罗比使其入狱后所作的赎罪当之无愧是小说中最重要、最突出的赎罪。

总体而言,这部小说描述的就是布里奥妮在赎罪中逐渐成熟的过程,因此它也可以算得上是一部成长小说。成长小说,顾名思义,就是写主角从幼年到成年,从天真无知到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布里奥妮从一个充满幻想和嫉妒的说谎的小孩,成为苦心忏悔的年轻护士,再成为用写作来自我救赎的作家,她在漫长而痛苦的赎罪之路上认识了自我,也认识了人生。故事的开头13岁的布里奥妮刚刚踏在青春期的门槛上,她喜欢写作,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布里奥妮诬告罗比正是因为她那丰富的想象力:有一次她在窗口看到姐姐几乎没穿衣服全身湿透的站在罗比面前,还有一次她看到姐姐被罗比压在书柜上,这

两次都使她深信罗比在欺负她姐姐。原本是暗生情愫的男女间的口角在一个 13 岁的早熟又敏感的少女眼中,便有了一番截然不同的意味。塞西莉亚和罗比间的复杂感情超出了年幼的布里奥尼的理解,她有着的更多的是近乎疯狂的想象以及作家的敏感。她开始浮想联翩,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而两个年轻恋人间的争执则变成了好人与坏人之间的较量。而且,导致布里奥妮错误认识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她对罗比的暗恋。小布里奥妮嫉妒姐姐,嫉妒她比自己早一步得到了罗比的爱。她无法憎恨自己的姐姐,于是,嫉妒与愤恨让她将所有的矛头指向了罗比。少女懵懂而狭隘的爱最终导致她向姐姐和罗比忏悔一生。因此,当庄园附近发生了强奸案,警长来调查的时候,布里奥妮在幻想和嫉妒的指使下认定罗比就是强奸者,她的证词也从“我知道”改成了“我看见”。布里奥妮自以为正在伸张正义,实际上她正一步步地走向犯罪,而这正是其成长的开端。

当布里奥妮渐渐长大,她也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当年所犯下的错是如此之大。在战争期间,她放弃了到剑桥读书的机会,来到医院成为实习护士走上姐姐曾经走过的道路,不仅是为了想再次与姐姐取得联系,还是想通过救人的方式来减轻一点心中的痛苦。布里奥妮断绝与家人联系,在医院里日复一日的为伤员清洗伤口、换床单、打针,甚至是静静地陪他们生命走完最后一段路。这些经历不但磨练了她,也让她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恐怖,她更加责备自己的年少无知,或许罗比也会像这些士兵一样受伤甚至死亡。布里奥妮在自责中不断赎罪也不断成长。

成长小说往往结束于主人公对自我和世界有了重新认识,对人生有所领悟有所改变,但是《赎罪》却没有就此结尾。小说结尾跳到了1999年的伦敦,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记叙了暮年的布里奥尼在 77 岁生日那天的见闻感受。麦克尤恩再一次运用叙事角度的转换,记叙了实际的成长过程。原来布里奥妮到姐姐与罗比家赎罪是假的,他们住在蓝色小屋的美好结局也是假的。实际上,罗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前一天死于败血病,而姐姐也在几天后死于防空洞的水管爆裂中。布里奥妮来不及道歉,也来不及还罗比一个清白。既然现实中已无法当面赎罪,她就只能在作品中忏悔,她用60余年的时间写成这部小说,也是她的忏悔录。她在小说里面给了姐姐和罗比不曾想象过的美满幸福生活,他们相亲相爱,再也不用分开......60余年的光阴也让布里奥妮彻底成长,只是岁月的流逝依然没有让她积攒足够的勇气,除了编撰一段美好来表达她的抱歉,在战火纷飞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不敢当面向姐姐说一声:“塞西莉亚,对不起。”即使再完美的结局,也只能给现实中的她一个黯然的结果,虚构的情节,大团圆的结局也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解脱罢了,她终究一身都无法得到自我救赎。

其实赎罪的主题一直都存在于许多名著当中,例如《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在最初的时候因为拿了清洗烟囱的小孩的一个硬币,当他成为市长后,每当有清洗烟囱的小孩到他家里,他都会给他们一个硬币,也算是对那个小孩的赎罪。而且我认为冉阿让之所以会亲自到法庭承认自己就是以前的囚犯冉阿让,以及之后一直帮助他人、照顾芳

汀太太的女儿,都是因为在作品开始时主教对他偷东西的宽恕。因此冉阿让用自己的一生向主教赎罪,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所有人。而这期间,冉阿让也成长了,他从一个偷东西的囚犯成长为爱他所有市民的市长,成长为可以宽恕他的仇人沙威警长的人。

精神分析学者曾说,艺术是艺术家与自身达成某种和解的方式。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小说其实是一种小说家与他所在的现实世界达成和解的另一种方式——“对遗忘和绝望的抗衡”。虽然布里奥妮无法实现她的赎罪,一切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摸样,但至少她在小说中做到了,而她也得到了成长。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