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读《启发孩子思维的故事》有感[推荐五篇]

读《启发孩子思维的故事》有感[推荐五篇]



第一篇:读《启发孩子思维的故事》有感

读《启发孩子思维的故事》有感

作者:和平小学六(1)班 高炜珊打稿人:黄浈华

世界上没有不爱读故事的孩子,故事是孩子们认知世界的一扇窗口,是开发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

我自从看了这本书后,我的观察力,记忆力变强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这本书就叫做《启发孩子思维的故事》。这本书里面的内容非常的多,虽然你第一次看觉得不好看,其实当你第二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你就会明白这本书会有多好看。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些如何会观察、如何学会推理、如何了解历史的谜和一些问题,这些故事和问题,可以使我们的脑子能随即应变,如何去思考。

其中我最爱的是《指纹的秘密》这篇故事主要讲了以为好孩子她是一名诈骗犯,正被警方悬赏通缉。忽然有一天,有一位叫米高的私家侦探看到了那名诈骗犯,他立刻通知警方,可警方到了的时候,诈骗犯已无影无踪了。警方对诈骗犯的杯子做了细心的检查,发现杯子上居然没有指纹。后来,通过米高侦探的推理,最后认为诈骗犯在手指上涂了透明的指甲油。

我开始都不知道是为什么,后来看了问题的答案才知道原来涂了透明的指甲油,这个故事告诉我:当做完一件事或一道题,应该像这篇故事中的米高侦探一样,认真观察仔细地在脑子里想,然后再推理一下,这样这件事或这道题就不会错了,也不用一再地去反复地看了,多方便啊!

从这本书上我懂了要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悬念重重的考

验,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以及创造力提升,使我们燃起希望的火把。而且我们也要认真观察,认真推理,才不会把事、物、题弄得一塌糊涂。我们因该在日后生活中要多观察、多记忆、多相像。这样才能使我们启迪思维智慧,在生活中表现自我、提升能力。让这个世界变得五彩缤纷,每一件东西都可以日新月异。

优秀的故事,能使我们学会思考,帮助我们打好人生的底色;优秀的故事能使我们用心生活。今天,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是那样的重要,所以我们应该要世世代代地相传下去,让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幽默风趣,家长应该让孩子们从故事中学会道理。

第二篇:读《小故事大启发》有感

今天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家超级市场里爱诺和布诺是差不多来这家市场工作的。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诺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诺却像被人遗忘一般还在最低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诺忍无可忍了向总经理辞职,并痛斥他狗眼看人低,亲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倒提升那些吹牛拍马屁的人。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却什么呢?三言两语说不清。说清楚了他也不服,看来.....他忽然有了个主意。

“布诺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总经理对他说。布诺很快从集市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卖。

“一车大约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布诺又跑去回来说有10袋.“多少价格”布诺又跑到集市上。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先休息一会儿吧,看爱诺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诺对他说:“爱诺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爱诺很快从集市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1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这个农民过一会儿还将弄几筐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合理,可以进一些货。这种价格的西红市总经理可能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西红市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布诺在一旁终于明白自己缺什么了.大家明白布诺缺的是什么了吗?

没错听命行事的能力固然重要,清楚地了解你的公司和你的工作那么就能预知该做些什么,然后着手去做。决定哪些该做,就立刻采取行动不必等到别人交代

第三篇:读《故事思维》有感

读《故事思维》有感

姚棋仁

秋天,天渐渐地变凉了

我很舒服,可以睡到自然醒,起床第一件事就想到要把该做的事情先做好,闭着眼睛从书柜子上随手抽了一本书,哎哟......,居然是《故事思维》。

这本书我太喜欢了,是美国作者安妮特·西蒙斯的著作,今天是第二次看了,之前在人生遇到瓶颈的时候,我认真读过一次,学到很多东西,突破了瓶颈。

过去我是一个很木讷的人,感觉自己是个书呆子,看了这本书改变我许多,我也有点会讲点故事了,虽然我的故事还讲的不好,不过算比以前好很多。

故事思维,是讲训练思维的,讲故事的关键在于,能够激励,说服,最终达到积极合作,学会故事思维,可以轻松影响他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技能。

像写文章写的好的,比如咪蒙写的文章,很多都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写的,讲故事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打造自己的影响力。

会讲故事,人生会轻松很多,写文章也是这个效果,写故事型的文章更容易建立信任,我把这本书的思维结合营销思维来用,收获太大了。

我读这本书,学会很多,但记住的并不多,印象最深的是6个故事。

作者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讲6个故事

第一个,我是谁的故事

我是姚棋仁,我准备一个终身保持每天读一本书的习惯。

第二个,为什么我会在这里的故事

因为我要提升自己,不进则退,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我在这里的原因。

第三个,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的故事

你们也想学习,但是你们没有时间,或者不会安排时间,所以你们缺少牵线的人,而我想做这件事帮助你。

第四个,愿景的故事

打造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的平台。

第五个,授人以鱼的故事

这么做的好处是能帮助到别人,也能帮助到自己,你参与之后也帮助到别人。

第六个,行动价值的故事

很多事只有去做了,行动了就会产生结果,不做永远是零,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最怕的是永远不敢开始。

这里简单的分享一下,其实每个故事,都可以独立写一篇文章来讲,很多自媒体人都用这几招来写作。

想要提升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影响力,就要学会讲好这6个故事,你不妨也试着思考这6个故事,对你的人生非常有用,谢谢阅读,分享完毕!

看完有启发?

第四篇:读《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有感

读《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有感

这些天,我读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里面56个师生教育方面的故事各个都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不禁为书里各位老师锲而不舍的坚守而感动流泪,为书里孩子们的成长进步而欢呼雀跃,为不良社会氛围对“坏孩子”和“不务正业的教师”们的不公平对待感到愤愤不平,也为李老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这句话大声叫好。

如果按李镇西老师的书名——每个孩子都是故事,那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那个听故事、读故事的人;我们不但要读,还要在故事的进行过程中加入一点点引导性或者说铺垫性的情节,争取让每个故事都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就好比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短短几年的教育中对孩子的引导或在关键时刻对孩子一些错误的纠正。如果你想对一个故事加入一点点你的想法的话,你就首先必须要读懂这个故事。那究竟怎样才能读懂一个故事呢?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深深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要用心去读。这里的用心包含两点:一是要投入感情,二是要有一定的智慧。

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切记一点,我们不是我们学生们的人生故事的作者,因为作者肯定是他们自己;我们也不能为了现行教育体制下“只要分数,不择手段”“升学率决定待遇”等社会风气而随意程序化地编辑我们学生的人生故事。我们不应该把学生们送到模具里面去统一压制成型,也不应该把考分作为学生的标签给学生们做一二三四的排名。我觉得教师的任务是教

学生知道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和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或好听的名声为而要求学生都要考出一个好成绩。这样你就会过多的注重那些你觉得分数高或给你挣面子的学生而漠视甚至放弃你认为成绩差的学生。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我读完了,但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我的学生还会有很多很多。从李老师的这本书里我读懂了“怎样去坚守教育的良知?”也收获了许多“读懂一个故事”后的快乐。如果每个孩子真是一个故事的话,那我说:只有用心才能读懂这个故事!

用心才能读懂一个故事

——读《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有感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和一个两周岁孩子的妈妈,我这些年经常读一些有关孩子成长和教育方面的书。这些天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里面56个师生教育方面的故事各个都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不禁为书里各位老师锲而不舍的坚守而感动流泪,为书里孩子们的成长进步而欢呼雀跃,为不良社会氛围对“坏孩子”和“不务正业的教师”们的不公平对待感到愤愤不平,也为李老师“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故事”这句话大声叫好。从人类文明起步的那一天起,我敢说所有的人都喜欢听故事,读故事并讲述自己的故事。如果按李镇西老师的书名——每个孩子都是故事,那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那个听故事、读故事的人;我们不但要读,还要在故事的进行过程中加入一点点引导性或者说铺垫性的情节,争取让每个故事都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就好比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短短几年的教育中对孩子的引导或在关键时刻对孩子一些错误的纠正。如果你想对一个故事加入一点点你的想法的话,你就首先必须要读懂这个故事。那究竟怎样才能读懂一个故事呢?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深深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要用心去读。这里的用心包含两点:一是要投入感情,二是要有一定的智慧。人生的故事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它的不可COPY的特性,所以我们不能要求也不能够主宰一个人的人生故事一定要按着什么样的剧情按部就班的进行,就像李镇西老师的学生或者是我的学生们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境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爱好,所以每个人才能够演绎一生不一样的精彩故事。我们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切记一点,我们不是我们学生们的人生故事的作者,因为作者

肯定是他们自己;我们也不能为了现行教育体制下“只要分数,不择手段”“升学率决定待遇”等社会风气而随意程序化地编辑我们学生的人生故事。我们不应该把学生们送到模具里面去统一压制成型,也不应该把考分作为学生的标签给学生们做一二三四的排名。我觉得教师的任务是教学生知道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和怎样做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或好听的名声为而要求学生都要考出一个好成绩。这样你就会过多的注重那些你觉得分数高或给你挣面子的学生而漠视甚至放弃你认为成绩差的学生。就像我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我从来不会多要求我班的孩子一年中学会了认多少汉字,学会背多少古诗,那些都是孩子们以后学习中会获得的知识。我觉得幼儿园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缤纷多彩,让孩子们知道怎样的故事才更精彩,为他们以后叙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做个扎实和正确的铺垫。我们教师不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陌路人,我们应该是他们的朋友甚至亲人;我们用付出的爱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爱,我们用付出的感情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友情亲情。我们要真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心去读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特别是一些大家所谓的“坏孩子”们,只要我们用心,一定能读出他们故事里也有很多美好的情节,也有很多闪光点;只要我们用温情对他们稍加引导,他们以后的人生故事一样会充满阳光,也一定会很精彩。

当然了,教育不光是老师真心的对待学生就够了,毕竟老师还要负责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就像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讲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有些学生不是说你给他“传道授业解惑”他就一定能够或者愿意接受的,毕竟在他的人生故事里还会有很多的插曲:个人天赋、家庭问题、社会影响还有一些偶然的际遇,都会随时改写他的人生故事。就是说每个学生不同阶段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那我们老师要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我觉得还是要用心,就是要用心去想办法,用你的智慧和行动为学生们解决这些问题。就像杂志的“编辑”那样,用你的睿智去改正一些“作者”故事中的“错别字”等小错误。就像李镇西老师书里第一篇《用心灵赢得心灵》中那50多封给一不小心走了下坡路的小品用心灵赢得心灵的信;就像最后一篇《你的期待就是我的快乐》中徐芬老师用讲故事的办法让枯燥的复习课变的生动起来的实例,都是教育者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了学生们生活或者学习上的各种难题。他们是用心去读了一个故事,他们也是用心地读懂了一个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这本书我读完了,但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我的学生还会有很多很多。从李老师的这本书里我读懂了“怎样去坚守教育的良知?”也收获了许多“读懂一个故事”后的快乐。如果每个孩子真是一个故事的话,那我说:只有用心才能读懂这个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故事》呈现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故事。透过56个记录师生教育生活点滴的生动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学习、生活、成长的样态,也能够体会到老师们凝结于文字之间的教育真心和爱心。

最优秀的教师有一个共同的品质:他们知道如何读懂故事。他们知道走进教室大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

二、引人入胜,但却没有完成的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作者创作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他们知道如何编辑错误,他们希望帮助作者实现一个完美结局。

这里所说的“故事”,并不单指“事件”和“情节”,而是指孩子成长的过程;或者打个比喻形象一点说,这里所说的“孩子的故事”,指的是孩子生命的河流。读了这篇《一支恸哭的金色钢笔》文章我特有感触,以下我将谈谈自己的感受:为这个纯真的孩子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作为老师感到无比的羞愧。这次才真正体会到李镇西校长所说的“每个孩子都是故事”的含义。甚至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有故事”更为准确些。本文讲述的是:一个老师终于鼓起勇气批评了长期不按规定用钢笔写作业的女孩。当他批评了这个孩子后换来的是女孩终于用钢笔写作业了,但是女孩也从此时时处处躲着他。老师心理无比的失落和寂寞。有一天老师发现女孩在一个角落悄悄的用她同桌男孩的破旧的钢笔写作业时,他的心里非常的震惊和感动,同桌的两个同学就这样互帮互组。可是“悲剧”再次上演了:在市里举行的学生5000米长跑比赛中,男孩完全可以为学校拿到这个冠军的,但是就在要冲向终点的几米时男孩放弃了冠军,当第二、第三个同学冲出终点眼睁睁的拿走了冠军和亚军时他冲出终点仅仅拿到了第三名。顿时老师咆哮了,愤怒了,他怒斥男孩:“为什么?为什么呀!这是代表学校荣誉的事,而你选择了第三名?”面对老师的怒斥,男孩泪流满面,怯生生地说:“因为第一名、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只有第三名的奖品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再烦恼了,就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老师批评了…….”

我想每个父母和老师读到此处时都会为男孩的行为感动和自豪----多么纯真的孩子,同时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难得再有如此纯真的孩子,难得再有这种为了他人而放弃功名利禄的行为了。

我为这份纯真而感动,同时也为这个老师的行为而羞愧,因为象文中老师的行为,在我们的身上真不少。“每个孩子都是故事,我们读了多少呢?每个孩子都有故事我们又去读了多少呢?”当孩子迟到了,我们问过为什么了吗?我们相信了多少?当那个学生的作业反反复复做不好我们去追究过原因了吗?当学生有困难求助我们时我们给予多少真诚的帮助?……..我不敢再往下想,越想我觉得越象文中的老师,那岂不是伤害过无数孩子的心灵?

从李老师的书中我明白了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作为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

多多与孩子们交流,多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读懂孩子们的故事,这应该是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本领吧。

第五篇:读《孩子》有感

渐行渐远

——读《孩子》有感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张璟宜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 卡里尔·纪伯伦《先知》第四章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这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深刻见解。的确,父母可以给孩子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父母可以荫庇孩子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父母可以努力去模仿孩子,却不能使孩子像他们。父母是弓,孩子是箭。总有一天,箭会脱离了弓,飞向遥远的前方。诗人用优美的诗句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

这首诗让我感触良多。我想起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们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心总会剧烈地颤动一下。这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想象一下,当我们步入中年,得到了年轻时所追求的生活。我们平静下来才发现父母已经远去,子女们要远行,朋友们也渐渐散去。但我们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

记得那一天,母亲与我出门散步。我们等在马路口。在起步的一瞬间,母亲习惯的握住我的手。我却有些不适,皱着眉慢慢地将手从母亲手中抽离。我明显感到身边的母亲一愣,有片刻的尴尬。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受了委屈跑到父母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的孩子。我们慢慢长大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一个人承受困难。我们总是无视父母的关注。但是,真的有一天不管我们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我们留恋,为我们挂牵,为我们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也不会有人一直目送着我们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从前,我们很少回头张望。因为我们笃定,我们知道有一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我想,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多去陪伴他们,而不是让他们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最后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慰藉和支持。让孩子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