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读《于丹论语心得》创个体美好人生(优秀范文5篇)

读《于丹论语心得》创个体美好人生(优秀范文5篇)



第一篇:读《于丹论语心得》创个体美好人生

读《于丹论语心得》拥有美好人生

西宁九中孙玉芳

偶尔看过几集百家讲坛,其中最喜欢的是于丹教授。今年暑假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全书由“序”“心得”“《论语》原文”“后记”四个部分组成。序是易中天写的,我很喜欢,标题为《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短短一篇序言既介绍了睿智的于丹又介绍了于丹眼中的孔子。接着,于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角度谈自己的心得,她娓娓道来,旁征博引,将论语的意义解说得浅显而精妙。而后是《论语》原文。再后面是于丹自己写的后记。我读后的心得要借用于丹后记中的话,“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以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在后记中,于丹将《论语》比作“问病泉”,而她自己则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我太喜欢这比喻了!感谢于丹,用她的智慧和真诚引领凡俗众生接近了这眼千古活水泉,让我们有机会沐着圣贤的神光,有机会或多或少感知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或许我们也可以说,《于丹论语心得》就是凡俗众生的一眼“问病泉”。在我们“以身体之”时,我们能感觉到自己最敏感的部位,如果我们也能“以血验之”,并在漫漫岁月里不断觉悟,我想于丹教授应该会“缄默微笑”。下面,记录《于丹论语心得》触动我的句子。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孔子说,一个人能够听你讲道理你没去跟他讲,就叫‘失人’,你就把这个人错过了,不好;相反,假如这个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讲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亏了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于丹强调修身,强调从自身出发寻找个人与社会的契合点,只要

自身不断完善,就能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共处,就能提高生命效益,就能成为一个君子。在这个竞争激烈,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时代,读《于丹论语心得》会使我们的内心获得一种恒定的力量,从而更加快乐地生活。如果我们在读此书时得之于心,时时自省,我们就能拥有美好的人生。

第二篇:读于丹《论语》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

年初,耿总在给全体员工开年终大会时,除了介绍我们辽化公司的飞速发展前景,同时也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就是于丹写的《论语》。

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和品味之后,发觉从中受益非浅,我想,要是大家都认真的学习,我们的整体素质会提升,对企业的发展,对自己职责负责的态度,对家人、社会、朋友、人生都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他非常震撼人的心灵,每看一次都像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和对论语的诠释。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的处世方法,做人的规则,这些道理看起来很简单、朴素,但却透着一切方圆。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以这个态度对待工作,在工作中小心谨慎,兢兢业业,对工作少一些指责、抱怨,多一些乐观、豁达,多思、多想、多看、多听,团结同事,不怕苦,不怕累,这样什么杨样的工作都不会难到你的。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些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人一看就明白,人生毕竟得有很多的朋友,对照自己平时的一些行为,所交的朋友,不能不说是一次精神上得洗牌,交好的朋友,对自己的一生,对事业的发展,对为人处事都是不可缺少的,这样的好朋友,可以说是良师,是益友,对你的影响是巨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的都是这些道理。但对那些不太好的朋友,所谓的哥们,我想对自己不管在那方面都是不少的损失,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看看“共产党员”杂志里那些腐败的官员们,就会明白的,他们都是被一些好朋友、哥们送进监狱和断头台的,悔之晚矣,所以,一定要清醒的看清哪些是真正的朋友,哪些是阻碍自己发展的人,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克服一个困难和向前走一步的意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可当这一点微不足道的心意转变成一种信念在心中燃烧时,这种信念便是一股充沛的驱动力。总之,我一定要认真仔细的读、品,从中吸取对自己更有益的知识,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快乐成为阳光的能源,去辐射、温暖他人。由于自己的知识浅薄,理解不够深入,只能浅薄的认识一些问题,但我坚信,人心向善,创建和谐社会,我们的将来一定会更加幸福。最后引用于丹的一句话做为结语:“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第三篇:读于丹论语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

翻读《于丹〈论语〉心得》,感佳句颇丰,甚者有二,特记之于下,以供自飨:

一、天地人之道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所以,依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

时常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同时是这个老师不自信的表现。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那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二、君子之道

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何为“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何为“知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何为“勇者不惧”?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第四篇:读于丹论语

读于丹《论语》有感

于丹在《论语》中是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看完这本书真的是受益匪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人的一生难免遇到挫折和磨难,怎么样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于丹教授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她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在处世之道中,于丹教授解析了孔子提倡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那么整个集体就是一个和谐的集体,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于丹教授在交友之道中对“益者三友”及“损者三友”进行了深刻的详细的解释,其内涵令人思考!人生难得一知已,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只有自己有良好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的打开了一个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在人生之道中,于丹教授说:“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短暂的一生活得有价值,那就是要多学习,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其实就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孔子所言的从十五到七十的人生历程,每个阶段都是可以参照的一面镜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压力的增大,怎么样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那需要的是一种修炼,需要的是学会舍弃,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看于丹解《论语》体会到的是,《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 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君子少一些小人,我们的社会就会多一些安宁,我们国家的理想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第五篇: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一)近期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二)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三)近日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后,感触颇深……

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就在于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地融合成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论语心得》中国共产党讲述了七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地人之道”。

天地人之道是《论语心得》中的第一道,读这一道时,我的感触也是最大的。

我们现在常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隆、事业成功的基础。但人的力量如此强大的原因,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达到完美结合的程度,结成一个整体,所以,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的内心的时候,他的强大,无坚不摧。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就是大地上万物和谐而快乐的共同成长,仅此简单而已。读到这里,我想,在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只要你的胸怀无限大,许多事情就小了,原来如此,就是“忠恕”二字啊!简单的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就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又谈何容易呢?有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老是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咀嚼中,一次又一次再受伤害。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了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论语》告诉我们的,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的心中充满幸福感。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要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叫“仁义”。

读完这一道,联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万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自私、蛮横、无理、霸道,这跟书中相差了多远啊!我仔细的考虑了,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宽容、关心爱护他人等。这样,自己的人生不是才会更完美吗?

我想圣贤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以个民族的精神。

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此刻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但我的心灵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