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



第一篇: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

(2006年10月13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博士生同学们:

大家好!

相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分别的时刻亦如期而至。地球科学领域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经过2天紧张而愉快的交流活动之后,马上就要圆满结束了。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系列活动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论坛覆盖的学科领域不断扩大,论坛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活动在广大博士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的举办,为推动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多学科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融合,以及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次学术论坛共包括5个分论坛,经过论坛专家组的评审,共录用论文170余篇,出版了地球科学领域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在2天的学术论坛活动中,共有300余名博士生代表参与了论坛的各项学术活动,举办了多场特邀专家报告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论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一次启迪智慧、增进友谊的学术思想盛会。

本次学术论坛,得到了主办单位: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论坛组委会,代表学校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学术论坛在举办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各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助和广大博士生的积极参与,得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表示诚挚的谢意!

同时,在论坛举办的各项工作中,广大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学生志愿者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向他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本次论坛,尽管时间有限,但是参会代表充满智慧、精彩的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解放思想、畅所欲言,进行思维激荡,撞击思想火花,使论坛充满了浓厚的研讨氛围。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站位高、观点新,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博士生分论坛学术报告的发言,有见解、有特色,进一步丰富了大家的思想。这次活动,不仅对地学领域各方面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对参会的各位博士生也是一次很好的培训。希望博士生们认真研究、消化、吸收这次论坛的研究成果,并切实应用到指导我国地学发展的实践中去。

我校将以这次论坛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构筑人才高地,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别情依依,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几天的交流与共度,我们的学术在提高,友谊更在升华。希望各位在回到母校后,把地大人的深情厚谊带回家,把地大人的美好祝福带回家。希望大

家继续关心地大的发展,继续保持与地大的联系,常到地大来作客。我们也真诚希望加强与各个兄弟院校的合作,真诚携手,共创学术辉煌的明天。

最后,我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祝愿广大博士生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学业有成,事业有成!

谢谢大家!

第二篇:公开阅读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2006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闭幕式上的致辞

(2006年10月13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博士生同学们:

大家好!

相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而分别的时刻亦如期而至。地球科学领域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经过2天紧张而愉快的交流活动之后,马上就要圆满结束了。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的“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系列活动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论坛覆盖的学科领域不断扩大,论坛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活动在广大博士生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的举办,为推动博士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多学科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融合,以及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本次学术论坛共包括5个分论坛,经过论坛专家组的评审,共录用论文170余篇,出版了地球科学领域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在2天的学术论坛活动中,共有300余名博士生代表参与了论坛的各项学术活动,举办了多场特邀专家报告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论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是一次启迪智慧、增进友谊的学术思想盛会。

本次学术论坛,得到了主办单位: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论坛组委会,代表学校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次学术论坛在举办过程中,得到了全国各兄弟单位的大力协助和广大博士生的积极参与,得到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表示诚挚的谢意!

同时,在论坛举办的各项工作中,广大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学生志愿者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向他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本次论坛,尽管时间有限,但是参会代表充满智慧、精彩的表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解放思想、畅所欲言,进行思维激荡,撞击思想火花,使论坛充满了浓厚的研讨氛围。专家学者的学术报告,站位高、观点新,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博士生分论坛学术报告的发言,有见解、有特色,进一步丰富了大家的思想。这次活动,不仅对地学领域各方面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对参会的各位博士生也是一次很好的培训。希望博士生们认真研究、消化、吸收这次论坛的研究成果,并切实应用到指导我国地学发展的实践中去。

我校将以这次论坛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构筑人才高地,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而奋斗!

别情依依,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几天的交流与共度,我们的学术在提高,友谊更在升华。希望各位在回到母校后,把地大人的深情厚谊带回家,把地大人的美好祝福带回家。希望大

家继续关心地大的发展,继续保持与地大的联系,常到地大来作客。我们也真诚希望加强与各个兄弟院校的合作,真诚携手,共创学术辉煌的明天。

最后,我代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祝愿广大博士生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学业有成,事业有成!

谢谢大家!

第三篇: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机械工程)第一分会场“机械设计与工作性能”综述

2009年10月12日上午,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机械工程)在北京科技大学拉开帷幕。根据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机械工程)的论文情况,本次会议共设置三个分会场进行交流,其中,“机械设计与工作性能”为第一分会场的主题。

2009年10月12日下午14:00-17:30,第一分会场“机械设计与工作性能”(第一场)在北京科技大学机电信息楼1104B会议室进行。会议由北京科技大学张清东教授主持,北京科技大学张康生教授、曹建国副教授应邀参加并点评了本场学术报告会。

报告会首先由来自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八所大学的十一位博士研究生进行关于机械设计理论、工业机械工作性能分析方向的学术报告,然后由专家总结点评,最后与会人员现场提问三个环节组成。现将会议内容如下:

1.面向快速响应设计的机床零部件知识库系统开发。东北大学的博士生侯守明首先介绍了东北大学及其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科特点,并按照其论文内容从知识库系统结构、基于混合推理的系统工作流程、相似配置实例检索流程、实例相似性计算以及基于知识融合的实例库构建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他的科研内容。他的科研成果为基于UG/TCEng平台开发面向机床零部件快速响应设计KBE系统,能够快速构建企业产品开发平台;采用基于CBR为主、RBR为辅的集成混合推理模型,优化了实例检索的质量,实现产品实例的智能检索,利用UG/KF技术,将KBE技术和CAX系统有机地集成,可快速构建产品实例库,减少系统开发的难度。2.基于感性工程理论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来自山东大学的博士生王震亚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感性工学的专业特点,并按照其论文内容详细阐述了感性设计的具体方法和实施程序,并以感性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紧密联系为依托,从认知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寻找感性因素定位的方法。最终以感性工学技术将感性转译为设计要素指导产品造型设计。3.基于逆向工程的埋伏牙正畸方案数字化设计。东南大学博士生吴斌首先介绍了介绍了东南大学及其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科特点。接着,他详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针对医临床学上位于颌骨内的埋伏牙,无法直接观察及难于准确定位的问题,开展研究,预测了不同牵引力作用后的埋伏牙的移动方式,并确定了 最佳牵引方式,达到了辅助临床定位的目的。

4.基于产品平台的复杂产品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来自武汉大学的博士生宗驰详细阐述了其研究背景,并从产品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产品设计的多学科分解表达以及复杂产品的多学科设计优化管理平台等方面介绍了其研究内容,同时介绍了应用实例。

5.基于虚拟样机的双齿轮并联传动系统均载性分析。中南大学的博士生徐震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按照其论文内容详细阐述了双齿轮并联传动系统的特点,通过建立双齿轮并联传动机构三维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得到了双齿轮并联传动均载特性,并揭示了啮合刚度、阻尼和齿侧间隙等因素对系统载荷均衡性的影响规律。

6.提高6辊CVC冷轧机局部边浪控制能力的辊形设计与应用。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米凯夫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大型工业机械设计及其工作性能的分析与控制的专业特点,并按照其论文内容详细阐述了研究对象,所要解决的工程难题,并建了大型6辊CVC冷轧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局部浪形的产生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法并应用到工业轧制生产,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7.一类非线性Mathieu方程的分岔与稳定性分析。来自中南大学的博士生陈思雨首先介绍了参数激励系统的特点及现有的分析方法,并按照其论文内容详细阐述了一类非线性Mathieu方程的分岔与稳定性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求出了系统的分岔响应方程;由于时变项及激励的影响系统的平衡点产生漂移,利用该方法得到了平衡点变化的一般规律。8. A new method for isotropic analysis of spatial parallel manipulator。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博士生曲海波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的专业特点,并按照其论文内容详细阐述了终端受限的并联机器人的完全各向同性分析的内容及方法。并且应用了该方法具体优化了并联机构。

9.斜齿球形齿轮齿面接触分析。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博士生苏进展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的应用环境,并按照其论文内容详细阐述了凸-凹型、凸-凸型及凸-斜型斜齿球形齿轮副的接触印痕和传动误差,并与直齿球形齿轮、同斜齿轮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其对安装误差不敏感及可有轴交角安装,并可以提高齿轮副的重合度、承载能力。

10.基于密度法的复杂三维结构的拓扑优化。来自东南大学的博士生徐彬按照其论文内容详细阐述了拓扑优化的准则和一般方法,并以高空作业车作业臂的后安装架为例,基于密度法和RAMP材料插值模型,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为工具,建立后安装架的拓扑优化模型。以后安装架的体积减少20%为约束,采用优化准则法,实现后安装架柔度最小化的优化目标。

11.四位置问题机构综合的矩阵方法研究。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博士生杨通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给定四位置综合四杆机构的机构学特点,并按照其论文内容详细阐述了把以位移矩阵法给出的有限分离四位置及复合四位置布氏曲线的表达通式经坐标变换化为标准形式,运用射影几何原理和解域思想,实现了布氏曲线的连续绘制和有限表示,给出了 机构类型解域,使机构的选择具有直观性、精确性。另外还对解域进行其他属性进行了研究分析。

进行本场学术报告的各位博士研究生紧紧围绕机械工程学科的前沿问题,广泛交流了学术成果。他们的研究领域的广泛性、研究内容的多样性以及研究方法的新颖性,引起了出席会议的各位评委和与会者极高的兴趣,大家就一些存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评委教授们给各个作者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各位报告人也认真聆听评委老师的教诲,整个会场气氛活跃,与会者感觉意犹未尽,期待第二场的召开。

(二)2009年10月13日上午8:30-12:00,第一分会场“机械设计与工作性能”(第二场)在北京科技大学机电信息楼1104B会议室继续进行。会议由北京科技大学李威教授主持,北京科技大学孙志辉副教授、邱丽芳副教授应邀参加并点评了本场学术报告会。报告会首先由来自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九所大学的九位博士研究生进行关于机械设计理论、工业机械工作性能分析方向的学术报告,然后由专家总结点评,最后与会人员现场提问三个环节组成。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

1.基于感性工程理论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博士生邱明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对象——高方平筛结构的特点,并针对其断裂问题详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内容。采用基于实验数据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为筛体结构故障诊断建立了良好的仿真平台。通过减小水平压紧力消除了筛箱短横梁处的断裂现象,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证明。2.CVC轧机动态力学行为分析。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博士生许焕宾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板带轧制自动化的专业特点,并按照其论文内容详细阐述了研究内容。建立大型工业轧机三维弹塑性辊系动态模型,成功模拟了单机架带钢轧制过程,分析了使用CVC辊形时接触区轧制压力、摩擦力的三维分布情况及轧辊内应力的分布情况,对于指导工业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3.人字齿轮减振降噪的修形优化设计。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博士生王成首先介绍了人字齿轮的特点及其应用环境,并按照其论文内容详细阐述了其修形优化设计的方法。从减振降噪和提高工效出发,小轮齿廓采用三段修形,并给出了齿轮端面齿廓修形量的计算方法,为实际加工提供了依据,同时,以传动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采用复形调优法进行优化,从而 获得最佳修形参数。最后以一对试验人字齿轮为例,通过对修形前后测量与理论计算得到的承载传动误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修形后的承载传动误差明显减小。同时,振动噪音也有明显降低。

4.轧辊接触长度对辊系受力与铝板带凸度的影响。来自中南大学的博士生黄长清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铝板带轧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并按照其论文内容详细阐述了影响函数法的原理,基于影响函数法研究了轧制过程中轧辊接触长度与工作辊凸度对辊系受力和板带凸度的影响。对于提高板带轧制精度和为辊系设计和加工提供了参考。

5.复合行星齿轮传动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来自武汉大学的博士生朱恩涌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复合行星轮系的特点和应用前景,并详细阐述了其论文内容。在考虑了时变啮合刚度,齿侧间隙和齿轮副综合啮合误差的基础上建立了复合行星齿轮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用数值仿真方法对系统方程进行了求解,改变系统无量纲激励频率,得到了系统五种稳态响应:两周期次谐响应、单周期非谐响应、三周期次谐响应、准周期响应和混沌响应。

6.宽带钢热连轧机自由规程轧制辊形配置方案研究。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博士生米凯夫首先介绍了宽带钢热连轧机的发展趋势,并按照其论文内容详细阐述了自由规程轧制的相关内容。针对热轧品种多样性及混合编排轧制的要求,阐述了从辊形配置角度提高轧制规程编排灵活性的原则与理论依据。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理论分析以及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数值仿真,详尽对比分析了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辊形技术在热轧大单位“批 量同宽”及“逆宽”条件下的板形控制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以自由规程轧制为目标的热连轧机最佳辊形配置方案,并通过工业试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对新建宽带钢热连轧机多目标下的辊形配置方案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7.混合支承的储能飞轮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来自东南大学的博士生王洪昌首先介绍了储能飞轮系统的特点及应用领域,详细介绍了混合支承的储能飞轮系统的设计及动力学分析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8.驱动力分配对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样车转弯性能的影响。来自燕山大学的博士生赵明慧首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电动汽车驱动技术的专业特点,并按照其论文内容详细阐述了四轮独立驱动技术可使电动汽车底盘实现电子化、主动化,大大提高电动汽车的性能,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针对研制的四轮独立驱动电动样车,采用等转矩与变转矩驱动力分配模式,进行了转弯行驶试验和仿真分析,并提出了转弯行驶时的最佳驱动力分配模式。运用ADAMS软件仿真了实车转弯试验,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并给出了转弯行驶时各轮滑动率趋于零时的驱动力分配模式。9.轴重对轮轨粘着影响的数值计算研究。来自西南交通大学的博士生申鹏按照其论文内容详细阐述了随着轴重的增加,轮轨粘着系数的变化趋势并比较分析了产生最大粘着系数时对应的蠕滑率及其变化规律。随后,本场报告会支持人李威教授对第一分会场的学术报告作了总结和点评。他衷心感谢全国各地博士生以及专家参与这次盛会。最后他指出 此次学术论坛体现了学术批判和教学相长的精神。孙志辉副教授和邱丽芳副教授也分别对各位博士研究生的精彩报告作了深入点评,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期间,与会博士生还就各自相关研究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会场气氛热烈。

两天来,与会全体博士研究生和点评专家本着沟通、互动、交流的态度开展对话,对机械工程学科的前沿问题进行了广泛而且深入的讨论,交流了思想,加深了友谊,促进了沟通。先后有来自全国15所高校的20位同学从理论和实践不同方面对当前机械工程领域各种前沿及实际问题做了专题报告,涉及工学、装备、控制等各个方面,有6位专家针对博士生在科研过程中存在的研究思想、方法、路径等问题做了现场点评。分会场的效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整个分会场特点可以概括为:报告选题广泛、会场气氛热烈、同学参加认真、专家点评精彩。

参与第一分会场学术交流的全体博士生一致感谢主办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和承办方北京科技大学大学给我们提供了展示博士生学术风采的舞台,架起了学术对话和沟通的桥梁,能够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钢铁摇篮,共同庆祝全国机械工程学科博士生的节日。

第一分会场的报告会发言虽然结束了,但会议上我们思想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观点的争论和各位专家的谆谆教诲却会引发我们长久的思考,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方法进一步探讨已知和未知的问题。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中国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通知

2011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通知

——交通运输工程(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11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由北京交通大学承办的教育部全国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项目。以“交融思想,启迪智慧 ”为宗旨。根据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特点,向博士研究生介绍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针对相关主题进行研讨,旨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本次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于2011年11月3~4日在北京交通大学召开。

一、论坛规模

2011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由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对所征集到的学术论文进行评审,并选择其中100名优秀的在校博士生学术成果作者作为正式代表参会进行交流。参会代表须得到所在学校研究生院(部)、研究生工作部推荐,博士生学术论坛组委会负责参会代表的资格审核及录取工作。

为促进更多博士生的学术交流,本次论坛将根据博士生成果提交情况面向北京地区招收旁听代表50名。另外,为保证本次论坛的学术质量,吸引更多的高水平学术成果,现向海内外相关学科博士生公开征集学术成果。

二、征文议题

本次学术论坛的征文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1.交通运输经济与政策:理论与实践

2.综合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

3.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

4.交通运输系统运营组织、管理与控制

5.运输组织现代化及信息技术的应用

6.交通运输系统仿真

7.交通安全与应急管理

8.物流工程与管理

9.其他相关问题

(二)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

1.列车运行控制的高效安全控制算法及关键技术

2.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

3.新型交通信息采集技术

4.交通信息融合和集成技术

5.智能车路协同系统

6.系统控制与优化理论及在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7.交通信息检测与容错技术

8.交通信号故障诊断理论与技术

9.基于安全约束的列车节能驾驶理论

10.网络条件下的运行控制理论技术与方法

11.其它相关问题

(三)道路与铁道工程

1.铁路及公路规划与设计

2.轨道结构

3.路基及路面工程

4.轨道交通综合新技术

5.公路(铁路)边坡护坡绿化

6.道路与铁道工程建设与工务管理

7.道路与铁道工程检测及监测技术

8.其他相关问题(铁道工程相关的桥梁、隧道工程理论与新技术等)

(四)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1.载运工具结构设计与动力学分析

2.载运工具结构疲劳及可靠性

3.载运工具故障诊断技术及试验技术

4.载运工具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

5.载运工具先进动力技术、节能技术及环境保护

6.载运工具安全与检测控制技术

7.载运工具传动控制

8.载运工具网络与控制

9.牵引供电技术

10.其他相关问题

三、参会待遇

本次学术论坛不收会议费。会议期间,被邀请参会的正式代表(成果第一作者)免住宿费,补贴餐费,旁听代表不提供食宿。学术论坛学术委员会将评选出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最佳学术创新奖1名,最佳成果展示奖1名,颁发荣誉证书。

四、成果要求

1.成果能代表本人或本校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2.成果必须未经公开发表,可为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和创新作品等,内容不得涉及任何国家机密。

3.论文摘要、全文等应符合相关成果的格式要求(详细要求请浏览论坛网站)。

五、成果去向

2011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将选取优秀论文收录于《2011年交通运输工程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优秀论文推荐到《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发表,酌情收取版面费。

六、重要日期

1.论文全文提交截止日期:2011年10月10日

2.成果交流录用通知日期:2011年10月15日

3.参会回执提交截止日期:2011年10月20日

4.论坛报到时间:2011年11月2日

6.论坛举办时间:2011年11月3日~4日

七、申请及联络方式

成果提交时请与报名表(扫描件)一并提交至电子信箱phd2011@bjtu.edu.cn,邮件标题请注明“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咨询可通过邮件或电话(010)51685594。

八、参会回执提交方式

学术论坛正式录取名单(含旁听代表)将于10月15日在学术论坛网站公布,成果获得录用的作者,请于2011年10月20日前将参会回执(在论坛网站下载)发送至电子邮箱。

九、参会其他要求

论坛将为博士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要求参加本次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的正式代表准备成果的交流主题发言,每人15分钟,交流提问时间5分钟,在提交参会回执时提交报告PPT。

十、论坛网站

本次论坛的网址为:http://gs.bjtu.edu.cn/2011bslt/index.htm

或:http://ccte.bjtu.edu.cn/2011bslt/index.asp

北京交通大学

2011交通运输工程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组委会

2011年8月

第五篇: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邀请函 - 山东大学

山 东 大 学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

邀 请 函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重要项目,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国家财政部资助。山东大学将于2008年10月隆重举办“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届时,我们将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内,邀请100余名博士生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热点话题,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为博士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海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以及来自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将出席本次盛会。

山东大学创建于1901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学术实力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之一。百余年来,山东大学汲取齐鲁文化营养,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底蕴,并以治学严谨、学风淳朴和人才辈出享誉海内外。2000年合校以来,学校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教育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学科建设成效明显,学位点建设大幅攀升,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各项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大力实施“一个学生,两个导师,三种经历”为重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积极培育优秀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山东大学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断完善,推行的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度、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博士学位论文双语写作、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山东大学重视开展研究生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活动。“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稷下风”研究生学术讲坛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品牌,我校成功举办的2005年 1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两岸三地”——文史哲药领域),为本次“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山东大学本部坐落在山水秀美的泉城济南,现有东校区新校、老校、西校区、南校区、软件园校区和南新区6个校园,并在风景优美的海滨城市威海设有分校。我校秉承“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山之魂,海之韵”的山大文化,积极担承社会责任,致力学术繁荣,培育民族中坚,服务社会发展,探求科学真理,引领文明进步。深厚的历史积淀,淳朴的优良学风,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使百年山大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成为海内外学子治学与成才的理想殿堂。

金秋十月,山东大学将敞开怀抱,热诚欢迎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博士生共聚泉城,一起探索学术前沿,广泛交流最新成果,实地考察新农村建设,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山 东 大 学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组委会

2008年3月20日

山 东 大 学

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

论坛简介

论坛活动

1、特邀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场学术报告

2、博士生分主题进行学术报告、交流

3、联欢晚会

4、考察邹平新农村建设

5、其他

重要日期:

1、邀请函发出时间:2008年3月25日

2、论文摘要及全文提交时间:2008年5月20日—7月20日

3、论文评审结果通知时间:2008年8月20日

4、会议宣读论文PPT和张贴论文POST提交截至时间:2008年9月20日

5、论坛举行日期:2008年10月17—19日(暂定)重要事宜:

1、论文征集只面向在校博士生。

2、论坛提供与会人员的免费食宿、不收取会务费。往返交通费用自理(西部高校学生除外)。

3、论文需提供正文3000-6000字左右,采用word文档,A4纸型。征文格式请到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网站()下载。论文须网上提交。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4、所有论文将由学术委员会统一组织进行匿名评审,评审结果将

是论文提交者是否受邀参加论坛的唯一依据。

5、论坛将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在来稿中评选出大会宣读论文和大会张贴论文。大会宣读论文需递交论文全文、PPT。大会张贴论文需递交论文全文、POST。

6、论坛将设立“优秀论文”、“最佳学术创意”、“最佳表达”、“最佳演示”等奖项,并将优秀论文推荐至《山东大学学报》、《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等学术期刊发表。

7、论文及论坛期间产生的学术成果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稿件涉及保密内容,请作者特别说明。

8、所有参会者将获赠论文全文汇编和光盘。

征文范围:

1、农村基层治理

2、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3、农村社会政策

4、农村土地制度

5、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6、农民自组织建设

7、农村社区文化建设

8、县级体制改革

9、农村建设的国际经验

联系方式:

1、通讯地址: 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2501002、电话:0531-883691163、传真:0531-883657854、网址:

5、邮箱:bsslt@sdu.edu.cn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