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忆似水年华赏析
《追忆似水年华》赏析论
我觉得对《追忆似水年华》的赏析不只是对于一部作品的阅读或者是学习,更多的是对生活 对人生的深思。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学习文学的精神了。很多时候我都是一个人在沉思,想想过去,想想未来。我发现我离不开朋友离不开亲人。虽然我也知道每个人都要学会独自成长,可我总觉得跨不出那一步。《追忆似水年华》课程的学习,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对生活的领悟,对人对事的一定的见解。让我们知道精神的境界不是在表面,更多的要知道品味其中由记忆赏析的酸甜苦辣。
我觉得自己有时候是过于感性。也许一个固执者的心声就只有他自己能倾听,我只是固守坚持,等待幸福。我想普鲁斯特也是这样吧。寂寞的看眼前那些行色匆匆,从生命底线冒出,又从生命底线湮灭的人。很多时间我都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我想要的是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上大学来一直在渐渐迷失自己,我不想这样下去。就像老师所说,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主导的权利和意念。
我们可以多回顾过去,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看看自己一直以来成长的脚印,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学会了什么。我觉得每个人的记忆应该都是美好的,不管是以前的艰辛、失败还是成功。至少你应该为你拥有的记忆而感到幸福。人 因有了时间的概念才拥有记忆,所以在对逝去的年华的回忆时,我们会被无缘无故的套上时间的枷锁。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某些人、某些事时,我们都会意识的觉得那时候的自己是什么状态。甚至想想那个时候的自己是多可爱。虽然往事常常被我们遗忘,记忆往往被我们删去,但我相信时间是不会消失的。尽管我有点相信时间的空间存在说法,但我对它始终满腹怀疑。我非常崇拜普鲁斯特的一些观点,就如他所说:“每个人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我们本想执着地眷恋一个爱人、一位朋友、一些信念;遗忘却从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湮没我们种种美好的记忆,但我们的自我毕竟不会完全消失;时间看起来好像完全消失了,其实也并非如此,因为它在同我们自身融为一体。”
老师你说要记得回想以前的事,以前的梦。我很想努力回想以前的很多事,回想着那逝去的一个个梦,寻找那许许多多欢乐与悲伤时,才发现自己许许多多的另一方面。就像在观看一部电影,一部关于自己一点一滴成长的电影。它似乎没有结局,自己也永远看不到结局。我始终认为上帝赋予每个人平等的是他所能拥有的记忆。每个人可以记载着自己走过的路。
普鲁斯特说过:“我们生命的每一时刻一经过去,立即寄寓在某件物质对象之中,就像民间传说的灵魂托生那样,生命的每一刻都囿于某一物质对象,只要这一对象没被我们发现,它就会永远寄寓其中。我们是通过这个对象来认识生命的那一时刻的,它也只有等到我们把它从中召唤出来之时,方能从这个物质对象中脱颖而出。而它囿于其间的对象——或者不如说感觉,因为对象是通过感觉与我们相互关联的,我们很可能无从与之相遇,因此,我们一生中有许多时间,很可能就此永远不复再现。”
等我想仔细回想那些匆匆流逝在我生命的时光时。才发现许许多多的记忆就像普鲁斯特所说的一样难以找寻。而脑海里总是留有那段消失的时光的意识,对于那些记忆,还有我曾经的梦想,总期待它再次浮现,让我不要再迷茫。然而当我的生命车轮转到今天这个舞台的时候,当我看到某些似曾熟悉的事物的时候,当我一次次不经意间被记忆缰绳拴住的时候。会感觉到很多被抹去的模糊的记忆或者说已被消融的过去时间又重回到了身边。尽管对于记忆中每一个概念都是那么模糊,但丝毫没有犹豫想要舍弃。很多天生具有的本质的东西是不会轻易褪色掉的。
《追忆似水年华》赏析课程,不是说我对这部作品有了多深的了解,有了多深的领悟。最重要的是,老师你的很多言语让我知道了很多,像文学的意旨、我们该有的精神生活和目标,还有对追逐梦想和爱情的勇气。虽然某些事在我心底还是有抹不去的印记,那段消极的日子,在您的课程学习中 我已慢慢释怀了。我觉得 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呢,即便是永存着的记忆,即便是某些事物的消逝。我想说有什么大不了,生活依旧阳光灿烂,我的青春依然婀娜,我的梦想 一直在!!
第二篇: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
10国贸1 黎嘉雯 2010092016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为了理解这本其中的寓意,我花了很多时间去读这本书。由于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所以要读懂这本书是需要花很多心思的。
作者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也是法国意识流作家,这本《追忆似水年华》其实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质,由于作者从小体弱多病,便被“逐出了童年时代的伊甸园”,这也更加使他能专心从事写作,而《追忆似水年华》中那些出色的心理描写可能也正源于此吧。《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文中的“我”从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受溺爱的孩子”不断成长,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也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小说故事套故事,人物事件众多。一方面是遵循法国旧传统习惯的圣·日耳曼贵族、盖尔芒特家族的公爵和公爵夫人、盖尔芒特亲王和王妃、公爵的兄弟等。另一方面是新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和活跃在沙龙里的帮闲人物:斯旺及其情妇、交际花奥黛特、富裕而有文化教养的凡尔杜兰夫妇、外交官、医生、艺术家等。两个对立的社会,原来并不融洽,资产阶级很难跨进古老贵族的门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复杂的联姻关系,鸿沟逐渐被打破。斯旺死后,奥黛特成了盖尔芒特公爵的情妇。凡尔杜兰太太过去不被贵族家所接纳,现在成了亲王夫人。作者在贵族闭塞和悠闲的世外桃源中窥视到了衰败景象,从大资产阶级庸俗狂妄中看到了一种畸形社会的画面。虽然作者在描绘这种种画面时,并没有用尖锐的谴责之词,但从他笔锋转向下层人民时所表现出的好感中,又能体味到他的褒贬之意。那个在上层人家服务多年的老女仆弗朗索瓦兹,虽然满口乡下土话,脑子里有不少迷信和禁忌,但她勤劳、纯朴,有着乡下人的聪明机智。
小说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富于才华,喜爱文学艺术而又体弱多病的富家子弟。作品透过主人公的追忆,表现了作者对家庭、童年和初恋时感情的怀念,对庸俗事物的厌恶,同时也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谓“黄金时代”的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种种人情世态。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真正的乐园是已经逝去的乐园,人只有生活在回忆中,对曾经的生活进行加工,再创造,才是真正的生活。因而“现在”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东西,我们很难把握,很难判断它的真实程度,只有失去了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让青春徒留遗憾。
第三篇:浅析《追忆似水年华》
浅析《追忆似水年华》
摘要:普鲁斯特是突破传统创作手法的先锋,其代表作《追忆流水年华》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它也是一部理论作品。它是表现自我的一首优美的诗,堪称世界文坛的不朽杰作。本文的宗旨是概述普鲁斯特的写作背景以及他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意蕴。
关键词:《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 意识流 符号
《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著名作家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七卷,近300万言,1905年构思,1913年出版首卷,第五至七卷在作者逝世后出版,全书出齐用了十四年时间。他的小说创作被视为一种寻求,不再是对现实生活做百科全书式的描写。传统小说家能未卜先知,驾驭时间,令读者对故事情节紧追不舍。而现代小说家不再满足对现实的写真,而是强调创作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某种程度上,语言形式比小说内容更为重要。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虽然有主人翁“我”,但没有传统小说里固有的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我们接触的仅是回忆。由此可见,普鲁斯特是突破传统创手法,追寻新形式的先锋和佼佼者。
一、普鲁斯特的创作背景
普鲁斯特出生于巴黎上层资产者家庭,自幼受母亲的溺爱,生活无忧无虑。他自10岁患上哮喘病,身体纤弱,最终被疾病夺走生命。他年青时就步入上流社会圈子和文学沙龙,被视为上流社会的纨绔子弟。与上流社会交往这段经历为他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素材。父母亲相继去世,他深感孤独,被人骤然遗弃。随着岁月流逝,他病情愈加严重,细微的声音、气味、光线都会令他疾病发作。这令他忧郁,被迫告别上流社会,离群索居,凭着坚忍不拔的勇气从事文学探索。在生命晚年,他把自己关在百叶窗常年紧闭的斗室里,全心全意投身到盖世巨著的创作中去。“疾病使他不会像我们常人那样受到时钟的干扰,乃至分散注意力,反而让他发现一种更为珍贵的时间:内心的延续”[1]。他的时钟与常人的时钟不同,我们时钟的指针永远向前走,他的时钟的指针则是向后退。他的追忆是复得往昔时光,战胜时间,创造新的生命。这正是《追忆似水年华》的精髓。或许由于他自幼患病,疾病缠身、体质纤弱,令他与众人不同,不仅生理上而且心理上都对外界事物格外敏感,感情尤为细腻,秉有神经质人敏锐的悟性。与众不同的经历有助于他把人物内心世界描写得惟妙惟肖。此外,父母相继离世,使自幼就得到百般呵护的普鲁斯特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骤然发生巨变,惶恐不安。“这是导致他特殊精神状态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就连他摒弃传统写作风格而采用现代派叙述手法可能都与之有关。在身体处于半瘫痪的情况下,在极度的孤独之中,他希望通过文学创作重构早年的心理发展和他失去的全部精神世界”[2]。由此可见,普鲁斯特的文学创作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
二、理论主张以艺术风格
1.意识流通常指的是那种深入人物内心的主观描写,它任意流动踪迹难辨,并且往往是细线条而高密度的。普鲁斯特与詹姆斯·乔依斯及弗吉尼亚·伍尔夫并称为三大意识流大师,在他的小说代表作《追寻似水年华》中,意识流无疑是其特长。在描写斯万的那段辛苦而无望的爱情时,他就是大量运用这种艺术手法的。他主张让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地、自发地再现于纸面上,反对传统小说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评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说”。
2.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的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也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这种内心独白被成为“直接内心独白”。此外,还有一种“间接内心独白”,虽然也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这种内心独白所展现的意识活动通常属于较浅的层次,比较连贯和合乎逻辑,语言形式也比“直接内心独白”正常。
3.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就大量运用这种手法。
4.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5.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他们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
三、符号与思想意象
从《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鲁斯特的柏拉图主义:学习就是回忆。学习就是认识一个物质、一个对象、一个存在,就好像它们产生出有待破译和阐释的符号。符号是一种时间性的学习过程的对象,而不是抽象认识的对象,它构成了不同的世界,有空洞的社交符号,爱的谎言性的符号,以及物质性的感觉符号,最后是本质性的艺术符号。《追忆似水年华》中有着惊人的多元性,因而形成了其统一性。请看《追忆似水年华》中三个次要人物的共同点:圣卢是广交朋友的知识分子,他关于战争艺术的高论就是要用花言巧语欺骗对手;诺布瓦深谙社交界的客套和外交辞令,是玩弄政治手腕的行家里手;戈达尔是外科医生,他用冷酷的科学语言故弄玄虚,掩饰自己胆怯懦弱的本性。这三个外表不同、甚至对立的人的共同点,就是竞相使用各自的语言符号共同勾勒出己经逝去的时间。可见,作者通过展现时间符号的语言形态,揭示符号语言与人物的内在联系,以便达到作品在叙述形式上的统一性,最终为我们展现出逝去时光的整体性特征。
激发思想的事物,正是符号。符号作为一种相遇的对象,保证了它给予思想的必然性。但思想的行动并不是来自某种自然的、简单的可能性,而是一种创造,一种思想的行动在思想之中的创生。因此,在普鲁斯特看来,真理不是被呈现的,而是被泄漏的;不是被传播的,而是被解释的;不是被意欲的,而是无意识的。从而可以看出《追忆似水年华》的重要主题就是:确切说来,探寻真理是无意识的历险。时间虽然可以摧毁一切,但它唯独不能抹掉回忆。时间流逝,人亡物毁,但事物本质依然存在,它给人的独特感觉经久不变,从而帮助人征服永恒。
《追忆似水年华》中摒弃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手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己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划时代杰作。
参考文献:
【1】(法)吉尔·德勒兹.普鲁斯特与符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2】刘成富.20世纪法国“反文学”研究[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
第四篇: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
经管系 孔令超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看那漫天飘零的花朵/在那美丽的时刻凋谢
——题记 秋水无痕,聆听落叶的倾诉;红尘往事,呢喃起涟漪无数;星空无语,守望灿烂的孤独;人约黄昏,翩翩不再少年路。蓦然一回首,流年已成过眼云烟,思念的情愫也幻化成了那没有定格的文字。荏苒时光,那段段似水华年也许被我们暂时遗忘,搁置在旁。待我们重新苏醒后,将那段还未尘封的记忆,还原纸上,芳留人间。
“无论是花丛,还是蒺藜,过去了的,总会让人产生莫名的相思”,和汪国真一样,我也是个容易怀旧的人。喜欢追忆那似水年华,喜欢一个人呆呆地望着窗外,思绪翩然,浮想联翩。不觉自己的思绪被带到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地方,去尽情怀想那一段段峥嵘岁月。想起了她的一颦一语一肌一容,依然会痴痴地傻笑;想到兄弟们一起开怀地笑,依然那么温馨温暖;想到自己年少多少英雄梦,依然感叹少年轻狂;想起大家共同走过的青春奋斗史,内心依然澎湃不已„„
那年冬天,我们的时间以分秒为单位,睡眠缩在短短的六个小时。今年冬天,我们的时间以天为单位,有大把的时间在睡觉;那年冬天,我们为一道五分的选择心慌,为一片背诵忐忑。今年冬天,我们为挂科担忧,为早起跑操抱怨;那年冬天,我们痛并快乐着,即使终日忙碌也很快乐。今年冬天,就算悠闲自在,也没有太多的快活;那年冬天,我们很简单,可以肆无忌惮地笑。今年冬天,我们筑一道心墙,把自己保护起来;那年冬天,我们无比憧憬大学。今年冬天,我们无比怀念那年„„
时光依旧,流年继续,只是我们不再相信童话,只是我们内心更加温厚。时间纵使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烟城,却无法将这些酸酸甜甜的记忆抹去丝毫。这就如同南大宿舍发现的那封七年前的情书,岁月虽然将信纸泛黄,但是使那情更真更醇。我们依然怀念曾经的青葱时代,依然向往“那人、那事、那情,今犹在”的罗曼蒂克。
追忆似水年华,我们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第五篇: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浅析白先勇《游园惊梦》
白先勇,台湾著名作家,曾被 夏志清先生赞誉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其作品一直受到大陆文坛的关注。代表作《游园惊梦》出自小说集《台北人》,是最能体现作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小说。白先生亦自称它是“整个写下来,最苦、最美的一篇”,“下了最大的功夫。”
白先勇自幼便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基,而在美国留学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西方现代派文学也有深入的了解。兼具中西文化背景的他,在文学创作中巧妙地将现代派的叙事技巧与传统的叙事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将传统融入现代”的文学风格。而《游园惊梦》正是中西艺术相互融合的完美体现。
(一)批评家姚一苇在评论《游园惊梦》等小说时说:“像这类型小说受《红楼梦》的影响是明显可见的。”这句话从一个侧面道出了该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白先勇从小便目睹了历史的风云突变,并且亲历了家族从显赫到衰败这一过程。多年来四海飘零颠沛流离的海外生活,更使其深切体会到一代“自愿放逐”的中国人失根后的凄苦和无助。出于对“文化中国”的眷念,白先勇的创作一直执着于可以体现“整个中国文学的传统”的创作主题,即“一种兴衰感、历史感”。在小说集《台北人》的卷首,他引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表达的是“对历代兴亡、感时伤怀的追悼”,这个贯穿整本小说集的大主题在《游园惊梦》里也得到充分展现:钱夫人等人都是随着国民党政府的溃败而逃亡到台湾的,钱将军去世后,曾经风光无限的她独自过着寂寞而凄凉的生活,当她在窦夫人的宴会上回忆起昔日繁华,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仿佛一切都只是梦境。小说通过描写钱夫人对过往的缅怀和喟叹,显示出在永恒的时间流逝中,人生的无常人世的沧桑,从而传达出一种历史的苍凉感。而这正是白先勇锲而不舍所要追求的“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①
除了小说主题与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小说的题目也是出自根据传统剧目《牡丹亭》改编的昆曲《游园惊梦》。作家“让《牡丹亭》这出戏摆在一个占决定性的重要位置,无论小说主题、情节、人物、气氛都与《牡丹亭》相辅相成,甚至小说的节奏,也试图比照《游园惊梦》昆曲的旋律。”②首先,《游园惊梦》与钱夫人的命运维系在一起:当年钱将军为蓝田玉所唱的《游园惊梦》而痴迷,才将其娶为夫人,蓝田玉因此由一个地位卑贱的戏子跃身成为高贵的将侯夫人。然而她爱上了钱将军的参谋郑彦青,在一次《游园惊梦》的清唱会上,她发现自己的妹妹月月红竟也与郑彦青有了私情,急怒之下,哑了嗓子,再不能登台演唱。多年后的今天当她参加窦夫人的宴会,似曾相识的情景和《游园惊梦》的唱段再次勾起了悲痛的回忆,蓝田玉再次失声。可以说,《游园惊梦》是钱夫人人生的“关键词”,而钱夫人艺术生命的衰竭同时也象征着昆曲这种传统艺术的式微。
其次,小说中多处运用了戏剧穿插,将古典戏剧的情节、气氛与小说主人公的内心处境和悲剧命运相互对照。钱夫人彻底沉浸在戏曲营造的氛围之中,她的意识流动、情绪起伏都与《皂罗袍》《山坡羊》等曲牌的唱词、节奏相关。读者捕捉了昆曲的旋律.领悟到唱词的意蕴,也就可以洞悉到钱夫人纷繁复杂的心理世界。不仅如此,文中多处对景物、衣饰、人物个性的描写,都与《红楼梦》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通过对服饰装扮的描绘和言行举止的刻画勾勒人物性格特征,如钱夫人游园时的“移步换景”,通过她的眼去观察窦公馆的尊贵荣华和窦夫人的春风得意,这就让人想起黛玉进贾府时的情形,而天辣椒出场时的先声夺人,就跟王熙凤迎接黛玉的情景十分相似。
由此可见,白先勇深得传统文化的精髓,他的作品和他本人一样,极具高雅的古典气质。他将许多中华民族独有的事物甚至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让人读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或许就是他的作品深受国人喜爱的原因。
(二)作为台湾现代派作家的中坚力量,白先勇创作《游园惊梦》不仅仅只是继承了千年传统,其中所具备的现代性同样不容忽视。小说的故事层面是写一次只有几小时的酒宴,借此却引出了钱夫人充满悲剧色彩的大半生。这种对小说时间的巧妙处理,要归功于白先勇对现代派叙事技巧的借鉴和运用。
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内视角,便于深度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为了创造‘旧事重提’或‘过去再现’的印象效果,作者在这篇小说里大量运用了‘平行’技巧。”③此时窦夫人的宴会情景跟当年钱夫人在南京为其做生日的盛宴情景,就十分相像:今日落魄的钱夫人即昔日的窦夫人,昔日享受富贵荣华的钱夫人即今日的窦夫人;标致、泼辣、风骚的蒋碧月抢夺过姐姐的情人,钱夫人的亲妹妹月月红与蒋碧月的性格做派如出一辙;而陪伴钱夫人的善解人意的程参谋仿佛就是昔日钱夫人深爱着的郑彦青,蒋碧月和程参谋的暧昧亲密恰恰正如从前的月月红和郑参谋„„这种人物关系和活动场景的重叠、吻合,显然是白先勇有意而为之,以造成一种“今即昔”、“昔同今”的幻觉。
人们关于往事的记忆往往藏于脑海深处,在清醒和理智的状态下不可企及。要唤醒记忆只能通过某种承载着过往记忆的具体物象。平行技巧的运用,实际是让晚宴和“游园惊梦”成为打开钱夫人记忆之门的钥匙。正因为眼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景象,钱夫人的记忆才会喷薄而出。
而往日记忆的彻底苏醒,是在钱夫人“喝了几杯花雕”“微微晕眩”时出现的。此时小说完全中断对窦公馆真实情境的描写,集中运用意识流手法表现钱夫人连绵不断、纷乱混杂的意识活动:时而是钱将军充满怜爱的话语,时而是郑彦青的柔声低唤,时而是瞎子师娘的无限叹息,时而是妹妹的肆意嘲弄,时而是自己与情人的纵情交欢,时而是妹妹与情人的轻柔浅语、、、、、、蒙太奇、时空跳跃、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技巧的交替使用,使现实与幻觉相互交织,构成一个时空错乱、斑驳离奇的艺术世界。白先勇提过:“我写这篇小说写了五次。前二次用比较传统的手法写内心的活动.我都不满意。起初我并没想到要用意识流手法。女主角回忆过去时的情绪非常强烈.也有音乐、戏剧的背景。为了表达得更好.尝试用了意识流手法。”④
回忆作为一种心理机制,必然是现在的感受与过去的感觉的迭合。为了表现回忆的诗学特征,白先勇打乱了时序,对时间进行重组,去掉了时间线性流逝的因果链,使时间成为直觉性的内在的绵延。在绵延中过去与现在互相交织渗透,记忆的内容和回忆的行为互相混合,从而使时间在人的心理存在和体验方式中获得内在的统一性。而现代派的意识流手法所着力表现的心理时间,正与回忆的非逻辑性和无序性相吻合。恰当的技巧表现恰当的内容,两者的搭配堪称天衣无缝。回忆背后隐含着时间问题,并且有赖于一种时间哲学的支撑。白先勇亦说:“其他的小说表面上似乎不同,但在主题上却很一致,例如《游园惊梦》,写的也是时间。”⑤时间正如爱情,是人类古老的话题。《游园惊梦》里,处处可读出钱夫人对往昔的留恋和缅怀:“她总觉得台湾的衣料粗糙,光泽扎眼,”“哪里及得上大陆货那么细致、那么柔熟”,她认为“台湾的花雕到底不及大陆的那么醇厚,饮下去终究有点割喉”。钱夫人虽然生活在现在,但她更生活在过去。换句话说,记忆是她曾经活过的唯一凭据。可以看出,白先勇的时间观是“后视性”的:肯定过去,否定现在,望不见未来。因此人物“在每一个现在的时刻看到的都是‘过去’”(萨特)。时间的流逝是永恒的,而人类也终究无法留住时间,曾有过的繁华随时间消散,如今留下的也不过是断墙颓垣。于是,在青春幻灭、爱情破碎、生命消亡、荣华尽褪的颓败图景中,小说凸现的是“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人生悲凉。
尽管表面上《游园惊梦》不过是写“美人迟暮的故事”,但其实白先勇是把个人命运与悠悠历史文化联系起来。钱夫人对美好过往的追寻,包含了对传统艺术的怀念,对那个辉煌的时代的哀悼。她的身世遭遇就是一部浓缩了的历史,如若将她的“人生无常感”升华到历史层面,则是一种“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凄戚与苍凉。白先勇将客观性的历史体验与主观性的人生体验对应起来,使得人生和历史魂魄与共。历史一旦成为有人生体验的历史,也就变得有血有肉有脉息。人生一旦融入历史体验,也就变得深沉浩茫有厚度。欧阳子称“这是一篇描绘极端细腻的佳作,又是声势异常浩大的巨作。”,实为贴切。作为短篇小说,《游园惊梦》无疑是上乘之作。不管是题目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情节的构造、时间的处理、叙事的技巧,无不体现出一种典雅清幽的诗意氛围和柔和哀婉的悲凉意蕴。最值得称道的是在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上,融入了西方文学的意识流、时间重组等现代技巧,将人物的心理流程描绘的细腻真实,并展现出一片深邃广袤的历史时空。当然,应该看到,白先勇在精神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更为亲近。他的思想深受传统的儒释道文化模式的影响,尤其是小说中流露出道家的“因果轮回”“浮生若梦”等思想,无不带有悲观消极的意味。因此,《游园惊梦》仅仅停留在“悲凉”这个层面上,而未能上升至更高的悲剧美学,这正是作家思想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注释: ①.白先勇.社会意识与小说艺术明星咖啡馆[M]台湾:皇冠出版社,1984 ②.④.白先勇.蓦然回首:白先勇散文集(上)[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 ③.欧阳子.《游园惊梦》的写作技巧和引申含义.[M]//白先勇文集:第2卷.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367 ⑤.《第六只手指》.[M]香港:华汉文化事业公司,1988 参考文献: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武跃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个人乌托邦倾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阮温凌.结构:写实构架中的视点交错与焦点辐射.《名作欣赏》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