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



第一篇:论语学习

三、处世篇(王娜)

29、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

3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讲解】君子胸怀坦荡,无忧无虑;小人心胸狭隘,常常忧愁哀戚。

3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讲解】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3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讲解】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学习的知识就不会扎实。做人重要的是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了错误,就不要害怕改正。

38、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讲解】名分正当,说话才能合乎情理,事情才能成功。指做事、说话必须理由正当而充足。

39、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讲解】我每天都要从多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情,是否忠实呢?与朋与交往,是否有不真诚的地方呢?老师传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4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讲解】自己不想要或者不想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4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讲解】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人家恶事。

4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讲解】自古以来,都免不了一死;如果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国家就立不住。

4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讲解】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

4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讲解】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比喻要胜任工作,必须先学好本领。

4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讲解】凡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哲理篇

50、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讲解】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来得及改正。

5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讲解】不求速成,不要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五、立志篇(王娜)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讲解】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讲解】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人在其中矣。《子张》

要求:

1、《论语》简介(200字以内)

2、主题简介(100字以内)

3、每章要求:①原文②注释、注音③译文④评析

4、上交时间:6.27

第二篇: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有哪些?《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一起来看看学习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欢迎查阅!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1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_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_年的宝座。直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动摇。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和《毛主席语录》没什么差别。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2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3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经典传世之作《论语》,包罗万象,令人无一不回味无穷,否则,何以留芳千古,为世人所称道呢?

《论语》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中国的国宝级别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记录了下来,真正的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而且,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留其真谛。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20_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论语》讲学: 《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学习。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话,蛮不讲理,一无是处,那么,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首先要有兴趣,再者就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动力。

《论语》讲孝:孝道,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着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论语》讲政:政治,自古以来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事,论语中对待政治,主讲一个子——仁。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但不知为何,儒家的政道并未被自古以来的各大王朝用于主要政道,实是一件痛苦之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叙了千年以前我国大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我国的四书五经之一,其经典语句被我们流传至今,可为宗矣。《论语》其实并不仅仅的记录了孔子以人的言行,还有许多的是他弟子的言行,他的弟子无一不亦包揽群书,通晓古今,人品正道,更有天赋异禀的弟子,在我眼中,他们的成就决不亚于孔子。

《论语》讲友:人存世上,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朋友!这一点论语中就讲述了许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就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方法,《论语》讲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中之龙。

儒家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凡事不可偏激,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们正需要一个态度去对待这些无法分化的特别明确的事情,那就是中庸之道。

《论语》作为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对于我们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它,世人也抱着神圣的态度去品读,也是我们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大见证,也是历史上不可动摇的一部分,被世人所称道,《论语》不朽!

这仅仅是我这一段时间的小小见解,谈的不一定全面,也不够具体,可能也有一些偏及。但我在日后一定会按照论语所教的去做,谦虚谨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平时我会时常温故论语的,我从内心喜欢它。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4

在春秋那个年代,能出现一本论语真的是超越时代的,之所以这本书呢能两千年来都能一直受到大家的人口,其魅力可想而知。

《论语》是我们从初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书。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可是当我上了大学之后在图书馆里看到这本书就不经意间翻了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交友上、为人处事上,还是孝顺父母方面等等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看到《论语》这本书就像看到初秋时期的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场景。孔子,一个2019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假如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实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假如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假如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当然有些真理也还是需要人们不断去改善它,让它更加符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5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着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中国的立世的历史呢?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的好书。

其中灵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的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

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好学习。而当朋友来到你家里,你也应当非常高兴,该热情款待才成。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不能生气,而应该耐心的对别人讲明你的理解,这样你才是个君子。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第三篇:《论语》学习演讲稿之二

《论语》学习演讲稿之二

2011-10-10下午教学例会

《论语》《宪问第十九》中,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子道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三种境界是孔子的追求是孔子的理想,是儒家的追求是儒家的理想。那么知者与仁者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又有什么联系呢?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里给道明白了:(1)是快乐不同,智者的快乐像水,仁者的快乐像山。(2)是行为表现不同,知者动,仁者静。(3)是结果不同。知者享受成功快乐,仁者获得健康长寿。

一、快乐不同,知者的快乐像水那样活泼灵动,仁者的快乐像山那样稳定厚重。

水:是液体,具有流动性,不具有固定形状,活泼灵动,长江奔腾,我国南方多水,人多精明玲珑,江南多才子。智者的快乐像水那样活泼灵动。

山:是固体,不具有流动性,有形有状很固定,稳定厚重,昆仑巍峨,我国北方多山,人多粗壮豪放,北方出圣人。仁者的快乐像山那样稳定厚重。

山和水有什么关系呢?山山水水,河流山川,山清水秀。有高山才有大河,大河必发源于高山。想想确实如此,天下雨,水从山上流下来,多方积聚,形成大河,山顶往往是两大水系的分界线。山青才能水秀,水秀必因山青。山青才能有效预防水土流失,使水清水净。从色彩学分析,只有山色的青翠才能酝酿出水色的碧绿。依山傍水那是绝妙之处人间仙境。

我们不少人都有亲身体会,去云台山,特别是去泰山。岱钟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远几公里,雄伟的泰山就跃入眼帘。到一线天,不由人不想,山的高大,人的渺小,山的厚重,人的薄弱。峰回路转,潺潺的流水声渐渐入耳。紧十八盘,慢十八盘,水绕山流,山绕水转,如影随形。

二、在行为表现上不同,知者动,仁者静。“动”与“静”,首先,动是指随机应变,你变我也变,你不变我还变,斗智斗勇,用的是智慧,内心有办法有计谋,遇到紧急情况突发事件,能看明白事态,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会有什么效果。静是指以不变应万变,你变我也不变,谁变我都不变,不慌不乱,用的是诚信,内心有信仰有定力,遇到紧急情况突发事件,不一定能看明白事态,但内心深处有一个“理”在,相信人性的好事物的美,即使真的不好也能坦然接受。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成功者得到他所热爱的,幸福者热爱他所得到的,便是“知者动,仁者静”真实写照。

例如,国庆长假,不少商家举办送礼品促销活动。对赠品的态度,有三种典型代表。一种人是,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能多要就多要,有熟人那就多多要。二种人是,买的东西是需要的,送的东西未必有用,如果没用,拿到家也是废品也是浪费,不如不要。三种人是,送的东西大多中看不中用,是光鲜垃圾,为了低碳生活,为了不给环境增加负担,一般不要。

现在有许多人开始了不以多吃、多用、多拿、多占为荣,而以少吃、少用、少拿、少占的为快乐生活新理念。

例如,买房子。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利润会越来越平均化。房子作为商品,当供不应求时获大利润,当供过于求时则贬值。现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在建商品房,房子就不太好卖。咋办?把房子向农民推销。前一段我回老家,“翰林世家”正好在搞促销,口号是“让农民朋友过把城市生活瘾。”老农民呯然心动,两小时不到,就有两家交了定金,要买养老房。我颤然心动:你一辈子熟悉的是土地而不是商场;你能种出很好的蔬菜而不是熟练的读出说明书;在老家,一天有吃有喝可以不花一分钱,在城市一天不吃不喝也得交许多钱。人老了,真住到楼房里,就会享受到城市生活的方便舒适吗?还有鼎旺广场的广告:保值只是一种无奈,增值才是钱景。图----------------------难道建筑材料,房间布局,配套设施就不老化就不过时?

“动”与“静”还相互转换。动中有静,似静非静是大动,以静成全动,厚积薄发,一举成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静中有动,似动非动是大静,以动练就静,致虚极,受静笃,万物并作,我以观复。

互联网最大电子商务公司之一的老总陈年说,当你干一件事干到了物以稀为贵的地步,有钱人就出钱了,有钱人一出钱你就有价值了。还有一万小时定律,不论什么行业,不管那项工作,只有你认认真真干够了一万小时,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超凡。一万小时究竟多长呢?每天干4小时,一周干5天,干10年。现在世道有些浮躁,有些急功近利,只要你能耐得下时日,容得下人,熬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专心致志做一件事,干够一万小时。你虽然平凡但一定不平庸,你虽然很平和但已经很伟大,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是你自己意识不到或者不愿意做罢了。

当今亿万富翁张宣的太太谷爱林讲,有钱了,只说明你有财源,并不说明你有福源。惜衣惜食惜物,那不是惜财,而是惜福,惜福才能造福,造福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亿万富翁的太太,穿者30块钱的上衣,50块钱的裙子,在《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上站着给大家做两小时报告,三天三十多人中唯一一个站着做报告的人。富翁现在开的车是3.3万比亚迪。

这是动中有静,似静非静是大动的例子。再看静中有动,似动非动是大静的例子。打太极拳,四肢平缓舒展,身体灵活转动,练的却是内心的静笃虚极。还有佛教的敲木鱼数念珠,也是异曲同工之妙。有道是,比大海宽阔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他们一旦练就内心静功,便是得道的高僧,像弘一大师,圣严法师,星云大师等,便是出神入化的拳王,便拥有了博大的爱心,发现美的眼睛,便成为传播爱的化身。

三、结果不同,“乐”是知者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得到的赏识和成功后的踌躇满志。“寿”是仁者用博爱的心灵和平和的心态铸就的健康长寿。

人生就像一场球赛。上半场,拼文凭拼工作,拼干劲拼智慧,比的是财富。下半场,量血压量血糖,测血脂测胆固醇,比的是健康。上下两场都要赢。也就是人的前半生可以用知者的方法活,后半生应该用仁者的方式做。

要想健康长寿,养身先养心,养心必修德,修德的关键在于不仅想到自己,更要想到别人,理解别人,帮助别人,关爱别人。

中华传统文化养生精髓是《黄帝内经》。内就是內求的意思,向里求想内求。养生的秘诀向自己身体内部求,向心灵内里求。首先内观自己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然后内练,调理气血,调顺经络,强健脏腑,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看看身边90岁以上的长寿星,那个不是慈眉善目,心态平和,那个不是奢求不多苦也能过;脾气暴躁者有几人能长寿?靠保健药培养的长寿者又有几人?

“知者”与“仁者”有三大不同,但我们可以像孔圣人一样,像儒家学派一样同时去追求去修炼。

佛教中有:心中有鬼,看到是黑暗,得到的是痛苦;心中有佛,看到是光明,得到的是快乐。愿大家既学知又修仁,既得仁又获知,拥有一颗美玉般的心灵,发现美传播爱,获得快乐和长寿!——————————————谢谢大家!(深鞠躬)

第四篇:《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假期抄写《论语》心得

姚树坤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第五篇:《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孙旻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观念:忠、信。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我的课外英语辅导班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有关她的学生的故事。那个学生学习很好,很受同学与老师们的欢迎,但是却有同学发现那个学生偷同学们的笔和钱,从此,那名学生开始被同学们排斥,最终不得不转学。这正验证了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要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会

悠悠千年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鸡汤。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会

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