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字理识字
进入中年级后,随着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和课堂教学重点的转移,识字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虽然识字量在减少,但对识字态度和识字能力的要求在明显提高。在识字教学时间减少的情况下,即要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又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还要保证识字的巩固率,识字教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我从低年级开始就开始渗透一种识字方法。被视为中国“第五发明”的汉字,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魅力超群,是世界上最优秀、最具活力的文字。字理识字,能让我们的学生通过感受和了解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使他们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精神。因此,无论是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来看,还是从弘扬民族文化来看;是从启迪人的智慧来看,还是从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来看,字理教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它不是单独对哪一种字的指导,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更不是独立的,与低年级的随文识字、趣味识字、生活识字更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几个字的识记,其实,运用字理识字识记字的音形义,操作起来还有好多方法。总而言之,根据汉字的构字原理和规律进行的识字教学,让孩子 走进了汉字王国,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来龙去脉,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语言,培养了观察力,使祖国的语言文字在他们的眼力不再枯燥,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认识汉字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二篇: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将一个个汉字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图画,故事,身体语言,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兴趣大增。以前我们的教学,不会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汉字构字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识记生字,并使之逐步产生探究汉字规律的浓厚兴趣及审美情趣。汉字虽然字形结构复杂,同音形似字多,容易混淆,但是汉字的规律性也很强,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文字学方面的学习,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兴趣。字理识字教学法通过字体解析,使汉字在孩子眼里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汉字成为了一种自觉的需要。
字理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依据字源字义正确地讲析字理 著名文字学家安子介先生认为,探求字义可分为字源字义和实用字义两部分。汉字的字源字义是经专门研究考证过的汉字本义。在教学中,我们一般要用公认的字源理据去分析汉字。运用字源理据分析要处理好如下的三个关系:
1、弄清汉字笔画和部件的合成关系。汉字是由部件和笔画组成,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笔画与笔画组成。如“八”字,由撇和捺两个笔画组成。(2)由部件与笔画组成。如“血”字,由笔画撇和部件“皿”组成。“杀鸡宰鸭时把血' '滴入'皿'中。”(3)由部件与部件组成。如“男”字,由“田”和“力”两个部件组成。古代在“田”间出“力”劳作的多为“男”。不论是哪种情况,汉字各部分之间都是为表达某种意义而有机结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体现了汉字的构形理据。例如“
八、人、入”三个字,看上去都是由撇和捺两画按相离、相接的关系组合,字形十分相似,书写时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但是它们各自的构形理据却有根本的不同。“人”小篆写作“ ”,是人体侧面的象形;“入”甲骨文写作“ ”,象尖锐物体形,因为尖锐才会使人有如锥刺入物体的直觉;"八”,甲骨文写作“ ”。象分别、相背形。只要弄清了它们各自的造字原理才能明确撇和捺这样组合的原理,从根本上掌握和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相当部分的汉字只要按照其字源意义讲析就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地识记了。如:初——用“刀”裁布是做“衣”的开始阶段,所以“初”是衣字旁而不是示字旁。染——古时人们从山上割来一些草“木”用“水”熬煮出颜色,然后把丝帛放下去煮“九”次(多次),就能把布染成了。所以“染”的右上是“九”而不是“丸”。辨、辩——用刀剖开就能辨别清楚(如用刀切开西瓜),所以'辨'字是刀旁心;辩论用语“言”,所以“辩”字是“言”字心。
字理识字教学法
一、字理识字教学的方法 字理识字教学法内容丰富,操作性强。为便于教师根据汉字不同的构形特点和造字方法采用相宜的教学方法,笔者简要介绍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十三种字理识字教学方法。
1.图文并茂,形象法
象形,是最早的汉字造字方法,它是用描摹事物状的方法来造字。因此,象形字的教学应该根据字的特点来进行,即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分析图形与字义的联系;再讲解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字形、字义与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如“日”字教学,先出示“日”字的甲骨文形体,像太阳形,像太阳的圆形,里面的一点象太阳里的黑斑(有的说像太阳里的光);再讲解由到日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演变为,拉长为一: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学生理解了“日”字的形义联系,便会掌握“日”字的构形原理。
图文并茂,形象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掌握象形字的形、义、音,又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编制字谜,联想法
汉字繁难的笔画、复杂的结构给小学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应该看到,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制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字谜是用暗示字义或描摹汉字形体特征的方法为谜面,以文字为谜底的一种谜语。它分为两类型:
(1)揭示汉字形体的字谜。乖:乘人不备(拆字法)。俄:先人后己。化:华北。乃:后起之秀(特指法)。更:与人方便。今:用心读书(反拼法)。碍:砸左边,得右边(拆拼法)。券:拳头对刀(移位拼字法)。翠:刘邦闻之喜,刘备闻之悲(会意拼字法)。
(2)揭示汉字形体、暗示汉字意义的字谜。泛:分开水太少,合拢水太多。臭: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
我们从上述字谜可以知道制谜的两大要求:
(1)语言要求。谜面用字都是熟字,谜面用语都是人们所熟悉的词、成语、俗语以及语意完整的句子。这就是说,编制字谜这种识字教学法是根据汉字的构形特点或形义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通过丰富的联想,用熟字教生字,以“已知”解决“未知”。
(2)内容要求。谜面内容应体现以下“三性”:
思想性。谜面内容应做到观点正确,思想健康,这样的字谜才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益智性。猜谜本是一种智力游戏,它对开发儿童的智力有很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制谜要有利于学生的猜谜,让学生根据谜面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运用推理、判断的方法,猜准谜底。
知识性。谜面虽小,但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自然物事,社会现象等都可入谜。这样的字谜才能达到通过识字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之目的。
制谜要求告诉我们,编制既通俗、形象、简短,又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益智性和知识性的字谜,让学生猜,非常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形体或意义,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取得识记汉字和娱乐益智的双重功效。
3.动作示范,示意法
汉语单音节动词中,有很多是表示人体动作的。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做示范动作,让学生从中领会动词的意义,掌握动词的构形特点。如睁、握字的教学:
张开两眼——睁(目字旁)
五指收拢——握(提手旁)
动作示范,示意法既可用于动词的词义教学和词形教学,又可用于动词的听写,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动词的词义和使用。
4、形近比较,辨异法
汉字从结构上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种类型。独体字是由点、横、竖、撇、捺、提等笔画组合而成,合体字则是由独体字演变而来的偏旁组合而成。用这有限的笔画和偏旁组合成数万汉字,这就产生了大量的形近字,给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要解决这个困难,就要在识字教学中,将形近字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区别形近字的异同,重点是辨“异”,即区分形近字的不同点。辨异可从字音、字义、笔画、构件、结构、构字和造字方法等方面进行。
:字中间是“ ”,以“ ”为声符的形声字,韵母为an,如缓、暖、援、媛等字。
爱:字中间为“ ”,以爱为声符的形声字,音节是ai,如嗳、暧、嫒等字。
在识字教学中,将形近字进行比较,寻同辨异,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规范学生对汉字的书写、认读和使用。
5.部首表义,求同法
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辞书中有三大部首系统:一是形体部首系统,如
一、|、乙等部首,它们一般与字义无关;二是形位型部首系统,如“叛”字中的八部和又部、“颖”字中的水部、“腾”字中的马部,它们有的与字义无关,有的与字义有关。三是形义型部首系统,它按字形分部,以表意的偏旁作部首(亦即按义分部)。因此,形义型部首系统是辞书中主要的部首系统,它最能体现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这就是要求我们在合体字,尤其在形声字的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对同部首字的字义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认识到每个部首都存在着表义的类属性,如引导学生分析着表义的类属性,如引导学生分析“顶”、“项”、“颈”、“额”、“颊”等字的意思,让学生认识页部的表义类属:从页的字,字义与人体肩部以上的部位有关;分析“儒”、“侠”、“俭”、“侈”、“仰”、“伏”等字的意思,认识人部的表义类属:从人的字,字义多与人的类别(儒、侠)、品性(俭、侈)、行为(仰、伏)等有关。
部首表义,求同法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部首的表义类属,加深学生对汉字据形知义特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汉字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和望文生义的理解能力。
6.构件分解,形缀法
有的合体字尽管结构复杂,给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应该认识到,陌生的合体字大都由熟悉的构件组合而成,合体字的形、义、音是由构件的组合关系来体现的,这就决定了合体字结构的可分性。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规律来教合体字: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合体字的形、义、音;再将合体字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构件的读音和意思;然后再将几个构件连缀起来,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构件与合体字在音或义上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合体字。如“葬”字的教学过程:
葬:A、葬字读zai,本指掩埋死人。
B、把葬字分解成(草)、死(尸体)、(双手)三个构件。
C、将三个构件连缀起来理解葬字:手把尸体掩埋在草丛间。
构件分解,形缀法是一种化难为易、驾轻就熟的教学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构件与合体字的内在联系,从形体结构和造字方法这两方面掌握汉字的形、义、音。
7.意义合成,义缀法
意义合成是会意字的一种会意方法。这种会意字的特点是字义为各个构件义之和。因此,这种会意字的教学,教师应该先将字分解成几个构件,让学生了解各个构件意义,再将这些意义连缀起来,理解该字的意义,最后因义识形,让学生从构件和字的意义关系这个方面掌握该字的形体。如尖、卡字的教学:
尖:由小、大两个构件组成,字义即为上小下大的东西。
卡:由上、下两个构件组成,字义即为上不来、下不去,夹在中间。
意义合成,义缀法是从构件与字的意义联系这个角度,让学生掌握意义合成的会意字的意义和形体。
8.反义联系,辩证法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充满着矛盾,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非常有趣的是,有些汉字的形体、意义和造字方法正充分体现了矛盾的这种同一性。
表示树根与树梢的“本”、“末”二字:杲字从日要革上,表示太阳东升,高过树梢;杳字从日在木下,表示太阳西沉,低于树梢。
上述两组汉字,造字方法相同,字形字义相反。教学时,我们可运用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用学习熟字的方法顺势迁移到生字的学习上,让学生掌握在形体和意义上构成反义关系的汉字,并从中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汉字是记录语言的,汉字在构形的时候与某个意义有联系,把汉字的形体与这个意义结合起来讲解汉字,呈现给学生的将是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汉字,轻轻松松识记汉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往的识字教学只注重从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组合去分析字形,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每个字的音形义,久而久之就感到单调、枯燥、乏味,没了兴趣。而字理教学抓住了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特点,把字形与字义、字音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字的音形义,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有趣。
(1)、运用字理识记象形字
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象形字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文字。古代的象形字如牙、犬、象、衣、女、电、雨、鱼、鸟等,发展到现代大都已经不再象形,这时通过追溯字源,展示对应的古文字字形,就有助于学生理解该字的形义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记忆汉字。如教学“臼”,以往的教法是先拼读音,然后讲字形结构,再说笔画、笔顺,最后强调里面的两横不相连,但无论怎样讲,仍有不少的学生把“臼”写成“白”。而运用字理教学法则是拼读后析解字理,先告诉学生“臼”是象形字,然后演示“臼”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体的历次演变过程,并且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里面的横为什么不相连,上面为什么张开一点儿小口。这样讲解,学生不但了解了字的来龙去脉,而且了解了古代人的一些生活故事,兴趣大增记忆深刻就很少写错了。古代象形字如同一幅幅古代历史图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探寻古代人类生活的兴趣。
(2)、运用字理识记会意字
会意就是把在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进而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表示的意义要从字与字组合的关系上显示出来。会意字从其部件的组合方式上看主要有两种类形:一是同体会意,如从(两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众(三人为众,表示人多,古代的“三”表示数量多)、林(两木并立,表示树木丛生)、森(三木为森,表示树木更多)、炎(两火相叠,火上有火,表示火光上升)、磊(三石相累,表示石头累积貌)等;一是异体会意,如旦(日出地平线,表示早晨)、莫(日落草丛中,表示天色晚)、囚(人在口中,表示囚禁)、采(爪在木上,表示采摘)、看(手斜目上,手搭凉棚状,表示了望)、安(古代野兽多,女人身小力弱,只有在房屋里才安全)、休(人在木旁休息)等。把会意字的组构规律教给学生,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轻松快乐地记汉字。
(3)、运用字理识记形声字
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了解其构造规律对认识汉字和进行识字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其形与声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对等式的六种类型:左形右声(清、松)、右形左声(攻、期)、上形下声(空、箕)、下形上声(想、基)、内形外声(闻、闷)、外形内声(园、匣)。分散式的两种类型:形被拆开(裹、街)、声被拆开(随、辩)。还有一种不规则的偏角式:形偏一角(颖,禾形顷声)、声偏一角(旗,形其声)。形声字一般情况下是一形一声的,但也有一些是二形一声、三形一声的,如“碧”,玉石表形,白标音。此外,一些形声字的形符我们要倒放着看,才能清楚地或依稀地看到其本来面目。如“病”的形旁病字头---疒,本是人因患病而卧于床的象形,把病字头倒放成“
”后才能现此形态。这样的形符还有左耳旁---阝、反犬旁----犭等。这种现象称为倒文。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这些组合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音和义。如教学形声字“飘、漂、瓢、瞟、膘”,“飘”中的风表意,票表声,飘就是被风吹起;“漂”中的水表意,票表声,漂的本义是指在水中浮动,引申为摇动,也引申为漂洗,读第三声,洗干净后就显得美丽了,又引申出漂亮之义,读第四声;“瓢”中的瓜表意,票表声,瓢的本义是指葫芦瓜做成的瓢,引申指各种瓢;“瞟”中的目表意,票表声,瞟的意思就是用眼睛斜看;“膘”中的月(肉)表意,票表声,膘就是肥肉,多指牲畜,长肉叫长膘。学生掌握了这些以票表声的形声字的规律,再遇到“剽、嫖、缥、骠”等字时就能触类旁通,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抓住这些字的不同形旁来区别、识记这些字就轻松容易多了。汉字是一个互有联系的符号系统,它们的组合有理据,有序列,有层次,有类别,只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成批识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字理识字系列——总序
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多年,发现了学生中的两个不变的传统:错别字不变,男生不喜欢语文的人数总比女生不喜欢语文的人数多。无论是城镇学生还是农村学生,无论是八十、九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的错别字如出一辙。无论何时何地,喜欢语文的男生总是没有喜欢语文的女生多,语文成绩好的男生总是没有女生的多。究其原因是语文要写字,汉字太难写、太难记。历经几次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难觅解救良方。九十年代末期,接触了字理教学法后,茅塞顿开。语文难难在识字,识字难难在不识字理。不识字理,那一个个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字是那么单调、枯燥、烦人:一个个汉字中的点横竖撇捺钩,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多,有的少,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在左,有的在右,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记得头脑发昏。识字理,那一个个汉字就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兴趣大增。
字理教学法就是依据汉字的组构和演变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入手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在汉字教学中把汉字的构形理据分析出来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汉字的构造原理及其演变过程是字理教学。那么,什么是字理呢?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汉字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创造出来的,每一个字的构形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其主要表现就是“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但是经过“隶变”乃至当代大规模简化之后,“六书”已不能涵盖所有字形,因此江苏徐州彭城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所长杨洪清、朱新兰夫妇也与时俱进地对现行汉字的字形进行系统归类、科学分析,将“六书”发展为“十书”。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贾国均总结提出了字理识字法。在进行字理识字实验的过程中又不断完善为字理教学。
所谓的“十书”就是把甲骨文、篆文里的一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经过隶化、简化后其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不明显的字按现行的字形归类为笔画字、部件字、存意字、存音字。原来的形声字现在形存音废的叫存意字,如观,从见,又为部件;骤,从马,聚为部件;阻、租、祖、诅、组,分别从、从禾、从示、从言、从,且为部件。原来的形声字现在音存形废的叫存音字,如宪,“
”是部件,“先”为声旁。几部分都无音义的叫部件字,如归、冈、凤、鲁、常、尝、圣、更、今、尺、斥等;直接由笔画组成(不含偏旁、部件)而无义可说的叫笔画字,如乡、寸、八、门等。一些原来是象形字或指事字,现在简化为部件字或笔画字,但是这些字的构字能力特别强,也要寻其字源,把字理给学生讲明白,有助于理解字词的意思。如寸,篆文为“
”从又,又表示手,以寸为部件构成的字有寻、夺、尊、导、对、封等,这些字的意思都与手有关。如示,甲骨文象由石头砌起的“地神”之形,以示作部首的字有神、祖、祈、祷、祝、福、祥、社、礼、祚、祗、禄、禅等大多与求神拜佛有关,把示的字理告诉学生,帮助学生正确书写、理解这些字有事倍功半的效果。抓住了汉字的这些组构规律,就抓住了汉字的本质,也就抓住了识字教学的根本。
五年的字理教学实验,我深深地体会到字理教学不但贯穿在小学的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而且可以延伸到中学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我作为字理实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个好方法向大家推荐,让所有的语文老师和学生都能领略到汉字的无穷魅力,享受到字理教学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字理识字系列1-----运用字理识记汉字轻松有趣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汉字在构形的时候与某个意义有联系,把汉字的形体与这个意义结合起来讲解汉字,呈现给学生的将是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汉字,轻轻松松识记汉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往的识字教学只注重从字的间架结构、笔画组合去分析字形,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每个字的音形义,久而久之就感到单调、枯燥、乏味,没了兴趣。而字理教学抓住了汉字是表意文字这一特点,把字形与字义、字音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字的音形义,使识字教学生动、活泼、有趣。
1、运用字理识记象形字
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象形字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文字。古代的象形字如牙、犬、象、衣、女、电、雨、鱼、鸟、等,发展到现代大都已经不再象形,这时通过追溯字源,展示对应的古文字字形,就有助于学生理解该字的形义关系,有助于学生正确记忆汉字。如教学“臼”,以往的教法是先拼读音,然后讲字形结构,再说笔画、笔顺,最后强调里面的两横不相连,但无论怎样讲,仍有不少的学生把“臼”写成“白”。而运用字理教学法则是拼读后析解字理,先告诉学生“臼”是象形字,然后演示“臼”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体的历次演变过程,并且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里面的横为什么不相连,上面为什么张开一点儿小口。这样讲解,学生不但了解了字的来龙去脉,而且了解了古代人的一些生活故事,兴趣大增记忆深刻就很少写错了。古代象形字如同一幅幅古代历史图画,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探寻古代人类生活的兴趣。
2、运用字记理识会意字
会意就是把在意义上可能发生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进而表示一个新的意义。会意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所表示的意义要从字与字组合的关系上显示出来。会意字从其部件的组合方式上看主要有两种类形:一是同体会意,如从(两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众(三人为众,表示人多,古代的“三”表示数量多)、林(两木并立,表示树木丛生)、森(三木为森,表示树木更多)、炎(两火相叠,火上有火,表示火光上升)、磊(三石相累,表示石头累积貌)等;一是异体会意,如旦(日出地平线,表示早晨)、莫(日落草丛中,表示天色晚)、囚(人在口中,表示囚禁)、采(爪在木上,表示采摘)、看(手斜目上,手搭凉棚状,表示了望)、安(古代野兽多,女人身小力弱,只有在房屋里才安全)、休(人在木旁休息)等。把会意字的组构规律教给学生,学生就能触类旁通,轻松快乐地记汉字。
3、运用字理识记形声字
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了解其构造规律对认识汉字和进行识字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形声字由表义的形旁和标音的声旁组合而成,其形与声的组合方式主要有对等式的六种类型:左形右声(清、松)、右形左声(攻、期)、上形下声(空、箕)、下形上声(想、基)、内形外声(闻、闷)、外形内声(园、匣)。分散式的两种类型:形被拆开(裹、街)、声被拆开(随、辩)。还有一种不规则的偏角式:形偏一角(颖,禾形顷声)、声偏一角(旗,形其声)。形声字一般情况下是一形一声的,但也有一些是二形一声、三形一声的,如“碧”,玉石表形,白标音。此外,一些形声字的形符我们要倒放着看,才能清楚地或依稀地看到其本来面目。如“病”的形旁病字头,本是人因患病而卧于床的象形,把病字头倒放成“
”后才能现此形态。这样的形符还有左耳旁、反犬旁等。这种现象称为倒文。让学生了解形声字的这些组合规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音和义。如教学形声字“飘、漂、瓢、瞟、膘”,“飘”中的风表意,票表声,漂就是被风吹起;“漂”中的水表意,票表声,漂的本义是指在水中浮动,引申为摇动,也引申为漂洗,读第三声,洗干净后就显得美丽了,又引申出漂亮之义,读第四声;“瓢”中的瓜表意,票表声,瓢的本义是指葫芦瓜做成的瓢,引申指各种瓢;“瞟”中的目表意,票表声,瞟的意思就是用眼睛斜看;“膘”中的月(肉)表意,票表声,膘就是肥肉,多指牲畜,长肉叫长膘。学生掌握了这些以票表声的形声字的规律,再遇到“剽、嫖、缥、骠”等字时就能触类旁通,根据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抓住这些字的不同形旁来区别、识记这些字就轻松容易多了。汉字是一个互有联系的符号系统,它们的组合有理据,有序列,有层次,有类别,只要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成批识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字理识字系列2-------运用字理纠正错别字效率高
由于汉字形体的局限和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复杂,汉字在据义构形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形近字,加上长期的发展演变,现代汉字中形近字更多。形近字给学生的认读和使用带来很多麻烦。通常对于形近字的辨析只是在形体上作机械对比,看哪儿多一横,哪儿少一点,哪儿跟哪儿不一样,然后让学生查字典比较相互间在音义方面的差异,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并不明白形近字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些异同,结果自然记得少忘得多,错别字照样大量出现。其实,汉字构形是有理据的,汉字的演变也是有规律的,因而现代汉字大都仍然是可以讲解的。
运用字理进行语文教学,从字源上讲清楚形近字各自的构造原理,从演变过程中说明某些因变化而形成的形近字的现实依据,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辨析形近字,少写错别字,纠正错别字,效率高,效果好,由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往学生写错字,老师都是叫学生改对后抄一行、二行,再错的就抄一页、两页,结果学生还是会写错。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字理,不明白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而运用字理进行教学,学生的错别字很少,即使有错,给学生讲明字理后就极少再错。汉字中有很多形近的字,它们的区别往往只在那么一点、一横、一竖、一钩、一撇、一捺,学生很容易写错,如鸟——乌、竟——竞、矢——天等。运用字理帮助学生区别形近字纠正错别字效果特别好。
字理识字系列3------运用字理理解字词的意思方便、快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小学阶段阅读400万字的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通常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么大的阅读量,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语也相应增多,单靠老办法来理解词义,既麻烦又不方便。在语文教学,运用字理析解字词,理解字词的意思方便、快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了阅读效率。
1、运用字理理解词语。学生在阅读时常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意思形近的词语,有些字用字典也难查到恰当的解释,而运用字理理解词语灵活、方便、快捷。如成语“短兵相接、兵来将挡、纸上谈兵、并不厌诈”中的“兵”,现字形已变异,其理不显。寻其字源,“兵”的小篆作“ ”,上从斤,底下从两个手,就是两个手拿着一个斤,斤表示斧头,而斧头是古代战争中常用的武器,古代经常用斤作为武器的代表,因此从字源的构形上看,这个字的本意是武器。“短兵相接”里的“兵”就是指武器。武器是由人拿着的,所以拿者武器去打仗的人就叫做兵,这就是士兵的意思,“兵来将挡”的“兵”就是指士兵。士兵拿着武器去打仗,这是种军事行为,“兵”可以指代战争,因此“兵”还有军事、战争的含义,“纸上谈兵”、“兵不厌诈”的“兵”不是指士兵,也不是指武器,而是指战争、兵法,是更抽象的含义。
2、运用字理理解句子。学生在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句子中有某一个关键的词语不理解,运用字理来帮助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很灵活、方便、快捷。如课文《观潮》中有这么一段话“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前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其中“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呢?“人声”好理解,就是指人们说话的声音,“鼎”笔画复杂,字不常见,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用字理来讲,一讲就明白。“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 ”,“鼎沸”就是锅里的水烧开了,锅里的水沸的时候会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人声鼎沸”就是说人们说话的声音像锅里的开水发出的声音,嘲杂、喧闹。说明人多,说话声音也杂,听不清人们说什么,喧闹、嘲杂。其中“踮着脚”中的“踮”平时也不常见,用字理分析,“踮”是形声字,“ ”是形旁表意,“踮”表示与脚有关的动作,潮来了,人人都想看,观潮的人很多,后面的人被前面的人挡住了,只能提起脚后跟,用脚尖着地,使自己尽量高一点儿好看潮。
3、运用字理理解不认识的词语。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字理来帮助理解效果也非常好。如二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烹饪”,他在遇到“烹饪”时,就会用已掌握的字理知识来分析它们。“烹”有个四点底,四点底是“火”的变写,表示火,“烹”的意思一定与火有关。“饪”有一个食字旁,食字旁是“食”的变写,表示食物。“烹饪”就是用火煮东西。如此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的来讲,学生掌握了字理,运用字理来理解词语意思既方便又快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字理识字系列4-----运用字理正确写字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增多,汉字里的很多同音字就容易弄混淆,常写别字,如果运用字理写字词就能正确无误。当学生要写字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自己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应该用由什么部件构成的字?然后才从记忆中挑选能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字。如“在”和“再”这两个同音字一般学生常用错,如果跟学生讲明字理,就能正确运用了。“在”和“再”都是会意字,但是“在”由才、土二字构成,才像草木初生,“在”的本义是栽培,引申存在之义,也表示在某处。“再”的古文字是鱼上作“二”,表示两条鱼,“再”的本义指“二”,引申重复之义。
字理识字系列5-----运用字理了解古代历史文化
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既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汉民族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对汉字结构及其理据的分析,既可以把握造字者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也可以体察古代社会的生活文化状况。从字形的构件理据看,汉字构形跟古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字形上古化了社会生活的诸多信息。如从“采、渔、狩、耕”等字的甲骨文,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采摘、渔猎和农耕的生活图景;从“牢、家、牧”等字形,我们可以感知古代畜牧业的发展;从“劓、刖、执、奚”等字形,我们又能够感知古代刑罚制度的严酷和奴隶生活的悲惨;在小篆中,凡是跟钱财有关的字多以“贝”作表义构件,如“财、货、资、赔、赚、贵”等等,可以推知古人曾经用“贝”作为货币来交换货物;凡是与思维和心理活动有关的字大都以“心”作表义构件,如“思想、悲愁、惧怕、愉悦”等等,这说明古人认为人的心脏具有思维功能,而现代医学证明人的思维器官是大脑而不是心脏,由此也可以发现古人认识的某些局限。
字理识字系列6——运用字理理解古诗
“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为什么是“跑”不是“一般的行走”?
运用字理来分析:走,会意字。其金文和篆文的上部是一个摆动双臂用力奔跑的人,下部是一只脚掌,表示他的脚在飞快地运动,所以走的本义是快跑。
我画好了走的金文和篆文,粘贴过来就没有图了,你自己跑一下就能体会到了。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1——
运用字理辨析“奇”和“夺”
“奇”和“夺”是学生易混淆的两个形近字。运用字理辨析“奇”和“夺”很有意思。
“奇”和“夺”都是会意字。
“奇”的甲骨文是一个人站在一匹马的背上(如能画出简图更有趣),表示人骑马,是“骑”的本字,“骑”是后来造的形声字表示骑马的“骑”,借“奇”表示奇怪的“奇”。
“夺”的繁体是“奪”由大啊、隹、寸三字构成,隹是鸟,寸是手,合起来表示用手捕捉那只上飞的大鸟,所以“夺”字有用强力取得的意思。简化后的“夺”,由大、寸构成,表示大手,仍可以表示用强力取得之义。成语有“你争我夺”。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2—— 有意思的“尴尬”
记得在假期里看过中央台的一个调查节目,了解有多少人能正确写出“尴尬”二字。接受调查的人中多数人认为“尴尬”是由“九”与“监、介”组合成。其实,“尴尬”是由“尢”与“监、介”组合成,“尴尬”二字都是形声字,“尢”是形旁表义,“监”、“介”是声旁表音。为什么表义的形旁是“尢”而不是“九”呢?运用字理来辨析一下特有趣。“尢”和“九”都是象形字,“尢”的金文、篆文就像一个曲足或跛脚的人,而“九”的金文、篆文像人的手臂和手指,想象一下一个曲足或跛脚的人与双足健康的人站在一起会怎么样?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3—— 字理辨析“生”和 “身”
“生”和 “身”是学生用错较多的两个字,单单记住它们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还不行,还得记住它们的字形为什么是这样的。
用字理辨析它们:“生”和“身”都是象形字。
“生”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都很像草木破土而出的样子,因此“生”有生长之义。常用词语有生活、生命、生存、生死等。
“身”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都很像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的样子,在那大肚子中还有一点表示母腹中的胎儿。因此人间常称怀孕为“有身子、有身孕”。由此引申出身体之义。常用成语有:身外之物、身先士卒、身心交瘁、身体力行等。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4——
为什么汉字里有“武”又有“舞”?
“武”和“舞”是学生极易写错的两个同音字,用字理辨析一下就能轻松记住。
“武”是会意字。“武”的甲骨文、金文、篆文是上下结构的,上面是“戈”下面是“止”,“戈”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像古代的一种兵器,“止” 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像人的脚掌,表示行动,戈在行动就是动“武”,楷书的“武”为了形体的美观,把戈的右下方的一撇移到左上方变为“一”,所以“武”的右下方不能再写一撇。武的常用词语有:武器、武装、武术、打武、练武、文武双全等等。
“舞”是形声字,上声下形。上部的声旁是“无”的繁体“無”省掉四点底,下部的形旁其甲骨文、金文、篆文像人的左右两只脚,而“無”的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像一个人手拿树枝,伸展手足在跳舞。舞的常用词语有:跳舞、舞蹈、舞台、舞姿、芭蕾舞、手舞足蹈等等。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5-----你想知道“覃”的另外一个读音吗?
“覃”常用作姓,读“qín”,但是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是“tán”,现今的常用字“潭”和“谭”就是用“覃”的读音“tán”作声旁造出的形声字。
运用字理辨析覃字。覃是会意字,它的金文像一包盐放在器皿上,覃的楷书字形变化很大,其上部的西是由盐包(卤)变来的,下部的早是由器皿变来的,因此覃的本义是盐之味。覃的本义现今很少用了,主要用作声符。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6—— 为什么“夭”“天”“夫”都有一个“大”?
运用字理来辨析形近字“夭”“天”“夫”很有意思。
“夭”是象形字。
“夭”的甲骨文、金文很像一个歪头的人。小儿初生,头不能直立,常向旁边歪斜,所以,这个歪头的人就是出生的婴儿。由初生婴儿的反面引申出短命之义---夭折。
“天”“夫”都是会意字。
“天”“夫”都有一个“大”,“大”是一个伸展手足的正面人形,“大”的上面作一横成“天”表示天空------头顶蓝天。“大”的上面作一横贯穿头发成“夫”,这一横就是发簪。古代男子成年之后才能把头发挽在头上,别上发簪、戴上帽子,所以“夫”的本义是成年男子。
我的识字法宝系列7——
“女”字多一撇是什么字?
“女”字多一撇很有意思是“毋”字。“毋”是会意字。“毋”是从“女”中出一撇而来,表示有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红杏出墙,有外遇。古代法律禁奸,所以“毋”引申出“不要”之义,此义在中学古文的学习中常遇到。用字理析解汉字有意思吧!
第三篇:字理识字摘录
字理识字摘录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是低年级学生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识字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字理识字教学就是根据汉字构字的表意性特点,从汉字构字原理上对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运用联想来把握字的形与义、音的关系,突破字形这个难关。字理识字教学研究的目标是依据汉字构造规律识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独立识字能力。教学方法如下:
一、根据规律,设计教法,激发兴趣,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 汉字虽然字形结构复杂,同音形似字多,容易混淆,但是汉字的规律性也很强,作为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文字学方面的学习,根据汉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法,引爆学生的兴趣。字理识字教学法通过字体解析,使汉字在孩子眼里变成了一幅
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这就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汉字成为了一种自觉的需要。
在教学“从”和“众”时,我先让一个学生在前面走,自己在后面跟着,边走边说:“一个跟着一个人叫从,就是跟从的从。”然后再让一个学生站在一起又说:“三个人在一起叫做众,就是群众的众,许多人的意思。”这样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上适当的动作,学生对“从”和“众”二字的学习兴趣盎然。如:“青”字加三点水,问:这个清跟什么有关,表示什么意思?依次加虫旁、加言字旁、草字头,先说字义再组词,这样在学习一个生字的同时,不仅复习了旧字,还学会了一串新字。这个课例就是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让学生动手去体验、用眼去观察,体会识字的乐趣,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字理教学的策略
(一)基于字理,自主识字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对识字有这样一个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新教材在编排上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生理心理特点,体现多认少写的原则,把认字和学习汉语拼音,学习儿歌韵文以及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其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但是,在具体实施中许多老师都反映,学生识字难度大,教学生认字累。因为方块字本来就不表音,其出现又无由易到难的规律可循,而且识记量大,学生学得快,忘得也快。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当中普遍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看到一个学过的字一下子读不出来,但是他马上口中念念有词地把这个字所在的儿歌念出来,等念到这个字时,就想起读音来了。这个现象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会认,离开它,学生就不会认,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这个字,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能从课本中会认过渡到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能认。
因此,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积极主动地识字,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识字成效。
(二)激发兴趣,自主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关键。而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如果孩子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
一年级学生都喜欢游戏,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识字。例如“摘桃子”:出示一幅画着桃树的画,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桃子,学生制作果篮(果篮里装着拼音卡片),拿出一张,正确拼读,摘下对应的桃子(生字),并组成词语。又如,猜字谜:教师根据字形特点创编谜面,学生猜谜底,学生猜谜的过程实际上是识记字形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深刻。教师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观察字谜,展开联想,和同学合作或者独自创编字谜,让大家来猜,学生看到同学猜出或者猜不出自己的字谜都会开心地大笑,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另外,还有编儿歌,编故事,送生字回家,给生字找朋友、变部首小魔术等等形式,都是学生非常喜欢的。
(三)教给方法,自主识字
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个性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成为可能。
汉字本身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识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中,教师授之以“渔”,抓住汉字音、形、义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具有分析字形、自主识字的能力。
例如识字第2课《口 耳 目》这一课全是象形字,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和图片,在对比中发现规律,这些字和图很相像。这样,学生不仅很容易记住所学的生字,以后遇到这类字也会用象形的规律来学。又如识字第4课《操场上》有很多形声字,球、拍、跑、响、课等,教师可告诉学生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就能记住许多字,以后能逐渐发展到根据形旁去推测字义。
另外,还有会意法、联想法、比较法等等,结合课文,教师自然渗透这些方法,学生通过自主的识字逐渐领悟,老师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用这些方法学习,学生识字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兴趣也越来越浓,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四)引向生活,自主识字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教材在识字方面采取种种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识字,还注重培养学生时时处处用语文、学语文的意识。因此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种生字环境。把门、窗、讲台、课桌、黑板、椅子、投影仪、屏幕等物品都贴上生字标签。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读什么。同时还可让学生每人做一个精致的名字卡,粘贴在课桌角上。这样学生既能尽快熟悉全班同学的姓名,又在生活中时时接触生字,扩大了识字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主动地学习发展。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鼓励孩子在家庭中、在游玩中、在日常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开动脑筋识字,将识字融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自然兴趣大增,纷纷以多识字为荣。
(五)合作识字,培养情操
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以学生的独立学习为基础,以同桌讨论或小组讨论为形式。同桌或小组讨论是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学习得出的结论要在班上进行交流,扩大了学生的交流面。合作学习时,全班学生分成许多个小组,每个学生只要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发表见解,自然感到自由、轻松。
例如在教归类识字
(二)《自选商场》时,我让学生把自己认识的字告诉给自己的同伴。接着,孩子们就拿着自己搜集到的商标相互展示,大声认读。这样使学生感到自己不但会认这些字,还学会了展示,各取所长,共同进步。又如在学习新课生字时,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你已认识了哪个字?是怎么认识的?想一想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不认识的字请教同伴,互相教一教。巩固生字可以让组长任意出示生字卡片,其他同学进行抢答比赛,读得不准的由组长负责教会。这样既让学生学得快乐,又体验到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和团结的高尚情感。
第四篇:字理识字
字理识字
——感受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小学识字阶段就像万丈高楼的根基,打得牢固不牢固,直接影响着高楼大厦的建筑。它是基础教育的根基,要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而当前的识字局面却令人堪忧,对汉字音、形、义的忽略和淡化的现状,孩子写错别字,形近字、近义词区分不清更是普遍现象。那么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该如何改变这个现状呢?
就在我倍感迷茫时,我有幸聆听了专家老师的讲座,强调字理识字和词义理解识字,学生能透过汉字的笔画出现和祖先创造的词语的表意,透过那如诗似画般的内心视象,从而形象地、牢固地、快速地识记汉字,让识字学习一改往日枯燥、乏味的状态,变得生动有趣。
一、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象形,是最早的汉字造字方法,它是用描摹事物状的方法来造字。因此,象形字的教学应该根据字的特点来进行。即教学时先出示字的原始图形,分析图形与字义的联系;再讲解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字形、字义与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
如“日”字教学,先出示“日”字的甲骨文形体,像太阳形,像太阳的圆形,里面的一点象太阳里的黑斑(有的说像太阳里的光);再讲
解由到日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演变为,拉长为一: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字义三者之间的联系。学生理解了“日”字的形义联系,便会掌握“日”字的构形原理。
图文并茂,形象法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既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据形知义的特点,掌握象形字的形、义、音,又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用字理析词来理解词语。
广义的字理教学不仅指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同时还指依据字理对词语进行析解,简言之字理析词,我们日常所说的词语解释,一般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而字理析词是从本源上了解了解该词的本义,而后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选择适当义项理解其文中义,这样的析解方法能抓住根本,诠释到位,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本意、引申义和文中义,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据此,可以说字理析词应该是词语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例如:“烹饪”这个词,即使学生不会读,但只要他懂得“四点底”表示火,“食字旁”是食的简写。那么,他就能轻易的推出“烹饪”的大概意思就是烧煮食物。
例如:“革”字,这是一个易错字,学生书写时做容易把它中间少一横,那我就可以用字理析词来让学生理解词语,“革”图是一把铲子和一块皮革的重叠图,意表用铲子铲去皮革上的腐肉,“革命”的意思
就是铲去思想上的旧思想。铲子与手柄的连接处是有连接的,所以我们在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把它的连接的一横去掉了,要不铲子就没办法用了。我想这样讲解学生写错的机率要低多了。
我想,作为教育工作的我们,如果能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那提高识字效率就指日可待了。
第五篇:字理识字法
字理识字法
所谓“字理识字法”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着手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这种识字法是由湖南省岳阳市教科所贾国均老师于1991年首先发起的。
我们知道,汉字是保留至今最古老、系统最完整的象形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构形依据和道理,因而也具有各自产生、发展的演进历史;所以,与其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更确切地讲,应该是每一个汉字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和“历史”。了解了“故事”,也就识了汉字。但是,这些“故事”并不是孤立独树的,而是按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简称“六书”的造字规律进行的,亦就是汉字构形规律。学习汉字就是要按照汉字的构形规律来进行,抓住汉字的这个本质特征,也就抓住了识字教学的根本。这个“根本”集中地体现了汉字“依形表意”的系统功能,字形和字义密切相关联;可谓“寓义于形,构形有据,据有明理,形理相通”,因此“知理有助识形”是顺理成章的。简言之,字理识字是寓识字于了解汉字字形演进成型规律之中,换句话说,这是把儿童识字建立在对汉字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字理识字是一种识字教学思想”不是没有道理的。
客观地讲,字理识字是在识形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了构形规律的形成背景,知其“所以然”,因而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汉字字形结构的理性认识和理解。这样就能够比较自觉、主动地抓住汉字学习的关键——字形的识别,而且是在理解字义、掌握“形”、“义”关联的基础上完成的,辩证地将汉字“形音义”三者的统一性作了合理的处理,形成有机整体的系统概念,可以有效地减少知其“字音”而写不出或写错“字形”的现象。„„这样,有利于突破汉字“识形”这个难点,强化了字形识别的形象记忆,增加了理解记忆的训练,满足了探究“所以然”的需要,改善了积极有序的联想,促进了认知思维的发展和迁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内部语言的发展和及早形成汉语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摘自戴汝潜主编《汉字教与学》p152~p154)
需要指出的是,到现在为止至少有30多种识字教学方法。每一种识字方法都有一定的优点,也有一定的不足。正确的态度是“百花齐放”,批判的学习,不能只突出某一家,而排斥别家。在实践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综合采用适当的具体方法进行教学。
了解并进而学习一些汉字字源知识,应该是利用字理识字的基础。这方面,北师大版教材很有特色。它在低年级教材里,编进了利用70个常用表义偏旁识字的内容,用来教给字理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我据此编写了一个表,发在群共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