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课程论文
题目: 浅谈生态文明 姓名: xx 学号: 班号:
学院: 资源学院
专业:
年 月
目录
一、生态文明的起源
生态文明产生的缘由 生态文明的萌芽
二、生态文明的发展
生态文明在国际上的发展 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发展
三、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及取得成果
四、展望未来
我们当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期望达到的生态文明
五、总结
六、参考文献
浅谈生态文明
摘要:生态文明是既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迄今为止,已经发展了70余年。在此期间,逐渐确立了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因此,了解和研究生态文明的历史及现状,规划生态文明的未来图景,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键字:生态文明;社会形态;文明进步;持续发展
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bstrac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civilized form of both industri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erminated in the 1940s , so far, has developed more than 70 years.During this period, gradually establish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kind man and nature , man and man , man and society harmony , virtuous cycle ,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continued prosperity as the basic purpose of the social form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outcome of human material obtained to build a better environment , the sum of the spiritual achievements and institutional achievements , reflect a state of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of society.Therefore ,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lanning future prospec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ocial formation;Progress of society;Sustainable human development
一、生态文明的起源
(一)生态文明产生的缘由
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既是以物质资料生产为枢纽的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适应和相互促进的社会进步过程,也是人类通过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而促进自身进化与发展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从而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采。在社会财富的成倍增长和积累的同时,由于人口快速膨胀和经济盲目的增长,造成生态环境失衡,自然环境破坏,资源面临枯竭,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进入20世纪60年代,全球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提出了环境污染——20世纪中叶人类生活中一个重大问题,切中时弊、振聋发聩,引发了一场持续达数年之久的论战——杀虫剂论战。这场论战以生态意识的胜利而告终,从而极大推动了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渐走进广泛的社会生活中。
(二)生态文明的萌芽
早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学者梅棹忠夫便开始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从1944年开始,他多次在亚洲、非洲、欧洲各地从事民族学考察。1957年,他利用考察获得的资料,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1967年,《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出版,他提出的生态史观,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
1984年,前苏联环境学家首先提出了“生态文明”概念(《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共产主义》1984年第2期《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一文),但其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仅仅是人类进一步发展到重视我们生存的生态状况。
1987年,叶谦吉首次明确“生态文明”的概念,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刘思华提出“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内在统一”的观点。
自此,生态文明走过了其初始的萌芽阶段。
二、生态文明的发展
(一)生态文明在国际上的发展
1972年,来自全球100多名学者在罗马组成的“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震动世界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否则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报告反映了人类的自我反省,被奉为“绿色生态运动”的圣经。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深刻地检讨“唯经济发展”理念的弊端,全面论述了20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主题(和平、发展、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不再是征服或主宰的关系,而是一种全球性的共生共荣。之后,共建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渐在国际上达成广泛共识。
(二)生态文明在中国的发展
1、中国学者努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1988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一文中首次从天文地质对地球表层影响的角度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并于次年将《地球表层的信息增殖范型——全球生态文明观》一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1994年,申曙光发表了《生态文明及其理论与现实基础》一文;同年,黄顺基、刘宗超在《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发表《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文;1995年6月,刘宗超在其博士论文《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文中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论述;199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首开世界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199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生态文明丛书》第一册《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一书,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至此,中国学者基本完成了生态文明观作为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建构,这也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学派——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的诞生。
2、国家政策上的支持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相关重要文件,如《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2000年)等。
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庄重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九五”和2010年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提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进入21世纪,中国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
三、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及取得成果
生态文明从最初的萌芽开始,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70多个年头,在各国学者和府的不断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创造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各地人民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提供了保障。
中国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而生态文明的实践是从十六大以后开始的。从生态文明的实践历程来看,自“十一五”期间开始有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在环境改造方面,“十一五”计划中明确规定,201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面达到20%等指标,通过5年的努力,改善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制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条政策措施,从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各个环节进行控制。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予以实施:如黑龙江省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目标方案,与各地市和主要用能单位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制定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内的项目建设时间表,并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辽宁省推进建设“生态省”,计划到2025年重点建设6大生态区。整体投资规划总额为2400多亿元,先行实施为期3年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整治行动。贵州省将“环境立省”战略放在5大发展战略首位,明确要求“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先后将上百家黄磷、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关闭。农业大省山东实施了“两减三保”农业污染控制计划,即减少农药和化肥,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并提出“十一五”结束年全省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煤炭大省山西提出“不要污染的GDP,不要带血的煤”。“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减排二氧化碳幅度位居前列。一批煤炭企业实现了煤电一体化.煤化工蓬勃发展,还涉足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
“十一五”期间,全国有1000多个县(区、市)开展了生态县(区、市)的建设。生态省、市、县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促进了区域的转型发展,实现了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较先进的环境理念要求、较高的环境公共服务需求和较完善的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都走在全国前列,尤其是浙江省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为突出的特色。
四、展望未来
(一)我们当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高级阶段,是人类文明的高级状态,它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而是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多方分析和资料汇总后可以简单归纳出以下几点
1、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总体要求是,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努力形成同传统工业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
2、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在五个方面着力: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市场化机制,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
4、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二)我们期望达到的生态文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改善人居环境明显。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五、结语
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生态文明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搞好生态文明,造福我们子孙后代及每一个人。虽然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发展,但是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国家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应为生态文明建设出一份力。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盲目获取经济效益。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早日还我们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六、参考文献: [1]胡长清.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和政策措施[J].湖南林业科技,2008,(01)[2]贾卫列.生态文明的由来[J].环境保护,2009,(13)[3]张永红.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J].生态文化,2011,(02)
[4]李龙强、李佳丽.生态文明概念形成过程及背景探析[N].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06)
[5]吴雪会.试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及其基本经验[N].陕西教育,2012,(09)
第二篇: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筑梦未来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谐建设;是一种人与自然双向受益的和谐建设;是一种可持续的、文明的和谐建设。去年11月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此写入党章,其意主要在于让我们重新审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
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鸦片战争砸开了封建时代的大门,国人匆忙迎接迟来的工业文明。漫长时期里,贫穷、落后与屈辱一时让人们变得迷惘而疯狂,开始不计后果地发展经济,而当全民族的灾难渐趋渐近时,我们该何去何从? 早在马克思时期,他就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诚然,大自然是孕育精灵的摇篮,是人类的根,华夏民族更是得天独厚从远古时期一直绵延至今,短短35年,比起五千年自是光阴一瞬,却能将昔日的美丽温床破坏殆尽。山河疮痍、毒田恶果、排污呼浊„„是我们种的因,迟早也会成为我们食下的果,借看那些工业先驱里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等等,无一不在向国人敲响着警钟——大自然在控诉,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迫在眉睫!
或许有人说,贫贱人家百事哀,贫穷落后的国家更是难以在世界之林立足,我们的史书时刻让我们牢记着当初落后挨打的耻辱,发展经济才是我们民族的头等大事,其他一切均可牺牲。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发展经济,本是向着让人们生活得更为舒适惬意的目的,我们希冀着光明美好的未来,这本身无可厚非。然,有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我们只追逐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惜以牺牲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无疑是在行掘根自毁之为。“揠苗助长”的故事,在我们农耕文化根深蒂固的世代中口耳相传,闻之者不乏嘲笑者,即便在如今我们依旧将之列为反面教材,提醒着我们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而从另一方面想,现在的我们不就是那无知的老农,单怀着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却在行毁灭之实犹不自知,这,实在是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再者,发展经济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完全矛盾的两个方面,如今已有不少发达国家实现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显著特点两全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美,是我们借鉴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上乘之策。总之,我们不应为经济的发展而搁浅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
又或许有人说,目前的破坏是暂时的,我们可以等经济发展好了,再去治理环境。对此,如果说江河湖海的恶臭变色及大量水生生物的死亡没有让这类人觉醒,北京造访频率愈高的沙尘暴没有让他们觉醒,越来越多的新生儿畸形报告没有让他们觉醒,那么原本有“天堂”之称的苏杭持续近一星期笼罩在大片重度污染的雾霾中该让国人警醒了吧。“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们此刻一时的破坏,就可能耗费我们几百代子孙的时间和生命去治理环境,且当我们将恶行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恐怕整个民族都已没有未来可言。况且,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向来注重“流芳百世”而鄙“遗臭万年”,更讲究礼义仁孝,那一身切切的道德理念曾让往来宾客青眼有加,难道如今我们却要干起祸害千秋子孙的行当吗?难道一句“法不责众”,就真的没有人为我们如今的错误付出代价了吗?现实是无情的,大自然候不起我们的持续破坏,只有立足当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筑梦未来,刻不容缓。
第三篇:生态文明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最重要的是从哪些方面做起
第一,一定要把我们的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节能减排的产业,资源循环利用、重复利用的产业,使我们的产业能够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第二,我们要大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和环境整治工作以及建设工作。
第三,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的处理。
第四,大力开展绿化,把各种绿化,生态林带,好好地建设好、保护好,多花一些力量,这样使我们整个环境不断改善。
第五,现在主攻的方向,就是空气方面的治理。
再一个是提倡社会公民大家来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包括生态的消费方式、生态的文化、生态的理念,包括帮助我们监督各方面,一定要注重生态文明,弘扬生态理念,更好地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要求。教育是改造人的灵魂、塑造人性的重要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普及生态文明观必须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要把贯彻十七大和贯彻省第五次党代会精神结合起来,通过举办宣讲会、报告会、读书教育等活动和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积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繁荣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建设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强化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的全方位生态教育体系,利用各种创新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和价值取向,从而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全民的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推动生态文明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要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全体公民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如广泛开展“清除白色污染”、“家庭环保行动”、“拒绝捕食野生动物”、“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提倡少用化学洗涤用品”活动,更加富有成效地创建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集镇、文明生态学校;同时,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还应该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活动密切结合起来,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各项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使生态文明建设向着理想的新境界有序迈进。
实施生态文明规范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只有与生态道德与生态法制的规范作用相结合,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在解决生态问题时,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以生态道德规范来约束和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切活动。
目前一些地方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一些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为此,必须制定和实施生态道德规范,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机制。要依法加强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管理和调控,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证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
制定实施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性企业和园区。制订发展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产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开发和使用新型能源。生态文明规范建设,除了强调道德规范建设,强化人们的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约束力外,还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我省中部生态经济区的保护力度。
第四篇: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第一,从价值取向看,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第二、从实践角度看,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
第三、从目标指向看,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女里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永续发展。
第五篇:生态文明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姓名:
学号:
系别:
班级: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
二.目前我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迅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出现了更严重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一下方面: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迅速的发展、草原退化加剧、生物物种逐渐灭绝、水体污染日渐严重、大气污染以及森林资源锐减等生态危机。
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缺少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其他各项建设必然会受到影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制度先行,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计划性。没有制度建设的制定、执行和完善,就没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和完成。
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方方面面的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紧迫性与观念滞后的矛盾。
2、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
3、现有发展格局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矛盾。
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动员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加以推进,因此我们首先要制定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规划,继而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要实施教育优先、规划优先、补偿优先三大战略;着力实现从现代化到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管理方式、创新方式四大转变。
参考文献:1.《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吉林网
2.《针对我国目前生态文明现状》百度文库
3.《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第二部分感想
一. 树立正确消费观,节能减排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杜绝浪费。这要求我们摒弃过度挥霍性消费的享乐主义,以实用节约为原则进行适度消费,重要的是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调节我们与自然间的物质交换,使得生产消费的消耗最小。资源的使用和环境的破坏都基于我们可怕的贪婪,因此节俭,适度消费必定能够大幅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为一名大学生,更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去盲目攀比,杜绝不必要的浪费,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二.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文化,在我们心中是多么神圣的,正是因为有了文化存在,我们的生活有如此多的美好的向往,同时,生态文化也很重要。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方面,我们首先要从本质上了解文化是什么,其次才能领悟到文化的精髓。生态文化,我们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三.建立生态保护
作为一名公民,我们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懂得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如果我们还是无止境的去贪婪,去夺取大自然的话,大自然总有一天会报复我们的,就拿现在的气候变化无常来说,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来说,我们都不能埋怨什么,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种下的恶果,为了现在,更为了未来,我们更应该要懂得与大自然相处。
四.政府对生态破坏的整治
俗话说:“亡羊补牢,尤未晚矣”,虽然我们国家如今面临许多环境问题,但是近年来我国对于环境保护、整治等措施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政府应该对保护环境的公民给予鼓励,对破坏环境的公民给予惩罚,加强宣传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对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给予及时的整治。
五.发展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是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是有益于保护和合理应用生态资源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是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是有益于保护和合理应用生态资源的科学技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国家应该大力支持绿色科技的发展,培育绿色科技研究人才,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有赖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作为一名公民,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杜绝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政府,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及对生态的破坏给予及时的整治。作为国家,应该发展绿色科技,培养绿色科技人才。
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大到国家政府,小到社会公民,都要有责任有义务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小康社会努力奋斗,为子孙后代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