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岛核事故等级调至7级 与切尔诺贝利核故事相当
福岛核事故等级调至7级 与切尔诺贝利核故事相当
2011年04月12日 09:43:40
国际核事件分级表
辐射剂量和对人体伤害基础知识图 月30日,记者驾车准备前往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30公里的南相马市。刚一进入南相马市境内,就被3名全副武装的警察拦了下来。这3名警察来自广岛,他们奉 命在此提醒每一位路过的车辆,由此进入30公里半径范围,有核辐射的可能。据警察介绍,在30公里半径范围有数个这样的关卡,而在20公里半径,这样的关 卡更加密集。图为执行警示任务的广岛警察。中新社发 孙冉 摄
3月29日,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件持续升级,图为福岛市灾害对策本部工作人员忙碌的景象。中新社发 孙冉 摄 中新网4月12日电 据日本新闻网报道,日本原子能安全与保安院12日上午做出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等级由目前的5级提高到7级。这意味着,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规模达到了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同样的等级,属于最高级。
日本原子能安全与保安院称,这是根据国际核泄漏等级评定机构ZNES规定的标准重新审定的。但是,保安院说,虽然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染范围较大,但核放射量远远低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于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首府基辅以北130公里处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猛烈爆炸,反应堆机房的建筑遭到毁坏,同时发生了火灾,导致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日本原子能安全与保安院称,这一提高核泄漏等级的报告,将递交给国家原子能委员会和内阁进行最后的审定。
3月18日,保安院审定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等级为5级。
第二篇:从切尔诺贝利到福岛,核辐射让我们“核”去“核”从
从切尔诺贝利到福岛,核辐射让我们“核”去“核”从
3月11日发生的日本9级强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受损泄漏,周边居民被迫疏散。截至3月14日下午,当地有190名民众和医护人员遭受核辐射,最高时辐射达到1015微西弗/小时。根据日本政府目前披露的信息,只是有民众和医护人员遭受核辐射,未造成对人体的急性放射性伤害。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事件回顾
说到“核辐射”,人们恐怕就会联想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于苏联乌克兰地区基辅以北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而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许多细节,都通过媒体留在了世界各国许多人的记忆中。
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住着694.5万人。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周围7000米内的树木都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作、放牧;10年内100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牛奶。
切尔诺贝利的核辐射通过风力、雨水等传播途径,污染了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等一些堪称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
到现在,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成为残疾人,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乌克兰共有250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身患各种疾病,其中包括47.3万儿童。在乌克兰的核受害者中最常见的是甲状腺疾病、造血系统障碍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今日在切尔诺贝利的河里仍有鱼儿漫游,但它们体内积满铯、钚等核物质。松树则长出褐色的怪枝,显示树木生态因核辐射而出现巨变。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后出生的畸形儿,均没有左手 核事故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灾难。白俄罗斯儿童患甲状腺癌、白血病的数量迅速增加,新生儿生理残疾者剧增。白俄罗斯戈梅利地区的儿童甲状腺癌的比率,在核事故发生后上升了200倍;某些地区甚至上升了2000倍。
切尔诺贝利最后一个反应堆已于2000年12月15日正式关闭。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
3月11日发生的日本9级强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受损泄漏,周边居民被迫疏散。截至3月14日下午,当地有190名民众和医护人员遭受核辐射,最高时辐射达到1015微西弗/小时。根据日本政府目前披露的信息,只是有民众和医护人员遭受核辐射,未造成对人体的急性放射性伤害。究竟什么是核辐射?发生核辐射,我们该怎么办?为日本民众祈祷之余,光明网卫生频道在这里也“释放”一组和核辐射有关的人体健康知识吧。
什么是核辐射?
核辐射就是放射性元素产生的辐射,是携带很高能量的质子、中子、氦原子核、电子、光子等等。放射性元素会不断地发生衰变反应,变成另外一种物质并放出辐射,辐射的射线有三种:alpha射线(氦核)、beta射线(电子束)和gamma射线(高能光子);原子质量比较大的放射性元素也会发生裂变反应(核电站或原子弹)放出中子或其他射线;较轻的原子核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聚变反应放出中子或者质子射线;而高能宇宙辐射在大气里面也会产生大量的次级辐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会遇到聚变反应,裂变反应产生的射线一般也只有在核电站里才有,所以比较常见的是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射线和宇宙辐射。我们无时不刻不在受到各种核辐射。放射性元素衰变的三种射线里面,alpha和beta这两种射线在空气里面传播的距离都比较短,不近距离接触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是没有影响的,“防辐射服”和普通的衣物对于人体外部的这两类射线都有一定的防护效果。但是实际上我们喝的水,呼吸的空气,里面都含有少量的放射性元素,比如空气里面有一定的碳14(beta衰变成氮14)、地下水和土壤里含有微量的氡,等等。所以实际上,我们体内就有相当量的放射性元素,给我们带来从内到外的核辐射。更不用提提穿透性很强gamma射线,还有从天而降的高能宇宙辐射在大气里产生的大量次级辐射。所谓的“防辐射服”并不能防范这些辐射,完全隔绝这些辐射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人们受到的这部分核辐射一般称为天然辐射或自然辐射(natural background radiation)。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辐射总危险度为0.0165/西弗,也就是说,人体每接受1西弗的辐射剂量,就会增加0.0165的致癌几率。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据我国核电安全专家郁祖盛介绍,根据我国的标准,每人每年受到的辐射量应小于2.7毫西弗。事实上,人体如果短期受到低于100毫西弗的辐射,也并不会造成影响。辐射剂量超过4000毫西弗,则可能致死。
核辐射对生物体的伤害是怎么造成的呢?
放射性物质在衰变时会释放离子辐射,这种辐射可以对人体内部化学环境造成严重伤害,它会打断人体组织的各种原子和分子间的化学键。我们的身体会尝试修复这些损伤,但是有时损伤过于严重或涉及太多组织与脏器,以至于不可能修复。而且,身体在自然修复过程中,也很可能产生错误。最容易为辐射所伤的身体部分包括肠胃上皮细胞以及生成血细胞的那些骨髓细胞。健康受损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人暴露在辐射中的时间以及辐射的强度。
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健康将立即受到哪些影响?
接受中等程度的辐射将导致辐射病。它有一系列症状。
1.在接受辐射的几小时之内,人往往会出现恶心与呕吐,随后可能经历腹泻、头痛和发烧。
2.在最初症状之后,人体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显示任何症状,然而往往在几周之内,又有新的、更加严重的症状发生。3.如果接受了高等程度的辐射,以上所述的所有症状都可能立即出现,并伴随着全身性的、甚至可能致命的脏器损害。
4.接受4戈瑞(Gray,简写为Gy,电离辐射吸收剂量的标准单位)的辐射后,大约一半的健康成年人会因此丧命。
核安全事件分七级(图片来源:新华社)
辐射最可能导致哪些长期的健康损害?
最大的长期健康风险是癌症。通常当体细胞受损或老化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自我消除。当这种自我消除的能力消失时,细胞获得“永生”,可以不受控制地不断地分裂,这就演化成癌症。我们的机体有许多机制来阻止细胞癌变,并替换受损的组织。然而辐射所带来的损害可以严重搅乱我们机体中的这些机制,从而让癌症风险大大提高。此外,如果机体不能很好的修复辐射带来的对化学键的破坏和改变,我们的基因里有可能会产生突变。这些突变不但增高自身的癌症风险,还有可能被传递下去,使得辐射的作用在子孙身上也展现出来。这些作用包括较小的头部与脑部、眼部发育缺陷、生长缓慢和严重的认知学习缺陷。在辐射面前,为什么儿童患病风险更高?
因为孩子生长迅速,他们体内正处于分裂的期的细胞也多得多,从而因辐射而产生错误与损伤的可能性也大得多。
1986年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在附近儿童中发现甲状腺癌的风险显著提高。这是因为泄露事件中的辐射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碘元素,而碘元素在甲状腺中的含量特别高。
受核辐射污染后的后遗症问题
受辐射污染后6个月,会发生的机体变化,包括晶体浑浊、白内障、男性睾丸和女性卵巢受影响导致永久不育、骨髓受损出现造血功能障碍,以及出现各种癌症。另亦会有遗传效应,令生殖细胞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异,导致畸胎等问题。
预防核辐射的方法
防护原则:遇核辐射躲为先
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3.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饮食预防核辐射
1、能量供给要充足辐射使身体能量消耗增加,身体组织对糖的利用能力下降,足够的能量供给有利于提高人体对辐射的耐受力,降低敏感性,减轻损伤保护身体。谷物中的碳水化合物是身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一旦摄入不足,将迫使体内脂肪和蛋白质不断转变为能量,造成蛋白质的相对不足,从而影响辐射损伤组织的修复,或使辐射损伤加重。糖类供给以果糖最佳,葡萄糖次之,而后是蔗糖等。
2、蛋白质不能少蛋白质摄入不足会造成组织蛋白合成不足,导致肌肉、心、肝、肾、脾等脏器的重量减轻,出现功能障碍,从而对辐射的敏感性增高。因此,接触核辐射的人,要注意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如多吃胡萝卜、番茄、海带、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增强肌体抵抗核辐射的能力。
3、脂类摄入不宜高人体受辐射照射后食欲不振、口味不佳,脂肪的总供给量要适当减少,但需增加植物油所占的比重,其中油酸可促进造血系统再生功能,防治辐射损伤效果较好。
4、多补充维生素必需脂肪酸,维生素A、K、E和B族维生素,维生素缺乏,可降低身体对辐射的耐受性,宜加量供应。
5、矿物质平衡尤为重要体内钾、钠、钙、镁等离子浓度须平衡,否则不能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轻者损害健康,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微量元素与其他营养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锌对许多营养包括蛋白质与维生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谢都有重要影响。辐射损伤时,矿物质包括微量元素在内,过量或不平衡,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6、无机盐供应宜加量在膳食中适量增加无机盐(主要是食盐),可促使人饮水量增加,加速放射性核素随尿液、粪便排出,从而减轻内照射损伤。
7、辛辣食物作用不可低估辛辣食物属于常用调料,同时也是抵御辐射的天然食品。常吃辛辣食物不但可以调动全身免疫系统,还能保护细胞的DNA,使之不受辐射破坏。因此,经常吃辛辣食物,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可以减少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的食物
研究表明,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其导致机体过氧化有关。所以防范核辐射,除了避免与核辐射的“亲密接触”外,一定的营养对抗辐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核基地、核武库、核潜艇、核爆炸等地,人们通过饮食的方法可以抵御或减少核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已被现代医学研究所证实。
【扩展阅读】
警惕暗藏在我们身边的辐射污染
1、注意居室中的放射性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经常利用工业废渣做建筑材料,可能造成建材中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经放射性衰变产生了放射性气体及其子体产物,悬浮于室内空气中,氛及其于体产物放射出能量较高的a射线(粒子),人若吸进这样的气体,即会照射人体肺组织。如果长期受到照射,便容易产生支气管炎和肺癌等疾病。另据国外报道,大多数家庭居室中自然出现的放射性气体氛,如果与烟气混合,将会有致命的影响。氛是肺癌的一个致病因素。
另外,装修居室用的花岗岩及其它板石材料也含有一定量的氛,特别是通风不良时,可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经监测表明,室内氧气多在通风不良的地方积累,所以经常打开居室的窗户,促进空气流通,使氧稀释,这是减少室内氛浓度的良好措施。装修房屋用的石(板)材要有选择地使用。石材的放射性核素含量随矿床,所在地等天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增减,必须对其进行监测,才能知道是否适合居室装修。要规范装修材料的市场。
2、谨防饮用水的核污染 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谨防饮用水受到核污染。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不能直接饮用。如果用受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浇灌农作物、蔬菜。其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普遍增高,食用有害人体健康。中国矿泉水水源丰富,其中也有不少水源在流经途中受到人工或天然的放射性污染。
据报道,通过有关部门监测,某些盲目开发的矿泉水水源中含氧的浓度过高,若长期饮用这种矿泉水就会危害身体。因此,各地有关执法和监督部门,要对矿泉水的开发项目要严加管理,不仅要严格控制商品矿泉水的卫生指标,还要重视它是否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
3、要防燃煤的放射性污染
燃煤中常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物质。研究分析表明,许多煤炭烟气中含有U、Th、Ra、210Po和210Pb。大多数情况下,尽管这些物质含量稀少,但如长期聚集,其放射性物质亦会随空气及烘烤的食物进入人体,造成机体的慢性损害。平时生活使用燃煤,要注意通风排气,警惕煤烟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内。禁止食用煤碳直接烘烤食物,尤其是茶叶、烟叶、肉类和饼干等。如果必须使用燃煤(碳)烘烤食物时也要注意屏蔽,不要让食物与煤烟直接接触。
4、莫要长期佩戴金银首饰
佩戴金银首饰是人们,尤其是女士们美容化妆的重要生活内容。殊不知经常佩戴首饰也会给人们带来烦恼,那就是容易患“首饰病”,即皮肤病。一般来讲,除纯金(24K)首饰以外,其他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都要掺入少量钢、铬、镍等材质,特别是那些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首饰制品,这些首饰制品的材质成分更加复杂,对人的皮肤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更大。据报道,美国专家在检验了几千件首饰后发现,其中有近百件含有放射性物质,这些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严重地损害,如果长期佩戴,有可能诱发皮肤病或皮癌。金银首饰,不宜常戴。常戴的首饰制品,最好进行含放射性物质测定。
了解核辐射,拒绝恐慌!
第三篇:福岛核事故的真相是怎样的 福岛核事故的影响
福岛核事故的真相是怎样的 福岛核事故的影响
福岛核事故时间
日本福岛核事故时间发生在2011年3月12日。这一天,日本发生了极端的自然灾害,导致了福岛核电站的设备故障,无法供电,致使反应堆发生裂变,导致核泄漏。
日本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14时46分,日本境内和海域发生了高达9级的地震,导致日本沿海的11个反应堆停堆。福岛核电站在这次地震中,中断了电网供电,紧急启动了柴油机组供电。但是地震结束后的46分中,由于地震引起了巨大的海啸。据称,海啸的高度达到14米,日本整个东北地区的设施都遭到了破坏。海水冲进了福岛核电站内,紧急启动的柴油机组被海水浸泡,导致线路故障而停止工作。
此时的福岛核电站只能依靠蓄电池对冷却系统进行供电。但是蓄电池紧急工作的时间有限,再加上天气恶劣,发电站内的工作人员,无法对反应堆采取紧急补救措施。在蓄电池电能耗尽之后,冷却系统停止工作,核反应堆急速升温,当天下午15:36分,发电站1号机组的厂房内发生氢气爆炸,爆炸引发了火灾。
在接下来的14日和15日,第3号机组和第4号机组,也发生了氢气爆炸。这个时候,事故已经达到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由于爆炸,对工作人员的现场抢救工作也增加了难度。部分工作人员冒死进入现场,对火源进行扑灭。但这个时候,火灾已经造成了核泄漏。
直到3月25日,在多方协作之下,终于建立了第一条淡水通道,开始朝反应堆注水冷却。4月12日,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将这次事故等级评为7级。
因此,福岛核辐射时间是在2011年3月12日到25日,将近半个月时间。
福岛核事故真相
随着福岛核泄漏事件的远去,那些被掩盖的历史真相,也逐渐显露出来。福岛核事故真相又重新被人们所重视,宣称核安全的谎言,只是地球人自欺欺人而已。
2011年3月,日本发生了福岛核事故,事故等级与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事件同级。在11日,日本发生了巨大的地震,由地震引发了海啸,海啸冲垮了福岛核电站的所有防护设施,导致电网供电中断,核反应堆的温度急剧上升,并最终引发了爆炸,导致了核泄漏事件。被地球人称为清洁、安全、高效的核能源,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隐患,稍有不慎,就可以导致人类自我毁灭。
核能源的发现,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的进步,但这个能源,却也成为了对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根据有关专家称,核电站一旦建成,想要关闭,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因为核反应堆会发生不断的衰变,并最终导致核泄漏。而实际上,想要建成一个绝对安全的核电站,是一个“永动机”式的幻想,因为建造电站的时候,绝不可全完成按照设计图纸上的设计来进行。而且人类也永远不可能预测大自然的所有灾难,就像福岛核事故一样,在自然灾害面前,任何的防护措施,都会显得那么无力。
通过认识福岛核事故真相,告诫人们,对核能的应用需要谨慎,寻找合适、安全的新能源,是目前整个人类的当务之急。
福岛核事故死亡人数
福岛核事故死亡人数十分难以统计,因为这是一场地震、海啸以及核泄漏接连在一起的超大型事故,很难认定死亡人员究竟是死于地震、海啸,还是核泄漏。
根据灾后日本政府对伤亡人员进行统计时发现,死于地震、海啸的人数已经达到13232人,同时还有14554人失踪后生死未卜。但以上数据仅代表死于天灾的人员,事实上,死于福岛核泄漏事件的人,一个都没有。
在核泄漏发生之后,有50位工人被日本政府要求留在核电站内,对反应堆进行紧急冷却措施。这50个人,被世人称为“福岛五十死士”。后来随时事件的逐渐缓和,又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这次救援工作之中。在外界无法联系内部的情况下,从某些媒体中流出一个谣言,称五十死士中已有5人死亡。相关专家并对此作出预测,这些人70%以上,会在两周内去世。但直到半年后,福岛五十死士没有一个死亡,那些随后加入救援工作的人员,受到的辐射程度相对于五十死士而言,就更低了。虽然事后在对这些人进行体检时发现,他们体内的辐射含量已经严重超标,但在短期时间内,还没有暴露出他们物理性的损伤。
在有关权威部门的报道中称,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危害程度,仅为俄国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一半,在福岛核事故中死亡的人数远没有地震、海啸来得多,而仅仅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福岛核事故死亡人数为零。
福岛核事故影响
福岛核事故影响主要是由氢气爆炸,引发了核泄漏,对周围地区的居民和生物造成了一定的生命威胁,附近区域内的水质被污染,部分污染水源流向了太平洋。
相对于核武器造成的威力,核泄漏事件要小很多,但是同样可以对附近的生态环境造成无可挽回的污染,对人类居住的环境造成破坏,使人类受到不同程度的核辐射影响。从3月12日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核泄漏事故之后,日本有关方面要求各地政府加强对区域内的水质检测的要求和频率。在3月15日前后,日本检测出福岛核电站附近水域的水源,辐射含量超过了世界规定的400倍。根据有关专家指出,这些被污染的水源,很有可能流向太平洋,并穿过太平洋到达美国。到了25日,日本专家在福岛厂区内,多次检测出中子辐射。
福岛核事故影响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在发生核泄漏事件后,日本方面要求以核电站为重心,将方圆30公里以内的居民进行紧急撤离,并将20公里以内的地区作为警戒区,不得人员随意进出。
中国方面在对临近日本的海域中进行水质检测时发现,水质中的辐射含量已经到达世界规定的临界线,但尚且没有对中国造成严重的危害。日本方面为了避免核辐射对人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向民众发放了碘片。而通过其他地区也对本国附近的水质检测中发现,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并没有得到明显扩散。
第四篇:从福岛核事故二周年看放射性衰减规律-上海核学会
从福岛核事故二周年看放射性衰减规律
上海市核学会
申
森
许道礼
两年前的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了9级强烈地震,地震又引发了海啸,造成2.5万人死亡或失踪。海啸导致福岛第一核电厂四座核电机组失去所有电源,核燃料因失去冷却而升温,并相继发生氢气爆炸,大量放射性物质失控释放至环境中,造成了核事故。这是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三厘岛核泄漏事故后的第三大核事故。当时核电厂周围20公里范围内的16万居民被疏散,虽然福岛核电厂事故没有造成人员直接死亡,但还是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担心,甚至一度引起周边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部分民众的恐慌,我国部分城市还受误导,出现了抢购碘盐、碘制品风潮。2年过去了,福岛核电厂周围的放射性强度怎么样了呢?原来疏散的民众可以返回自己的家园了吗?
辐射现状
今年3月1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发布了福岛第一核电站辐射污染分布图,它是根据2012年10月至12月收集到的监测数据绘制的新版分布图。它与2011年同时期的版本相比,最明显的是新版分布图上,红色、黄色区域显著缩小,绿色区域也显著缩小,而蓝色区域明显增加。图中红色代表辐射剂量率高于每小时19.0微希(uSv/h)-约合每年166毫西弗(mSv/y),绿色代表辐射剂量率位于每小时1.0-1.5微希(uSv/h)-约合每年10西弗(mSv/y)左右,由此可见各种颜色变化均表明测量到的辐射剂量与2011年同期的相比降低了一半。
时隔一年后的两份辐射测量对比图,左边为2011年的发布图,右边为2012年的发布图。
(图片来源:MEXT, 世界核协会)。
下图为日本文部科学省第一次发布的2011年4月29日福岛第一核电站辐射污染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当时红色区域的范围比上面两图明显要大,而绿色区域明显不多,由此可见当时放射性辐射还是相对集中,随着时间推移,放射性物质不断扩散,周围低辐射地区的放射性辐射水平不断升高,而目前呈现的是放射性辐射水平全面下降的态势。
辐射下降的速率
2011年3月的福岛核事故释放了三种主要的放射性物质:碘-131,铯-134和铯-137。其中,碘-131的衰变速度最快,其半衰期约为8天,这意味着它对2011年10月至12月收集到的数据几乎没有影响了。其中变化最大的是铯-134,其半衰期为2年,从分布图上可看出,其含量已显著减少。预计未来几年,铯-134的含量会随着持续衰变有更显著的降低。
而铯-137的半衰期约为30年,这意味着其衰减速度较慢,将会在相当长时间内使空气中辐射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日本国家和地方政府正通过开展大范围的清理和除污计划来解决这一问题。
除了衰变,过去的一些自然现象也帮助减少了放射性污染。例如:由于降雨,污染物从地表渗透进入地下,或从地表汇入河流,再流入大海。由于强劲的洋流和稀释作用,即便是在受损核电站周边,其海水中也几乎探测不到辐射剂量。另外去年福岛地区遭受了4次台风也加速了污染物的消散。
作为参考,下图给出的是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周围辐射水平历年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2年后,周围辐射水平就下降了一半以上,但此后下降幅度就会减少。考虑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是位于内陆地区的,而福岛位于海边,大量的雨水和台风将帮助污染物的消散,因此其周围辐射水平的下降速度将大于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周围辐射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到处充满了各类放射性物质,这是因为在已经知道的自然界或人工合成的大约2700种各种原子(或称核素)中,只有约300种是稳定的,其余都是不稳定的,即俗称带放射性的。这些不稳定的核素会通过自发的放出各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或成为稳定核素的过程就是放射性衰变过程。
放射性衰变过程是由原子核内部运动规律决定的,有的核素衰变得快,有的则衰变得慢,其进行的速度完全不受外界因素(如温度、压力、磁场、电场等)的影响。衰变后的核素有的是稳定的,有的则是不稳定的,不稳定的核素将继续进行核衰变。
放射性核素衰变时发射的射线有三种:α、β和γ射线,对应的称为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而X射线产生于原子内层电子的跃迁,它与原子核衰变的方式和能量是不同的。有些原子核衰变时释放一种或二种射线,有些却同时释放三种射线。原子核衰变规律除与外界环境无关外,与放出射线的种类也无关。
放射性核素衰变遵循如下的指数衰减规律: N = N0e-t
其中:
N0:(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 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不同的核素其λ不同,即衰变速度不同。必须指出:原子核衰变规律是一个统计性规律,只有在原子核的数量足够大时才是正确的,否则没有意义。这是因为原子核衰变是自发的,对于一个核来讲纯属偶然,只有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才遵循统计规律。指数衰减规律反映了原子核衰变的“共性”,而衰变常数λ则反映了各种原子核的“个性”。
原子核衰变遵循的指数衰减规律
人们在用衰变常数λ反映原子核衰变的快慢外,还常用半衰期来表示。所谓半衰期,即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到数量减少一半所经过的时间,通常用符号T1/2表示。它与衰变常数λ的关系为:
T1/2 =0.693/λ
因此可见:原子核的半衰期与衰变常数成反比关系,即半衰期长,衰变常数就小;半衰期短,衰变常数就大。这是因为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几率越大,原子核得衰变就越快,原子核总数减少一半的时间自然也就越短。
这是原子核衰变的本身规律,然而在自然界中,放射性核素除了自身的衰变外,还会受外界的影响而发生迁移,因此就局部地区来讲,放射性衰减规律不一定完全遵守上述规律。
撤离的居民什么时候能回家
福岛事故发生后,日本政府当时疏散撤离了福岛核电厂20公里范围内的公众大约16万人。2011年12月政府制定了撤离居民返回计划,对于年辐射剂量低于20mSv/y的地区,政府承诺将协助当地政府进行去污和基础设施修复工作,帮助居民尽快返回家园。对于辐射水平超过20毫西弗/年的地区,撤离者被要求继续生活在安置地,还不能回家,直到政府完成净化和回收工作。此外政府还有这样的打算:将考虑政府出资购买他们的房屋和土地。
2012年4月,根据新的辐射强度分布情况,日本政府对放射性污染区重新进行了定义和分类,见下图。对于低于20毫西弗/年的地区,疏散取消,即居民可以不做防护进入该地区,但不建议过夜;对于20-50毫西弗/年地区,限制进入,只允许为特定目的进入,可不配备保护设备,这类地区的整治和恢复预计在2014年3月完成;超过50毫西弗/年的地区,回搬困难,禁止居民进入并且不优先考虑恢复,这类限制区域大约为半径20公里的疏散区的一半,预计2016年3月前其辐射水平不会低于20毫西弗/年。这个区域考虑到还被海啸破坏过,因此要完成重建,其日期还是不能确定的。
日本“311”地震、海啸、核事故,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过去二年了,阴影却挥之不去,还有那么多居民不能返回家园。日本“311”事故也给中国和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必须时刻牢记核安全,特别要杜绝人为核事故。只有提升核电安全等级,才能提高核电安全水平,促进核电产业的高效发展。
第五篇:日本拒绝中国机器人参与福岛核事故救援[定稿]
日本拒绝中国机器人参与福岛核事故救援
资料图:解放军装备的遥控防化侦察机器人在专业技术人员的遥控指挥下投入演练。
图为中国防核化机器人的机械手能抓起民用放射源,放进铅盒。
据香港《南华早报》16日报道,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中国军队曾向日本政府提出,可以提供能应对核事故的机器人,但被日本方面拒绝。作为中国方面研制这种应对核事故机器人的负责人,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宋爱国向南都记者表示,日方之所以拒绝中国提供防核机器人,是对于“由中国军队提供”这一点有所顾虑。日本不会接受中国军方的援助
自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事故后,日本政府对于核危机的处理方式特别是缺少能够代替人靠近核污染源的技术问题受到外界不少诟病。《纽约时报》3月19日撰文称,以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和混合动力汽车等高科技产品著称于世的日本,在福岛核危机面前却显得很不怎么样。
据日本《日经新闻》报道,日本机器人学界认为日本没在核电安全问题上下功夫。该文章还透露,2000年,日本当局曾拨出30亿日元下令开发相关功能的遥控机器人。但这个研究只维持了一年就被叫停,理由是“日本不至于发生需要机器人来解决问题的核危机”。
此次福岛核电站危机发生后,先后有美国、法国、中国等几个国家提出要向日本方面提供除核机器人。但据《南华早报》前日的报道透露,日方拒绝了中方的要求。东南大学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宋爱国昨日向南都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
“日本方面是不会接受中国军队提出的救援的。”宋爱国告诉南都记者。此前地震发生后,中国海军就曾表示要向日本提供救援,但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政府决定不接受中国海军医疗船协助救援日本大地震的灾民。现今最为灵巧实用的防核机器人
据宋爱国介绍,中国军方此次欲提供的是已在今年年初完成研制的第五代防核化机器人,它是专门为了针对核泄漏和化学毒气泄漏环节进行探测和应急处理而研制的。而在具体操作时,由于是针对核事故而研制的,它要求如果是核事故,遥控人员应该在300米以外遥控,而如果是化学毒气,则要求要在500米至1公里以外。
宋爱国告诉南都记者,现在各国核事件和化学事件的处理都是由部队来处理的。但中国产生研制应对核事故机器人的想法却是源于2004年一次南京某高校实验室核中子源的丢失,“如果一个人把这种辐射源带在身上两个小时,就立即会出现严重的脱发、牙齿脱落等症状,直接接触一个月可能就很难活了。”宋爱国说。
此事发生后,南京军区防化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立即决定研制一款专门针对民用相关核事故的机器人。“当时军区要求我们整个机器人在50公斤左右,两个士兵就可以在现场操作。”宋爱国说。
美、德机器人核救援均存在短板
截至目前,已经有美国、德国、法国向日本提供了核事故相关用途的机器人。据媒体报道,美国的机器人主要负责信息收集,法国的机器人则负责核废水的处理。
“中国的第五代机器人主要和美、德提供的机器人类似,法国的完全是另一种机器人。”据宋爱国透露,美国iRobot公司此次提供的四个机器人实际上本来是用于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中的战场侦察任务的,在送抵日本前进行了一些改造。?
而对于媒体报道称“iRobot的员工还将对日本自卫队队员进行机器人操作的培训”,宋爱国表示,虽然这样说,但是现在还是美国人在日本亲自进行这种机器人的操作,日本人并没有在用。
此外,美国提供的机器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于不是为核事故而专门设计的,因此这些机器人究竟能够多大程度抵御核辐射还不得而知,它基本上无法进入核辐射中心区域。“德国机器人主要问题是体积太大,它约半米高,身长约一米半,体重600-700公斤,且只能在平地行走,遇到废墟便无法跨越,如果遇到狭窄的空间,则不能转弯。”宋爱国说。据宋爱国介绍,目前中国研制的这款第五代防核化机器人还没有机会在实践中使用,但在军区的演习中使用效果良好,“还没有出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