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变中我在收获
改变中我在收获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蓬莱市第二实验中学
于翠艳 很早以前就听过魏书生老师成功教育学生的不少案例,但真正深入领悟、感受他的教育理念和境界却是在最近。《班主任工作笔记漫谈》的阅读,让我近距离的聆听着大师的慧语妙论,接受着大师的指点,在不断地学习中,心里的阴霾和困惑在悄悄的消失,心情也变得渐渐明朗。
读这本书的时候,自己正处于心情的低谷,不顺心的事接二连三,十年的班主任工作仿佛发展到了一个瓶颈的阶段,怎么做都无法像以前那般事随己愿,无休止的指责、自责和问题学生的难以教化和不断反复,让我真的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疲惫和焦虑,每周的星期一到星期五,我都在紧张和抑郁中度过。
对于这批个性十足的学生,我实在弄不懂,每次进教室都都大声嚷嚷,呵斥完马上住嘴,但下次照旧。每次交代事情都说的非常清楚,学生承诺的也很好,但每次的结果总是令人不满意,比如说作业完成,几乎每次都有学生听错写不正确,包括好学生在内,再比如你看到卫生区不干净,找两个学生去扫,交代说哪哪有纸,一定仔细打扫干净,学生不停的点头表示明白,等你下去检查,纸还依旧躺在原地,诸如此般的事情比比皆是。针对学生的这些表现,自己利用班会课细讲慢分析培养责任心的重要性,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做每件事应该如何计划,应该如何到位。黑板上激励学生的话语像以前一样每周都在写,家校联系本也照旧写满充满期待和鼓励的话语,以前做班主任的诸般功夫我照旧在做,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却收效甚微,面对学生表现的差强人意,面对种种考评成绩的不如意,我真的很灰心。
而班里的那几个问题学生更是让我头疼不已,满嘴脏话,走路晃晃的,总是不停抖动肩膀,梳头照镜子,对老师的批评轻则嘿嘿笑,重则摆口型骂的战某,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对老师的批评充满敌视态度,认为不学习是对老师最大报复的王某,因为骂老师而从另一所学校转来的孙某和杨某,想问题不经大脑,总是脱口而出制造笑话的崔某,自制力奇差需要你每秒都要盯住的任某、贺某,每天充满我眼中的总是这些问题学生的身影,多次的工作后,他们的表现基本照旧,而家长的不配合甚至反面作用更让我失望透顶,我开始习惯于埋怨学生的先天不足,埋怨自己的运气太差,遇到这么一批不争气的多事的学生,埋怨中,我的消极不良情绪也在不断堆积,很长一段时间,自己都感觉那种烦躁仿佛一触即发。每天早上往学校走的路上我都不断的暗示自己:调整自己,平和心态,但一次次突发事件的到来又让我的自我暗示苍白无力。
就在这种焦躁的状态中,我有幸阅读的魏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翻开第一章,仿佛专为我写的,——“班主任要努力改变自我”。他的序言让我沉思沉淀,“我认为一个人首先要适应环境,享受美好人生。生活不能没有理想,但人类不能以理想主义的目光苛求生活。当代人应该为生活在这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而知足。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我。人应该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能力。只有自己不断更新了,世界在我眼里才是新的。”在刚踏上工作岗位之初,魏老师的境遇也是不如意,他也有过埋怨、灰心和等待,但他更能够及早觉醒,“用七分的力量去埋怨、指责环境,可能一丝一毫也不见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助长自己的愚昧和野蛮。但只要省下七分力气中的一分,用来改变自己,就能使自己发生变化。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抵抗力太弱;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少。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只有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魏老师一句句精辟的总结都直指我的心灵深处,在他的话语里,我慢慢的整理着自己的思绪,回想着自己的埋怨带来的无用和无效,我知道自己真的需要改变了,我不能因为自己原来的那些给自己带来成功的经验,阻碍自己的创新和改变,一批批学生的特点毕竟是不相同的,一味的埋怨学生倒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研究,如何有针对性的寻找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法。
当战某又一次因为顶撞老师被送到我面前时,看着她气哼哼的样子,我想她需要先缓和一下情绪,这时摆道理正面教育不仅无用,还可能激化矛盾,于是,我先让她帮我把作业整理一下,等到她平和下来,我把她叫到身旁坐下,问:“今天是怎么了?老毛病又犯了。”这样温和的一问,却让她流出了眼泪:“老师,我今天心情不好。”“为什么?”我问。“昨天在家上网时间太长,被妈妈用棍打了一顿。”听着她真诚的话语,我知道自己的这种处理方式打开了她的心扉,最起码她不再抵触,而是实话相告。看着她的样子,我突然感觉其实她并不是心底强势蛮横的那种孩子,只是不适当的家庭教育让她形成了一种偏激粗野的性格,心平气和与他交流妈妈这么做的原因和长时间上网的危害,顶撞老师的不应该,看着她不断地点头,我庆幸自己这次没有对她进行疾风暴雨的批评。为巩固自己这次工作的成果,我又适时向她推荐了一篇文章,《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并让她结合今天的事情说说这篇文章带给她的启发,听着她深入的的分析归纳,看着她随后连续几天的较好表现,我体会到了改变的收获,而她在我眼中也不再像以前那么顶眼。这类学生的改变绝不会发生在一次两次的教育后,我在心里告诉自己,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随后的几次事件,我都采用冷静温和的方式,让她先充分释放不良情绪,而后再到书中去寻找冷静,看着她不断向好的方面改变,我的心里也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轻松。
看着学生进教室后总是不能马上安静进入状态,我不在像以前那样发火,呵斥,我知道自己这种强压,正面摆理的教育方式不适合他们。不断的思索中,我问自己,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改变他们。于是我开始改变策略,每天早晨,早早进入教室,一言不发,站在讲台边,在黑板上写上:表扬 x月x日早晨表现好的同学,根据学生进教室的表现,把安安静静,早早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的名字用红笔写在黑板上,在学生的考核中给予适当的加分,利用班会对这些同学进行表扬,没想到这种无声肯定的教育方式胜过有声的说教。从孩子们越来越井然有序的表现,到这种行为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习惯,我知道这种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教育的成功,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每一批孩子都有他们的特点,教育方式的一成不变是不行的,成功的教育不是一种固定的理论,不是一种模式的硬套,而是一种适合,一种适合学生特点的不断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对于任何事情喜欢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不愿接受直接的说教和现成的规范,同时渴望赢得别人认可和肯定的的心理又会让他们自觉约束自己,修正错误,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的把握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采用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这样才能真正的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好。
曾经的师道尊严已成为过去,我们必须改变观念和思路,定位好自己服务者的角色,多了解学生,蹲下身子,感受学生的感受,研究学生的想法。
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智者交流,魏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开启了我的智慧,打开了我的思路,让我在改变中,对自己、对学生、对教育都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感谢你,魏老师,是你,让我在改变中不断收获。
第二篇:我在改变
六年级“我在改变”主题班会活动总结
根据学校学生处通知要求,六年级一班在本班教室课室组织开展了以“我在改变”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全体18名同学参加了班会。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班会组织情况
以“我在改变”为主题,将全班18名同学分成两个个组,分别围绕“你能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你清不清楚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本身的坏习惯?你能否改掉这些坏习惯”等问题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每个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已经以后的打算,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都对本小组同学发表的意见进行了汇总,并选出本小组代表依次上台做了发言。整个活动过程井然有序,氛围宽松活跃,效果明显。
二、专题讨论情况
1、每个人的性格中都存在优点和缺点你能否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
2、当你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坏习惯时你能否改变? 3在我们学校你是否有改变?改变表现在那些方面?
4、你是否还存在着需要改变的地方? 5你将如何改变?
要让孩子们清楚的认识自我意识到本身的不足和缺点并接受和改正它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的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坏习惯明白世上本无完美的人自己有缺点是很正常的。二是通过榜样的力量以班上那些表现好的同学为榜样树立自己的改正的目标;三是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的一下子全部将自己改变而是在生活的点滴中慢慢改变。
三、活动成效
通过此次主题班会活动,大家增进了对自己的缺点和坏习惯的认识,为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树立的目标,达到了活动的预期目的。
宗元学校
六年级
王美艳
第三篇:在环境中改变
在环境中改变
——读《野性的呼唤》有感
初二(2)班刘昕玮 我一向不爱狗,虽然它们对人特别忠诚,但它们发起疯来却让人难以置信。直到我读完了这个故事,这个关于巴克的传奇故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的种子在不断发芽。人们络绎不绝地到北部极地去寻找金矿。米勒法官家的爱犬巴克被卖到了美国北部寒冷遥远的阿拉斯加,成了一只拉雪橇的狗。巴克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坚持努力着,每次跌倒后又勇敢爬起,最终成为了领头狗。但桑顿的死让他与世隔绝,回归了大自然。巴克虽为一只狗,却有着人的智慧与不朽精神,在残酷利齿、没有公平游戏规则的生活中,他原始的野性在被一点点地唤醒。他不愿意屈服于自己的命运,有着坚韧的生存意志和顽强的生存力量,并战胜了自我,追寻着理想渴望地奔向了自由的森林。
有人经常告诉我:“你应该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你。”环境不会为了我而改变,别人也不会因我而改变,只有勇敢面对,在苦难中磨练自己,在这场:“适者生存”的淘汰赛中不断强大起来,才是唯一的成功之路。正如丹尼尔·笛福笔下的那位堪称奇迹的鲁宾逊,在生死一线的孤岛上顽强地坚持等待了28年,才摆脱了那野人般的孤苦生活。还有电影《饥饿游戏》中的女主人公,在那场残酷的杀人游戏中忘记了胆怯与害怕,为了活命勇敢地奔跑着,在人杀人的压力面前不断强大自己,成了最后的生存者。
风雨过后见彩虹。沉甸甸的果实背后需要坚持努力。在环境中改变自己,超越自己,不让它成为拦路虎或拌脚石,让它帮助自己强大起来,一步一步向理想、向自由的呼声奔去!
第四篇:在成长中收获
在成长中收获
海南琼府实验学校 汪洋
指导老师:柯兰兰
在成长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生活中,学习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收获。在一岁的时候,我任性地哭,之后我收获了有泪不轻弹;在六岁时,我尤其依赖父母,进了学校之后我收获了自立学习生活的快乐;在十岁时,我知道自己的期中成绩越发地骄傲了,爸爸找我促膝而谈,从爸爸的话中我收获了骄兵必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我播下了好好学习,好好做事的种子,但在这期间我没给它充足的养分,直到它奄奄一息,我才猛然记起它。这一年的秋天,“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便成了我刻骨铭心的收获。
还记得在两年前的一个日子,我因为成绩没有考好而在被子里躲着哭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上课,我的两只眼睛又痛又肿,像极了兔子。在那一次哭泣中,我收获了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今,我又一次考差了,但已不再哭,因为我学会了告诉自己:“没考好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努力,我还要更加努力。”
还记得半年前的我脾气暴躁,不懂得与人和谐相处,因此闹了许多事,闯了许多祸。最终在老师整整一个学期的帮助下,我终于改掉了骄傲、自负的性格;终于懂得了与人为善;还养成了每日看书的好习惯,从书中我获取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性格也变得平和起来。
人的一生永远在成长,成长的时候永远在收获。不管将来自己会变成怎样,我都坚信,我成长中的收获会把我性格上的瑕疵一点一点地磨合完美。
我收获了快乐:
“快乐的真谛是什么?”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要做个快乐的人并不难,只要你抓住快乐的秘笈。我认为我很快乐,因为我读懂了快乐,读懂了生活。
快乐其实很简单。当你遇到了什么烦恼的事情,不妨多想想这些事给你带来的好处。比如,当你和朋友吵架了,你可以这么想,吵架总比不说话好,要是朋友们都不理你,那多孤单呀!而朋友和你吵架,说明他很注重你们之间的友谊,你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呀;当你买到了一些假冒伪劣的商品,感到生气时,你可以当作是花钱买了个教训,避免以后不再上当受骗,一次小小的损失,换来的是以后更好的保障,这多划算呀……总之,当我们遇到使我们不开心的事,多往好的地方想,这样才能让你变得快乐,成为一个乐观的人。
快乐是人生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快乐了,不仅仅影响到自己的心情,也会让别人感到快乐。就拿林黛玉来说,她长得似天仙,但终日愁眉不展,即使她再美,别人看到的也只是她那尽是泪痕的脸,哪有心思去注意她的美貌呢;一个穷光蛋,但他的生活却很充实,整天笑容满面,这何尝不是生活中的一种享受呢?人生不可能永远都是一帆风顺,有权有势并不是最重要的,只有快乐才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当你快乐了,你就会觉得幸福,所以我们要学会快乐,才能体会到幸福。
快乐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有些人明明不快乐,但表面上却还要装着很开心的样子。难道这样就是快乐了么?不。快乐是不能用我们的肉眼看出来的。表面上装着很快乐,但内心并不快乐,这样又有什么用呢?快乐不是专门给别人看的,快乐是一种真情的流露,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是对人生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快乐源于我们心中的淳朴真诚。倘若一个人心中充满了邪恶,那他又怎么会快乐呢?快乐的来源就是我们心中美好的东西,例如纯洁、真诚、善良……只有心中充满了美好的人,他才会快乐。所以,做人一定要做到真、善、美,这样才会使你变得更加快乐,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快乐是换不来的。有些人认为,只要有钱,什么都能买得到。并不是的。就像快乐,你用多少钱也买不来。不管你多富有,如果你骄奢淫逸,那么是绝对不会快乐的;不管你多贫穷,只要你拥有很多快乐,在我看来,你已经是最富有的人了。
让我们珍惜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快乐,把它们收集起来,装饰自己美好的生活。我相信,这点点滴滴的快乐,将会把你的生活装扮得更加丰富,更加美妙。
我收获了……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收获,却很少有怀着播种的心态,做出播下的行为.但是,只有播下种子才会有丰收的时候.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啊!
我想,天上真不会掉馅饼来,只有用自己的付出来换得收获.虽说付出了不一定就能得到收获,但是,没有付出却注定会一无所获.人,就是这样,难道没有付出还会有收获吗?
你看那五彩缤纷的花朵们,在春天里,它们就争奇斗艳,一阵风吹过,它们又展示自己的独特的舞姿,在春风中偏偏起舞,点缀着那绿油油的小草,不管从哪个方位看,它们都那么美,把蝴蝶和蜜蜂都给引来了.有人问,这些花那么美,供人欣赏,这也是它们的付出,为什么却看不到它们的收获呢?其实,处处留心的人可以发现,草坪上不是挂着”爱护花草”的牌子吗?正因为它们的美丽和对环境的保护,因此人们对它们加以保护.你看,那些园丁不是天天来给花儿浇水吗?哦,这就是它们的收获,它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收获,是因为有之前的付出.
许多人都想无动于衷而有收获,但我觉得那样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就拿背书来说吧,老师给了我们较长的时间,可是到了一定的时间,却有着不同的结果.有的同学能够断断续续地背下来,有的同学能够一口气背下来,还有的同学却一言不发.是什么原因导致结果截然不同呢?噢,是学习的态度不同导致的原因.我想,一口气背下来的同学必定花了不少精力,而断断续续的同学则也付出了,只不过付出的较少,至于一言不发的同学,可能是没有行动.所以说:”态度决定一切”
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付出才会有好结果.请做一个播种者吧!即使不会有收获,但播下的种子却带着希望的光芒.看那路边可怜的乞丐吧,他们不懂得付出和播种,只知道付出了努力不一定可以得到收获,所以宁愿当寄生虫也不愿意靠自己的努力挣钱.其实,他们都错了.他们是否又知道没有付出却注定一无所有呢?哎!!
播种与收获,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啊!
这件事让我获得了自信
一位哲人说过“拥有自信就是成功的一半”。两年前的一件事让我收获了自信,使我不再胆怯!
那是一节语文课,大家交流作文。前几位同学的文章都受到了好评。突然,老师点了我的名字。
同学们都看着我,我很紧张。“我的作文并不是很优秀,万一在同学们面前出丑,那可就完蛋了。”我犹豫着。在同学们的催促声中。我只能硬着头皮慢慢站起身,离开座位,一步一步缓慢地走向讲台,不知怎么回事,我的双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每走一步都觉得十分艰难。“光阴似箭……”我小声地念着,此时的心情已经不能用紧张来形容了。第一次,我觉得1分钟好像不是60秒;第一次,我觉得心似乎就要跳出来了。我的语速变得更慢,声音变得更小。可是,我没有任何办法。“你为什么不写好点呢?你为什么不能大点声啊?”一个个问号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终于,第一段读完了。
“写得不错!”老师微笑着对我说,同学们也都向我投来了羡慕的目光。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我的作文居然也能受到老师的表扬,太不可思议了!老师的话好似一股暖流涌入我的心头,给我注入了无穷的动力,使我马上拥有了自信。对!我是最棒的!我的嗓音不自觉地放开了,从小声的“应付”,变为大声朗读,语调也随着文章情节抑扬顿挫。刚才的顾虑已经全部打消,紧缩的眉头不经意间已经舒展,全身觉得轻松了许多,心情变得格外兴奋!
读完文章,台下响起掌声。就是这一次读文章,老师轻轻的一句鼓励,让我收获了自信。每次遇到困难我就会告诉自己:“加油!你是最棒的!”正是这种自信,在我遇到挑战时给我动力,让我充满自信,一步步走向成功!
我的收获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收获,就必须付出。
记得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过:“因为你们还不懂得付出,所以收获并不多。”听了这句话后,我真的觉得很惭愧,自我呱呱落地那天起,我付出的寥寥可数,而别人为我付出的则是多不胜数,例如父母为了养育我而付出,老师为了教育我而付出,他们的付出都不渴望回报。而我们呢?不但没有付出,还希望收获。当我们看到别人受到表扬的时候,也希望受到别人的赞赏,但自己所做的一切根本就不值得表扬。当我们看到别人取得优异的成绩的时候,也希望得到优异的成绩,但自己却没有努力学习。
如果这种喜欢“不劳而获”的想法成了习惯,那么我们就会很自私,在社会上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很糟糕,在我们班上,自私的同学也不少见。当发现自己的脚下有一团废纸时,谁也不愿意捡起来,只会把废纸踢到另一个同学的脚下。而这个同学也不会捡起来,把纸团继续传来传去,这种场面就像在球场上传球一样,而跟运动员不同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想要这个“球”。就这样传来传去,直到传到了一个热心的同学的脚下时,纸团才能顺利地去到垃圾桶里。有时纸团刚好呆在过道中间,同学们就会视若无睹。试问:弯下腰捡起废纸团能消耗我们多少力气呢?为什么我们要吝啬这么一丁点的爱心呢?
当我们做一件事时,第一时间是想什么呢?是思考做了这件事后会吃亏。假如这件事每个人都觉得做了后会吃亏,还会有什么人做这件事呢?
要想收获,就必须付出,付出了就不应该计较收获。
第五篇:在快乐中收获
在快乐中收获
——观摩杨凯鸿老师《挖掘潜能 超越自我》主题班会课有感 班会课该怎样上?一堂真正高质量的班会课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上了无数堂班会课的我,仍然常常感到困扰。12月13日下午,我有幸观摩了杨凯鸿老师《挖掘潜能 超越自我》主题班会课,突然感到豁然开朗,原来班会课还可以这样上。对于这堂班会课,我有两点感触特别深刻。
一、学生很快乐。杨老师的班会课一改以往常见的班会课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沉闷无聊地听的状况,通过几个有针对性的小游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寓教于乐,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在欢声笑语兴致勃勃地玩游戏,又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将游戏的体验与感想与大家分享。学生由于摆脱了被动受教育的地位,成为了班会课的主体,所以他们不再游离于课堂之外,真心投入到了这堂有趣的课堂之中,自身潜能的发挥,同学之间的合作,无不让学生感到满足与愉悦,所以自始至终,微笑都洋溢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我能真切感受到,孩子们是轻松而快乐的。
二、学生有收获。在班会课上,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我们通常苦口婆心地向学生宣讲一些道理,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种唠唠叨叨的说理教育学生听的多了,便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一堂班会课下来,可能什么收获也没有。而杨老师在课堂上并不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道理,而是通过团体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反思,学生由于亲身参与了活动,他们很自然地便从游戏中获得了真切的体验:每个人都有着无限的潜力和能力,在一定压力下,能够发挥出更多的能力。这些感受和收获,是老师说教无法带来的。
杨老师的这堂课是一堂很优秀的班会课,如果说存在一点点瑕疵的话,我认为是在教师的角色定位上。团体心理训练固然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与反思来帮助学生获得成长,学生是主体。但在这个前提之下,教师的主导角色不能缺失。杨老师在上这堂班会课的时候,主要是作为主持人,将整个活动流程串联起来,但是在一些必要的环节点上,如学生的体验与思考方向与活动目标不一致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欠缺必要的深度或广度的时候,学生心有所悟但无法用适当的语言表达的时候,我认为杨老师可以适当引导与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杨老师的班会课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他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更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把我们的班会课上成学生喜欢又能有很多收获的班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