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新世纪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复习题
导论(P1—19)
一、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P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自省、自律、自警、自励,不断达到新的道德境界的实践活动和过程,以及通过这一无止境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所达到的程度、水平。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什么重要性?(P2)师德是教师素质之魂,是教师做人从教的基础。①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人际关系的准绳和润滑剂。②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有助于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③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准、决定和影响整个社会文明程度。因此,不断提高以职业道德素养为核心的教师综合素质,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哪些挑战?(P4)
1、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新挑战。
2、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新挑战。
3、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新挑战。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挑战。
四、加强师德修养的对策是什么?(P10)
1、确立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的师德教育指导思想和教师在师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发展为本,确立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师德教育就要更加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对教师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
2、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师德建设影响和挑战,重新建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
3、充分认识和解决师德教育的难点问题,加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难点一:是如何解决教师知、情、意、行相统一,避免形成双重人格问题难点二:是如何提高教师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以及与不良现象和诱因做斗争的能力。
4、全面分析和认识影响职业道德的各种因素,加强师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5、改革过去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单纯知识化、理论化教育的倾向,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训练。
6、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不仅要研究道德伦理科学体系,还要加强教师道德养成的规律研究,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研究和学习方式,加强教师研究式学习,注重教师的情感体验。
专题
1、遵守师德规范
——师德修养的行为准则(P20—35)
五、什么是道德?道德的特点是什么?
1、道德:是指人们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表现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与其它行为规范的区别是什么?(道德的特点是什么?)P21(1)、道德规范具有利他性。(2)、道德规范主要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依靠人们的道德自觉性来维系的(内省性)。(3)、道德规范的作用表现为提倡性、规劝性、表扬性和示范性。
六、什么是职业道德?什么是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和要求要高于其它职业道德)?(P22—23)
1、职业道德:是指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
2、教师职业道德:即师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
3、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
1、高度的自觉性。
2、明显的示范性。
3、强烈的时代性。
七、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为人民服务
八、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九、如何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P28—35)
1、在政治生活中按师德规范要求要做到:爱国守法,依法执教。
2、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第一,认真施教,全面引导。第二,遵循规律,讲究艺术。第三,言表得体,注重风度。
3、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要做到:用良好的师德调节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以求均衡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特别要关爱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4、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没有时间和地点的,在校外仍要坚持和体现“爱国守法”、“为人师表”,使教师职业道德成为促进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十、课堂教学中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30)
价标准的改变,其次表现为“好教师”评价标准的1、认真施教,全面引导。
2、遵循规律,讲究艺术。
3、言表得体,注重风度。
十一、师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教师职业道德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2、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风尚有促进作用。
专题2:坚定理想、信念 ——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P36—51)
十二、理想、信念的含义以及理想、信念在师德修养中作用(P36)
1、理想、信念的含义理想:是人们以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为依据,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信念:是人们在对某种理想的长期追求实践中形成的坚定不移的精神状态,他是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的有机结合。
2、理想、信念在师德修养中作用(1)、理想、信念是统帅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2)、教师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有正确的方向和人身追求,有做人的浩然正气。(3)、教师担当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希望,教师应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融入到现实的教育教学之中。
十三、你认为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P37—45)
1、科学的社会理想和信念追求是教师理想、信念的核心。教师应当以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为依据,确定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信念;教师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具有强烈而鲜明的现实性和示范性。
2、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追求是教师理想和信念的集中体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是教书教育理想的表现。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师德修养高境界的主要标志;教师的教育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和信念的重要基础。
3、教师生活理想和追求是实现社会和职业理想的生活基础。教师的理想和信念是幸福生活的重要保证;提升生命价值、丰富生命意义是教师实现生活理想信念的最高形式(新时代教师的生命价值体现在甘于奉献与自我发展的统一之中,也体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之中。)
专题3:更新教师观念
——师德修养的先决条件(P52—71)
十四、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是什么?(P52—53)
1、不同的教育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2、教育的每一次深化改革和大发展,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3、21世纪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就其核心内容来看,最直接地表现为对“好学生”之评
改变。更新教育观念,是新世纪教师师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十五、教育观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53—55)
1、宏观的教育观念:是由文化积淀所来,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的长期积淀。宏观的教育观念的特征:第一,教育观念根植于人们的意识深处。第二,教育观念的改变是艰难的。第三,教育观念的表现无处不在。
2、微观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认识微观的教育观念的特征:第一,个体的教育观念表现为一种真理性的存在,它很难为他人的劝说所改变。第二,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和评价性。第三,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情景性的。
十六、教师教育观念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发展观;教师的学生观;教师的教育观
十七、什么是教师的发展观?为什么说树立新的发展观是师德修养的客观要求?教师应具有的发展观是什么?(P57—58)
1、教师的发展观的含义:教师的发展观是指以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积极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设法促使人的整体的、内在的、持续的发展。树立新的发展观,把发展作为教育内在目的,已成为新世纪教师师德修养的客观要求。2树立新的发展观是师德修养的客观要求①教师的发展观是指以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积极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设法促使人的整体的、内在的、持续的发展。树立新的发展观,把发展作为教育内在目的,已成为新世纪教师师德修养的客观要求。②把发展作为教育观念更新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确定新的师德修养的基本点。③树立发展观是促进教师与学校共同营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环境的前提。
3、教师应具有的发展观:①发展观强调教育为未来培养人才。②发展的主体既有学生也有教师,师生互动,共同发展。③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十八、什么是教师的学生观?怎样理解教师必须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含义)?(P59—60)教师的学生观的含义: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的人生观,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的传统观念,确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处处体现其主体性,使之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正确的学生观:①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思想感情的人。②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③有个性的学生,更有创造性。
十九、什么是教师的教育观?教师为什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教育观含义)?教师的教育观的含义:教育观是对教育的本质、教育过程及其各种关系的性质、运行方式等的基本认识。教师新的教育观:教育观是指导一切教育行为的最直接的内在思想认识依据,是落实教师的发展观和学生观的重要保障。第一,确立新的教育本质观。新的教育本质观认为,教育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而是文化改造和创新的社会活动。第二,确立生活教育观。教育应当回归生活。第三,理解学生的生命世界。第四,教师要树立团结协作观。
二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本路径是什么?(P63—64)
1、形成理念。形成理念是树立这些新观念的前提。
2、建立机制。建立相应的教育科研组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使之成为有效约束、激励机制。
3、注重实践。要勇于实践、坚持实践,有计划、有目的实践。
专题4:优化智能结构
——师德修养的必备条件(P72—87)二
十一、什么是智能结构?为什么要优化智能结构(为人师表的新要求或师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教师的智能结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立体结构。一般说来,它由教师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能力结构三维度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合理的智能结构的意义: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现代教师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为学生树立新时代教师为人师表一个重要方面,是衡量教师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二十二:优化智能结构需从哪几方面努力?(P72起)①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终身学习,树立自觉优化智能结构的意识。②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③力求教育创新,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促进自己不断进取。二
十三、教师合理的智能结构由哪些要素组成?(P75—79)
专题5:提高心理素质
——师德修养的内在基础(P88—108)二
十五、为什么教师的健康的心理是师德修养的内在基础?(P88—90)保持心理健康是师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心理健康是教师心理素质的核心。②教师的健康心理是现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③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十四、结合自己的实际,订出定期或中期优化个
人智能结构的措施。(P73—75,P80—86)参见第二十二题。
二十六、什么是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主要特点)?P92—93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与生活相适应的良好状态。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①具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和对教师角色的认识。②具有良好的爱心的表达能力。③具有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④始终保持一颗童心。⑤富有同情心和耐心。⑥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十七、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P94 ①会适应不良。②人际关系紧张。③情绪不稳定。④心理失衡。⑤不良的个性特征。
二十八、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P94—96)①教师职业特点的制约。②教师承受着多重角色所带来的心理冲突。③工作繁重且心理压力大。④教师心理安全感不足、福利待遇缺乏保障。⑤教师的多元需要长期被忽视。⑥对教育改革的不适应。⑦教师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不足与心理问题排解、疏导渠道的缺乏。
二十九、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P97—99)需要有社会和学校管理保障与教师自身的心理保健两大支柱。
1、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保持。①转变观念,达成“教师心理也需要保健”的共识。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及社会有关方面应创设良好环境,建立和健全必要的制度。③教师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适方法。a·增强心理保健意识。b·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c·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子。d·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e·强身健体,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条件。
2、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的层次。
三
十、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掌握心理调适方法?(P98)参见第二十四题第“③”点中a、b、c、d、e点。
专题6:坚持依法执教
——师德修养的基本保障(P109—127)三
十一、依法执教对师德修养有何重要意义(依法执教与师德修养的关系)?(P109—112)依法执教是师德修养的基本保障。提高师德修养,会促进教师法制观念的增强,自觉依法执教。二者是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的。一方面应强调道德在师德修养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应强化法律在师德修养中的重要功能。
三
十二、为什么增强法制观念是依法执教的前提?(P112—114)
1、加快教育法制化的进程,为教师法制观念的形成与加强创造条件。
2、增强法制观念是实施依法执教与以德育人相结合的重要前提。
3、教师法制观念的确立与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践是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的过程。
三
十三、教师侵权行为的主要有哪几种类型?(P116—118)
1、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
2、侵害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3、侵害学生的人格权。
4、侵害学生的隐私权。
专题7:实践教育创新
——师德修养的时代要求(P128—141)三
十四、为什么勇于教育创新是时代对师德修养的新要求?(P128—131)
1、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持续发展对师德修养的新要求。
2、创新是每个社会公民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师德修养的新要求。
3、创新是教师职责对是师德修的养新要求。三
十五、创新教育中的师德要求是什么?(P131—136)
1、确立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快捷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能力的自我培养。
3、独创精神和坚韧的毅力。
4、教育机智——从实际出发,灵活应变。
三
十六、教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何培养?(P136—137)
1、强化教师终身学习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创新精神。
2、组织、引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与实验研究。
3、帮助教师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获取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
专题8:应对网络挑战
——师德修养的新领域(P142—160)三
十七、网络社会道德的特点是什么?(P144—145)第一,真伪难辩。第二,善恶难分。第三,美丑难识。
三
十八、网络给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是什么?(教师网络道德修养的任务与责任)(P146—149)
1、树立网络资源意识,强化网络服务的功能。
2、正确进行网络道德评价、提高教师网络道德的认识能力。
3、教师要明确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责任。
四
十、列举预防和避免网络对学生造成伤害的策略?(P151—152)第一,反向实践。第二,使用外部制止物。第三,要对上网设定目标,设置结构性的上网时间。第四,节制。第五,提醒卡片。第六,私人清单。第七,个别治疗与支持群体。
三十九:什么是网络伤害?造成网络伤害的原因是什么?青少年儿童网络伤害:是指少年儿童在上网过程中,以及在整个网络社会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监控和保护,而在身体和心理上受到的显性的和隐形的伤害。其具体表现为:(1)网络身体伤害(2)网络综合症(3)网络综合聊天、不良交友(4)网络色情诱惑与性侵犯(5)网络侵权(6)网络道德失范(7)网络文化的伤害。造成网络伤害的原因是:网瘾、学生误入不良的网站、学生缺乏深刻的社会认知能力。
四
十一、教师如何在虚拟世界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P153—156)教师网络道德修养必须回归现实、回归生活。
1、处理了“真我”与“假我”的关系。
2、处理好“主我”与“客我”的关系。
3、遵循网络世界的法律要求。
专题9:树立环境道德观念 ——师德修养的新内涵(P161—176)四
十二、为什么教师树立环境道德观念是师德修养的新内涵?(P161—166)什么是可持续发展?(P163)
1、环境道德观念是现代公民应普遍树立的新观念。
2、可持续发展是新环境道德的核心理念。
3、教育是实现环境道德观念转变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己需求能力的发展。
四
十三、为什么说教师是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P166—167)人们的环境道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受环境教育的程度。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环境道德水平决定着学生的环境道德水平,教师对学生环境道德的影响具有“深、广、远”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师基本责任与义务之一。
四
十四、什么是环境?什么是环境教育?(P167—168)环境:就是我们周围的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环境等。环境教育:是一种学习如何去关心地球、关怀他人和关心我们自己,以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学习。
专题10:增强国防意识
——师德修养的新课题(P177—185)四
十五、为什么增强国防意识是师德修养的必修课?(P177—179)
1、增强国防意识是依法执教的要求。
2、增强国防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3、增强国防意识是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要求。四
十六、什么是国防教育?(P180)国防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P178)什么是国防意识?(P179)国防教育是指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方面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国家通过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国防意识就是对国防问题的理性认识,即国防观念。
专题11:强化学校管理
——师德修养的保障机制(P186—201)四
十七、为什么学校管理是师德修养的保障机制(重要条件)?(学校管理与师德修养的关系)(P186—189)学校管理与师德修养的关系是建立在育人与培养人的基础上的。
1、教师尤其是学校管理者的师德修养是学校管理成功的重要基础。①学校管理离不开师德修养。②师德修养是学校管理的灵魂与支柱。
2、学校管理是形成良好的师德修养的重要条件。
3、学校管理与师德修养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发展,缺一不可。
四
十八、为什么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促进教师发展?(P190—193)学校管理要以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本,学校管理通过教师的发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最大化。
1、学校管理的教育性决定了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
2、学校管理的先进性决定了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级目标。
3、学校管理的系统性决定教师的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
专题12:规范师德评价
——师德修养的导向与杠杆(P202—219)五
十、什么是师德评价?师德评价的功能是什么?(P202—206)师德评价,就是教师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对自己或他人师德行为的善与恶进行评论、衡量和判断。
1、裁判功能。
2、激励功能。
3、导向功能。
4、调节功能。
5、转换功能。五
十一、什么是师德评价标准?师德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P206—209)师德评价标准:是指师德的基本依据和主要规范,它是评判、衡量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道德行为善恶的尺度和准绳。
1、献身教育、忠于职守。
2、严谨治学、学而不厌。
3、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4、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5、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五
十二、师德评价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209—213)
1、坚持评价的实践性,努力实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2、坚持评价的客观性,努力实现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3、坚持评价的主体性,努力增强教师自身责任感。
4、坚持评价的动态性、发展性,努力实现教师自我道德的完善。
五
十三、什么是教师自我道德评价?教师自我道德评价的重要手段和具体方法是什么?(P214—219)教师自我道德评价:是指教师本人依据自己的道德信念,以自己发生的或将发生的行为以及自己的内在动机为对象,自己对自己作出的道德判断。内心信念是自我道德评价的重要手段。自我道德评价应以科学的方法为基础。主要有:①参照法。②自评法。③水平对比法。④期望比较法。
四
十九、什么是师德修养的自我管理?师德修养自我管理的特征、自我管理的价值、自我管理的方法各是什么?(P194—199)师德修养的自我管理是教师自身根据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调节控制自己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活动过程。
1、师德修养自我管理的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渐进性和社会化的特征。
2、师德修养自我管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社会和个人发展价值上。(1)从教育的价值看,师德修养的自我管理是教师教育学生,改善学校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2)从社会的价值看,师德修养的自我管理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条件。(3)从教师自身发展看,师德修养的自我管理是教师自我提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3、师德修养自我管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依照道德修养形成过程,可分为目标式、情感式、意志式和行为式自我管理。
第二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一.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涵
内涵实质:立育人之德,树有德之人。所立之德一定是社会主义所需之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
1.立何德?
①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之“大德”。要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国之栋梁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更要有小我融入大我的情怀。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明大德的根本方向。
②守社会文明、风清气正之“公德”。引导青年捍卫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基础的社会公德,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
③严慎思笃行、严于律己之“私德”。“严私德”就是行为主体在理解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应用到现实的道德情境中,进而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做到学思并重、敏于笃行。只有身体力行,严以修身律己,才能汇聚出人心向往的人格魅力。
2.树何人?
①树能认清自我、德法兼修又有浩然正气的中国人。从内在看,要自我审视,修德性;从外在看,要树浩然正气,育血性。
②树有真才实学、民族精神又有全球视野的文明社会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使受教育者更好地认知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进步,最终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有才学/有根基/有格局
③树能全面发展、艰苦奋斗又勇担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只有提升综合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才“能担当”,教育的目的,在于树德增智、强体育美;青年只有激发责任使命,锻炼自身意志,才“愿担当”,祖国是个人成就的放大器,在参与创造伟大时代的同时,借时代之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突破。
二.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现实挑战
从任务、对象、环境、技术等方面的难题,需要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秉持实事求是的价值遵循,以深刻的洞察力把握问题关键,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归宿。
1.价值引领与青年成长规律的契合不足,弱化了立德树人的政治导向。政理阐释空泛/学理支撑不足/事理分析不透。坚持立德树人,实施有效的政治引领是根本。
2.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异化。教学手段上的盲目化/教学设计上的浅层化/教学过程中的娱乐化,高校数据采集意识不强,分析评估仍处于简单量化阶段,难以进行精准的教学评估与反馈。立德树人是传授知识、培养情感、树立信仰的有机统一。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内容,实现供需平衡是核心。
3.职业高素养与社会高压力的平衡失效,销蚀了教师的德行示范。一方面,师德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影响着师德的“输入”实效,另一方面,知识性与规范性的逻辑矛盾,加大了对学生的“输出”难度。立德树人就是将社会价值理念内化为青年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其中蕴含着严密的“规范性逻辑”,即立德树人的目标、方式、内容,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而高校教育教学虽也遵循一定要求,但其本质是“知识性逻辑”,重视知识的传播与运用。平衡“知识性逻辑”与“规范性逻辑”的矛盾,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
4.泛娱乐化对价值观念的冲击,消解了青年学生的道德自觉在自媒体的助推下,公众话语呈现出娱乐化的表达态势,青年的精神愉悦日渐肤浅。一方面,利己主义的道德危机导致青年理性缺位,另一方面,娱乐文化的低俗模糊了青年的道德判断。
5.软指标与硬任务的模糊界定,错位了立德树人的制度保障。部分高校缺乏育人资源的整合联动机制,即使构建了协同机制,但缺少相应的评价奖惩措施。如何压紧压实责任/如何实现有效衔接/如何形成协同联动?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三.高校专任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1.高校专任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开展好立德树人工作。
2.应增强立德树人意识,加强师德修养。认识是实践的先导,如果立德树人意识不强,就很难产生立德树人的内生动力和实际行动。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3.要坚定政治方向,改进教学方式,开展课程思政。爱国爱党是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体现,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没有离开政治的教育,也没有离开教育的政治,只有坚持“四个服务”的教育,才是中国需要的教育;只有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者,才是中国需要的教育者。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厚植教育教学情怀为基础,努力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在增强教育教学能力上下功夫,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是要善于将德育因素融入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比如本学科发展史上的杰出科学家、爱国科学家的事迹,与课程相关专业的专业伦理等。二是要加强教学管理。
第三篇: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人所共知,中华民族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常把教师比作父母,可见教师的地位之高,多么的受人尊重。那么教师为什么受人尊重呢?因为他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是因为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试想,把一个幼稚、天然的自然人,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社会人,是何等的不容易!教师的职业的确是伟大而又神圣的。我们每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培养我们成长起来的那些教师,他们的确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从精神、灵魂上培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还因为教师是经师,又是人师。教师 是人中楷模,职业要求他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事事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和模范。
然而教师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而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尘不染”,敬业尽职,做好教育人的工作,就不很容易了。再者,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个体在身心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就上述两点讲,为培养一支师魂崇高,师能过硬,师德优良的教师队伍,加强中小学教育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十分必要的。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谈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适应时代给予的任务,就必须具有高度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加强师德建设,加强自身修养。工作中体会到,应首先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师德认识。
要想使自己的思想适应社会需要,就要有知识,这就要学习。同样,人们的观念需要更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更要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首先,教师 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学习理论,就不可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因而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能矢志教育,义无反顾,以坚毅不拔的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其次,教师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师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还应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广泛地学习有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使教师从各种关系和联系中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任务,认识社会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教书过程中育人。
二、勤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提高师德修养
教育实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师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用这些认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品行。就像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的那样,道德不是熟记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
教育实践是正确师德观念的认识来源,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正确认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和道德关系,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师德品质。教育实践还是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力。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不是一时一事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的探求,不断的认识,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提高。
三、制定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增强自身素质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同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一样,不是无目的、无计划的,而必须有着明确的目标作为指导。
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指导整个修养过程的总目标是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它作为一面旗帜,为教师如何作人,如何胜任教书育人的责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并成为教师生活的重要精神支柱,推动和激励着教师朝着更高的道德境界奋进。但是,由于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过程是构成师德的各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人原有的道德水平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性,使得教师道德修养的目标必然有着层次之分,每个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可行的目标,去努力实现自身师德从无到有,从现有层次向更高层次的攀登。
师德修养实际上是教师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习惯诸要素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旧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因此也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不管是师德认识的提高、师德情感的陶冶、师德意志的磨练、师德信念的确立,还是师德行为和习惯的培养都不可能是短时期的、轻而易举就完成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的选择自己的行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发展,会提出许多新的问题,教师总是面临新的选择考验,教师道德修养也就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要求越来越高,永无止境。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长期修养,不断磨练,做到坚持不懈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品质修养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境界水平,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太乙街办中心小学
李楠
2009年6月
日
第四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五)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三爱两人一学习”
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1、对待工作高度负责;
2、认真备课上课;
3、认真批改作业;
4、认真辅导学生;
5、不得敷衍搪塞。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辱;
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
教育教学水平。(2)《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附)2.教师职业行为
(1)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两方面:一是职业道德意识修养;二是职业道德行为修养。
包括职业道德理想、知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
1、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
2、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
3、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正义责任义务荣誉幸福良心感)
4、磨炼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
5、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6、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
1、加强学习(必要途径)。马列毛邓三;理论;教育理论文化知识
2、躬身实践
3、树立榜样
4、学会反思
5、努力做到“慎独”(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目标,以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为重点,建立健全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制度,完善教师职业行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进一步提高我省中职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中职中小学教师队伍。
二、考核原则
1.主体性原则。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依靠教师,服务教师,引导教师自省、自重、自律、自强。
2.民主性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民主公开,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等方面的意见,规范考核程序,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
3.导向性原则。坚持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奖优罚劣,引导教师践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修
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4.实效性原则。坚持典型引路、推动整体、讲求实效,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发现、解决突出问题。
三、考核对象
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的在职教师。
四、考核内容(“三爱两人一学习”)
五、考核程序和方法
(一)成立考核小组
学校要成立考核小组,负责本校师德考核工作的组织实施。考核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相关内设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教师代表组成,其中教师代表由民主推选产生,人数不少于考核小组成员的50%。
(二)制定考核细则及评分标准
学校师德考核小组对照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上述考核内容,结合各类岗位特点和本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考核细则及各类评议样表,经学校教代会或全体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后公布。
(三)组织评议
学校考核小组组织学生、家长、教师开展师德评议。
(1)自评。教师对照考核细则自我评估,并提交一份师德自评总结。(2)互评。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对照师德考核内容要求进行互评。
(3)学生评。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评议打分;班主任在本班进行,任课教师由学校师德考核小组抽取所任教班级进行。对于小学低年级教师,应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幼儿园教师不开展学生评议。
(4)家长评。由学校师德考核小组采取适当方式进行。
(四)综合评定
学校考核小组根据学生、家长和教师评议情况,结合教师平时的师德表现,对每个教师作出客观评价,并提出考核等次意见。
(五)确定等次
考核拟定等次在本校范围内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确定教师师德考核等次,并在校内以适当方式公布。学校考核小组应向每一位被考核教师反馈考核评价意见,考核结果存入教师个人档案。
教师对师德考核结果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学校考核小组申请复核或向学校主管部门申诉。
六、考核等次
(一)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
(二)凡有下列情况之一且造成恶劣影响的,师德考核定为不合格: 1.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言行的;
2.以非法方式表达诉求,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损害学生利益或毁损学校名誉的;3.组织或者参与对学生的有偿补习活动,或者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补课的;
4.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
5.品行不端,歧视、侮辱学生的;
6.在工作岗位遇到涉及学生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未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
7.在招生、考试、评估考核、职称评审、教研科研中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
8.强制学生订购教辅资料或者报刊的;
9.向学生和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收受学生和家长财物的; 10.擅自停课、缺课或擅离职守的;
11.其他严重违反师德规范,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七、考核结果的使用
(一)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中“职业道德”部分的评价结果,按不低于教师绩效考核20%的权重计入教师绩效考核结果,并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挂钩。
(二)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资格定期登记、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绩效工资发放、表彰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
(三)师德考核等次优秀的,绩效考核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才可评为优秀等次;对师德考核优秀的,在职务评审、岗位聘任、评先评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四)师德考核不合格的,绩效考核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应定为不合格;师德考核不合格的,当年不得晋升职务、岗位等级,不得评先评优,按有关规定扣发绩效工资,必要时可调整工作岗位。教师违反师德规范情节严重、造成恶劣影响的,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按规定取消教师资格,直至解聘。
八、考核时间
师德考核每年一次,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同步进行。
九、组织领导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是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提高对师德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要把师德建设列为考评学校、考核学校班子和教职工的一项重要指标,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以师德考核为抓手,建立宣传、教育、考核、监督与惩治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要加强对师德考核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确保师德考核工作取得实效。要对师德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对师德建设问题突出的学校和师德严重失范的教师坚决予以查处。
师德考核工作的重点在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抓好师德考核工作的组织落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导广大教师正确认识开展师德考核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理解和支持师德考核工作,积极参与师德考核。在考核中要注意师德考核与绩效考核、教师管理的有机衔接,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师德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
第五篇: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浅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摘要:近几年来,师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人认为世风日下,为师者道德败坏。但笔者不以为然,并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说明了有无数师德高尚的人民坚守在教育一线岗位上。笔者还针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家校教育界限模糊的现象以及不少人民教师安于清贫、不忘教育事业等事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希望社会人士还教育以自由、尊重教育者的愿望。最后,笔者结合自身表达了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决心,为的是博得世人对于教师群体的尊重。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偏见
近年来,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论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所以新闻媒体更喜欢捕捉这方面的新闻来博人眼球。现在由于网络新闻的普及,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得到了加强,因而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新闻一发布几乎就能上头条,并且引起广泛关注。譬如某某老师体罚学生导致学生轻生,某某老师性侵女学生等等。这些负面新闻时不时地进入社会群众的眼线,一次又一次对教师职业道德操守提出了深深的拷问。与以往相比,我们教师在社会人士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作为教师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难免受人飞短流长。所以综上所述,我们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真的下滑了吗?我以为不然,大多数教师的职业道德没有问题,只是新闻媒体将某些教师的反面形象夸大其词,以偏概全了。
我现在支教的学校,坐落于深山老林,校舍破落不堪,交通极为不便,但是在这里有19位乡村教师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在这里。学校不大,四个班共有213名学生。老师们说这里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不知道会否有一天这个学校就不存在了;老师们还说这里的学生是多么纯朴,不受灯红酒绿的恶劣环境污染;老师们说以前每逢节假日师生一起去登山、野炊,上课时间学生如饥似渴地学习,让老师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老师们说,这里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师生关系融洽得就像父母与子女一般,很多孩子在这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作为一个新老师,听到老教师们一脸满足地道出这一切,我觉得自己一心想要离开这里的想法过于自私了。这里位置偏僻,很难有人想象有一所学校就在这里存在了几十年了并且在当地人中的口碑是极好的。这里的早晨从早上5点就开始了,学生和老师们起床上早自习和进行早锻炼。由于校外荒无人烟,为了学生的安全和所有日常工作有秩序地进行,班主任和科任老师时时刻刻要陪伴着学生,心里平常总是惦记着学生们吃不吃得好,穿不穿得暖,学没学进去。日常的工作要到每天晚上10点左右学生进入梦乡为止,这时大多数老师都可以安心入眠,但仍有一位值班老师要彻夜守护在学生宿舍的值班室内。我晚上也有值班的经历,我只记得一整个晚上上下眼皮打了无数次架,可是因为担心有突发状况,我的心一直是悬着的,不敢偷懒半刻。无数个静谧的夜晚,见证着老师们辛勤的付出和无言的守候。有一天晚上,一个学生突然发病,那时是晚上11点多,值班老师遂联系好附近的诊所,连夜将学生背到诊所接受治疗,陪着学生打点滴等候其好转,彻夜难眠。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照顾得无微不至,我想学生的父母也不过如此了吧。这里经常会有以前在这里就读的学生回来看望老师,他们说是老师帮助他们走出了大山,他们去了大城市可还是忘不了这里的老师对他们的好。如果要考察我们学校的老师们的职业道德,我相信没人说什么负面的评价的。
我有一位学姐在市里的高中教书,她所在的学校跟我这个学校截然不同。她说每天除了工作上的辛劳,更多的是心累不已。这里的很多学生每天把老师当作仇人,心思压根不在学习上,而是想方设法挑战老师的底限。校领导说她是个女老师,提醒她最好不要与学生起正面冲突。有一次,她在黑板上抄完题目转身看着讲台下的学生时,她觉得自己再也不能无视学生们玩手机、睡觉、看闲书、聊天的场景了,她决定出手管一管。她走到后排,提醒那几个学生好好听讲,不要虚度光阴。可那几个学生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于是她收走学生们的手机和小说,她还没来得及走开那几个学生就站起来辱骂她。学姐耐心平复学生们的情绪,怎知学生们根本不听,还扬言要报复。学姐忍着心中的怒气,没有动手教训那几个混小子。她怕她的学生心理过于脆弱像新闻里讲的那样就做出轻生的行为就不好了。之前在湖南有一位老师批评完学生后,学生自尽了,最后所有人都把对这位老师口诛笔伐,这位老师在我们看来是深受屈辱的。我们在任的老师不禁想,现在的教育界已不复往日的威严了吧。学生顽劣,老师不能体罚,也不能口头批评,因为现在的学生心理素质很脆弱啊,我们想管学生的时候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隐忧。所以我们很多老师对于学生的恶劣行径只能听之任之,或者只能采取最温和的手段来管教学生。相信长此以往对学生这样疏于管理,社会上又会有人说话了吧:“某某学生行为不端,都是老师没管教好吧„„”讲到这里,我想问一句:我们真的没有坚守好我们的职业道德吗?还是有的时候我们似乎没有机会践行我们的职业道德?
在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教师坚守岗位,却拿着低廉的工资,有的甚至因为当地政府办事不力领不到工资;相当一部分老师被允诺授予编制,但是在很多地区编制却被偷偷转至他人名下或者被私下变卖;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的职业自由受到家长干预,家长竟然可以有罢免老师的权利。有明理之人说道,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被推至道德的制高点,可是人民教师的地位实质上是低下的。在家校教育的界限日益模糊的今天,似乎谁都可以指责教师,这跟当年的文革有何区别?面对诸多指责,我想对社会人士们说,我们教师只是最为普通的人,我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如果连基本生活都不能得以保障,那么跟我们谈职业道德修养岂不是太可笑了吗?如果教育不能回归原本自由的状态,那么教师在职业上就不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想法,那么又何谈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更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是圣人,做不到完美无缺,所以在评价我们的职业道德时,请对我们多一点点宽容,少一点点偏见,这样我们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保留信心,才会觉得自己是被信赖的。
教学质量的好坏来自于教师的刻苦努力和理论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稳固的知识体系,不仅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积极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掌握大量的风土人情、人物典故、奇闻轶事等,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教学理论修养,使自己的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高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因此,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注重自身锻炼,积极进取,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知识和理论修养。因此,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每个人民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当今的社会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我们承认我们还不够完美,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我们不接受以偏概全的诋毁,我们需要教育的自由,还教育以本来的面目。
如果社会人士给予我们教师群体足够的信赖,那么对于你们的指责我们欣然接受,并且针对我们自身的不足,我们会对自己的师德孜孜以求,争取做一个新时代的好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新世纪的中国教育中去。就我而言,我会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与诸位教育界同行共勉之:
1、加强理论学习,包括道德理论、师德规范以及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
2、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锤炼自己的职业素养。
3、向优秀看齐,在优秀教师的引领下规范自己的师德修养。
4、加强内省和慎独,也就是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加强自我监督意识
5、教学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把教学堪称自己一生的事业为之执着奋斗。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的教育之路才刚刚拉开帷幕,但既然早已做好选择,那么我要做的便是让自己做得更好。不管外界对我们教师的评价多么极端,我都会安守本分,捍卫教育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