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育期末名词解释最新版 (定稿)
发育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
Chp1 1.身体图式、躯体蓝图(body plan):包括胚轴形成,体节形成、胚芽和器官原基形成等事件。
2.图式形成(pattern formation):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组织、器官和构成有序空间结构的过程称为图式形成。3.嵌合型发育(mosai c developmeng):以细胞自主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嵌合型发育”。(与邻近细胞无关系,如海鞘)4.调整型发育(regulativev development):以细胞有条件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发育模式称为“调整型发育”(与邻近细胞相互作用,如鱼类,两栖类)5.诱导(induction):一类组织与另一类组织的相互作用。6.成形素、形态发生决定子(morphogen):是一类可以通过自身浓度决定细胞命运的,具有扩散性的生物化学分子。7.组织者(organizer):胚孔背唇,据调控和组织产生一个完整胚胎的特殊能力。
Chp2 1.细胞定型、细胞指定、发育定型(commitment):细胞在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之前,会发生隐藏、性变化,使细胞命运朝特定方向发展,这一过程称为“定型”,或“指定”。
2.细胞特化图(specification map):特化的状态 3.自主特化(autanamous specification)通过胞质隔离指定细胞发育命运是指卵裂时,受精卵内特定的细胞质分离到特定的裂球中,裂球中所含有的特定胞质可以决定它发育成哪一类细胞,而与邻近细胞没有关系。4.有条件特化(conditional specification):相邻细胞或组织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决定其中一方或双方细胞的分化方向,和邻近细胞或组织的相互作用逐渐限制他们的发育命运,使之只能朝一定的方向分化。5.合胞体特化(syncytial specification):在合胞体胚层生成细胞膜分离细胞核之前,由母体细胞质相互作用所决定,即细胞的命运在形成细胞之前就已被指定了。6.胞质定域(cytoplasmic localization):不同区域受精卵细胞质分别与胚胎细胞特定的发育命运相连;卵裂时分配到不同裂球中。
Chp3 1.精子获能(capacitation):是指哺乳动物排出精子在生殖道获能因子作用下,引起精子一系列变化,并具备受精能力。未经获能精子不能使卵受精。2.顶体膜泡(acrosomal vesicle): 3.顶体反应(acrosomal reaction):是指精子获能后,在穿透卵子卵丘。放射冠和透明带之前或穿透这些结构时,顶体发生一系列变化,由此导致顶体内容物水解酶等的释放,酶解卵泡细胞间质、透明带和卵质膜、形成精子穿过的通道的过程。4.皮层颗粒(cortical granule):不同动物皮层颗粒形成的时期不完全一样,但是都是由高尔基体合成,在此过程中与颗粒内质网密切有关,以后脱离高尔基体形成一有膜的颗粒,并于排卵前后迁移到质膜下。5.皮层颗粒反应(cortical reaction):卵细胞膜下的皮层颗粒(内涵酶类的囊泡),以外派的方式,进入卵黄膜和质膜之间的腔隙,酶类引起透明带“硬化”,形成受精膜。Chp4 1.卵裂(cleavage):是指通过多次有丝分裂, 将卵质分配到无数个较小的具核细胞中去。这些卵裂阶段的细胞称为卵裂球。2.完全卵裂(holoblastic cleavage):整个卵细胞都在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3.不完全卵裂(meroblastic cleavage):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行分裂,多见于多黄卵。
4.中期囊胚转化(mid-blastula transition):斑马鱼胚胎分裂到10次时,开始中期囊胚转换,进入由母型调控想合子型调控调控的过渡期:合子基因开始转录、细胞分裂减慢、细胞移动明显等。5.紧密化(compaction):是通过裂球外层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把裂球的内部封闭起
来,小分子和离子能在细胞间相互往来。与其它动物卵裂之间最关键的区别。8-细胞阶段前的卵裂球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呈松散型排列。在第三次卵裂之
后,细胞突然挤在一起,卵裂球之间的接触面增大(E-cadherin开始表达),形成一个紧密细胞球体。
6.囊胚(blastula):指的是 内部产生囊胚液、囊胚腔的胚胎,囊胚中所有细胞都没有开始分化,这个阶段之后胚胎开始出现分化。此时大约有32-64个细胞。7.皮质旋转(cortical rotation):精子中心体组织卵母细胞微管并使它们在植物极胞质中平行排列。这些微管允许皮质旋转30度(相对于内部胞质)8.灰色新月(gray crescent):两栖类动物卵受精后出现的浅色带区。在这里,预定内胚层细胞内陷,形成狭缝状的胚孔。9.合胞体(syncytium):含有由一层细胞膜包绕的多个核的一团细胞质,这通常是由于发生了细胞融合或一系列不完全细胞分裂周期所致,在后一种情况中,核发生了分裂,但细胞却没有分裂。10.活质体(energid):昆虫卵分裂时,分裂核间卵表面的原生质移动,此时,核以被卵黄间隙的少量原生质所覆盖状态而移动。这样的分裂核连同其包围的原生质小块,也称为活质体。
Chp5 1.原肠胚时期(gastrulation stage):
2.原肠作用(gastrulation):是胚胎细胞通过剧烈而又有序的运动,使囊胚细胞重新组合,形成由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3个胚层构成的胚胎结构的过程。3.会聚延伸(convergent extension):细胞向背部中轴线迁移,通过穿插重拍,使先后周逐渐伸长。
4.Spemann组织者(spemann organizer):同组织者
5.瓶状细胞(bottle cell): 胚孔处内陷细胞。细胞主体部分挤向胚胎深层,通过细长颈部与胚胎表面相连, 是启动原肠作用与原肠(primitive gut)形成 所必需。6.胚盾(embryonic shield):下胚层一旦形成后,上胚层和下胚层的深层细胞都会向将来发育称为胚胎北部一侧插入,形成一个加厚的 区域,称为胚盾。胚盾在功能上相当于两栖类的背唇,因为乳沟将它移植到宿主胚胎上,能能够诱导形成次级胚轴。7.亨氏结、原结(hensen’s node):具有与两栖类胚孔背唇类似的组织者功能。可诱导完整次级胚轴的形成。8.原条(primitive streak):原条由上胚层后部边缘区发育而来。该处细胞加厚由于来自上胚层的中胚层细胞内移,进入囊胚腔以及上胚层后端两侧细胞向中央迁移所致。9.原沟(primitive groove):原条中出现凹陷,称原沟。原沟与两栖类胚孔同源,迁移细胞通过原沟进入囊胚腔。
10.亨氏结回缩(regression of henson’s node):一旦中胚层和内胚层的绝大部分卷入胚胎内,原条便开始退化,亨氏结向胚胎后端运动。随着亨氏结的退化,亨氏结逐渐后退,脊索和体节马上在它的前面形成。
11.生殖新月(germinal crescent):最早通过原条迁移的细胞是预定发育成前肠的细胞,这些细胞一旦进入囊胚腔,就向前迁移,最后把胚胎前区的下胚层细胞挤走,使下胚层局限于明区前部的一个区域里。
12.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是产生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早期细胞。各类动物早期胚胎内开始出现成群原始生殖细胞的部位不同。
Chp6 1.Nieuwkoop中心(Niewkoop center):囊胚最背部植物极细胞(dorsalmost vegetal cell)---能诱导组织者产生,因此称为Nieuwkoop中心(Nieuwkoop & Nakamura)。: 在四细胞期,胚胎一分为二,一半含有Nieuwkoop center;另一半无,最终发育命运各异(腹部化:无背部和头部;背部化:除腹部外的大多数结构)。2.初级胚胎诱导(primary embryonic induction):原肠胚脊索中胚层诱导其上方外胚层形成神经系统(& dorsal axis)的过程称为初级胚胎诱导。
3.旁分泌相互作用(paracrine interaction): 是指细胞产生的激素或调节因子通过细胞间隙对邻近的其他种类细胞起促进作用。4.邻分泌相互作用(juxtacrine interaction):细胞和细胞之间直接接触时,膜结合型或基质结合型细胞因子可以直接与邻近细胞所表达的相应受体结合所产生的信号传递方式。
5.自分泌作用(autocrine action): 指某种细胞因子的靶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自分泌(autocrine)分泌的细胞因子主要作用于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本身,调节细胞因子产生细胞自身和邻近同类细胞的活性,多数在局部发挥效应。
6.同源异形编码假说(hox code hypothesis): 所有脊椎动物在原肠作用开始后,前-后极性进一步特化都是由hox基因调控.这些基因是果蝇Hom-C 的同源基因。7.原结液体流(nodal flow):
7.原结膜泡包裹(nodal vesicular parcel):
Chp7 1.抚育细胞/滋养细胞(nurse cell):辅助卵或者精子形成的细胞。可合成配子发育所需的特殊物质,输送给发育中的配子。2.滤泡细胞(follicle cell):滤泡细胞是卵母细胞周围的细胞, 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的表面都有大量的微绒毛,这样可大大增加这两种类型细胞相互接触的表面积,促进了滤泡细胞的营养物质向卵母细胞的运输。3.细胞质桥(cytoplasmic bridge):在精子发生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增殖分化所产生的各级生精细胞,其胞质并未完全分开,形成同步发育的同源细胞群。未完全分开的部位称之为细胞质桥。
4.体节(segment): 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沿身体前后轴形成一定数目的暂时性结构——体节(somite),随着胚胎的继续发育每个体节分化成为生骨节,生皮节和生肌节。
5.副体节(parasegmnents):果蝇发育过程中,在体节沟真正形成前,由一个未来体节的后半部与后面相邻体节的前半部组成,把胚胎划成14个区域。6.母体效应基因(maternal effect gene):产生母体影响的基因,属于胞质基因,核外遗传的范畴
7.分节基因(segmentation gene):把早期胚胎沿‘前-后轴’分为一系列重复的体节原基
(segmental primordium)8.缺口基因(gap gene):由形态发生素调节首先表达的分子基因,即缺口基因。9.成对控制基因(pair-rule gene):参与果蝇体节精细结构形成的基因,一般以两个体节为单位相互间隔一个副体节表达,其分布具有周期性。功能是把间隙基因确定的区域进一步分化成体节。成对规则基因的表达是胚胎出现分节的最早标志之一,沿前—后轴形成一系列斑马纹状的表达条带,把胚胎分为预定的体节。
10.体节极性基因(segment polarity gene)体节极性基因是一群多种多样的基因,它们的蛋白质产物和作用机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往往使体节的前后极性颠倒,体节前部或后部发生镜像对映重复,故此称为体节极性基因,11.同源异型选择者基因(homeotic selector gene):体节界限确定后,用来控制每个体节的特征结构发育的基因。
12.同源转化现象(homeotic transformation):由于与发育有关的某一基因错误表达,导致一种器官生长在错误部位的现象。如果蝇该生长触角的部位长成了腿。
Chp8 1.初级胚诱导(primary embryonic induction)原肠胚脊索中胚层诱导其上方外胚层形成神经系统(& dorsal axis)的过程称为初级胚胎诱导(primary embryonic induction)2.初级神经胚形成(primary neurulation):是指由神经板周围细胞(如脊索中胚层)诱导神经板(neural plate)细胞分裂、内陷、并脱离皮肤外胚层,形成中空神经管。3.次级神经胚形成(secondary neurulation):包括由预定外胚层和内胚层细胞形成间质细胞,随即这些细胞在表皮外胚层下面,形成实心髓索(medullary cord),后在细胞索中心产生中空神经管。
4.神经胶质细胞引导(glial guidance): 神经元迁移、定位:受神经胶质细胞突起引导(glial guidance)5.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在表皮和神经管间形成,后迁移至身体各处,形成外周神经系统的的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glia)、皮肤色素细胞和其他细胞。6.神经嵴细胞迁移(neural crest cell migration):神经塉细胞迁移至身体不同部位,产生各种分化类型细胞,神经塉细胞的发育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迁移抵达的位置。7.外胚层(ectoderm):外胚层是胚胎最外的一层胚层,外胚层主要形成表皮和神经系。
Chp9 1.体节(somite):脊椎动物轴旁中胚层(paraxial mesoderm)组织在发育早期形成一系列重复分节单位,称体节(somite)2.体节形成(somitogenesis):脊椎动物体节是由前体节中胚层(pre-somitic mesoderm, PSM)形成。PSM前部化的细胞会逐步脱离尾芽区而形成上皮化的体节(somitogenesis)3.轴旁中胚层(paraxial mesoderm):脊索形成后呈棒状,从头部延伸到尾部,位于脊索两边的中胚层带成为轴旁中胚层。
4.体节发育的分节钟(segmentation clock of somite formation):每个体节形成的周期是固定不变的,就像有一个时钟在控制,成为分节钟。不同物种的体节数目和每一体节形成的周期有所不同。
5.体节原节(somitomere)
6.前体节轴旁中胚层(presomitic paraxial mesoderm)
7.生骨节(sclerotome)体节腹中部细胞(离背部最远、离神经管最近的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失去上皮细胞特征,变成间充质细胞,有这些细胞构成的体节部分成为生骨节。
8.初级生心区(primary heart field):
8.次级生心区(secondary heart field)
9.心脏环化(heart looping):
Chp10 1.附肢域(limb field):去除附肢盘, 围绕此区其他细胞形成附肢。如果将周围细胞一起去除,没有附肢形成。该大区域称附肢域(limb field):是一个所包含的全部的细胞都具有发育成附肢能力的胚胎区域。2.附肢芽(limb bud):附肢原基称附肢芽。附肢芽是由来自侧板中胚层和体节的体细胞层的间质细胞增殖而形成的。
3.顶外胚层塉(aapical ectodermal ridge)在鸟类和哺乳类,中胚层(FGF10)诱导肢芽顶端外胚层细胞形成一个增厚的特殊结构---顶外胚层嵴(顶嵴: apical ectodermal ridge ,AER),它作为一个主要信号中心参与附肢发育AER发现于高等脊椎动物。不存在于有尾两栖类。AER对附肢继续向外生长是至关重要。AER为临时结构,在鸡胚d8消失。
4.附肢芽的渐进带(progress zone of limb bud):当AER与附肢的中胚层结合培养时,中胚层被诱导而增值,但AER以外的任何附肢外胚层都不会产生这样的影响。似乎AER释放一种信号,刺激相邻的间质细胞分裂形成渐进带。5.极化活动区(zone of polarizing activity):“前-后轴” 是由年幼肢芽和体壁后连接处的一小团中胚层细胞特化。这个区域称为极化活动区(zone of polarizing activity, ZPA)6.变形再生(morphallaxis):包括身体保留部分重新组织以产生丧失的结构。7.新建再生(epicorphosis):是由创伤表面产生新的组织,并逐渐恢复失去的部分。8.顶表皮帽(apical ectodermal cap):伤口愈合后,表皮细胞增殖产生多层细胞团,形成一圆锥状膨大结构,称顶表皮帽(Apical epidermal cap), 其作用类似于附肢发育中的顶外胚层嵴。
9.再生芽基(blastema):去分化细胞在顶外胚层帽下形成一凸起,称再生芽基。此时芽基分裂增生,产生新的附肢结构。
第二篇:教育课期末名词解释(推荐)
课程:课程是专指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实质就是学校组织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者获得一定水平的知识经验,达到特定的预期教育结果,并被授予社会承认的专门的资格证书。
学科课程:是指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成为学科课程。
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它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行课程评价的直接尺度。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准备在学生身上实现的预期变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后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可操作的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时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板书:是指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在黑板上用文字、图形、线条、符号等再现和突出教学重要内容的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四个步骤: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依据教育教学理论,为了达到某阶段教学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认知结构,对教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划。
教学设计:是将学与教的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教学活动的方案的系统化计划过程,是一种教学问题求解,侧重于问题求解中方案的寻找和决策的过程。教案:又叫课时计划。老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教学分析:教学分析是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对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的分析和结束之后所做的反思总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教学媒体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具有共同特性和个别特性。它们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科学运用教学媒体,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它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行为主义:学习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学习过程是渐进式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形成固定的S-R联结,直到最后成功。行为主义特别强调“强化”的作用。
认知主义: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关于学习的心理现象,否定刺激(S)与反应(R)的联系是直接的、机械的。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讲授法的优缺点:
优:(1)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2)讲授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3)讲授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4)讲授法是其它教学方法的基础。
缺:(1)缺乏学生直接实践和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有时会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忽视个别差异的存在。(2)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3)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运动智能,音乐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人际交往智能。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与技巧:演示导入法,温故知新,悬念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演示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第三篇:发育
名词解释:
1.发育生物学(developmental biology)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来研究生物发育机制的科学。
2.发育(development)生命现象的发展、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是有机体的各种细胞协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一系列基因网络性控制的结果。
3.图示形成(pattern formation)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组织、器官和构成有序空间结构的过程。
4.遗传程序(genetic program)任何生命现象都是遗传信息按一定的时间、空间和一定的次序表达的结果,即按照发育的遗传程序展开的结果。
5.细胞定型(commitment)细胞在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和功能变化之前,会发生隐蔽性变化,使细胞命运朝特定方向发展的过程。
6.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从单个的全能细胞受精卵开始产生各种分化类型细胞的发育过程。7.特化(specification)一个细胞或组织放在中性环境下培养能自主分化。
8.决定(determination)一个细胞或组织在胚胎的另一个部分,不受周围其他细胞或组织的影响,能自主地进行分化。
9.自主特化(autonomous specification)卵裂时,受精卵内特定的细胞质分离到特定的分裂球中,裂球中所含有的特定胞质决定它发育成哪一类细胞,细胞命运的决定与临近的细胞无关。这种定型方式称为自主特化。10.有条件特化(conditional specification)胚胎发育初始阶段,细胞可能具有不止一种分化潜能,和邻近细胞或组织的相互作用逐渐限制了它们的发育命运,使它们只能朝一定的方向分化。细胞命运的这种定型方式称为渐进特化(progressive specification)或有条件特化或依赖型特化(dependent specification)11.镶嵌型发育(mosiac development)以细胞自主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镶嵌型发育或自主性发育。12.调整型发育(regulative development)细胞有条件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
13.胞质定域(cytoplasmic localization)形态发生决定子在卵细胞质中呈一定形式的分布,受精时发生运动,被分隔到一定区域,并在卵裂时,分配到特定的卵裂球中,决定卵裂球的发育命运的现象。
14.胚胎诱导(embryonic induction)细胞发育命运主要取决于它在胚胎中所处的位置,而不是取决于它在卵裂时获得哪一块细胞质。胚胎一部分细胞可以对邻近另一部分细胞施加影响,并决定其分化方向的作用。
15.初级胚胎诱导(primary embryonic induction)脊索中胚层细胞诱导外胚层细胞分化成神经组织的胚胎诱导作用。16.转决定(transdetermination)已决定的细胞未按其命运分化成为一定的器官,而分化成为其他器官的现象。17.转化(metaplasia)由已分化的细胞转分化为其他细胞类型的现象。
18.受精(fertilization)两性生殖细胞融合并创造出具备源自双亲遗传潜能的新个体的过程。
19.卵母细胞成熟(maturation of oocyte)在适当的信号刺激下,卵母细胞从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双线期恢复减数分裂直至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成为等待受精的成熟卵的过程。20.精子获能(capacitation)射出的精子在若干生殖道获能因子作用下,精子膜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吸附于精子膜表面精清蛋白的去除、膜表面蛋白的重组等),进而产生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21.精卵识别(recognition of egg and sperm)哺乳动物中,精子与滤泡细胞、透明带(ZP)和卵质膜在3个独立的水平上准确地相互作用,互相黏附,进行膜融合,并诱发卵中的一系列信号传导,使卵激活及随后的发育。22.卵激活(activation)经精子刺激,成熟卵从休眠状态进入活动状态,显示出最早系列事件的总称。
23.卵裂(cleavage)受精卵经多次有丝分裂将大量卵质分配到无数个较小的、具核的细胞中的过程。
24.紧密化(compaction)在第三次卵裂之后(8细胞期),卵裂球外层细胞形成紧密连接,而使卵裂球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形成一个紧密的细胞球体。
25.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将内细胞团的细胞分离,使之在一定条件下生长,这些细胞会在培养过程中保持未分化的特征,并可持续不断的分裂。
26.中胚囊过渡(midblastula transition)从第11次减数分裂开始,核的转录活动不断增加,果蝇核分裂速度的减慢并伴以RNA转录增加的现象,被称作中胚囊过渡。27.母型调控:胞质控制细胞分裂的调控。28.合子型调控:核控制细胞分裂的调控。
29.原肠作用(gastrulation)胚胎细胞通过剧烈而有序的运动,使胚囊细胞重组,形成由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3个胚层构成的胚胎机构的过程。
30.外包(epiboly)以表层细胞整体为单位向外周扩散将胚胎深层细胞包绕起来,如两栖类、海胆、背囊动物的外胚层形成。
31.内陷(invagination)胚胎某一区域细胞同时向内凹入形成凹陷,如海胆的内胚层形成。
32.内卷(involution)胚胎表面细胞连续向内部卷入,并沿表层细胞内表面扩散,如两栖类的中胚层形成。33.内移(ingression)胚胎表层细胞单个独立向内部迁移,如海胆的中胚层和果蝇的神经细胞形成。
34.分层(delamination)单层细胞分裂形成两层或多层相互平行的细胞层,如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下胚层形成。35.集中延伸(convergent extension)细胞向背部中轴线迁移,通过穿插重排,使前-后轴逐渐伸长。36.瓶装细胞
37.胚盾(embryonic shield)上胚层和下胚层的深层细胞插入到将来发育成胚胎背部的区域。
38.原条(primitive streak)最先在鸟类胚胎发育中发现,从后端边缘向前伸展的条带,是由上胚层细胞向囊胚腔下陷造成的,功能上胚层细胞的迁移运动,形成中胚层组织和部分内胚层组织。
39.鸟类脊索的二次形成:前部脊索由通过亨氏结内移的细胞向前迁移而形成,后部脊索是由通过原条内移的中胚层细胞聚集而成。后部脊索向后延伸,形成胚胎包括28-50体节的“尾芽”。40.神经胚形成(neurulation)胚胎由原肠胚预定外胚层细胞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为神经胚形成。41.神经胚(neurula)正在进行神经管形成的胚胎称为神经胚。
42.初级神经胚形成(primary neurulation):由脊索中胚层诱导上面覆盖的外胚层细胞分裂、内陷并与表皮质脱离,形成中空的神经管;
43.次级神经胚形成(secondary neurulation):外胚层细胞下陷进入胚胎形成实心细胞索,接着在细胞索中心产生空洞形成中空的神经管。
44.神经板(neutral plate)中线处预定神经外胚层即外外胚层中线处细胞形状发生改变,细胞纵向变长加厚,形成神经板。
45.神经褶(neutral folds)神经板形成后不久,边缘加厚,并向上翘起形成神经褶。46.神经沟(neutral groove)在神经板中央出现的U型沟即为神经沟。47.脊索:与神经管诱导形成的以及前-后轴建立有关的临时器官。
48.体节(somite)当原条退化,神经褶开始向胚胎中央合拢时,轴旁中胚层被分隔成一团团细胞块,称作体节。49.膜内成骨(intramembranous ossification)由间充质直接转化成骨组织称为膜内成骨。
50.软骨内成骨(endochondral ossification)如果间充质细胞先分化成过渡型软骨,再由骨骼细胞取代软骨,这种骨的发生过程称为软骨内成骨。
51.血管形成(vasculogenesis):由中胚层形成血管的过程。
52.胚胎诱导(embryonic induction):在有机体的发育过程中,一个区域的组织与另一个区域的组织相互作用,引起后一种组织分化方向上的变化的过程。
53.诱导者(inductor)在胚胎诱导相互作用的两种组织中,产生影响并引起另一种细胞或组织分化方向变化的这一部分细胞或组织称为诱导者
54.反应组织接(responding tissue)在胚胎诱导相互作用的两种组织中,受影响并改变分化方向的细胞或组织称为反应组织。
55.初级胚胎诱导(primary embryonic induction):原肠形成时,脊索中胚层诱导其表面覆盖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的现象。
56.次级胚胎诱导:初级胚胎诱导的产物神经管又可作为诱导者,如视杯,诱导表面覆盖的外胚层形成晶状体,这被称为次级胚胎诱导。
57.三级胚胎诱导:晶状体和视杯又可作为诱导者诱导表面的外胚层形成角膜,此为三级胚胎诱导。
58.Nieuwkoop中心:囊胚最背部的植物极细胞能诱导组织者的产生,被称为Nieuwkoop中心,是爪蟾受精时细胞质的旋转在细胞质中产生的一个富含背前部形成决定子的区域。
59.感受性(competence)反应组织以一种特异方式对诱导刺激起反应的能力称为感受性 60.初级感受性(primary competence):尚未决定的外胚层具有的感受性; 61.次级感受性(secondary competence):已经决定了的组织对刺激的感受性
62.自动神经化:在没有诱导组织或不具诱导活性化学物质存在的情况下,外胚层外植块出现神经化的现象。63.自动中胚层化:在没有诱导组织或不具诱导活性化学物质存在的情况下,外胚层外植块分化出中胚层结构的现象。
64.异源诱导者(heterogeneous inductors):能诱导原肠胚外胚层形成一定的结构,并具有区域特异性诱导效应的组织。
65.容许的相互作用(permissive interaction):反应组织含有所有要表达的潜能,它只需要一个环境允许它表达这些特性;
66.指令的相互作用(instructive interaction):反应组织的发育潜能不限定,其发育方向和过程取决于接收的诱导刺激的类型。
67.图式形成(pattern formation)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组织、器官,构成有序空间结构的过程 68.形态发生素(morphogen)母体效应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又称为形态发生素。
69.初级成对控制基因:三个基因直接受到缺口基因的调控,即hairy、even--skipped(eve)和runt 基因
70.外胚层板(ectodermal placodes)在神经管和神经嵴细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神经元来源,即一些增厚的外胚层区,称为外胚层板。
由胚胎头部特定区域的外胚层增厚单独形成的。
71.生长锥:growth cone 轴突和树突生长的末端被称为生长锥。
72.变态(metamorphosis):许多动物胚胎发育经历幼虫期(larval stage),幼虫具有与成体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发育中其形态和构造经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73.原变态(prometamorphosis)幼体经历多次蜕皮(molt),但无明显的幼虫期而是直接发育; 74.半变态(hemimetamorphosis)幼虫经过一至数次蜕皮后直接化为成虫,不经过蛹期 75.全变态(holometamorphosis)在幼虫和成虫之间有一个明显突然转变的蛹期; 76.若虫(nymph):半变态昆虫的幼虫形式
77.稚虫(naiad)浮游和蜻蜓的若虫皆为水生,以腮为呼吸器官,故特称为稚虫。
78.亚成虫(subimago)大多数半变态昆虫末期幼虫的翅芽不具任何功能,唯独浮游类动物的该期幼虫的翅具有飞翔的功能,因而称这种末期幼虫为亚成虫。79.龄虫 instar 蜕皮之间的时期称为龄虫。80.蛹前龄虫:最后一期龄虫。
81.蛹化 pupation
蛹前龄虫经过一次变态蜕皮,变成蛹,这个过程称为蛹化。82.成虫盘 imaginal discs全变态昆虫(如鳞翅目、双翅目)幼虫表皮内褶形成的体内未分化细胞群。在从幼虫到成虫变态的过程中,分别发育为腿、触角、翅、口器等器官。
83.羽化 eclosion
经历最后一次蜕皮,成虫蜕皮产生一个成熟的昆虫,此过程称羽化。
84.初级性别决定 primary sex determination 涉及性腺的决定
85.次级性别决定 secondary sex determination
涉及性腺之外的身体表型。
86.生殖质(germ plasm)生殖质是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特殊细胞质,主要由蛋白质和RNA构成,嗜碱性着色; 87.原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PGCs)原肠胚时含有生殖质的细胞称为原生殖细胞。此以前的生殖细胞称为预定原生殖细胞。所以原生殖细胞是生殖细胞的祖先细胞.88.精子发生:由原始生殖细胞发育到精原细胞,再发育到精子成熟并排出体外的过程。89.卵子发生:由原始生殖细胞发育到卵原细胞,再发育到卵子成熟并排出体外的过程。
90.发育共生性(developmental symbiosis):宿主的发育与共生体密不可分,共生体不存在,宿主的发育会受到影响
91.滞育(diapause): 有些昆虫在发育的某个阶段可以暂时停止下来,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开始发育,这种现象称为滞育。
92.临界日长:滞育主要受光周期变化诱导,通常将群体中50%个体发生滞育时的白昼长度称为临界日长。93.表形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个体表型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能力。94.非遗传多型性(polyphenism):不可遗传的、由环境续表境诱发的非连续表型;
95.反应规范(reaction norm):由一定环境条件诱导基因组编码的一组潜在表型表达所产生的一系列连续表型。
思考题:
1.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任务
研究内容:多细胞生物体从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和死亡,即生物个体发育中生命现象发展的机制。同时,也研究生物种群系统发生的机制。主要任务:研究生物体发育的遗传程序及其调控机制。2.动物发育的主要特征和功能
主要特征:具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次序性,这种次序性由发育的遗传程序控制。功能:产生细胞的多样性并使各种细胞在本世代有机体中有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次序性;
保证世代的交替和生命的连续(繁殖)。3.动物发育的基本规律 新个体的生命开始于两性配子(gamete)——精子与卵子的融合,该融合过程称受精(fertilization)。通过受精激活发育的程序,受精卵开始胚胎发育(embryogenesis)。
从受精卵发育成为有机体,实际上是从一个全能细胞通过一系列的细胞分化产生有机体全部细胞表型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是形成一定的细胞表型。
大多数动物胚胎发育要经过受精、卵裂(cleavage)、原肠胚形成(gastrulation)、神经胚形成(neurulation)和器官形成(organogenesis)等几个主要的胚胎发育阶段,才能发育成为幼体。通过生长发育成为成体。有些动物(如两栖类)个体发育需经变态(metamorphosis)过程才能发育成为成体。4.后成论与先成论的基本理论及建立过程
后成论 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首先提出了胚胎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发育形成的,这个理论后来称为后成论。他是在观察鸡、星鲛和一些无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先成论 公元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以精源学说和卵源学说为代表 精源学说认为胚胎预先存在于精子中。卵源学说则认为卵子中本来就存在微小的胚胎雏形。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胚胎是成体的雏形,是配子中固有的结构,胚胎发育仅仅是原有结构的增大。5.目前常用的发育生物学模式生物有哪些,其共同特征是什么
常用模式生物:非洲爪蟾、斑马鱼、鸡、小鼠、果蝇、秀丽隐杆线虫、海胆、海鞘、文昌鱼、水螅、涡虫、拟南芥
共同特征:1)取材方便
2)胚胎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可进行遗传学研究
6.如何用试验证实海鞘肌组织为镶嵌型发育
将海鞘裂球分离培养,发现每个裂球都负责产生幼虫一定的组织,当特定裂球从胚胎分离出去后,其负责产生的结构便在幼虫中消失,分离下来的裂球虽然已经和胚胎其他裂球失去联系,但它们仍能形成在整体中负责产生的结构。因此,海鞘每个裂球都为自主发育,即镶嵌型发育。7.如何用双梯度模型解释海胆的调整型发育
在海胆胚胎中存在植物极化和动物极化两个彼此对立的梯度,植物极化梯度在植物极活性最大,动物极化梯度在动物极活性最大。海胆胚胎的正常发育依赖于动物极化和植物极化两个梯度之间的平衡,而不依赖于梯度绝对的大小。两个梯度之间可以建立起各种平衡的状态,只要两个梯度保持平衡,胚胎就能正常发育。
8.顶体反应的磷酸激酶途径
目前认为多磷酸肌醇的产物是诱发顶体反应的第二信使。多磷酸肌醇在磷脂酶C(PLC)的作用下,产生4,5-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PIP2被PLC水解,产生二酰甘油(DAG)和1,4,5-三磷酸肌醇(IP3),在IP3作用下,细胞内非线粒体贮存的Ca2+释放,使细胞内Ca2+的水平提高,从而激活一些顶体反应所需的关键酶;作为第二信使DAG,它活化PKC,后者使蛋白磷酸化,诱导顶体反应。9.卵激活的受体假说
精子与特异性受体(G-蛋白偶联的受体或酪氨酸激酶偶联的受体)结合,引发信号转导和相应的生物学效应。具体的过程为:精卵相互作用活化PLC,作用于PIP2,使其水解为IP3和DAG。其中IP3与Ca2+贮存位点结合,促使Ca2+从内质网中释放;DAG则激活PKC,加速Na+的流入和H+的流出,是卵内PH上升,从而诱导卵的激活。
10.卵裂方式的决定因素
1)卵质中卵黄的含量及其分布情况(阻抑作用)2)卵质中影响纺锤体方位角度和形成时间的因子。11.哺乳动物卵裂的特征
1)卵裂速度慢
2)卵裂球间排列方式很独特,呈旋转式对称:Ⅰ-经裂、Ⅱ-经裂、纬裂
3)早期卵裂不同步,不是所有的卵裂球都同时进行卵裂,因此哺乳动物胚胎的细胞数不是成倍增加,而通常是由奇数个细胞形成。
4)合子调控开始于早期卵裂(小鼠:2细胞期)5)紧密化现象
12.哺乳动物同卵双生的形成机制
同卵双生源于同一胚胎,胚胎中的细胞由于不明原因相互分离导致产生双胞胎。因此,同卵可以通过早胚卵裂球的分离,甚至是同一囊胚中内细胞团一分为二而产生。
33%同卵双生的胎儿各具独立的绒毛膜,表明这种分离发生在囊胚组织形成前(5天)。其余的同卵双生共用一个绒毛膜,说明分离发生在囊胚形成之后的内细胞团中,到第9天,人类胚胎已完成了另一个胚外结构——羊膜,腔内充满羊水,能防止胚胎因干燥和因剧烈运动而导致的胚胎损伤。如果双胎的分离介于5天和9天之间,那么导致双胎共一绒毛膜和各一羊膜,有2/3的同卵双生是处于这种情况。只有极少数的同卵双生是位于同一绒毛膜的和羊膜内的。这种情况存在连体胎儿风险。13.果蝇的卵裂过程
果蝇受精卵行表面卵裂,由于大量的卵黄位于卵的中央,因此卵裂被限制在卵的外围卵质中。表面卵裂被限制在卵的外围卵质中。表面卵裂的特征是,直到核已经分裂,细胞还不能形成。合子型的核于卵的中央部分进行多次的有丝分裂,形成多达256个细胞核。然后细胞核迁移至卵的四周,这时的胚胎称为合胞体层,意指所有细胞核都位于同一细胞质中。迁移到受精卵后极的核迅速由新形成的膜所包围,形成极细胞,将来发育为成体的生殖细胞。果蝇卵发育的最早事件之一是把未来的生殖细胞与胚胎的其余部分区分开。极细胞形成之后,卵 膜内陷于核之间,最终把每个核分隔成单一的细胞,这样就形成了细胞胚层,所有的细胞都沿着卵黄核心单层排列。
细胞核高频率复制→256个核→合胞体,核移至卵外周,定居皮层→合胞体胚盘期(6000个核)→细胞质膜沿核内陷,产生细胞→细胞胚盘期。还有一些核留在中心卵黄内,或为消黄细胞(Vitellophages)。在正常卵的后极,移入的核和极颗粒,含包括mtRNA在内的几种RNA)被细胞膜包裹并通过出芽的方式排出,它们为原始生殖细胞。在原肠形成时,极细胞迁移,穿过中肠上皮到达胚胎生殖腺 14.果蝇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周期调控的发育变化
15.原肠作用中细胞的迁移方式有哪些
外包,内陷,内卷,内移,分层,集中延伸 16.海胆小裂球的作用及海胆原肠作用的机制
海胆胚胎大约有64个初级间质细胞,全部来自第4次不对称卵裂所形成的4个小裂球。亲和力的降低使得小裂球脱离与之相连的透明层(胚盘外表)及其相邻的细胞,并在基质片层(腔内)的牵拉下进入囊胚腔。其中纤连蛋白,硫酸蛋白多糖,ECM18可能在细胞迁移中起重要作用。
海胆原肠作用过程:原植物极中央细胞内陷进入囊胚腔,表皮细胞转变成为初级间质细胞,然后内胚层表皮细胞内陷和扩展,其前端表皮细胞转化为次级间质细胞。两种间质细胞都将长出伪足,后者起定向和驱动细胞移动的作用。
海胆原肠作用的机制: 内胚层的早期内陷机制:纤丝收缩使细胞变位契形,成为细胞内陷的原动力。内胚层的晚期内陷机制:伪足的收缩和细胞间的变形重排(会聚伸展)。次级间质细胞在原肠顶端形成,并维持在原肠顶 端。这些次级间质细胞在内陷的最后阶段对于将原肠牵拉至囊胚腔壁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特定靶位可能位于将来形成的区域。当原肠最顶端接触到囊胚腔壁时,次级间质细胞分散进入囊胚腔。它们在囊胚腔中分裂,最终形成中胚层器官,肌肉细胞及一些其它细胞类型。17.非洲爪蟾原肠作用的主要事件
1)预定内胚层细胞内陷 2)胚孔背唇逐渐形成
3)赤道缘区细胞向胚孔背唇迁移
4)细胞自胚孔背唇内卷,转移到胚胎内部并沿外层细胞内表面运动。18.鸟类原条是怎样形成的
最初的下胚层细胞单个地分层,进入胚下腔形成细胞小岛。来自后缘的细胞形成细胞群,在胚盘下面迁移,与细胞小岛会合,由此形成的细胞层成为下胚层,下胚层上面的细胞层为上胚层。随着下胚层细胞向前迁移,上胚层细胞在后端聚集,形成原条。
19.初级神经胚形成的基本过程
由脊索中胚层诱导上面覆盖的外胚层细胞分裂,内陷并与表皮质脱离形成中空的神经管。初级神经胚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彼此独立但在时空上又相互重叠的5个时期:(1)、神经板(neural plate)形成(2)、神经底板(neural floor plate)形成(3)、神经板的整形(shaping)
(4)、神经板弯曲成神经沟(neural groove)(5)、神经沟闭合形成神经管(neural tube)
20.脑区的分化
早起胚胎后部神经管形成之前,神经管的端部发生剧烈变化,彭大成前脑、中脑、和菱脑3个原是细胞。当神经管后端合拢时,视泡从前脑两侧面凸出来。
前脑在发育成为前端的端脑和后面的间脑,端脑最终形成大脑的两半球,间脑形成丘脑和下丘脑区域以及视觉感受区。
中脑不在分成更小的区域,中脑最终形成大脑导水管
菱脑在发育成前面的后脑和后面的髓脑,后脑称为小脑,小脑负责身体运动、姿势和平衡;髓脑最终形成延髓,其神经元调节呼吸以及胃肠道和心血管的运动。21.神经嵴细胞的发育命运
I:头部神经嵴细胞: 向胚胎背侧面迁移→间质细胞→软骨、骨、脑神经 胶质细胞 面部结缔组织 经 胶质细胞 面部结缔组织经、胶质细胞、面部结缔组织; 经、胶质细胞、面部结缔组织;
‹ 迁移到咽囊(pharyngeal pouch)→胸腺细胞、成牙细胞、内耳、颌软骨。II :躯干部神经嵴细胞:
‹ 多数:向胚胎腹侧面通过每一个体节前半部分迁移。其中有些细胞停留在体节中发育成背根神经节;有些细胞向腹侧面迁移形成交感神经节、肾上腺髓质、环绕主动脉的神经簇;
少数:向胚胎背侧面迁移到外胚层→迁移到腹中线→色素细胞。III :迷走区和骶区神经嵴细胞:‹ 向胚胎腹部迁移→肠副交感神经节 IV :心神经嵴细胞:
位于头部和躯干部神经嵴细胞之间
发育成大动脉的肌肉结缔组织壁和分隔肺循环与主动脉之间的隔膜。
22.中胚层的分区及其发育命运
脊索中胚层:背中央,脊索;
体节(轴旁)中胚层:将来形成体节和神经管两侧的中胚层细胞并产生背部结缔组织 居间(间介)中胚层:将来形成泌尿系统、生殖管道;
侧(板)中胚层:循环系统、体腔内壁 :循环系统、体腔内壁、除肌肉之外、除肌肉之外四肢所有中胚层成分、胚外膜;
头部中胚层:形成面部结缔组织和肌肉。23.脊索的形成、发育命运及其功能
脊索是与神经管诱导形成以及前后轴建立有关的临时器官,是一条由多泡状角质细胞所组成的坚韧、半透明、有弹性的圆柱形不分节结构,其表面覆盖着数层薄薄的结缔组织。脊索是胚胎时期的原肠壁背面加厚外突形成,是内胚层结构。之后显著伸长和集中,将陷入胚内的外胚层作为衬底,成为身体中心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诱导物质,预定的脊索原基内陷后也明显地伸长。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圆口类的脊索在胚胎期及幼体期具有中轴支持器官的作用,但其后被周围的结缔组织形成的软骨或硬骨的脊柱所代替,只在脊柱内残存一些脊索的痕迹。脊索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或变形。24.体节的功能及其发育命运
体节:当原条退化,神经褶开始向胚胎中央合拢时,轴旁中胚层被分隔成一团团细胞块,即为体节。体节的功能和发育命运:体节是胚胎的临时结构,在脊椎动物胚胎分节模式的形成中极为重要,如体节能决定神经嵴细胞和脊神经轴突的迁移途径,体节细胞能形成脊椎、肋骨、背部皮肤真皮、背部骨骼肌以及体壁与四肢骨骼肌。25.咽囊的发育命运
水生脊椎动物咽囊最终形成腮;哺乳动物胚胎头部神经嵴细胞可迁移到咽囊中,形成软 哺乳动物胚胎头部 神经嵴细胞可迁移到咽囊中,形成软骨或间充质部分。
4对咽囊的分化:I:中耳听囊及其相连的咽鼓管; II :扁桃体壁;III :胸腺、一对甲状旁腺(上);IV :另一对甲状旁腺(下)。
此外,咽底部第二对咽囊之间出现一个小的由内胚层和间充质构成的中央盲囊,迁移到颈部形成甲状腺。
26.初级胚胎诱导分为哪几个阶段)中胚层的形成和分区:卵裂期)神经诱导:脊索中胚层诱导背部外胚层转变为神经系统。)中央神经系统的区域化:神经管分化为中央神经系统的不同区域,可能是由于中胚层的作用。27.感受性具有哪些特征
感受性的时间模式:神经感受性的丧失是在神经胚开始以前,即在晚原肠胚期胚孔关闭时消失;
感受性的区域模式:早期原肠胚的预定外胚层在初级感受性上不表现区域特异性,但随着发育进展,不同区域的外胚层(预定表皮)表现出不同感受性;
感受性的种间差异:由于两栖类不同种外胚的感受性存在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诱导结果 遗传因子:感受性受遗传的控制。
28.简述与果蝇胚轴形成有关的母体效应基因
有4组:
前端系统:决定头胸部分节
后端系统:决定腹部分节
末端系统:决定胚胎原头区和尾节
背腹系统:决定胚胎的背腹轴
29.分别论述前端组织中心、后端组织中心和末端系统在果蝇前-后轴形成中的作用方式
前端组织中心:BICOID(BCD)蛋白浓度梯度bcd mRNA在滋养细胞中转录并转运至卵细胞中,定位于卵子预定胚胎的前端(其3’末端非翻译区中具有与其定位有关的序列)。受精后bcd mRNA迅速翻译,BCD蛋白在前端积累并向后端弥散,形成从前向后稳定的浓度梯度。BCD蛋白是一种转录调节因子,缝隙基因hunchback(hb)是其靶基因之一。hb是控制胚胎胸部及头部部分结构发育的重要基因,只有BCD蛋白浓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才能启动hb基因的转录(在合胞体胚盘阶段开始翻译)。
后端组织中心:NANOS蛋白和CAUDAL蛋白浓度梯度。后端系统的mRNA产物不能直接调节合子基因的表达,而是通过抑制一种转录因子的翻译来进行调节。
nanos mRNA定位于后端,NANOS蛋白从卵的后部扩散,形成与BICOID蛋白梯度方向相反的浓度梯度。在HB蛋白开始合成时,分布在胚胎后部的hb mRNA的翻译被NANOS的浓度梯度所抑制(翻译水平上抑制),而在前部BCD蛋白浓度梯度,可以激活hb基因的表达。结果HB蛋白的分布区域主要只位于胚胎前半部分。Caudal(cdl)mRNA最初也是均匀分布于整个卵质内,BCD能抑制cdl mRNA的翻译。在BCD活性从前到后降低的浓度梯度作用下,形成CDL蛋白从后到前降低的浓度梯度。cdl 基因突变导致腹部体节发育不正常。
未端系统:TORSO信号途径T0R蛋白为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RTK在整个合胞体胚胎的表面表达。被配体结合后,经一系列信号传递,最终激活合子的靶基因的表达:如缝隙基因huckebein(hkb)和tailless(tll)在末端区的表达。
30.论述果蝇卵子发生中前-后轴和背-腹轴的特化机制
1)前后轴特化机制:形态发生素调节首先表达合子基因—缺口基因。不同浓度的缺口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引起成对控制基因的表达。成对控制基因蛋白质产物激活体节极性基因的转录,缺口基因,成对控制基因的编码蛋白和体节极性基因的表达。决定每个体节的发育命运。
2)背腹轴特化机制:通过一种局部分布的信号分子,即定位于卵子腹侧卵黄膜上的配体激活分布于腹侧卵子质膜上的受体,进而调节合子基因的表达。
果蝇背一腹轴的形成:
dorsal(dl)mRNA和DL蛋白在卵子中均匀分布。当胚胎到第9次细胞核分裂之后,细胞核迁移到合胞体胚盘的外周皮质层,在胚胎腹侧DL蛋白开始往核内聚集,但在背侧DL蛋白仍位于胞质中,从而使DL蛋白在细胞核内的分布沿背一腹轴形成一种浓度梯度。31.简述果蝇分节基因的种类及功能
根据分节基因的突变表型及作用方式可分为三类:缺口基因、成对控制基因和体节极性基因,这3 类基因的调控是逐级进行的。
1.缺口基因(gap gene)表达区域为一些较宽的区域,每个区域的宽度约相当于3 个体节,表达区之间可有部分重叠; 当缺口基因突变时胚胎缺失相应的区域;
2.成对控制基因(pair pair--rule gene)把缺口基因确定的区域进一步分成体节
3.体节极性基因
在每一体节的特定区域细胞中表达。engrailed(en)、hedgehog(hh)和wingless(wg)基因是最重要的体节极性基因。
4.同源异形选择者基因(homeotic selector gene)在体节界限确定之后每个体节的结构被进一步特化
32.神经管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基本过程
神经管的柱状上皮变为假复层上皮,称增殖上皮。随着发育的进行,细胞增殖速度逐渐减慢,细胞周期变长,完成最后一次有丝分裂后,细胞停止DNA合成,停留于细胞周期的G1期,有丝分裂后的细胞开始分化并向基板移动,神经细胞向神经管边缘迁移,形成外套层;外套曾与基板之间形成边缘层,汗神经元突起。管膜细胞能产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前体,在外套膜中二者无邢台差异。开始迁移后,成神经细胞无分裂能力,成神经胶质细胞可继续分裂。33.神经细胞的结构及其分类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元除具有真核细胞结构的一般特性外,还独具有的特点:树突用于接受电冲动,数目多,较短且具分支;轴突较长。分类:
1、突起数目: 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如视网膜双极细胞)
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大多数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pseudounipolar neuron,如感觉神经元)
2、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功能:
传入(afferent)或感觉(sensory)神经元 传出(efferent)或运动(motor)神经元 联合或中间神经元或中间神经元
3、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s):
乙酰胆碱能(cholinergic)神经元 肾上腺素能(adrenergic)神经元 Others…
34.头部和躯干部神经嵴的迁移途径
1)躯干部神经嵴细胞的迁移途径:腹侧途径(ventral pathway): 通过体节的前部向腹侧伸展;感觉神经元、交感神经元、肾上腺髓质细胞、施旺细胞;迁移至背主动脉的细胞形成交感神经节。背侧途径(dorsolateral pathway): 自胚胎外胚层下面穿过,从中央背区移动到皮肤的最腹部;
2)头部神经嵴细胞的迁移途径。r2 :迁移到第1 咽囊,形成三叉神经节; r4 :迁移到第2 咽囊,形成膝状神经节和听前庭神经节;r6 :迁移到第3 和第4 咽囊,形成胸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迷走神经节、舌咽神经节; r3 和r5 :或进入程序性死亡,或加入到其两侧的神经嵴细胞流。
前脑和中脑:参与形成鼻突、腭、第1 咽弓的间质(鱼类——腮器;人——颌骨、中耳的砧骨和锤骨、大部分面部肌群
后脑区前部:第 后脑区前部:第2 咽弓的间质 咽弓的间质——人的镫骨、面部软 人的镫骨、面部软骨
颈部:参与产生第3、第4 和第6 咽弓的间质——颈部的骨骼和肌肉。
35.神经突起的发育过程
神经突起指轴突、树突;在发育早期,两者无明显区别;
1、轴突、树突的产生(由细胞本身固有的因子决定)
2、神经突起的伸长(新膜被附加到突起的顶端,而细胞质和细胞骨架成分被附加到突起的基部)
3、轴突的生长锥
4、先行神经纤维(引略向导)36.轴突生长的引导因素
向触性(stereotropism):轴突倾向于沿着一定的表面生长,机械因子 基质黏连性:轴突与某些物质的黏连比另外一些强,并更易沿着可黏连物质生长。电向性(galvanotropism):轴突的生长方向可能受电场的影响 化学向性(chemotropism):轴突的生长是根据化学的线索运行的
生长路线的标记:大多数轴突最初的生长是高度定向和高度特异的,即使当它们离靶区相对很远时也是如此。
37.与昆虫变态有关的激素及其作用
昆虫的变态是由脑神经分泌的肽激素控制的,并由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调节。
蜕皮激素(ecdysone, molting hormone): 前胸腺(prothoracic gland, ecdysial gland)分泌; 幼虫新壳的泌成和硬化、蛹化、蛹壳形成以及与蜕皮相关的生长和分化等。
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咽侧体(corpus allatum)分泌; 抑制蜕皮激素负责的各种功能,协调控制蜕皮的特征发育; 咽侧体的分泌细胞在幼虫蜕皮时是有活性的,但在变态蜕皮期间是无活性的。
促前胸腺激素:刺激由前胸腺产生蜕皮激素。
38.两栖类变态中主要的生物化学变化)视色素:在变态顶峰期,由蝌蚪的视网膜上的 视紫质变为 视紫红质)血红蛋白:这一现象是红细胞的声称器官由肾改为脾和骨髓而出现的。在牛蛙的变态时,由蝌蚪的血红蛋白完全转变为成体的血红蛋白的时间,刚好在蝌蚪的尾被完全吸收之前。幼体血红蛋白:结合氧快,释放氧慢,结合氧不依赖ph;成体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随ph的升高而增加。3)皮肤中的生化变化:蝌蚪皮肤的角蛋白变成成体皮肤的角蛋白。
在整个变态期,有大量透明质酸酶合成,变态结束时由氨基多糖所代替,胶原的合成和沉积方式也发生改变。4)变态中最明显的变化可能是产生尿素所需的酶的诱导由氨转变为尿代谢。39.甲状腺素在两栖类变态中的调控作用)尾的退化和吸收与甲状腺激素的增加有关,受催乳激素的抑制。)皮肤的变态变化:表皮对甲状腺激素的反应只限于器官本身,而不依赖周围的组织。头部和身体的表皮分化和分裂的速率不受T3的影响 T3引起尾部皮肤细胞角质化作用和死亡的迅速增加。)与肝的变态变化有关)变态期间神经系统的变化:眼移动到新位置和伸出突起到同侧脑的新神经元的分化均依赖于甲状腺素的变化。
40.小鼠乳腺发育各阶段不同激素的作用
1)胚胎期:睾丸酮—---通过指令间质细胞破坏表皮带引起特定细胞的死亡。2)青春期:雌激素和生长激素----控制广泛的细胞分裂。
3)妊娠期:雌激素和孕激素----心得乳腺管形成而管远端的细胞开始发育分泌组织的特征。
41.哺乳动物的性腺是怎样发育的
哺乳动物的性腺发育包括未分化期和性分化期两个阶段。
1、生殖腺的发生和分化:生殖腺由生殖嵴的表面上皮、上皮下间充质和迁入的原是生殖细胞共同发育形成。
未分化性腺的发生:生殖腺嵴由体腔上皮和下方的间充质聚集而成,原始生殖细胞做变形运动,经背侧系膜生殖腺嵴移动(图)
2、生殖管道的发生和分化:在开始出现性腺分化之前,两条乌尔氏管外侧形成两条与之平行的缪勒氏管,在雄性,缪勒氏管前部残留的中肾小管与睾丸网小童,形成睾丸输出小管,乌尔氏管形成附睾和输精管;缪勒氏管退化;在此行中,缪勒氏管依次形成输卵管、子宫、子宫颈、阴道前部;乌尔氏管退化。
42.试述哺乳动物性别表型的激素调节、雄性表形的形成涉及睾丸激素的分泌,这些激素促进乌尔夫氏管的发育,但引起缪勒氏管的萎缩。1)抗缪勒氏管激素:支持细胞分泌,引起MMüüllerian llerian 管退化。
2)类固醇睾丸酮:引起乌尔夫氏管分化为附睾,输精管和储精囊,睾丸酮在泄殖窦和突起中被转化为5 α-二氢睾酮,引起尿殖突起和泄殖窦发育为阴囊、阴茎。
3)雌激素:雌性:雌激素由卵巢合成,诱导MMüüllerian llerian 管分化为雌性器官。
雄性:雌激素由肾上腺合成,使Wolffian管细胞吸收睾丸中的水分,有助于增加精子的寿命和数量。
43.举例说明环境对性别的调控作用
1)大多数蛇和蜥蜴的性别是在受精时由染色体决定的,但是大多数龟类和所有的鳄鱼种的性别是由受精后环境决定的。在这些爬行动物中,在发育一定时期卵的温度是性别决定的决定子,温度微小的变化能引起性别比率发生重大的变化。卵的温度:22℃~27 ℃——一种性别
27℃~30 ℃——雄性和雌性
≥ 30℃——另一种性别。
2)在螠的性别取决于幼虫固着的地点。成体的雌性具有一个管状鼻。若幼虫降落到管状鼻上,将进入雌螠的口中,并迁移到子宫中分化为与之共生的雄螠; 若幼虫固着于石头表面将变为雌螠。
3)拖鞋样蜗牛。许多的个体彼此向上堆积,形成一个丘墩。个体在丘墩中位置影响其性别决定。年幼的个体总是雄性;大量雄性个体的环境会使个别个体变为雌性; 一旦个体变为雌性,它再也不会转变为雄性。44.哺乳动物精子发生的主要过程
45.果蝇卵子发生的主要过程
果蝇以滋养型方式进行卵子发生。
果蝇的卵子起源于卵巢内的生殖系干细胞,每个生殖系干细胞细胞分裂一次产生一个干细胞和一个子代成胞囊细胞。一个成胞囊细胞经过4次不完全的有丝分裂形成一个16细胞的胞囊,这些细胞之间通过细胞质桥相互连接构成合胞体,其中只有1 个位于胞囊后端的细胞形成卵母细胞,其余15个细胞则形成滋养细胞。滋养细胞可合成和提供卵子发育所需的RNA和蛋白质。这些母源性产物在卵子发生中转运到卵母细胞中。胞囊外包围着体细胞起源的滤泡细胞,由滤泡细胞产生卵黄膜和壳膜。胞囊连同包围着它的滤泡细胞称为卵室,卵室与卵室相连呈现出芽状的卵巢管。46.人类月经周期的激素调控
月经周期第一阶段,垂体开始释放大量的FSH(促卵泡激素)。正在发育中的卵泡受FSH刺激进一步生长和进行增值,同时FSH也引起滤泡颗粒细胞表面LH(促黄体生成激素)受体形成。在滤泡开始生长后不久垂体就是放LH,在LH的刺激下卵母细胞开始恢复减数分裂,核膜破裂,染色体凝集,直到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一个卵子和一个极体,两者都包在透明带中。黄体化激素所带来的效应是增加卵泡的压力和降解卵泡壁,在卵将要排出的位置消化形成洞以便排卵。排卵后开始黄体期,卵泡破裂的残余细胞在LH的持续影响下形成黄体。由于FSH促使这些残余细胞形成很多LH受体故能持续对LH做出反应黄体除了释放激素之外,主要释放孕酮,后者能促进子宫壁增厚及其血管的生长,为胚泡的着床做准备。如果卵子没有受精黄体将退化,孕酮释放也停止,子宫内膜脱落,随着血清中孕酮水平下降垂体重新开始合成FSH,月经周期又重新开始。
第四篇:财经法规期末名词解释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名词解释
1、会计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经过一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有关会计工作的法律。
2、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制定并发布或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拟订并经国务院批准发布,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3、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会计部门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
4、会计部门规章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定的程序,由财政部制定,并由财政部部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的制度办法
5、会计工作管理体制是划分会计管理工作职责权限关系的制度。
6、单位负责人:是指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
7、单位法定代表人(也称法人代表):是指依法代表法人单位行使职权的负责人,如公司制企业的董事长(执行董事或经理)、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国家机关的最高行政长官等。
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代表单位行使职权的主要负责人:是指依法代表非法人单位行使职权的负责人,如代表合伙企业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等。
9、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指单位根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单位类型和内部管理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制定的,用于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工作和会计行为的具体制度和管理办法。
10、会计资料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的资料。
11、伪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是指以虚假的经济业务事项为前提编造不真实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其他会计资料。——无中生有。
12、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是指用涂改、挖补等手段来改变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真实内容,歪曲事实真相的行为。——篡改事实
13、法律责任: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承担的法律后果,也就是对违法者的制裁。
14、一事不再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15、支付结算,是指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信用卡和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进行货币给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
16、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17、商业汇票,是指由付款人或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一种票据。
18、基本当事人:票据的基本当事人是指将票据作成和交付时就业已存在的当事人。非基本当事人:票据的非基本当事人是指在票据作成并交付后,通过一定的票据行为加入票据关系而享有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的当事人。
19、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就其货物销售或提供劳务的增值额和货物进口金额为计税依据而课征的一种流转税。
20、个人所得税就是对个人(即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第五篇:语言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补码:
计算机处理带符号数的编码,正数的补码就是其本身,负数的补码是原二进制码取反后加一。
BCD码:
用4位二进制表示1位十进制数的编码;分组合BCD码和非组合BCD码两种形式。
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
逻辑地址由两个16位的地址分量构成,其中一个为段基址的高16位,另一个为偏移量。
段寄存器:
用于保存代码段、数据段、堆栈段和附加段的段基值(即段基址的高16位)的专用寄存器,分别是CS、DS、SS和ES。
IP寄存器:
即指令指针寄存器,用于保存下一条指令在代码段中的偏移量。
偏移量:
逻辑地址的一部分,又称为有效地址,为某存储单元距离段基址的字节数。
寻址方式:
指令获取操作数或操作数地址的方式;寻址方式包括“寄存器寻址”、“立即数寻址”、“存储器寻址”、“I/O接口寻址”等。
基址寻址和变址寻址:
立即数:以数值形式直接给出的操作数称为立即数,立即数不能作为目的操作数。
位移量:直接以数字形式出现的偏移量的分量之一。
伪指令:用于指示编译(汇编)程序如何进行编译的指令。
位操作指令:
能精准到位对其进行读写的计算机指令,包括逻辑运算和移位及循环移位指令。
PF标志位:
用于标志执行算术或逻辑运算后,运算结果的低8位中包含“1”数据位的奇偶结果。如果运算结果包含偶数个“1”,PF置1,否则被清0。
中断过程:中断请求、中断响应、中断处理、中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