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课后思考)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课后思考)



第一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课后思考)

那么,这“好好活”,究竟是怎么活?结合课文的这句话,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出示: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花的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课件)(学生说到什么理解就把不同感受送到“我俩好好活”的句子中朗读请……)

在此,对于菊花的理解,来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从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可以看出“我”已经驱走了心头的阴霾,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这正体现了母爱的伟大;写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正象征了母亲对子女的那种纯洁高尚、深沉无私、感人至深的母爱。

5、儿子领悟了母亲教给的“好好儿活”,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敢勇地前进,让有缺憾的生命不再缺憾。面对自己的成功,我一次又一次地怀念起母亲。作者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先后提到了他的伟大的母亲,是母亲的“好好儿活”,让他好好地活了下来,并用笔代替双腿走出了一条非常人能走的路。(板书总结)

6、那他对“好好活”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课件)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课后作业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廉村镇第二中学 杨献明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字新词,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伟大而无私的母爱。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抓住四件事情中蕴含的浓浓母爱之情。

品味人物语言,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感受母亲浓烈而深沉的爱子之情。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作者的行为,在心底形成情感的呼应。通过拓展阅读,了解史铁生其人其事,从文字中了解母亲无私而深沉的爱。

通过反复品味“好好儿活”这简单的四个字,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伟大的母亲形象,树立对母爱的尊重和敬仰。

二、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隐忍而深沉的母爱,教学中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披文入情,受到母爱的熏染。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爱-母亲;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21岁)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2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代表作《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深圳中学生杨林在他的文章的鼓励下,走出了车祸带来的阴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本文写于1993年。

三、朗读课文

四、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思考:围绕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写了几件事。“我”发脾气,母亲抚慰我。母亲为“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母亲临终嘱托。

2、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5)看菊花 第二部分(6)明母意

3、一句话概述内容

用”本文写了……”说话。

写了母亲在“我”因瘫痪变得暴怒无常后默默地忍受并且以关爱照顾我的故事,五、布置作业

把“读一读写一写”抄写5遍。

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

二、朗读第一自然段

1、哪些地方表现了我的“暴躁无常”?为什么我会“暴躁无常”? 抓住砸”、“摔”等动词。痛苦和绝望

2、母亲在我“暴躁无常”时,态度怎样?表现了什么? “悄悄”、“躲” 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 “听” 担心儿子想不开

3、“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因为她一心扑在瘫痪的儿子身上,无心再侍弄花。

这里交代“母亲侍弄的花都死了”是插叙,文中有几处插叙?分别表现什么? 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第三处:“别人告诉我……”。

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三、朗读第二自然段

1、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母亲害怕落叶的景象更引起“我”的伤感。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2、“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

四、朗读第五自然段

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艰难的现实处境:自身体弱多病;儿子没有走出痛苦的精神阴影;自身病情不能也不愿让儿子知道。

五、朗读第六自然段

1、文中最后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这段描写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文章前面写母亲要带我去看花,我最初是不愿意的,后来准备去了,可是母亲却不在了。一方面是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前后呼应。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我因为自己的双腿残废,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母亲却一直的鼓励我,帮助我,母亲希望带我去看花,事实上是想让我重新的振作起来,给我的生活增添点希望。母亲希望我能像这花一样,勃勃生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各色的花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它自己的价值所在。母亲也希望我也一样,一样的坚强,我也可以有自己生存的价值。但是我却不知道母亲已经病的那么的严重了。现在终于知道了,所以又来看看这花,这一段的描写也是作者终于懂了母亲对我说的话的意义,寄托对母亲的深沉怀念之情,表达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现在来看这花,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也要告诉母亲,我没有让您失望,我终于对生活有了信心。所以这一段的描写道出了我对母亲话的深刻理解,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无法弥补的愧疚之情。

2、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活”个有什么意义?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用?

第一段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好好活下去。这是母亲的心愿,也是母亲的恳求。最后一段“我”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好好地、坚强地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这样写有首尾呼应的作用。

六、标题分析

1、文章哪些地方扣住了秋天?重点写了什么? 写到“北归的雁阵”,“北海的菊花”。重点写后者。

2、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3、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以“秋天的怀念”为题意蕴丰富,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沉的怀念,而且展示了作者对苦难历程的生命感悟。

(练习一朗读课文,把握全文感情基调。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七、主题探讨

1、文章几处写“花”? 文中一共三次写到“花”。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这“听说”表明还不那么确定,语气比较委婉。母亲意识到此时很难说服自己的儿子。“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用的是祈使语气,口气是那么执着,期待是如此殷切。儿子的应允竟让母亲“喜出望外”。“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这是“我”和“妹妹”对母亲嘱托的铭记,这是“爱”的传承与延续。

2、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3、文章主旨。

用”本文写了……,表现了……,表达了……”说话。

写了母亲在“我”因瘫痪变得暴怒无常后默默地忍受并且以关爱照顾我的故事,表现了母爱的崇高、伟大,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主旨)

八、课外拓展 关于母爱的名言

九、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课外阅读《我与地坛》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说的时候要着重抓住“我”和“母亲”的情绪做对比:“我”因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砸东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母亲”不但不责怪“我”,反而等“我”情绪恢复平静后抚慰“我”,还说要带”我“去北海看菊花。经过对比,学生懂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也更体现出 “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作者透过一些细小的情节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从而也使我想起作者史铁生苦难的一生,“没有经过苦难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吗?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生是幸运还是不幸?.......我想感受那些经历过大苦大难的人所体味到的人生况味和所获得的人生价值”这是宋秋雁在《走过苦难-----记我无比敬仰的作家史铁生》一文中的节选。使我想起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贯穿情感性教育和挫折性教育是有必要的。

通过对《秋天的怀念》的阅读,让学生受到了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接受了一次“爱”的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自读能力。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

返岗实践个人总结

2017年5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c)”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看视频,做作业,写日志,相互交流心得体会,顺利完成了网上的学习任务。通过学习,我的信息技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返岗实践中,我将学到的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德育效果更显著。我校班班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并且接通了互联网。通过学习《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使用》、《资源检索与获取》等课程,我进一步熟悉了电子白板的使用方法,掌握了更多的获取资源的途径。

2、语文教学效率更高。在培训时,我积极参加了工作坊的讨论活动,学习了其他学员的好的经验。返岗实践中,我将培训学到的方法应用于语文教学中,效果很好。如在学习了《端午的鸭蛋》之后,习作让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并表达浓浓的喜爱之情。由于大多学生生活在城市,只是见过或吃过成熟的果实和现成的食品,但对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和食品的加工制作过程一无所知,于是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家乡特产的有关资料,深入了解这种特产的生长及制作过程。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网上阅读与课堂上作文内容有关联的优秀范文,或学习一些写作的要求、方法等。利用网络,孩子们的习作变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广阔的认知天地,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优秀的网站或网页,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总之,返岗实践中,我做到了学以致用,进一步巩固了学习成果,也促进了自己的工作,收获很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仍感到自己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还很欠缺,与教育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许多较大的城市,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通两平台”的建立,让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现代化。只有抓紧时间,认真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国培计划”返岗研修总结

2017年5月,参加四川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经历了理论培训,走过了影子研修,我们又迈进了反思总结、返岗实践的门槛。在这一阶段,不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在提升中,我不断收获。现将自己几个月来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如下:

一、思想上的改变。

在培训以前总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思想上没有太多的思虑,也在教学上没有更多更好的突破。整天只是忙于常规的备课、上课和其他事物。在培训学习中,我在教授、专家的引领下,对当下全国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中的先进教育方法和理念深深的触动了。现在在自己的岗位上,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使中学语文改变滞后的现状,怎样使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使孩子也能够学好语文,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中的转变

在教学中,我积极地将自己在国培期间所学的理论整理清楚,制定相应的计划,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大胆的尝试,将所学到的各种新的理念及教学方法,及时的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我首先将在研修阶段的学习、提高和收获,在教研组内进行了交流总结,让大家得到共同提高。在交流中,汇报了学习收获:上好课的要领是“抓住一个点,拎出一条线,铺开一个面,勾出一个魂”;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机动灵活的教学措施。”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开路。特别是对于“交际”的课堂的思考和解读,很深刻: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太强势,教师要退下去,学生亮出来。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开一扇窗,而不是画上一个句号。教师的最高境界是唤醒人。在交流中,老师们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追寻着自己止于至善的理想。

三、经历培训,才知路漫漫

原本以为经过国培,自己满载而归,历经实践,才发现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生成。要想一辈子做老师,只有一辈子学做老师,现在谈收获,为时尚早。播下一粒种子,也只有发了芽、开了花、结了果、进了仓才算真正的播种成功。

无论是聆听、观摩上课、互动评课,还是实践锻炼,每一次的学习都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使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对于有效英语课堂的教学艺术、教研活动的形式等诸多方面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将学习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做到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及时反思,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相信只要通过自己不懈努力,一定会有更新的收获和感悟。

返岗实践阶段,是“国培”的重中之重,是每一位学员学习结合实践的重要阶段。我一定要将其用于指导本人今后的教学实践工作,并对同仁产生一定的影响,方能不负学校重托以体现参加“国培”的目的与意义。

第四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教案

《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母亲形象,学习文章抓住动作、神态、语言等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领悟文章蕴含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教学重难点:(1)完成对文章内容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把握。

(2)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去分析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虽然身体的一部分被无情地剥夺,却努力地去拥有一个完整的灵魂。这样的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碗心灵鸡汤,他们遍布古今中外的历史篇章中,请同学们举出一两个这样的人物来,并谈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学生1: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成才,完成大学至博士的学业,最终成为著名的翻译家和作家。

学生2:霍金,年轻的时候身患重病,只有三根手指能动,却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物理学家。

学生3:贝多芬,晚年两耳失聪,却凭借着自身的毅力和对音乐的热爱,创作出了恢弘的音乐篇章《命运交响曲》。

学生4:司马迁,遭受宫刑,仍然坚持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的攥写。

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怀念》,去看一看他的故事,去听一听他的感受。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秋天的怀念》是高位截瘫作家史铁生,为纪念多年关心体贴自己的却突然去世的母亲而写的一篇催人泪下的课文。

三、听读全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默读全文。(朗读mp3)2.梳理生字词

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高洁()憔悴()央求()絮叨()诀别()淡雅()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

3.文章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过渡问题: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记叙文。)

文章以看花为线索,通过描写重病缠身的母亲对瘫痪的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用心良苦的鼓励以及临终前的挂念,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

4.课文平静的叙事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谈谈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情节。(过渡问题:听完朗读,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大部分同学的感受是感动。)环节设计目的:让学生从具体的情节里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语言,同时老师要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论。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从“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中体会到作者深深的遗憾、自责,老师可以从“子欲养,而亲不在”的角度去进行阐释,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5.朗读全文,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秋天的怀念》的理解。

《秋天的怀念》不仅是怀念母亲,还怀念和母亲相处的日子,也是怀念母亲带给他的“好好儿活”这一信念,就是这个信念让他走出了人生的秋天。

四、课堂总结

史铁生以深情的笔触,深沉的感情基调给同学们呈现了一篇这样感人至深的文章。在他的文章里,我们体会到了无处不在的温情和深深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无比怀念之情。其实这样感人的母爱不仅存在作者的人生经历当中,也时刻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当你走出了课堂,爱依然在路上等着你。

第2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去体会了史铁生和他母亲那感人至深的亲情,这节课我们就直击现场,近距离地去接触一下作者和他的母亲。

二、分析母亲形象

1.从文章中找出对母亲的相关描写,这些描写分别从哪些方面对母亲进行了描写,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分析重点句子:(1)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这句话中的“悄悄地躲”、“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等词语对母亲的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已经是无微不至,十分细心。同时“眼边儿红红的”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自暴自弃的样子十分难过,却不忍心在我面前流泪,怕我的担心,增添我的烦恼。母亲邀我看花则体现了母亲的用心良苦,希望我能从这大自然的美丽生命里获得启示,走出人生的阴影,好好地活下去,重现生命的生机。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句话一个“扑”、“抓”、“忍住哭声”分别从动作和神态两方面写出了母亲对我这种自残的行为十分悲痛,十分担忧。另外“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句又让人意味深长,它似乎在鼓励我好好活下去,又似乎在激励母亲自己好好活下去,鼓励我“好好儿活下去”是为了让我走出人生的低谷,激励母亲自己“好好儿活下去”是放心不下我和妹妹。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花儿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把。”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母亲一个“挡”的动作,央求的一句话,一个“憔悴”的神色,无不透露出重病缠身的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这份爱的迫切。

总结: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对母亲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坚强,写出了母爱的伟大,传达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三、学习探究

1. 文章中反复强调了看花,每一次提及看花的情况相同吗?结合具体的例子分析分析。例一:第一次“看花”是在第一自然段“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这里“看花”是母亲在我双腿瘫痪后自暴自弃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她希望我能够去“看花”,从而走出人生的低谷。例二:第二次提“看花”: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花儿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把。”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这里母亲身患重病,时日无多,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帮助我振作起来,精神十分疲惫,心情十分迫切的情况下再次提出了“看花” 例三:第三次“看花”是在第七自然段。“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此次“看花”是完成对母亲未完成的心愿,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了花。这花或淡雅或高洁或热烈深沉,不仅象征着母亲的坚强,也象征作者已然走出了人生的秋天,迈向更加热烈而多彩的生命,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2.文章中多次提到“好好儿活”,那么文章最后的我真的明白了母亲的这句“好好儿活”了吗?

我显然是明白了这句“好好儿活”的含义,因为文章最后我在妹妹的陪同下去北海看了花,这个举动表明我已经振作了起来,打算和妹妹好好地活下去。3.双腿瘫痪的史铁生明白了母亲的“好好儿活”,作为健全的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好好儿活”这四个字?结合轻身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略。各抒己见,自圆其说,真实感受。

四、课后练习

母亲对作者的那份爱让我们潸然泪下,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怀念之情同样让我们感动。我们能感动于别人的生活,也能感动于自己的生活,请同学们课后去细细找找你身边让你感动的事,把它写下来。

第五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板《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形象。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训练学生概括语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升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研读课本,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研读课本,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2.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诗歌导入

集体背诵《游子吟》,这首诗歌颂了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母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表现母爱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二. 作者简介

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小说。

三. 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母亲是通过几件怎样的小事关心“我”的?

2.第六段重点描写菊花,这是为什么?

3.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秋天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讨论并明确:

1.(1)母亲虽然自己身患重病,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觉,但当我发脾气时,却默默地承受着我的粗暴无理,并且还要忍着自己的痛苦来安慰我。(2)为了受伤的我,母亲虽然爱花,却没有精力、时间,没有心思再养花。(3)母亲知道萧瑟的秋天会让我感到更加得寂寞,忧愁,同时也怕伤及儿子痛处,因此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渐出窗外,不要提及我的伤痛处。

2.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作者想要表达对母亲的无限的怀念,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3.(1)母亲是秋天去世的,“我”深切怀念母亲对“我”的爱。(2)秋天里去看菊花,是母亲对“我”的希望,“我”用行动向母亲表示,不仅自己好好活,还要带着妹妹好好活,让母亲在九泉之下放心。(3)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四.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划分段落,简单归纳每一段内容: 第一节:母亲要带我去看花。第二节:我答应去看花。

第三节至第五节:母亲再也不能陪我去看花了。第六节:我和妹妹去看了菊花。

五. 能力提升

1.赏析“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2.文章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并明确:

1.写出了秋天的美,也写了母爱的美,写出了“我”不再自卑,能像菊花那样坚强!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我对生命的渴望,不放弃生命,和对母亲的思念。

2.(1)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2)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3)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4)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六.布置作业

笔尖生情。在学完本文之后,我们被文中“母亲”的伟大母爱所打动,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我们的妈妈对我们所做的一切,此刻我们也想歌颂一下自己的妈妈。请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封信。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