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阅读推荐(三)——让孩子懂得“爱”的作品
让孩子懂得“爱”的作品
——儿童阅读推荐
(三)有的时候,爱就像一面镜子,你以什么样的面孔面对它,它也会以同样的表情回馈你;
有的时候,爱就像多米诺骨牌,我们得到一个力道,就要同样将这个力道传给另一个人;
有的时候,爱就像一盏灯,你点亮它,不仅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你自己; 宝贝,我想告诉你的是——
在遭遇重创之后,用爱的力量为伤口包扎,从中汲取养料,最后,从爱的引领中找到另一条路,也许曲折不平,但却更绚烂,更丰富,也更多姿多彩。
宝贝,希望你一生中能—— 得到爱,给予爱,传递爱。
1、《龙猫》
内容介绍:一天,小米和姐姐吵了架之后,便独自出走去找自己生病住院的妈妈,途中却迷了路。姐姐只好求助于只有好孩子才能看见的龙猫TOTORO。善良而温和的TOTORO唤来龙猫电车,载着姐姐找到了迷路的妹妹,乘着龙猫电车,妹妹把亲手摘的玉米送给了妈妈。
妈妈的话:单纯深情的姐妹小小年纪便学会了牵挂,牵挂生病住院的妈妈。希望为妈妈送去祝福。这份惦记感动了只有好孩子才能看到的龙猫,也感动了我们。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值得我们牵挂,并珍爱着。亲情才因此生生不息。
2、《别惹蚂蚁》
内容介绍:一个小男孩拿着水枪喷射蚂蚁,结果自己也变成蚂蚁中的一员,辛苦地做工,也得到蚂蚁们的悉心关爱,让他领悟到人生的意义。
妈妈的话:唯有关爱弱小,才会获得更大的世界。
3、《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内容介绍:一个叫尼尔斯的小男孩,调皮捣蛋,还爱虐待小动物。因为顽皮,得罪了一位有法力的小狐仙,被小狐仙变成了一个比动物还小的小人,在公牛的指点下骑着家鹅毛真,踏上了寻找小狐仙的漫长旅程。
妈妈的话:漫长的旅途,其实也象征着尼尔斯成长的历程,他逐渐的长大懂事了,知道了什么是善恶,只有学会同情和爱,才能赢别人的尊重。
4、《小鹿斑比》
内容介绍:小鹿斑比、小白兔加纳、臭鼬花吉等森林里一群可爱的生灵,籍由小鹿斑比成长过程,彼此间温暖的扶持与相处,把它们的善良的个性完全展示出来。
妈妈的话:影片的小动物们不仅能让我们体会到爱的温馨,更直观地感受到爱的寓意,还是我们明白珍惜友情,人生才会丰富多彩。
5、《奇奇颗颗历险记》
内容介绍:霸王龙奇奇阴差阳错出生在慈母龙族群里,受到族群排挤驱赶时,族长女儿颗颗坚持收养了奇奇,在颗颗的关爱陪伴下,奇奇得以顺利成长。
妈妈的话:用爱去消除偏见,用爱去陪伴孤单的心灵,不管世界如何险恶,有你和我在一起,我就感到幸福无比。两只小恐龙能做到,我们也能做到。
6、《精灵鼠小弟》
内容介绍:来自孤儿院的小老鼠斯图尔特来到了对他来说像天堂一般的利特一家,并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大白猫对这个新来的老鼠主人充满敌意,感到自己猫的尊严受到严重挑战;而利特家的小主人乔治也对这个小兄弟没有太多好感。
妈妈的话:每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能够得到爱,只有付出了爱,才会拥有爱,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如何去关爱别人。
7、《鼹鼠的故事》
内容介绍:只要几分钟,就会喜欢上这只善良可爱的小鼹鼠。他对身边的人和事充满好奇,喜欢玩,更喜欢帮助别人。在它帮助别人之后,也会让人会心一笑,为他的敦厚善良。
妈妈的话:或者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像鼹鼠一样的人,先别急着去讥笑他的单纯,在他身上,友善待人永远要比我们下意识的淡漠要好得多。如果你不能做一个很伟大的人,那么至少像一只鼹鼠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别人。
8、《花仙子》
内容介绍:漂亮,善良的小蓓在寻找七色花的途中,用花钥匙变身,帮助很多人。妈妈的话:善良总是会战胜邪恶,好人总是有好报,也让我们在欣赏精彩的同时,更为那些人和事所感动,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憧憬。
9、《海底总动员》
内容介绍:小丑鱼尼莫被捉去卖入悉尼一间牙科诊所中,成为鱼缸中众多观赏鱼的一分子。尼莫开始必须面对一群陌生又怪异的新朋友,还得担心如何能与父亲老爸团聚;心急如焚的老爸决心要远度重洋试图找到尼莫,沿路上还遇见了热心助人、但只有短暂记忆的帝王鱼多莉。他们不畏艰险踏上了营救尼莫的惊险旅程。
妈妈的话:父子情,朋友情,哪怕仅仅是路人情,在这里都被演绎得异常生动,让人不由自主融入到故事中去。
10、《小熊维尼》
内容介绍:由小熊维尼,跳跳虎、小猪、小袋鼠小豆、兔子瑞比组成的好友团员,他们生活在百亩森林,发生了很多惊险、好玩、温馨的事,什么困难都不会改变他们是好朋友的事实。
妈妈的话:每次看小熊维尼系列,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好朋友,有朋友的关爱原来是那么幸福的一件事。
11、《屋顶上的小孩》
内容介绍:薇拉的妈妈在爸爸离家出走后独自照顾三个孩子,接着小妹妹夭折,全家陷入悲伤混乱的情绪中。派蒂姨妈决定接薇拉姐妹到家里去生活一段时间。在宽厚温和的霍伯姨父的巧妙帮助下,派蒂姨妈终于读懂了孩子的心,而薇拉在屋顶上也整理出重新开始的勇气,回到母亲身边。
妈妈的话:爱有时也会像迷路的孩子,需要时间与方法,需要选择忘却与放下,在内心铺平一条通往爱的路,才能让爱一起走过那段黑色的日子。
12、《于是,天使来到身边》
内容介绍:彩子的爸爸曾许诺带她环游世界,可终因爸爸生病过世没能实现这个愿望。彩子决定让爸爸送给她的玩具熊完成世界之旅。
妈妈的话:这是一个将爱传递的故事。那些为了让小熊平安地完成旅行的好心人,在不同的旅途中,只因为对爱的信念,传递着爱,有了爱的印记,每个平凡的人都能化身天使,如果有一天,我们也面对一个充满愿望的小熊,我们的内心是否也同样住着一位天使?
13、《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内容介绍:一只名叫爱德华。图雷恩的瓷兔子为小主人阿比林所拥有。她对他关心爱护,因此爱德华很是骄傲得意。可是,有一天,他却被丢失了,虽然最后他回到了阿比林身边,然而却发生了许多令爱德华改变的事。
妈妈的话:当我们因为无知,而失去爱时,不必惊慌失措,只要我们尝试学习如何去爱时,爱必会重回到我们身边。
14、《爱的教育》
内容介绍:通过小学生科恩身边发生的感人小故事,把那些与爱有关的字眼串联起来,大到对国家社会的爱,小到父母朋友之间的爱,处处都吸引着我们读下去。
妈妈的话:用孩子的眼光探究的世界,爱显得真实而有益,爱就好比一个环,把一颗颗心联系在一起,而属于我们的那颗心,也必须归属于这一个环中去,才会获得更多的爱。
15、《自私的巨人》
内容介绍:当巨人变得自私冷漠时,美丽的春天和秋天再也不肯到他的花园里去了,只有冰雪、北风和寂寞孤独留在花园里。
妈妈的话:自私是每个人的心魔,只有打开心门,把自私驱赶,用爱去接纳别人,花才会开,草才会绿。我们要用爱去感染这个世界,才会还给我们一个美好的世界。
16、《雨滴项链》
内容介绍:雨滴项链是一个宝物,为女孩劳拉所拥有。可爱的小劳拉从来没有独自享用过雨滴项链,她用来帮助鱼儿回到大海,甚至把掉进河里的老鼠救了上来。
妈妈的话:当我们处在某种优势时,并不是让我们去炫耀张扬的,而是让我们能更好地帮助别人,成为善良的人,孩子当如果有一天,你也拥有一条雨滴项链,你将会用来帮助谁。
17、《窗边的小豆豆》
内容介绍:小豆豆因为淘气被退学后,在小林校长爱的关爱引导下,终于成为大家都喜爱的孩子。
妈妈的话: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礼物,而我们却容易凭着自己的了解与经验去纠正孩子。在他们成长时,我们把豆豆当一面镜子,再也不要漫不经心地去爱每个孩子。
18、《风之王》
内容介绍:为了一个许诺,哑巴阿格巴和一匹叫闪的马,不离不弃,相互支持,终于等到辉煌成功的一刻。
妈妈的话:爱与责任的力量,有时候远远超出我们想像之外。
19、《时代广场的蟋蟀》
内容介绍:在人情冷漠的纽约,一只蟋蟀、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咪三个小伙伴之间产生真挚的友情。
妈妈的话:即使是这样弱小的主人公,也同样让我们感觉到友情的弥足珍贵,彼此珍惜关爱,一定会让我们实现更多的梦想。
20、《爱心树》
内容介绍:从前有一棵大树,它和一个男孩儿是好朋友。每天男孩儿都跑来和它一起玩,他们很快乐。可是随着时光流逝,男孩儿长大了。大树感到了孤寂。一天,孩子来看大树,“我需要一些钱。”于是大树把自己的苹果给了孩子。后来又一天,长大了的孩子来了,“我需要一幢房子。”于是大树把所有的树枝都给了孩子。又过了很长时间,孩子又回来了,“我需要一条船,驾着它到远方去。” 于是大树又把自己的树干给了孩子。又过了很久,已经变老了的孩子回来了。“非常抱歉,孩子,”大树说,“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我现在需要的实在不多,我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我太累了”。于是孩子坐下了。大树很快乐。
妈妈的话:爱,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想起父母牵挂的目光,想起夏日里那把不知疲倦的折扇。一切都充满了深深的爱意与关怀。有人认为这是一则有关“索取”与“付出”的寓言,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有关“爱”和“奉献”的故事。理解这个故事的孩子会隐约地感受到自己与亲人的关系和男孩儿与大树的关系有相似之处。
21、《猜猜我有多爱你》
内容介绍:小粟色兔子该上床睡觉了,可是他紧紧地抓住大粟色兔子的长耳朵不放。他要大兔子好好听他说:“猜猜我有多爱你?”“喔,这我可猜不出来。”“这么多。”小兔子把手臂张开,开得不能再开。大兔子的手臂要长得多,“我爱你有这么多。”
妈妈的话:小兔子不管怎么比,他的爱永远也比不过妈妈来得多、来得高、来得远,最后,他终于在一片酽酽的母爱的包裹之下睡去了。一个这样简单的故事,却表达了人类最复杂、也是最伟大的一种情感。
22、《逃家小兔》
内容介绍:一个小兔子和妈妈玩语言捉迷藏的简单故事。从前有一只小兔,他想离家出走,小兔子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如果你跑走了,”妈妈说,“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一场爱的捉迷藏就此展开:小兔子上天入地,可不管他扮成小河里的一条鱼、花园里的一朵花....。身后那个紧追不舍的妈妈总是能够抓住他。
妈妈的话:几乎每个幼小的孩子都曾经在游戏中幻想过像小兔子一样离开家,用这样的方式来考验妈妈对自己的爱,而这个小兔子的经历就像他们自己的游戏一样,给他们带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安全感....。小兔子的创意和妈妈那诙谐、临机应变的回答,简单,而又富于韵味、诗意盎然,一个让孩子倍感温暖的睡前故事。
23、《亨利爷爷找幸运》
内容介绍:“爷爷,能告诉我么,幸运是什么?”艾米在亨利爷爷来和自己说“晚安”的时候,忽然这样问。而对这个短短的问题,亨利爷爷却不能像往常那样对答如流了。于是,亨利爷爷来到家门外,四处寻找了很久,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小孙子艾米需要的那个答案。
妈妈的话:一个温馨动人的小故事,它将告诉你,如何才能用一双慧眼,找到寻常生活里的那些令人感到幸福和满足的小细节。
24、《我想要爱》
内容介绍:这是一段寻找爱的旅程。小熊吉米的妈妈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爸爸在留给他一顶帽子后,也离家远走。成为孤儿的吉米,戴上爸爸的帽子,开始寻找爱。一路上,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得到和失去,找到了“爱”也学会了爱别人。
妈妈的话:故事不算新颖,但它给所有人一个启示:爱,要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断寻找,而唯有爱能使个体相互联结、相互温暖。而我们可以借助这个故事向孩子传达爱的观念,教会孩子们去爱。
25、《给妈妈的红沙发》
内容介绍:故事里的小女孩家里曾经发生火灾,烧得一片精光,但是这家人从来不会愁眉苦脸,也不会怨天尤人,从奶奶、妈妈到小女孩,祖孙三人一起为重建家园而努力,小女孩看整天站着工作的妈妈两脚发疼,却没有舒服的椅子可坐,决定为妈妈买一张红沙发。她到餐厅帮忙装蕃茄酱与胡椒,把打工赚来的钱都存在玻璃罐里头,经过两年终于存够了钱,买了一张舒服的红沙发送给妈妈,慰劳她的辛劳。妈妈的话:这本书在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后,鼓舞了许多人重拾信心,重建家园,也激发出许多小朋友乐于捐助,是一本温馨感人的图画书。
26、《幸福的大桌子》
内容介绍:《幸福的大桌子》的作者借着一张伴随六个孩子的成长、小有历史的大桌子,淡淡陈述着一个家庭的发展:大桌子陪伴着兔子一家成长,小兔子长大后纷纷离家,最后只剩下兔奶奶和充满回忆的大桌子....。淡淡的哀愁中,融合着温暖幸福的感觉,同时也呈现生命成长的过程和生活发展的轨迹。
妈妈的话:一读,再读,会觉得淡而有味。这不仅是一本适合孩子的图画书,也适合父母、祖父母品读,检索自己人生的心灵思考书籍。
第二篇:如何让孩子懂得孝顺父母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起码规范,在生活中不会孝敬父母的人,在社会上就不会宽容别人。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孝顺父母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都知道,爱,不分贫穷贵贱,善良,也不分贫穷贵贱,尊严,更不分贫穷贵贱,孝顺,不分年龄大小,那么,如何让你的孩子变得孝顺?
父母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父母去看望自己的老父亲老母亲的时候,可以带上孩子一同前往,让孩子亲眼看看父母是怎样孝顺父母的。
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父母在与自己的父母相处的时候,一定要真正做到关心照顾、体贴入微。你只有做到对老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才能让孩子有所体会,并牢记心头。
比如,年轻的妈妈不可以在孩子的面前称呼婆婆“老东西”,总有一天,你的儿媳也会称你为“老东西”。到那时,你的儿子肯定会觉得理所当然。
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在现在的家庭中,由于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对其非常的溺爱,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动手做,其实这是不对的。
爱是双方的,不是单向的,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让他们知道养育的辛苦与不易,这样他们才会看到父母的辛苦,加深对父母的爱,孝顺自己的父母。
好习惯的培养,从小事做起
在日常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可以经常给他讲一些关于孝顺老人的故事和一些不孝顺的故事,让他去比较那个小孩做的更好,他就会慢慢地明白孝顺是美德。
让孩子养成一种习惯,有了好吃的分给父母吃,有了好用的必须也先让父母用。当孩子想要分享好的东西给你的时候,千万不要拒绝,这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教会孩子同情、体谅和怜悯别人
由于现在的孩子很多事独生子女的,所以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是宠爱偏多。其实作为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就要从小教育孩子眼中有人,学会理解父母,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权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老让别人迁就你。
父母也要教育孩子对别人要有同情之心,父母可以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适当教育孩子,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与孩子一同上街购物,要求孩子帮助拎些东西;应该把吃的先让给长辈。
孩子的正确行为要给与肯定
在培养孩子的孝顺之心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一些行为上入手。比如,当爸爸上班的时候,妈妈经常会把衣服和包给爸爸拿好,孩子看到了就会效仿妈妈,当爸爸再次上班的时候,也会给爸爸拿衣服,那么,这时候爸爸就要很高兴的夸奖孩子的行为,并要鼓励孩子以后这样做很好。
只要对孩子的正确行为给予了肯定,孩子就知道这样做事对的,以后当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就会很积极的去参与,这样会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会让孩子一直保持下去。
养花的人都知道,浇花要浇根。而孝就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文化的根,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只要根深才能枝叶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飘香!
第三篇:如何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
如何让孩子懂得孝敬父母
作者:肖国
(四一班)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起码规范,不会孝敬父母的人,在社会上就不会宽容别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出孝顺的孩子呢?
孩子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希望,家庭又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教育子女是我们每个做父母的天职,家长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天长地久的。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抓住小细节,提高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当孩子在受到挫折时,及时给孩子爱的鼓励。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以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它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持之以恒。
1、让孩子知道父母为孩子和家庭付出的辛苦
让孩子了解父母通过劳动给自己的一切是用心血汗水换来的,要百倍珍惜,并要有感激之情。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所提出的问题,决定让他们了解家庭经济问题到什么程度。家境困难的,使孩子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懂得生活应该俭朴,与父母共同克服困难;家庭富裕的要让孩子知道富裕更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要在学习、品德上努力上进,珍惜父母的劳动所得。
2、父母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孩子。父母怎样对待长辈,孩子将来就会怎样对待父母。当孩子明白他有为家人的欢乐、幸福出一份力,并能自觉地为维护家庭利益而努力,甚至限制自己的一些需要和愿望时,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就已经建立起来了。
家庭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基础。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高尚的感情,它要求个人处理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对社会、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并自觉抵制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要把孩子的家庭责任感扩大为社会责任感,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比如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关心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堂兄妹、表兄妹等亲属,当知道他们当中有人生病了,带上孩子去探望,当他们求助时,尽自己所能给以帮助。然后引导孩子尊敬老师、关爱同学、邻居,进而关心帮助社会上不相识的人。
3、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孩子尽早学会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并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可以使孩子从中体验父母的辛苦,减轻父母的负担。
4、教会孩子同情、体谅和怜悯别人
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眼中有人,学会理解父母,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权欢乐、幸福,孩子不仅应知道自己有需要和愿望,还应想到父母和亲人的需要和愿望。父母要教会孩子对人有同情心,告诉孩子为了实现父母和亲人的愿望,可以适当地限制或放弃自己的部分需要和愿望,比如父母应坚持让孩子把好吃的先让给长辈;与孩子一同上街购物,要求孩子帮助拎些东西;父母下班回家,应主动让父母安静休息,当家里条件不许可时,限制自己的某些需要与愿望等等。
5、具体要求和训练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有具体内容的训练。如教孩子学会根据性别年龄称呼“叔叔”、“阿姨”、“老爷爷”、“老奶奶等;听父母说话时要认真,眼睛不东张西望,不插嘴;父母批评时不顶嘴,不任性;在家要当父母的小帮手;要知道父母的生日,主动为父母祝贺生日;有好吃的,先让父母尝等等。孩子从小事做起,天天训练,就可以形成习惯。
肖升旺
第四篇:让孩子懂得“勤俭节约”是美德
让孩子懂得“勤俭节约”是美德
育才小学四年级(8)班 家长: 陈爱华
如今,独生子女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家庭,即使有两个孩子,长辈们也视为掌上明珠,捧为“小公主”“小皇帝”。谁知道,过分宠爱,百依百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消极作用。社会中那种摆阔气、讲攀比、比吃穿,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就勤俭节约方面来说,我家孩子就读的学校里,就经常发现有些孩子不珍惜粮食,大手大脚乱花零用钱,不爱惜课业用品等。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到孩子的勤俭节约的意识薄弱,这要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重视。
记得一年暑假,我带孩子们去参加一个夏令营活动。同去的还有其他小学的孩子和老师。刚到营地,卸下行李。我发现:一个个书包、行李袋里装满了零食。只有10天的培训要带这么多吃的吗?那还不算,第一天刚吃完中饭,我就看到孩子们跑到基地的小店。我好奇跟了过去,原来孩子们又在挤破头皮买吃的。一问才知道,从家里带来的东西早就消灭殆尽。据我统计,这次夏令营活动,如果平均每个孩子从家里带来的食品等均在100元以上。另外,家长还给他们300元左右的零花钱。这个数字不令人惊讶吗?难道短短几天的时间孩子们就要消费这么多吗?我陷入沉思。
印度作家泰戈尔说过:“鸟翼系上了黄金,这鸟永远不再在天上翱翔。”家长们真的那么有钱吗?就我们班级来讲,五十几个孩子的家庭全是以父母打工为生。每年两三万的收入是很微薄的,但他们做父母的是这么说的:“即使我们再苦点,也不能委屈孩子,不能让人家瞧不起。”原来大多是虚荣心在作怪。很明显,用金钱刺激孩子的做法,只会使孩子滋生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错误观念。处理得不好,孩子就会一切向钱看;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想享有,不想尽点义务,甚至走上邪路。如此的话,我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很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手上丧失。现在是21世纪,物质生活今非昔比,到底要不要讲勤俭节约?答案是肯定的。
怎样教孩子勤俭节约?我感到很困惑。翻开《家长必读》,我了解到:韩国的家庭收入远远高于我国,在一个普通的韩国家庭,父母除了提供较为优越的学习资源给孩子,其他方面比较苛刻,韩国的孩子基本没有零花钱,因为所有文具等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由父母、学校准备好,无需自己购买,所以没有给零花钱的习惯,长辈也没有习惯给孩子“红包”等。韩国的家长很注重孩子的锻炼,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他们只要参加户外生存体验活动,就不给孩子一分钱,不带任何零食,靠自己的能力,用仅有的资源,学会在比较恶劣的条件下生存。这一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如何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美德,谈谈我的做法:
一、谈话诱导,心灵启迪。
我针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心里发展水平进行充分的了解,结合孩子的知识和经验,从孩子的身边入手,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孩子自我教育,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发现孩子乱扔剩余的饭粒、馒头、面包等浪费现象时,我就心平气和地跟她们谈话,让她们了解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动过程,诱导孩子道德认识,改正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
二、故事启迪,感同身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孩子的形象思维较之于抽象思维占优势。喜爱听故事。我抓住这个特点,讲讲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节俭故事,如《周总理的睡衣》、《雷锋的童年》、《朱德的板凳》等。也可讲讲身边贫困孩子的生活。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剖析故事内涵,让孩子联系自己平时的行为进行对照,从而启迪孩子的道德认知,激发孩子的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不乱花钱,爱惜学习用品、节约粮食等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榜样作用,言传身教。父母自身要勤俭节约,爱模仿是孩子的特点,小孩子的许多行为都是由模仿学习得到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为人师表。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展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和熏陶孩子,平时勤俭节约,为孩子示范非常重要。家长应从每件小事做起,如:随手关灯、节约用电、不浪费自来水、爱惜粮食等,以自己良好的节约举止、行为为表率,去感染教育孩子,使孩子提高行为的理智性,真正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劳动体验,辛勤果实。
平时结合劳动教育,我不断地指导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劳动实践和自我服务活动,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如农忙时节,我带领孩子去稻田拾稻穗,从拾稻穗中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我还教育孩子搜集废旧物品,卖掉的钱可以存起来,捐助贫苦孩子。同时,我指导利用废旧物品,比如可利用易拉罐做个花篮,将旧凉鞋剪成拖鞋。这样既可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练习。
如何教孩子做一个懂得节俭的人,需要家长从自身做起,努力改变自身的生活和教育习惯,合理消费,积极引导。努力吧,让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具有“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孩子。
第五篇:清明祭祖 让孩子懂得感恩[范文]
清明祭祖 让孩子懂得感恩
清明祭祖 让孩子懂得感恩
核心提示:清明节马上就到了,又是一个小小假期。你知道吗,这些传统节日也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呢!你可以跟宝宝讲讲先人的故事,你可以带宝宝去参加祭祀活动,你可以带宝宝去踏青,你还可以顺便教教孩子防火知识……
在西方节日的影响下,80后父母们逐渐喜欢上过洋节,有些甚至对中国传统节日失去兴趣。家长如此,更别说受父母影响很深的孩子了。实际上,对孩子来说,各种传统节日的庆典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父母千万不能错过。清明节更是如此。
让孩子知道“清明节”
彤彤妈:“宝宝,虽然今天是周末,可是爸爸妈妈还要上班哦。你在家里要乖乖的……”
彤彤:“妈妈,你是要上班不要我了吗?”
彤彤妈:“怎么会呢?再过两天是清明节,妈妈就放假陪你啦。”
彤彤兴冲冲地问:“清明节是什么东西?能不能天天清明节,妈妈天天陪我呢?”
……
很多年龄小的孩子都不知道清明节,有些即使知道,也对清明节的由来和日期不甚了解。所以,在清明节来到之前,妈妈不妨先和孩子聊聊,那些和清明有关、有趣的故事和习俗。
什么是清明节?
由于宝宝的年龄尚小,理解能力也不强,所以妈妈们一定不要用晦涩难懂的词语跟宝宝介绍,要解释得通俗易懂才能让宝宝接受。
你可以告诉孩子,在很久很久以前,农民伯伯为了方便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而清明是24个节气之一。在这24个节气中,每个节气的气温、降雨等各方面都不一样的。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其实,清明在很早前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食寒,有这样一个传说:
春秋战国时代,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想要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却不愿意,背着母亲躲在绵山。最后只好火烧绵山,希望介子推自己走出来,但火烧三天三夜至熄也不见其出来。重耳上山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重耳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重耳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早教无时不在,清明节你怎么教?
1、祭祀活动也是一种感恩教育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
或者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扫一扫烈士墓,献上一束花,给孩子讲讲先烈们的英雄故事,创造一个耳濡目染的机会。让他们自豪地说,我知道董存瑞的故事,我知道刘胡兰的故事,并自信地将英雄的故事讲给更小的孩子听。
当然,孩子还小,认知水平很有限。比如有的孩子甚至说,打仗时他们没有吃的,为什么不吃巧克力等。孩子说得幼稚,家长们不能一笑了之,要有意识引导。家长也不要以为孩子还小,跟他说什么都没用。这种耳濡目染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也许只是一枝白菊,一个鞠躬,但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是可以感受到我们对先人的尊敬和敬仰的。
2、和孩子踏青,亲近大自然
因为清明一般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时候,所以,清明节还有一个名字——踏青节。
清明节前后,野外到处是一片绿意盎然、山花浪漫。你可以带着宝宝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走进远山近水的田园村落,踏着绿油油的青草,踩着软绵绵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孩子们还可以奔走于田间地头,放飞心情。
最重要的是,通过与大自然的这种亲密接触,可以增强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爸爸妈妈可以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为教材,给宝宝讲述各种颜色的特点,让宝宝增加对颜色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孩子闭目倾听风声、松涛声或是鸟鸣虫叫声,训练宝宝的听觉能力和辨别声音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小溪边玩水,在花丛中玩耍,在广场放风筝……通过这些活动,常常会引起宝宝无限的好奇。
3、和孩子一起玩传统游戏
清明节除了祭奠祖先,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的传统游戏,比如放风筝,就是古代清明节习俗。古时候,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风筝。而且,晚上放风筝时,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古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还会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还可以强身健体。放风筝时,宝宝可以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有利于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
荡秋千也是清明时节的传统活动。古时的秋千很简单,用树桠枝做个架子,再拴上彩带就是一架秋千了。清明节,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自制一架简单的秋千,外出踏青时带上。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4、带孩子一起种花养草
在24个节气中,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老早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这个时候,也正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的最佳季节。
孩子在参与种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过程中,会加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如果爸爸妈妈能够教育孩子像对待朋友那样来热爱树木、花草和昆虫等,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爱会增强并植根于心中,并形成一种相互同情相互依赖的情感和责任感。在这种情感和责任感的支配下,孩子会逐渐跟自然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5、清明,和孩子聊聊生老病死
在祭奠亲人或祖先时,孩子可能会问到和死亡有关的敏感话题。那么,爸爸妈妈也不要刻意回避这样的话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接受能力,适当地跟孩子聊聊。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死亡的了解分为三个时期: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而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在跟孩子聊死亡等生命教育的话题时,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
6、顺便教教孩子如何防火
去祭祀都少不了焚烧冥纸,但是清明前后,天干物燥,野外、山林中遍地是枯枝落叶,稍有不慎很容易引起火灾。我们除了要让孩子知道火灾的危害性,最重要的还是告诉孩子防火的知识。
我们在烧冥纸的时候要不忘给孩子解释和提醒这些:要在固定的地方用金属容器来燃烧这些冥纸;不管在哪里,都不能将点着的蜡烛、香火、火柴、烟头、火机等物品丢到草丛或草地上,这样很容易引发火灾;在祭拜结束后,要求孩子帮忙检查四周,看燃灰是否清理干净。在确保冥纸或香烛完全熄灭,没有余火后才能离开,避免死灰复燃。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在怀念先人的同时也要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教育。让孩子不仅可以真正参与其中感受清明节的氛围,还可以学习相关的习俗和知识,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