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鸦片的背后说课稿
《鸦片的背后》说课稿
高庄则中心小学:郭培荣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鸦片的背后》。我将从教材、学生、教法和学法四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鸦片的背后》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中的第1个主题。
本课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了解中国落后挨打的史实,激发学生追求先进,摈弃落后,热爱祖国的情感。体现了品德课程标准中关于“我是中国人”的要点,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树立发奋图强的爱国志向。教材旨在通过活动让学生能知道落后是国家受欺凌的根源,以培养学生的奋发图强的志向。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曾经领先西方数百年,上千年,为什么进入近代后,竟如此不堪一击?只有了解并正视这样一个基本史实,学生心灵才能收到震撼,情感才能被激发,智慧才能被开启。《鸦片的背后》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课程的核心。课程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同时,由于五年级学生的心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处在人生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少年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渴望了解世界,并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历史这一宏大概念的抽象和沉重仍然会使学生望而生畏。
基于上述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结合单元目标,我确立了一下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鸦片的危害,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以及列强侵略中国的暴行等基本史实,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② 情感的态度:通过揭露列强侵华的暴行,分析中国屡遭欺凌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危机感和使命感。
2.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活动特点,我把通过揭露列强侵华的暴行,分析中国屡遭欺凌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直面鸦片,了解史实和自主探究,了解挨打的原因这两个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正视历史,明白落后挨打的道理,进而奋发图强,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在这一节课中,我预设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学习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以上对教材、教法、学情、学法等方面的分析研究,这节课我设计的教学环节为: ①影片导入,激发情感 ②直面鸦片,了解史实 ③自主探究,找寻原因 ④总结内容,升华思考
下面,我就对我的教学设计做详细说明:
(一)影片导入,激发情感
1.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相机询问: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回答出看到了列强侵略中华,火烧圆明园之后,教师可以激 情讲述:被世人称为“万国第一“的圆明园,占地5000多亩,既有江南的秀丽,又有北方的雄浑,更兼西式的建筑风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世界级花园,作为皇家园林,它藏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陶瓷古玩、名家字画,可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园林,缺毁在了英法侵略者的暴行之中。【相机出示】被毁灭的圆明园照片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在此基础上,老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一场深重的灾难源于什么吗?”提出课题“鸦片的背后”并板书。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儿童参与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于某一学习内容或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优化自己的认识活动,促进学习。即“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直面鸦片,了解史实,这一部分分为三个块面:
1.鸦片知识知多少
让学生阅读本书P54的资料,然后交流:你对鸦片的了解有多少?教师相机补充《鸦片的危害》,让学生充分了解到鸦片对人身体和精神的损害是十分巨大的。不仅会影响人身心健康,还会造成家庭贫困,对一个国家来讲,吸食鸦片,会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官员腐败,百姓不事生产,社会不稳定。同时大量白银流入外国人的腰包,损耗了国家的财力。2 “虎门销烟”
一石激起千层浪,播放课件《虎门销烟》并讲解林则徐销烟的过程,和英国政府的过激反应。揭示外国列强明知鸦片危害但故意倾销中国的卑劣。屈辱战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阅读本书P57-P59的材料,教师点明数字,让学生根据银元、白银与现在人民币的折算
标准,计算出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所掠夺的财富,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的贪婪本质。【设计意图】
课标指出,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上有清晰的体现,五年级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同时适时补充,拓宽知识面。为的是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能看懂的,老是不讲,不做无用功。
(三)自主探究,寻找原因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的提示:
① 通过阅读教材P62-P63的资料,找出当时挨打的原因。② 小组交流观点,可以用举例子、讲故事等各种方式,然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学生比较容易回答出的是:科学技术、武器装备、政治腐败、保守落后这几个方面。在此过程中,我有意识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①不吸收国外先进科技,这是闭关自守,自高自大,观 念落后的表现②社会制度的落后也是挨打的主要原因③生产方式还处在比较自给自足的落后状态。【设计意图】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必须成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是得到落实,得到保证,他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就越是理想,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时,知识就可能被真正领悟,能力就可能得以真正的锻炼和提高,情感交流就可能被真正触及和调动。态度,价值观就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体验历史,陈述观点,表达感受,教师总结引导为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感受,感悟“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为今后学习当今中国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做铺垫。
(四)总结内容,升华思考
播放音乐:七子之歌,在深情的音乐背景中,老师沉痛讲述:“落后就要挨打”,闭关自守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割地、赔偿,离开祖国怀抱的“七子”发出了沉痛的呼喊。怎样做,中国才能不受外国的侵略呢? 【相机放:港澳回归瞬间的影像资料】 【设计意图】
儿童天性活泼,沉重的历史如果长时间地持续不断地压在他们身上,不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同时为过渡到第9课南湖游船、第10课中山陵前做准备。
五、板书设计
由于有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本节课的板书我力求精炼,这样的设计既利于学生记诵,又利于点明本课主旨。简明扼要地再现了教学内容,鲜明清晰地体现了课堂精华。板书:
鸦片的背后——落后就要挨打 危害大 虎门销烟 强倾销 鸦片战争 被瓜分 不平等条约
六、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基于“让历史与学生对话”这一想法,从“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
等一系列细节入手,让历史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才有情感,能激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了解史实,能形成一定的历史责任感,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活动特点,我把通过揭露列强侵华的暴行,分析中国屡遭欺凌的 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直面鸦片,了解史实和自主探究,了解挨打的原因这两个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正视历史,明白落后挨打的道理,进而奋发图强,从而突破重难点。
第二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鸦片的背后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鸦片的背
后教案
鸦片的背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鸦片的危害、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以及列强侵略中国的暴行等基本史实,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2、情感与态度
通过揭露列强侵华的暴行,分析中国屡遭欺凌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了解林则徐禁烟的爱国壮举,培养学生爱戴革命先辈、热爱祖国的情感。
3、行为与习惯
体验历史,在体验中进行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等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知道鸦片的危害、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以及列强侵略中国的暴行等基本史实。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鸦片及鸦片走私、人民英雄纪念碑、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圆明园废墟。
2、音像资料:《七子之歌》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生知道鸦片的危害、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以及列强侵略中国的暴行等基本史实,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教学过程:
一、历史的转折——从鸦片战争开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导言,提问“中国古代有哪些让我们自豪的历史?”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有关四大发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可是,到了近代,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却备受欺凌,遭到无数次的侵略和掠夺。
教师展示部分图片,如:近代我国疆土的变化,中国人惨遭残杀的情形等。
这段痛苦的历史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还得从鸦片说起。
二、直面鸦片、教师展示与鸦片、吸食鸦片等相关的图片,结合教材介绍鸦片。
2、学生讨论:人们大量地吸食鸦片会产生什么危害?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1)对个人而言,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还会造成家庭贫困。
(2)对国家来讲,将士吸食鸦片,会使军队战斗力下降;
政府官员吸食鸦片会滋生腐败;
百姓吸烟上瘾,不但会影响生产,还会给社会的安定造成隐患;
与此同时,大量白银流入外国人的腰包,损耗了国家的财力。
4、既然鸦片流毒危害如此之大,当时中国人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吸食鸦片?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1)容易上瘾;(2)市场上卖的鸦片太多了;(3)社会风气颓废,国民素质低下等等。
5、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发言,提问:这么多鸦片是从哪儿来的呢?
学生发言(种植、贩卖等)。
教师总结:这都是英国一手造成的。
三、鸦片叩开了中国的大门、教师介绍英国:19世纪上半期,英国在全世界最先完成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的技术革命),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工业十分发达,号称“世界工厂”。
你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厂”吗?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这个“工厂”消化功能极强,可以将大量的原材料在短期内迅速生产成人们所需的商品,只要商品售出,即可获得高额利润。
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英国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中国市场广阔,又没有优质的工业品,英国人认为这是一个倾销商品的好地方,于是将大量的工业品运到了中国。
2、你认为英国人运来的商品在中国会畅销吗?
学生讨论,教师公布正确结论:不会畅销。
为什么不会畅销呢?学生进一步讨论,然后发言交流。
3、教师总结:)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可以基本自给自足,对外国工业品具有天然的顽强抵抗力;
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许广州一地与英国通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中国经济落后,购买力很低。
3)因此,英国在中国能销售出去的商品十有限,而英国却要从中国进口大量他们需要的生丝、茶叶等货物。这使它们企图从正常贸易中获利的目的不能实现。
4、在利益的驱使下,卑鄙的英国人又找到了一种新的商品——鸦片,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来攻打中国。所以中国市场上的鸦片的数量越来越大,吸食鸦片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正如教材的述,向中国输入鸦片使英国的鸦片贩子一下子变成了百万富翁,可是,中国人却深受其害。有些地区的民众开始自发地与鸦片贩子作斗争,但仅凭分散的几个人的力量怎么抵挡得了强大的倾销势头。
5、面对日益泛滥的鸦片,面对国破家亡的危险,你们能想出好办法搀救这种危机吗?请你们找找资料,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林则徐禁烟的爱国壮举,培养学生爱戴革命先辈、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严禁鸦片,当务之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有关鸦片危害、英国走私鸦片的主要内容。
提问:面对日益严重的鸦片泛滥和国破家亡的危险,你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介绍:在对待如何解决鸦片流毒的问题上,当时的中国民众都主张坚决抵制,但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却出现了分歧,分成严禁派和弛禁派两大派别,严禁派主张严禁鸦片,弛禁派主张放任鸦片走私。林则徐是严禁派的代表。
林则徐多次给哪个皇帝上书,痛陈鸦片泛滥的危害?(答:道光帝)
道光帝接受他的主张了吗?为什么?(答:接受了)
教师引导:因为他认识到鸦片泛滥最终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你知道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哪里查禁鸦片?(广东)
二、爱国英雄林则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林则徐其人。
2、播放虎门销烟的影片资料,参考教材,让学生了解虎门销烟的大体过程。
3。、展示图片: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浮雕。
你知道这幅浮雕展现的是什么场面吗?
为什么要将它刻在这么醒目的位置?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这是一次正义的爱国壮举,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开始,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维护民话尊严和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坚强决心,林则徐是值得全国人民爱戴敬仰的民族英雄。
5、让学生讲讲自己该学习林则徐的哪些精神?
三、狂妄的心,用战争说话
、英国商人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企图成功了吗?
用鸦片作为武器打开中国大门的行为得逞了吗?
被惹恼了的英国商人和英国政府会怎样呢?
他们决定采用最原始也最野蛮的方式——战争,用战争迫使清政府屈服,近使清政府将他们所需要的一工拱手奉送给他们。
2、8740年,英国以林则徐禁烟为借口,公然向清政府宣战。
教师展示地图,简述经过:(1)战争爆发的标志是英国舰队到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2)结束的标志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这是近代中国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3)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被迫向英国支付巨额赔款,并丧失了包括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等在内的大量主权。(4)战争的影响是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战争原因之我见、英国与中国远隔重洋,从英国到中国至少需要四个月航程,它们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呢?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1)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需要。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能力提高,需要不断地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的销售市场;(2)清政府腐败无能。战前,盲目自信、面对挑衅,又手足无措,既不能统一思想,又不去积极备战;(3)中国科学技术、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英国,不能避免被动挨打的局面。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揭露列强侵华的暴行,分析中国屡遭欺凌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肥沃的土地,爱你没商量、你知道鸦片战争使英国得到了一些什么好处呢?
通过《南京条约》,英国的侵略权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面对这么多的诱惑,你认为其他的资本主义国家会袖手旁观吗?
《南京条约》的签订大大刺激了其他资本主国家的侵略野心,在以后半个多世纪中,法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对中国发动了十次侵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企图达到掠夺瓜分中国的目的。
2、剪辑播放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片断,同时配音简要介绍战争的经过、结果和危害。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资料”,了解教材图表中几个主要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实际,对于这些战后条约和影响宜淡化处理,只需了解,不需要深入分析。
二、侵略者犯下了滔天罪行
、播放影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的片段,使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暴行留下直观而深刻的印象。
看完录像,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愤怒的情感中感受爱国之心。)
2、请几个同学分段有感情地朗读《秋谒圆明园》。
展示图片:夕阳下的圆明园废墟。
现在,北京市政府已决定重修圆明园的部分景点,对此曾经有人提出过异议,你认为重建圆明园有必要吗?为什么?(同学们可以各抒已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均给予充分的肯定。)
3、播放与八国联军侵华相关的录像。
学生分组有感情地朗读教材,揭露八国联军的侵略罪行。
其中对于清政府赔款的数额,教师可将其折算(“两”是我国旧制的计量单位,1两大约等于31克),增强直观性。
三、思考与练习、想一想:中国疆域广阔,人口众多,应该是强悍而富有的象征,为什么会遭受到这么多的侵略和屈辱呢?
2、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归纳近代受侵略的主要原因有:
(1)中外军事实力悬殊大。
(2)统治者在生活中,极端腐化:在政治上,妥协退让,屈辱求和,极端无能。
(3)统治者与农民阶级之间矛盾尖锐,没能发动群众抗击侵略,等等。
3、播放一段反映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改善的录像。同时配音:现代的中国,国力大大增强,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国际地位提高,在1997年、1999年成功地收回了香港、澳门的主权(录像资料)。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收复台湾,完成祖国的统一,继续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将来,我们的国家能不能更加繁荣昌盛,需要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共同努力,想一想,你将如何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呢?(学生各抒己见,袒露心声)
四、播放《七子之歌》,学生阅读课后资料,在音乐声中结束本课。
第三篇:五年级品德与社会《鸦片的背后》教学设计_杨伟成
《鸦片的背后》教学设计
府谷县第四小学:杨伟成
【教材分析】
《鸦片的背后》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中的第一个主题。
本课通过学习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了解中国落后挨打的史实,激发学生追求先进,摈弃落后,热爱祖国的情感。
体现了品德课程标准中关于“我是中国人”的要点,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树立发奋图强的爱国志向。教材旨在通过活动让学生能知道落后是国家受欺凌的根源,以培养学生的奋发图强的志向。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曾经领先西方数百年,上千年,为什么进入近代后,竟如此不堪一击?只有了解并正视这样一个基本史实,学生心灵才能收到震撼,情感才能被激发,智慧才能被开启。《鸦片的背后》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鸦片的危害、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以及列强侵略中国的暴行等基本史实,了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
2、情感与态度:通过揭露列强侵华的暴行,分析中国屡遭欺凌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了解林则徐禁烟的爱国壮举,培养学生爱戴革命先辈、热爱祖国的情感。
3、行为与习惯:体验历史,在体验中进行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等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4、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影视片,查找材料,讨论交流,讲英雄故事等方法,让学生知道落后是国家受欺凌的根源,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前仆后继,奋发图强,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式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在这一节课中,我预设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学习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激起情感冲击
1、老师:同学们,我们身为中国人,你们感到骄傲吗?骄傲从何而来?让学生说说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
2、对呀,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悠久和灿烂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的画卷。播放音乐,出示中国名胜古迹等辉煌图片。看到这里,你们感到身为中国人,你们感到骄傲吗?
3、老师:我们祖国多么迷人!然而,到了近代,我们的祖国曾经有过一段倍受屈辱、饱受灾难的历史。播放伤感音乐,出示八国联军掠夺圆明园、日本侵华大屠杀等图片。祖国的这次命运转折与一种植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目标达成:通过对比看图片,谈感受,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到灾难历史因鸦片而起。)
二、直面鸦片
1、认识鸦片的危害。
(1)出示几张漂亮的罂粟花,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知道它叫什么花吗?我们千万不要被它美丽的外表所迷惑,因为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万恶之花”。知道为什么吗?引导学生认识与鸦片的关系。让学生自由发言,介绍罂粟和鸦片。
(2)出示罂粟花果及成品图片,图文结合介绍鸦片。
(3)出示吸鸦片人的图片,让学生谈谈感受。读“鸦片,像一个魔鬼,人一旦吸上瘾就很难戒除。它使人体力衰竭,骨瘦如柴,成为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废物,直至丧失生命。”这样的人还有用吗?(板书:人毁)
(4)师:鸦片不仅仅会对危及到一个的身体、心理,还会对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带来灾难。请同学们自由默读54页下面的清朝末年四个兄弟的故事。一个短小的故事,给我们的震撼力是很强的。鸦片是怎样让这个原本富裕的家庭,一步一步走向衰败的?(学生发言后,板书:家破)。
(5)出示清朝末年,吸食鸦片官民吸食鸦片的图片,进一分析鸦片对国家的危害。(板书:国衰)
2、鸦片的来源
(1)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讨论分析:为什么有那么多中国人去买昂贵的鸦片?如此大量的鸦片从何而来?英国为何要偷运大量鸦片到中国?
(2)老师:英国人靠鸦片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灾难也就随之而入中国。
(3)动笔算算鸦片增长的数量,思考讨论这些数目说明什么。算一算,比一比。
(4)老师小结:鸦片就是这样将当时的中国一步一步推向灭亡。(播放鸦片的危害)
三、回归社会现实
1、再过大约两个月就到6月28日了。你们知道6月28日是什么日子吗?对,是国际禁毒日。2、1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与毒品奋力斗争。现在,我们能让历史的灾难重演吗?不能。
3、现在的毒品犯罪分子很狡猾,毒品五花八门。你们知道有哪些新型毒品吗?它们有哪些危害?
四、课后活动
将同学们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及在课堂上设计的宣传警示语交给班干布置一次禁毒宣传展示。
【板书设计】
鸦片的背后
人 毁 家 破 国 衰
第四篇:鸦片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鸦片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一般而言,最初几口鸦片的吸食令人不舒服,可使人头晕目眩、恶心或头痛,但随后可体验到一种伴随着疯狂幻觉的欣快感。为了达到麻木的瞑想状态,吸烟者需要纹丝不动和安静。吸食鸦片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尚能保持职业和智力活动,但如果吸烟太多,则变得瘦弱不堪,面无血色,目光发直发呆,瞳孔缩小,失眠,对什么都无所谓。长期吸食鸦片,可使人先天免疫力丧失,因而人体的整个衰弱使得鸦片成瘾者极易患染各种疾病。吸食鸦片成瘾后,可引起体质严重衰弱及精神颓废,寿命也会缩短;过量吸食鸦片可引起急性中毒,可因呼吸抑制而死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闭关锁国”后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大潮。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来获取暴利。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借口1839年六月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后因战事不利道光帝派直隶总督琦善与英国议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第一次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第五篇: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鸦片输入和禁烟运动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中国近代历史时期。在这期间,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清朝开始衰落的时候,英国侵略者用偷运鸦片的办法来掠夺中国的白银,从而加深了中华民族的灾难。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情况如何?虎门销烟的壮举表明了什么?下面都要讲到。
清朝中期政局的动荡 清朝到嘉庆时,国势开始衰落。那时候,政治腐败、官吏昏庸、军备废弛、财政危机的现象,日益明显。清政府靠加税卖官来增加收入。官吏奉行的做官诀窍是“多磕头,少说话”。官吏大多在政治上无所作为,而搜括百姓大显身手。广东巡抚百龄上任不到一年,占田50万亩。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失去土地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民起义在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其中规模最大的白莲教起义延续九年,转战川、楚、陕、甘、豫五省。由于八旗兵已丧失了战斗力,清政府只有靠各地的地主武装去镇压。
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上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以英国工业发展水平最高。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吃的和穿的都自己生产,主要不靠市场供应。英国向中国输出的呢绒、布匹等,很难在中国市场上倾销。中国向英国输出茶叶、生丝、瓷器等,销路旺盛。在这些正当贸易中,中国是出超的,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后来,外商发现鸦片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英国东印度公司就用走私的方法,向中国大量销售鸦片。美国效法英国,紧随其后。至道光初年,中国对外贸易转变成入超,白银就大量外流了。
在鸦片战争前的40年中,英国走私运入中国鸦片有40多万箱,从中国掠走大约三四亿银元。鸦片贸易的暴利,每年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府提供的收入激增。1800年,鸦片收入124万多两白银,到1838年增长到519万多两白银。这是一笔骇人听闻的掠夺帐。
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贵族、官僚、地主吸食鸦片以后,更加腐败。一些士兵也吸鸦片,军队的战斗力更加削弱了。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鸦片是一种麻醉毒品。吸食鸦片叫作“抽大烟”。抽大烟上了瘾,每天几次不能间断,不然就涕泪齐下,浑身瘫软;吸食时间一长,满脸烟容,最后骨瘦如柴,直至死去。鸦片烟
很贵,一个小康之家如有一人上瘾,要不了多久就会倾家荡产。
那时候,中国的一些城镇烟馆林立,喷云吐雾的大烟鬼,成千上万。当时流行的歌谣里就有描述吸食鸦片危害的。
林则徐的禁烟活动 鸦片走私为害严重,清朝有见识的大臣,主张重办吸食鸦片的人,以抵制鸦片的输入。其中,最坚决的是林则徐。他上书道光帝,请求严厉禁止贩卖鸦片,言词恳切。道光帝派他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
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侯官人,为官清廉。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的时候,江苏闹灾荒,颗粒不收,饥民遍野,每斗米涨到六七百枚铜钱。林则徐访察到朝廷大员潘世恩家,囤粮万石,劝潘世恩开仓粜米,赈济饥民。潘世恩不肯,推说他家里的粮仓都是空的。林则徐说:“既然潘大人的粮仓是空的,就暂时借用一下,我用它贮米。”于是,林则徐下令将粮仓全部贴上封条,然后开仓放米,救济饥民。有一年,洪泽湖堤坝溃决,十余县被水淹没,还影响了南北漕运。道光帝派林则徐前去督修。他到任以后,几乎天天外出查看工程进展,经常顶风冒雨走在泥泞的路上,河工、百姓深受感动。他任湖广总督期间,就在汉口、长沙等地捉拿烟贩,设禁烟局,收缴烟土、烟枪,配制戒烟丸,限定吸烟的人定期戒绝。他的禁烟措施很有成效,受到人民的赞扬。林则徐上书道光帝,指出如果听任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那么,数十年后,不仅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他命令外商必须交出鸦片,并写下保证书:以后来船永不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他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清醒地看到,中国军事装备落后,必须做好迎击侵略者武装挑衅的准备。他视察了珠江口的形势,在珠江口安置木排和铁链,添建了炮台,把380门大炮排列在珠江两岸。他相信“民心可用”,从渔民中招募水军,天天训练。他号召人民,“如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他还派人翻译外国书报,收集资料,了解外国情况。
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指使英国商人拒绝交出鸦片和写保证书。林则徐斥责义律的不法行为,下令停止中英贸易,派兵封锁英国人居住的商馆。英商雇佣的中国职工,也全部撤出商馆。由于中国军民的共同斗争,义律被迫答应呈缴鸦片,英美等国商人陆续交出鸦片共约110多万公斤。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前后用了20多天,才销毁干净。
在销烟的日子里,远乡近里,成千上万的人赶到虎门观看,还有一些外国商人从澳门乘船前来旁观。他们仔细观察销烟的全部过程,对中国禁烟表示钦佩。
一位美国传教士,观看虎门销烟后,这样写道: 我们曾反复考察过销烟的每一个过程。他们在整个工作进行时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出于我们的臆想,我不能想象再有任何事情比执行这一工作更忠实的了。在各个方面,看守显然比广州扣留外国人的时候严密的多。镇口有个穷人,因仅试图拿走身旁的一点鸦片,但一经发觉,几乎立即被依法惩办。即使偷去一点鸦片,那也是要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的。目击后,我不得不相信这是一个事实。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取得胜利的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