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孩子为何不停地缠妈妈

孩子为何不停地缠妈妈



第一篇:孩子为何不停地缠妈妈

兰兰妈只要一下班,就被兰兰缠住了,而且一遍一遍地喊:“妈妈、妈妈……”,不仅自己不厌其烦地喊,还要妈妈不停地答应她:“哎,哎……”。这让兰兰妈很累,但是又不晓得如何让兰兰停下来,除非她自己喊累了才作罢。

心理分析:

关于爱,孩子和成人有着不一样的解读。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比如给孩子穿最漂亮的衣服,买最昂贵的玩具,或者满足孩子任何物质上面的要求,抑或以自己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对孩子好,在成人的眼中,这就是爱。

可在孩子的眼中,爱又是什么呢?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爱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温柔地对待,而不是大声地呵斥或者责骂;第二,耐心地陪伴,而不是随意待之或者敷衍;第三,及时地无条件地在生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比如饿了可以马上提供食物,想要拥抱随时可以投到父母的怀抱。

作为成人的父母很少会设身处地去想象,爱在孩子的眼中是怎样一副景象,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视角上,以成人的爱的标准去给孩子爱,并且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殊不知,孩子的很多看起来没来由的情绪或者行为问题正是一种信号,是爱的匮乏的信号。本例中兰兰的行为就是一种信号,她重复地呼喊妈妈,然后要求妈妈不停地答应她,就是一种试探和确定,她怀疑整天忙忙碌碌离开自己的妈妈是否“移情别恋”,更怀疑自己是否还是妈妈最宝贝的小公主,所以她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种确定感:妈妈还是爱我的。

对于身处职场的妈妈们来说,白天辛苦工作了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更没有精力来好好地陪伴宝宝,所以更应该重视孩子发出的爱的匮乏的信号。如果实在太累,不妨把宝宝抱在怀里,亲一亲,然后用非常肯定地语气告诉宝宝:“宝贝,妈妈很爱你,你永远是妈妈的心肝宝贝!但是,妈妈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下,我们可以约定,周末一起出去玩好么?”

孩子为何不停地缠妈妈

第二篇:妈妈和孩子

妈妈和孩子

教学目的:

接触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感受美术的多样性。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学习观察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材质、表现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结合作品展开联想,发表对作品的看法。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表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体会艺术作品中表现的母子情,观察艺术作品中妈妈对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使小朋友认识到妈妈的爱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教学难点:

让小朋友学习观察艺术作品,对作品的造型、色彩、情节予以描述,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

搜集自己与妈妈的照片,小动物母子情方面的图片资料一同欣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自由欣赏书上的作品,说一说,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2、妈妈是我们最熟悉的人,你能唱几首有关妈妈的歌?

3、选择书中农民画《母与子》、油画《洗澡》、素描《母亲保护她的女儿》木雕《欢乐柱》几幅作品中对妈妈脸部的局部描写,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小朋友,请小朋友思考,都是表现妈妈。为什么不一样?你喜欢那一张脸?

二、欣赏评述

1、认识作品的表现方法(色彩、造型、材质),你喜欢哪种形式?说一说理由?

2、找一找这几幅作品中描绘的情景,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出现过吗?在什么时候?仔细想一想,你当时的感受,说一说艺术家表现的好不好?为什么?

3、几幅作品中,妈妈不一样的表情代表了不一样的心情,大家一起猜一猜,每位妈妈心里在想什么?听一听老师读一读作品旁的文字介绍,说一说你喜欢哪位妈妈。

4、这么多艺术家描绘、塑造妈妈的形象,你认为哪件作品最能体现妈妈对孩子的爱? 哪件作品最有意义?哪件作品最漂亮?哪件作品表现的妈妈最像你的妈妈?为什么?

三、德育渗透

1、请小朋友展示自己小时侯和妈妈的照片,仔细看看妈妈的眼睛、动作、表情,与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妈妈哪最美?(包括:外貌、语言声音、动作)

2、欣赏书上的作品,假如你是作品中的孩子,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对妈妈说什么?

3、艺术家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来表现妈妈对孩子的爱,你还能说出平时妈妈怎样爱你吗?

给大家讲一讲妈妈爱你的一件小事。

4、生活在妈妈的爱中,我们感到很幸福,我们怎样爱妈妈,也让妈妈幸福呢? 请小朋友分组讨论,看谁的办法最好?

四、感受实践

1、画一幅你和妈妈在一起的画,送给妈妈。

2、做意见小礼物写上一句爱妈妈的话,送给妈妈。

3、将全班每位同学对妈妈的知心话录在磁带上,期末家长会上放给妈妈听。

4、在课本上选一件最喜爱的作品,回家讲给妈妈听,告诉妈妈“我爱你

第三篇:不停地生活故事

纽约市曼哈顿中央公园一头名叫吉斯的北极熊在两年前患上了过度活跃症。整天不停地游泳,经过专家的治疗,现在已经痊愈。

吉斯的病况,引起各方关注,成为各式商品和画册的主角,其中一款明信片是:“吉斯看医生”,吉斯躺在床上,接受心理医生的发问。

原来凡是不停地做某一件事,便是心理有问题。不停地游泳、不停地跑步、不停地吃、不停地节食、不停地赚钱、不停地说话、不停地说谎、不停地工作、不停地逃避、不停地要求别人称赞、不停地骂人、不停地挤眉弄眼吐舌头,以至不停地找男人、不停地找女人、不停地找人上床、不停地找人爱自己、不停地负心、不停地爱上别人,都是病。

无论是不停地爱上别人或不停地负心,最后也和不停地游泳的吉斯一样,是会疲累而死的。

吉斯不知道自己有病,但专家知道。

不停地爱上别人或不停地负心的人却不知道自己有病,他们取笑那些不停地吃的人,厌恶那些不停地说话的人,却不知道自己和他们一样,都是病人,只是病症不同。

惟一不是病的是不停地呼吸。人不停地生活,也是一件吃力的事,却不能停下来。

有时候,我怀疑那些懒惰的人是智者,他知道不停地生活也是病。

第四篇:孩子为何会失败读后感

《孩子为何会失败》一书作者霍特教授记录了教学过程中的许多案例,其中《真实的学习》一章,霍特教授更是以大量的数学案例讲述孩子的真实的学习心态与过程,并对其一一作了分析,我对其中的一段话颇为同意和赞赏:

“我们不用把孩子‘变得’聪明,他们生下来就很聪明,我们要做的是不要把他们变笨。那些很有才华的老师,总是能想到教学的新点子。然而,他们其实和那么些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一样,也可能对孩子的学习带来不好的影响。这些老师不懂得适可而止。他们就像磅数朋友推车的人一样。他们很卖力,终于发动机开始工作了。开车的人说:‘好了,我走了,你放手吧。’可是推车的人不放手,他会说‘不行,只有我推着才能走。’因此,这辆本来可以全速行驶的车只能慢下来——除非开车的人很像走开,并且把他的朋友摔个大马趴。而大部分学习者,尤其是小孩,无法摆脱他们的老师。”

这一段话,霍特教授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故事告诉我们,把孩子变笨的不是孩子自己,是不敢放手的老师。教育,就是要在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思想、言行和行动上的自由。我想,我们老师是不能当推车人的,而是当学生学习之车的加油站,他们感觉油不够了,就要来加一下,并且,这个加油站并非只有一家,而是要出现在他们学习之道的每个可能会停下来加油的地方。更难的是,在他们不需要的地方,我们是不能出现的,以免他们会习惯性地驶入加油站停靠。如此看来,也并非霍特教授所说的那么简单,不去推车就好了。

“嫦娥为什么自己吃仙丹不让逄蒙吃了算了?因为她怕逄蒙这样的坏人到了天庭也不安分,更会危害善良的百姓。嫦娥是善良的,是舍己为人的;诸葛亮为什么让刘备跪着半晌不接见,他真的很困么?是因为他要考验刘备的诚心,只有诚恳的人他才愿意为他效劳;管理葡萄园的老太太为什么不亲自摘葡萄来卖?或许他真的年迈无力了,不经意间的决定却给了人自由,任其选择,买卖做得比谁都好……”这些问题是谁提出来的?是学生!是谁回答的?是学生!原来我们只顾推着他们走,顺利地把他们推向前,认为把他们教得没有问题,才算是成功的教学。实际上放手让他们产生困惑,提出疑问,自行解决也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的。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如今,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放手与不放,而是什么程度才要放?什么时间才要放?面对个体之间有很大差异的学生,到底怎样去放?加油站设在哪?一次给他们加多少油?怎样才能让他们不跑偏,抵达下一个加油站?都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霍特教授用了20年,回头再修订《孩子为何会失败》,我想,我们没有霍特教授的睿智,或许会花上更多的时间,慢慢摸索前进吧!

第五篇:孩子的百天为何又称(推荐)

孩子的百天为何又称“百岁”

周年的意思,特指婴儿周岁或满百日。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日卒,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日卒。”可知,“百日卒”“周日卒”分别指庆贺婴儿满百日、周岁而举行的礼仪宴会。

汉语词汇在发展过程中,“日卒”的字形和词义都显得比较冷僻生涩,后来就被弃之不用了。因为在婴儿百日庆典中,“祝福孩子身体康健、长命百岁”是唯一主题;所以后就被民间讹为“百岁”了。旧时民俗,男孩过百岁时,父母请剃头师傅把孩子头发剃掉,只在后脑勺的下部留下一撮毛,称为留百岁毛,其中寓含着祝福长命百岁之意。

婴儿长到来年生日,称为过周日卒。在古代这个礼仪庆典上,在婴儿的脖颈系上长命锁,还要举行“抓周”。所谓“抓周”就是占卜预测婴儿未来前途的一种民俗活动。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上,就详细记载了“抓周试日卒”的情况:“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日卒。”颜真卿《茅山玄靖先生广陵李君碑铭》记载:“先生孩提则有殊异,日卒日独取《孝经》如捧读焉。”这是抓周预测获得灵验的正面典型。与之相反,《红楼梦》第二回写宝玉抓周,心无旁骛,只抓脂粉钗环之类,结果气得贾政骂其将来必为酒色之徒云云。其实,这个对宝玉的人生预测也并非不灵验,只不过与家长的期望相悖罢了。

既然“百日卒”被民间说成“百岁”,那么“周日卒”变为“周岁”也就顺理成章了。后来,“日卒”这个词就很少出现了。清人沈德潜有一部诗话名为《说诗日卒语》。为什么书名“日卒语”呢?作者《自序》写道:“拟之试儿日卒盘,遇物杂陈,略无诠次也。”作者把自己对诗歌的各种见解和论述,比喻为杂乱地摆放在日卒盘里的各种物品,以听任读者诸君随意拈取。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854082.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