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师想告诉家长的话,请理解尊重我们
幼儿园教师想对家长说的话
1、请不要再叫我们“阿姨
其实,我们在乎的不是你们的称呼,而是“阿姨”两个字表现出来的你们对我们的定位——家长们总是把幼儿园仅仅当作一个保育场所而不是教育场所。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同,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孩子的学习进度,相互配合帮助他们成长。
2、请为了孩子而守时
迟到会给孩子带来不小的困难,因为其他小朋友已经开始做游戏了,他们很难加入进去。而如果你的孩子经常缺席的话就更糟了,那样他会不知道和哪些小朋友一起玩,做什么游戏,在哪里玩。这样,孩子会觉得上幼儿园一点乐趣都没有,而更想待在家里,也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3、不要只看结果
很多时候,一项活动或者某种经历是否对孩子有益是很难立即做出判断的。用放大镜观察窗台上的小花,发生争执以后寻找解决方案或者承受后果,都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步骤。这些活动对孩子的意义绝不亚于制作手工或者背诵多少首唐诗,只是他们的收获往往很难在你们面前形象地展示出来的。
4、不要破坏孩子已经建立起来的好习惯
几乎所有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星期一综合征”,过去一周里通过各种游戏和手段建立起来的好习惯,在经历一个周末后便丧失殆尽。有的家长是出于补偿心理,让孩子随性地吃喝玩乐;而有的家长则是因为怕麻烦,没有呼应幼儿园的生活节奏。生活规律化可以让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都变得容易,因为我们可以更细致地了解孩子。
5、不要隐瞒关于孩子的真实信息
我们之间的沟通与信任,会使小家伙从中受益。希望你们能够开诚布公地告诉我们孩子的饮食及用药禁忌、他们身体上的问题、特殊的生活习惯甚至家庭关系的变化等等。如果我们能随时了解而不是去猜测这个孩子的身后究竟发生了什么的话,可以减少很多周折,并且避免一些危险。
6、请从正面理解我们的评价 如果我们对你说:“你的儿子显得很有攻击性”,并不是在批评他,而是想和你们谈一谈,共同找到原因。你们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而我们则掌握专业的视角,当两方面配合起来,就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7、不要吞下你们的不满
希望你们能够把对我们工作的疑问、不满坦率地说出来,而不是和其他家长一起私下议论和猜疑。很多时候沉默会加重误解,这反而会把事情人为地复杂化,对解决问题无益,对孩子当然也没有任何好处。
8、请经常检查孩子的装备是否齐全
幼儿园的课程和外出活动会需要家长为他们准备必要的物品,而装备齐全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这一点听起来简单,但是很多时候却做不到。简单地说,比如你忘记给孩子戴手套了,这样其他的小朋友兴高采烈堆雪人的时候,你的孩子却因为小手冻得红通通、冷冰冰的而站在一边——盼望了一年的这场大雪却成了孩子的伤心往事。父母有时候会根据自己小时候对幼儿园的印象来影响孩子,但是,无论你的“幼儿园情结”是美好的还是悲伤的,都请把它忽略。让孩子形成自己的幼儿园生活感受,并且从中得到乐趣
第二篇:《项链》想告诉我们什么
《项链》想告诉我们什么
内容摘要:莫泊桑的《项链》到底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历来争论不休。虽然阅读是见仁见智的,但是笔者以为莫泊桑最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生是变化无常的,一次偶然的事件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关键词:主旨 偶然 形式 情节
对于莫泊桑小说《项链》的到底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历来论者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与追求享乐的思想;也有人认为小说对女主人公追求奢华生活遭到失败的不幸表示同情,对其以诚实劳动偿还债务的行为予以肯定,对其虚荣心作了批判。而我以为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是变化无常的,一次偶然的事件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小说的主旨其实也就是作者最想告诉我们的道理。虽然对小说主旨的理解是可以见仁见智的,但是我以为见仁见智也应该以文本为依据。我们对《项链》主旨的把握就应该以《项链》文本为依据,就文章的外在形式而言,特别要关注文本中的一些议论性的句子,稍有常识的读者都知道议论性的句子往往是文章主旨所在。在《项链》中有两段议论性的句子。首先,在小说开头有一段这样的话:“她也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长一个小职员的家里。”作者在叙述中明显穿插了“由于命运的差错导致玛蒂尔德出生于小职员之家”这样的议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这一切都源自命运无常。其次,在文章中间,在还清债务的十年之后,玛蒂尔德有一段感慨:“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文章前后都是叙事,而作者在此穿插了这段感慨,而这段感慨其实就是一段议论,作者正想接着这段议论来表达――人的命运变化莫测,人生太容易被生命中的“偶然”所左右。这段议论与小说开头“由于命运的差错” 的议论前后呼应。这些议论性的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正是文章主旨――人生是变化无常的,一次偶然的事件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而从故事情节来看,作者也正是围绕着这个主旨来展开故事的。小说以获得请柬为分界线分为两大部分。
在获得请柬之前,按常理作为女人,“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如果不是“命运的差错”,美丽动人的玛蒂尔德就应该过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可是由于“命运的差错”,美丽动人的玛蒂尔德没由于有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婚。可见命运捉弄了玛蒂尔德。其次,玛蒂尔德“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心比天高,却命如纸薄的玛蒂尔德陷入了“想入非非的幻想”与无止境的“忧伤的感慨”之中。这种性格特点也是命运之安排,可见命运又捉弄了她一回。更可悲的是,她还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这种同学之间命运的差距导致她再也不想去看望自己的朋友了,只因为看望只会增添自己的痛苦。可见命运再次捉弄了玛蒂尔德。由于“命运的差错”导致了玛蒂尔德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只有在精神幻想中寻求补偿。玛蒂尔德的痛苦,正如作者所言“如果不是她而是她那个阶层的另一个妇人的话,可能连例会都没有理会到,但给她的痛苦却很大并且使她气愤填胸”。而这一切都与偶然有关。
在获得请柬之后,“命运的差错”就更明显了。
首先,从借项链这段情节来看。路瓦栽先生任职于教育部,而教育部举办舞会并不是经常性的,所以舞会的举办就存在偶然性。而路瓦栽先生只不过是教育部的一位小职员,一次偶然的机会,路瓦栽先生弄到了一张参加部长邀请他们夫妇参加舞会的请柬。为了出席舞会玛蒂尔德做好了长裙,又去向自己的朋友弗莱思节夫人借项链,而借的是项链,这也是出于偶然,在弗莱思节夫人的众多饰品中它为何偏偏借的就是项链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玛蒂尔德借项链的经过:
当玛蒂尔德在琳琅满目的珠宝首饰前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时,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了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地心也跳起来了。
玛蒂尔德发现朋友的项链是源自“忽然”,可见“命运的差错”,让她看中了这条项链,随后借了项链。这一切是如此的“偶然”。
其次,丢项链也是出于偶然。玛蒂尔德丢项链与她性格之间根本就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舞会上,玛蒂尔德尽情的享受着人人对自己殷勤献媚的地位,她陶醉在欢乐之中,在这一片幸福的云中舞着,甜美幸福完完全全握在手中,而玛蒂尔德的所作所为其实也与丢项链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舞会上,陶醉在欢乐中的人除了玛蒂尔德之外,还有其他三位路瓦栽同事的夫人。如果说是因为陶醉使然,那为何她们没有丢失什么东西,只有玛蒂尔德丢失了东西?而玛蒂尔德丢的为何又偏偏就是项链呢?
再次,在赔项链这个环节中也充满了偶然。现在项链丢失了自然需要赔偿的,但是在赔偿项链的过程中为何玛蒂尔德夫妇就从来没有质疑过项链的真假呢?他们拿了盛那件宝贝的盒子,照着盒子里面的招牌到了珠宝店里,店里的老板查过了许多账簿。最后给他们的答复是:“这串项链不是我店里卖出去的,我只做了这个盒子。”既然如此,那就说明盒子与项链不是原装的,试想如此贵重的项链怎么可能没有配套的盒子呢?在一番寻找过程中,玛蒂尔德夫妇不对项链的真假产生质疑,这有些偶然。其次,在寻找项链的过程中,他们居然能找到一串用金刚钻镶成的、正像他们寻觅的那一串念珠,如果他们找到的是另外一串与之相似、价钱便宜很多的项链,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又该如何发展呢?还有,玛蒂尔德还项链的时候,她的朋友弗莱思节夫人竟然“没有打开盒子”尚能理解,而玛蒂尔德东挪西借凑钱终于买了一串真项链还给自己的朋友时,为何她自己也没有把项链盒子打开呢?她不是需要证明给朋友看自己真的还了项链吗?对于这些偶然,历来的评论家认为这正是因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作祟所致。而玛蒂尔德的性格由小资产阶级夫人变为劳动妇女不也正是由于偶然的丢失项链所致吗?
最后,当玛蒂尔德最后知到她借的项链是假的时候,这个环节就更多源自偶然了。在茫茫人海之中,历经十年艰辛劳作的玛蒂尔德与弗莱思节夫人根本上就没有联系了,却能再次在极乐公园中偶遇,这本身就源自偶然。试想如果没有玛蒂尔德与弗莱思节夫人在公园的偶遇,那么玛蒂尔德的悲剧人生能有如此凸显吗?
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偶然,恐怕整个故事情节都无法推进了。当然,所谓无巧不成书。正是如此多的偶然才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玛蒂尔德的人生是可悲,按常理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是由她的性格决定的。可是如此众多事件的发生都是出于偶然,这些偶然事件的发生和她的性格关系不大。如果没有这些偶然,玛蒂尔德的命运也许并非是悲剧。而玛蒂尔德如此命运不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好像由于命运的安排”吗?
也许我们能从《项链》中读出其它一些思想内涵来,但是无论从作者的表现手法,还是故事情节本身来看,作者借助这个故事最想告诉读者的道理只有一个――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作者单位:上海市泾南中学)
第三篇:幼师不易,请多给我们一些理解幼师随笔
做一名幼师好难,每天工作都忙的要命,但是还总是被人误会,感觉自己整个人已经快是个废幼师了。
1、做幼师真轻松,每天陪小孩子玩耍就可以了。
千万别以为幼师就很容易了,很多老师每天早早的起床备课,准备活动材料、写教案更是兵家常事,中午吃饭时也要工作,等孩子离园之后,更是有很多后续工作要做,不少老师都要忙到半夜三更。
2.寒暑假不用上班还拿钱,真是再爽也没有了!
一个人不是说停留在当前的状态就足够了,更何况幼师这种要教导孩子的存在了。每到寒暑假,幼师也是要去进修的,只有努力的提升了自己,才能在之后的工作中更好的教导孩子。
3.跟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是不是老师不喜欢孩子?
所有人都爱听好话,一听到谁说自己孩子不好,就觉得对方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其实,老师这样说,只是想让家长帮助孩子改正问题,让孩子变得更好而已。
4.老师没回家长信息,是对家长有意见。
家长给老师发消息,问孩子情况,老师迟迟没有回复,绝对是因为老师还在忙,因为幼师真的很忙,很忙,每天要做的工作有很多,还要照顾好这么多的孩子,连坐下来的时间都没有。
5.孩子到家后喊饿,是不是老师没给孩子吃饱饭?
孩子一到家就喊饿,到处找吃的,有些家长就会认为是老师没给孩子吃饱饭。这绝对是不可能的,现在又不是缺粮少菜的年代,幼儿园怎么可能不给孩子饭吃?而且下午还有点心时间,更不可能不给孩子吃饭了,不过孩子在幼儿园活动量大,食物消化的快,等到放学的时候很可能已经饿了。
6.老师给孩子布置亲子作业,坑的绝对是家长!
老师布置的作业,都是要经过认真考虑才会发出来的,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让父母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增进感情,并不是为了要为难谁。
7.孩子受伤了,肯定是老师不负责任!没照顾好孩子!
幼儿园每个班级有3名教师,但是孩子却有十几个、几十个!要照顾好所有的孩子并没那么容易。而且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在一起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但老师会尽力照顾每一个孩子,保护他们的安全,不过老师也不是万能的,再用心,也难免有所意外,所以,也请各位家长,给老师一些宽容和理解。
8.孩子学到的知识不多,就是老师没教好!
孩子在幼儿园,学的东西其实更多是要依靠园所教育和家庭教育,一同来进行的,并不是单靠某一方面就可以完成的,它是需要二者互相配合才可以的,因此,也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多多沟通,一起教好孩子。
每一名幼师都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误解,感觉到身上背着无限的压力,但是各位不要轻言放弃,调整好心态,多多进行沟通,相信一切都不是问题。
第四篇:请尊重我们的孩子
请尊重我们的孩子
和朋友聚会时,每每总听到朋友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有时候还不经意说出孩子的隐私.人是有自己的尊严,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尊心.为了使每一个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特别尊重幼儿自尊心,那作为孩子的家长更应该引起重视.有关研究表明:幼儿3岁左右自尊感便开始萌发.不可以不尊重孩子,对孩子要讲信用,说话要算数.在日常的生活中,答应过孩子的事要做到,不要去哄,欺骗孩子,骗多了孩子就会对你产生不信任.我们要平等的对待孩子,孩子虽小,但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能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讲话,更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要尊重他们的各种需要、兴趣、爱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允许孩子有不同于我们的见解,多听他们的意见,留给他们自己做决定的权利.“说尊重孩子,就是不打不骂.那我们就什么都听孩子的就可以了,就是顺着孩子的意.”可是不是这样理解的,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总会出现一些错误,更何况是孩子呢?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孩子如果犯的不是品质性的错误,家长是可以容忍;如果孩子犯了像撒谎,偷窃类似的品质性错误,< ~ 课 件 >就应该严厉的批评.因为必要的批语以及慎重的处罚,它是一种冷却剂,可以使孩子冷静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错误。有的时候孩子也会判断是非对错.孩子是很在意父母对自己的评价,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孩子对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父母的评价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如果常听到父母说这个不行,那个他也不会,久久的孩子会自己想,我妈妈都说我不行,那我就一定不行,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不可以过高,也不可以过低,对孩子取得的任何成绩,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虽然这些对于成人来说微不足道,但他却会影响孩子自信心的树立.总之,时时要多给孩子一些微笑,时时刻刻要关注孩子的所作所为,对孩子要像朋友一样,尊重他,也是尊重你自己!
第五篇:《海上钢琴师》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高三很多写关于“人生价值”的破文章,都会有一种观点就是:人,生来为了经历,为了体验的丰富。
进而为了说明的是:失败并不可怕,去经历,即使摔破头也好歹奋斗过一次,轰轰烈烈的人生总是更有价值的。
一度我对这些东西深信不疑,所以有时候说服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会用的借口是,试试看嘛,反正之前从来没有做过,小到吃凤爪的时候把辣椒都吃掉,大到大学读了文科并坚决地断了转专业的念头。
并且我觉得,很多人都应该是同样这般相信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周围的人会这么成天的折腾来折腾去,参加学生会参加社团,旅游踏遍四方,女朋友男朋友一个一个地谈,都是想去经历不同的事情或者是让用人单位以为自己经历了很多不同的事情。
奋斗里这么句台词是有道理的:要大体等死了以后,活着就该折腾折腾。
而《海上钢琴师》告诉给我另外一种反驳,一种对“人生来为了经历”的反驳,就是人生来是为了坚持某种东西。坚持这个词可能不大好,或者说守望?坚守?守侯?就这个意思。
可是,问题是,坚守的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人的一生在海上度过,从未踏上过陆地一步,生活除去音乐貌似没有别的东西,中间爱上过一个姑娘。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也曾在十二年里一直重复一种单调的生活,或者说,坚持一种单调的生活,中间也会偶尔爱上一个人。它们很相似吧,可是为什么,前者我会去动容,而后者我会觉得我们很猥琐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音乐、钢琴是比语文、英语更小资、更能挑逗人情感的东西?
当然不是。
那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会为了1900去感动,不是因为他坚持的是某种生活形式,坚持了一辈子没有放弃,而应该是一些别的东西。那到底是什么呢?
当然,很多答案是一听就对的,比如坚持的是信念啊,信仰啊,态度啊,人生哲学啊什么的,但都是狗答案,等于毛都没说,而且给这种答案的人一定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
有没有明确的,通俗易懂的,可以让我明白的知道,因为1900坚持了a,所以我会为他感动。
大概是较真了,但如果我不能明确的知道,我会不可避免地觉得很多类似的电影都只是在伪装小资,而我相信事实应该不是这样的。
所以有人知道麻烦告诉我一下。
然后,想起来了,好像主题不是这个问题,主题是,人生来是为了经历,还是为了去坚持那个a。
还是,它们之间不矛盾,它们可以共存。
有人知道麻烦再告诉我一下。
有个很牛逼的朋友是这样告诉我的:其实坚持也好,体验也好,都在于我们自己觉得对,觉得有价值,这就是所谓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