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观林则徐故居有感

观林则徐故居有感



第一篇:观林则徐故居有感

观林则徐故居有感

伟大的名族英雄——林则徐

今天是2016年12月8日,一个天气很好的中午,说是晴朗却不见太阳,说是多云却少了阴天的压抑,所以在我看来天气是好的。来到福州快有3个月,还没出过远门,军事理论课也马上要进入尾声,才决定要去林则徐故居,于是,这个中午我背上书包,出发了,用了一个多小时,车到站了,这也算是出了一次远门。

欢快地下车,忘记了一个多小时的颠簸,鸟儿出了笼似的,环看四周,步行大概5分钟踏上了用大块古老石头铺成的大路,身后的水泥路变得模糊,向前望,崭新的建筑出现在我眼前,说是崭新其实是眼前一亮,看多了高楼大厦,这里的阡陌交通,别有一番感觉,再低头,铺路的石缝间仿佛能生出一朵花来,错落而有致,看似凹凸却平整。迎面而来的人流,与我同行的人流,叫卖声,吆喝声,不是手里紧紧攥着手机,一定以为自己来到了京城夜市,这里大概就是三坊七巷吧,一条大路,时不时看见一个小巷,我深知这次我是为了完成任务才来到这里的,这些勾起我好奇心的小巷,我只是极目远眺,我所看到的是一面又一面白墙,可能是我方向感不好,也可能是我使命感太重,我终究没有走进去。

沿路,看到了麦当劳,屈臣氏,星巴克等等都是大品牌吧,没有一点冲动,像是道边长得大而鲜艳的花,都是这样的美艳,反不及,那些无名野花,生得娇小,却芬芳可人,我期待的是转角处的小屋,或是树后的小铺,其实应该是我的目的地——林则徐故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可能是这样吧,转角处我遇见了一座小屋,刚进门,是奶香,温暖的空气将我包裹,精美的挂件,复古的信笺,碎花的纸片,触动我的心,仿佛回到初中那年,那份安逸与不羁,随手翻开一张明信片,那数字让我回到了现实,今天不是那年,走出小屋,走进人流,沿途,一些风景是值得停留的,最美的莫过于人了。

对我来说,到处都是新的看点,我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又似乎只是漫无目的地摇头,再步行大概15分钟,走过一个红绿灯,红墙上有一副大而长的石雕,林则徐三字尤为显眼,总算到了目的地,在入口不远处取了票。跨过一道门槛,豁然开朗。

映入眼帘的是四门火炮,由大到小排列,后面叠放着炮弹,显而易见,这些火炮是林则徐部下的武器,也是清朝重要的武器之一,清代火炮以材质分,有铸铜炮和铸铁炮。清前期以铜炮为多,后期多为铁炮。此外,还有少量的铁心铜体炮、铜心木镶炮。由于铜炮多铸造精美,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以重量分,有重炮和轻炮,《清文献通考·兵考》:“重自五百六十斤至七千斤,轻自三百九十斤至二十七斤。”以形制分,有前装炮和后装炮,前装炮又分为红衣炮型和冲天炮型,后装炮主要是子母炮型。清代火炮多有铭文,常铭炮名、年款、监造官员、工匠、重量等。清代视火炮为神物,常授予火炮各种将军名号,清初时定制于每年秋季在北京卢沟桥举行一次大典,祭祀炮神,并令八旗操演火炮。清人制造火器始于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康熙时期,火器的规模、质量、工艺都达到了中国古代火器发展的顶峰,有些火器在世界上也处于先进水平。但是清代中期之后,由于国家承平日久,统治者越发不重视武备,火器的发展渐趋停顿,以致鸦片战争时,清军仍然使用旧制火器。面对外国列强先进的火枪火炮,清朝政府只能用着落后的武器还击,输局已定,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便是从此开始,可见,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大是这个国家自强,不受屈辱的基础,而先进的武器又是强大军事力量的前提。

向后看,便是伟大爱国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题字,行云流水,苍劲有力。继续向前,走过一扇圆门,来到大堂前,一尊林则徐雕像屹立于此,高大伟岸,前方,有两大缸露天池水,满满的水与缸面齐平,想必是每逢雨天雨水便会装满水缸,向水缸里看,水尤其清澈,缸底的钱币看得一清二楚,甚至面值都一目了然,向水缸扔一枚硬币,面对林则徐的塑像许一个愿望,一定是满腔热血,只是手头上唯有的一枚是用来回去乘车的。来到塑像前,细细端详,栩栩如生,英魂犹在,仿佛能看见其抵抗外辱的雄姿。

往左,像是来到了后花园,视野变得狭窄,却不拘束,红花绿树装点着,多了几分生机,继续前行,仿佛能听见潺潺流水声,走近,有一面石桌,四把石椅,后边是池塘。走在这,有点疲倦的话,坐下来与朋友聊聊天,看红花绿柳,听水声潺潺,池里还有成群的鲤鱼,扔下一小片食物,便会簇拥而上,像一朵盛开的花。

再向前,是一条狭窄的走廊,穿过走廊,便来到了林则徐故居的核心部分。这里有他的生平,人生阅历,主要成就,生活百态,书画作品。林则徐,字少穆,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1785年生,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原名林天翰,字孟养,号旸谷,嘉庆侯官岁贡生,是当地的教书先生,于邻居罗氏的地方开设书塾。而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为闽县岁贡生陈圣灵之第五女。清朝中期户籍福建侯官。林则徐于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号阳谷,系出莆田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今海口镇岑兜村),国(清)初再徙省治(福州)。”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我最初所认识的林则徐是因为虎门硝烟,这也是他主要成就之一,也验证了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这里所说的“烟”指的是鸦片,一种毒品,吸食鸦片后,可以初致欣快感、无法集中精神、产生梦幻现象,导致高度心理及生理依赖性,长期使用后停止则会发生渴求药物、不安、流泪、流汗、流鼻水、易怒、发抖、寒战、打冷颤、厌食、便秘、腹泻、身体卷曲、抽筋等戒断症;过量使用造成急性中毒,症状包括昏迷、呼吸抑制、低血压、瞳孔变小,严重的引起呼吸抑止致人死亡。清朝中后期,更是有集体吸鸦片的现象出现,鸦片虽小,却削弱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斗志,“东亚病夫”鸦片战争,都是它带给我们的教训。1839年6月3日,历时23天的虎门硝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虎门销烟,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以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理所当然地是这一事件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完成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已毫无愧色地成为历史巨人了。

走过一面有一面墙,在一个角落里又是一门火炮,偌大一个清朝,没想到能出手的武器只有火炮,那些长枪,尖刀,弓弩,也同样拿不上台面,面对高大外国列强的洋枪洋炮,真是螳臂挡车,觉得可惜,惋惜当时怯弱的百姓,有点痛恨,痛恨当时无能的政府,想要强大,必须自强,想要屹立于民族之林,必须与时俱进。火炮对面的壁橱里放着两套军服,一套是清朝军长的,另一套是同时期外国军长的,两个鲜明的对比,觉得一种耻辱,快步走过,没有拍照,不知不觉便走到了林则徐故居的出口,也到了此次行程的尾声,与犹未尽,若是时间足够,想再来一次。

我们纪念历史,并不是渲泄仇恨,纪念历史,是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远离战争,远离野蛮,呼唤文明,呼唤和平,这是生者对死者的告慰,这是生者对后来都的承诺,历史不能忘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用江泽民主席的一句话来结束:要想跨入世界强国之林,赢得世界的尊敬,只有自强不自己奋斗,让我们背负着耻辱铸成的历史,用哪怕几代人的奋斗,也要实现一个伟大的承诺:和平,富强!

第二篇:观邓小平故居有感

观邓小平故居有感

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贡献的人很多,值得我们铭记的人举不胜数,但名列前茅的是我们毛泽东同志,接着是我们的邓小平同志。父辈级别或者说爷爷级别的老人在提到毛主席时总是热泪盈眶,感谢毛主席解放了全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挽救中国千千万万的人民。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远离了战争的纷扰。感受不到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绝望,对于毛主席的尊敬也仅仅停留在仰望层面。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可能更怀念邓小平同志,因为是他的提出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的人民富起来了,生活中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所以我们对于邓小平心怀感激。带着这样一份心情,在2013年6月4日这样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里,我们全院的同学一起参观了位于四川省广安市的小平故里。

还未踏入小平故居所在地,我们就可以发现小平同志深受四川人民的爱戴,我们以他为榜样,教育者子子孙孙,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小平的魅力。广安的街道整齐,干净,似乎随时等候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过来瞻仰伟人的气息。在说到游小平故居有感之前,我们先简单谈谈对于这样一位伟人我的一些认识。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所倡导的“改革开放”及“一国两制”政策理念,改变了20世纪后期的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因此在1978年和1985年,曾两次当选《时代》周刊“风云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波折还是比较大的文革期间遭受过重创,但是他从未屈服于“四人帮”的折磨,几经沉浮,几次复出,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他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终带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怀着这样一份了解与认知,我们游玩了整个小平故居。当然步入故居所在地,我们有个感受,小平家还是挺有钱的,邓家老院子宽敞,明亮,据导游介绍整个院子占地833.4平方米,共十七间瓦房,很有历史文化的气息。这里曾经生活过小平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浓缩着小平的童年时光。人们络绎不绝地到故居参观,都是为了缅怀这位为振兴中华奋斗一生、百折不挠,终于以自己无比的智慧和胆略,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富民强国之路的卓越领袖,更好地学习和继承他的伟大思想、伟大实践和伟大精神,激励我们树信心、立大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作出我们应有的努力。许多外国人也怀着敬佩和渴望更深了解的心情,到这里参观访问。

今天,我们依旧带着一份崇敬之情踏上这片土地,虽然小平也离我们远去,但是来到这位伟人诞生和度过少年期的地方,我们依旧感受到了力量,他将指引我们不断向上。

第三篇:观李鸿章故居有感

观李鸿章故居有感

李鸿章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中段。文革期间,故居曾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在原址重建。现存的故居占地2500平方米,仅为原址的十二分之一,但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青砖黛瓦,板门镂窗,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故居由南向北依次为门厅、过厅、中厅和内宅。正门上高挂着有“李府”字样的红灯笼,两只石狮雄踞在台阶两侧。过厅内按李鸿章的生平历程陈列了与其有关的各种图片与实物,展示了其风云变幻、毁誉参半的一生。中厅又名福寿堂,是现存江淮地区最大的晚清时期私人住宅厅堂。厅里摆放着屏风、镜子和座钟,取“终生平静”之意。室内从地面到屋梁高达9米,显示了主人极高的权利和地位。内宅是回字形结构的二层楼房,楼下有一方天井,上承天光,下接地气,楼上的走廊宽可走马,因此又名“走马楼”。故居东侧的外院新设了淮系集团展馆,以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料展现了李鸿章主导的淮系政治军事集团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和贡献。

由于参与了对农民运动的镇压,以及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很长时间内,李鸿章的形象在正史中被高度脸谱化地定格为“刽子手”和“卖国贼”。平心而论,参与镇压农民起义是其阶级属性使然,而太平天国主要是自己打败了自己,因为它并没有建立比清王朝更先进的生产关系;至于签订不平等条约,则是以战败者的身份去行“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换任何一个人去也未必能取得更好的结果。历史上对李鸿章作出中肯评价者不乏其人,如梁启超说“吾

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时,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叹其生不逢时,“水浅而舟大”;他的对手伊藤博文则称其为中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近年来随着学术氛围的宽松,对李鸿章的认识和评价趋于客观和全面。作为晚晴重臣,李鸿章的所作所为对于近代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不正确认识李鸿章,就不能真正读懂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倡导和主持了洋务运动。他从与农民起义军的殊死搏斗中,以及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中,敏锐地意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强敌”,要想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江山,就必须变革图存,再也不能死守祖宗成法了。在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他提出“外需和戎,内需变法”的主张,对外企图利用列强的矛盾使之互相牵制,为中国争取和平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对内则倡导和实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民族工商业,培养近代化人才。李鸿章敢于冲破顽固派的阻力,与同属统治阶层中的守旧势力展开不调和的斗争,这说明他对于国家和民族是有担当的,他为求强求富所作的努力是实实在在的。李鸿章曾创造过许多的“中国第一”,包括第一条铁路,第一家电报局,第一家机器制造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第一家外文翻译馆,第一支远洋海军,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等等。这些记录充分说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中国的近代化做了有益的尝试,给近代中国的军事、民用工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遗憾的是,由于个人的缺陷,更由于时代的缺陷,李鸿章所毕生

追求的富国强兵的事业均以失败告终。甲午之战,外强中干的大清国一败涂地,李鸿章倾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战后他作为全权代表赴日谈判,尽管唇焦口燥甚至声泪俱下地进行争辩,仍避免不了割地赔款的结局。《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李鸿章成为众矢之的,国内群情激奋,国人皆曰可杀,李鸿章因此失势,退出了权力中心。直到数年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朝统治者在逃亡途中,才想起这位外交老手,急调其进京收拾残局。李鸿章虽不情愿,也只能硬着头皮回到北京,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接受了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按中国人口人均一两)这样的强加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耻辱。几个月后,李鸿章就带着无限的愤懑和悲哀,在指责与唾骂中离开了人世。他死后不过十年,他所勤勉效忠的大清王朝便土崩瓦解,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走到了尽头。

李鸿章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判断失误,用人失察,策略失当,对战争的失利难辞其咎;他本人也有封建官僚贪污腐化、利欲熏心、拉帮结派、任人唯亲的通病。可是,把战争失败的责任全部算在李鸿章的头上,是既不公正也不全面的。归根结底,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前提下的不彻底的改革。统治者允许一定程度的改革,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可是一旦改革触及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加以否定和打压。不仅如此,改革的成本由国民大众来承受,而改革的成果则大部分被统治阶级所占有。李鸿章及其洋务派作为旧体制内的力量,无法对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作出根本性的变革,也就无法完成带领中国

走向民主富强的历史使命。对于近代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统治阶级是罪魁祸首,深受封建思想禁锢的沉睡着的广大国民同样有责任。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如果没有全体国民的觉悟和奋起,独立自强的中国梦就不可能变为现实。

今年是甲午战争一百二十周年。时光荏苒,甲午又至,而那个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正在其右翼政府的把控下,在危险的道路上渐行渐远。难道历史的轮回真是无法跳出的怪圈?历史是否会重演也许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却是我们能够做到,也必须做到的。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国与国关系中颠扑不破的真理。李鸿章和清政府的失败,只不过是为这个真理提供了多一份佐证。中日两强作为近邻,却不能情如手足,合作共赢,同执世界潮流之牛耳,令人遗憾和痛心。但是,美好的愿望不能代替严酷的现实,既然上天安排与狼为伴,就要学会与狼共舞。善者不等于弱者。没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如何能扶正祛邪,激浊扬清?中国在近代饱受欺凌,遭受了太多的苦难,这沉重的历史怎能轻易忘却,而沉痛的教训更应铭刻在心。国人当自强,国人必自强,因为没有人愿意再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中国永远不再是大清国,中国人决不再做李鸿章!

第四篇:观毛泽东故居有感

参观毛泽东故居有感

去年大年初一我和家人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韶山。当车徐徐驶进韶山冲即将到达铜像广场的时候,我依然感到心情澎湃,热泪盈眶。我心里不断想着,当年毛泽东是怎样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的。

我们整齐地排成五行向毛泽东铜像鞠躬敬礼。据导游介绍,当年运送铜像的卡车在井冈山旁非常“有灵那歇了一宿,也让毛泽东重革命根据地;而在毛泽东百现了日月同辉的奇观。这是深究,因为这两件事情足以心目中的地位,他永远受到

性地”抛了锚,于是车队在游了他所开辟的第一个年诞辰当天,天空中则出不是传说,我们不想进行表明毛泽东在人民群众我们的崇拜和敬仰。

我们接着参观了毛氏宗祠,这里是毛泽东和他的夫人杨开慧于1925年初春

创办“农民夜校”的旧址。杨开慧曾经在这里亲自为农民兄弟上过课、教过歌。毛氏宗祠的正中央是一座戏楼,一副对联镶嵌在戏楼柱的两侧,其内容是: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胜神。它依然清楚地镶嵌在毛氏宗祠戏楼的两个柱子上,好象早就预示着这里会走出一位不同凡响的人物。宗祠内还开设了毛泽东家世展览,介绍韶山毛氏家族的记录和毛泽东一家亲人英烈的历史。

下午,我们来到了毛泽东故居。这是一套普通的两家合居的湖南民居,面临小塘,依托青山,几间青石泥墙和黑木灰瓦搭建的大房,里里外外收拾得非常干净。故居正中是供奉着神灵和先人牌位的大堂,两边则分布着主人的卧房、灶间和杂房。从故居大堂转过右厢家照。各间居室内均有住,杂屋也都表明其用全。在毛泽东的卧室灯,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学习。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正处在风雨如

八十七年了。八十年磐,长夜难明的黑暗年房,可看到毛泽东的全木牌说明原为谁人所途,一应农具家什俱里,桌上摆着一盏油经常在这盏桐油灯下代,列强侵略,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在这个时

候,人们多么渴望有一个坚强的政治力量,一个伟人能够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毛泽东就是在这个时代下诞生的。80年来,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有过挫折,有过失误,但谁也无法否认,成就是巨大的,业绩是辉煌的。在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使我们从一个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变为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抚今追昔,我由衷地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如果没有它们,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毛主席、共产党,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活。我们瞻仰毛主席故居,重温他老人家写下的字字句句,缅怀他的丰功伟绩,深切地感到共产党的伟大、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这次参观,使我对毛泽东的一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解放事业,他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发扬

第五篇:观鲁迅故居有感(模版)

观鲁迅故居

本周末,我们参观了鲁迅故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故居是一个宁静的、普普通通的四合院。院子空间不大,但很精致,东、南、西、北四面的屋子紧凑的立在那儿。院子的中间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丁香树,虽然已过多年,但依然挺拔、茂盛。四周的房屋是锁着的,只能通过窗户远远观赏。屋内的家具非常古朴典雅,摆设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后院,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院外的墙上还刻着三句话: 鲁迅精神依然是我们民族的脊梁;鲁迅思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阳光;鲁迅性格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榜样。可见鲁迅先生对我们的影响是何其的大。

参观完鲁迅先生的故居后,我感受颇深。首先,从鲁迅先生栽种的丁香树看出鲁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对每一棵树都是那么认真栽培,可见鲁迅先生对大自然的深切的爱并且渴望接近大自然。鲁迅先生屋内的家具摆放整齐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每个生活小节都很细致。鲁迅先生的书房也让我感觉到他对知识的渴望、对书籍的热爱及对社会的、国家的关心、关注,也让我对鲁迅先生更加敬佩。

我还得知鲁迅先生因弟弟娶日本人为妻而与其失和,才搬到此处居住。鲁迅先生这种爱国情怀是我对他更加敬佩、钦佩他。

这次到鲁迅故居的游览使我对鲁迅先生更加了解,也使我对鲁迅先生更加敬佩,也深深地记住了他。

C100502 陈寂晗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