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生活中看博弈论
从生活中看博弈论
摘要: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博弈论的观点与日常生活联系,将博弈论的思想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获得最优的策略。交际就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如果想让交际向健健康方向发展,就应考虑以非对抗的方式,采取合作的态度,使交际呈“正和游戏”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生活 博弈 房地产 人际交往 正文:
博弈现象不只现身于经济领域,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的,所以博弈论的思想不仅仅能够用来分析经济从而获得最大的盈利,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博弈论的观点与日常生活联系,将博弈论的思想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获得最优的策略。
一、房地产市场中的博弈
生活无处不博弈,就衣食住行中的住而言,就不得不提近年来成为社会经济热门的房地产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可以用博弈论的观点来分析。房地产市场中存在两种博弈现象,一种是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博弈,另外一种是开发商之间的博弈。
其实分析博弈的前提就是双方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这场博弈中的两个决策主体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行为对这个市场供需变化和价格的影响都很大。购房者有买房的需求,但其资产和收入负荷不了过高的房价,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一个漫长时期内等待房价的下跌,等到房价跌倒一定的程度,购房者才会购买。而开发商因考虑考虑收回投资成本而不可能一直将房价居高。所以这两个决策主体就会进行一场博弈。
另外一种要分析的情况就是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开发商间的博弈是多样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囚徒困境或是智猪博弈来分析。在开发商市场中,必然会有大小开发商之分。用智猪博弈的理论来分析,我们可以把大开发商比喻成“大猪”,而小开发商比喻成“小猪”,在这个市场中,如果小开发商先采取降价的话,获利最大的肯定不是自身,而是大开发商。而博弈论中对这两方面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按照智猪博弈的策略,小开发商采取跟进策略,做个智慧的小猪无非是一种上佳的策略。假如某房产市场资源和需求是有限的,即存在两个开发商都想开发一定规模的房地产,但是市场对房地产的需求只能满足一个房地产的开发量,而且每个房地产商必须一次性开发这一定规模的房地产才能获利。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开发商甲还是开发商乙,都不存在一种策略完全优于另一种策略,也不存在一个策略完全劣于另一个策略。因为,如果甲选择开发,则乙的最优策略是不开发;如果甲选择不开发,则乙的最优策略是开发;类似地,如果乙选择开发,则甲的最优策略是不开发;如果乙选择不开发,则甲的最优策略是开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循环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甲与乙都不存在优势策略,也就是甲和乙不可能只要选择某一个策略而不考虑对方的所选择的策略。实际上,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纳什均衡点的博弈中,其最后结果难以预测。
二、夫妻争执中的博弈
矛盾的存在致使夫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烽烟四起,生活在一起的俩夫妻会为一些磕磕碰碰而争执。吵架不能避免,但是吵完后夫妻之间将以什么方式处理,这是一场博弈,丈夫和妻子是双方当事人。作为独立的思想个体,即使夫妻双方长期生活在一起,对对方的信息也很难完全掌握,故信息不对称是这场博弈的背景。
争吵过后,夫妻双方都有两种策略,即不妥协或者妥协。这样分析来,博弈的可能结果有四种组合:夫妥协妻妥协、夫不妥协妻不妥协、夫不妥协妻妥协、夫妥协妻不妥协。这四种组合中后两种在结果分析中相类似,可并为一种,那么吵架后夫妻的策略有以下三种:
1、双方都认为自己有理,对方一定会向自己投降求和,故采取不妥协——不妥协策略,致使冷战持续升级,不能很好化解矛盾,从而造成夫妻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2、夫妻双方有一方妥协,另一方不妥协,故博弈的策略为:妥协——不妥协。此策略的结果是:夫妻结束吵架,恢复正常的生活。但是,妥协的一方会给不妥协的一方传递这样的信息,即妥协一方在家里处于劣势地位,故滋长不妥协一方的嚣张气焰。虽矛盾暂时化解,但地位的不对等仍然会导致矛盾频发。
3、双方都冷静分析,为了能维持家庭和睦,主动向对方认错,即采取妥协——妥协策略。这样,矛盾有效化解,也不会让任何一方感到委屈,夫妻感情升温,生活更美满。
经以上分析可知,夫妻吵架后,妥协——妥协策略是博弈中的最优策略,可以使伤害降低到最小,并可能增进幸福指数。因此,和谐家庭的维系,建立在夫妻双方的平等地位上,需要双方的相互体谅,退一步海阔天空。夫不妥协妻不妥协是婚姻最不稳定的一种。夫妻俩如果互不让步,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你的心里不舒服,我的感情受了伤,对双方来说都受到损失,剩下的只能是夫妻两个生气冷战,久而久之大多数结局是负气离婚。不妥协妻妥协和妻不妥协夫妥协是最常见的一种,许多夫妻吵架都是这样,最后终归是一方让步。根据生活的实际观察,夫妥协妻妥协是婚姻最稳定的一种,因为互相都不愿让对方受到伤害或感到难过,常常情愿自己让步。动物学的研究有相同的结论,性格温顺的雄鸟和雌鸟更能和睦相处,寿命也更长。
三、人际交往中的博弈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博弈关系。矛盾冲突的结果也有三种情况:‘负和游戏、零和游戏和正和游戏。
“负和游戏”,是一种两败俱伤的游戏,故也称为双输博弈。在人与人的交往时,由于相互的冲突和矛盾,不能达到统一,交际双方都不让步,最后使交际活动不能展开,结果是交际的双方都从中受损,两败俱伤。如果是朋友,也会因不断发生“负和游戏”而逐渐疏远;夫妻间经常出现“负和”现象,感情自然会受到影响。交际中之所以经常会发生“负和博弈”现象,大多是因为心胸狭窄,遇事爱使性负气,必然会出现“负和”局面。如果不使性负气,而是互相谅解,与人交往采取合作态度,便能使有矛盾和冲突的交际活动朝好的方向发展。在交际中,如果遇到了和交际对象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想着退一步海阔天高,采取一种和对方合作的态度,就一定能避免交际中“负和游戏”的发生。
至于“零和游戏”,这种简单的“你输我赢”的思考方式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麻烦。其实,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双方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你赢我输”的对抗关系。双方可以都做得很好,也可能都做得很糟。制胜不是靠打击对方、压倒对方,而是靠引导对方采取对双方都有利的行为,即合作的行为。我们应当心存善良。如果说人际交往如博弈,那么“零和游戏”现象的发生翎大多是因为有人见利忘义,想吞并对方的利益,这样的人从一开始便心存恶念,自然便会用欺诈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许多道德家们都认为假使一个人能够大彻大悟,努力地为他人服务,他的生命一定闪烁着光彩,充满着喜悦与快乐。你要尽量慷慨地给予他人以同情、鼓励、扶助,因为那些东西,于我们自身是不会因“给予”而有所减少的;相反,我们给人越多,我们自己所有的也越多。我们把善意、同情、帮助给人越多,我们收回的善意、同情、扶助也就越多。
而互利互惠的“正和游戏”,则是一种双赢的博弈。就像是一同爬山的两个人,A只带了面包,B只带了水。旅途中A吃了些面包不再饥饿却口渴的很,B则恰恰相反,如果他们将手中剩下的食物与对方交换,这便是“正和游戏”了。人和人正常交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相互适应,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如果能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能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便能使交际达到互利互惠的“正和游戏”状态。就是说,人际交往要达到效益最大化,就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作为和别人交往的准则,而应该在取长补短、相互谅解中达成统一,达到双赢的效果。
总之,交际就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如果想让交际向健健康方向发展,就应考虑以非对抗的方式,采取合作的态度,使交际呈“正和游戏”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虽然博弈论不是“生活策略大全”,但我们可以根据博弈的原理对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做出理性的决策。也许机遇或是命运的存在给生活添加了不确定性,可是在任何决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总是存在着不确定性,而放弃做出选择,从而错过最优策略。我们应该积极地分析,在那生活中发现博弈,科学地运用博弈论的观点帮助我们找到最优的决策。
参考文献:
1.《生活中的博弈论》,余治国、江雨燕著,世界图书出版社 2.《博弈游戏》,白波著,哈尔滨出版社 3.《博弈论》,姚国庆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4.《博弈生存》,潘天群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二篇:博弈论与生活
博弈论与生活
——15物本李智友 *** 在近13周的课程中,我们在罗老师的引导下,接触了博弈论、材料科学、量子力学和天文学等一些学科。其中,最为我所震惊的是博弈论。在此之前,并没有有意识地接触博弈论,对博弈论的看法也仅停留在电影《美丽人生》中纳什所偶尔提及的零零星星的一些概念。但这一次,仅仅几节课就被博弈论所折服,并且意识到博弈论不仅对于科学研究更是对于日常生活的重大意义。
课堂中提及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囚徒困境。假设两名共同犯案的犯罪嫌疑人同时被逮捕,进行隔离审理。如何使犯罪嫌疑人互相检举是警方面临的难题。警方知道,两人若同时不认罪,就无法给予两人应有的惩罚。这时,分别告诉两名犯罪嫌疑人,如果自己检举对方,将获得一定程度上的减刑,但一旦被对方检举且自己不认罪,刑期将加重。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即使知道双方互不检举的刑期将是最短的,但如何保证对方不会为了减少刑期而检举自己。在人性的驱使下,大多数人会选择检举。在这种情况下,警方的目的达成,双方互相检举。
而囚徒困境在生活中频繁的出现。如,在狭窄道路上,两车会车。即使有一方立刻做出让步,双方的收益较大。但实际上,往往是两车进行对峙,互不想让,导致双方的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浪费。只要两车司机中,有一方,对博弈论有一定的了解,明白如何让双方的收益最大化,就可以避免双方利益最小的尴尬局面。由此可见,虽然博弈论的内容丰富且晦涩难懂,但仅仅以其最基础的知识就可以对生活产生影响。
如果说,刚才的例子微不足道,那么博弈论对生活的重大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以当代大学生为例,想必都一定经历过高考后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的苦恼。抛去个人兴趣对专业选择的影响,我们来尝试分析如何进行专业。首先,对于近两年大火的热门专业。假如我们选择这个专业,首先能否在报考同专业的诸多学生中脱颖而出,是否存在被退档的风险,其次,在毕业后将面临大批有着同样想法的应届毕业生以及过往两届未能立即就业的毕业生的竞争,届时,自己的优势是否明显。同时,现在热门的专业,其在我们尚未毕业的几年内市场需求是否已经达到饱和。综上,报考热门专业的风险系数处于一个高水平,其预期收益也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相反,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避免与大多数人一样的想法,选择一个相对冷门的专业,一方面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该专业相对集中的资源,有利于自身在该专业上的良好发展。而在就业时,一方面竞争压力小,另一方面自身优势突出将有更多的选择权,从而以较低的风险获得较高的收益。而这,就是博弈论所起到的明显作用。
那么,又如何将博弈论巧妙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使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最大的便利呢? 再看这样一个例子。假如B的过失造成了A的损失,且这损失已经无法挽回,在这种情况下,A该如何做出应对。将博弈论的知识运用其中。在A原谅了B的情况下,B的行为举动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B进行自我反省及时弥补,二是B变本加厉造成A更大的损失。分析B的行为偏向后,A就能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决定是给予B原谅还是一定程度的惩罚。这是将博弈论简单应用于生活的一个简单例子。生活中的博弈论,事实上就是将自己替换成对手,以对手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行为,并以对手的思维习惯来判断对手下一步的的大概率行为,从而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当然,这建立在对手对博弈论并不了解的前提下,一旦对手同样懂得博弈论,那么情况将会变得极端复杂,需要进行更为细致耐心的分析。
而对于我们,今后将成为人民教师的同学来说,博弈论在日常的教学中,也能起到关键作用。如有多名同学违规违纪,可以采用囚徒困境的模式,进行隔离询问,从而起到相应的惩罚作用。又比如是否拖堂。假设教师进行拖堂,教师收获的效用单位为2,而学生受到情绪的影响,收获的效用单位仅仅为1。但关键在于后期的持续影响,拖堂将导致教师在学生影响力下降,而在正课中,教师仍可收获10 的效用单位,学生收获的效用单位将从原本的10下降到9甚至更低。则以一个学期为单位,学生收获的效用单位将低于之前的预期收益。而这,直接导致教师的效用单位下降。因此,最终将导致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收益都受损。而避免这种情况的最好方式就是教师把握好课堂进度安排,避免拖堂。综上所述,将工作收益单位化,评估每一种概率行为的短期效用单位收获和长期效用单位收获从而做出预期收益最大的决定。
可见,博弈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也对我们的职业道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对博弈论的初步学习,掌握博弈论的思维方式和常用模型,并学会在不同情况下构建不同的模型来进行应对。目前而言,我们对于博弈论的学习仍停留在十分浅薄的层面,在今后仍需通过各种渠道来继续对博弈论的学习,并能在生活中较好地利用博弈论。
第三篇:从“方圆”中看对立统一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一直是高中作文教学和高考作文测试的重点。所谓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就是在写作实际中会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避免片面地、孤立地、绝对地谈看法。下面以2013年湖北高考作文――材料“方圆”为例,看看如何用对立统一的全面观点写这篇作文。
先要明确“方圆”的象征意义,“方”本指方正,可以象征人生的处世准则;“圆”本指圆通,可以象征人生的处世方式。每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处世为人,既要有坚定的原则,又要有灵活变通的手段,这样,人生才能像水一样兼容并包,就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游刃有余,如题中所说“任方圆”了。
方和圆充满了玄机,它们之间可以对立,也可以统一。为人要方,就是做人一定要有原则,这个原则包括必须遵守的法令、法规、道德底线、公序良俗等。处世要圆,就是在处理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情时,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有时又要能够灵活变通。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的和谐社会,才会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否则,如果不论何时何地、何事何情,“一味”地坚持原则,不懂变通,为人、做事“一根筋”,其最终结果可能和要坚持原则的初衷大相径庭。而如果凡事不分对象、不分场合,“一味”迁就、圆滑世故,当老好人,放弃应该坚守的原则,则又会败坏社会风气,甚至助纣为虐。
以当前因为钓鱼岛日益恶化的中日关系为例,当年两国建交时,我国从大局考虑,在不放弃对钓鱼岛主权的原则基础上,搁置争议,和平友好,表现了中国政府在处理领土问题上的灵活性,为我国争取了四十多年较好的国际发展环境,此即为“圆”。但自从日本把本属我们的领土“国有化”后,中国政府又表现出坚定的原则性,绝不能用领土换和平,和日本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强大起来的中国不再任人欺凌的气概,此即为“方”。当然,如果日本愿意回到“国有化”前的状态,中国政府也仍然留有可以谈判的灵活余地。什么时候要坚持原则,什么时候要保持灵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寻求一种平衡。
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进行辩证分析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就“方圆”这个话题而言,虽然可以单从“方”的角度立意,写做人要有原则,有棱角,不为外物所动;也可以单从“圆”的角度立意,写做人要学会变通、隐忍,让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但是,这样的文章得50分以上应该比较困难,因为这种“一点论”的文章容易被误为走极端,看问题片面化。所谓要两点论而又重点论,就是在文中重点论述为人处世要“方”或“圆”的同时,而对非重点的一个方面也不能弃之不顾,这样才能体现出辩证思维的严密性。
如果从“方圆有致”的角度立意,应该是最好的,即为人处世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这样才体现出题目中的“上善若水任方圆”。但是如果文中不能这样明确地亮出观点,指出“方”与“圆”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是平均使用力量地既论述“方”的重要,再论述“圆”的必须,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的话,作者实际上是没有观点态度的。
纵上所述,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事物这一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统一的一面。分析问题时既要说清二者的辩证关系,又要坚持两点论而又重点论,不能顾此失彼。
学习辩证分析当然还可以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佳作引领】
“心向往之”与”心无所求”
子路问成人(怎样成为完美的人),孔子回答:“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是什么?“五项全能”啊!子路未必不知成人之难,但他依旧探寻“成人”的方法,想必他是心向往之的。
西方将“心向往之”解释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即实现自己急切渴求的目标。正如电影《窈窕淑女》中的卖花女eliza,她急切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便拜师纠正自己蹩脚的英语,学习上流社会的礼仪,成功转型,被别人当作匈牙利公主,可谓“?丝逆袭”。“心向往之”是我们对现状的不满足,对更好境遇的渴求。没有人愿意做永远的失败者,当和他人境遇对比产生心理差距时,必然会有改善自身,向更高、更善处发展的愿望。可见,“心向往之”一般都来自一种不平衡感,它让人觉得自己有潜力可挖,所以会产生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古今成功人士在奋斗时总是有一个“心向往之”的目标。乌龟以兔子为目标,爱因斯坦以牛顿为偶像,成龙以李小龙为榜样„„不断进步,再不断树立新的目标。
子路是这样想的,孔子是这样教的,我们的老师和父母是这样期望我们的。但老子不这样认为:“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者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争什么呢?有了进步,又会向往更高的目标,反反复复,永无止境,不累吗?心无所求,多么自在!“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越无欲的人,他对自己的要求就越低,也就活得越轻松自在。但他的心中就没有追求吗?那也未必,也许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就是无求者的世界,他们心之所向就是清心寡欲,淡漠无为,在他们看来,比起披星戴月的重臣,悠然自得的乞丐更佳。
就我自己而言,我会选择“心向往之”的生活态度。这倒不是我觉得“心无所求”太消极,容易碌碌无为。我觉得如果说“心向往之”是一种积极向上、值得称颂的态度,“心无所求”其实是一种更为高深的智慧,更加难得的勇气。它绝对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由于不敢“求”,疲于“求”而无所作为,而是真正地看得开得失。由于我自己无法达到老子这种“神人”境界,也更不能堕于不上进的“虚伪无求”,还是“心向往之”吧。我喜欢有目标、有干劲的生活,因为我这人容易满足,时常松懈,一“无求”,就会在心理上处于停滞状态,而“心向往之”,不仅能带动我努力学习,还能顺带打开我的其他感官,让我在积极的状态中思索更多,因此也能发现更多。
“心向往之”与“心无所求”在斗争中统一成“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这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不妥协于现实世界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行为的拓展。”或者说,对于真正美好与值得的目标,我们要“心向往之”;在违背原则与侵害他人利益时,即使目标很诱人,我们也应“心无所求”。
这是在学习《论语》时,作者写的一篇对立身处世到底该“有求”还是该“无求”的人生感悟,充满了对生活的辩证认识。小作者坚持两点论而又重点论,先对“心向往之”和“心无所求”分别作出了解读,然后表明自己选择“心向往之”生活态度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对于真正美好与值得的目标,我们要‘心向往之’;在违背原则与侵害他人利益时,即使目标很诱人,我们也应‘心无所求’”,指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本文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没有把“心无所求”视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种“清心寡欲,淡漠无为”的修炼境界,因为自己实在不能超脱尘世,无法达到此种境界,所以才选择“心向往之”的红尘生活,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现实主义人生态度。
另外,我们从文中旁征博引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阅读积累,更能了解其深刻思想的源头。
第四篇:从十分九分中看社会
从‘十分’与‘九分’中看社会
‚十分‛与‚九分‛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
阿Q的得意是因为他欺负小尼姑,在他被别人欺负之后,在小尼姑身上‚宣泄‛。他的十分得意中看到的畏强凌弱看到的是自欺欺人,看到的是无耻,从看客们的,看客们的九分得意中看到的是愚昧和麻木,人心的冷淡。比起阿Q这些人不是更无耻吗?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观,他们在弱者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以欣赏别人的痛苦为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值得只有阿Q吗?
其实阿Q何尝不是个弱者,他也是别人宣泄的工具啊。初读文章,我很厌恶阿Q,厌恶他没有尊严,厌恶他的‚儿子打老子‛。渐渐发现,他或许也是一种无奈啊。他用践踏自己的人格换来心里的满足,化解所受的屈辱。阿Q的人生被剥夺的一无所有。这是时代的过错。是时代铸就了他们这些人,这些看客。当他们看到中国人的血,中国人的尊严被别人践踏。他们真的做到了一个合格的看客。好像这一切都在演戏,他们叫好,他们讥笑,他们麻木了,淡然了,不在意了。这就是那时候的中国人,那个时代的悲剧,他们的心,他们的思想被禁锢了,他们没有任何一点感情。
阿Q的悲哀或许在于 他的精神胜利法,他的自欺欺人让他逐渐失去了自我,渐渐失去了自尊。而看客的悲哀在于他们内心的冷淡,没有是非观念。
其实在厌恶看客们的同时,还有一丝惋惜。或许他们也不想变成这杨,或许他们也有梦想,是时代‚铸就‛了他们,还是他们铸就了时代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五篇:从故事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
故
事 中 看 中 西 文 化 差 异
一、课 程 目的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考方式。【能力目标】: 1.通过故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一些差距,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
用英文的思考方式去学习英语。
3.通过场景表演,培养学生大胆运用英语,大胆表达自我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科学饮食。
二、课前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三、方式方法
1.通过英语课讲小故事,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兴趣和动机,为突破难点提供良好的诱因。
2.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用丰富色彩的文字和图案,有趣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全力注意,并通过提问和他们自己表演来强化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3.要求学生上台表演,使学生能达到教材提出的新要求,四、课程内容
(一)从
故
事 中 看 中 西 文 化 差 异
1、饮食
故事一:望文生意
洋人:“你们中国人的确是一个勤奋的民族。” 中国人:“怎见得?”
洋人:“每当我早晨经过街道,常常可以看到路旁的招牌写着„早点‟两 个大字,提醒过路上班的人,不要迟到。”
故事二:
一美国人几年前随一个香港旅游团去泰国旅游。香港游客大把将钱花在了买燕窝上。这令美国人很不解:为什么中国人对鸟的口水这么感兴趣。
故事三:吃水饺
在纽约的一家中国餐馆,一位外国朋友吃水饺用的方式是“中餐西吃”,按西餐的习惯,先喝汤;他把那一大碗青菜豆腐蛋花汤先喝完,然后开始操起他的刀叉;先用刀将每一只饺子切开,使肉馅和饺子皮分开,然后吃一口饺子皮,再吃一口馅……慢慢咀嚼、品尝,吃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向我(中国人)投来微微的一笑。我见状,走近问:“好吃吗?”他用生硬的中国话答:“如果再能配上一点果子酱和奶油,那会更加OK。”
故事四:外国人看麻球
有个好吃的洋人,从中国带了几个麻球回国去,逢人便说:“你们看中国的麻球,真稀奇!没有洞,豆沙是怎么放进去的?再说,你们看,这芝麻,一颗颗地贴,需要多少时间啊!”
其实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的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西餐的注重实用与营养性的基本特征。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热食、熟食)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西方人的饮食习俗是以动物性食料为主食,辅食是生菜(如:蔬菜、水果等)。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惯是“聚食制”;而西方是“分餐制”。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
中国人眼里的山珍海味(delicacy of the Chinese cuisine),包括燕窝(bird„s nest),鱼翅(shark‟s fin),鲍鱼(abalone),熊掌(bear„s palm)等等。其实大部分中国人也并不清楚为什么这些都是好东西,或是它们的营养成分到底在哪里。对它们的追捧恐怕也只停留在老祖宗传下的观念。而外国人觉的这些是奇奇怪怪的食物
动物的内脏 鸡心,鸡肺,猪肠,猪肚,好像没有什么动物的内脏是我们中国人不吃的。咱们中国人自己在一起吃得香,而老外就是觉得动物的内脏很恶心,只能丢弃,不能用来作东西吃。而事实上动物的内脏除了增加你体内的胆固醇含量,没有其它什么营养价值。中国人喜欢用”吃哪儿补哪儿”来为吃动物内脏辩护
众多特色中国食品中,令老外最不能接受的还是桌子上摆着的这哪里是在享用美食,这分明是让他们彻底忏悔他们对动物所施的虐刑。所以,请老外吃饭,别点那些能让他们联想到动物生前形态的菜,那只能让他们胃口全无。还有,别让他们看到小虾米。那无数的小眼睛在他们看来太恐怖了。
2、夸赞:
故事五:处处都漂亮
一次外国友人参加一对年轻华侨的婚礼时,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very beautiful,一旁的新郎非常高兴代新娘说了声:“哪里!哪里!”不料到,外国人摸摸脑袋,用生硬的中国话回应说:“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结果引起全场哄堂大笑。
第六幕:
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却一脸难堪的样子。
★为什么同样是赞美,却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反应呢?
文化差异:
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客套,褒扬的话语言辞。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两个词。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实际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的介绍:
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而在婚礼上,如果有人赞美新娘漂亮,中国的新人虽然非常高兴,但嘴上却会很谦逊的说“你过奖了”,“哪里,哪里”等。而西方人却会很高兴大方的接受赞美,并道谢“Thank you!”西方人就是不了解这 “哪里!哪里!”是自谦,才只好说处处都漂亮。
3、关心
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
Chinese: You look pale.What's the matter? American: I'm feeling sick.A cold, maybe.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Drink more water.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Have a good rest.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
文化差异:
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美国人对上面第一句话的反应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不必教人怎么做。中国人则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而且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或以过来人的口气,这对美国人行不通。
特别忠告:对病人表示关心,不必尽提建议。
如:1)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ve got a bad cold.2)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very soon.3)Take extra care of yourself.4、邀请:
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坐坐”。可是,半年过去了,美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真的欢迎你来家里坐坐。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奇怪的事,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文化差异:
中国亲朋好友合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喂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平时如果有事上门,实现要有时间确切的预约。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因此,美国同事对“有空来坐坐”这句话只当作虚礼客套,不当作正式邀请。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毛燥行为。若想邀请美国人上门,应当诚意的与对方商定一个互相都方便的时间。
5、笑一笑: 中国太奇妙了
有位美国朋友访问了中国后,对翻译说:“你们的中国太奇妙了,尤其是文字方面。譬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是说中国队胜了;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又是说中国队胜了。总之,胜利永远属于你们。”
文化差异:中文中动词的使动,主动,被动用法都不明显,都得在特定的 语境中才好理解。而英语就有明显的不同,主要靠助动词be,do来体现
厕所文化:
一个外宾想上厕所,便对翻译说:“I wonder if I can go somewhere?”(我可以方便一下吗?)而翻译却把somewhere误解为“某处”,因而回答道“Yes, you can go anywhere in China.”(行,中国你哪儿都可以去。)外宾不禁愕然。
文化差异:
中国上厕所有很多说法:方便,洗手,出恭。在英美国家:
1.Public lavatory意为“公厕”,在公共场所,厕所门上都标有Gent’s(男厕),或Ladies’(女厕),有时也标有Men’s, Men’s room, Gentleman’s, Women’s Women’s room.如:Where is the Gent’s?(厕所在哪儿?)If you would like a wash, the Gentleman’s is just over there.(如果要上厕所,男厕就在那边。)2.toilet是最常用的一个词。可指“公厕”,也可指“私厕”。例如:I wonder where the toilet is.(我想知道厕所在哪儿。)3.lavatory是个客气的词,但不如toilet常用 4.bathroom是书面语。5.loo是一个口语词,在英国用得很普通,主要指私人住宅中的厕所。如:Excuse me, would you like to tell me where the loo is?(请问,厕所在哪儿?)6.powder room是美语,女士常用。如:I would like to powder my nose.就表现了美国人的幽默。
7.wash room, washing room, westroom常用于美国英语。
8.W.C.是water closet的缩写,常用于英国英语,表示“有抽水没有设备的厕所”,有时也可用手势表示,即拇指和食指圈成圆,其他三指向上,模仿成英文W和C的形态。
9.John是俚语。如:Last night I went to visit John twice.(昨晚我去了趟厕所。)10.go and see one’s aunt是俚语,常用于英国英语,表示“上厕所”“去大便”。
(二)、请同学用英语来情景表演:
1、两个新同学初次见面打招呼,互相介绍
2、你介绍你的新朋友给你的老朋友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