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鸟



第一篇:珍珠鸟

21.珍珠鸟(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体会珍珠鸟与“我”的关系是越来越亲近,这经历了一个过程。

2.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深刻的含义。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只有与动物和谐相处,才能享受大自然的美丽,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由于“我”为它们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呵护它们,才使得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给“我”带来情意,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2.教学难点: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的含义。三.教学准备 1.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大家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珍珠鸟(板书课题)2.今天,老师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们,这对珍珠鸟在作者的精心照料之下,过得可开心了,现在它们已经有了小宝宝。过渡: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个小家伙啊?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那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这只珍珠鸟的,把书打开,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描写珍珠鸟外形的句子。

过渡:这只小珍珠鸟长什么样?我请同学来读一读你找到的相关句子。

2.相机出示: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3.读了这段话,你觉得这只小珍珠鸟怎么样?你从那个词看出来的?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它的可爱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 4.此时你的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只珍珠鸟,你最想干什么?

5.其实不仅你们喜欢这只小珍珠鸟,作者也很喜欢它,请同学们再次快速的浏览一下第三小节,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作者也很喜欢它的?(小家伙)哦,你从“小家伙”这一亲昵的称呼中感受到了作者也很喜欢它。来,你来把它读一读,读出那种感觉。

出示: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

6.下面我们再自由的读一读第三小节,读出你对可爱的珍珠鸟的喜爱。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小珍珠鸟除了可爱,还有什么特点呢?(胆小)

出示: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我们仿佛看见了它正小心翼翼地、慢慢地把头伸出来,非常胆小。

谁能读出这种感觉?

7.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只即可爱又胆小的珍珠鸟吧!一起来读一读第三小节。

三.学习第六小节

过渡: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这一幅插图(用课件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1.看到这幅图,我相信大家都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那么,在这一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

2.是啊,它睡得可熟了,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六小节。(用课件出示第六小节)

嘘,小家伙可要被你们惊醒了,吓飞了,所以应该轻轻地读,别忘了小家伙正在你们的肩上睡觉呢,再来轻轻地读一读。

3.这小家伙睡得可熟了,瞧,作者的眼里充满了爱意,如果请你给这一幅图加一个题目的话,你会为它加上怎样的一个题目呢?(人鸟齐乐)你们的题目都非常贴切。

4.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点评:学贵生疑,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看到这样一幅人鸟相亲的和谐图能够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吧!相信大家学习完第4、5自然段一定会得到答案的。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第四自然段,下面,请你自己读一读第四小节,告诉我一共有几句话? 2.谁愿意来读第一句话?

出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晃动。(1)这句话写出了珍珠鸟的什么特点?你能不能把这句话读好?(2)但是老师有疑问了,小鸟为什么一开始只在笼子四周活动,而后来它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了,谁来帮老师解释一下?

想想看,如果一开始这个小家伙在屋里飞来飞去,作者就学着鸟叫逗它玩,小珍珠鸟以后还会从笼子飞出来吗?

是啊,正因为小珍珠鸟发现作者很喜欢它,丝毫没有伤害它的意思,所以它的胆子越来越大,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

(3)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几句话:出示第四自然段剩下的几句话。

(4)读这几句话的时候,老师建议你们把自己就当做这只小珍珠鸟,这样你会读得更好,体会也会更深刻。谁来读一读

(5)小珍珠鸟们,现在老师就是作者,就是你们的主人,谁愿意和我来谈谈心呢/ 一天,你竟然落到了我的小桌上,说说你来干什么了? 你怕我吗?为什么?

你嗒嗒啄着我的笔尖想干什么? 我抚摸你的羽毛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你啄两下我的手指又是想干什么?

(6)同学们,再想想看,当小珍珠鸟蹦到作者的杯子上喝茶时,如果作者不小心动了一下手臂,结果会怎样?

当小家伙,啄两下作者的手指时,如果作者不仅仅是轻轻地抚一抚它的细腻的绒毛,而是把它抓在手中玩耍它的小红嘴、小红脚,这小家伙还会一步一步亲近我吗?

小结:是啊,只要作者一点点不经意的举动,或者仅仅是好奇的眼神都可能惊吓到它。因此,我们在读这些话的时候,应该感受到在这个小家伙淘气于可爱的背后是作者无声的关爱和精心的呵护!那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吧!3.就这样,(引读)白天,它淘气地陪伴着我;(引读)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1)想像一下,白天小珍珠鸟还会如何淘气?

(2)当夜幕降临,飞鸟归林之际,小珍珠鸟在“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到笼子边,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绿叶钻进去”这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3)下面老师来做鸟妈妈,谁愿意来做小珍珠鸟,和老师一起来把这情景表演一番。

师:宝宝,不早了,快回家吧!

宝宝,很晚了了,快回家吧!

宝宝,快回家吧,我们得吃完饭了!

宝宝,快回家了,再不回家,妈妈可要生气了!这就叫再三呼唤。

那你能告诉妈妈,为什么我叫了你这么多次,你还不肯回家呢?

(4)同学们,再好好读一读第4、5小节,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小珍珠鸟的可爱和淘气,还体会到了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亲密,注意时间先后的词语)4.过渡:天天如此相伴,作者不禁笔尖一动,流淌出了一句爱的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

在文中这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 是的,这信赖让小鸟伏眠于作者的肩头,神色安详的睡着了,此时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好的境界,再来读一读第6、7小节。五.拓展延伸

(1)是的,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其实岂止是作者和鸟之间有信赖,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组图画。

(播放一组人和动物之间和谐友好的画面)看过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2)为了达到这美好的境界,你认为应该怎么做?依据作者的呼唤,说一说你的格言。

出示:信赖,------------------------。六.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作者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依的画卷,这是信赖创造出 的美好境界,其实这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我、他都能在信赖的天空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境界。七.布置作业

1、搜集关于鸟或其它动物的成语、古诗句,体味其中的意蕴。

2、推荐阅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 八.板书设计

21.珍珠鸟

信赖

美好的境界

第二篇:珍珠鸟

《珍珠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3给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品味文中描写珍珠鸟动作、神态等细腻的描写,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浏览课文,提取重要语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变化的过程,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激趣导入:哪些小朋友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里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

2、出示珍珠鸟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小小的珍珠鸟可爱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珍珠鸟》。

3、介绍作者。介绍珍珠鸟。课文描写了怎样的珍珠鸟呢?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整体感知:

1、这是怎样的珍珠鸟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带有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还有不理解的同桌互相讨论。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

3、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的珍珠鸟是怎样的?讲了关于他们的什么内容?提示:大家要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刚才的问题,提取重要的信息。

4、交流:(1)通过汇报第七自然段写小珍珠鸟外形的语段体会珍珠鸟很美,抓住“球儿”这个儿化音词语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爱。

(2)课文主要讲了朋友送我的本来很怕人的珍珠鸟,后来信赖我的事。

三、赏析语句,感受信赖

1、这种怕人的鸟很信赖我了。“我”是怎样逐渐赢得珍珠鸟的信赖的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课文,边读边勾画重点的词句,还可以在旁边简要写写你的感受。

2、学生交流自己画的句子,并谈体会(1)“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抓住“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的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像躲进丛林一样安全”“笛儿般又细又亮”“格外轻松自在”体会到:给鸟儿创造隐蔽、天然的生活环境,尊重鸟的生活习惯,让鸟儿生活的自由轻松自在。(2)“我很少扒开叶蔓瞧他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抓“很少”体会作者不随便打扰小鸟,给小鸟充分的空间。抓“渐渐敢伸出”体会鸟渐渐胆大了。

(3)我呢,绝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抓住“绝不”、“连……也不……”体会那样喜欢珍珠鸟,却压抑住自己的好奇心,不愿意去惊动他们。

(4)联系上文——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抓“三个月后”对鸟照顾时间之长,给予它们空间和尊重,他们便安心地生儿育女了。

抓“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体会到作者三个月没有扒开绿叶去惊动珍珠鸟,但却每天关注它们,熟悉他们的叫声,以致多了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便马上能听出来,并猜到“他们有了雏儿”。都能体会到作者时时都在尊重、关心它们。(5)“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绝不飞出去。”体会到对小珍珠鸟的尊重,让它自由地生活。(6)“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联系第10自然段。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做?小鸟会怎样?(7)“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抓“小家伙”“享受”“亲近的情意”体会到作者看重人与小鸟间的情意,尽量不惊动小鸟,希望小家伙带给他的亲近能多点,再多点,作者非常爱小鸟。(8)“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在做梦?” 用心看看课文的插图,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小鸟把“我”的肩膀当作了什么了?大家说一说?(它舒适又温暖的巢;它软软的小床;温暖的港湾;大森林;妈妈的怀抱)这说明小鸟已经——完全对作者信赖了

多么美好的画面,这浓浓的情意融在了短短的几句话中,再读读,这段文字,这个画面中还藏着谁对我的信赖?(藏着大鸟的信赖,没有大鸟生气的叫声,也没有它的呼唤,让自己的孩子睡在了人类的肩上,证明大鸟也产生了信赖的心情。)读出大鸟的信赖。

四、升华主题,情感延伸

1、从你们的读书中,我感受到你们对课文的理解,信赖是相互的,珍珠鸟如此信赖作者源于作者对它的关爱。读了课文,你们对“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2、把刚才说的写下来。

3、我们相信信赖是如此美好,我们祈愿让真诚的关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信赖之情流淌于万物之间!

第三篇:珍珠鸟

《珍珠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三.教具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趣导入:欣赏《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几幅精彩的图画,学生畅谈感想。

2、探求新知:切入课文。

3、明确文题。介绍作者。介绍珍珠鸟。

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课文要点。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珍珠鸟长什么样儿?珍珠鸟的习性。)

二、自解课文,探究学习。

1、小组讨论。

请你探究:

① 找出文中写珍珠鸟的活动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

② 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③ 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

2、全班交流。

学习活动:请你交流自己对上述问题的学习体会,你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来作交流。

3、查缺补疑。

文章中,还有不能理解的语句吗?

三、自赏课文,归纳积累。

通过学习课文,现在你了解了什么?

四、从读学写,自练运用。

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你看了这幅图片后的感想。并把它整理在自己的随笔本上。

《珍珠鸟》一课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呢?现以京教版第十二册《珍珠鸟》为例,谈谈我的认识。

《珍珠鸟》是根据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改编的,描写了“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它们与“我”越来越亲近,说明“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课文写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很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从以下四点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感受“情意”。

教师首先播放课件,让学生认识珍珠鸟,引起兴趣,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初读后,有的感受到“珍珠鸟是一种可爱的小鸟,作者非常喜爱它”,有的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还有的说“感受到作者和珍珠鸟有种亲近的情意”。这些感受都是孩子们独自的情感体验,是真实而可贵的,虽然来自直觉,有些粗糙、肤浅,却是理解主题的基础。教师应珍视这些感受,进而引导学生深入读书,理解作者写作的真谛。

二、细读课文,理解“真爱”。

通过初读,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爱。但要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仅仅体会到“爱”是不够的。这“美好的境界”是什么呢?仅有“爱”就能创造出这美好的境界吗?显然,教师这时应抓住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向纵深开掘:“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小鸟,但它却不怕作者,为什么不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进而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珍珠鸟“不一般”的爱:

起初,作者把珍珠鸟挂在“异常茂盛”的“生着长长垂蔓的法国吊兰”中间,为它营造了“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的环境,鸟儿才传出“笛儿”般的叫声。接着,小鸟出生了,爱鸟的作者该是多么好奇啊!可作者却“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眼睛”惊动它们。于是,鸟儿渐渐把“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作者所做的这一切,是对鸟儿的爱,体现在对鸟儿生活习性的充分尊重。

小鸟在“屋里飞来飞去”,“落在柜顶上”、“书架上”、“画框上”、“啄大文豪的名字”、“撞灯绳”,可作者却“不管它”,任由它自由自在地飞。这里体现了作者的包容,是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对鸟儿的充分理解和宽容。鸟儿胆子越来越大,它“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啄‘我’颤动的笔尖”,而“我”却“不动声色”,“默默享受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以至于“我”“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这时,鸟儿接近“我”,“我”接近鸟儿,这浓浓的爱意,是一种勾通,是零距离的接触,是一种互为欣赏。

直到有一天,鸟儿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作者流出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人鸟合一的感人情景,使人感悟到更深层次的爱——“信赖”。这种“美好的境界”不是每个人随时随处都能感受到的,那是需要付出的。有了作者对鸟儿的“不一般”的爱,才有了“信赖”,才有了享受那份美好境界的幸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以上相关的句段反复体会、交流。从中感受到那些描写“我”为鸟儿做了些什么的语段是有层次的,作者对鸟儿“不一般”的爱,体现在他顺乎了鸟的习性和天性,在“尊重——理解——宽容——勾通——欣赏——信赖”的层层深入的情感体味中,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正有了感悟。这种感悟由浅入深,除了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也有对“不言之义”的领会。

三、赏读课文,欣赏“境界”。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还应培养学生对课文优美形象、深刻意蕴、丰富情感的欣赏能力,通过欣赏,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在教学课文第14自然段时,我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边想象鸟儿伏眠于作者肩头的情景,边配乐朗读。在“爱之罗曼斯”袅袅的乐声里,孩子们陶醉地读着,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推波助澜:“在作者眼里,珍珠鸟太可爱了。小鸟是幸福的,作者也是幸福的,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啊!这多像一幅画啊,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学生的灵感被激发起来,有的说叫“爱”,有的说叫“亲近的情意”,还有的说叫“信赖”,教师于是用“你是个有爱心的孩子”“你像个诗人”“你像个哲学家”等充满欣赏和赞美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意。

有位哲人说过:“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既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充分调动学生的这种潜能,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那么,这一情境的创设就不仅仅培养的是学生的欣赏能力,也融合了个性与创造的培育。

四、再读课文,评价“信赖”。

在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获得情感满足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让学生谈读后感的评价性练习。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信赖来创造”;有的感慨“如果世界充满爱,将会创造多少美好的境界”;更有一位同学谈到了对人生的感悟:“马上要毕业了,回首六年的小学生活,竟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原来‘信赖’是要付出的。如果我们经常问问自己对别人付出了爱心吗?有没有尊重别人?在别人给你带来麻烦的时候,有没有理解或宽容?有没有尝试着与别人勾通?有没有欣赏过别人?„„那么,也许就会得到很多朋友,会创造很多美好的境界„„”学生的感受多么可贵,从感性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理性的思考。其实,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已经是作家冯骥才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大家手笔的匠心独运。

《珍珠鸟》一课,学生初读后似乎没有什么不懂,但作品借助语言、结构、手法等形式因素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却是极为复杂和微妙的,不易被读者真正把握到。阅读,就是要了解文章由形式到内容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剥开各种表面形态看到它们的精神实质,其方法便是“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这几种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学中常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感受中有所理解,在理解中加以欣赏,在欣赏中进行评价,会使阅读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篇:《珍珠鸟》

第一部分

双拓教学法前拓自主探究课指导教案

一、问题解决及能力培养目标:

二、方法策略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了解初读情况:

1.师:在新学一篇课文之前我们都会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学习?

生:(谈自己的做法)。

师:(板书:初读课文识字词,正确朗读记心里)初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解决生字词。

2.师:今天老师就以《 珍珠鸟 》为例,教给大家课前自主探究更深入更全面的方法

(板书:自主探究方法指导)。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理解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二、指导再读:

师: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同学们就用老师教你的这种方法,再读课文,勾画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做出简单的批注。

(教师班级巡走了解情况)

师:(板书:再读课文解大意,省事速度要流利)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再读时要抓住小鸟是怎样慢慢相信作者的句子或词语来体会。

生:读句子,谈体会。(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是否完整)

三、指导深入读:

师:为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我们还需要带着课后问题深入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解决问题。

(板书:三读课文品句段,悟情明理是关键。)

下面我们再用老师交给你的这种方法再去有感情的读课文,站在作者的角度来读这篇文章,你会发现很多妙处,找出来细细品味、加以点评:发现文章的精妙之处(生动、形象、富有情味,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思考或情感共鸣等);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问题,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小组长就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

(教师巡视指导,看看同学们解决了哪些问题,解决不了的有哪些问题)小组长交流自己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指导搜集资料:

师:光靠读课文,我们还有弄不明白的问题,这时就得需要我们搜集相关的资料帮助我们深入理解。

(板书:搜集资料),师:那么如何搜集相关的资料呢?(学生说说)

教师讲解:(出示课件)

(一)资料途径:

1、文献资料查阅

2、查找网络资料

3、进行调查访问

(二)资料记录方法

1、做摘录(摘抄)

2、做提要(记录主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做札记(读后感)

4、做综述(列小标题)

5、复印法

补充展示综合实践记录本。

师:怎样使查找的资料更有效?

(要有所选择,根据我们要解决的主题来筛选。)

师:下面我们来说说要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你将会搜集哪些资料?生:回答,师:指导回答完整,例如:我要搜集---,是为了解决-----问题。)

师:我们将要搜集的资料帮助我们解决了几个问题,还有仍没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学习课文时老师要和大家共同解决的问题。

五、回顾总结:

师:下面我们来共同回顾,这堂课老师教给大家什么样的课前自主探究的方法?

生:看板书回顾,教师引导并再做总结。

师:大家学会这种方法了吗?以后在自己探究每篇文章时,大家都用这种方法,相信你一定会学的更好!

第二部分

(学生及教师搜集的资料)

第三部分

《珍珠鸟》教学案(四年级语文齐淑芳设计)

一、问题解决及能力培养目标:

二、方法策略: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再现

1、哪些同学家里养过小动物,你是怎么与你家的小动物相处的?

2、(出示珍珠鸟睡在作者肩头的画面)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到大作家冯骥才家里看看,小鸟与他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学生齐读课题:珍珠鸟)

板书:珍珠鸟

(二)交流汇报展示

师: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探究中的感悟和收获及疑问。在交流中你觉得哪些地方不理解就记下来。(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研究。)

教师巡视指导展示。

(三)疑难困惑点拨

1、学生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悟和疑惑。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重点点拨理解:

(1):珍珠鸟在我的精心照料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指导学生在交流体会,或者指导学生朗读去体会。)

(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师点拨:作者是把小鸟当做什么来照料的?课文出现了几次小家伙?那些字词体现了作者对这个小家伙的喜爱之情?)

(3)、小鸟对作者非常信赖,把她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学生也许会从作者对它的照料上回答,师点拨;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也越来越大,而“我”是怎么做的?)

(四)巩固训练

再次出示人鸟相依图,你有什么想法呢?是啊,作者此时的心情和我们是一样的(板书):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请同学们根据生活实例来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谈对“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教师随机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五)拓展阅读

出示《语文主题丛书》中《 信任的力量 》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新知情境创设

人与人靠信赖才能相处下去,动物也不例外。如果失去了信赖又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预习22课《九色鹿》,这是一个民间故事,看一看在这个故事中又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

第四部分反思

在教学中我以文为载体,通过特设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个语言素养的平台和拓展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注重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相互启发。再是链接生活,情感熏陶这一环节,特别是看图思考达到高潮。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言。既激发了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甚至比掌握语文知识更为重要。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预习中学生学会了看问题—— 提问题—— 想问题—— 解决问题,思维活跃

起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看待一个问题;能够结合实际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通过预习,让学生学会了探索和创新。养成了认真预习和专心听讲的好习惯。有的学生说:“在老师上课前,我总要预习,发现头脑中的模糊认识,初步加以纠正;在听课过程中,本着寻求真理的态度,积极思考,明确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从而牢固掌握。”“通过预习,我获得了自信,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了。”

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于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让他们“入景入情”,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并求得快乐。

第五篇:珍珠鸟

珍珠鸟

教学目标:

1、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及课文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写,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教学重难点:

1、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及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2、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突破措施:反复朗读课文,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把握课文内容。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看三幅图片)

老师带来两幅图片,你们看后有什么感受?——人和动物关系非常密切

从哪里看出来?——小女孩和动物神情安详自然,面带微笑,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为什么人与动物可以如此亲近?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珍珠鸟》。明确教学目标,播放珍珠鸟图片,让学生认识珍珠鸟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师:谁来介绍一下作者?课文没有太多介绍,老师带来了相关的介绍材料(出示课件)。哪位同学自告奋勇起来读一下?

冯骥才 1942年出生,天津人,作家。文学作品有:《义和拳》、《神鞭》。其中《神鞭》被改编为同名影片。

他的散文哲理深邃,意境高远,想象丰富奇特,给人以心灵的陶冶,美的享受。

2、检查字词,读写巩固:(投影显示)给加点字注音:巢

垂蔓

眼睑

眸子

流泻

斑斑驳驳

解释词语:生意葱茏

斑斑驳驳

繁茂

3、学生预习珍珠鸟的样子、特点

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

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可爱的鲜红小嘴

小脑袋

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跳动的小红爪子

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细腻的绒毛

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三、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写“我”和珍珠鸟一家三口从相识、熟悉、亲近到相依相伴的关系变化程。

四、质疑问难,探究学习

(一)动笔读书:

1、用“~~~~~~”画出描写我行为的句子,用“———”画出描写雏儿相对应活动的句子,说说一只怕人的鸟最后和人相亲相伴这个关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明确:

我珍珠鸟 用吊兰盖在鸟笼上

格外轻松自在 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

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不惊动它们

探出脑袋 不管它

胆子渐渐大了 不去伤害它

蹦到我的杯子上,喝茶 不动声色地写

用小红嘴啄我颤动的笔 用手抚它细腻的绒毛

友好的啄两下我的手指 伏案写作

趴在肩上睡着了

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鸟儿由“怕人”到“信赖人”

3、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原话,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明确: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信赖可以理解为:爱心、宽容、尊重

文章主旨句,篇末点题

(二)真情播音员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珍珠鸟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举例说明 明确:

1、喜爱之情

2、(1)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敢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明确:作者把人的性灵赋予珍珠鸟,使珍珠鸟似乎也有了人的神情和心理,几个动作“挨近”“蹦”“俯下”“喝”“偏”“瞧瞧”“跑到”“绕”“蹦来蹦去”等,活画出一个招人怜爱的顽皮的孩子形象。作者心中充满温柔的爱意,用诗意的语言状写了人与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2)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她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明确: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小鸟在“我”肩上睡觉时的情态,银灰色的眼睑、红颜色的小脚、毛茸茸的身体,一个自然界的尤物,竟会安然的睡在人的肩头,完全不在乎外界的风吹草动,似乎人的身边就是它安全又温暖的归宿。可见,人和鸟之间的信赖达到了何种程度。

作者对鸟是一种喜爱之情,从字里行间中都可以看出来。例如:对小鸟的动作、神态以及作者对小鸟营造的环境中都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五、拓展提高,联系实际

1、问:作者和珍珠鸟和谐相处,你们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吗?学了本文你认为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对待小动物。(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为保护动物写下一句标语,来表达你的心声吧!A、地球上的最后一顿晚餐将是人类自己; B、人类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吧; C、善待动物,和谐生存 ; D、保护动物,拯救自己 ;

E、同一片天空,同一个家园 ; F、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六、小结:

 全文以“我”与小鸟之间感情的交流为线索,以“我”对小鸟的关爱与尊重为重点,描绘了一幅人与小鸟之间的交往图,读来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 通过描写“我”与珍珠鸟亲近和交往的过程,告诉人们: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在爱和尊重的基础上,彼此信任,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板书设计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76656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