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会成了“妈妈会”爸爸去哪了?
家长会成了“妈妈会”爸爸去哪了?
近日,记者发现学校、幼儿园开家长会几乎都是“妈妈大会”。那么,爸爸去哪了?
如果孩子的教育中,爸爸当“甩手掌柜”,对孩子的教育有何影响?
昨日,记者对此进行调查了解,专家也给出了诚恳的建议。
家长会播视频“我的假人爸爸”
23日,沈阳市于洪区一家幼儿园召开家长会,班级25名孩子,来参加家长会的家长有24位妈妈,只有一位爸爸。妈妈们在家长会开始前聊着天,这位爸爸显得有点孤单。
“每次开家长会,来的基本都是妈妈,爸爸几乎没有,这一次让我们为这位爸爸来点掌声吧。”班主任李老师打算缓解一下爸爸的尴尬。
家长会上,一段视频《我的假人爸爸》让所有家长陷入沉思,视频内容表达的是在一家三口的生活中,爸爸总是缺位,不是在玩游戏,就是下班特别晚,当孩子想跟爸爸分享一些喜悦和成绩时,爸爸却睡着了……
视频结束后,老师邀请家长举手发言谈感受。现场,一位妈妈有些抱怨地说:“孩子都是我一个人管,孩子他爸工作忙,在家时间特别少。就算在家也用不上他,不是在玩手机,就是躺沙发上看电视,一天跟他生不完的气。”
这段话得到了不少妈妈的点头认同。
李老师又提问,“在家里,孩子的教育主要是靠爸爸还是妈妈?”
25位家长中,23位妈妈举手表示:妈妈负责。
一位妈妈则举手说:“我在这得为我老公点赞,孩子在家时都是爸爸带,爸爸带孩子一起看书、一起玩游戏。他爸的工作时间相对宽松一些。”
另一位妈妈说:“老公平时工作很忙,早出晚归,但是每逢周末休息的时候,都会带孩子出去游玩,这一点还是挺让我欣慰的。”
老师:爸爸带出来的孩子情商更高
李老师说,她的班级有两个由爸爸主要负责教育的孩子,在班级表现比别的小朋友更勇敢,更有担当,更会处理跟小朋友之间的关系。李老师提到一位小朋友的名字,说她总是可以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还愿意帮助别的小朋友解决各种难题,在孩子群中有“孩子王”的风范。
一位提到爸爸总玩游戏的孩子在幼儿园也向老师告状:“我爸爸总玩萝卜保卫战,都不搭理我。但我一玩,他就说我。”
这让妈妈们开始沉思,如何让爸爸也参与到教育中来。
记者调查显示,爸爸缺席家长会,在小学和幼儿园,是普遍现象。“平日学校活动,也是妈妈参与得多。”沈城一所小学的教师李萌说,比如孩子作业家长签字这一项,就很难看到爸爸的名字。
“有的家长会不是爸爸妈妈来,是孩子的奶奶或者姥姥来参加。”一所幼儿园的园长殷老师说,家长会没有硬性要求谁参加,但主动要求参加家长会的爸爸寥寥无几。“我甚至有一个想法,只要求爸爸来开家长会,但又担心家长会泡汤。”
多数爸爸当“甩手掌柜” 理由多种多样
在记者的调查中,多数爸爸将不去参加家长会的理由归结为一个字——忙。
“男主外,男人就应该忙事业。教育孩子的责任自然是妻子来做。”沈城一位国有企业的中层管理者陈先生表示。
“每天早上7点出门,孩子已经上学了,晚上8点到家,孩子已经准备洗洗睡了。一天跟孩子接触的时间确实少。也是没有办法,男人需要养家呀。”一家私企员工李先生说。
真的都是忙吗?也不全是。
“他爸爸是典型的甩手掌柜,别说家长会不参加,就是孩子作业也很少关注。每天回家总是玩游戏,游戏才是他最亲的伙伴。”一位妈妈说。
“参加家长会的都是妈妈,我去过一次,很多妈妈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我一大男人也不好意思夹在中间啊。”私营企业主吴先生则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让爸爸们很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中来。“我每天上班特别累,教育孩子还是妈妈细心,我身上有不好的习气不想影响孩子,尽量少接触孩子比较好。”一位父亲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爸爸们对孩子的教育关注少,多数爸爸认为,给孩子自由、独立和放松是最好的教育。爸爸们关注孩子的方式是偶尔看看孩子的书包,翻翻他的书本和作业本,作业做得如何,正确率高不高,学习态度端不端正等。他们偶尔也会和孩子聊天讲故事,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理想,帮助孩子树立目标。
■专家说法
爸爸的教育影响孩子的心理和伦理
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究竟影响着孩子什么呢?
国家十三五重点课题《家庭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员张桂苓说,在家庭教育中,妈妈带给孩子安全感,教孩子学会信任,与人合作;爸爸影响着孩子的精神世界,包括心理、伦理和信仰。
张桂苓说,心理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能力主要是勇气培养,素质是事物本来的性质,这些由父母教育培养而来。
比如,一个骨子里就不自信的人,你问他“你喜欢钢琴吗”,他会说“喜欢”,但问“你学得会吗”,他会说“我学不会”。结果呢他爸爸买了最好的钢琴,请了最好的钢琴老师,当钢琴老师在他身边教他弹琴时,他却突然想起来同学跟他说的一句话:“手指短的人不适合弹钢琴。”
如果一个心理能量强大的、自信的孩子,你问他:“儿子你能学会弹钢琴吗?”他会说:“我能,爸爸给我点时间”。孩子需要一种天下无事不可为,若为之必成的信念。只因为一个关键的关键:人所有的能力都是由心理能量(勇气)转化而来,要有勇气直面恐惧,培养自信。
第二点,张桂苓提到了伦理。伦理的源头是指一个人的人品道德,人品和道德是一体的,所以要培养孩子精神世界的伦理,培养孩子与不同的人相处,这一点直接决定未来孩子的幸福指数。
举例来说,一个人跳槽七八次,他到哪都和领导处理不好关系;一个孩子与父母关系处理不好,父母会说这个孩子不孝顺;一个人不懂得如何去经营夫妻关系,即便重新选择婚姻也还是走同样的老路;父母还没有去世,儿女就会为财产争得你死我活……人们都会觉得上述这样的人性格上有问题。
第三点,张桂苓提到了信仰。信仰决定了潜能和悟性。信仰是精神层面的信息,是爸爸影响的核心范畴,爸爸给的是种子。没有爸爸的陪伴,孩子的精神世界就没有生机,孩子的心理能量是不稳定的,伦理认知也是不健全的;没有爸爸的陪伴,孩子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黯然失色。
张桂苓建议,为了孩子的精神世界,爸爸们应经常回家拉着孩子的小手,传递能量和父爱。
第二篇:爸爸去哪了!--电影观后感
电影《爸爸去哪儿了》观后感
四年三班施译为
春节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爸爸去哪儿了》,这部电影主要描述了五位爸爸分别带着自己的子女去参加原始森林里举办的化妆舞会,但能够参加的前提是他们要完成几个任务,并且每组家庭要集齐三颗小星星,否则将不能参加化妆舞会。
来到森林后,五位爸爸和他们的子女接到第一个任务,就是自己动手做叉烧包,这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他们来说简直太难了,但最后,他们互相帮助,总算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一颗小星星,这时,我不禁联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平时就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加强动手能力,才能受到锻炼,才不至于发生突发事件时手忙脚乱啊!
第二天,五位爸爸和他们的子女接到了第二个任务:给河马刷牙、给大象清理粪便,如果完成不了就得不到小星星,所以每个人都很尽力,但在给河马刷牙的时候,有个叫kimi的小朋友因为贪玩跑开了,他的爸爸因此没有完成任务,他们也没有得到小星星,kimi看着别的小朋友兴高采烈的样子,伤心的哭了,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认真的态度,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什么事情也做不好。
第三个任务是孩子们照顾小老虎,喂小老虎吃奶,而爸爸们要到蛇洞里去取食材,爸爸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参加化妆舞会,克服了心里的恐惧,终于完成了任务,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但同时,在照顾小老虎时,因为
有个叫Angela的小女孩因为害怕小老虎而没有完成任务,失去了得到一颗小星星的机会,从而不能参加化妆舞会了。
其他四个家庭并没有放弃Angela一家,大家一起帮助她集齐了三颗星,最后五个家庭一起愉快的参加了化装舞会。
虽然这部电影是一部喜剧片,但其中很多描述亲情、友情的情节都深深的感染了我,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真的是一部让人受益匪浅的好电影!
2014年2月20日
第三篇:从爸爸去哪了说起
“从爸爸去哪了”说起
时下流行一种说法:爸爸去哪了?是啊,爸爸去哪了,没有大人陪着,例如陪着玩,孩子玩的就可能很孤独,玩得失去了章法,就三、四年级的孩子而言,爸爸陪孩子玩对孩子很重要。对于孩子而言,吃的要买,玩得更要买,书籍当然更是不可少。孩子在玩中学到的东西往往比教材上学到的东西更多。在玩中孩子长了见识,学会了做人,找到了自己在其中的定位。玩对于孩子如此重要,如何玩就大有讲究了。我们中的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玩看管非常严格,以致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家长的监督下,如此一来孩子的玩就往往缺乏创意,创新更无从谈起。事实上,在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时而关注一下,不让孩子做有危害的事,就可以放手让孩子去玩。
爸爸去哪了?反应了孩子希望家长陪孩子玩得心理。陪孩子看电视,象孩子一样思考,象孩子一样大笑,亲情其乐融融。电视中的某些情节、内容孩子未必消化的了,作为家长,时而帮助孩子分析其中的人物,情节,也或天马行空的闲扯,都可以让孩子在嬉笑中认识、了解很多电视不曾告诉他的东西,提高分辨能力,这不比简单的说教更好吗? 动画片《熊出没》中的熊大怎么样,熊二怎么样,光头强怎么样,在其中角色是什么?哪些情节合理,哪些情节离奇,当我们和孩子交流这些时,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大人的影响。当孩子的好奇无法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时,书便成了孩子的朋友,喜欢看书便成了玩的派生产品,成为孩子不可或缺的需要。
爸爸去哪了?也反应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尤其是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无人解答的困惑和委屈。一般认为,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养成教育。就学习而言,是学习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养成可能比一两次考试成绩的取得更重要,对孩子的影响更长远。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爸爸去哪了,当爸爸回来了时,让我们从带孩子玩做起,让我们从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做起吧。
第四篇:爸爸去哪
《爸爸去哪》节目分析
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的确火了,不仅收视率全线飘红,在社交网络上的口碑热度也很高,几个明星爸爸和星二代都成为网络讨论话题的热点。跟芒果台原来比较高调的《快乐男声》等选秀节目相比,这次《爸爸去哪儿》的推广算是比较低调的,前期既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也没有大量微博大V转发。
甚至在芒果台内部,都对此节目都没有足够的信心。据内部人透露,周五收视时段很宝贵,一开始并没有安排给《爸爸去哪儿》,原本想放到周末晚间档,后来又考虑过放到周一,但是那些时间收视真不看好。直到9月中旬,台里高层看到了剪辑完成的版本之后觉得不错,才一拍大腿敲定了周五晚间档。广告商心里没底啊,不愿担风险,之前谈好的某知名家电品牌做冠名,在10月4日左右却临阵脱逃了,换成了现在的冠名商。所以,某种程度讲,《爸爸去哪儿》是一个真正的惊喜,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走红。
《爸爸去哪儿》意外走红以后,我们可以看出真人秀节目的怎样的发展趋势呢?
一、内容为本
跟喧嚣、噪杂的选秀节目相比,《爸爸去哪儿》的推广绝对算是低调。没有炒作,没有绯闻,没有微博的话题推荐,完全靠节目内容口碑自然聚合和传播。从“爸爸去哪儿”的微博指数曲线来看,“爸爸去哪儿”的讨论数在10月11日之前,一直处于几百、几千的讨论量,在10月11日这天,讨论量直线上升到18万,可见此节目真实观众讨论,一下子把节目的讨论量拉升到一个很高的基数。
但是,跟以往的电视节目不同,话题讨论量的峰值并没有出现在播出日,而是出现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10月12日。这表明,节目播出后观众的“好评”,在社交网络上快速发酵,把话题讨论量,推向一个高峰。
《爸爸去哪儿》此次的成功,再次说明节目要想具有真正的影响力,打铁还要自身硬,节目内容本身一定要强。社会化营销和传播,只能“锦上添花”,并不能“雪中送炭”,如果节目本身的内容不行,把主要精力放在网络炒作上,只能说是本末倒置,捧得越高,摔得越惨。
二、社交网络的助推功能
既然社交网络只能“锦上添花”,是不是社交网络不重要了呢?此次《爸爸去哪儿》的走红,恰恰说明社交网络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社交网络的广泛传播,《爸爸去哪儿》再好看,也只能跟深圳卫视的那档《饭没了秀》一样,只在一小部分电视观众中观看和讨论。有了社交网路就不一样了,通过社交网络传播,一个电视节目可以一夜爆红,可以原本不是父母的观众,也去关注一档“亲子”的电视节目。社交网络的助推器功能,可以让“小众热点”变成大众娱乐狂欢,在放大节目影响力的同时,也会让商业价值无限放大。
这时候,估计那个临阵脱逃的品牌该是把肠子都悔青了,本周肯定有大把的品牌排着队等着要跟这个节目合作呢?
三、本土化创新
目前,好像有这样一个规律,芒果台只要模仿其他台的节目都失败,凡是自己首创的节目都成功,《爸爸去哪儿》再次印证了这一点。该节目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由原来《变形记》的谢涤葵团队打造,《我是歌手》的制作人洪涛监制。
我看了韩国版《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片段,发现韩国的国情跟国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韩国的家庭一般都有两三个孩子,节目中也都是爸爸带着两三个孩子,孩子之间会有很多的交流,比较强调的真人秀的感觉。而芒果台版的《爸爸去哪儿》,更加注重的是“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节目组编排的成分更大一点。节奏比较紧凑,更加适合国人的收视习惯,这可能正是节目组聪明之处。
另外,一个做儿童节目的制片人告诉我,孩子的节目是最难拍的,因为现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孩子不可能会按照你的台本来。节目选择原来《变形记》的团队,可能正是考虑节目在拍摄同类节目中的经验。《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能胜《饭没了秀》一筹,还是因为嘉宾是明星爸爸和星二代,节目满足了普通的观众窥探心理,从而使一档家庭亲子节目具备了娱乐性,变成一档可以全家人一起观看的电视节目。
可以预见的是,《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可以对电视节目行业产生以下影响:
一、真人秀节目,由原来单一的“选秀”节目的竞争变成全类型“真人秀”节目竞争,除了亲子节目以外,不排除出现以婚恋、老年人为主题的真人秀节目。
二、版权引进竞争会进一步加剧。一些在国内观众有着广泛受众的《我们结婚吧》、《大爱RUNNINGMAN》等电视节目将成为角逐的重点。
三、本土化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要。国外节目引进也常常会有“水土不服”的情况出现,这时候节目的制作能力和本土化创新显得重要。芒果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其节目制作和剪辑的能力,以及多年积累的本土化创新能力。
第五篇:时间去哪了_
时间去哪了
除夕佳节,在外读书半年的我终于回到心灵的港湾,与家人团聚。全家人一起吃完年夜饭后,兴致勃勃地看着春晚。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午夜的钟声也在临近。一首由王铮亮演唱的”时间都去哪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流淌进我的心田,将我的思绪拉回到我的童年。那时的我还是一个稚嫩的孩童,父母也正值壮年。那时,父母给了我他们能给一切。当然,父母对我的爱并不是溺爱。我的家庭并不富裕,但父母总是尽力满足我的合理愿望。父母也十分注重培养我的做人品质和学习能力。在父母的关爱下,我也渐渐长大。
长大后,我的叛逆心理开始滋生,有时甚至和父母顶嘴。这时,我总能看到母亲眼中闪烁的泪花。每当此时,我的心也隐隐作痛,我知道,母亲心里委屈,为了这个她一手带大的孩子顶撞她而感到委屈。
转眼,我考上大学要离开了,爸爸送我去上学。离开那天,妈妈到车站送我,从未离开过家的我平生第一次感到了对这片土地的依恋和不舍。这时,我又看到了妈妈眼中的泪花.只不过这次,我读出了满满的不舍。汽车开动了,它载走了我的躯体,我的心却留在了那里。这次,我没忍住,哭了。几天后,相同的一幕再次上演。送走爸爸,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寂寞。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地理解”家是心灵的港湾”这句话的含义。家之所以为家,不光是因为他给人提供了居住的场所,更因为他可以温暖人的心。对家的依赖让我花了几星期时间才走出这个困境。当然,这之后我也成长了。
时间去哪了,也许对父母来说,他们的时间都用在了让我成长上了,而我的时间则用在了成长上。现在,我长大了,父母也老了。正如歌里唱的那样,“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
时间已然逝去,我在想,将来的时间将去往何方。我想,我并不需要做出多么伟大的事业,我只需要平平淡淡地陪着父母慢慢变老。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