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具体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阅读 悦读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几点做法
【内容摘要】“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吸收和储备大量的语汇,拓宽知识面,将阅读知识转化为阅读分析、理解、运用能力。本文从“引导喜欢阅读”、“指导阅读方法”、“保障阅读资源”、“激发阅读行为”四个方面就“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谈一点浅显的认识与做法。
【关键词】引导 方法 保障 激励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一规定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了现今的语文教学不仅要立足于教材,更要依托于广泛而有益的课外阅读,从而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此可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讨。结合自身实践,谈谈自己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几点做法。
一、引导机制――向阅读进发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课外阅读中的重要性。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帮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意义,并通过各种方法提高他们对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认识。一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就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促使阅读兴趣高涨。
(一)故事引入
学生平时都爱听故事,教师可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心智发展的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讲述,在他们意犹未尽之时,引导学生自己去看看。如我班在近两个学期开展的课前五分钟“成语故事”、“诗词故事”演讲中,学生
热情高、情趣浓,都积极准备,哪一堂课若被挤占了,便会发出一片吹嘘声,宁可拖堂也不能漏。同时,教师自身也应多阅读一些书籍,在授课时及时联系课外故事,不仅使课堂引人入胜,而且可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教学《井阳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课文时,插入了不少课外的东西,极大地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没几天,许多平常从不看书的学生都拿着《水浒传》、《西游记》在炫耀,且向我建议要在班队课进行课本剧表演。
(二)导读领入
介绍名家名篇名著,诱导学生积极阅读,领略文章语言、构思的无穷奥妙。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结合了许多《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因而学生兴趣很浓,被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曹操的生性多疑、雄才大略等众多人物的生动形象所吸引,所以我不失时机的向学生推荐这本书,于是乎一时间大家都在看这书,有不少学生在看完了《三国演义》后,还看起了《品三国》。每学期总能掀起几次这样的读书热。同时像《格林童话》、《中国四大名著》(少儿版)、《少年百科知识问答》、《科技快车》等一系列读物往往比较符合学生口味,因而一经推荐就迅疾成为我班脍炙人口的课外读物,同学们争相借阅,常常品头论足不亦乐乎。我班陈阳毅同学原本从不看书,成绩总是垫底,后来渐渐地被书所吸引,一有空闲就看起了书,有时竟忘了做作业,成绩在一学期中迅速提升,尤其是作文更令人刮眼相看。
(三)榜样深入
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鲁迅、冰心、老舍、巴金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请学生自行采访自己身边爱读书的同学或教师,让这些“乐于课外阅读”的师生现身说法,以此引起其他学生的心灵震撼,激励他们仿效。在平时的习作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同时让他们进行经验介绍,以点带面。
(四)时间投入
要让课外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不光要有兴趣这位良师,还应有规范这位诤友。课外阅读当然应以学生自觉看书为主,但许多学生的兴趣往往只是三分钟热度或是一时心血来潮,在课外总会有许多比阅读更轻松、愉悦的活动、意外事件吸引着学生让他们朝秦暮楚,不能静心读书。因而,需要一些必要的强制手段来保证学生阅读兴趣的恒温或升温,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班在学生课外阅读上有一条规定:每天至少四十分钟的读书时间。看完后要到组长处登记,学生将看过的书写在“采百花,酿香蜜读书卡”上,每月检查一次。这样有了时间上的保证,阅读就有了保障。
二、指导机制――得阅读之法
大语文教学环境下的阅读要求,即引导广泛的阅读,自发地阅读,有选择地阅读;读整本的书,一览概貌,并于精妙处雕琢品味,达到形文神韵融汇贯通。要实现这一目的,对小学生而言,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来自于教师精当、生动地指导。
(一)选择读物
要让学生学会读,首先得推荐学生读什么样的书籍才算是有效的。结合学校的实际会发现,而现今的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是:班级的图书角,时常可以看到大家争着抢看《神奇宝贝》、《A啦哆梦》等连环画、漫画类的书刊,而一些有关文学方面的书籍却无人问津。他们对“国宝特攻”、“铠甲勇士”、“奥特曼”等熟悉得让你难以置信。有些学生课间、甚至吃饭时都拿着书看得津津有味,但再看看那书都是些恶搞、无聊、语言低俗的图书杂志。于是,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为什么学生中会时常出现那么多网络中来的不健康的话语。可问及一些天文、地理、历史方面的知识时却常常是一问三不知。
对此,老师应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必读书目,这些文章都是中外文学的精华,文质兼美,其语言经过千锤百炼,是文学的典范。我校每年都要举行
活动,每学期学校都会编印一份每个年级的“小学生必读古诗文篇目”,学生人手一张。于是我会根据学校的要求及当册语文书中的教学内容,整理出自已班的“一学期学生必背古诗文及必读书目”,安排读书计划。总之,应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摆脱读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二)学做笔记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应引导学生随时在语文课中学到的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并且进行消化,形成内在的艺术语言。同时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以不断丰富自已的语言库。鉴于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过多注重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我引导学生在自己买的课外读物上进行圈、点、划、写(圈好词好句,点重点词句,划关键句、难理解的句子,写旁批心得)。而对于借阅的书,则进行归类编辑,摘抄在自已专用的摘记本或卡片上;一些报纸、杂志则可以进行分类剪贴、装订成册。在我班每个学生都有至少一本专门用于做读书笔记的笔记本,并本求学生每天至少应完成不小于80字的摘抄及不少于50字的读书感受(可以是仿写某一片段、感想、用上刚学的词写段话等)。并且规定每天早读的前五分钟让学生读课外积累的内容。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量就越积越多,同时也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阅读、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下面几段话是摘自学生的读书笔记:
“外公家实在没什么可赞美的,破旧不堪的家具,有好几块地方的漆都掉了,厨房设在过道间,一开油锅,油烟就呛得人直咳嗽。”(我摘抄这句是因为作者写出了外公家的贫穷,简单几句话就把外公家的家境介绍清楚了,我以后写作也要学习这种写法。)——选自《成长的故事》
读《钉子》有感
今天,我看书时不由得懂得了两个道理:欲速则不达。这句话意思是你想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某种目的,到头来却达不到,自己还吃了亏。好比你正在吃饭,想快点吃完,虽然狼吞虎咽地吃,但却欲速不达,更何况对身体也不利。第二个道理是不听好人言,终究会后悔。故事中的商人第一
次不听马童的话,给马加颗钉子,第二次又不听马童的话给马加快蹄铁,结果马在回家的路上折断了腿,他不怪自己不听马童的话,却怪钉子害惨了他。我也有一次像商人一样不听妈妈的好言相劝,一意孤行,大摇大摆地进爸爸的生产车间玩,偏偏碰到了爸爸,被爸爸狠狠地训了一顿。我心里难过极了,怪妈妈不把我拦住……嘿!你懂得这些意蕴深刻的道理了吗?
不难看出,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中,不知不觉地已吸取了语言的精髓。
(三)有针对性地指导
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从应用的角度看,泛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引导学生要有重点地选择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边注,真正读有所得。在每周三的读报课中,我都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如指导学生诵读那些声情并茂的课文、诗歌(尤其是古诗)、写景或抒情的散文等。对一些精彩的片断,或者短小的佳作,特别是古诗文提倡背诵,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为说话和作文打下基础。
(四)加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阅读后,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探讨。为他们搭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谈心得、体会供大家思考,说疑难、困惑以寻求大家的帮助求得解决的对策。在我班的读书角中,有一块“书有余香”留言板,供学生写自己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体会、疑惑,在每周三的读报课或中午时间进行探讨。每周都要进行一次班内读书笔记交流与展评。同时,每月都会举行一次读书经经验交流会或好书推荐会,向名家、老师、学生中的榜样学习、交流读书感受。
三、保障机制――享阅读之乐
图书馆、网络是信息最为密集的地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大胆探索未知的领域。教师应提供各种渠道让学生获取尽可能丰富的阅读信息。
图书馆是学生了解文学,走进社会的一个窗口,众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都能在这里得到。因此,充分利用好这窗口无疑对学生来说是件好事。就我班为例,全班五十多人,一次班集体借书人手一册。当学生读完自己的书籍时,还可让学生互相交换看,这样一位学生就能看到多种不同内容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在班里还有一个读书角,由全体学生捐书组建,藏书量达到人均至少三册。每学期我都会多次结合教学实际为学生及时借阅相关书籍。如在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悉蟀的住宅》等课文时,我就立马从图书馆里分别借来了几十本《城南旧事》、《昆虫记》等同一作家的同一作品,让学生至少能两人拥有一本进行集中阅读,基本上一周下来,全班每个学生都可以读完整本书,既是对课文教学的补充与拓展,又便于老师能集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同时因为是大家一起读,因而学习研讨的氛围特别浓。
(二)利用好网络媒介
信息技术课开设几年来,受到了学生们热烈欢迎,利用学生感兴趣这一点,再结合平时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上网查资料是一条很好的学习途径。许多学生家里也配置私人电脑,如果用得好为学习提供了一个无限丰富的知识世界。比如:在上到《再见了,亲人》时,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前景、出现的英雄人物及一些可歌可泣的事迹,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如上一些历史性的课文如《田忌赛马》、《将相和》等课文时,事先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当时的历史、主要人物的事迹等,再进行教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举一反三,让学生知道更多的历史知识。
(三)利用好影视阅读
据调查普遍的学生都喜欢看电视,而许多家长及老师认为看电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其实我觉得只要处理好学习与看电视之间的关系,不但不会影响学习反而可以让学生得到很多知识。应该说优秀的影视节目也是一本好书,同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同的只是表现的形式而已。比如我在上《草船借箭》、《开国大典》、《猴王出世》等课文时,都大胆推荐学
生收看相关的电视节目。到上课时,学生兴趣盎然,形成有效学习。还有一些电台的动画节目、知识竞赛、新闻性的诸如《走近科学》、《探索与发现》、《百家讲坛》等有利学生身心健康的节目都推荐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到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以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四、激励机制――让阅读精彩
阅读需要感情、积累、探究、创造,追求厚积而薄发;阅读需要学生自主选择,提倡阅读个性化。达成这一“追求”,落实这一“提倡”,都无法脱离学生本身的阅读兴趣及正确的阅读方法,还需要学生能脚踏实地的投入,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并触摸其灵魂的过程,从而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体验。
(一)开展读书竞赛
通过“课前五分钟演讲”、“朗诵会”、“知识擂台”、“辩论赛”等一系列学生喜爱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往往都能掀起一个个课外阅读的新高潮。为激励学生课外阅读,我班推出了多次手抄小报展评活动。在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时,让学生自己或几人合作编好一张手抄报,内容必须是自己课外书中得到的而且是自己较为满意的,并组织学生进行评选。于是《小学生报》、《创新作文报》、《伟人报》、《点子报》等凝聚着学生智慧与汗水的手抄小报应运而生。在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同时还让学生做出较为公正的评价,为以后办手抄报奠定了基础,并将优秀的小报在学习园地中展出。经常举办类似的竞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实效。
(二)设立奖励机制
曾在杂志上看到美国一些社区鼓励学生看课外书推出了一些奖励机制。如看到多少书后,可得一汉堡包餐券,或音乐会入场券、儿童游乐园门票等等,别出心裁。爱因斯坦说:“激起每一位孩子的上进心、好胜心,要比任何一剂神丹妙药都管用”。对此根据我们学生的爱好我也对班里学生进行奖励,看完一本课外书奖励一张读书卡。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我定
期评选班级六个家即“朗诵家”、“古诗家”、“博学家”、“勤奋家”、“笔记家”、“故事家”。结合学校“读书节”的开展,每学期都进行“读书之星”、“书香家庭”的评选,并为其颁发奖状及奖励一套书籍。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他们自主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为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划上浓厚的一笔!
有效的课外阅读给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广阔天空,让他们感受阅读带来的喜悦,发现阅读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相信课外阅读必将成为学生成长的绿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
第二篇:课外指导阅读教案
课外指导阅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和交流,使学生了解《鲁宾逊漂流记》的故事内容,并能从鲁宾逊的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他的顽强与乐观精神。
2、学会由表及里的阅读顺序,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3、以一篇带多篇,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确立正确的阅读思想,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精读和泛读等读书方法
2、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教学过程:
一、说话导入
师:同学们,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的确,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除了依靠学校教育、环境影响、家庭熏陶等诸多因素外,还必须从阅读中吸纳精神营养。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读课外书,老师在与你们聊天时发现,同学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有部分同学却只喜爱读图而排斥阅读文字,有些同学虽然喜爱读书,却在鱼目混珠的书海中迷失了方向;还有些同学虽然读了不少书,却因为读书方法不当而收效甚微。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阅读指导课,希望同学们能通过今天的学习在课外阅读上有所收获。
二、好书推荐
师:在我校的书香节里,给同学们推荐的一些课外阅读的书目。(课件出示)《爱的教育》、《唐诗三百首》、《东周列国故事》、《资治通鉴故事》、《岳飞传》、《杨家将演义》、《聊斋志异》、《格列佛游记》、《匹克威克外传》、《鲁滨逊漂流记》、《童年》、《希腊神话故事》、《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十万个为什么》、《简爱》、《智慧背囊》、《草房子》、《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五(3)班的“坏小子”》、《夏洛的网》、《哈利波特》、《海底两万里》、《老人与海》、《爱心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柳林风声》、《读者》杂志、《世界名人传记》(少年版)„„
师:同学们,这些都是经典的好书,很适合我们阅读,我们可以从这些书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写作的方法。所以在玲琅满目的书店或者图书馆,我们就可以挑选这些书来阅读,而不要去选择那些充斥着暴力和黄色的书。(板书:读书有选择)在这些推荐的书目中,几乎都是小说,而且篇幅都不短,我们把它们叫做长篇小说。
据我所知,这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特别是男孩子都迷上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小说。我们今天就选《鲁滨逊漂流记》来跟同学们一起学习如何阅读长篇小说。
三、分析《鲁滨逊漂流记》,指导读书方法
1、同学们,老师手上有几个版本的《鲁滨逊漂流记》这些都能在书店或者图书馆找到,那究竟我们要选择哪种版本呢?(简单说)
2、大家拿起这本书,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书的什么?(生答:封面)对了,一本书,我们首先接触的就是封面,那从封面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3、阅读一本书,我们可以从作者入手,了解作者,对理解故事是有帮助的。有同学去了解过作者吗?(课件出示作者简介)你们已经读完了书,结合这个介绍说说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故事内容有什么关系吗?
3、读了书名,你想知道什么?
师:这是一部近十七万字的大部头的书,读完整本书再回答这些问题,同学们肯定等不及。现在,就有一个初步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那就是读“译者前言”或者说“导读”和“目录”
4、(拿书示意)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前言和目录,看看你都读懂了什么?读完之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5、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说都了解了什么?
6、对了,通过读前言和目录,我们可以知道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那谁来说说呢?(生说)
7、这就告诉我们阅读一本长篇小说前可以通过这些方法帮助自己对故事有个大致了解。下面我们共同走近这本书,跟随鲁滨逊去漂流,去探险,一定会有不少收获的。(板书:读)
8、在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阅读了这本书,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读完的呢?我看到有些同学还在书上做了批注。一些喜欢的句段还用不同的符号划下来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同学已经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很不错!我们要向这些同学学习,读书时要边读边做批注,摘抄好词佳句,做笔记。(板书:记)下面,我们就选择三个问题来展开讨论:
(课件出示问题)
你认为主人公鲁滨逊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认为笛福在这部小说里是如何表现人物的这些性格特点的?
作品中你最喜欢的是哪部分,为什么?哪些部分你认为值得积累,可以是好词好句,可以是刻画人物的方法。这些都可以用专门的摘录本记下来。
9、讨论之后,我们对这本书就有了深入的理解。读有所感,读有所悟,我们就可以写写读后感。老师这里有一份我们最喜欢的杨红樱写的《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看看这篇读后感是怎么写的。(学生看)(师:概括书的主要内容,接着说说自己对书中某部分最有感触部分写写体会,可以是对书中人物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方法等.可以说说自己受到的教育)
四、总结阅读方法,激励广泛阅读
1.教师小结:一般文学作品都有两个重要的创作方面:一是作品中人物性格的特点,一是作者的表达方法。我们重视了这两个方面的阅读,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对照这节课的阅读,回忆以前的阅读方法,你认为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应该运用哪些阅读方法呢?请用这些方法阅读其他关于探险的书籍:(课件出示)(世界名著青少年版)
《汤姆索亚历险记》
《八十天环游地球》
《绿野仙踪》
3.结束语
读一本好书就像跟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希望同学们每天抽出30分钟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特别是文学名著,充实自己。
板书
有选择
读书
讲方法读——记——写
第三篇:运用多媒体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运用多媒体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摘要: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被打破,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已经进入了教师的课堂,新的教育理念正在向陈旧的教育思想发起挑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将图片、视频、声音等融为一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量,鼓励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将抽象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为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奠定基础。
关键词:农村学校;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可以将图片、视频、声音等融为一体,全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量,鼓励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将抽象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实践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为提高课堂的高效性奠定基础。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一)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设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的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唤醒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现代信息技术集图片、文字、图像、视频、音乐等多种手段为一体,把枯燥乏味的教学材料用浅显易懂的方法展现出来,动态的视觉效果,会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而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充实和生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
(二)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
新课改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又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和挖掘知识,从而获得学习的真正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有限,缺乏学习和生活上的实践经验,获取知识的基本渠道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做出基本的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据着主体地位,要先让学生的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必须具备基本条件,把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提升。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整合成学生容易感知的思路,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呈现有声有色的教学内容,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在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去感知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使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
课堂教学的基本载体是课本,对于学生来说,课本上的内容十分枯燥和乏味,教师如果不能认真整合教学资源,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展现在课件上,学生就不能在课上集中注意力,学生的思维就跟不上教师的教学速度。但是,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教师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限资源,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现实,帮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掌握课堂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巧妙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具体架构,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飞跃到抽象思维。教师巧妙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能顺利将课本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突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最多的资源去掌握基本的知识,提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运用能力。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中的网络资源、软件资源不仅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还能将高容量的信息内容用声音、形象、音乐、画面直观展现出来,这不仅能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还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在课堂教?W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敢于质疑的思维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首先要让学生对现有事物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打破陈旧的规则,并进行完整的系统论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教学的容量加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拓展了,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接触的知识面广了,相应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这就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了学习的信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结合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创设虚拟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模拟的劳动和工作环境,培养好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想获得实践的能力,必须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但是,在多媒体应用在教学实践上以后,教师只要花少量的时间就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虚拟的实践场景,开设多种渠道让学生投入到学习的实践中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对问题的理解力
观察是学习的第一位要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首要地位。教学中,教师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静态的图片转换成动态的视频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观察由静态到动态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最后自己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用感官去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就能用自己的语言将事物的基本规律自己总结出来,让知识变得更加浅显易懂。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巧妙地处理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掌握和理解知识,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学生学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知识获取的思考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为新时代下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从而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再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难点,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娟,吴永和.“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反思与创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2_(02):40.[2]王娟,刘名卓,祝智庭.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2_(12):33.作者简介:
张彩利,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幼儿园;
贵雪梅,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宁远中心小学。
第四篇:如何有效执行策略
如何有效執行策略
Source--[ 資訊傳真周刊 ]
你剛為你的公司擬定完成一份技術策略。為了完成這份策略,你花費了月餘的時間來進行各項深入研究與審慎思考。然而今天的一則頭條新聞卻徹底否定了你的全盤努力,因為這則新聞揭示了一個新情勢的出現,而在這個新環境之中,你所擬定的策略全無用武之地。如果能夠只花一分鐘便發展出一套策略,而這套策略可在數年之後才會過時,這樣不是很好嗎?我們又要如何才能在像子彈發射速度一樣快的環境變遷之下擬定計劃呢?
在發展一套策略的過程中會有許多事情在同時變化著,諸如供應商、技術或是經營環境等,但是計劃還是要做。正如同古老諺語所說,如果你不知道你將前往何處,那麼就讓路來指引你。組織需要策略來引導,於是關鍵之處便在於讓這些策略更經得起任何周遭事物變遷的考驗。這裡有一些建議可供參考。
●每天力行策略的檢閱
過去的努力每隔二、三年才會產生所希望看到的結果,而時間就這樣的一去不復返,因此,策略的發展與檢閱必須包含在你每天的管理流程裡。大多數的公司精通於在策略執行過程中進行不間斷的持續檢閱,但是現在他們還必須將那些環境、關鍵假設與競爭威脅內化到持續檢閱的項目中。當這些影響因素在你原始計劃的意料之中產生改變,這些變化所造成的影響狀況便應該可以被掌握,這麼做的用意即使不能讓你達到目的地,或許也可以用來調整那條指引你到達目標的路線。這個不間斷的檢閱將可以讓你的策略更持久生存,並且讓你更能將當前的現實狀況融入策略之中。
●將策略規劃與策略執行這兩個端點連接起來
有多少次你在公司的書架上看到裝訂得非常漂亮的策略指導手冊,卻沒有任何實踐的證據?我將這些書稱之為吸塵器。任何成功的策略必須包含溝通與執行的計
劃,在我曾工作過的一個大公司裡,對於組織的主要優勢是在於策略規劃還是策略執行的相關討論從未停止過,尤其是當策略執行遭遇某些失敗挫折之時,這個討論往往又會再度被提起。這個組織總是在一項新策略發展出來之後,過了很久還在很勤奮的執行舊計劃,事實上,那家公司在策略規劃與策略執行方面均很擅長,所欠缺的只是在兩者之間做好有效的溝通連結。記得千萬不要忘記這些重要的連結關係。
●將策略發展過程修飾的更為順暢
再沒有任何其他狀況也是如此的了,發展一個策略的過程和策略本身的內容同等重要。讓我們只將焦點專注於策略發展過程的一個構面—也就是同仁的參與來討論。你是否曾經聽過一個說法?「一個計劃就像是一張宴會的照片,如果我並沒有出現在這張照片裡,我將會很快的失去對這張照片的觀賞興趣。」當你在決定策略規劃參與者的同時,你千萬要將這句話謹記在心。誰是當你在執行策略時所需要的得力助手?記得想辦法將他們納入策略規劃的小組名單裡。當我們正在全錄(Xerox)規劃IT策略之時,我要求每一位資深主管必須花上一天的時間來和我們的外包廠商以及外包廠商的一個重要顧客相處,這可以讓他們對公司計劃推行的策略建立一定程度的知識與認同,並確保在策略執行階段發生問題之時,可以獲得他們的支援與支持。
記得要和每個參與發展經營策略的規劃者保持良好的合夥關係,他們和你一樣面對許多相同的挑戰。誰是當你需要支援時有力的左右手?請為他們個別定義好每一個角色,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無時不刻地等待你的召集,你只需要想辦法讓他們能夠確實被個別知會到與他們角色定位相關的各種事宜,如此就足以創造同舟共濟的關係。
你的領導方式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即使是一個相當健全的策略執行規劃程序也會在缺乏趨策力、承諾和一個具魅力的領導者之下宣告失敗。記得,你是這艘船的船長,你的掌舵地位必須被肯定而且顯而易見。
●如果一切順利,那就試著設想一些突發的狀況
只要一談到策略內容,就會出現一些棘手的問題。如果你的策略看起來像去年的計劃,那麼還沒開始實施就已經被宣告失敗。可以肯定的是,明天的挑戰一定比今天來的更劇烈,那麼何不在策略上便設法去擬定各種天馬行空的目標對策呢?試著用「如果……」、「我希望……」、「只要……」、「為什麼不……」、「……那又如何?」的方式來提出一些假設性的問題,然後去測試驗證它們。根據這些情境發展出一些內建啟動策略執行開關的對策方案,讓你可以保持最佳彈性來針對各種狀況做出適當的因應。
別忘記要明確的把這些基本的假設狀況表達清楚,諸如一項技術所帶來的預期生活型態、在競爭對手威脅之下公司所具備的優勢或劣勢、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所處的經濟情勢以及公司股價的趨勢走向等等。最好能和股東們一起測試這些假設狀況,以了解這些情境對策略的影響程度。
此外,對於時間點選擇的策略考量必須要特別具有相當的敏感度,請將相關的假設情境放在你日常檢視的事件列表前端。在202_年秋季(911事件後)為其旅行用的指甲修剪組推出盛大促銷活動的公司是頗值得令人同情的。
我們都知道技術策略應該根基於企業的經營策略。你們公司的策略可能並沒有洋洋灑灑的多到必須將這些文件裝訂成冊,但幾乎可以確定的是一定至少有一份策略文件。你極有可能必須透過和許多人的交談,才能讓他們真正了解到公司策略的重點,然而這種方式將對你很有助益,因為光是從文字描述或是PowerPoint簡報是很難去了解一項策略的真正精髓的。
●不間斷的溝通
常與你的員工、部門領導者以及資深主管進行溝通,記得不要只是單單做做開場白與結尾致詞,而是要盡你所能的用各種方式來參與全程。製造相關主題、象徵以及識別標誌,並讓它們聽起來可以輕而易舉的內化或被採用。請總是不厭其煩的告訴大家你做這些事情的原因,並且針對台下的聽眾來修改適合他們的訊息呈
現方式。
●千萬別到達這種境地…
現在,有一些絕對必須要避免發生的事情。請不要︰
§對過去的成功驕傲自滿
過去的成功可能是一個陷阱,因為它讓你認為未來的成功是理所當然的。§被自我的主觀意識困住
有時候創作者的驕傲會扭曲了自我的良好判斷力,於是我們老是在堅持一個我們過去所發展的過時策略。當你發現你現在正具有這種自我防禦心,請立即停止堅持。
§太注重報表所呈現的數字
如果你只是達到了數字設定的標準,請不要就以為一切都沒有問題,一旦這些數字的重要性超過了策略本身的規劃內容,那麼這個策略便需要再重新規劃一次。§只看事情的表象便下決策
千萬不要想當然爾的認為什麼事只要透過滔滔雄辯,便可以推翻事情的本質意義。
§對迅速的環境變遷感到麻木
確定你不會對分析結果產生麻痺的症狀。
§盲目地跟隨領導者
如果只是因為大家都進行這個策略,便同樣追隨相同策略的執行,這樣將會忽略掉企業文化較為獨特的那一面。
§雇用一個外來者來主導進行策略的規劃與推展
千萬千萬不要找一個顧問來進行你們的策略發展計劃。原因我在前面已經說的夠清楚了。
在最後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你可能擁有一個相當偉大的遠景、策略和執行的方式,但是假若你無法擁有員工的向心力,那麼所有的一切將不具有任何價值。請將你對待員工的策略視為構成技術策略不可或缺的一環。祝你好運!
第五篇:采取有效策略
采取有效策略,打造高效课堂
——《当堂达标教学课堂达标测评》研究成果
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主阵地,打造高效课堂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当堂达标教学”是目标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手段。自202_年以来,我深入领会“当堂达标教学”的精神,确定了“当堂达标教学”子课题《当堂达标教学课堂达标测评环节的研究》。两年来,我对“当堂达标教学”子课题——《当堂达标教学课堂达标测评环节的研究》进行了课堂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初步探索到“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下的测评环节的实施方法。下面结合我的教研过程和方法对课题进行总结如下:
一、达标教学,做好达标测评的必要准备。
只有让学生学会,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怎样让学生学会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因为学生不能够当堂完成学习目标,就无法进行有效评价,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有效性评价的前提。在《达标测评》的研究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了使课堂更加高效。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是当堂达标教学高效的关键。数学专家吴正宪也主张:让小学生学有趣的数学。
(1)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激趣。
现代教学手段以其鲜明的色彩、形象的动画、悦耳的声音极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进学习积极性,利用儿童的这个特点去教育教学,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 时,学生对圆柱的 “高”有什么特点?不好理解,可以设计课件展示:高有无数条高。再如“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把圆形转化为长方形,课件展示转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弄清圆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联系,真正理解圆的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而且轻松地突破了难点,为后面的达标测评打好了基础。
(2)联系生活实际导学。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因此数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由圆柱形茶盒引入,师出示一个圆柱形茶盒,让学生思考咱们也做一个这样的硬纸茶盒,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答“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呢?”师追问:“就是求它的什么”“求它的表面积”,“怎样求它的表面积”,学生通过操作圆柱纸盒,观察,很容易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一个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弄清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再计算无盖水桶需要铁皮多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能灵活地选择公式解题。当个别学生做出一个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结果时,会听到情不自禁的喊声“错了”“错了”……“计算烟囱用铁皮多少?”通过联系实际,很快弄清是求圆柱的侧面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从而快乐地学习。
2、重视动手操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俗话说:“ 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小学生活泼好动,让学生们动手操作,不仅能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引起学习兴趣,从而主动探究。在教学中随时根据内容特点,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动手的机会。教师运用实物、教具、学具等让学生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加强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角、五角、一元的硬币各一枚,粗线一段(10厘米以上),直尺一把。上课后出示一个圆形纸片,提问:圆的周长是指什么?当学生明白了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后,猜想圆的周长可能和谁有关系(直径或半径)。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量出圆形硬币的直径和周长,做好记录,并求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除不尽时保留两位小数)。“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很快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再读课本有关圆周率的文字就非常容易理解,圆的周长公式就明白了。
教师精心创设数学活动情境,引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领悟数学,再通过有效达标测评检测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二、有效测评,做好达标测评的依托。
只有切实做好“达标测评”才能更好地完善《达标测评》的课题研究。在当堂达标教学中,如何有效测评呢?
1、精心设计测评题。一堂课,学生学得如何,是否当堂达标,必须通过测评题检测。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测评题。设计测评题时,要根据每堂课的学习目标而定。考虑到全体学生,首先设计基础题也就是必做题,这类题要求学生都能掌握,主要检测学生对一节课基础知识或基础能力的掌握情况。然后,设计选做题,选做题针对学优生、中等生来设计,比基础题略有难度。在设计测评题时,注意题型要多样,让学生乐于接受,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这样才有利于更快达到学习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设计测评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达标形式,灵活多样
达标题的设计追求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活泼、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灵活。在设计练习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学生活动本身相联系,如果把学生抄题、做题的纯粹的机械动手练习变为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的练习,新颖、生动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口诀时,我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计算,即看到或听到“几乘几”的算式,就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习。但是如果只是机械背诵,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练习的形式应变单一为多样。以“8”的乘法口诀为例,练习形式可有:⑴对口令,一个学生说“几八”,另一个学生说得数,或一个学生说“几八”,另一个学生说出两道题;⑵找朋友,一个学生拿乘法算式卡片,另一个拿得数,或者设计成“送信”、“帮小动物找家”等活动;⑶整理卡,卡片上写着乘法口诀,把卡片按一定顺序整理出来.
(2)达标练习,循序渐进
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个体,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练习设计就要顺应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现实。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例如:在学生理解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后,设计一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计算:①r=3cm,v=? ②d=4cm,v=? ③c=31.4cm,v=? 这三个层次的练习既有内容上的联系,又有难度上的区别,同时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又如:还可以在同一问题情景中,让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以使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强调拓宽知识面的选做练习,既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又能照顾学生各方面的差异。(3)关注思维,提升能力
在达标题的设计中,我们不仅要注重题目的叙述方式,也要注重提升问题的思维含量,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将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一周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这道题目便使得学生进一步思考,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再联系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出两种不同圆柱的体积。进而再让学生比较两种圆柱的体积哪个大?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还可以设计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还可以设计一题多变或多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例如:在学习了解答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后,设计如下问题: 果园里有桃树300棵,梨树有多少棵?
根据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请你再填上一个条件使其成为百分数应用题,并列出解答的相应算式(或方程)
(1)条件 : 算式 :(2)条件 : 算式 :(3)条件 : 算式 :(4)条件 : 算式 :(5)条件 : 算式 :(6)条件 : 算式 :
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的有效练习中得到提升。(4)达标练习,突出重点
达标练习需要有的放矢,有效的达标测评题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而且要有质量的保证。平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非常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题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犯错,这便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另一方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记忆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记忆效果提高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
实践表明,练习的分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如果,练习量少些,学生才能认真仔细不马虎、工整准确规范。所以练习的设计要做到少而精,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做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2、科学、合理地安排测评时间。
一堂课,除了精心设计测评题,还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测评的时间。测评时间要根据上课的内容而定,是新授课就设计少一点,练习课或复习课就设计多一点。就新授课而言,测评时间一般设计在10—15分钟。每堂课测评时间设计的过多,学生还没来得及把知识内化,就解决问题,难免遇到困难,学习积极性容易受挫;如果测评时间设计过少,学生独立做题的时间少,学生的基本技能难以形成。所以每堂课都要科学地设计检测时间,给学生留出适当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时间。这样有利于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激励性评价,有效测评当堂达标的源动力。
1、激励性评价要求掌握好时机和评价尺度。
每堂课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因为哪怕是小小的成功都会激起学生无尽的求知欲望。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这一环节,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发现学困生做对基本题要及时给予语言、手势、符号评价。如,全做对的在他的本子上画一颗红五星,红五星、笑脸、小红花等激励性符号适合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可以语言鼓励“继续解下一题吧”;在巡视时,如果发现有错题,轻轻的点一点,学生便会心领神会,当他自己把错题改正确,就给以表扬——“你能自己改对错题,真棒!加油!”。发现中等学生做完基础题就鼓励他做选做题,有疑难时,给予提示,他们会眉头舒展。看到学优生选做题也能自己作对时,再想想这题还有没有更简洁的解法或让他自己出相似的题考自己。“课已终,意味尽”是经常的事。“老师,老师看看我的解法,看看我出的题„„”这样学生都能在一堂课中有所收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效率提高了,学生课下的作业减少了,再也没人告状说“谁谁没完成作业,谁又打闹了”。
为了延续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我设制了“进步之星”、“小神算”、“智慧之星”、“小数学家”等称号。评比办法如下: 当堂达标练习,基础性题能全做对的学生——奖励一颗星,累计三次评为“进步之星”。
当堂达标练习,计算类题全做对的学生——奖励两颗星,累计三次评为“小神算”。
当堂达标练习,应用性问题分析透彻,思路清晰,能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学生——奖励三颗星,累计四次评为“智慧之星”。
当堂达标练习,综合性问题全做对的学生——奖励五颗星,累计五次评为“小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