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说妙法决定业障经
佛说妙法决定业障经
大唐至相寺沙门释智严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法界藏殿诸佛所会无边道场。与大比丘众菩萨摩诃萨俱。时此道场有一夫人。名曰功德庄严开敷花。合掌向佛退坐一面。
尔时夫人白佛言。若有初修行菩萨。何等之人非善知识不应共住。佛告夫人。若三界中梵释四王沙门婆罗门。皆与修行菩萨为善知识。惟除声闻非善知识。恐声闻退修行菩萨大乘道行。何以故。声闻缘觉为己利故。劝引初修行菩萨回入小乘。是以声闻乘人非善知识。夫人当知。初修行菩萨不应与声闻比丘同居房舍。不同坐床不同行路。若初修行菩萨智慧弥广。无二分别悟大乘法而为方便。劝引声闻令入大乘。方许同住。若声闻比丘福智狭劣。则修行菩萨不应为说甚深大乘。恐其诽谤。复次修行菩萨不应数览小乘经论。何以故。为障佛道故。夫人当知。修行菩萨。宁舍身命。不弃菩提而入声闻求罗汉道。菩萨劝请一切众生已。尔时若舍菩提之心。别起异道入于声闻罗汉道果。因恼乱故菩萨而退菩提。二人俱堕。无间地狱。佛告夫人。修行菩萨宁犯杀等五种大罪。不学须陀洹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萨宁于一劫百劫乃至千劫受地狱苦。不学斯陀含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萨宁堕畜生。不学阿那含果。不退菩提修行。菩萨宁杀害众生堕于地狱。不修阿罗汉果。不退菩提。罗汉独证私入涅槃。譬如小贼密入他舍。修行菩萨菩提心故摄诸众生。宁同火坑不住。声闻寂灭涅槃。不退菩提。以是义故为摄众生令入佛道故。如是修行菩萨。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之所尊重。堪任供养超越声闻。则邪魔眷属无能娆恼。
尔时夫人白佛言。何者邪魔眷属。佛告夫人。敷演大乘经典之处。若有众生闻说大乘心不乐闻调弄诽谤。当知则是邪魔眷属。诽谤大乘经典心故。死堕阿鼻受苦无量。复生饿鬼食火屎尿。无量劫中受苦毕已。后生人中盲聋喑哑病癞不具。此等众生命终之后经无量生。方得值遇如来亲承供养。于诸佛所还复得闻大乘经典。纯一无杂。尔时如来于诸毛孔普出言音。一一毛孔出无量亿百千法光。复生无量法音偈赞。时此会中若有声闻则闻声闻乘法。若有缘觉乘人则闻缘觉乘法。若有大乘行人则闻大乘妙法。鸟狩之类各随其音而闻佛法。于此会中所有众生。过去未曾耳闻佛法。皆见如来默然不语。其余众生过去曾谤大乘经故。虽于多劫堕在地狱饿鬼受苦。由谤法时大乘入耳。是故佛所亲闻大乘心生欢喜。而发无上菩提之心。究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夫人白佛言。所说大乘何故名为大乘。何故说为大乘。佛言。夫人。善哉善哉。夫人深乐大乘。以是义故。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乘名号。所谓一者令人深乐。是名大乘。二者不动。是名大乘。三者无过。是名大乘。四者无量。是名大乘。五者如四大海。是名大乘。六者金翅及紧那罗摩睺罗伽杂类所敬。是名大乘。七者乾闼婆所赞。是名大乘。八者诸天恭敬。是名大乘。九者梵天归依。是名大乘。十者天帝所敬。是名大乘。十一者四王所摄。是名大乘。十二者龙王供养。是名大乘。十三者菩萨奉持。是名大乘。十四者成就佛性。是名大乘。十五者贤圣归依。是名大乘。十六者一切普堪所受。是名大乘。十七者如药树王。是名大乘。十八者断诸烦恼。是名大乘。十九者能转法轮。是名大乘。二十者无言无说。是名大乘。二十一者如虚空相。是名大乘。二十二者三宝种性无断。是名大乘。二十三者钝根众生不信。是名大乘。二十四者超过一切。是名大乘。
尔时佛说大乘威力名号之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百千乐器不鼓自鸣。则于空中诸天雨花。无量百千天子皆发无上菩提之心。无量百千声闻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初戒菩萨未悟法者。皆已悟解。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此法何名。如何奉持。佛言。是经名为大乘巨拏胜。斯受持。又名说妙法决定业障。受持。如来说此经已。阿难及功德庄严开敷花夫人。及诸天龙八部。皆大欢喜持受奉行。
说妙法决定业障经
第二篇: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
三、口
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疑。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曰: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
佛曰: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镇难。
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安然。
佛曰: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佛曰: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佛曰:怨悲苦憎怒嗔 仁爱慈孝耻义廉 是故,恨人所以得仁,无爱者必不怨,不慈者必无悲。孝而有苦 憎后耻来 义自怒生 廉人心嗔夹天地七大苦 破人情七大碍 遂舍善恶之心 得称—— 神
第三篇:佛说高王观世音经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
观世音菩萨。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佛国有缘。佛法相因。常效我净。有缘佛法。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是大神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
是大明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是无上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密。
是无等等咒。南无净光秘密佛。法上佛。狮子吼神足又王佛。
佛告须弥燈王佛。法护佛。金刚上师子游戏佛。宝胜佛。神通佛。
药师琉璃光王佛。普光功德山王佛。善住功德宝王佛。过去七佛。
未来贤劫千佛。千五百佛。万五千佛。五百化身佛。百意金刚上佛。
定光佛。六方六佛名号。东方宝光月殿月妙尊音王佛。南方树根花王佛。
西方灶王神通烟花王佛。北方月殿清净佛。上方无数精进宝首佛。
下方善寂月音王佛。无量诸佛。多宝佛。释迦摩尼佛。弥勒佛。阿书佛。
弥陀佛。中央一切众生在佛世界中者。行住于地上。及在虚空中。
慈夏于一切众生。各令安稳休息。尽夜修持。心常求诵此经。能灭生死苦。消除诸毒害。那摩大明观世音。观明观世音。高明观世音。开明观世音。
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虚空上菩萨。地藏王菩萨。清凉宝山意万菩萨。普光如来化身菩萨。念念诵此经。七佛世尊。即说咒日。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陀罗尼帝。尼诃罗帝。毗离尼帝。摩诃伽帝。真零乾帝。娑婆诃。十万观世音。一切诸菩萨。誓愿度众生。称名悉解脱。若有薄福者。英尽为解脱。但是有因缘。读诵口不书。诵经满千遍。念念心不绝。火焰不能伤。刀兵立菜折。会怒生欢喜。祸转而成福。莫言此是虚。诸佛不忘说。高王观世音。能救诸苦恶。临危急难中。死者变成活。诸佛语不虚。是故应顶礼。持诵满千遍。罪孽皆消灭。薄福不信者。专攻受此经。
念八大菩萨名号:
1.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2.南无弥勒菩萨摩诃萨。3.南无虚空上菩萨摩诃萨。4.南无普贤菩萨摩诃萨。5.南无金刚手菩萨摩诃萨。6.南无妙吉祥菩萨摩诃萨。7.南无除孽障菩萨摩诃萨。8.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诸尊菩萨愿以此功德。普诵满一千遍。罪孽皆消灭。
第四篇:《佛说阿弥陀经》大意略述
一、序言
疑点
《阿弥陀经》的核心: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有些莲友对这段经文有几点疑惑的地方:
一、什么是“少善根福德因缘”?
二、“一心不乱”是什么含义?
三、“是人终时,心不颠倒”是什么含义?
往往有人读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就把念佛放下,去修其它的自认为“多善根福德因缘”,去积累去了。这样恰恰和善导大师的判教、和净土宗的宗旨产生矛盾,走杂行杂修的道路,违背了“一向专称”的宗义。
大致结构
《阿弥陀经》大义有三点:
一、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目的是要我们发起愿往生的心。
二、往生的方法。
三、诸佛的称赞。
依止善导
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专修、专弘净土法门,是净土宗的集大成者,是中外共同敬仰的大祖师,是能够楷定古今的大祖师,是净土宗最纯正的法脉。所以,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最稳当。
二、正讲
经题
一部经的经名,往往把这部经的宗旨揭示得明朗无遗,我们先解释经题。《阿弥陀经》的经名很简洁,“佛说阿弥陀经”。“佛”,是指释迦牟尼佛,同时也是指十方诸佛。“说”,现代汉语意思是“解说”、“讲说”,但这里不光是一般性的介绍,还有一种称赞的意思。《阿弥陀经》有两个版本,我们平常读诵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玄奘大师的译本就翻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说”就是称赞的意思。“阿弥陀”,是西方极乐教主的名号。“经”,现在理解为经典,就是方法、道路,“佛经”就是“成佛的方法”。
“佛说阿弥陀经”的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我们往生净土成佛的道路。这部经是讲:名号是我们往生之道,成佛之道。
如是我闻
经文一开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我们闻法得益的基本。
“如是我闻”贯穿两方面:说法要如是说,闻法要如是闻。什么叫“如是”呢?就是按照事情的本来面貌来体认它、认识它,不加自己任何的主观想象。我们闻法的人,要不加任何主观的想象和主观的意识,佛怎么样讲,我们就怎么信。
阿难讲这话的意思是“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我们往生净土的唯一之道。这件事确实如此,这是我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亲口宣说的,真实不虚。”“如是我闻”贯穿这整个一部经,一文一句,我们都用这样的心来听闻,这部经就很容易懂。否则,我们不容易懂的。
接下来的“六种成就”,说明佛宣讲这部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听众等,是说明这部经很可信。
无问自说
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没有人发问,自己说的,因此称为释迦牟尼佛的本怀。
为什么菩萨众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阿罗汉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默然无语呢?因为净土的境界,非菩萨的境界,菩萨问不出来,不知道从何处发问。“十万亿国土之外,有极乐净土”,阿罗汉的根机是不知道的,菩萨也要佛的威神来加持。这部《阿弥陀经》从头到尾,都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讲,弟子们都没讲话。
净土的信仰
我们来看经文: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释迦牟尼佛亲口说:“十万亿国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极乐。”你能信,那你就能够入门了;因为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洞彻宇宙一切万象,说有净土,就有净土。
如果不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告诉我们,以我们凡夫的智慧,怎么能够知道十万亿佛土之外有个净土呢?那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呢?释迦牟尼佛一下把我们的眼光,从狭隘的、封闭的、局限的娑婆世界,从这个五欲烦恼处,一下子引到十万亿国土之外,那里有一尊阿弥陀佛。
拔苦与乐
接下来,释迦牟尼佛详细地展开这个国土是什么样子的: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释迦牟尼佛自问自答──这也不是靠我们的智慧可以理解的,舍利弗的智慧也不能清楚。这也是我们净土的宗旨。佛法的目的是拔苦与乐,这两句话里边,充分体现了拔苦与乐的宗旨:到了净土,“无有众苦”,一切苦当下拔除干净:“但受诸乐”,给你一切法喜、法乐。
名字为佛事
单是极乐世界的名称,就具有无边的功能,能让人往生成佛。昙鸾祖师在《往生论注》里说:
但闻极乐国土名称,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彼清净土,即入正定聚。极乐国土,名称为佛事,安可思议!
有人只要听到极乐世界的名称,“那我愿意去往生!”他就能去往生,不需要了解更多。克念愿生,就是:决定要去,毫不含糊。这样就能往生,“国土名字为佛事”──“极乐”两个字就可以度众生了,不可思议!为众生而成就
释迦牟尼佛接着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报,并说: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句话释迦牟尼佛重复过四次,再三叮咛我们说:极乐世界已经成就了,这种种的功德庄严已经完成,这里有深刻的内涵。极乐世界是为谁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为我们成就的。就像父亲为儿子把房屋建好了,建好了就是儿子的,是儿子应该得到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成就的,不是说我们现在修行,极乐世界才存在。
名号的含义
介绍完依报之后,介绍正报,正报就是极乐世界的佛、菩萨。
舍利弗,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阿弥陀佛的名号到底有什么特殊含义呢?释迦牟尼佛解释阿弥陀佛的名号,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无量光;
二、无量寿。
无量光
一、无量光。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阿弥陀佛的光明也是无量无边的,是遍照十方国土,没有障碍的,因此阿弥陀佛也叫做“无碍光佛”,不光是说:房子不能障碍,山河大地不能障碍,重点是指我们的烦恼罪业不能障碍弥陀来救度。
我们经常说“业障”,是指恶业能障碍我们的解脱,所以叫“业障”。
第五篇:佛说善生经(共)
(一六)佛说长阿含第二分善生经第十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时到着衣持鉢,入城乞食。时,罗阅只城内有长者子,名曰善生,清旦出城,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东.西.南.北.上.下诸方,皆悉周遍。尔时,世尊见长者善生诣园游观,初沐浴讫,举身皆湿,向诸方礼。世尊见已,即诣其所,告善生言:汝以何缘,清旦出城,于园林中,举身皆湿,向诸方礼?尔时,善生白佛言:我父临命终时,遗敕我言,汝欲礼者,当先礼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我奉承父教不敢违背,故澡浴讫,先叉手东面,向东方礼,南.西.北方。上.下诸方,皆悉周遍。尔时,世尊告善生曰:长者子,有此方名耳,非为不有,然我贤圣法中,非礼此六方以为恭敬。善生白佛言:唯愿世尊善为我说贤圣法中礼六方法。
佛告长者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善生对曰:唯然,愿乐欲闻。佛告善生:若长者.长者子知四结业不于四处而作恶行,又复能知六损财业,是谓善生。长者.长者子离四恶行,礼敬六方,今世亦善,后获善报,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称,获世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善生,当知四结行者:一者杀生,二者盗窃,三者婬逸,四者妄语,是四结行。云何为四处:一者欲,二者恚,三者怖,四者痴。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而作恶者,则有损耗。佛说是已。复作颂曰 欲瞋及怖痴
有此四法者
名誉日损减
如月向于晦
佛告善生:若长者.长者子于此四处不为恶者,则有增益。尔时,世尊重作颂曰
于欲恚怖痴
不为恶行者
名誉日增广
如月向上满
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堕,是为六损财业。善生:若长者.长者子解知四结行,不于四处而为恶行,复知六损财业,是为。善生,于四处得离,供养六方,今善后善,今世根基,后世根基,于现法中,智者所誉,获世一果,身坏命终,生天善处。善生,当知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鬪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放荡有六失:一者不自护身,二者不护财货,三者不护子孙,四者常自惊惧,五者诸苦恶法常自缠身,六者喜生虚妄。是为放荡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放荡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善生,迷于伎乐复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内早,五者多罗槃,六者首呵那。是为伎乐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伎乐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恶友相得复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是为恶友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习恶友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懈堕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者贫穷不肯勤修,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四者热时不肯勤修,五者时早不肯勤修,六者时晚不肯勤修。是为懈堕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懈堕不已,其家财业日日损减。佛说是已。复作颂曰
迷惑于酒者
还有酒伴党
财产正集聚
随己复散尽
饮酒无节度
常喜歌舞戏
昼出游他家
因此自陷隧
随恶友不改
诽谤出家人
邪见世所嗤
行秽人所黜
好恶着外色
但论胜负事
亲要无返复
行秽人所黜
为酒所荒迷
贫穷不自量
轻财好奢用
破家致祸患
掷博群饮酒
共伺他婬女
翫习卑鄙行
如月向于晦
行恶能受恶
与恶友同事
今世及后世
终始无所获
昼则好睡眠
夜觉多悕望
独昏无善友
不能修家务
朝夕不肯作
寒暑复懈堕 所为事不究
亦复毁成功
若不计寒暑
朝夕勤修务
事业无不成至终无忧患
佛告善生,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何谓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顺,四者恶友。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与后夺,二者与少望多,三者畏故强亲,四者为利故亲,是为畏伏四事。佛告善生:美言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善恶斯顺,二者有难舍离,三者外有善来密止之,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济之。是为美言亲四事。敬顺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诳,二者后诳,三者现诳。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是为敬顺亲四事。恶友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饮酒时为友,二者博戏时为友,三者婬逸时为友,四者歌舞时为友。是为恶友亲四事。世尊说此已。复作颂曰
畏伏而强亲
美言亲亦尔
敬顺虚诳亲
恶友为恶亲
此亲不可恃
智者当觉知
宜速远离之
如避于嶮道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善生,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利益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令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屏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诫。是为四同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世尊说是已。复作颂曰
制非防恶亲
慈愍在他亲
利人益彼亲
同事齐己亲
此亲乃可亲
智者所附近
亲中无等亲
如慈母亲子
若欲亲可亲
当亲坚固亲
亲者戒具足
如火光照人
佛告善生:当知六方,云何为六方?父母为东方,师长为南方,妻妇为西方,亲党为北方,僮仆为下方,沙门.婆罗门.诸高行者为上方。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善生,子于父母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媟,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者常相称叹。善生,如是敬视亲族,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善生,主于僮使以五事教授,云何为五?一者随能使役,二者饮食随时,三者赐劳随时,四者病与医药,五者纵其休假。善生,是为五事教授僮使。僮使复以五事奉事其主,云何为五?一者早起,二者为事周密,三者不与不取,四者作务以次,五者称扬主名,是为主待僮使。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善生。檀越当以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云何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时施。五者门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门.婆罗门,沙门.婆罗门当复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为六?一者防护不令为恶,二者指授善处,三者教怀善心,四者使未闻者闻,五者已闻能使善解,六者开示天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门.婆罗门,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世尊说已,重说偈曰
父母为东方
师长名南方
妻妇为西方
亲族为北方
僮仆为下方
诸有长者子
敬顺不失时
惠施及软言
同利等彼己
此四多负荷
世间无此四
此法在世间
行则获大果
严饰于牀座
供给所当得
亲旧不相遗
上下常和同
先当习伎艺
财业既已具
出财未至奢
欺诳觝突者
沙门为上方 礼敬于诸方 死皆得生天 利人多所益 所有与人共 任重如车轮 则无有孝养 智者所撰择 名称远流布 供设上饮食 名称远流布 示以利益事 于此得善誉 然后获财业 宜当自守护 当撰择前人 宁乞未举与 积财从小起
如蜂集众花
财宝日滋息
至终无损耗
一食知止足
二修业勿怠
三当先储积
以拟于空乏
四耕田商贾
泽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
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
善修勿失时
如是修业者
则家无损减
财宝日滋长
如海吞众流
尔时,善生白世尊言:甚善,世尊!实过本望,踰我父教,能使覆者得仰,闭者得开,迷者得悟,冥室燃灯,有目得视。如来所说。亦复如是。以无数方便,开悟愚冥,现清白法,所以者何。佛为如来.至真.等正觉,故能开示。为世明导,今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中为忧婆塞。自今日始,尽形寿不杀.不盗.不婬.不欺.不饮酒。尔时,善生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一
读经至此,甚感彻悟,顶礼佛祖开示愚冥!愿有缘见此者,身心奉行:吉神护佑,所愿皆成,终证菩提。阿弥陀佛!202_-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