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最是迷人铁娘子

最是迷人铁娘子



第一篇:最是迷人铁娘子

最是迷人“铁娘子”

她,是男人堆里干出来的副总理,有着领导者非凡的气质与亲和力;她,生活在水泽之乡,有着武汉女子的霸气与豪爽;她,北京石油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有着满腹的才情与社会责任感;她,作为政治家和专业人士,她用艰辛的劳动换来了人们的尊敬;她,作为女人,她亦被人风趣地形容为“老少咸宜”的偶像—她就是吴仪。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说,自我实现是我们的最高需要(马斯洛1943年出版的《人的动机理论》)。吴仪成为一位成功领导人的过程正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艰辛的。

吴仪曾经说过:“人前的潇洒是用人后的艰辛劳动换来的。”作为一个领导者,作为一个中国公民,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她时刻都在为自己的祖国付出艰辛的劳动而无怨无悔,在她的身上闪烁着不可多得的人格魅力,获得了别人对一位女性领导人的尊敬与爱戴。

一次外交场合,美国人想给吴仪来个下马威:开场白便显现出来者不善,“我们是在和小偷谈判。”

吴仪毫不留情地顶了回去:“我们是在和强盗谈判,请看你们博物馆里的展品,有多少是从中国抢来的。”

“评价一个人不应当根据他的才能,而应当根据他怎样善于发挥才能”(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在这种关键的场合,她用一个领导者应有的机智与尖锐的言辞,维护着民族的尊严,不得不让人对她投出敬佩的目光,她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有了这样一个为国为民的大知识分子,为人民掌权,勇于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人民才会放心。

吴仪的肯干能吃苦也是出了名的。任北京市副市长时她分管的工作素来是硬任务。吴仪的秘书做了一个不完全统计,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吴仪就走访了全市31家大企业,考察了郊区的9个乡镇企业。

1990年代初的中国外贸体制改革风暴正是从北京东长安街2号大院刮起来的。从1991年到1998年,吴仪在这个大院工作了7年多。吴仪在外经贸部办公室坐镇知识产权、纺织品和WTO的上百场谈判,夜以继日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外经贸部机关的一位人士说,“吴部长对工作要求非常严格,眼里揉不得一点儿沙子”。

美国《商务日报》一篇文章中说:“不要让她高雅迷人的外表使你放松警惕,她可是出了名的难对付。就是她,曾使美国政府在知识产权、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问题上陷入困境。”

吴仪被人成为 “中国铁娘子”(国际政坛),202_年全球经济风云人物,中国“十大时代女性”,“铁女人”(国际贸易谈判圈),“很会修理傲慢的美国人的中国人”,“拼命三郎”,“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女性”,她的这些荣誉并不是靠虚伪作秀得来的,靠的是她惊人的领导才干和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她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什么叫实至名归。

“优秀的人,应该是在人民的劳动和苦难中产生的”(高尔基《旧事》)。非典时期,临危受命,“小女子”吴仪总指挥发起“雷霆行动”,向我们展现出了钢铁般的意志。她同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的会见中说:“对非典型肺炎疫情很担心,以至于很多晚上无法入睡,不得不服用安眠药。”忧国忧民对她而言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情结,吴仪兼任卫生部长后,网上的一则民谣“有了吴仪定能无疫”广为流传,体现出民心的走向。在这次抗非典中,吴仪多次与国内医学专家尤其是中医专家座谈,要求积极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广大中医药医务人员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共同完成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使命。

吴仪在担任卫生部长期间,总是亲力亲为,深入基层,关爱人命,显示出一位国家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在人民的心中树立了良好的亲民形象。在上蔡县文楼村,吴仪紧紧拉住艾滋病患者张老太的手,关切地询问她的病情。

“那天,我们真的都很高兴!”河南上蔡县“艾滋村”———文楼村一位村民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该村百余名村民见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村民们反映,吴仪是至今为止去过文楼村的最高级别中央领导。

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她握着人民的手说:“您们要有信心!”她的鼓励让承受着疾病煎熬的患者内心温暖异常,那一刻,他们觉得她仿佛不是一个领导人,而是他们的女儿,亲人,朋友。

吴仪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的魄力不仅体现在对待人民和卫生事业上,更体现在她对身边人。“性格开朗的吴仪活泼、精干、勤奋,说话风趣。”曾与吴仪同事的兰州炼油厂常减压车间元老贺永有回忆说。

对待自己的下属和同事她的优雅大度与平易近人让人为之折服。吴仪在谈判对手面前展示出来“机敏的思维、干练的辩才、坚韧的毅力、还有潇洒的风度”,北京市政府主楼外经贸部2号大院上上下下的同事们既熟悉又陌生,而他们亲身历经的吴仪处世待人的点滴琐事远比谈判桌上的耀眼光彩更细微、感人。

外经贸部一楼、二楼是公共食堂,在一楼的“部长角落”里,部长和副部长经常边吃边聊,开些短暂的碰头会。当时,吴仪只要有时间,就会走到二楼看看“员工餐”是不是与部长们吃得一样。她一直要求一楼、二楼吃一样的伙食、定一样的标准。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说,我们一出生就有一个精神胚胎,我们从小就会在这个精神胚胎的指引下,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蒙特梭利《有吸收力的心灵》)也许吴仪就是在这种精神胚胎的指引下,执着地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始终坚持着做人的原则,不畏强权。

她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传奇性的女子,像男子一样行走在政治道路道路上,挺直里腰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敢于向日本说“不”,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展示出中国的外交魄力,在关乎国家利用的问题上绝不退步,不屈不挠,我们不禁为吴仪拂袖而去鼓掌。

她站在一个领导者的角度上,却始终没有把自己当作领导人看待,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有着中国优良品质和良知中国人,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铁娘子,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我一个优秀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与素养。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而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吴仪在预防非典和爱兹病的艰难时期,都能要紧牙关,和人民一起艰难的走过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生活中小小的困难又怎么可以缩头缩尾呢?失恋又怎样?工作难找怎样?诸多不如意又怎样?难道因为路途艰难我们就有理由放弃心中的梦想吗?不,决不!因为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当我们感到悲哀痛苦时,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去努力学一些有意的东西,我相信学习会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坚持正确的道路,做正确的事情,这不仅是吴仪的行事准则,同时也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信条。

第二篇:铁娘子

202_年4月8日,被世界尊称为“铁娘子”的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逝世,享年87岁。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英语: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她是英国保守党第一位女领袖,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创造了蝉联三届,任期长达11年之久的记录女首相。若只以连续而单一的任期计算,则是自19世纪初叶利物浦伯爵以来任职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202_年,在MORI的一个调查中,撒切尔的评价在20世纪英国首相中位列第四。

晚上正好是进入青海项目以来唯一一个不用加班的夜晚,利用了三个小时左右时间,我在网上浏览了所有撒切尔夫人的资料和视频,尤其是她和邓小平关于香港回归问题的谈判,可以说邓小平是撒切尔夫人有生之年遇到的最强劲的竞争对手。虽然媒体有开玩笑说,当时在人民大会堂门口撒切尔夫人摔跤是“扣头”,我想其实是压力过大的缘故。

今年年初的时候看了《铁娘子》的纪录片,其实这部片子是202_年拍的,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因为不了解她的生平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直到后来,随着知识面的扩张和对人物的生平的兴趣,逐渐了解了每个成功人士背后的故事。正好我们项目组最近很多次的讨论了大量的案例和成功人士的故事,撒切尔夫人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典范。假如你有志于成为一个组织或者国家领导者的话,至少有以下几点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一、敬业。撒切尔夫人的女儿曾经在文章中写到,我母亲的衣柜中只有蓝色的职业套装,没有一件休闲装,因为她一生都在为大英帝国工作,几乎没有休闲的时刻。虽然有些夸张和渲染的成分,不过了解玛格丽特的人都知道,就连在丈夫求婚这么浪漫的时候,她的脑海中就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不要因为结婚影响到自己从政。她从小就有一个信念就是“凡是第一”或者说“永远坐在第一排”,上个世界70年代英国的女议员都少的可怜,但是撒切尔夫人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和魅力登上手首相的位置,还连任了三届,在职期间的举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强硬。撒切尔夫人所处的时候正是国际风云变化的时刻,如果中国不是有伟大的邓小平掌舵,恐怕在香港回归问题上不会这么顺利。她先后准备的三张拍对付中国政府,分别是“民意牌”、“经济牌”、“美国牌”。虽然在邓小平的精心部署下,她的这些牌都被中国政府化解,不过也确实看出了她不是一个好对付的对手。英国人对撒切尔爱恨交加,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大部分对撒切尔都非常尊重,尤其是在不少国家的女性心中,撒切尔是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她证明了女人不但可以做到男人做的事,而且可以完成男人无法做到的事。

三、霸气。身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我觉得是需要霸气的。就像作为一个组织的一把手同样需要霸气一样,否则很难让下面的人服从,因为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对你不满,领导人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理念得到彻底的执行。1982年爆发的英阿马岛战争是一件在撒切尔夫人执政生涯中的重要事件,当时很多英国议员主张以后,毕竟马尔维纳斯群岛面积并不大,且距离英国本土长达8000英里,常人认为没有必要花费军队长途跋涉去攻占。但是在当天早晨,撒切尔夫人就写好了辞职信,说如果议会表决议和的话,她就辞去英国首相的职务。也许是她当天的演讲刺激了大英帝国的神经,议会竟然通过的战争表决,马岛战争打了三个多月,最终英国重新夺取马岛的主权,大英帝国的旗帜又飘扬在了马岛上空。

她有句经典的话语是这么说的: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们会成为言辞;小心你的言辞,因为他们会成为行为;小心你的行为,因为它们会成为习惯;小心你的习惯,因为它们会成为性格;小心你的性格,因为他们会成为命运。我大学的时候就听余世维先生引用过这句话,所以一直以来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咨询工作中都特别关注一个人的思想和言辞,尤其是打交道的人都是企业中高层经理以上的人精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其实这些人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选对路,坚持走。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和企业,这样才有发展前途,一定要坚持不懈,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再正确的道路上取得成就。如果说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沿着一定坡度缓慢前行的话,那么大学毕业后的高度都是差不多的。可是为什么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功呢?我想就是他们选对路,从而直线上升,别人需要用几十年完成的事情往往几年之内就完成了,这就是选对路的好处。还有就是坚持走,每个行业都有非常了不起的人,我们敢断言只要你能够成为行业的顶尖高手,积累够人生的十万小时,那么肯定会取得成功。

“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这是撒切尔夫人对中国未来的一句评价,相信有志青年们看到这句话定然会不敢苟同,但是深刻反思后确实是如此。我们当然不希望她的预言成为现实,那么在以后的几十年人生当中,希望我们80后及后来的几代人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要有踏实细致的工作精神和做出精品的工作风格。不然我们真的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撒切尔夫人大事记·经典语录

大事记:

1925年10月13日,出生于英国林肯郡的格兰瑟姆市。

1943年,进入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女子学院攻读化学专业,大学时代参加了英国保守党,并担任牛津大学保守党协会主席。

1947年至1951年,任两家化学公司的化学研究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法律。

1953年,林肯律师协会批准她为律师。

1959年,当选为保守党下院议员,正式走上从政的道路。

1979年5月,在英国大选中获胜,出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3年6月和1987年6月两次连任。

1990年11月,辞去首相职务。

1992年6月,被英国女王封为终身贵族。

经典语录:

●并非侥幸,这是我应得的。(9岁于校内获奖,1934年)

●在我的时代,没有女人会担任首相、总理或外交大臣这些高职。至少我不想当首相,但你该对自己有百分之百的自信。(1969年)

●我们明白自己要做什么,于是去落实执行。大英帝国再次壮大了。(马岛战争大捷,1982年)

●政治上,假如你想要的是空谈,问男人;假如你想有些作为,问女人。(1982年)

●懂得管理家庭的女人更容易学会治理国家。(1979年)

●我喜欢争论,我不会坐等别人来赞同我的意见。(1980年)

●我不关心我的大臣们说了什么,只要他们按照我说的去做。(1987年)

第三篇:铁娘子

“铁娘子”的葬礼

被称作“铁娘子”的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8日逝世,她的葬礼定于本月17日举行但不会是之前盛传的国葬。不久前在内地公映的以其为原型的电影《铁娘子:坚固柔情》(以下简称《铁娘子》)再次受关注。记者昨获悉,为让更多人了解这位政坛风云人物,金逸珠江院线旗下几家影城将于4月13日下午举行回顾“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电影专场活动,重映《铁娘子》。《铁娘子》曾于今年3月份在内地公映,“三八”妇女节当天吸引了众多女性团体包场。据知,回顾“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电影专场活动将在中华广场电影城(14:30)、岗顶天河电影城(15:00)、橙天嘉禾影城、喜洋时代影城(东圃四季荟店、番禺洛溪奥园店)以及广州金逸影城等举行。

撒切尔夫人从政期间有过不少争议,被搬上银幕后形象也是各式各样。如上世纪80年代,英国的讽刺性木偶系列电视剧《简直一模一样的人》中,她被塑造成了一个恶霸;在1989年的电影《赐她胜利》和202_年的《福克兰群岛战役》中,因主要讲述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的“马岛战争”,撒切尔夫人又被塑造成“铁腕”,如何力排众议、对阿根廷宣战并最终胜利。而后来的影视作品中多数是励志类影片,几乎涵盖了她从政以来所有的经历。包括从一介平民成为英国首相,其间经历的波折、她本人在这些波折中的强硬手腕和方式,励志形象深入人心。

《铁娘子》突出女性身份

电影《铁娘子》撷取撒切尔夫人政治生涯中的关键节点,以倒叙的方式讲述,展现了她是如何从一个杂货商的女儿走向政坛的。女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更凭借在此片中的精湛演技勇夺奥斯卡影后等多个大奖。影片重点聚焦1982年马岛战争期间撒切尔夫人度过的17天,讲述她是如何突破性别、阶层的重重阻碍,最终取得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没有一味地强调“铁娘子”是如何贯彻自己的政治方针以及在政坛的铁腕气质,而是侧重描写了她作为一位妻子、一位母亲,在面对家庭、情感时的揪心。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撒切尔牺牲了很多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在孤独中坚强又痛苦地生活。片中,得了老年痴呆症的撒切尔夫人孤独的样子令人心酸,公映时有观众就表示不敢相信,“那位曾经坚强无比的女性,结局怎么会是这样?”

“007”电影中被调侃

1981年上映的007电影《最高机密》中,撒切尔夫人的出现被认为是对其的调侃。影片结尾处,詹姆斯-邦德又一次解救了世界,正在和邦女郎缠绵,谁知他的上司通过秘密卫星线路呼叫他,他顺手将有通话功能的手表丢进鹦鹉的食盒里。电话那头,其实就是系着围裙、一副家庭主妇打扮、正在厨房里忙活的撒切尔夫人,鹦鹉和撒切尔夫人开始了“对话”。最后撒切尔夫人问“邦德”:“也不知道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恰好邦德正在回答邦女郎“给我一个吻”,鹦鹉也照搬了这句话,撒切尔夫人立刻露出害羞、尴尬的神态,有些难为情地说:“真是的,邦德先生。”——这个搞笑的桥段无伤大雅,但也证明在当时的西方观众的心中,撒切尔夫人就应该是一个调侃对象。

《荆棘之路》中的励志女

在202_年的电视电影《荆棘之路》中,撒切尔夫人则是励志代表。该片的片名直译应该为《前往芬赤利的长途跋涉》,芬赤利正是撒切尔夫人议会政治生涯的起点,但走向这个起点的生涯是艰苦漫长的。1949年她成为保守党议员候选人,通过10年的奋斗终于在1959年成为了该选区议员,影片就聚焦于此,在当时,女性从政是一件障碍重重的事情,莱斯波拉芙塑造的撒切尔夫人就是一个有着超乎常人的执着与自负的天生的政治动物。但由于该片“虚构”撒切尔而在英国引起争议,被称为伪纪录片。

《玛格丽特》中的强悍首相

202_年的电影《玛格丽特》中,影片集中在了撒切尔夫人执政的最后时刻——尽管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不得不辞职,但撒切尔夫人仍然是强悍无比、咄咄逼人,那些内阁成员在她面前,如同私立学校威严的女校长和躁动不安的男学生。不妥协成了撒切尔夫人的另一个代名词。

第四篇:《铁娘子》观后感

《铁娘子》观后感

刘睿

人力资源管理3班23号 撒切尔夫人,一位杰出的女人,从小小的杂货店家庭的女儿,到考上牛津大学,从保守党的以为教育委员到领袖,从保守党领袖,到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任期长达11年。放眼当今世界,至今没有女人可以超越她。

不要谈过去,就算是现在,一个女人不仅要在男人的世界里生存,而且要得到他们的信服和恭敬,谈何容易。但是有这么一个女人,却做到了,所以,撒切尔之所以被称之为铁娘子,是因为她的理性、执着、政治信仰如铁一般,不管她死后褒贬如何洪水滔天,她只想做她认为对的事,那就是:工作,在危机时刻,所有人的人必须节省开支,回到工作岗位。自给自足的英国,只能靠所有人的双手拯救,这是他父亲给予她的信念。

约束工会、剥夺高福利机制,绝不向反对者妥协。面对游行、罢工、爆炸,不为所动。在她唐宁街的办公室里,日复一日的勤勉工作。

危机的时代,只有铁腕的领导人才能带一个国家度过。因为大众只会想到自己眼前的利益,看到今天希腊等国一次次的大罢工,我们就能理解做为女人的撒切尔做的已经不仅仅是出色而已。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政治家,而非动动嘴皮子高喊民主自由的政客。而撒切尔夫人作为这样一个女人,站在了国家民族之颠,用强硬而方式征服了这片土地。

但随着电影的视角不停转换,从过去到现在,截取了她人生中的许多重要时刻的剪影,不管她曾经担任了什么,做过什么,现在的她只是一个并不富裕的独身孀妇,被铺天盖地的寂寞击倒,无法回复神采。

患老年痴呆症的她,常常忘记先生已经离世。她不肯让他离开,即便只是她幻想的一个影子。他依然那样机智幽默,学卓别林逗她笑,陪她上床安寝,等着她挑选外套给他。这真的是世界上最温情却最残忍的画面。她热爱的一切都离她远去,政治、权力、爱人、自信、智慧、果敢、朋友,只剩下她自己活着。这代价或许高昂,但我想,她并不后悔。

撒切尔夫人逝世后,各种阶层的人们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毋庸置疑的是,因为她的存在,改变了英国的窘况,改变了世界的方方面面,她是一名强者。看到电影结局时,我为她晚年的生活感叹,或许她的晚年并不是那么美好,充实着心酸,寂寞,但她这传奇的、令很多男人女人望而兴叹的一生,也确乎是那么的令人赞叹与崇拜。

第五篇:铁娘子观后感英文版

Uncompromising Iron Lady It's not easy to define Margaret Thatcher.She was Britain's first female leader and served three consecutive terms, a term of up to 11 years of recording female prime minister.She is one of the dominant political figures of 20th century Britain, and Thatcherism continues to have a huge influence.In addition, early before she became prime minister, because of her high profile against communism, and by Soviet media dubbed “the Iron Lady”, the nickname has ever become her main mark.A mixed “Iron Lady”, a mixed Thatcher

However, the female director Phyllida Lloyd did not have any experience of shooting political film.Before that, she had only filmed the movie that based on the Broadway adaptation of the classical musical “Mamma Mia”.When she phoned Meryl Streep, inviting the Oscar-winning actress to play the leading character, Streep wavered between accepting and refusing.Because she was sure, as an American, playing a classic image in English history will cause the criticism of British.“But my advantage lies in the fact that I was an outsider.Just as Thatcher, in her world, she is always an outsider, both in her personal life or political work.She always appear in the place where she doesn’t belong to.”said Streep.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Iron Lady”, Meryl Streep worked very hard.She was completely locked up in London and let the staff put food on the room door.“24 hours a day, except for a short night's sleep, I did a lot of reading and analysis, I intend to experience how she works, the same intensity, the same enthusiasm.I even imitate her way taking a bag, including the attitude of reprimanding cabinet members.Streep won the 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 for Best Actress and the 69th Golden Globe Award for Best Actress movie for the film “The Iron lady”.In the British mind, Margaret Thatcher was a pisive figure.In the view of right-wing, she was a hero who led the British out of the economic difficulties and improved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United Kingdom.But in the eyes of leftists, she was a ruthless dictatorial demon during her tenure.Suppressing the workers' protest almost destroyed the British welfare system, until today the British complained that this woman ended primary school free milk supply.The British have a love-hate relationship with Thatcher.The BBC named ”100 Greatest Britons“, Margaret Thatcher ranked 16.But in another report on ”your most hated 100 bad Englishman“, she was ranked at No.3.Thatcher without Thatcherism The film is a story about ”Thatcher without Thatcherism.“ The director brushed over the frustrating events during the female prime minister in office--mass protests, poll tax riots, the miners strike, the IRA exploded--all casually ignore, even for the Sino-British negotiations on the sovereignty of Hong Kong.With thick ink, the film sketched the pain of a woman who struggle alone in man’s world.The film restored Thatcher’s work situation: full of men in gray and black suits in the Parliament room, only she wearing a bright blue skirt sat alone.To be able to adapt to the all-male politics, Thatcher received special training to change the hairstyle, plastic teeth and practice speaking accent.Her daughter Carol had mentioned that there were no casual clothes in her mother's wardrobe, she stored various suit worn on formal occasions.Though living in men’s world, Thatcher still retains a lot of femininity.Like many women, she can not leave handbag.But in addition to combs, lipstick and handkerchiefs, there is flashlight to reply power off and antidote to prevent opponents throwing acid on her face and disfigured.Margaret Thatcher: only time can bring her down Familiar with the image of Margaret Thatcher's iron-fisted man, I am afraid you will not recognize the hobbled old woman in the title of the movie ”Iron Lady“.Her action was slow, her words are incoherent and her eyes are full of cowardice.That is today's Margaret Thatcher.There are only two things that Thatcher loved for her lifetime: first is 10 Downing Street, the second is her husband Dennis.Now her favorites have been denied.In 202_, her husband Dennis died, but Thatcher can not accept the fact.According to the memoirs written by her daughter Carol, suffered from Alzheimer's disease, she would hang her husband's portrait in the restaurant.While she was eating, she talked with the ”husband“, and sometimes explained to her daughter: ”Look, Dad did not leave us!" The picture of Margaret Thatcher which was played by Streep waving arms to turn the tide looks like to become the most remarkable picture in Oscar, but the heroine’ reality is not as glamorous as the poster.In Thatcher’ later years, she neither watched TV nor read the newspaper, living in London alone.Every morning she waked up, she would sit next to the window, staring at Hyde Park where people go sightseeing in a daze.When she was young, she dedicated to work and shared few time with family, so she was not closely related to her children, and the kids went back to visit her, on average, about six months.Although she had a wide set of friends during her tenure, she received only four cards when she had her 77th birthday instead of the thought that at least receive dozens of cards.The four cards were carefully placed on the mantelpiece, retired and sit, Thatcher would stare at them at her blankly.Epilogue We have reasons to believe that, in any case, for all the British people, Margaret Thatcher is a great leader in their mind which can not be avoided forever.Her radical reform transformed the British economy form downturn to upturn.She dedicated her life energy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And in fact, she did give the British people a most satisfactory answer.The Iron Lady with a persistent character, destined to become a bright star in the world's political arena.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jingpin/12/2744896.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