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传福:没有比脚更远的路
王传福:没有比脚更远的路
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中国企业家是一群“工程师加赌徒”,在这个狂热的商业时代,奇迹会随时诞生——
202_年年底,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以396亿元人民币的身价,分别登顶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中国富豪榜。1995年借钱创办公司,14年后成为各大财经杂志的封面和财富排行榜的头一号,王传福成为中国经济快速道的代表人物。在延续至今的奋斗生涯里,他偶尔接受知名媒体的采访,并得到不少名号:中国手机电池大王、民族汽车之父、技术狂人、巴菲特看好的人„„他的手下则说,办公室堆满技术杂志、爱穿工作夹克、没事就在车间转悠的这位董事,更像一位高级工程师。这也跟比亚迪的宗旨不谋而合:技术为王,创新为本。
首富的王冠,因为去年黄光裕的落马,在中国多了一点戏剧化色彩。
王传福也将承受更多的苛责和透明化的要求。从生产电池到新能源汽车,比亚迪的转变和成长,虽然顺应了“科技”、“环保”、“创新”、“新能源”的全球之势,甚至得到了投资大王巴菲特的青睐,但外界对王传福的“山寨功”和“机器+人”等战略仍然不乏争议。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包括他的一切争议,都将推动中国民营企业进一步健康、有力地发展。他创造的成功致富模式背后,隐藏着中国经济的悄然变化。
贫寒之门的荣耀
王传福,1966年出生于安徽无为县的一户农民家庭,兄弟姐妹8人,全部依靠父亲的木匠活儿养大。虽然清贫,父亲能干乐观,母亲善良忠厚,大家庭倒也其乐融融。
王传福1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家境每况日下。两年后,母亲又因过度操劳撒手人寰。之后五个姐姐相继出嫁,小妹被寄养,王传福与哥哥守着家徒四壁的土屋,相依为命。
哥哥王传方辍学打工,供弟弟读书:“就算卖房,再苦再累,也要读书!”
那位腼腆沉默、埋在书本里的少年,于1983年考上了中南矿冶学院(后更名为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他得到一块手表的奖赏,那是哥哥结婚时置办的唯一奢侈品。直到王传福获得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硕士学位前,几乎都是哥哥供给学费。
在校期间,王传福变得自信开朗,不仅学业优秀,更以“舞林高手”的外号闻名。
毕业后,王传福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很快升任为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当时一部大哥大昂贵到3万元,王传福觉得充电电池大有可为,于是辞职南下,向做证券投资的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创办了比亚迪公司。他白天搞科研、跑市场,晚上铺床被子,就睡在地上。
商场一番鏖战,1996年,比亚迪取代三洋成为台湾大霸电子的电池供货商,之后继续迅猛地占领市场,镍镉电池产销量竟然做到了全球第一。
在电池市场叱咤风云,202_年1月,王传福又有惊人举措,以2.7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77%股权,比亚迪成为中国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造电池和造汽车,这完全是两码事,但在热衷技术的王传福眼里,没有多大区别。
在涉足汽车领域之前,他看了上百本汽车类的技术书籍,认为“汽车不过就是一堆钢铁”,是个难度不高的低科技产业。他笑着说:“手机电池已经面临饱和的危险,对于我们来说,造车就像造玩具一样。”
这个决定,让比亚迪其他的股东顾虑重重,更让香港的机构投资者大吃一惊。投资者们很快实施报复,比亚迪的股票在短期内连连大跌,市值蒸发掉30多亿。
庆幸的是,比亚迪推出的首款车型——比亚迪F3打赢了第一仗。之后,F3-R两厢版和F6相继上市,微型轿车F0在奥运会后登场„„令汽车市场不能小觑。当自主研发的纯电动汽车E6问世,王传福更是踌躇满志:“现在电动汽车时代已经来临,引领世界汽车市场的,不是美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而是中国人!”
在争议中强壮
202_年9月27日,巴菲特成为比亚迪最大的海外股东,以2.3亿美元认购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10%的股份。
“巴菲特一直标榜只投资有诚信、长期经营的公司,为何要投资比亚迪?巴菲特敢不敢驾驶比亚迪汽车上下班?”台湾首富郭台铭对此十分愤怒。
疑虑的,不只是落败的竞争对手。
很多第一次去比亚迪参观的记者,都会被那些上百个相似的车间震撼。
每个车间都有十几条生产线,每一条流水线都长达六七十米,四五十名工人正在拥挤的空间紧张工作,点焊、检测、贴标签,动作精准有序。在日本,生产同样的产品,一条生产线只需要几个工人,车间宽敞明 亮。但那样的生产线需要上亿美金。
202_年,王传福曾经带着200万元去日本买设备,被日方一顿嘲笑,放言中国人没有办法做锂电池。他回到自己的车间,把大批的镍电池生产设备搬到锂电池生产线上,遇到困难就解决,重新设计,解决不了的就用人工,将每一道工序分解成工位,由工人手里几块钱的工具完成。
依靠这种半自动半人工的设备和人海战术,比亚迪生产出了高品质的手机电池,价格比索尼、三洋便宜15%,因此成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的第一大供应商。
今天,这位中国首富掌管的比亚迪,仍有60%的生产设备是自主开发的,造车仍然沿袭了“小米加步枪”的做法。
王传福说,“未来我们要发展到3万名工程师,30万~40万名工人。202_年我们要做到世界第一大乘用车产销企业。我凭什么?凭的就是人,30万的劳动大军和巨大的工程师队伍,这就是我的资本。中国人很聪明,只要想干,就能干成。”
机器加人,永远能大于机器人?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保证之下,在王传福聪明能干的团队奋斗下,奇迹还在延续。
与此同时,丰田正感到困惑,甚至买了一辆比亚迪F3,在日本本部进行研究。这辆车的外型包括内饰,都与丰田“克罗拉”十分相似,很多零件都能通用,但价格却有天壤之别。排量为1.0升的两厢微型车F1诞生后,更让丰田气恼。外型又与丰田畅销的AYGO不谋而合,但价格几乎不到AYGO的一半。
为什么比亚迪总能造出类似丰田但便宜得可怕的汽车?
有人归功于王传福的山寨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创新。王传福说:“有专利的东西我们都不碰,全部改完,一条条地改。我们的确大量使用了别人的非专利技术,但非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知识产权要尊重,但可以规避。”
比亚迪有一个庞大的团队专门处理专利问题。譬如F3很像某个车型,但是前脸、后尾灯又有新的设计。这让对手无可奈何。索尼、三洋都曾对比亚迪有过诉讼,均告败诉。
不愿谈论“模仿”,王传福认为关键是要掌握核心技术。亲自挂帅研发、投入巨资研发的电动汽车就是他打出的一张新王牌。
202_年年初,比亚迪参加了北美国际汽车展,展出了其双模电动车F3DM以及纯电动车E6。在全球发出能源短缺的紧急信号下,电动汽车让人眼前一亮。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瓦格纳预言说,“未来汽车的内燃发动机将大部分被淘汰”。王传福则很自信,“电力必将取代燃油。电动车的核心是电池,而电池是我们最擅长的,所以比亚迪能够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的汽车竞争格局。”
有人问,电动车时代已经来临了吗?
“信念坚定就一定能赢,犹犹豫豫就会把机会耽误掉。”王传福对待质疑从不含糊。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有一个在比亚迪内部流传的故事。
202_年年底,比亚迪的汽车设计团队日夜奋战,前后投资超过1亿元,终于交出了自己的成绩单:一款全新经济型轿车,内部代号316。欣喜的王传福马上发出通告,请比亚迪在全国的经销商聚集上海,评审新车。看到这款轿车,经销商们脸色紧绷,半天才说:太难看了,谁会买啊。比亚迪的销售部经理夏治冰说,当时大家沮丧极了。王总表面平静,但肯定很难受。
公司高层马上召开紧急会议,随后王传福总结陈词:“将316这款车永远封存,重新开发一款车!”有人反对,投进去上亿的开发费啊。王传福说,“比亚迪做的第一款车,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
在竞争残酷的商业世界,GE、微软、丰田等世界级的企业,利用核心技术和专利,吞噬着大部分利润。中国只能以“MADE IN CHINA”分得残羹,不少企业家一度患上技术恐惧症,转而投身房地产、证券公司等暴利行业。王传福则是坚定的技术派,坚持自主研发,创造民族品牌,E6只是新的开始。
他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只要灵魂不屈,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作为民营企业和自主品牌的成功代表,王传福深知,任重道远
第二篇:没有比脚更高的山
1、没有比脚更高的山,没有比腿更长的路。我们坚信:只要勤奋努力,只要谦虚谨慎,只
要我们——尽力拼搏!或许,我们不是最好的,但我们会是更好的!
2、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今天,为了愿望,我们百炼成钢;为了理想,我们傲雪凌霜。奋战一百天,让飞翔的梦在六月张开翅膀,奋战一百天,让雄心与智慧在六月闪光。
3、笑战人生是我们无悔的选择,决战高考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在此宁吃百日苦;不留终生
憾。
4、在未来的100天内,决心做到:目标明确,积极向上;勤学苦练,斗志向上;讲究方法,保质保量;顽强拼搏,不弃不放;遵守纪律,自信自强;争分夺秒,适度紧强;自我调整,身心健康;全力以赴,创造辉煌;
5、在未来的100天内敢于拼搏,用不懈争取进步;自强不息,用汗水浇灌理想;超越自我,用奋斗放飞希望;永不言弃,用信念实现梦想。让青春绽放最美丽的光芒!
6、我们是羽翼渐丰的雄鹰,我们是千锤百炼的青锋。百日冲刺,我们秣马厉兵;百日冲刺,我们务实求精;艰难,我们勇敢面对,洗礼,我们更加从容。挑战一百天,决胜高考,笑傲六月。
7、面对挑战,我们毫不畏惧;面对困难,我们勇于向前;面对挫折,我们决不低头;面对
失败,我们永不言弃;面对自己,我们不断超越。
8、时间用忙碌拒绝蹉跎,让拼搏夺取成功;岁月用繁茂拒绝洪荒,让耕耘承纳收获。高三如一杯浓茶,虽略带苦涩,却醇香提神;高三如一艘帆船,虽上下颠簸,却一往无前。一百天冲吧!猛力向前冲吧!然后迎来人群中的喝彩,迎来风雨后的彩虹。迎来未来大好前程!
第三篇: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尊敬的党组织:
英国《卫报》不久前曾发文感慨,正像100年前的1913年,全球秩序变化的种子在202_年开始显现,不过现在的焦点是中国。
随着世人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落下帷幕,似乎是35年前初冬时节那次重要会议的历史共鸣,澎湃的改革潮音再次响彻神州大地。在改革声浪的上下激荡和交响之中,这次会议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行了总部署、总动员。而中国在新起点上的再次出发,也必将汇聚起改变历史的力量。
虽然一个表述的改变——如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性”变成“决定性”,或是一项制度的存废——如劳动教养制度,会引来众多关注。但要读懂改革,无疑需拉开更广阔的视野。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新思想、新论断形成,时间表、路线图划定,新愿景、新目标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恢宏蓝图,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起共识和智慧,更鼓荡起勇气和信心。
所有对中国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否认近30多年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也只要对中国稍有了解,就能看到未来改革的道阻且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曾预测,1个农民工变成城市居民政府要花2.4万元,2.6亿农民工哪怕1/10“市民化”就要花6300亿元,相当于中国202_年GDp的1.2%。这才是中国改革巨大成本的九牛一毛,从教育、医疗到住房、养老,哪个成本低廉?而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创新能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体制机制,更不是“靠人民币就能解决的问题”。
面对多元的利益格局、复杂的矛盾冲突、巨大的风险挑战,有人担心改革者的决心和勇气,有人怀疑改革者的立场和态度,甚至散布不敢改革、不愿改革、不应改革的言论。但正如总书记不断强调的,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除了横下一条心、杀出一条血路,没有选择;除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坚克险,没有他途。十八届三中全会继续高高举起改革开放的大旗,再次表明信心无可动摇、步伐无可阻挡,再次向世界宣示:共产党人的激情与梦想长存,决心和勇气仍在!
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行动最有说服力。改革开放之初,贵州省委书记曾以“拔河比赛”比喻包产到户的推广,“那一边是千军万马的农民,这一边是干部”,干部的认识落在了群众的后头;而为了说明盖楼出租并非“卖国”,深圳罗湖的干部都会背列宁语录: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35年改革开放的征程,无时无刻不需要与陈旧的观念、僵化的思想、冒进的冲动、小富即安的懈怠宣战。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无论简政放权还是调节收入,仍有部门、地方的利益掣肘,仍有保守、畏难的观念藩篱。方此之时,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难以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难以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既跟不上中央的改革步伐,更会有负于人民群众的期待、愧对历史赋予的使命。
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被问及乘坐新干线列车的感受时,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语三关”地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今天的中国,虽然高铁总里程过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却仍有“被催着跑”的紧迫感。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任重道远,但“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锲而不舍坚持、义无反顾向前,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是通往胜利的新里程。
汇报人:feisuxs
第四篇:没有比爱更伟大作文
没有比爱更伟大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没有比爱更伟大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爱,就像一朵鲜花愉悦了你我的心,世上没有比爱更伟大的东西。——题记
“世界没有就会变成一座坟墓。”这句话说的一点也没错。看着“爱”这样的字眼,我心中不禁涌现了这么一个故事,慢慢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那是一个宁静的冬夜,街上的灯照耀着前方的路,一片明亮……在一个公园的凉亭里,许多人聚在一起下棋,是那么温暖。一个女人夹着一件外套寻寻觅觅地走来,走到一个男人的身旁,亲切的说:“走吧!媛媛的作业写完了!”就这样,男人披着外套跟着女人回家了。
这是一个一家三口人的小家庭,住在一个不足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屋子里很简陋,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双人床,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另加一个无门的厨房,就再也容纳不下其他东西了。父母都是民工,女儿媛媛正上初中,女儿越大,他们就越觉得屋子容纳不下。媛媛十分勤奋、孝顺,每次考试名列前茅。可很不幸的是,父亲竟患有妻气管炎,每天晚上可个不停,打扰了媛媛的学习思绪。临近期末了,女儿作业多,负担压在她肩上就快喘不过气来。父亲每晚都咳,一咳满屋子震动,媛媛总也集中不了精神,父亲为此感到十分自责,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主意。
这天晚饭,父亲赶在女儿做作业前吃完饭,对媛媛说:“媛媛,今晚父亲要到工厂工作,你今晚就好好学习。”叮嘱完后,父亲立刻拿起外套出去。媛媛便在这宁静、温暖的小屋里认真地学习。临近深夜了,媛媛的作业做完了。她看着钟,喃喃自语:很晚了,父亲怎么还不回家,平时他不会这么晚回家的。她立刻跑到门前,凝视着街道,却怎么也不见她父亲的影儿。
突然,一阵咳声传到了耳边,媛媛慌了,像料到了什么,顾不上披外套,便飞奔过去。接近了,那是一个披上了雪的背影,那么的熟悉,她急忙走进一看,惊呆了!这不是自己的`父亲吗?看着眼前披着雪的父亲,紧紧地抱着他,口中说:“父亲……父亲……”眼泪不禁地打湿了眼眶,暖暖的眼泪直沁雪的深处,化成了一滴又一滴的雪水……
我不自禁也留下了眼泪,故事中的父亲与女儿深深地刻画在我的脑海深处……每每想起,都会有不同的感觉……或许这就是爱的影响,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爱,永远镶在如框似的人心里,永不磨灭,不管是怎样的一份爱,我们都会好好地珍惜,因为,没有什么比爱更伟大!——后记
第五篇:关于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励志故事
那是一支24人组成的探险队,到亚马逊河上游的原始森林去探险。由于热带雨林的特殊气候,许多人因身体严重不适应等原因,相继与探险队失去了联系。
直到两个月以后,才彻底搞清了这支探险队的全部情况:在他们24人当中,有23人因疾病、迷路或饥饿等原因,在原始森林中不幸遇难;他们当中只有一个人创造了生还的奇迹,这个人就是著名的探险家约翰?鲍卢森。
在原始森林中,约翰?鲍卢森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饿着肚子在茫茫林海中坚持摸索了整整3天3夜。
在此过程中,他昏死过去十几次,但心底里强烈的求生欲望使他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来,继续做顽强的垂死抗争。他一步一步地坚持,一步一步地摸索,生命的奇迹就这样在坚持与摸索中诞生!
后来,许多记者争先恐后地采访约翰?鲍卢森,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唯独你能幸运地死里逃生?”
他说了一句非常具有哲理的话:“世界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有脚,就会有路。这就是支撑约翰?鲍卢森死里逃生的信念。